对共产主义的基本认识

2022-10-30

第一篇:对共产主义的基本认识

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认识与感想

这个学期,我提前选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没学这门课之前 ,对马克思主义还不了解。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课后的实践,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纠正了人们,意识决定物质,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并绝对化的错误认识。没有正确认识到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提出具有丰富而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发的统一;最后,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待人类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处于统治地位。马克思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一是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有些感想。首先,对物质和意识的认识,以前高估了意识的存在而忽视了物质的存在。其次,对于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有些歪曲的认识,在生活中遇见矛盾总是可以的去刻意的回避,并不能解决矛盾。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让我意识到,矛盾的存在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去正确认识和面对。我们就会很好的解决矛盾。最后,认识到实践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以前总是光学习理论知识,没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总之通过这续期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第二篇:对高效课堂基本流程的认识

武汉市洪山区高校课堂集训营培训暑期六班:解芳

高校课堂所倡导的是六步三查的教学模式:六步指的是自学、讨论、展示、精讲、检测、小结。三查指的是一查自学成果,二查练测过关,三查学案整理。

第一步:自学(独学)。课前发导学案,学生自学教材及相关文本资料,解答导学案上的思考题、练习题,完成自学任务。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我们要要求学生独立地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第二步:讨论(对学、群学,生教生)。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通过对学、群学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讨论” 环节就是通过学生教学生的方式有选择性、针对性、高效率地解决问题。

第三步:展示。分小展示和大展示,先进行小展示,再进行大展示。小展示是展示独学的成果和问题,为对学、群学提供素材,为大展示提供素材。小展示期间,小组内学生自由地开展对学,质疑答疑,互教互学,解决问题。小展示后期,小组长要安排小老师集中解答小组内经独学、对学仍未解决的疑难问题,要安排人整理大展示备展的内容(成果、疑问)。大展示是全班范围内主要由教师组织的展示。如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学习小组学习的成果和问题;如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将大展示设计成演讲、辩论、朗诵、竞赛等各种形式。大展示的后期,要安排学生答疑、提问、点评,通过学生间的反复问答、思维火花的碰撞交流,不断加深理解、矫正错误、解惑解疑。 第四步:精讲(讲授、讲解、提炼、归纳)。“精讲”环节可以由学生讲,但主要是教师讲。教师精讲首先要增强针对性,针对学生的疑问讲、针对学生的需要讲。其次,教师精讲要控制时间,教师讲的时间多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自然就少了。须知,教师讲得再好,没有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师教给的知识不会扎根于学生的大脑,也无从转化成能力。

第五步:检测。学生当堂解答课内练习题、达标检测题,教师验收教学效果。当堂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可以是导学案中预设的课内练习题、达标检测题;可以是临时添加的问题;可以是组内结对互查,也可以是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或是小组长之间互查。教师要想方设法落实好当堂检测,使当堂检测环节更科学、更有效。

第六步:小结。课堂结尾,教师或学生对当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学生整理导学案,理解记忆。

以上六步是我对高校课堂基本流程的具体认识,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进行取舍,具体安排。

第三篇:对当代恐怖主义的认识

内容摘要:恐怖主义在21世纪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9.11事件与别斯兰人质危机,伦敦地铁爆炸事件与俄罗斯首都机场爆炸案,均牵动着世界各国的心弦。所以人们把恐怖主义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一场永无休止的地下世界大战”,一点儿也不为过。国际恐怖主义就像一头“怪兽”,把它的触角伸到了地球上除南极以外的所有地方。恐怖主义在全世界的蔓延严重地危害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世界各国都开始着手打击恐怖主义,但对恐怖主义的打击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国际恐怖活动的特点决定了打击恐怖主义必须采取正确的国际战略并开展广泛和有效的国际合作.

关键词:恐怖活动 恐怖主义的特征 产生原因 危害 反恐策略

2013年9月,尼日利亚反政府武装“博科圣地”29日凌晨偷袭尼东北部一所大学的宿舍,杀害至少42名正在睡觉的学生,打伤另外18人。尼日利亚军方发言人埃利说,袭击目标是古日巴镇上的约贝州农业大学。古日巴镇距离约贝州首府达马图鲁大约50公里。约贝州农业大学校长马托说,袭击发生时间为29日凌晨1时许,多达50名学生在袭击中遇难。不过,关于遇难人数的说法尚无官方定论。尼日利亚军方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情报官员说,军方已经找到42具遗体,另外18名受伤学生已被送到达马图鲁专家医院。农业大学校长马托说,袭击发生后,其他1000多名注册学生逃离学校。这是恐怖分子制造的又一恐怖事件,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恐慌。

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恐怖组织及恐怖分子制造了多起恐怖事件,恐怖活动频繁。其中,2001年9月11日的“9·11”事件更是使恐怖活动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以空前的破坏力、冲击力和影响力,给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带来深刻的变化,造成巨大损失,引起世人恐慌;它也迫使世界各国再度聚焦恐怖主义,重新评估恐怖主义危害,并把反恐纳入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除此之外, 据初步统计,1990年至今,恐怖分子搞暗杀活动达100余次。全球共发生恐怖爆炸事件数十起,数百人被炸死,数千人被炸伤。例如,20世纪最大的人质事件发生在日本驻秘鲁大使官邸;以麻原彰晃为首的日本邪教组织“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内制造的“沙林”毒气事件,造成12人死亡,5500人中毒。近年来,恐怖分子还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施“超级恐怖活动”。美国《未来学家》杂志称,超级恐怖活动主要包括:用化学、生物武器和塑料炸药进行袭击;用电子手段故意破坏电脑的保密和应急系统。与此同时,世界上的恐怖组织也越来越多,其中以本·拉登为首的阿富汗基地组织(圣战组织)最为著名。全球的主要恐怖组织有1000多个,有“埃塔”、意大利“红色旅”、东突厥伊斯兰运动、奥姆真理教、日本“赤军”等恐怖组织,与以往相比有增加的趋势。

伦敦爆炸事件只是近几年出现的恐怖活动中的一件,只不过先是申奥成功,第二天即遭受恐怖袭击的时间安排让人颇有感触。然而就在伦敦发生爆炸案不久,埃及也同样发生了爆炸事件。一下子,世界似乎没有了安宁之地,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恐怖事件。但是,究竟是谁制造了这一起起的连环爆炸案?他又是出于什么目的?针对的对象到底是谁?如何正确地对待恐怖袭击、解决恐怖主义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留给了全世界纷纷提倡大力反恐的国家,以及热爱和平的人民。

关于恐怖主义,学者和专家们众说纷纭,对其概念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见解。但也有共同认识之处:认为恐怖主义是暴力行为,是恐怖分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可以说,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或个人采取绑架、暗杀、投毒、爆炸、枪击、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

当代的恐怖主义大概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恐怖主义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恐怖主义具有巨大的破坏性、严重的违法性、政治性、恐惧性,还有宣扬性等本质特征。同时,恐怖主义还具有仇恨心理、狂热心里、报复心理等心理特征。每一次的恐怖主义活动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经济和财产损失以及人员的伤亡,并大肆宣扬,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恐怖主义旨在消灭对手和“震慑”他人以广泛地引起人们的恐惧心理,同时恐怖主义及恐怖活动是违反国际法律,同时也是不符合道义的,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有些恐怖活动还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例如对国家领导人的暗杀活动。恐怖分子组织实施恐怖活动,或怀着对政府和社会的报复心理,或带着一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仇恨心理,或带着一种狂热的兴趣,对社会造成损失和伤亡,并以此为乐趣实施恐怖活动,来满足恐怖分子自身的狂热心里。

为什么当代恐怖主义会如此泛滥,原因如下:

首先是恐怖主义活动自身的特点。实施恐怖主义活动,人员和装备要求简单,机动灵活,行动机动性强,所以恐怖主义活动的成功性较大。以致于恐怖分子制造了多起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 其次,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是恐怖主义滋生的国际根源。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给世界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对于大部分经济十分落后、生产力极不发达、文化十分落后的一些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国家发展进步的阻碍因素,资源被掠夺,发展机会的不均等,国际利益分配的不公平,从而引起了严重的贫富差距和知识科技发展的差距,使这些国家和地区日益贫穷和边缘化,引起了当地人民的不满和仇恨情绪。同时西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引起一些穆斯林国家和民族、下层的贫穷边缘民众的仇视和报复,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渗透,产生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很多恐怖活动美国首当其冲,从而很容易引发恐怖主义。

再次,恐怖主义泛滥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国内原因,对于一些不发达国家,国家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出现了两极分化,还有一些政教合一的国家,出现了宗教矛盾政治化、政治矛盾宗教化的现象,还有由于文化精神、宗教信仰的不同也时常成为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第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恐怖主义的蔓延与泛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为恐怖组织的武器更新换代提供了基础,使恐怖主义如虎添翼,使其武器装备突飞猛进,从而出现了超级恐怖主义和网络恐怖主义,例如,用化学、生物武器和塑料炸药进行袭击;用电子手段故意破坏电脑的保密和应急系统,由此,当代恐怖主义更为泛滥。

第五,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作用也成为恐怖主义泛滥的原因。在实施恐怖行动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被用来作为扩大恐怖影响的有力武器。现代大众传媒的即时性、纪实性、直观性、扩散性、同步报道和机械复制功能可以使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甚至在发生的同时就传达给全世界。另外,就媒体本身对社会的影响和能够左右舆论走向而言,它反过来又能影响事态的发展。这样传媒与新闻事件之间本身就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任何耸人听闻的恐怖活动必定引发媒体争先恐后的宣传报道,而这正好达到了恐怖分子原本的目的:使恐怖活动超出其本身所具有的破坏力和影响力。

最后,还有国际社会反恐行动的不利也是恐怖主义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反恐合作最大的障碍就是没有形成关于打击恐怖主义的共识,这经常会导致一些国家假借“反恐”之名去支持另一拨分裂势力,干涉别国内政,令反恐形势越反越恐。

近些年来,恐怖主义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恐怖组织和恐怖活动的全球化,恐怖主义活动范围,已从西欧、中东、拉美三大热点地区向全球各地区和国家蔓延,已有10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受其危害。著名的恐怖组织有联邦德国的“红色旅”、法国的“直接行动”、美国的“地下气象组织”、“北爱尔兰共和军”、西班牙的“埃塔”等。

恐怖形式的多样性和手段的残酷性,由传统的绑架、劫持人质与暗杀等方式到使用爆炸、袭击、劫持以及生化武器和网络恐怖主义等。此外,当前恐怖主义的活动策略也在不断变化,手法越来越野蛮、残暴,以致于不择手段。在袭击方式上以“人体炸弹”和“汽车炸弹”等自杀性恐怖爆炸最为“流行”,并多以“连环”爆炸来增强恐怖效果。

社会危害综合化,恐怖主义危害仍在不断扩大。常规恐怖活动已经显示了它的杀伤性与破坏力,每年死于恐怖活动的人数有增无减。恐怖活动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经济和财产损失。与此同时,人们更加关注大规模杀伤性恐怖主义出现的可能。

国际恐怖势力在袭击美国的同时,也将袭击矛头对准美国的盟友。以“基地”组织为首的国际恐怖势力多年来一直以美国为首要袭击目标,虽然阿富汗战争使“基地”组织遭受沉重打击,但其视美国为首要敌人的目标并未改变。在他们看来,只有打垮美国,才有可能将西方势力从中东乃至伊斯兰世界驱逐出去,从而实现其建立伊斯兰神权政治统治的最终目标。

恐怖主义和恐怖活动给世界和人民带来的极大地危害,跟黑社会相比,恐怖主义对国家、社会的危害要大得多,它不仅有组织、有制度,更因带有政治目的导致了极端与疯狂。再加上恐怖主义的存在与民族、宗教矛盾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密不可分,这也注定了反恐怖斗争的复杂与艰巨。恐怖主义影响周边国家的安全;严重破坏了各国的民族和睦,引发社会动荡;极大地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一些国家世俗政府形象,造成政局动荡、社会不安;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例如,“9·11”事件虽只是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但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据联合国估计,此次事件将使世界经济发展放慢1个百分点,损失高达3000多亿美元。在2800多死亡人员中,涉及的国家多达几十个。

恐怖主义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标本兼治全面防范打击恐怖主义或者说反恐斗争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所以,国际社会应该:

加强联合国在国际反恐怖斗争中的主导作用。反恐斗争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为了解决当前反恐斗争中存在的问题,使国际反恐合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联合国不仅要发挥更大作用,而且要起主导作用。

加大对恐怖主义产生根源的研究,从挖掘恐怖主义的根源着手加强综合治理。恐怖主义在各种措施的严厉打击下仍在泛滥,还有其根源问题。贫困、贫富差距、国际关系中的不公正现象以及社会动荡不安、种族部族冲突等,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副作用还在加深加重这些问题。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就必须采取综合治理。在武力打击的同时做好安抚工作,努力复苏恐怖主义策源地的经济,建立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和平、公正、合理、和谐的国际新秩序,才可以从根本上消灭国际恐怖主义。在打击各种现存恐怖主义的同时,更应注重解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不平衡,缓解国际社会矛盾,减少冲突,防止潜在恐怖主义的出现。

加强对反恐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冷战以后,国际社会反恐怖主义主要采用的是“以暴制暴”的方式,即对恐怖活动进行强有力的打击和制裁,并用武力将之征服。这一方式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也招致了许多非议。所以要加大对反恐手段的综合研究,创新反恐策略,是反恐斗争更为有效,切实遏制恐怖主义的泛滥。

加强各国之间的反恐斗争的合作,随着国际恐怖活动不断成为全球化现象,各国应该在国际范围内寻求与他国的广泛合作。在当今国际社会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利益交织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恐怖活动所引起的恐怖效应也越来越呈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超脱于外而高枕无忧,所以,反恐斗争世界各国责无旁贷。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四篇:对《共产党宣言》的认识

摘 要 《共产党宣言》以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今天仍指导 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基础;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 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运用科学方法;同时,《宣言》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的一系列观点,已为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发扬,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伟大成就。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接受共产主义同盟的委托,起草宣言之前,资本主 义制度之下出现了严峻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不是完美无缺。由于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生产资料的集中越来越剧烈,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 基础上,无产阶级产生。回顾无产阶级产生的历史,可以说,也是伴随着资本主 义产生、发展的血泪史。马克思、恩格斯在1882 年俄文版序言中这么讲:“在 各工业区,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和神话般的资本积累第一次发展起来了。”由此 可见, 正是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 不断通过掠夺, 实现所有者同劳动资料的分离, 才致使了越来越多无产者的诞生,形成无产阶级。大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工人阶级 的政党组织的发展, 当由无产阶级有了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 的实际经验,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这一思想得到了最充分的证明。1847 年11 月,在伦敦举行的代表大 会上,秘密团体的国际工人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共同起 草一个准备公布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大名鼎鼎的《共产党宣言》诞生, 以上即为该文的产生背景。

1845年2月,恩格斯在《在爱尔非特的演说》中,明确表述了与马克思相同的 观点。恩格斯强调指出“我们谈的是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便每个人都能 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同年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生动地描述了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情景:“在共产主义社会 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整整个 生产,因而使我们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1847年6 月,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指出:“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 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 个社会的基本条件。”这里恩格斯非常明确地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当作共 产主义的目的和本质特征。 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 格斯起草一个党纲。1848年2月,英国伦敦瓦伦街19号一家不大的印刷所,印出了 一本震撼世界、影响人类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

二、《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

1、 《宣言》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指导着今天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也必须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基础 实现共同富裕,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来做支 撑。要达到这一目的惟一可行的办法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个 体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基础。邓小平在1992 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社会 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条件和途径是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和结果是——达到共同富 裕。”同时社会主义建设也不能离开人民发展的大道,必须以大力发展生产 力为基础。

2、《宣言》提到“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为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提供了方向指南 《宣言》强调任何革命都要消灭先前存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因此它不 是共产主义所独有的特征。共产主义的特征是要废除资产主义的所有制。马克思 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 制”。《宣言》中提到“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 裂”。这为我们在当今“一球两制”的现实世界中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 本质,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提供了方向指南。又如,《宣言》提到 “共产党人不管什么人用什么样的词语”,如“信息社会”、“福利社会”等来 指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只要坚持《宣言》提出的标准,把所有制问题看作基本问 题,就可清晰地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本质与《宣言》中揭示的一样,仍是资本 剥削劳动的私有制社会。 在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 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所有制这一基本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 为主体的原则,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伟大事业。

3、《宣言》的科学方法对当今改革开放具有启迪作用 一是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历史方法;二是把社会发展归结为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分析方法;三是观察社会问题的阶级分析方法;四是原则性 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思想方法;五是在当前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未来的方法;六是 保持共产党人形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方法。总之,《宣言》所体现的科学方法 论与今日改革的联系十分密切。

4、《宣言》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一系列观点,已为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发 扬,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我们获得独 立、摆脱苦难、建设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是我们过去、现在和 将来必须永远坚持的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根本信仰,是全 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旦把人民群众武 装起来,就会变成强大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兴盛;反之就会走向衰落。

三、《共产党宣言》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意义

1992 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 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 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党宣言》一脉相承同时又与时俱进。这里 所讲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主要是指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等层面上的。

一是《共产党宣言》阐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要 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重要思想,为我们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 思想路线。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所揭示 的基本原理只有与各国基本国情相结合,才能体现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品质, 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是《共产党宣言》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也不可能是现成的教条。在中国共产党 的历史上,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始终完整、准确地关注和把握了作为马克思主义 应用性基本范畴的“立场”、“观点”、“方法”。

三是《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问题,为探 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也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理论创立和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基本依据。建立在对《共产党宣言》阐 述的共产主义方向认同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我们强大的精神 支柱。

四是《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奠基性经典著作,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共同信念、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提供了理论指 导。我们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坚定信念就是坚持党的 基本路线不动摇。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是我们最终要实现的远大目标,而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是这一共产 主义远大奋斗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五是《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石,是一部阐明共产党的性质、 宗旨和奋斗目标的奠基性著作,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的建设奠定了马克思 主义政党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六是《共产党宣言》阐述的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总体布局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体现了 《共产党宣言》 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 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马克思理论思想,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 邓小平文选

3.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第五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赋予其使命的基本特征。由此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是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是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主义。

经过几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结合老师的讲解以及我国重大会议的精神,我本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谈谈我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之前我们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反复强调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们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但是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经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人们说,你们搞什么社会主义!我们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中国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

其次我们要谈一谈什么是中国社会主义,所谓中国式社会主义,就是马列主 1

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实际建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

我国属于跳跃性发展,不但要完成公民在政治上的权力与义务相同的任务,还要完成较优的行政、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建树的工作。“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科学论断和命题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又一次新的历史飞跃。

把社会和谐视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首先从本体论层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回顾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了只有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在科学的意义上把社会和谐同社会主义联系了起来,但都没有明确把社会和谐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我们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也付出了惨重地代价,最后才明确把社会和谐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同时,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注重协调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 源,通过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发展所总结出的一条道路,是 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不动摇地坚持,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魅力。

首先,社会主义代表了人们的愿望和理想。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还是一种行动和社会发展状态,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平等、发展和自由是人类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具体到中国的实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它的最新诠释。

其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曲折探索,付出巨大代价,同时吸取了许多国家共产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得来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无数的实践检验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发生的历史巨变,被称之为“中国奇迹”,关键就在于我们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七大开幕当天,泰国媒体《亚洲日报》就发表社论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确实是一个世界奇迹,给全世界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充分印证了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无不表明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不断吸取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能够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协调持续、民生优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生态文明、中国道路„„无不闪烁着继承与创新的时代光芒。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创造奇迹,在于追求社会主义美好事业的人们能够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本国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具体化、生动化。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型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是在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过程中形成的,她汲取了过去社会主义实践中适用的成份,摒弃了一切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成份。这种社会主义还是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过程中形成的,她汲取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现在仍有用的文明成果,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那些属于现代化大生产所必然需要的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等成果,摒弃资本主义的弊病。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综合了过去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又摒弃其缺陷和弊病的社会主义,她优于旧的、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也优于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她没有封闭的、凝固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改革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富于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首先,他适合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充分证明了这点。其次,她适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主流民意,广大的人民群众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可以证明这点。

30年来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历史性变化,谱写了社会主义中国新的壮丽诗史;今天的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必将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创造中国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书写中华民族更加壮丽的篇章。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突出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共同理想的确立,需要价值主体即人民群众的自觉认同和积极参与。人民群众只有在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上,才能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明确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将有效地激发人民群众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贡献力量。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解决广大群众思想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理想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各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人们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冲突,将社会利益的分化和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差别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机会,使之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必将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有利的社会环境。

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从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出发,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效果。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关键,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是重点人群。应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做到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立身之本,在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让我们共同努力,相信我们国家的明天会更美好!

上一篇:打非治违专项实施方案下一篇:党风廉政一岗双责制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