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19观后感

2022-07-31

第一篇:我的1919观后感

《我的1919》观后感

每一部描述历史的电影都有一股股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份历史厚重感会让你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看完《我的1919》之后,我颇有感触。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震动了世界,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这是怎样屈辱得像虫子一样走过的一百年?中国人,在近代史上,能算得上是”人”吗?我们咬紧牙关,我们忍辱偷生,四万万中国人,锻炼出了多少中华之魂,磨砺出了多少华夏脊梁?

一颗再尖锐的沙砾,又怎么能敌得过一块坚固而巨大的石头呢?

请13亿的中国人牢牢记住吧:弱国无外交!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这句话常响耳畔。须知未雨绸缪,须知居安思危,或许是卧薪尝胆。 影片通过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影片充分表现了作为”弱国”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的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

“弱国无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这是深刻烙印在从近代开始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

”弱国无外交”,告诉我们国强才有说话的权利,说话才能有被听见的权利。当时的中国从官到民,从内到外,从陆征祥这样的高官到顾维钧这样的青年外交家,从肖克俭这样的热血青年到梅这样的巾帼志士,有如此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什么中国还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当年的中国,是一个谁也可以来分一杯羹。谁也可以随意践踏一脚的国家。

那么,即使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如何精彩地运用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巧取,以一块怀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个人才华和人格舌战群敌;以及肖克俭如何如何奔走呼号,声嘶力竭,如何壮酬国、慷慨赴死……在世界强权政治的大环境下,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绝对优势前提下,通通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这是一位中国外交官讲述的一段屈辱的外交史,当我在写这些的时候电影中的一幕幕又呈现在我的脑海里。愤怒!当日本无耻地要求占领山东的时候,当顾维钧正义的呼声遭到拒绝的时候,当中国人民被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我们自动

么能不愤怒?当中国人民展开拒签和约斗争的时候,当顾维钧、陆征祥不顾北洋政府的命令拒签和约的时候,我们又怎能不感动呢?我们为了这五个字,失掉了多少领土,失掉了多少白银,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华好儿女……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辙,悲剧性的历史,就坚决地让它永远留在昨天吧!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赤诚的爱国之心,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失败了,它会永记在我们心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它更激励我们发愤图强,学习更多知识,长大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我的1919”观后感

“经济地位决定发言权”,我想这句话用在国与国的外交上也未尝不可,国际舞台只是少数强国大国的秀场,其他的小国穷国只能跑跑龙套,打打酱油。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国际关系多是建立在利益之上。1919年,一战终于结束,留下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人类,可战胜国就不同了,他们要惩罚战败国,要清点战利品,要尽力捞取能够捞到的利益。可是,中国,再一次处于尴尬的境地,按理说,中国是一个战胜国,照当时的外交总长陆征祥的话说,我们要争取得到与会大国的“同情”,可是,那样一个破败不堪的中国,人家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利益去怜悯你。所以说,在当时那个弱肉强食的森林里,中国不仅觅不到食物,而且自己的肉也有被瓜分之可能。想想吧,一头骨瘦如才的狮子,被老虎撕咬,被假着虎威的狐狸欺负,被野狗小鸟调戏,苟延残喘,无自御之能力,多么悲惨的一个境况呀!

那时的中国连国家最起码的尊严都不能维护,伤得起吗?伤不起呀!国家尊严被百般蹂躏,万般践踏,国家主权被别国作为“互惠互利”的砝码,国将不国。哪个国家的民众能忍受这般辱弄,惯于隐忍的中国百姓最后也忍无可忍,可是他们也只能在国内闹一闹,骂政府无能,骂外交官不给力,隔靴挠痒而已!但这对于开启民智,刺激政府还是蛮奏效的。其实当时各种失败,其最根源的原因就一个字;“弱”。

那几年的几番折腾可够中国受的,到现在后遗症仍在,就比如这个面子问题,中国人爱面子那是国际常识,可能就是那时的中国被伤透了,好不容易混得像点样了,哪能不好好弥补一下呢!再说这个尊严问题,现在的中国老在意这个了,好在这几年有钱了,口袋里揣着钱,领导人出去说话,其分量也陡然增加了不少。而且,拉动奢侈品消费的重任义不容辞的落到了中国这个负责任大国身上。(读后感 )这些也无可厚非,可是有一点我却始终想不通,为了国家的尊严牺牲老百姓的尊严,国富民强被割裂成两个词,为嘛?如果有良心的话,你就能发现中国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你再看一下我们国家的状态,动不动就免去别的国家欠我们的几十亿甚至更多的债务,财大气粗呀,可是,我们国家农民,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就比别的国家百姓好到哪里了吗?但凡明眼人都看得明白。我们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那叫一个拽呀,我也不否定这些东西的意义,劳动一下人民,伤点小财,又提升了国家形象,何乐而不为呢!可是,你看一下中国过春节时的春运,客运列车和货运列车没啥区别,说不定有时运量还要反超后者呢!你再看一下我们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高铁,有时一个车厢里只有一个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怪不得我们的总理疾呼:“要让我们的人民活得更有尊严”,“要创造机会让人民批评政府”。学习历史,就要用历史来观照现实,解决现实问题,开创大好未来,而不能把历史课当成政治课,并以此机会来灌输国家观念等意识形态的东西。以上是我对电影“我的1919”的观后感。

第三篇:《我的1919》观后感

在一次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课上,我们观看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我曾经看过这部影片,当我再一次观看时,我的情感又一次进入剧中那个年代、那个环境,我真切地感受顾维钧、肖克俭那样一批人的精神世界之后,我时时涌动着一种热力,不由自主地在纸上记录着一段台词、一个细节抑或一个场景的气氛。我知道自己再一次被它感动。于是,我想对这部影片以及片中的主人公—顾维钧做一些评价并且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在西方文化和文明以前所未有的诱惑深刻地干预着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同时,西方国家的中心主义情结和霸权优越感又刻骨铭心地刺激着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和破坏社群的认同想象。90年代以来,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受挫、美国对中国最惠国待遇的刁难、加入WTO面临的层层阻碍、日本对钓鱼岛的挑衅、一些国家对南沙群岛的虎视眈眈,特别是1999年美国对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的轰炸、台湾李登辉“一中一台”政治意图的公开化。

这一系列事件都激发了相当数量的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于是,“中国可以说‘不’”作为一种流行话语便代表了朝野上下具有相当公众性的社会心理。《我的1919》理所当然地将在中国历史上那样一个沉痛而绝望的“中国不可以说不”的事件叙述成为了一个激烈而悲壮的“中国可以说不”的故事,,1919的历史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舞台,演出一种慷慨激昂的国族想象。

《我的1919》,这部以描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西方列强欺辱中国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影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巴黎和会事件为题材。在这次会议上,西方列强强迫作为战胜国一方的中国接受丧权辱国的战后条约,从而引发了中国现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的意义当然远远不只是举起了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战旗,而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使国人意识到中国作为一个泱泱文明古国,由于自身政治经济

文化的落伍,已经濒临被“开除球籍”(鲁迅语)的绝境。

因而现代化实际上成为了五四精神最核心的关键词,在当时,现代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国历史和中国现实的批判性反省和革命性改造,而且也在于对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开放性“拿来”和几乎“全盘”吸收。这一历史性的阶段,对于这以后中国的百年历史,应该说都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这部影片以民族和国家为故事主题,以承载这一民族精神道义、勇气、智慧的英雄或英雄群像为叙事主体,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二元对立为叙事格局,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的直接或间接的国家威胁作为叙事中的危机驱动元素,以红色意象的中国革命与黄色意象的中华文化的重叠作为国家主义置换民族主义的视觉策略,用一种“爱国主义”的精神模式,在调用民众民族主义情绪来强化对西方国家强权势力的拒斥的同时,也通过塑造共同的民族意识和社群信念来凝聚人们对既定国家秩序和结构的信任和维护,国家主义精神借助于民族主义感情获得了语境支撑。

影片所塑造的主要“正面形象”顾维钧、肖克俭等都具有西方教育背景,故事的环境也在法国巴黎。但五四前后,以国家的现代化为背景的中西文化冲突,以鲁迅、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反省,五四运动那种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精神在影片中都很少被感受到。

影片整个叙事结构是以西方国家对中华民族肆无忌惮的欺辱和中国人对这种屈辱的义正词严的抗争为基本叙述框架的,影片极力渲染和烘托一种民族尊严和民族情绪,很少关注西方各国为什么能够如此无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数千千万人的民族利益;更很难回答既然中国从官到民、从内到外,从陆征祥这样的高官到顾维钧这样的青年外交家,从肖克俭这样的热血青年到梅这样的巾帼志士,有如此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什么中国还是如此任人宰割。

显然,这部影片并不想讲述一个让人“温故而知新”的历史故事,而是叙述了

一个塑造民族凝聚力的现实故事,影片用一种封闭的叙事策略回避了历史所留给人们的“症候性”疑问,淡化了历史意识和理性精神,而强化了其抗外、反帝的民族主义情绪,影片将这一事件所导致的当时的民族自我反省的革命性实践精神转化为现在的对西方霸权所产生的民族反感。应该说,这与其说是一种艺术的需要毋宁说是时代的需要。

1919年,对于本世纪的中国是最具魅力的年份。影片选择了“巴黎和会”这样的国际重大事件作为背景,描绘了一群中国人的典型。

影片中进入西方人视野中的英雄——顾维钧(主人公)是一位受过良好的西方教育、精通外语的中国人,影片极力地展示了他的个人(而不是国族)才华和魅力,表现了他如何以能言善辩惊服了西方人,特别是征服了两位法国房东让娜母女,他成为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精英,他作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全权代表之一,在这场国际外交风云中,高瞻远瞩,以其卓越的外交才华,舌战日本,游说欧美,力争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的民族权益,改变中国屈辱的外交地位。

1919年1月28日,他在巴黎和会上即席发表了影响全世界的阐述中国立场的演说。这次演说被誉为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经典性的发言,载入中国外交史册。当和会即将举行闭幕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团长和其他成员纷纷逃离时,顾维钧、王正廷坚持到闭幕,拒绝在和会上签字。这个行为,被历史学家誉为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划下最光辉的句号。毛泽东主席说:“我很敬佩顾维钧先生的外交才华和为人”,这无疑是对顾维钧的外交生涯作了最高的评价。

顾维钧睿智、潇洒的态度,确立了影片的主题、影片的基调,也确立了这个人物的内在性格;顾维钧的个性,表现了一个民族的一个时代。

影片播放结束,我已经感到热血沸腾,心中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觉悟。"中国不能没有山东,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

这坚实激昂,代表着四万万人民意愿的声音在巴黎会上让世界为之一惊,一位年轻有为、充满爱国情的中国外交官,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赢得了世界的尊敬。但尽管这样,在1919年,那血雨腥风、国衰民弱的日子里,中国人民还是只能面对丧权辱国的协议。这是外交的失败,这是政府的失败,这是中国的失败!

悲哉!悲那 列强的铁蹄在中国的领土上肆意践踏;悲那中国政府昏庸无道,软弱无力,悲那外交官虽然以精彩绝伦的演讲博得了喝彩,却换不来一份平等的协定;悲那拥有四万万人口的泱泱大国却不如日本说话更有份量。国人的愤怒,化为烈火在巴黎熊熊燃烧;青年的愤慨化为"五·四"在中华天地上如火如荼,不签字的中国人才对得起民族,对得起时代。

记住这个年头,1919,饱受凌辱的中国第一次--第一次向列强说"不"!

1919,这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以鲜活的事实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没有经济发展,没有长治久安,没有国富民强,就算有100个,甚至1000个顾维均,也会被列强藐视蹂躏。惟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历史的车轮辘辘向前,人类文明高速发展,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虽然硝烟不再弥漫,炮火不再轰鸣,鲜花取代荒芜,笑容驱散恐怖,但新的正义新的形式紧张激烈地进行着,各国的科技、文化和经济就是新的兵种。

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重任,面临着时代,对于我们的严竣考验,在这风华正茂的时期,我们没有理由不充实自己,学好知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对没有过时。也许我们永远没有机会像顾维均那样在和会上慷慨激昂,但有朝一日,我们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激情四溢地宣读自己的成果,那同样是自豪的中国之音。有实力,才会有魅力。我们努力要让祖国富强,祖国的富强才能使我们说话更加理直气壮,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于我们今天的一分一秒,每一个人的努力都是国家富强的需要。

让我们记住1919,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刻骨铭心的警示;让我们回味1919,回味它给我们带来的痛楚与苦涩。中国的今天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在纷乱的国际格局中,将历史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四篇:我的1919观后感

篇一:我的1919观后感

今天下午我们整个初二年级在大礼堂观看了纪录片《我的1919》。

电影《我的1919》通过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同时也说明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影片充分表现了作为“弱国”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的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

“弱国无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这是深刻烙印在从近代开始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

那么,即使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如何精彩地运用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巧取,以一块怀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个人才华和人格舌战群敌,在世界强权政治的大环境下,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绝对优势前提下,通通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我们都应该向前进。愤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那只能够盲目的麻痹自己。死亡也解决不了问题,那只是懦弱的表现。创造,拿起手中的工作。因为我们在推动这个社会!

通过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中国人民赤诚的爱国之心,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失败了,它会永记在我们心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它更激励我们发愤图强,学习更多知识,长大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二:我的1919观后感

“经济地位决定发言权”,我想这句话用在国与国的外交上也未尝不可,国际舞台只是少数强国大国的秀场,其他的小国穷国只能跑跑龙套,打打酱油。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国际关系多是建立在利益之上。1919年,一战终于结束,留下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人类,可战胜国就不同了,他们要惩罚战败国,要清点战利品,要尽力捞取能够捞到的利益。可是,中国,再一次处于尴尬的境地,按理说,中国是一个战胜国,照当时的外交总长陆征祥的话说,我们要争取得到与会大国的“同情”,可是,那样一个破败不堪的中国,人家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利益去怜悯你。所以说,在当时那个弱肉强食的森林里,中国不仅觅不到食物,而且自己的肉也有被瓜分之可能。想想吧,一头骨瘦如才的狮子,被老虎撕咬,被假着虎威的狐狸欺负,被野狗小鸟调戏,苟延残喘,无自御之能力,多么悲惨的一个境况呀!

那时的中国连国家最起码的尊严都不能维护,伤得起吗?伤不起呀!国家尊严被百般蹂躏,万般践踏,国家主权被别国作为“互惠互利”的砝码,国将不国。哪个国家的民众能忍受这般辱弄,惯于隐忍的中国百姓最后也忍无可忍,可是他们也只能在国内闹一闹,骂政府无能,骂外交官不给力,隔靴挠痒而已!但这对于开启民智,刺激政府还是蛮奏效的。其实当时各种失败,其最根源的原因就一个字;“弱”。

那几年的几番折腾可够中国受的,到现在后遗症仍在,就比如这个面子问题,中国人爱面子那是国际常识,可能就是那时的中国被伤透了,好不容易混得像点样了,哪能不好好弥补一下呢!再说这个尊严问题,现在的中国老在意这个了,好在这几年有钱了,口袋里揣着钱,领导人出去说话,其分量也陡然增加了不少。而且,拉动奢侈品消费的重任义不容辞的落到了中国这个负责任大国身上。这些也无可厚非,可是有一点我却始终想不通,为了国家的尊严牺牲老百姓的尊严,国富民强被割裂成两个词,为嘛?如果有良心的话,你就能发现中国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你再看一下我们国家的状态,动不动就免去别的国家欠我们的几十亿甚至更多的债务,财大气粗呀,可是,我们国家农民,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就比别的国家百姓好到哪里了吗?但凡明眼人都看得明白。我们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那叫一个拽呀,我也不否定这些东西的意义,劳动一下人民,伤点小财,又提升了国家形象,何乐而不为呢!可是,你看一下中国过春节时的春运,客运列车和货运列车没啥区别,说不定有时运量还要反超后者呢!你再看一下我们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高铁,有时一个车厢里只有一个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怪不得我们的总理疾呼:“要让我们的人民活得更有尊严”,“要创造机会让人民批评政府”。学习历史,就要用历史来观照现实,解决现实问题,开创大好未来,而不能把历史课当成政治课,并以此机会来灌输国家观念等意识形态的东西。

篇三:我的1919观后感

《我的1919》看了这部爱国电影,感触挺深的,不仅仅是因为顾维钧,也不仅仅是因为肖克俭,而是因为我是二十一世界的新青年,是祖国未来的一份子,我是一个有血有泪,有爱有恨的中国人。而我也相信,肯定会有很多有志青年和我有相同的感受。

《我的1919》带我们回到了那个战乱平息后的时代,1919承载了太多太多。中国人民还我河山拒签条约的请求,中国代表团唇枪舌战对决帝国主义的争辩,中国政府的妥协退让。我敢说在巴黎抗议的中国人都是勇敢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山东的爱,对中国的爱,对中国魂的诠释。书写了一张凄烈、壮美的历史画面。一句“他们欺骗了我们”道出了列强的真正嘴脸,好一群剪了辫子的中国人!

弱国无外交,这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一战结束后,作为做出重要贡献国,出席巴黎和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由五个席位减少到两个席位,顾维钧等人为此据理力争,却终究没能争取到另外该属于我们的位置,更可气的是由中国代表团提出关于归还中国山东主权的问题时,受到了日本的反对与阻挠。而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

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是我想说的,也是我们应该要做的。

姚明,篮球明星,丰田找他做形象代言人,酬劳是2000万美元,相当于1亿6000万多人民币,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姚明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直接两字:不行。就像顾维钧在国际交际场上,如果接受日本代表团的贿赂,就可以享受很大一笔财富,但是顾维钧没有,姚明也没有。因为他们没有忘记国耻,他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他们坚强,他们有勇气,他们骨子流着同样的一股热血中国血。

相反的,现在依然也有很多让人失望的故事。我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一复旦20多岁的女大学生和一70多岁的外国佬谈恋爱,而且还把一些亲密的照片发到网络上,虽然现在是婚姻自由的年代,但是她们又没有想过这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更多人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她们没有骨气,她们见利忘利,她们忘记了中国曾经的伤痛,中国曾经的耻辱。

中国需要强大,更是在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我们必须要挑起这个重担,而且,我相信,我们能够做好!

第五篇:电影观后感——我的1919

我们每个人的“1919”

——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

当时间追溯到1919年,我们不会忘记那一年的5月4号,爱国学生在北京街头的振臂高呼,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不再在外交上被欺侮,不断奋斗着。但是,同样在1919年,远在法国巴黎,也有一批为了祖国的利益而顽强奋斗着的爱国人士,他们就是代表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与列强谈判的代表们。作为对五四运动的献礼影片,电影《我的1919》独具匠心地将视野放在了这些在巴黎的爱国人士身上, 电影《我的1919》表现了1919年巴黎和会上,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与列强抗争的种种过程和爱国志士肖克俭为国请命最终在凡尔赛宫广场自焚的悲壮之举,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本片获1999年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男演员奖,获2000年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回顾历史,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惨败宣告结束,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举国上下顷刻之间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盛大的庆祝活动频频举行,人们齐呼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在国人的眼里,中国从鸦片战争时代开始的漫长寒冬就要过去,在这"公理战胜强权"的时代,即将召开的巴黎和会必将还中国一个公道,取消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身上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然而,巴黎和会迅速把国人的梦想击得粉碎。几个大国无视中国的反对,也无视他们曾鼓吹的"公理",将中国山东的权益出卖给了日本。消息传回国内,1919年5月4日,愤怒的青年学生率先走上街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由此拉开了序幕。发展到6月3日,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国内爱国运动风起云涌,而在巴黎,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签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中国第一次对列强说"不"。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中,一位非常年轻的代表--顾维钧在和会的外交和最后的拒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素来以沉稳、儒雅风格著称中国大陆实力派演员陈道明在片中扮演这位年轻的外交家顾维钧,他将顾维钧身为炎黄子孙的尊严气节和外交家的睿智潇洒等都表现得入木三分。 1985年11月14日,顾维钧在纽约的寓所去世。他一生最后一天的日记只有一句话:"这是平静的一天。"当98岁高龄的他离别这个世界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不再是弱国外交。现在的中国,已经走在富强民主的道路上,成为了世界上不可忽视的一个国家。我们不再是看他国脸色,“跪着”外交,而是坚决维护本国利益,独立自主。我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让世界刮目相看;我们正在举办世博会,将会给世界带来另一个惊喜。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每个人都不该忘记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不该忘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们的努力,不该忘记爱国的五四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1919年,拥有“1919情结”,将这个情结融入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激励自己,不断奋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