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好声音有感

2022-07-08

第一篇:看中国好声音有感

中国式创业——看中国合伙人有感

我和另一个VC从业人员一起看了电影《中国合伙人》。走出影院时,只有我俩神色木然。电影是不错,但现实的中国创业者却艰难太多,尤其在面对有中国特色的“政策风险”时。

比如去年火起来的叫车软件。这个行业本身就充满了中国特色,当然这要归功于中国有着全球“最拽”的出租车司机和“最刚需”的打车人群。首款叫车软件在头一个月就盈利了,半年内就拿到了几百万美元的投资,这是一个好的开头。后来的故事也不算太出乎意料,行业内跟下饺子似的,扑通扑通跳进来各种叫车软件。这也是一个很具中国特色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即使是相对低门槛、低投入的互联网产业,同一商业模式也不会有太多的模仿者。举例来说,团购的鼻祖Groupon在美国火起来之后,中国跳进团购红海的企业比在美国追随Groupon的还多。在中国创业,同质化竞争很惨烈。

然而,最困难的却是应对政策突变。随便安立一个牌照,就可以给一家企业永远关上大门。当年视频网站发展火热,相关管理部门开始颁发网络视频经营许可证,第一批有247个网站拿到了证,偏偏那时风头正劲的土豆网没拿到,还被广电总局警告,勒令停业。可以想象,那时土豆遭遇的困难,可比《中国合伙人》里在警察局交几千元罚款要惨痛得多。这就是中国式创业,要跟几百上千家同质企业竞争,按照市场规则比拼一场连着一场的恶战,却还有市场规则之外的政策风险。

再来看看叫车软件的遭遇。各地政策并不统一,有的勒令司机删除;有的允许保留,但不许私自加价,直接就把商业模式给改了;有的官方推出叫车平台,民间叫车软件必须与官方平台打通,由官方平台认证车辆资格,规定价格。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创业。开始是一个人跑,跑着跑着,呼啦啦一群人挤进来,用上各种手段争先恐后。突然,裁判员也一起跑了,一边跑还一边修改规则,一不小心犯规就被取消资格了。所以,又要把其他运动员甩掉,又要紧跟在裁判员后面及时跟上规则变化。优秀的中国创业者,却也能做到。最好的例子就是在出租车上安装广告小屏幕的触动传媒,2009年被上海市政府要求拆除,2013年又因离奇车祸,引发政府再次要求拆除,可直到今天,上海的出租车上还是背着广告屏。他们是如何在政策法规的缝隙中生存,又是怎么兼顾市场竞争与政府管理,我也不知道,大多数的创业者也不知道,但他们真的做到了。

在VC的项目分析书里,最后却又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风险分析”,按照VC的职场潜规则,项目失败了没什么责任,但项目可能失败的风险如果没有提前预见到,这是严重的失职。所以,风险分析实在是最考验VC职场经验的部分了。风险写多了,项目拿不到投资;风险写少了,将来自己可能担责任,但万变不离其宗的第一项就是“政策风险”,不仅因为其带来的往往是颠覆行业的改变,更因为这是“安全的风险”。

所谓“安全的风险”,是从VC的角度来说的。首先是项目通过的安全,基本上没有哪个项目真的会因为政策风险而被VC否定。如果是被政府禁止的行业,从一开始就没有融资的可能,已经到了提交项目分析、等待投资委员会通过的阶段,政策风险也就不足以否决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

而对于撰写项目分析的VC们,在中国不能不首先看看天气风向,所以下笔第一条当然是分析政策走向,政策风险是一顶大帽子,扣哪儿都行,不痛不痒。如果项目失败了,怎么也可以在政策上找原因。ininof.com

只是大家心知肚明,政策风险看似来势汹汹,企业仍有转圜余地。用我朋友的话说,中国的创业者“苦得像孙子、拼得像疯子、贼得像蚊子、倔得像驴子、钻得像锥子、韧得像竹子”,这样优秀的创业者,哪里会招架不了政策风险呢?

第二篇:从巴黎和会看中国外交转折点——观《我的1919》有感

从巴黎和会看中国外交转折点

——观《我的1919》有感

陈毓敏

“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我,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了,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合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请你们记住,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这是中国代表团全权代表顾维钧在和会上拒绝签字时的发言,当我今天再去看那段历史的时候,听到这样慷慨激昂的声音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沸腾的,我不断的在心里默默的回答:是的,我们没有忘记这沉痛的一天,我们更没有忘记中国近代以来悲痛屈辱的历史。如果不是电影《我的1919》向我们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解读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背后的故事,可能我们对于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还仅仅限于历史书上的寥寥数语。

古老的《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狼在河的上游,责备下游的羊把水搅浑了,羊说,他在下游喝水,不可能把上游的水搅浑。狼又说:“但是你去年骂了我爸爸。”羊回答说,那时候他还没有出生。狼于是对羊说:“即使你善于辩解,我还是要吃了你。”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顾维钧说,这段寓言是对旧中国外交的最好注脚。 巴黎和会何尝不是这样一个场景,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对巴黎和会充满幻想,本以为可以借此废除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废除外国在华特权,收回属于中国的领土,然而这一切都化为泡影。纵使顾维钧以其坚决的态度,流利的口才,有力的论辩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纵使中国作为战胜国,提出的条件是多么的合理,纵使中国留学生会主席肖克俭,用自己的生命去控诉和会的不公。但是列强之间互相勾结,从和会一开始中国代表团席位的减少到最后驳回中国的所有请求,巴黎和会诚然就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盛宴”,全无平等可言。从中也可以看出谈判桌前只有强与弱,根本没有公理和平等,“弱国无外交”是一则亘古不变的真理。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无理合约,面对北京政府的不断施压,面对四万万中国人民的愤怒,顾维钧等人凭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出色外交才能,顶住压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代表四万万愤怒的中国人,面对列强,公然说“不”。

这一次拒签,这一次和会,虽然以中国的外交失败而告终,但在中国外交史上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中国现代历史上划时代的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举行游行示威,这一运动立刻得到了工人和各阶层人士的声援和支持,上海、南京等地的工人纷纷举行罢工示威,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正如肖克俭给爱妻留下的遗书上面所写的“回祖国去,那里已经在燃烧,那里将是一片热土…”。 同时,以顾维钧为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表现,以及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开启了中国外交新的一页。从晚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到北洋政府的丧权辱国,从《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到《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巴黎和会之前的中国可以说没有任何的外交可言,以李鸿章为代表的老一代外交官,虽也想竭尽全力维护国家利益,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也曾据理力争,但苦于国家羸弱,政府无能,只能屈辱,一味签字妥协。这个时候的中国完全没有任何的外交权利可言。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尽管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和会,但北京政府中的徐世昌,段祺瑞等人依然为了自己的政治谋划,不惜以国家利益为筹码,要求代表团避免与日本代表团发生正面冲突以及在合约上签字。但是以顾维钧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外交家没有屈服,将个人的机智与国家的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在和会上据理力争,出色的发言辩论,以及最终不顾政府指示,在和会上拒绝签字,都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佳话,成为代表中国向世界列强说“不”的第一人。

面对中国在和会的席位由原来的五人被削减为二人,他对主席克里蒙梭说“我是中国两个席位以外的第五代表,我没有资格坐下。”“总理阁下,你说的对,但是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利益作为前提,这是和平会议,它应该是公正的、平等的。”电影开始的这段对话,就已经将顾维钧的睿智、强硬展现的淋漓尽致,也将他与中国代表团团长陆总长传统的保守外交形成鲜明对比。

面对日本代表牧野男爵的步步紧逼,顾维钧没有退缩,没有慌张,在代表团其他成员都相互推诿的时候,他站出来了,并且以一番慷慨激昂的发言赢得了全世界的关注,“牧野男爵愤怒了,他真的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表,那么我倒想问问牧野男爵: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呢?四万万中国人民该不该愤怒!请问日本的这个行为算不算是盗窃?是不是无耻啊?是不是极端的无耻!?”“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圣者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很高兴能代表中国参加这次和会。我自感责任重大,因为我是代表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在这里发言。刚才牧野先生,说中国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战胜国,这是无视最起码的事实。请看(出示照片)战争期间,中国派往欧洲的劳工就达14万,他们遍布战场的各个角落,他们和所有的战胜国的军人一样在流血、牺牲。我请大家再看一张在法国战场上牺牲的华工墓地照片(出示照片)这样的墓地在法国在欧洲就有十几座,他们大多来自中国的山东省!他们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换回自己家园的和平和安宁。因此,中国代表团深信:会议在讨论中国山东省的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中国的基本合法权益,也就是主权和领土完整,否则亚洲将有无数的灵魂哭泣,世界也不会得到安宁!我的话完了,谢谢,谢谢!”这番发言同时也展现了顾维钧机智的外交策略。在发言中,顾维钧全程用汉语发言,采取避实击虚的外交策略。他首先感谢日本帮助中国驱逐了德国。但又避而不谈《二十一条》和1918年的换约问题,而从中国的文化、地理、经济入手来说服各国的代表。将山东对于中国比喻为耶路撒冷对于西方的重要性,即合情合理,有给各国代表一个形象的感受。

除此之外,对于日本代表所说的日本只是想要山东的经济特权,并不想要山东的领土权,顾维钧打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他说:“这好比一个警察拾到一个钱包后拿走了里面的钱,再把空钱包还给失主。”这个形象生动的比喻使日本代表哑口无言。

顾维钧出色的外交为在那时被列强歧视的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顾维钧的外交努力虽然失败了,但拒签和约开辟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独立决定自己命运的先例。这是中国第一次坚决地对列强说“不”,终于打破了“始争终让”的外交局面,最后没有退让,日本也无法获得山东的统治权。这也是中国外交胜利的起点。以后,中国一步步夺回了丧失的主权。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了很久,突然我想到了去年发生的南海仲裁案闹剧,与巴黎和会相类似的是,这又是一起以美国、日本为主导的一场带有主观恶意、不符合国际法精神的政治闹剧,美日企图以这样一个无效决定在中国南海大做文章。但与巴黎和会不同的是,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中国,中国外交也早已不是当年的中国外交,中方多次声明,菲律宾共和国阿基诺三世政府单方面提起仲裁违背国际法,仲裁庭没有管辖权,中国不接受,不承认。截然相反的结果已经从侧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中国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声音也越来越有力量,我们也越来越有能力维护国家利益。

时代背景的不同,外交斡旋结果的不同,凸显了中国外交的转变,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家的风采不会被我们所忘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必将更加有信心,有能力接过父辈手中的成绩。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第三篇:《鲁迅的声音》有感

做与众不同的人往往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因为与众不同最初往往是不被常人所接受的,好似飞蛾扑火,很可能粉身碎骨,还是义无反顾,最后有的人因为独树一帜受人景仰,有的人因为格格不入销声匿迹。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所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这是迄今为止,我想起鲁迅的文章脑海中便不由自主的浮现的一段话,或许达到了共鸣,或许来自内心的呐喊。

对鲁迅的了解起源于小学的课文,也渐渐在被他的独特吸引后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以至于在高中阶段接触了几些他的作品,数量屈指可数,分别是《呐喊》、《坟》、《彷徨》、《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孔乙己》。对于鲁迅,没有几个人是陌生的,而且大家了解他也基本是通过他的文学作品,而我对鲁迅的了解只是从我看过的一些文章中来的,但我觉得仅是这些鲁迅的作品远不能透析他的人格,毕竟在中国甚至是世界其也算个传奇的人物。 隐约记得小学的一篇课文《少年闰土》,还有一篇关于鲁迅上学迟到在桌上刻“早”字的文章,时间有些久远,具体已想不起。只是还记得少年时的鲁迅是一个善良和充满同情心的人,更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那种对自尊心的维持中透露着极其顽强的意志力,促使他下定决心完成他想做的事情。

鲁迅弃医从文,促使他这样决定的是经历变故,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和当前形势下的中国,如此决断的选择,和他少年在桌上 刻“早”字的性格紧密相关。他的选择表明了国家和民族在他心中的位置,也凸显了其强烈的责任心所在。然而他却没有用一种柔弱和怜悯的语气表达对人民的同情,反而是用尖酸刻薄的文字去刺激人心。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吃软不吃硬”,一种是“吃硬不吃软”,我觉得鲁迅就属于后者。在乱世之下,独醒明白当务之急,他作为一个清醒的理性主义者,保持着似痴似癫的状态,从这个方面来看,他在用一种既不妥协又不被伤害的明哲方式独善其身。他知道如何在采用一种明智的方式保全自身的前提下继续自己的救国之路,他是狡黠的,又是明智理性的,没与任何他不想触及的人发生外在的冲突。

我所阅读的几些鲁迅的作品,都是以极其犀利的文笔暗喻了吃人的社会,不管是明着表达还是暗着比喻都会让人联想到这该是何等锋利刻薄的一个人啊。究竟又有什么方式能靠近他呢,财还是权,还是其他什么呢?这样的人该靠近还是避之?但是从他其他作品来看,他终究不像当今社会的“愤青”分不清情绪和生活,而他反而是一个能很好处理生活的人,不因为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怒而忽略生活的本质,光说不满和愤怒,我觉得鲁迅比我们任何一个“愤青”都多而且更强烈,只是他能理智的处理。他的许多杂文犹如匕首、投枪,深刻犀利,充满了唯物辩证精神,而他的生活却是圆润而颜色的,何其睿智的一个人啊。

对于鲁迅还有大家少知的一面,那就是他曾备受外国人关注而且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文学爱好者斯文海定和刘半农商量推荐其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在朋友来信征求其意见时,他却回信: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也许在其他人这只是一种对名誉的淡泊,但我觉得对于鲁迅远不如此,他不仅拥有一颗平常心,这个决定还是他深思熟虑的抉择。低调不但能保全其身还能继续目标,若成名必定会备受世人关注,在当时的社会掀起大波,试想一下究竟有几个人愿意承认自己就是他笔下那个残忍、愚昧的某某某。我想鲁迅必定在得与失之间权衡再三,而处理生活的得心应手让他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化学和生理卫生教员时,公然在课堂上讲授生殖系统,这在当时的社会是一种开拓却更是一种道德伦理与教规教条的较量。他不顾可能来临的狂风暴雨坚持做他认为应该的做的和想做的,这是一种挑战精神,也凸显了其内心的压抑:他渴望用一种骇人的方式去打破常规。他这种敢于创新和打破旧规的性格也确实令人咋舌。

对于鲁迅,我有着一颗解读的心,却发现怎么也解读不透,,以上是我在阅读《鲁迅的声音》之前对鲁迅的认识,九牛一毛,冰山一角。话说《鲁迅的声音》是编者细密研读了鲁迅作品和所有现存的有关鲁迅讲演的史料,以严谨的态度和文学阅读的丰富体悟,重新梳理、编排了鲁迅全部的讲演内容,并以这些讲演的内在精神为主题将它们分为五大类的一本可全方面和真实地了解到这位文豪的书籍。我带着无限的热忱和期盼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更进一步走进我心中的狂人鲁迅和我眼中奇形怪状的中国......

至古到今,战争是解决领土和主权以及各种纷争最直接的方式,看似蛮夷却也干脆。中国自古讲究改革,从商鞅变法到辛亥革命虽然叫法不同,而都有着同样的内涵,都是一种改革,都想颠覆原来的模式。其他国家也讲究变革,法国日本这些国家也靠着革命先后强大起来,由此可见,改革是一种觉悟。鲁迅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是要打到的。”鲁迅先生的话是有预见性的,最后都应验了,只是中国付出了太大的血的代价,这真是一个看懂了国人本性的狂人,看似疯狂的举动却又行之有效,看似狂言乱语却又切中要害。

中庸之道是中国亘古的推崇,凡事追求既不过分,也不欠足,“谦受益,满招损”是最好的说明。本来是很好的一个品质,在鲁迅先生的眼里这也是一个国人的劣性,“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或许这样的比喻有些偏颇,但却真实地反映国人的这个品性。安于现状,如果不是受到很严重的危机感刺激,依然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红灯笼状态,大有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架势,而一旦感受到这种危机的时候,马上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了,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该如何解决了,愿意改变之前那种安逸闲适地状态了,顿时无声的中国便也沸腾起来了。

《娜拉》中国译作《傀儡家庭》,娜拉当初满足地生活在所谓的幸福家庭里,但是她竟是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她终于是走了,只听得关门声,接着就是闭幕。这让我突然想起最近网上疯狂转载的一篇文章《你要白天的老婆还是晚上的老婆》:

国王亚瑟被俘,本应被处死刑,但对方国王见他年轻乐观,十分欣赏,于是就要求亚瑟回答一个十分难的问题,如果答出来就可以得到自由。 这个问题就是:“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亚瑟开始向身边的每个人征求答案:公主、牧师、智者……结果没有一个人能给他满意的回答。 有人告诉亚瑟,郊外的阴森城堡里住着一个老女巫,据说她无所不知,但收费高昂,且要求离奇。 期限马上就到了,亚瑟别无选择,只好去找女巫,女巫答应回答他的问题,但条件是,要和亚瑟最高贵的武士之一,他最亲近的朋友加温结婚。 亚瑟惊骇极了,他看着女巫,驼背、丑陋不堪、只有一颗牙齿,身上散发着臭水沟难闻的气味……而加温高大英俊、诚实善良,是最勇敢的武士。 亚瑟说:“不,我不能为了自由强迫我的朋友娶你这样的女人!否则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 加温知道这个消息后,对亚瑟说:“我愿意娶她,为了你和我们的国家。” 于是婚礼被公诸于世。 女巫回答了这个问题,“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 每个人都知道女巫说出了一条伟大的真理,于是亚瑟自由了。 婚礼上女巫用手抓东西吃、打嗝,说脏话,令所有的人都感到恶心,亚瑟也在极度痛苦中哭泣,加温却一如既往的谦和。 新婚之夜,加温不顾众人劝阻坚持走进新房,准备面对一切,然而一个从没见过面的绝世美女却躺在他的床上,女巫说:“我在一天的时间里,一半是丑陋的女巫,一半是倾城的美女,加温,你想我白天变成美女还是晚上变成美女?” 这是个如此残酷的问题,如果你是加温,你会怎样选择呢?......当时人格心理学的教授话音一落,同学们先是静默,继而开始热烈的讨论,答案更是五花八门,不过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白天是女巫,夜晚是美女,因为老婆是自己的,不必爱慕虚荣;另一种选白天是美女,因为可以得到别人羡慕的眼光,而晚上可以在外作乐,回到家一团漆黑,美丑都无所谓。听了大家的回答,教授没有发表意见,只说这故事其实有结局的,加温做出了选择。于是大家纷纷要求老师说出结果。 老师说,加温回答道:“既然你说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么就由你自己决定吧!” 女巫终于热泪盈眶,"我选择白天、夜晚都是美丽的女人,因为你懂得真正尊重我!"

所有人都沉默了,因为没有一个人做出加温的选择。我们有时候是不是很自私?以自己的喜好去主宰别人的生活,却没有想过别人是不是愿意。而当你尊重别人、理解别人时,得到的往往会更多。《Die Frau vom Meer》,《海的女人》,中国有人译作《海上夫人》,女主人公已经结婚,然而先前有一个爱人在海的彼岸,一日突然寻来,叫她追随他一同去。她便告知她的丈夫要和那外来人会面。临末,她的丈夫说:现在放你完全自由,走与不走你能够自己选择,并且还要为自己负责如任。于是,什么事都完全改变了,她就不走了。这两个故事似乎是两个完全相反的例子,然而都有共同的追求——自由,时常听到这样的吟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听着似乎有些矫情,但那却是人类内心最强烈最真实的呐喊。有这样一个比喻:婚姻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婚姻因为有责任,所以有束缚,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失去自由,婚姻中的自由总显得那么可贵,因为它意味着信任和安全感,与其说围城中的人在争取自由,不如说在争取被信任,而另一个人在争取安全感,如果做到了加温那样的尊重与信任,谁又愿意舍弃与知心人相依相伴的幸福呢。有时候给与别人自由,不见得就是给与别人放纵,给与自己危机,反而是给与别人信任,给与别人尊重,赢得别人尊重,赢得别人信任。

对于如何对待过去和现在的关系,鲁迅先生说:凡是老的,旧的,实在倒不如高高兴兴的死去的好;在文学上,也一样,凡是老的和旧的,都已经唱完,或将要唱完。有人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过去,而鲁迅先生说唯有与过去不好的做个彻底的了结,才能更好的对待现在,迎接未来。孰是孰非,怕是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是鲁迅先生是站在一个大局的角度来考虑的。第一个提出改革的人要么成为英雄要么倒在血泊中,所以鲁迅先生是冒着生命危险提出了关于白话文的改革思想,是站在民族和国家的高度来看这个问题的,无所谓背叛与遗忘吧,正如邓小平所说:“ 管它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事实再次证明,无法改变过去,但是可以改变现在,只有适应现在,才能创造好的未来。

以前都盛行真刀真枪置人于死地,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死于自我无限的膨胀中,我想如果我不及时明白这个道理,某一天我这个娇小狭窄的身体也装不下我那颗日益庞大的虚荣心的。小的时候,哪怕是药丸,只要外面裹着一层花花绿绿的糖衣我们依然会兴高采烈地把它当糖吃,衍生而来的糖衣炮弹也是如此,听起来顺心恰意的话,顿时忘了去分辨其真假,就已眉开眼笑地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了。受得鲁迅先生的提醒,我瞬间醒悟看,且脑中产生一个大大地置疑:以前外国人都是指责中国人如何如何不好,所以中国人也对外人多了一层厌恶和不满,当然也有排挤;而近年来,外人对国人的评价突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由以前的贬变成了褒,说中国如何文明了,如何发展成了国际化大国等,这招也真有效,现在国人对外人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热烈欢迎外人进入中国了。我在这究竟是中国真的取得了这些这些进步呢还是鲁迅先生的话——以前,外国人所作书籍,多是骂中国的腐败;到了现在,不大骂了,或者反而称赞中国的文化了。常听到他们说:“我在中国住的很舒服呵。”这就是中国人渐渐把自己的幸福送给外国人享受的证据。如果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又有如此高的预见性,那我们接下来的情况就是这样了:他们愈赞美,我们中国将来的哭一通要愈深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我现在还无法分辨是鲁迅先生杞人忧天还是国家确实如此迅速的前进,但我却看到了自身的狭隘,生活在蜜罐里终究会被糖腻死,生活在别人给与的自我陶醉中终究会掉下来摔死,而被别人的赞美抬得越高的,将也会摔得越凄惨。糖衣里面裹着的终究是炮弹,炮弹不会因为被塘衣包裹而失去它轰炸的本性。

这是一个讲究术业有专攻的时代,然而专攻不见得就是好的,社交中或许不需要太多这样的人。有时候很多人很迷惑,为什么自己在某一方面有如此高的造诣,去得不到很多人的欣赏,不知不觉将自己的专攻强加给别人算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别人出于礼貌可能会假装对你的话很感兴趣,但是如果别人直接表现出厌恶或无趣的态度也很正常,当你理解了,也就释怀了。从事文学的人,也可以常常看一看理科算学的书,看的东西多的了,关注的知识面广了,人生许多道理和现象也就悟透了,就不不会那么难以接受了。鲁迅的思想里囊括着林林总总,哪怕只是读一读,看一看,也有经历了复杂社会的感受,也是一种亲身体验的成长。

第四篇:观《花开的声音》有感

今天下午,我看了一部影片,这部影片的名字叫《花开的声音》。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有一个小女孩叫雨心,她家不是很富裕。有一天,雨心和另一个小女孩在写板报时,王小强(她班的一个男生)把黑板擦拿走了,雨心旁边的那个女孩就追王小强,让他把黑板擦还回来。王小强要把黑板擦还给雨心,他便把黑板擦扔向她。可没想到,黑板擦正好打在了雨心的鼻子上,雨心当时就晕倒了。他们赶紧叫救护车把雨心送去了医院,医院们给雨心做了详细的检查,发现雨心的脑袋里竟然长了一个瘤,如果不把瘤切除,就会影响雨心的视力,甚至会导致失明。

最后,医生决定给雨心做手术,雨心的爸爸为了要给雨心交手术费到处借钱雨心的手术成功并很快出院了。

可是雨心的爸爸却病倒了,雨心为了爸爸不去上学而去卖菜。因此,全校的同学们为她举办了一次拍卖会,筹集资金,治好了她爸爸的病,雨心又可以回到学校读书了。

当我看完这部影片时十分感动。因为在影片中,我感到了亲情和友情的伟大。

一个小女孩,可以为了爸爸治病而不去上学,可以为了爸爸而放弃梦想。这亲情是多么伟大啊!同学们为了朋友,再所不惜,这友情又是多么的伟大啊!和影片中的雨心比起来,我感到雨心她好坚强,我真的好佩服她。而我却很胆小,遇事不够坚强。有一次,我遇到了一道难题不会做,我没有做到攻克难题,而采取了逃避。今后,我要向雨心学习,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应该坚强。

啊!雨心,我好佩服你,你是我学习的榜样!

第五篇:聆听历史的声音—红安行有感

怀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带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乘车来到革命苏区将军县—红安。走进了这片红色的神奇土地。一首《铜锣谣》“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我仔细地聆听这历史的声音,仍然在这片土地上回响。彷佛真实地再现当年黄安人民积极参加革命的情景。为了纪念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国民党反动派第三次反围剿“黄安战役”中的历史意义,“黄安”被改为“红安”。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馆共展出著名烈士230余名;陈列烈士的遗物、照片、诗抄和雕塑等展品800余件。着重展现在苏区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的烈士们的精神风貌和光辉业绩。朱德的题词:“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对此,我感慨万千,似乎他们毕生的使命是为中国革命而来,他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意义天长地久。也许不去参加革命教育,就体会不到革命的艰辛,就更不知道什么叫珍惜革命成果、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就不了解为什么要继承革命传统,也不知道什么是震撼心灵,什么是壮烈牺牲,什么是临危不惧......

漫步在红安纪念馆,最能映入眼帘的是每个红安籍将军的画像简介,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最知名的有董必武、李先念、韩兴楚、钱基伟等革命者。鄂豫皖苏区有数十万优秀儿女为革命英勇献身,仅红安县牺牲的群众有10多万,已查明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2万余名。他们是一代英杰、万世楷模,业绩与日月同辉,光照千秋。

走进红安。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深埋着烈士的忠骨,每一株草木都被烈士的鲜血浸染。那历史的岁月,动人的故事一拨接一拨扣人心弦。壮士的豪情一桩接一桩,把江河震撼!

走进红安,重温那段峥嵘的岁月,抚摸那段沧桑的历史,感受红安今日的发展,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走进红安,那山坡河谷间,一个个村湾星星点点。鸡鸣犬吠,袅袅炊烟;小溪如织,山路蜿蜒;森林茂密,山脉伸展。朴素的红安人,那憨厚的笑脸,永驻我的心间;每每和他们攀谈,他们的心里总有一种骄傲和自豪感。

红安作为革命根据地比井冈山的名气小,但作为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的一块奇葩,依然光彩照人。领略过井岗山的雄伟气魄,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红安人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红安革命根据地之所以震憾的是因它的历史厚重与事迹感人,值得人们敬仰,在他们中间有夫妻烈士、兄弟姊妹烈士、全家烈士、群众参加的多,革命烈士坚久不衰,革烈的名单、革烈事迹在红安当地家喻户晓,观资料、听讲解,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

离开红安时,我再次回眸烈士纪念碑,默念着《铜锣谣》,再一次被红安人的纯朴、自强不息所感动,历史的声音也渐渐地离我们远去,坐在车上,心情难于言表。我想我们应该感谢红安。是这片红土地教会了我们很多用言语无法表述的东西,很难给这次红安之行下个准确的定义,是重温历史?或是感受革命先烈崇高的爱国情怀?我想红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去细细斟酌回味。

钟市输油站:潘超智

上一篇:开展读书活动方案下一篇:孔乙己里的几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