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p2p爆雷原因

2022-07-31

第一篇:我国p2p爆雷原因

2018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P2P 爆雷潮分析及监管建

热点新闻:

根据贷罗盘截至 7 月 30 日的数据,2018 年已有 781 家 P2P 平台发生严重程度不同的 “提现困难”、“清盘退出”、“停业跑路”。仅在 7 月份,就有 208家公司先后出事。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 7 月底,P2P 网贷行业累计平台数量达到 6385家(含停业及问题平台),其中问题平台累计为 2286 家,本月新增问题平台 165 家。创近一年以来新高,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新闻背景知识:

P2P 是英文 person-to-person(或 peer-to-peer)的缩写,意即个人对个人(伙伴对伙伴)。又称点对点网络借款,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属于互联网金融(ITFIN)产品的一种。属于民间小额借贷,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信贷平台及相关理财行为、金融服务。

提醒:

6 月以来,P2P 投资人的信心已经开始崩溃,一个个曾经如雷贯耳,广告漫天飞的 P2P

平台倒下了。唐小僧、钱宝网、钱爸爸、牛板金、银票网、投融家,这些个交易额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平台,居然就这么倒了,着实令不少投资人没有想到。名校系、国企系、上市公司系,背景再硬,似乎都能出问题,不禁让人疑惑,P2P 究竟怎么了?

热点分析:

一、当下 P2P/网贷行业概况

当前网贷行业的月度新增问题平台数量尽管并非历史最高,但是中国网络借贷体系的脆弱度已经非常高,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导致全行业的资金流动性出现问题,有把过去表现较好的平台拖垮的倾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北京大学金融科技情绪指数与关注度指数前所未有地呈现“双低”。其中,情绪指数在 2018 年 7 月跌至历史最低位,这种负面情绪的严重程度前所未有,关注度指数也在同期达到历史新低。在 2015 年底 e 租宝事件爆发之后,情绪指数也曾经达到当时的新低,但是媒体更倾向于将 e 租宝事件解读为孤立事件,对互联网金融的乐观和质疑情绪同时并存,关注度仍然在走高。而目前关注度指数和情绪指数双低的现象,体现出交锋观点在减少,媒体更倾向悲观解读行业未来的趋势。

第二,新增问题平台多是老平台。2017 年退出的问题平台主要还是生存能力在一年左右的平台,到 2018 年,新增问题平台平均生存时间大概是两年。其中,2018 年 6月新增的 63 家问题平台的平均生存时间为 705 天,而 7 月上旬新增的 45 家平台的平均生存天数增加到 891 天。

第三,新增问题平台的规模在变大。以 2018 年 7 月新增的 45 家问题平台为例,其平均注册资本金达到 5000 万元,而截至 2017 年 3 月的正常平台平均注册资本金为3000 万元。这表明新增问题平台不全是规模较小较年轻的平台。

第四,新增问题平台的出现有迹可循。对比 2018 年 7 月 20 多家可与历史数据匹配的问题平台在今年 2 月时和正常平台之间的差异,在平台成为问题平台前五个月,这些平台的资金净流入显著为负;在问题平台交易量平均规模为正常平台交易量平均规模 43%的情况下,问题平台借款人数仅为正常平台借款人数的 6%。在要求网络借贷小额、分散的大背景下,资金净流入少、借款人数少等都说明平台成为问题平台并非偶然,而是在资产端和资金端都存在枯竭现象一段时期后成为问题平台。

以上四个方面的现象表明,网络贷款行业的状况正在不断恶化,而且有把过去表现还比较好的平台拖下水的倾向。这个趋势如果再持续一段时间,有可能触发市场对整个行业发展产生信心崩塌。

二、为什么要关注 P2P 爆雷? 在近期宏观环境面临实体经济经营困难、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快速上升、中美贸易战爆发、汇率承压等情况下,如果网贷行业骤然坍塌,可能将导致风险外溢并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当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三、为什么目前网贷行业市场如此恐慌?

第一,平台偏离信息中介定位的现状和监管对信息中介定位的坚持之间的落差,导致现有大部分平台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中心的研究发现,我国网络借贷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监管相对宽松、没有完善征信系统、没有对相关业务详细统计、民众习惯刚性兑付的情况下,大量个体投资人对大量个体借款人间展开的借贷业务。由于网络借贷支付成本高、不少平台没有足够多的投资人和借款人、大部分平台轻风控且大数据分析能力弱等因素,该行业开始出现资金池,拆标打包、自动投标和债权转让等原本可以提高网络借贷效率的方式出现异化,平台偏离了信息中介定位,依靠新投资人来补偿旧投资人的庞氏骗局普遍存在。因此,监管部门明确和强调信息中介定位后,大部分平台将因为无法继续用新投资资金补偿旧投资人的模式而出现经营困难,退出市场是大势所趋。

第二,一些媒体的不准确报道和过度渲染,放大了市场的悲观情绪。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热潮中,不少实际为非法集资或者线下理财的公司也宣称自己是网络借贷平台,当这些机构出现问题时,一些媒体按照他们属于网络借贷平台来报道。另一方面,一些媒体报道过度渲染了负面市场情绪,例如,平台出现提现困难等问题,就用“爆雷”、“雷潮”等词,另外,对于涉及金额大小则采用累计交易量而不是待还金额等指标来渲染问题严重性以吸引眼球。更有甚者,一些自媒体还通过写负面文章来挟持网络借贷平台,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第三,市场和公众对于备案延期的解读与监管部门的预期之间存在差距。监管部门延期备案的初衷可能是逐步缓释存量风险。但是在备案延期的情况下,市场和公众缺乏相对权威的信息来区分好平台和问题平台,因此倾向于将个别问题平台的问题,解读为整个行业的问题。而且,在监管要求下,大部分商业银行退出了网贷平台的存管业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内的恐慌。

四、监管建议

网络贷款业务具有特殊的普惠金融的价值,为个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足的问题。如果能够尽快地将一部分符合资质要求的平台纳入监管框架并支持其规范发展,对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但当前面临的问题是,过去网贷行业长期没有受到监管,野蛮生长。在新的监管框架引入之后,所有平台都必须进行整改,相当大一批平台将退出市场。监管政策的目标应该是有序整治网络贷款行业,消除不规范、高风险的业务模式,让规范、符合资质要求的平台健康发展。因此,当前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妥善消化存量风险、避免触发整个行业的崩塌。可能的建议如下:

第一,多管齐下,稳定市场预期。

(1)总体上肯定网络借贷的普惠金融特点与价值,不应一棍子打死。部分网络贷款平台在利用数字技术解决金融决策中获客难和风控难方面积累了好的经验。备案的目的不是要消灭整个网络贷款行业,而是识别符合资质要求的平台。

(2)加强投资者教育。特别是要帮助公众认识到目前问题平台集中出现的现象是市场出清的必要过程,不必因为个别平台的退出而产生恐慌。

(3)在监管备案延期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协会可以协助监管部门,采用白名单或者专项整治分级分类等制度,帮助公众将优质平台和问题平台做一定区隔,避免因恐慌导致全方位挤兑。

(4)鉴于媒体情绪对于市场发展有显著影响,应对媒体报道的准确性、客观性、公正性,作更多要求。对于发布相关虚假、失实报道,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应追究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第二,尽快制定、宣布全国统一的备案标准。市场情绪波动较大的一个原因是监管政策不明朗。从 2016 年中公布暂行管理办法,原本确定一年的过渡期,2017 年中决定延期一年,2018 年喊停各地制定备案标准,再度决定延期一年。标准、期限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导致各种猜测与恐慌。银保监会应该协调各地方政府统一制定备案标准,尽快宣布。

此外,还可以借鉴私募股权基金在行业协会备案的方式,将网贷平台的备案权力交给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由网贷平台自愿备案,并按照协会要求披露信息。完成备案后,协会可以逐步加强对网贷平台的监管要求,如提高投资人门槛、风控门槛等,逐渐淘汰不合规的网贷平台。

第三,采取措施避免借款人恶意不还款。目前出现一些借款人举报平台不合规、希望通过经侦介入导致平台成为问题平台,而自己不用还款的现象。在市场情绪变差的时候,借款人逾期的现象也大幅上升。需要采取措施加大借款人的违约成本,如网络借贷的违约行为也应当计入本人的征信记录。

第四,加强对平台的监控,防患于未然。监管部门可以和互联网金融协会合作,要求其会员单位每日上报资金净流入、交易量、借贷款人数、贷款期限等数据。

第二篇:分析P2P理财平台问题的产生原因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分析P2P理财平台问题的产生原因

愈来愈多的P2P理财平台悄悄退出,有些人觉得归咎于监管?但你是否想过,是否综合分析过自身的平台,究竟哪里不合规,那为何别的平台就可以存活下来?作为投资者也要慎重选择好平台,各个方面去了解,不要盲目跟风,更不能只重视高收益,最终如果出了事,跑了路也不能全是平台的责任。

过去的几年,互联网企业流行轻资产运营思维,延伸到金融领域,信息中介 无疑成了轻资产运营思路最好的落地方式。于是乎,不仅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宣布轻资产运营转型,互金平台也在市场和监管的推动下一步步走向信息中介化。

但问题在于,鉴于金融产品自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在当前甚至未来可预见的几年内,市场不能指望消费者对金融产品风险的鉴别力有质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消费者的金融产品选择必然严重依赖于平台的产品推荐,并更多地演变为基于对平台的信任而选择理财产品。这一点虽然从合同关系或法律关系上有不合理之处,但站在市场角度看又并非没有道理。

逻辑困境来了,在消费者把金融产品的选择权交到平台手中时,对平台而言就是沉甸甸的责任与压力,规模越大、责任越大,平台还能淡然地把底层资产的甄别权交给第三方而安心地做展示窗口吗?这种把自己的命运全然交到第三方合作伙伴手中的互金平台,真的有未来吗?可见,轻资产、平台化的运营战略,并非转型的灵丹妙药,一个不对,就是带来灭顶之灾的毒药丸。

问题频发背后可能是战略思路出了问题

理财产品违约,已经成为互金平台不敢触及的“红线”。这个红线,不在监管层面,而在实操层面。在当前的行业环境和舆论环境下,一旦平台未能及时兑付资金,很容易引发投资者挤兑潮,给平台带来灭顶之灾。基于此,对平台而言,良好的信誉是第一宝贵资产,平台通常会不惜一切代价来确保到期资金的按时兑付。

挤兑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流动性危机,在正常经营情况下,理财平台会保持相对稳定的资金流入和流出情况,通过事先的流动性测算,基本可以保证流动性均衡。当挤兑发生时,平台在短时间内遭遇大量的资金流出需求,此时并无足够的流入资金接盘,导致兑付失败。兑付失败本身会加剧投资人的恐慌情绪,引发更大规模的挤兑,也会使得潜在的流入资金中断,使平台丧失资金来源,最终因资不抵债而破产倒闭。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而言,由于缺乏类似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的存款保险和央行最终贷款人 等制度安排,一旦遭遇挤兑,几乎就是灭顶之灾。

回忆2016年以来的P2P理财平台倒闭潮,在500多家跑路、提现困难或经侦介入的平台中,产品逾期几乎是唯一的导火线。产品一旦逾期,接着便是挤兑,再然后是提现限制,最终是经侦介入。因为提早可以预测到结局,一些平台索性选择在产品逾期或接近逾期的时点“主动”跑路。你要说有的平台本来就是骗子,不否认。但500多家平台都是骗子吗?肯定不是。相信大多数都是受互联网轻资产思维影响的创业者,怀着满腔热忱进入这个行业,以“轻资产、平台化”的思路去“链接”资源,终因经验不足接手很多的“问题资产”,至此,一些创业者开始黑化为不法分子,玩起庞氏骗局的游戏妄图自救,玩不下去就跑路;还有一些创业者,选择倾家荡产填坑,以后停业关门;还有一些,因无力兑付面对经侦介入。

当前不良资产高增长的趋势仍在持续,行业中也还有几千家平台,平台背后资产的质量状况将直接决定平台的命运。问题在于,由于奉行轻资产思维,平台在资产甄别、贷后管理等方面过度依赖第三方合作伙伴,真要评估资产质量,恐怕平台自己心里也没底吧。结合监管门槛和不良资产暴露的趋势,笔者曾经断言2017年末还能持续运营的平台将维持在500家左右,意味着还有接近2000家平台需要出清。如此大规模的平台退出,不能不说是业务模式或者业务模式背后的战略思路出了问题。

轻资产还是重资产,金融企业要怎么选?

回过头来看,自2010年以来,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成功甚至后来者居上,但唯独在金融领域,互联网思维似乎遇到了瓶颈。

互联网思维强调轻资产运营,大致的套路是通过免费思维和流量策略吸引用户并实施免费策略,然后以跨界思维寻找合作伙伴搭建平台,通过平台化的运作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提升粘性,对资产方收取通道费或流量费以获得盈利。

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平台与资产提供方只是通道合作关系,对资产的质量无心也无力进行甄别,这就埋下了行业发展的隐患。要知道,普通的商品销售出去,服务基本就算结束了,而金融产品卖出去,一切才刚刚开始,只有底层资产不出问题,放出去的钱能收回来才算圆满。所以,金融产品的风险和问题都是滞后的,片面强调当期规模并无任何意义,有时候一个资产逾期处理不慎,就可能引发挤兑而致全盘皆输。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又是讲究杠杆效应的,像商业银行,基本是10倍的杠杆,10元钱本金可以放100元钱贷款,这意味着,如果不良率达到10%,就把本钱亏光了。很多分期公司,不良率达到15%以上,从资本的角度看,估计也已经资不抵债了。

在金融业,大家发现并不能照搬互联网的传统做法,估计也是互联网金融巨头纷纷从传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统金融机构聘请高管的重要原因。然而,数以千计的小平台既缺乏对金融的敬畏之心,也缺乏从传统金融机构聘任人才的意识,即便有这个意识,也不见得能请来真佛,毕竟,传统金融机构里的人才也往往只会青睐巨头。于是乎,经过了短短一两年的高速发展后,行业的从业机构纷纷停业,表面上是监管合规成本提升,根本原因还是发展模式走进了死胡同,难以为继。

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并非谁都可以玩

对传统产业而言,轻资产运营的难点在于做大客户规模,有了客户才能吸引商家入驻,有了足够丰富的SKU,反过来也能提高客户粘性,于是流量运营的思路应运而生并大获成功。

对金融业而言,轻资产运营的难点在于借款人(即底层资产)的风险管理,风险做不好,轻资产运营就是虚的。既然轻资产本身决定了不可能深度介入资产的甄别和风控过程(这样就不是轻资产模式了),那就要求平台方具备极其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资源协调能力,确保底层资产一旦出事,各方不会扯皮,生态圈能兜得住,保住平台的声誉。对于大多数中小平台而言,缺乏这样的影响力和协调能力,一旦底层资产出事,合作伙伴往往反目成仇,要么平台自己兜底,要么事情闹大,经侦接入,平台完蛋。而后者,正是数以千计的互联网理财平台已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事情。

因此,就金融业而言,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并非谁都可以玩,先要掂量下自己的影响力和协调能力。一旦选错了战略方向,必定事倍功半,而且多半会是个悲剧的结局。

为推进我国P2P理财健康发展,要尽力将P2P平台所蕴涵的普惠金融理念真正落地,实现风险与收益真正可控。强调P2P平台诚信经营意识,明确信息披露准则,确定平台运营红线,严厉打击非法平台,保护投资者权益。

文章来源:上海长久贷

第三篇:我国P2P网络借贷风险管控文献综述

摘 要:自2007年我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后文简称“网贷”)平台“拍拍贷”成立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我国P2P网贷平台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平台数量和成交额节节攀升,但问题也随之而来,P2P网贷风险问题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本文根据P2P网贷的风险分类,概括国内关于P2P网贷风险的主要研究观点及风险管控措施,探讨未来我国P2P网贷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风险;管控

一、我国P2P网贷发展现状

P2P网络借贷模式,即依靠互联网技术力量和信用评估技术,为投资者和借款人建直接借贷的中介服务模式。P2P借贷模式能够有效地将借贷双方置于同一平台,既为投资者提供潜在投资机会,获取高于传统储蓄工具的收益,又为借款人提供获得贷款新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因此深受社会关注。

基于互联网的P2P借贷模式传播到我国以后,经历5年左右的酝酿与积累,从2011至2012年开始经历了爆发性增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与国外P2P网贷平台、完全依靠网络、借款利率略低于银行同期水平不同,国内P2P网贷平台大多深度依赖线下渠道,借款利率也显著高于同期“银行利率”。尤其是在监管缺失、信用环境差的情况下,一些平台借P2P借贷之名进行诈骗,另外一些平台忽视业务风险“野蛮”发展,导致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大批平台或倒闭、或遭“挤兑”、或被公安部门调查。由此,P2P网贷遭受的质疑与批评越来越多。

二、我国P2P网贷的风险分析

(一) 网络风险

P2P网贷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息息相关,网贷平台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技术安全水平体现了P2P借贷平台的基础实力,是平台业务安全和业务稳定的第一道防护。 卢馨、李慧敏(2015)认为我国P2P网贷的网络风险可划分为网络技术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我国的P2P网贷平台的技术系统大多来自于第三方,作为技术系统的提供方,由于其自身对网贷业务的了解程度不够,可能会使系统存在安全漏洞,用户的资金及信息安全会受到威胁。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为“违约风险”,即网贷平台借款者无法履行合同所规定的按时还本付息的风险。唐艺军、葛世星(2015)认为借款人在交易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偿还借款,出资人因此遭受损失的风险是P2P网贷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而产生这一风险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卢馨、李慧敏(2015)指出我国P2P网贷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借款者及平台自身,借款者可能在提供资料过程中弄虚作假,这就扩大了违约风险;有的网贷平台在审核环节中出现怠慢或疏忽,致使借款人在平台发布虚假信息,这都大大增加了信用风险。

(三)操作风险

唐艺军、葛世星(2015)从两方面分析P2P网贷的操作风险:一方面由于我国网贷平台的门槛较低,整个行业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平台可能会出现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甚至向高利贷发展演变的不法行为;另一方面由于行业内员工专业知识的欠缺与风险意识的薄弱,也会造成相关风险。卢馨、李慧敏(2015)认为P2P网贷平台的操作风险存在于其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借款信息审核、资金管理、投标保障等。叶湘榕(2014)指出我国P2P行业在财务披露制度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一是没有建立相关的披露制度,二是少数平台披露的财务报告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审计,相关信息披露的缺失导致平台用户很难对平台的真实财务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投资者的投资活动是很不利的。王欢、郭文(2014)认为由于我国目前对网贷平台的从业人员没有相应的资质要求,这导致了平台的建设与维护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风险,此外,平台所依托的程序技术的不健全或者漏洞也会进一步扩大操作风险。

(四) 政策法律风险

卢馨、李慧敏(2015)指出由于目前还没有专门约束P2P网贷业务的具体法律法规,可能会导致平台出现触碰法律红线的行为,如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与此同时,我国监管部门没有出台相关的监管制度,使得各大品台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与规范,这都加剧了平台的风险。贾希凌、马秋萍(2014)认为我国P2P平台的性质(中介服务机构或金融机构)划分尚不明确,处在监管的灰色地带,同时也面临着多重法律风险。

(五)非法集资风险

P2P借贷采用公开方式为进款人提供资金,在我国从一诞生起就面临非法集资的困扰。由于国内投资人的风险厌恶程度高,风险承受能力低,平台为了吸引到足够的投资人,不得不推出投资者保障计划乃至本息担保承诺,导致P2P平台的风险模式产生异化,一些平台重新成为风险汇集者与直接管理者。这些P2P借贷平台除了承担信用中介乃至资金中介的角色。

陈向聪(2014)认为一些P2P网贷平台的债权合同转让模式与自融模式的产品容易通过期限错配的形式形成资金池,这也意味着面临非法集资的风险。

三、我国P2P网贷风险管控策略

卢馨、李慧敏(2015)从政府、网贷平台以及借款者和贷款者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风险防范策略:政府方要加快法律法规与全国范围内的征信系统的建设;平台方要加强网络技术,保护平台使用者的相关信息,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借款者和贷款者应提供真实的资料,提高理财能力与风险意识。叶湘榕(2014)主要从P2P网贷行业监管的角度出发,给出了相关建议:如提高行业的门槛、建立并完善准入制度,制定平台资金托管的办法,明确监管主体与其相应的法律责任等。陈向聪(2014)主要给出了针对法律风险的规制:对借贷平台的法律性质要进行合理界定,对平台进行分类监管;对平台的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和借贷利率(不得高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以及平台管理人员的相关资格都提出了建议;提出了完善征信体系的重要性,建议网贷平台和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建立内部对接机制,确保客户资料的真实性。贾希凌、马秋萍(2014)借鉴美国Prosper和Lending Club的成功经验,对国内平台提出相关建议:首先要明确行业性质和监管主体,加强合规性建设;支持行业内合理有序的竞争,但前提是要建立完善的行业自律准则。王欢、郭文(2014)对网贷平台、借款人、贷款人、担保人分别提出了建议:平台应加强对借款人的资料,尤其是信用状况的审核程序;对贷款人的身份审核也同样重要,加强对有反洗钱嫌疑业务的监管;对于担保人这一角色的制定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引入外部保险机构担保。

四、我国P2P网贷未来发展方向

借鉴前文的风险分析与管控策略,本文拟提出一些P2P网贷未来发展方向:加强征信技术,尤其是数据化、自动化征信技术的开发,降低人工征信的成本,提升平台的创新价值;创新产品设计,介入各种地域类、行业类、供应链类、抵押类等借款产品,利用新的信用资源降低销售成本、违约风险和资产处置成本,降低借款的综合费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 卢馨,李慧敏.P2P网络借贷的运行模式与风险管控[J].财政税收与资本市场,2015(2).

[2] 唐艺军,葛世星.我国P2P网络信贷风险控制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15(10).

[3] 叶湘榕.P2P借贷的模式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3).

[4] 陈向聪.P2P网络借贷在我国发展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其规制[J].海峡法学,2014(4).

[5] 贾希凌,马秋萍.P2P网贷平台的主要风险及防范策略[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4(4).

[6] 王欢,郭文.P2P的风险与监管[J].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监管,2014(8).

第四篇:浅析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监管现状

摘 要:P2P网络借贷平台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金融之一,在P2P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需要国家对其进行监管。本文从我国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现状出发,分析我国现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逐个进行解析。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平台;监管;不足之处

1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现状

自P2P进入我国以来,我国不断出台文件对P2P进行规制。在监管立法上,2011年,银监会发布《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其中明确了四条红线原则[1]。这是第一次有中央机构发布文件对P2P网贷平台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了提示。2015年1月,银监会新设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部,将P2P网络借贷平台等互联网金融机构纳入监管范围。

从15年开始,我国正式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出台专门的官方文件。2015年7月,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P2P网络借贷的合法性进行了确定。2015年12月,银监会会同工信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研究起草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和征求意见,2016年8月,2016年8月银监会会同工信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将P2P网络监管平台的监管主体赋予给了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即各级省级人民政府承担地方金融监管职责的部门。实行银监会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双负责”监管原则和“行为监管与机构监管并行”的监管思路。不仅如此,该办法还规定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在网络借贷平台管理中的具体职责。目前,该协会已经草拟了《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标准――P2P网贷(征求意见稿)》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自律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并向外征求意见。综上,我国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呈现出多方联合监管态势。

1.1 监管主体

从《暂行办法》规定来看,对P2P网络借贷行业的监管实行了“中央+地方”的分权模式。在中央层面,银监会负责制定行业发展政策和监管制度,并对地方监管部门进行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对P2P网络借贷平台所涉及的电信业务进行监管;公安部负责打击金融犯罪维护网络安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对金融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内容进行监管。在地方层面,各地金融监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规范引导、备案管理、风险防范与处置。

1.2 监管模式

根据《暂行办法》来看,我国对P2P网络借贷的监管是“备案管理+负面清单”的模式。[2]在平台准入上,我国采取事后备案的方式,而不采用审批制。在准入这一方面,一方面做到简政放权,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作用。但是准入制度的放宽,可能会带来P2P行业的混乱,这就要求政府加强事后监管,如何拿捏监管力度成为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暂行办法》中,银监会规定了“十二条禁令”,为P2P的发展设立了最基本的底线,同时也不会过度妨碍P2P行业的自身发展。

1.3 监管内容

在《暂行办法》中又一次重申了对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定位,即信息中介机构。在最新出台的这一办法中,主要对P2P的业务规则、风险及信息披露进行了规制。在业务规则中,对P2P网络借贷瓶体义务和禁止行为进行规定,还限定了可以开展线下业务的类型,规避了所可能引发的非法集资事件。在风险控制方面,要求平台将资金交托第三方存管,不能自我保管。在信息披露方面,不但要求平台公布借款人、借款项目、风险评估等业务信息,还要求披露本机构的借贷余额、借贷坏账率等经营管理信息,以便于投资者对项目和平台风险有全面的了解。

2 P2P网络借贷平台监管的不足

2.1 缺乏完善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现行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监管效力最高的银监会联合其他部门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可见,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并没有实质性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管。在该办法中,对P2P平台的运行规则、风险控制的等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但是该文件的效力层级比不上法律和行政法规。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型金融模式,仅依靠一个《暂行办法》是远远不足的,应当有配套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应当出台更高效力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管。

2.2 信息披露不充分

金融行业风险本来就大,就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性质而言,其是一个信息中介机构,为借贷双方提供一个网络交易地点,在双方借贷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交换,若是借方信息披露不实,则会造成虚假出资,给贷方和借贷平台带来损失;若是贷方信息披露不实,则会造成非法集资、诈骗等严重犯罪行为。因此平台是否如实披露信息,对借贷双方的资金安全均由重要意义。虽然在《暂行办法》要求平台如实披露借款人、借款项目等业务信息,还要求披露借贷余额等经营管理信息,但并未具体规定应该披露到何种程度,这也是监管中的一大问题。

2.3 缺少统一的信用评级系统

P2P网络借贷的前身其实就是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依靠的是双方间的信用问题,虽然在《暂行办法》中要求平台有信用评级制度,但是,我国现行的监管措施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信用评级系统,不同的平台可能采取不同的信用评级标准,这就会增加平台风险,也不利于P2P网路借贷的健康发展。

2.4 缺乏平台退出机制

目前,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会因优胜劣汰而出现平台倒闭等情况,但是我国在监管上并没有事后监管,即安全的平台退出机制,来保障借贷双方的合法利益,例如借贷双方预留在平台中的资金将如何取回等。这可以说是监管的空白区域。

3 结语

P2P网络借贷是依托于互联网诞生的新型金融创新产物,其本质为民间借贷的网络化。该借贷模式使局限于地域的民间借贷得到了扩张,为更多的小额企业借贷提供路径,增添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活力,是金融??新的典范。正是由于网贷平台的不断发展,其规模不断壮大,对网络借贷平台进行监管刻不容缓。

注释

[1]“四条红线”是中国银监会于2014年4月27日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一是明确平台的中介性质,二是要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三是不得将归集资金搞资金池,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2]魏鹏飞.监管新规下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6,07:115-121.

参考文献

[1]张天官.监管主体视角下对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监管的建议[J].经济师,2016,08:171-173+176.

[2]中央财经大学《个体网络借贷(P2P)监管办法(学者建议稿)》专家组.个体网络借贷(P2P)监管立法例及解读[J].财经法学,2016,01:5-18.

[3]高宇凡.我国P2P网络借贷的法律监管研究[J].法制博览,2016,10:105-106.

[4]尚官青.浅议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的现状及监管对策[J].现代商业,2016,08:100-101.

作者简介

李沁(1993-),女,汉族,江苏省兴化市人,天津工业大学,法律硕士。

第五篇: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

试析我国当前物价水平走高的原因及其治理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有着明显的上涨,特别是农产品价格

轮番上涨,引起普遍关注。单从CPI的走势来看,我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迹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食品类价格同比涨幅从2010年1月的

3.7%,提高到2011年9月的13.4%,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的影响程度达67.9%。居住类价格2010年1月上涨2.5%,2011年9月上涨5.1%,对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的影响程度为18.7%。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成为拉动CPI上涨的主要推手。最近在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关键字:价格上升货币供应应对策略

我国国内物品价格上涨迅速的原因有许多,从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分别讨论

分析其对我国当前物价水平走高的原因。

一、国际影响原因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现如今的物品价格有

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一)国际能源价格猛涨

中国是能源进口大国,据工信部最新公布数据,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

55.2%,已超越美国。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如2010年5月-2011年9月间,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了约40%。对比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与我国CPI等3大价格指数的月度走势,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PPI的影响由2007-2008年间的6个月左右的时滞,缩短到2010年以来约1个月的时滞;对CPI的时滞也由2007年前约7个月缩短到当前约2个月。在油价上涨的同时,与石油有互替关系的电、煤等能源的价格也随之上升。例如2010年3月国际炼焦煤的价格同比上涨55%;我国去年的煤炭价格亦大幅上涨,在10月份就比上月上升50%以上。国际煤炭价格对国内物价指数传导时滞缩短至约3个月。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加剧了国内价格水平上涨。

(二)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扬

我国本来是一个人多地广的农业大国,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需求快速增加,对耕地形成很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在日益增加,这一矛盾的存在导致我国粮食依赖进口的比例日益上升。因此我国进口粮食数量在逐年增加,2010年进口粮食创下历史记录,总计超过6000万吨,其中大豆进口占全球交易总量的60%,玉米进口为2009年的19倍,小麦也较2009年大幅增加。而同期全球粮食价格继续攀升,2010年10月~2011年1月,世界银行统计的粮食价格同比指数涨幅由15%上升到29%。美国农业部(USDA)远景预测农产品价格还是会保持在高位运行。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必然影响国内价格稳定。

(三) 美国次贷危机后的货币政策变化加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

为促进经济更强劲复苏和避免通缩的出现,美联储于2010年11月3日宣布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是继2008年12月到2010年3月间购买价值1.725万亿美元的资产后,美联储第二次采用量化宽松政策。从国际市场看,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贵金属价格创历史新高,大量投机资本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均为大量货币(主要是美元)流向国际市场的佐证,美元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升。

二,国内影响因素

物价水平走高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国内的货币政策以及经济形势。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讨论我国物价上涨迅速的原因。

(一)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

古典的货币数量论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行为最终决定着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如果中央银行能够保持货币的稳定,则物价水平就会稳定,如果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量,则物价就会上涨。假设在实际经济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决定将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M提高1%,通货膨胀率△P/P就会上升1%,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纯粹是一个“货币现象”。由以上分析可得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过高。2008年年底,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形势,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去两年的货币超发明显。特别是2009年6月以后,M

1、M2投放速度超过25%,其中M

1在2009年10月-2010年4月之间的投放速度超过了30%,2011年之前M

1、M2投放速度一直较高。2009年广义货币M2平均增长28%,超过9.2%的经济增长水平以及-0.7%的通缩水平所对应的货币需求19.5个百分点;2010年货币政策依然是扩张的,但扩张力度减弱较多。2010年末,货币供应量M1比2009年末增长22.2%,货币供应量M2增长 19.7%,增速分别比2009年末回落11.2和7.9个百分点,虽然已经有了相当幅度的回落,但增速仍然位于较高水平。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央行采取了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和利率的措施,货币政策取向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但效果并不明显,货币供应量增速没有因调控而回落。不论造成这一结果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只要货币供应量仍位于偏高的水平,要想取得控制通货膨胀的成效就会很难。美国同期货币供应量M2只约8.8万亿美元,我国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3,货币供应量却超过美国1/4。如此多的货币不可避免地促使物价上涨。

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的增速2010年上半年迅速回落,由2009年末的31.7%回落至18.2%,但下半年增速则不仅没有降低,反而略有上升,年末同比增速达到了19.2%。贷款增加同样会要求货币供应量增加。

(二)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另一个对价格指数状况有重要影响的指标为国家外汇储备。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2010年增长18.7%,达到2.85万亿美元,2011年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加,到6月底达到3.20万亿美元。中央银行为了回收不断增长的外汇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货币,在乘数的作用下,这就会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大大增加,从而对国内通货膨胀构成直接压力,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物价上涨。

(三)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的趋势十分明显

随着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打工者的名义工资也必须增加,否则实际工资就要下降。2010年全国共有30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幅度为22.8%;全国29个省份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工资平均增长幅度比2009年提高2%左右;2011年将延续这一趋势。例如,北京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已从2010年7月开始由每月800元增至960元,增幅达20%。政协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主席会议于2010年7月9日通过的《关于提高企业一线职工收入水平的建议案》

中还明确提出,应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CPI联动的调整机制。

三、对物价水平走高的治理措施

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抑制未来物价过快上涨,需要处理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与稳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需采取多方面措施综合治理。

(一)切实消除通胀的货币基础,采取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

今年以来,虽然央行采取了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调控措施,但货币政策操作和实际效果是有区别的。在现实中,很多因素往往同时变动,紧缩的操作并不一定能抵消内在扩张动力。6月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8%,增速比2010年末回落3.1个百分点,回落较为明显,调控见到了效果。但其效果大部分被外汇储备加快增长所抵消,6月末,外汇占款同比增长19.8%,比2010年末加快2.9个百分点。负利率还会造成存款活期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生性扩张因素。

若货币政策仍维持目前的状况,控制通货膨胀就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因此必须切实地采取措施,尽快地消除负利率和把货币供应量增速降至适度水平,采取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例如可以减少货币流动性,包括少印钞票,当然中国印钞票一方面也是为了抵御美元贬值的压力。但是多印出的钞票应该分给百姓或直接纳入养老金,而不是自行分赃。同时放松外汇管制,或发外汇给人民,这样人民可以拿着外汇去消费,就减少了顺差压力。同时还缓减了国内的需求压力,一举两得。

(二)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价格调控的政策措施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稳定价格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中央与地方政策的一致性,确保调控效果;二是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既要收紧房地产等重点调控领域的流动性,又要保障非调控领域的资金供应,特别是满足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的资金信贷需求。

(三)加大政策性调控措施对物价上涨的抑制作用

食品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中占比很高,食品价格上涨也是历次物价上涨的重要结构性因素,平抑食品价格涨幅是稳定物价涨幅的关键。食品、特别是农副产品生产周期较长,需求与供给的价格弹性很低,避免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应从加强农副产品生产与供给管理着手,同时需要疏通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1. 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保证对农业生产的财政性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强化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管理机制,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保障农业生产积极性。

2.保障主要农产品及生鲜菜供应。要理顺流通环节,清理不合理物流收费,降低物流成本,打击游资对农产品囤积居奇等恶意炒作行为,实现市场自由交易机制与政府市场调控机制的有机统一。

(四)化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价格水平的输入型影响

一是着眼长远、服务中短期,规划和建立战略资源实物(如原油、燃油、铜等)储备机制;二是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利用资金、技术等资源优势,采取收购或参控股方式进入海外战略资源勘探及开采、土地森林开发领域,扩大我国在海外的战略资源权益,增强大宗商品价格博弈能力,扩大国际商品采购价格话语权。

(五)提升居民收入

物价上涨就意味着居民拥有同样的货币数量能够买到的东西少了,所以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升居民收入。如果居民收入高于物价上涨,则通货膨胀,则通货膨胀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压力就会减小。所以要保证农村的“三免”政策却是落实到位,农民工的最低工资能够得到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可以适当提高。

(六)引导和稳定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降低通胀惯性

通货膨胀惯性,也称为通货膨胀粘性,Fuhrer (1995) 年给出了其现代定义:在受到随机扰动的冲击之后,通货膨胀偏离其均衡状态所持续的时间。基于这一定义,持续的时间越长,表明通货膨胀的惯性越大。惯性越高,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越低,效果就减弱,抑制通胀的社会成本也会增加。要在保障生产和供应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减少和消除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情绪,引导人们形成价格稳定的预期,使人们对未来价格环境充满信心。

结束语

价格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经济变量,又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价格水平是判断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标准尺度,也是衡量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晴雨表”。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宏观调控4大目标之一,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本文论述我们可以得出我国物品价格的决定因素有许多,对于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可以从多个方面共同实施。总的看来,要求政府消除采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提升对价格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对食品类产品的成本管理,减小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提升居民收入,加大宣传力度,稳定居民对未来的恐慌情绪,为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元春.2008: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张成思.2009:通货膨胀动态机制与货币政策现实选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统计[DB/OL].2011-12-9.文献网址:

上一篇:scp行业市场分析下一篇:sap屏幕增强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