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的实习报告

2022-07-30

实习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践得以统一,那么实习结束后的实习总结要如何撰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质学的实习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地质学的实习报告

2013地质灾害排查的情况报告

重庆市XXX国土资源管理分局

关于2013年地质灾害排查情况的汇报

根据《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条例》的要求,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于2013年2月25日至3月14日,进行了为期12天的地质灾害排查。查明全区范围内各地质灾害点的分布、类型、隐患的严重程度及存在的问题,为编制预案、工作计划、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现将排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排查人员的组成及方法

(一)排查人员

由XXX国土资源管理分局牵头, 负责地质灾害的分管领导xx带队,有地质矿产科和地质环境监测站的人员参加,对全区9街3镇的每个地质灾害点进行排查;每到各街、镇后,有分管主任、镇长、科长和工作人员参加;到了每个点上有社区、村、社的相关人员和监测人员参加组成。

(二)排查方法

对全区幅员面积xx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逐街、逐镇、逐村、逐社、逐点的拉网式排查。重点排查沿江消落带和高边坡危岩崩塌带。如消落带的xx和xx;危岩崩塌带有xx、xx、xx危岩;其次是排查库岸线外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我们每到一个地质灾害点都与监测人员一道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危岩、滑坡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了解监测设施、警示标致的设置和损坏情况。

二、排查的主要任务

(一)查明区域范围内各街、镇、村地质灾害点的情况。如地灾的类型,地灾点的危险、危害程度,受威协的人数和房屋等设施;查明地质灾害点的动态变化,掌握地质灾害点的分布范围。为编制预案、计划、搬迁避让、治理、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观测提供 1

依据。

(二)在排查中,将明白卡发到地质灾害监测人手上,并给讲解填报方式;同时给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作一些科普知识宣传,当大雨、暴雨来临时,要注意观测屋前屋后的岩土体的变化、构筑物变化、水位、水质的变化等情况,一旦有险情和异常出现,首先人要撤离危险区,确保人员的安全,然后电话逐级报告。

(三)对去年的工作进行一次检查。查实各街、镇对地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是否到了监测人和受灾群众,是否与监测人员建立了联系电话,以及该设置警示牌是否设置了,对没有设置的要求补设;对监测人员和责任人没落实到位的要求一定落实;检查各地质灾害点的监测记录情况,分析各地质灾害点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的监测网络,要求始终保持网络的畅通。

(四)对各街、镇和社会单位所有新、旧地质灾害点进行是否存在地灾隐患的确认。查明危岩、滑坡、崩塌的特征、范围大小、危险、危害程度等进行划分和确认;对各街、镇及相关工作人员和监测人提出要求,在汛期应加强巡视观测和监测。

(五)给监测人员宣传、讲解地灾知识和监测的方法,以及怎样观查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现象,对监测人员提出的问题在现场及时解答和解决。

三、排查后对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一)历经12天的排查,对各街、镇的各类地质灾害点进行了逐个调查核实,经确认2013年全区范围内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68处,比去年排查确认的87处相比减少了19处,其原因:一是移交两江新区7处,二是征地后开发整治、搬迁避让等有12处。

按地质灾害类型划分:滑坡48处,危岩14处,库岸6处。 按地灾危险、危害程度划分:地灾严重的有7处;地灾较严重

的有12处;一般的有49处。

地质灾害点严重的7处分布情况:

1、xx街道的xx危岩。

2、xx街道xx危岩。

3、xx街道xx危岩。

4、xx镇xx塌岸和xx库岸。

5、xx镇xx村1社滑坡。

6、xx镇xx村9至10社危岩。

7、xx镇xx村2社滑坡。较重的和一般的不作叙述。

(二)排查中发现,有的街、镇对地灾的防灾、减灾宣传力度不够;有的地质灾害点上设施损坏严重,如观测标示、警示牌、监测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防灾自救意识不强,把防灾减灾的一切希望于政府;有的需要搬迁避让的人员总是讲条件,甚至讨价还价。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

1、上述严重的7处:其中4处,如xx至xx危岩,xx和xx均属市三峡办的管理范围,只需作好监测和日常管理工作。

2、属区管理范围内的有3处,xxx,xx镇xx村xx社滑坡,xx镇xx村9至10社危岩,对这3处严重的地质灾害点急需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请有资质的单位作出详细的调查报告,根据报告结论的严重程度,作治理或不治理的选择。

3、对较严重的12处和一般的34处,作好日常监测和汛期加密监测以及日常巡查工作,加强各地质灾害点上的建设工作,如监测标示、警示牌、界桩、监测桩、明白卡、监人、联系电话等。

4、请各街、镇加强对地灾的宣传工作,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落实各地灾点上的监测人及责任人,把地灾工作经费充分用在监测工作上,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作为我们2013年的日常督导工作。

四、排查取得的效果

(一)完善了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对地质灾害特征明显的地方,都设有监测人员和警示标志,监测人员掌握了有关的

监测知识和方法,每个地质灾害点都填写了明白卡。

(二)通过排查,对那些规模较小,投资不大,易治理的,我们给街镇提出建议,按“属地管理”的原则,由街、镇负责采取搬迁避让,需要治理的就给街镇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三)去年进行地质灾害排查时,给有关街镇提出了一些地灾点需要搬迁避让和简易治理的,都得到了有关街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消除隐患,确保了一方平安和稳定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0一三年三月十二日

第二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提纲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提纲: 第一部分 绪言

实习地区的行政单位、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部分 区域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 第三部分 区域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 第四部分 区域构造

概述调查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南充西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 第五部分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后得到的启发

第三篇:一周的地质实习已经结束了

一周的地质实习已经结束了,现在我就这次实习谈一下我具体的体会和感想。

通过本次实习我认识到:本区地层出露较全。从元古代地层开始,地层均出露完好。所形成的岩石类型多样,包括岩浆岩类,沉积岩类以及变质岩类。本区的岩浆活动从方式上有深成侵入,浅成侵入,喷出等。所见岩类有基性岩类和酸性岩类。从变质作用和变质岩方面,本区的变质作用主要为区域变质作用。主要变质岩有千枚岩,大理岩以及板岩。

一周的野外实习,我对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技能有了初步的掌握,对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地质结构和构造岩石和矿物的组成和结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总的来说收获非常大,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包括:如何通过一块石头的色泽,去判断其类别、其形成年代;如何去辨别3大岩石;如何去测量岩石的走向等等;总之,通过实习后我更好地掌握了《工程地质学》这门学科,更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在收获的同时我也发现很大自身的问题。譬如对书本所学知识认识不够深入,牢靠,连三大岩石都分清,真是特丢人。知耻而后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应更见努力。要将得过且过,直至皮毛的坏毛病改掉。可以说这次实习也是自我的一次检验。

几天的野外实习虽说很苦,但是我们有了一次近距离接触各种岩石及地质现象的机会。这与我们所学的课本知识相结合,是我对岩石及地质现象的认识更进一步的加深了。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和认识,页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坚持不懈的韧劲、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真可谓一举多得。是我人生一次难得的经历,不仅使识的升华,学习态度得以端正,更是人格品质的以锻炼的精神财富。

第四篇:关于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行动的报告

鄱阳养护所关于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

紧急行动的报告

公司养护处:

根据jy-yh-2010067号通知单要求,我所组织人员对管辖路段由于汛期导致的地质灾害及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现将排查情况报告如下。

1、K1026+300右幅盖板涵出水口冲刷导致冲毁农田一事,已形成专门报告报公司,公司已经批复,现正组织修复。

2、K1020+800右幅一级挖方边坡塌方,经测量,塌方长度为60m,坡高(斜长)15m,塌方面积为900平方,塌方的土体体积为800立方。此处已作为水毁工程进行粗略上报,但尚未形成具体的修复方案,设计图纸、工程预算正在进行中。将于8月6日完成设计及预算。

3、K1021+150左幅一级挖方边坡塌方,经测量,塌方长度为55m,坡高(斜长)15m,塌方面积为825平方,塌方的土体为700立方。此处也作为水毁工程进行上报,具体的处理方案将于8月6日完成。

4、K1018+600左幅填方坡脚人字骨架倒塌,导致水沟堵塞,通道积水使村民无法通行,冲毁农田约0.4亩。此处已作为水毁进行粗略上报。丽阳乡政府徐乡长、县交通局许局长及村民代表会同养护所赶往此处现场。村民提出处理要求,处理方案将于8月6日完成并上报。

5、K1019+600左幅一级挖方边坡轻微塌方。此处坡率缓,坡高(斜长)仅8m。坡面马尾松茂盛,马尾松高度有2.5m左右。建议此处不作任何处理。

6、K1019+750右幅挖方边坡轻微塌方,不影响交通。塌方面积为50平方,养护所将于8月6日上报处理方案。

7、K1022+600左幅挖方坡面冲沟。冲沟长约18m,养护所计划在此处坡项增设截水沟,在冲沟处设臵急流槽。将坡顶水引至浅碟式边沟排入水沟。

8、景西互通L匝道盖板通道进水口水道迂回,致通道前雍水,水位上涨,淹没农田。出水口农田冲毁,村民逐级上报至乡政府,县政府。养护所会同村民代表、县交通局许局长赶往现场查看。村民提出,修建景南环高速导致河床变窄,现有的5m*5m盖板涵无法满足汛期排洪需要,要求将此处盖板涵改成桥梁,或者由单盖板涵改成双盖板涵。村民反映,盖板涵下游还有三个村庄,往年甚至98年大洪水都没有淹没村庄,自修建高速后,今年村庄被淹。由于事关重大,养护所答应将情况报告上级。建议公司派人现场查看

9、景西互通毛板上中桥桥下排洪河道,原是景鹰项目办为期修建的。排洪道出水口处浆砌片石冲倒,村民提出,河道偏窄,导致村庄被淹,要求拓宽。养护所现场查看,桥下浆砌片石河道约有16m宽,现有的道已经充分的开挖在两桥墩中间,如果继续拓宽,势必影响桥梁墩柱安全。此处水源与上述景西互通L匝道盖板系上游水库的两个水流分支,行政隶属枫林村,县交通局派许局长代表县政府现场查看。建议公司派人现场查看。

以上9处灾害,第1处公司已批复,养护所正在实施,第5处建议不需要处理,第

2、

3、

4、

6、7处养护所将形成具体处理方案,绘制处理方案草图,估算处理费用上报公司。第

8、9处由于工程重大,建议公司来人指导。

特此报告

鄱阳养护所

二〇一〇年八月五日

第五篇: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情况的调研报告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防御工作成效及经验

省是我国山洪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山地、丘陵、岗地占全省部面积80%,汛期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左右,不同程度的山洪地质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在防御山洪地质灾害过程中,湖南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不断突破防御难题,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前防灾实际,有特色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途径。总的看,由于防御工作方针对头、措施到位,成效显著。,在遭受超强台风“对帕”等天气系统影响下,发生严重山洪地质灾害840多

起,死亡人数仅为近来山洪地质灾害平均死亡人数的十分之一,主要经验和作法是:

高度重视,落实责任。湖南省历来十分重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建立了以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防灾责任制。全省实行省领导包市、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的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指挥体系,为防灾抗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湘西自治州落实县、乡、村、组、户五级责任制,形成一名县级领导、一名部门负责人、一名乡镇领导、一名村干部、一名看守人员“六捆一”的较为完善的基层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体系。

多措并举,及时预警。初步建成一套“土洋”结合、科学实用的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开通灾害性天气预警手机短信服务,将有防御任务地区包括村干部在内70000多手机号码纳入到气象短信平台,免费发送气象灾害预警短信;

由他们利用广播、电话、敲锣、吹哨等方式迅速传递给村民,及时采取避灾措施。7000多个村建立了村级预警系统,每村配备一套高音喇叭、若干面铜锣、若干个高频口哨,有效解决了灾害信息“最后一公里”到户到人问题。

排查隐患,完善预案。组织专门力量,对灾害易发区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底子,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此基础上精心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目前,全省96个有防御任务的县、1611个乡镇、13396个村都制定了预案,明确预警信号的传递,明确安全转移路线、地点,明确安全区、危险区的范围,明确村组抢险转移骨干和村干部、党员包户制。为切实提高实战能力和水平,还大力组织开展应急实战演练。

以人为本,转移为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防御工作首位,及时转移受灾威胁群众,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据统计,,紧急转移人员达132万人次,在

抗御超强台风“圣帕”过程中,组织转移人员万人。7月27日凌晨1时,泸溪县潭溪镇朱雀涧村隐患点看守人员发现山体滑坡迹象,村干部立即安排信号员叫醒熟睡村民,组织487名群众紧急转移。半小时后,特大山体滑坡将村庄掩埋,由于转移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广泛宣传,强化培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培训工作,使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常识深入千家万户。制作紧急避灾宣传教育片和宣传图册,通过网络下发各地。开展防御培训“百千万”计划,即省级负责培训全省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百名县长,市级负责培训千名乡长,县级负责培训万名村长。

二、存在的问题用薄弱环节

一是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全省山洪地质灾害影响区域万平方公里,涉及600多万人,确定较大隐患点7600多处。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在隐患点以外区域也曾发生过造成人员伤亡的灾害事故,防不胜防。

二是防灾抗灾基础薄弱。灾害易发区大都位于边远山区,经济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病险工程多,监测站点覆盖面不够,通信和预警手段相对缺乏,抗灾能力弱。

三是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限于当前科技发展水平,对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机理认识还不够深,“小尺度、短历时、局地强降雨”预报精度和预见期还不能够满足防灾避灾的需要。

四是基层群众防灾避灾意识不强。山区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灾害认识不足,防灾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低。此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山洪灾害损失,与水争地、与山争地现象普遍。

五是预警系统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座谈中,有关部门反映预警系统建设中水利、国土资源、气象等部门资源整合和共享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防灾能力提升。

三、启示与建议

必须立足防灾实际,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途径。湖南省防御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立足实际,在防灾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注重发我国政治组织方面的优势,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山洪地质灾害的普遍性,严重性,而防灾基础薄弱的情况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扭转,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防灾实际,走有中国特色的灾害防御途径。在指挥调度方面,坚持发挥我国社会制度和组织制度优势,健全防灾抗灾责任体系,确保防灾抗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在灾害预警方面,坚持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建设土洋结合的预警系统,有效解决灾害预警信息到户到人的问题;在组织动员方面,坚持采取超常规措施,尽最大努力转移受威胁人员,切实减少和避免人员伤亡。

必须突出防御重点,狠抓基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山洪地质灾害突发性强、成灾快、预测难的特点决定了其防御重心在基层,主要以乡、村、组、户为防御单位。这就要求必须狠抓基层宣传培训工作,针对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偏低的现实,大力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必须狠抓基层预案体系建设,针对基层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指导县、乡、村制定详实周密、易于操作的预案;必须狠抓基层防御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灾害易发区乡镇、村组防灾组织体系,使基层群测群防体系能迅速有效地发挥作用。

必须强化保障措施,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一要强化科技保障。加强山洪地质灾害发生机理研究,提高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测预报准确性、精细化程度,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保障。二要强化工程保障。做好灾害易发区工程治理规划,加大对灾害防御工

作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开展灾毁工程,病险工程以及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夯实工程减灾基础。三要强化协调配合。加强水利、国土资源、气象、民政等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大防灾资源整合力度,实现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形成防灾抗灾工作合力。

必须着眼长效机制,积极探索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治本之策。要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安排的原则,既做好当前灾害防御工作,又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禁止不合理生产、生活方式;既注重眼前利益,又注重长远利益,在考虑群众意愿和经济承受能力基础上,鼓励处于灾害易发区群众搬迁,做到主动避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根本上解决山洪地质灾害威胁问题。 到气象短信平台,免费发送气象灾害预警短信;由他们利用广播、电话、敲锣、吹哨等方式迅速传递给村民,及时采取避灾措施。7000多个村建立了村级预警系统,每村配备一套高音喇叭、若干面

铜锣、若干个高频口哨,有效解决了灾害信息“最后一公里”到户到人问题。

排查隐患,完善预案。组织专门力量,对灾害易发区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底子,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此基础上精心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目前,全省96个有防御任务的县、1611个乡镇、13396个村都制定了预案,明确预警信号的传递,明确安全转移路线、地点,明确安全区、危险区的范围,明确村组抢险转移骨干和村干部、党员包户制。为切实提高实战能力和水平,还大力组织开展应急实战演练。

以人为本,转移为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防御工作首位,及时转移受灾威胁群众,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据统计,,紧急转移人员达132万人次,在抗御超强台风“圣帕”过程中,组织转移人员万人。7月27日凌晨1时,泸溪县潭溪镇朱雀涧村隐患点看守人员发现山体滑坡迹象,村干部立即安排信号员叫

醒熟睡村民,组织487名群众紧急转移。半小时后,特大山体滑坡将村庄掩埋,由于转移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广泛宣传,强化培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培训工作,使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常识深入千家万户。制作紧急避灾宣传教育片和宣传图册,通过网络下发各地。开展防御培训“百千万”计划,即省级负责培训全省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百名县长,市级负责培训千名乡长,县级负责培训万名村长。

二、存在的问题用薄弱环节

一是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全省山洪地质灾害影响区域万平方公里,涉及600多万人,确定较大隐患点7600多处。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在隐患点以外区域也曾发生过造成人员伤亡的灾害事故,防不胜防。

二是防灾抗灾基础薄弱。灾害易发区大都位于边远山区,经济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病险工程多,监测站点覆盖面不够,通信和预警手段相对缺乏,

抗灾能力弱。

三是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限于当前科技发展水平,对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机理认识还不够深,“小尺度、短历时、局地强降雨”预报精度和预见期还不能够满足防灾避灾的需要。

四是基层群众防灾避灾意识不强。山区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灾害认识不足,防灾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低。此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山洪灾害损失,与水争地、与山争地现象普遍。

五是预警系统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座谈中,有关部门反映预警系统建设中水利、国土资源、气象等部门资源整合和共享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防灾能力提升。

三、启示与建议

必须立足防灾实际,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途径。湖南省防御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立足

实际,在防灾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注重发我国政治组织方面的优势,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山洪地质灾害的普遍性,严重性,而防灾基础薄弱的情况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扭转,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防灾实际,走有中国特色的灾害防御途径。在指挥调度方面,坚持发挥我国社会制度和组织制度优势,健全防灾抗灾责任体系,确保防灾抗1 2 下一页

上一篇:整治用人不正之风下一篇:地税所长竞聘演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