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体概念规划

2022-08-21

第一篇:农业综合体概念规划

白鹭湖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

(纲 要)

第一部分 定位研究

1、位置与范围:

白鹭湖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西南的胜家桥社区,距离南京城区约40公里,45分钟车程,由板霞路,通过机场高速至禄口机场仅30分钟车程,通过将军大道与江宁高新区、江宁大学城相连。

度假区北至板霞路,南至栗子山山脊线和龙山生态园边界,东至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旅游道路,总面积约6.37平方公里。

2、 投资单位:

本项目由南京市白鹭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联创集团共同开发建设。

联创集团总部位于江苏南京,1997年5月公司成立,13家控股子公司,子公司亚信联创为美国NASDAQ上市公司,是全球收入和市值均第2大、中国第1大的电信软件和服务提供商。全球逾10000名员工,11个研发中心,每年研发投入超过3亿人民币。胡锦涛、贾庆林等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视察该公司,肯定其科技创新能力及成绩。

在联创集团的13家控股子公司中,联创食为天有机农业公司主要从事有机农业基地建设,以及全国物流配送网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全国CRM、物流网,开展有机农业网络预定、产品定制等。白鹭湖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区就是其最重点的建设基地。

3、 规划期限:2010年-2025年 近期:2010年-2015年 中期:2016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25年

4、 上层区域定位

《南京市总体规划》提出,南京市要努力建成“充满经济活力的长江下游现代化的中心城市;富有文化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江城市”;《南京市总体规划》强调生态系统建设,提出了三条生态走廊,白鹭湖地区属于其中的“云台山—牛首祖堂山—老山”廊道。生态廊道规划将本项目规划区划入限建区和禁建区,白鹭湖水库周边50米划为蓝线,项目的建设强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江宁区将被培育成城市的次中心。目标成为商业服务配套齐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新型住宅社区和南京都市圈的商业副中心。

5、 政策背景 项目所在的江宁是南京创新技术、产业开发的最前沿,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

南京生态廊道的设立,说明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对生态建设的决心。 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作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郑重承诺,“低碳”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

6、 区块现状

项目区块的资源环境以青山(丘陵地貌)、绿林(竹林、松林)、碧湖(白鹭湖以及大大小小几个水潭)、乡村(江南村落、大面积农田、茶园、菜地)为主,生态环境和用地条件良好,无典型的观光旅游资源。两条高压线穿过规划区。

7、 旅游市场

南京旅游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由于价格、知名度、区位等因素,南京市2009年接待量居前5位的景区的依次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雨花台风景区、中山陵风景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总统府。

历史文化景点仍占据大半壁江山,对于外地游客具有较高市场吸引力,但是,休闲度假市场正在蓬勃兴起。

南京的休闲度假产品集中在东郊汤山区块、江北区块以及南郊区块。

银杏湖旅游度假区紧靠白鹭湖,从2006年开始接待,目前仅开放高尔夫球场,酒店、游乐场在规划建设。现游客维持在一年14万人次左右。

汤山颐尚温泉度假村以温泉为核心,以上海游客为主,2006年开业以来游客接待量逐年高速增长,现年游客接待量接近40万人次。 横溪农业旅游区属于乡村旅游产品,以西瓜等水果为卖点,接待量呈上升趋势,2009年接待量已超40万人次。

8、 综合开发条件分析 优势:

 湖光山色,生态环境优良

 距离主城区只要40分钟车程,享受城市生活方式的40分钟生活圈体系

 江宁区经过近10年的发展,在主城以南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外部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区邻近江宁区中心,距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有30分钟车程,邻近高铁车站,对更大区域的休闲度假目标客户群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投资主体的技术、人才与资金对于本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 劣势:

 丘陵地带内部交通不畅

 部分地段的坡度较大,难以利用  水资源不成体系,利用有难度

 缺乏文化资源,核心旅游资源等级不高  属于新开发项目,外部认知度低  两条高压线穿过本区 机遇:

 南京作为国际性旅游大都市,旅游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 政府对白鹭湖的开发极其重视  南京生态廊道的构建

 京沪高铁的全面启动与南京南站的建设将为江宁地区的整体成长带来机遇 挑战:

 作为南京市牛首山-云台山生态廊道上的重要节点,白鹭湖的发展面临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 汤山温泉、银杏湖以及天目湖等周边地区高端旅游产品飞速发展对白鹭湖构成极大挑战

9、 发展理念

 特色化发展:打造有生态环境特色、文化特色与活动项目特色的休闲度假村产品;

 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优化与培育,充分尊重现有地形,贯彻“低碳”理念,低强度开发建设,分期分步发展;

 市场导向理念:充分迎合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对于健康、生态、休闲、度假的需求,适度高端;

 产业联动理念:将旅游业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和谐互动,互相促进。  创新理念: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与经营创新,发展高端有机农业及相应的物联网,辐射更大区域市场。

10、 项目定位

 目标定位

本项目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乡村田园基础条件,充分发挥开发单位的强大科技优势,结合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发展高端有机农业及旅游休闲度假,打造国际一流的生态农业养生度假示范区以及有机农业物联网基地。

 旅游市场定位

国内旅游市场:以南京为基础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为核心市场,拓展京沪高铁沿线城市居民市场,以更大范围的商务客源为机会市场。

国际旅游市场:以在南京和苏州、上海等周边城市工作的海外人员为基础市场,以港澳台客源为核心市场,拓展日韩市场。

 形象定位

“纯净白鹭湖、低碳养生园”  品牌目标

农业部“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 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国家旅游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第二部分 规划布局

1、 功能分区

根据地块现状,考虑动静分区,将规划区除了白鹭湖水体以外的地块规划为六个大区:

农业科技区:位于规划区的西北部,面积---公顷,以“科技、有机、物流、网络”为主线,以农业、食品的商业、研发为主要功能;

乡村生活区:位于规划区的西南部,面积---公顷,以“乡村、阳光、大地、欢乐”为主题元素,以人类对自然乡村的回归和探索为主线,以种植、观光、休闲为主要功能;

度假酒店区:位于规划区的北部,面积---公顷,以“低碳、历史、人文、成功”为主线,以商务会议接待、度假为主要功能;

滨湖养生区:位于规划区的西北部,面积---公顷,以“健康、禅意、养生、亲水”为主线,以体检、疗养、人居为主要功能;

山地运动区:位于规划区的西南部,面积---公顷,以“团队健身、生态探险、时尚运动、奥运军体”为主线,以户外奥林匹克运动训练和野外拓展训练为主要功能; 森林生态区:位于规划区的南部,面积---公顷,以“森林、氧气、户外、休闲”为主线,以森林抚育、探险、野营为主要功能。

2、 各区核心项目

农业科技区——联创物联网产业基地、有机农业物流中心、有机农产品品尝采购中心、产业基地配套科技公寓

乡村生活区——有机蔬菜、有机粮食种植基地、安置住宅、乡村游乐园、乡村美食街、乡村客栈、乡村商业街

度假酒店区——六朝文化主题低碳酒店、会议中心、网球俱乐部、游泳池、独栋式会议度假屋、湖滨木栈道、茶馆、钓鱼俱乐部、游艇码头、湖心彩虹喷泉、滨湖演艺中心

滨湖养生区——低碳住宅、体检中心、亚健康国际康复中心、艺术家度假村、主题酒吧、茶馆、棋牌馆、书画院、禅修中心(宾馆)、太极草堂 、SPA俱乐部、美容美体俱乐部(瑜伽馆)

山地运动区——高尔夫练习场、马术俱乐部、拓展训练中心

森林生态区——森林氧吧、森林博物馆、林梢栈道与观景高台、有机茶园、有机果园、森林露营地

3、各区阐释 农业科技区

本区紧靠板霞路,与科技园一路之隔,发展有机农业物流中心、物联网产业基地,有机农产品品尝采购中心为游客提供现场参观、采购体验,配套产业基地配套科技公寓,给科技人员提供居住场所。

项目基地内物联网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有机农业的种植、管理、物流等领域;订购有机农产品的家庭客户的终端体验环节;园区特别是度假酒店区的服务、运营、管理等领域。

乡村生活区

本区既是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有机蔬菜、有机粮食种植基地),为农业科技区的物流提供原材料,也是白鹭湖旅游度假区的餐饮原料基地,为度假区的客人提供高质量的有机餐饮。

本区生产与游赏相结合,以乡村田园为背景,为休闲度假游客提供回归乡村的欢乐体验,包括乡村游乐园、乡村美食街、乡村客栈、乡村商业街。游客在这里可以坐马车驴车,玩儿时的游戏,看小猪跳水,租种菜地,购买有机农产品。

规划区目前有众多乡村民居,规划将他们集中安置在本区,提供低碳的安置住宅。

度假酒店区

本区坐北朝南,面湖而居,以六朝文化主题低碳酒店为主体,配套设施有会议中心、网球俱乐部、游泳池等。

在其东北部小湖面环湖发展大体量的独栋度假屋,作为企业会所,内部有小型会议室和小餐厅,视企业需要配套健身房或者游泳池、桌球房、红酒窖、私家视听室、雪茄坊。

大堂及所有客房为新中式风格,内部装修以六朝元素的国画、家具、书法为主,给住客提供六朝文化体验。

在湖滨配套游船码头及滨水演艺中心,丰富度假活动。

酒店为五星级标准,以通过“绿色酒店”认证为目标进行设计与管理。

滨湖养生区

本区东南向临湖,目前有未建成的别墅区,规划对现有建筑进行部分拆除,引水入园,形成滨水度假别墅区,配套体检中心、亚健康国际康复中心、艺术家度假村、主题酒吧、茶馆、棋牌馆、书画院、禅修中心(宾馆)、太极草堂 、SPA俱乐部、美容美体俱乐部(瑜伽馆)。住客在本区可以静心悟道,可以享受茗茶、素斋,得到养生教育和各类型美容美体、疗养护理。

本区类似于悦榕庄,是酒店的扩展,也是规划区内最高端的产权式度假区,建筑风格与酒店保持一致,即新中式。

本区迎合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的形势,为相对富裕的家庭提供低碳养老社区,供老人长期居住,颐养天年。老人可以在此享受度假区的棋牌馆、钓鱼俱乐部、书画院、太极草堂等项目的服务。

山地运动区

本区位于规划区西南部,包含现龙山上庄园地块,延续已有的CS野战等户外运动项目,增加为团队服务的拓展中心,开展攀岩、岩降等项目。

本区利用本区自然起伏的丘陵山谷地形,发展高尔夫运动,并为热爱马术运动的人士提供马匹代养、马术体育健身和竞技。

森林生态区

本区位于白鹭湖南部延绵山地,目前植被茂密、景色宜人。规划本区保护和抚育森林植被,在林地内开展低强度的建设,让游客在森林博物馆增长对于森林的了解,在品氧中散步、登山,走走架空的特色林梢栈道,登上湖边山顶的观景高台观赏整个度假区的风光。

本区的山谷有一些地块目前植被较差,规划发展有机茶园供游客品茗,以及有机果园供游客采摘。

森林是本区除了农田之外的主要景观,为增强游客对于森林的体验,在森林中建设露营地,提供特色化的住宿体验,如森林中的树屋、帐篷屋、草皮屋、昆虫屋、石头屋、奇妙故事屋。

沿白鹭湖湖岸退让50米的范围内为环湖游憩带,进行环湖生态培育,不进行永久建设,设置自行车/步行游览道、环湖木栈道、钓鱼俱乐部、滨湖酒吧、湖心彩虹喷泉以及游船码头,在湖区的西边保护湿地环境,营造小型湿地公园。

4、道路交通规划(暂缺)

第三部分:规划实施

作为一个以生态农业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本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环保材料、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旅游产业体系和人居消费模式,形成低碳生活示范区。具体措施包括:

1、尽量不破坏山水植被;

2、项目运营中加强对山水植被的保护;

3、充分利用无污染、可循环的产品进行规划和开发。

4、强调对废水、木材的可循环利用,建筑施工材料以及道路、标识皆选用环保节能型材料;

5、不出售非环保工艺、技术、原材料制作的纪念品和商品;不提供、不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制品和餐具,不过度包装产品,不免费提供塑料袋;

6、园林用水、景区清洁用水主要利用污水处理站处理过后的中水,利用景区化粪池的粪水对植物施肥。小面积的植被采用水桶浇灌代替水管浇灌,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7、建立“生态监测示范站”,包括环境水质自动检测系统和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系统 大力发展太阳能。建筑顶部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站,采用自动控制,太阳能发电直接输入电网,补充景区用电。

8、风电联合运用。在主环路上都安装风光互补路灯。不需输电线、不需开挖路面、埋管工程,不消耗电能。

9、沼气的运用。建设沼气池。

10、利用临湖条件使用水源热泵新技术

11、垃圾分类收集。垃圾集中处理站进行处理

12、建设绿色交通系统,在度假区内提倡步行、骑车和使用公共交通

13、以多种形式扩大影响力,举办高级别以及常态化的低碳生活论坛,定期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环保人士在此演讲,并发布节能小发明等,成为一些政府部门和高校、企业的实践基地。

度假区内以酒店为主体,力求通过LEED-CS(建筑主体和外壳)黄金认证(LEED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ND是指社区开发认证):

1、屋顶绿化,采用佛甲草;

2、雨水收集系统;

3、中央供冷供热系统;

4、中空双层LOW-E玻璃的使用;

5、内墙易通砖保温系统;

6、优先选用低能耗产品设备;

7、使用环保材料,例如地毯、外墙涂料和粘结剂等;

8、使用节水洁具;

9、热回收技术;

10、变频设备的使用;

11、施工建筑废料回收和再利用;

12、提供精装修住宅,通过集中施工避免材料浪费,并减少入住后二次装修带来的污染。

13、先进的建筑通风系统

通过以上措施,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 主要建筑物通过《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认证

2、 酒店通过“绿色酒店”认证

3、 旅游区通过“绿色环球21”认证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规划设计中心

2010年7月4日

第二篇:田园综合体和农业小镇规划指导

田园综合体是由财政部农村司综合开发办公室(是副部级事业单位)组织,由中央财政从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对符合条件的申报主体进行资金扶持,以先建后补、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补贴、风险补偿金等多种方式进行支持。通过创新财政投入使用方式,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要措施。

田园综合体以自然村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社为主体牵头,开展规划或可行性研究等申报材料,提交到各省财政厅农业处,对符合申报要求的,再由省财政厅农业处上报到国家财政部农村司进行评审。

我们规划团队是由中国科协下属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科技成果转化协作工作委员会牵头,由财政部农村司、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均为事业编制)专家组成核心专家组,为有一定基础和建设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就“田园综合体”建设,开展顶层设计、编制规划及可研性报告。

农业特色小镇是由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负责组织,由中央财政从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通过,对符合条件的申报主体进行资金扶持,专项资金按照PPP模式提供项目投资总额70%以内的资金支持。

农业特色小镇要求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的核心在农业,,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科技园区与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等建设的有机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养殖业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升级、市场流通顺畅高效、资源环境高效利用等重点任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理念和技术,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小镇建设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有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以县级政府作为主体申报到各省农业厅信息处,对符合申报要求的,再由省农业厅信息处上报到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进行评审。

我们规划团队是由中国科协下属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科技成果转化协作工作委员会、发改委城镇化促进会中城千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牵头,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农业部规划设计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中心及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均为事业编制)专家组成核心专家组,为有一定基础和建设条件的农业乡镇,就“农业互联网特色小镇”建设,开展顶层设计、产业规划。

第三篇: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规划要点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认真贯彻《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牢牢把握“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主线,立足全市农业资源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坚持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中心,加强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根本任务,促进我市农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围绕总的工作思路,2007年工作重点是:

1、做好2007年土地治理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要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政策规定,抓住有利时机,充分调动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区乡镇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全面提高项目建设水平,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六月底以前高质量的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健全项目公示制,主动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透明度;以项目工程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行工程招投标制,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在项目实施期间委派监理工程师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督,并出具法律效力的监理报告,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县级报帐制,做好项目内业管理等项目验收前的准备工作。

2、做好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工作。土地治理项目要按照项目申报要求,组织专家评审组对项目进行评审,可研报告、初步设计编制要详细、规范,土地治理项目要统筹规划、集中连片、注重效益,治理措施要切合实际,要突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重点。要抓好产业化经营项目库建设,论证、储备一批符合国家扶持政策、市场前景好、能带动农民群众致富的产业化经营项目,重点扶持企业财务状况良好、信誉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陇县要做好江宁镇产地批发市场的立项审批及投资争取工作,确保当年投资到位,当年启动工程项目建设。

3、深入学习贯彻《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资金和项目管理。要认真学习领会《管理办法》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要把学习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贯彻执行,做到在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农业综合开发活力。在资金管理上,要确保中央资金、省级配套的及时到位,保证市、县配套资金足额配套;要加强有偿资金管理,确保有偿资金的归还落到实处;要加大资金审计力度,在项目建设中推选农民监督员,加强社会和群众对项目和资金的监督作用。在项目管理上,要规范项目评审工作,发挥专家评审制的作用,提高项目编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要加大项目检查力度,提高项目建设质量;要完善项目验收制度,落实工作责任;要积极推行绩效考评机制,制定科学量化的考核指标,明确问责奖罚措施,保证资金安全运行和项目优质高效。

4、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信息通报制度,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力度。信息宣传工作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总结、成果宣传、风采展示、扩大影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各项目县要高度认识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定时通报项目建设情况以及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利用沾化财政网、报纸、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扩大农业综合开发影响,优化农业综合开发氛围,让社会各方面关心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为更多地争取项目、实施项目创造条件。

5、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工作。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围绕农业综合开发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全面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管理水平。各项目县负责同志要主抓调研工作,选择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调研课题,组织业务骨干成立课题组,保证调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推动农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6、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培训力度,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综合开发干部队伍。要全面加强干部业务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参观学习等形式,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业务知识,加强财务制度培训,学习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更新改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7、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全力打造精品工程。要以全面提高资金和项目管理水平为主,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全力打造农业综合开发精品工程,把高标准、高质量作为首要指标,树立争先创优意识,确保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真正建设成让广大农民群众受益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第四篇:双江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

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农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双江自治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

1、主要成效

“十一五”以来,我县已连续五年得到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立项扶持。土地治理项目累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4.07万亩(其中勐勐镇2.16万亩,勐库镇0.95万亩,沙河乡0.96万亩),完成计划的100%。工程完成情况为:衬砌渠道23条长73.61公里,完成计划长72.5公里的102%;修建机耕路8条长20.2公里,完成计划的103%;建设甘蔗良种繁育基地0.13万亩;甘蔗良种示范推广0.95万亩(品种为新台糖20、

22、25和粤糖93/159等),完成计划的100%;优质稻良种繁育基地0.06万亩,优质稻示范推广0.92万亩(品种为滇屯502-7),完成计划的100%。先后有3个乡镇(勐勐、沙河和勐库)13个村、3万多农民群众从农业综合开发中受益。产业化经营项目,先后扶持完成

2006年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一个,用于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有机茶园建设,种植2000亩,完成计划的100%。具体项目完成情况为:修建茶园灌溉渠道2.5公里,修建蓄水池12个(设计容量30立方米/个);开挖定植沟2000亩;购种苗320万株;种植隔离带树5万株;完成茶叶种植及管理培训1万人次。完成2009年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一个,用于临沧双江南华糖业公司甘蔗收购贷款贴息。

“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完成总投资368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975万元,省级财政资金858万元,市级财政资金9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717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折资559万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共实际完成总投资3307万元,超计划完成投资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782万元,省级财政资金804万元,市级财政资金92万元,群众自筹资金629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折资461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共完成总投资343万元,其中:上级批复财政资金253万元(百分之百到位),企业自筹资金90万元。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全县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年节约水资源181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3.8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共节约用水量181万立方米,扩大良种种植面积1.31万亩。通过项目的建设,项目区新增优

质粮食340万公斤(计划新增优质粮食305万公斤),新增糖料5055万公斤(计划新增糖料4763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714万元,完成计划种植业总产值2536万元的107%。项目区农民纯收入总额比开发前增加516万元,其中:勐勐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增加196万元,勐库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增加168万元,沙河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增加152万元,完成计划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246万元的104.9%。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之处,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产业优化,种植高效,初步呈现出现代农业的新格局。

2、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国家立项要求连片治理,一些边远村、死角村和自然条件较差的村难以立项开发。二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而农发工程是民办公助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筹资投劳落实难度较大。三是农业开发只注重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外延开发,而在内涵开发即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方面探索不够。四是农发项目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得还不够紧密,生产条件改善了,生活条件没有相应得到改善。这些问题将在 “十二五”规划中努力加以克服。

二、“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开发力度,突出开发重点,创新开发机制,提升开发水平,努力提高项目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2、规划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的原则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带动原则 (3)坚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4)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原则 (5)坚持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6)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原则

3、主要目标

以土地治理项目和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要任务,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和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规划期内全县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55万亩,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2个。

三、“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区域布局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更是我县农业综合开发获得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的实际情况,详细制订出今后五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的区域布局和主要任务:

1、中低产田改造3.55万亩。其中:勐勐镇0.89万亩,沙河乡0.74万亩,勐库镇1.92万亩。通过实施衬砌渠道,机耕路拓宽硬化等工程措施,使项目区三个乡镇的3.55万亩中低产田彻底得到改造,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55万亩,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高穏产农田。

2、扶持两个农业专业合作社。计划改造建设1160亩水果和种植1200亩脱毒马铃薯,选择辐射面宽,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勐勐镇铁厂水果专业合作社和沙河乡忙孝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进行立项扶持,推动农业专业合作化进程。

3、科技培训项目区农民15000人次。通过对农民进行农科技术培训,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努力把项目区建成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基地、新技术新批种的推广示范基地和科技成果的展示基地。

4、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央、省、市财政资金3980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355万元,为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通过上述六项措施,项目区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会进一步加快,农民收入会明显增加。

四、“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分年度规划任务

双江自治县“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共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3.55万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五年计划总投资4355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资金3980万元,群众投工6.475万个,折资25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96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在总投资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投资414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886万元,群众投工折资259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投资19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9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96万元)。分年度项目及投资如下:

2011年中低产田改造0.59万亩(其中:勐勐镇0.26万亩,勐库镇0.33万亩)。扶持勐勐镇铁厂水果专业合作社一个。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692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91万元。

2012年中低产田改造0.66万亩(其中:勐勐镇0.3万亩,勐库镇0.36万亩)。扶持沙河乡忙孝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一个。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768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96万元。

2013年中低产田改造0.71万亩(其中:沙河乡0.33万亩,勐库镇0.38万亩)。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780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52万元。

2014年中低产田改造0.77万亩(其中:沙河乡0.36万亩,勐库镇0.41万亩)。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

金840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56万元。

2015年中低产田改造0.82万亩(其中:沙河乡0.38万亩,勐库镇0.44万亩)。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900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60万元。

五、 “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通过五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预计我县可新增灌溉面积0.3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5万亩,年平均节水178万m3,扩大良种种植面积0.5万亩,科技推广1.2万亩(其中:优质稻示范推广0.5万亩,甘蔗良种示范推广0.7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为192万公斤,新增糖料2934万公斤,新增蔬菜750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206万元,项目区农民新增纯收入总额882万元。

2、社会效益

该项目完成后,农田灌溉面积增加,抗旱保水能力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民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科学种田意识加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更大的发挥,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3、生态效益

通过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土壤有机质普遍上升,土壤结构趋于合理,逐渐步入高产稳产良性循环。

六、“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要切实加强对农发工作领导,在分管副县长的直接领导下,由财政局牵头组织农、林、水等各部门,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勘测、设计、评估、论证及立项招投标和申报争取工作,力争我县每年国家立项财政资金不低于600万元。在项目批复后,要及时抓好项目的实施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发项目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2、严格施工管理

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执行五项机制,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强化农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力度,全面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一是严格执行项目招投标机制,对衬砌渠道、机耕路等硬件工程的建设,邀请纪工委、监察、审计、农、林、水等各部门共同参与,按照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或邀标,同时将市场诚信体系作为考核投标单位的一项重要内容,优先与市场诚信度高,信誉好的投标单位签订合同,以实现节约资金、提高项目区群众开发积极性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的目的。二是严格落实项目和资金公示机制,把项目的建设地点、规划方案、农民筹资投劳办法,主要内容、主要工程及数量,项目名称、各项工程完成情况、各项投资完成情况及预期效益的情况等进行公示。每个阶段都制作公示版面,给农民群众详细宣讲相关政策,使农民群众既清楚地了解到本项目区农业开发的所有内

容及资金计划使用情况,又明确了自己在项目实施中应承担的投工量,增强了他们的支持开发、参与开发、监督开发的积极性,确保把农发工程建成透明工程、阳光工程,建成农民群众的满意工程和放心工程。三是认真执行工程监理机制中,建立驻点监理公司、农发办、项目区乡镇政府、项目村及施工队上下连动的“五级”监理网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进行工程监理,严格实行“三控两管一协调”,使整个农发工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都形成了施工单位保证、监理部门控制、建设单位监督的一条龙管理模式,工程建设实现了高标准、高质量。四是切实推行县级报账机制,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报账实施办法》及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实施方案》,重点对承包工程,未承包工程,以及自营工程等各项财政资金进行报账。自筹资金作为项目中标前提条件,要求提前交入开发办专帐,同时加大对资金使用的督查力度,把内部自查,财政督查,审计审查三管齐下的办法,贯穿到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全过程,有力地促进资金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五是在执行工程管护机制中,除了落实常规的管护制度外,在夏收和夏季高温多雨的重点阶段,针对林路管护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增加经费,发放除草剂,及时检查修整,加大宣传和巡查力度,加大奖惩力度等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增强管护人员责任心,调动管护积极性,从而使管护效果更加明显,工程效益得以更好发挥。

3、搞好施工组织

为了确保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由项目建设单位按照县农发办的进度安排,在乡村两级的积极配合下,具体负责项目工程建设的施工组织,对于群众性投工投劳工程如机耕路排水沟、衬砌渠道的土方开挖或回填等,建设单位要做好群众发动工作,同时作好产业化项目的自筹资金的筹集、缴纳、使用以及土地治理项目中投工投劳的登记统计工作。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单项工程,如衬砌渠道和机耕路等,农发办要做好工程的招标或邀标,建设单位认真签订施工合同。在项目公示方面,要做好立项申报公示,建设施工公示和项目竣工公示等工作,保证项目工程各项任务按期完成。工程监理由监理公司进行全程旁站式监理。

4、确保技术措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是建立严格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及项目公示制,努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二是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和检查审计制度。认真落实项目资金县级报帐制和财务公开制,严格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专帐核算制度,加大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于违规违纪使用项目资金的,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三是建立技术保障体系。依托农、林、水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装备优势,确保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

双江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0一一年元月四日

第五篇:黑龙江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2009年5月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有效政策工具”、“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可见,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抓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契机,扎实深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对于促进垦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编制好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是做好今后五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编制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去考虑,依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垦区当地实际情况,发挥本地资源、规模、产业、区位等优势,在广泛调研、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五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十一五”垦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垦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重点,以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种植、养殖、加工、设施农业发展,建设优质粮食基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一是“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增长率保存10%以上,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不断增加,扶持范围不断扩大,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提供了重要资金保障。二是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近300万亩,改造中型灌区8处。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中型灌区进行节水配套改造和对生态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近5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前提条件。三是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种植、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区域主导产业,共建设和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40个,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加强科技推广,增加农业发展科技含量。

虽然“十一五”期间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投资总额有限,扶持范围和扶持力度小;无专职人员和机构;投资分散、重点不突出、工程建设标准低,开发前后效益不明显;过分依赖中央财政资金,配套资金落实不好。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形势

我国做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随着人口增加和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需求将持续稳定地增长。我国耕地和水资源十分短缺,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将使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下滑,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加大。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保障生活、稳定物价、安定民心的

效应更为明显,农村在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增长中作用更加凸显。在我国面临的不利条件和特殊经济环境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眼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一进程中,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农业综合开发,大有可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

三、“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垦区实际,“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的方针和政策,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根据本地特点,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和主导产业,促进职工收人稳定增长和农垦经济快速发展。

根据“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走以内涵开发为主的道路,提高现有农田的产出效益;二是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统一规划,集中投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做到开发一片、见效一片;四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和特色农业;五是坚持利用现代科技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贡献率;六是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龙头项目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切实增加职工收人;七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统筹各项资金集中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的良性循环;八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

四、“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

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根据回副总理讲话精神,明确“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耕地规模大、耕地资源多的重要产粮大场,要继续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逐步提高中低产田改造投资标准,加强田间小型水利工程和项目区库房、晒场农田路、输变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区,要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中积极发展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围绕中低产田改造,加强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在平原地区,重点搞好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在丘陵山区,重点搞好项目区周边地区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在生态脆弱和土壤沙化地带,重点搞好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建设;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对农机的补贴政策,引导职工加快农机更新换代,提高机械化水平;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示范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提高开发科技含量,加快科技进步。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兴建小

型蓄水水源工程,加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重点建设衬砌渠道、输水管道,发展喷灌、微灌、滴灌等,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改善项目区外部灌排条件,为改造中低产田提供水源保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田抗灾能力,推动粮食产量再上新阶。

(二)、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提高高产稳产农田比重。

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是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是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和创新开发体制机制的客观需要,是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应达至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农业基础完备、农机配备先进、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建设,解除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

高标准农田规划和建设要达到以下要求:

1、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按灌区或流域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开发治理。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开发治理后,项目区与非项目区有明显区别,平原地区的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基本实现园田化。

2、项目建设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密切结合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充分尊重项目区职工群众意愿,主动让职工农户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让职工农户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格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建成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3、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开发率不低于80%(高标准农田与耕地面积比),充分利用水资源。项目区经济效益显著,职工农户收入增加,生活明显改善,人均纯收入高于农场平均水平。

(三)、以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辐射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优势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强对基地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

2、扶持特色种植养殖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高效种植养殖基地,努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龙头+基地+农民”形式,进一步加大产业化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围绕总局制定的“两牛一猪”总体战略布局,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业,促进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转化增值;围绕米、面、油加工龙头企业,发挥垦区自然环境优良的独特优势,积极发展绿色有机、无污染、优质粮食基地;围绕大中城市、矿区和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亚麻、马铃薯、蔬菜、经济林、花卉等高效特色种植基地。通过农业综

合开发扶持,扩大农业标准化和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规模,提高种植、养殖科技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紧紧围绕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和发展壮大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制度创新,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四)、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1、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依托农业部部门项目中的科技推广和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大力推广应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水利、设施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产品新技术,加快新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努力实现种子工程产业化,提高开发科技水平,使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2、加强对职工的科技培训。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改善项目区职工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外部条件,增加职工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职工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水平。

3、扶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种子、种苗、和种蓄繁育体系建设,支持和完善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调动农业高校、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参与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五)、区域布局及重点项目安排

为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规划目标,“十二五”其间,要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力争投资总额比“十一五”增加30%,并根据地域的不同、主导产业的不同,充分发挥各农场独特优势,努力建设一批区域骨干性、示范指导性项目,改善和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稳定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促进垦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五、实施“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任务的完成,必须落实相应措施。

(一)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确保开发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广辟资金来源渠道,保证农业综合开发的需要。要积极宣传农垦系统的成就和优势,,争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保证中央财政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逐年增加;足额及时落实配套资金,保证项目投资无缺口,发挥投资效益;积极引导职工和专业合作组织投资投劳,调动职工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二)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部署,减轻农场企业和职工自筹配套压力,要根据垦区没有地方财政、规模大、特色主导产业明显的实际情况和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减少自筹配套比例、加大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为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保证。

(三)完善和创新管理机制,依法进行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水平。“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的科学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逐步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资金报账制、轮停制、竞争立项制等现代管理方式,建立监测评价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依法明确项目的投入主体、产权主体和管护主体。切实解决配套资金难落实和资金管理违纪违规问题,努力探索项目建设有效益、项目竣工有人管的良性循环机制。要充分发挥专家和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与监督作用,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水平。

(四)、加强领导和机构队伍建设

“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这就要求必须加强领导和机构队伍建设,设立专门机构、固定专职人员,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健全农发部门的职能,理顺与有关部门的工作关系,为顺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供组织保证。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10年7月

上一篇:农业局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女性不孕的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