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经济改革

2022-08-29

第一篇:新常态下的经济改革

经济新常态下的互联网+

新经济新常态 “互联网+中国”全面开启

从来没有一场力量如“互联网+”这般,自上而下、全面开花。

4月29日、中国钓鱼台国宾馆,主题为“势在·必行”的2015“互联网+中国”峰会在此隆重召开,全国超过500名官员,中央部委、地方执政 者汇聚一堂,商讨如何搭乘“互联网+”战车,推进地方经济转型与城市转型,融入到“互联网+”的生态圈中,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弯道超车。

峰会中,“互联网+”业内率先实践者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全面阐释了“互联网+”思想内涵,并强调“互联网+”是连接一切,而不是 简单的“加法”;在腾讯为全国各地搭建的“互联网+”解决方案平台中,15个省市地区与腾讯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进行全面的“互联网+”合作;腾讯宣 布,公司四大业务线互为搭配,为全国各地政府打造的“互联网+”平台准备就绪、一切蓄势待发。

“互联网+” 一场深刻的自上而下的变革

“‘互联网+’绝对不是简单的累加,不是简单地把传统产业电子商务化,把支付手机化,也不是上云硬件建设和数据的简单一家聚合。”这是腾讯董事 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多个场合强调的,“也不是中心控制式的,吸收聚集数据为一个节点”,而是要“催化数据流通运转激活信息能源”,成为“连接一切 能源的发动机”。

2015年,作为两会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四份议案,其中一份名为《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作为互联网资深从业者,马化腾在议案中表达了希望国家能够重视“互联网+”的作用,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愿望。

恰好正是此次两会上,总理的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到“互联网+”:“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 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从这一层面来看,国家顶层设计更多希望互联网能成为一个连接器,带动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

民间智慧中与国家顶层设计不谋而合,很快掀起了“互联网+”之风,而各地政府也搭乘“互联网+”快车趁风起舞、趁势而上。

此次峰会,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对“互联网+”思想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度的解读,他认为,“互联网+”最像是电的发明,一种新的能 源的普遍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了人类改变世界的能力。“‘互联网+’就是一种能力,而产生这种能力的能源是什么?是因为‘+’而激活 的‘信息能源’”。

作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动能,信息能源是靠“互联网+”激活,“互联网+”的核心是“连接”——连接一切,才能彻底引爆和激发信息能源的力量。“互联网+”的三大特征是“连接性、开放性以及去中心化”。

首推“互联网+”生态圈 15城搭乘快车

长沙、无锡、大连、常州、湘西、盐城、襄阳、咸宁、开封、焦作、鹤壁、桐乡、临安以及湖南省经信委与腾讯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成为互联网+生态圈中的一员。

实际上,互联网+生态圈正在悄然形成,河南、重庆、上海率先加入到互联网+生态圈之中。这些城市都尝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如上海,作为华东地区首个搭乘互联网+快车的直辖市,通过微信服务“城市入口”,所有上海市民通过微信,即可享受查询天气、支付生活账单、预约 护照办理、违章查询等14项便民服务。微信“城市服务”在上海上线一周,服务人次近100万,在14项服务中,“挂号、电子违法、驾照非法计分、天气、电 费缴纳”占据排行榜前五位。

通过与腾讯的进一步合作,上海市民还将享受到,医疗、酒店、餐厅、百货、快递、票务、高校、景区等服务的便捷。这是腾讯运用移动互联、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助推上海市政府优化城市管理方式和公共服务模式,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中原地区首个全面与腾讯进行合作的省份,河南省居民将在手机上通过微信已经实现一键搞定交通出行、医疗、社保、交警、户政、出入境、旅游等多种政府服务。“互联网+政务”,为政府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起到试点和示范作用。

而河南省也通过此次与腾讯的合作,试水“互联网+智能电动车”。通过河南省政府的相关支持,腾讯、富士康与和谐汽车三方将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以合作促进创新,探索“互联网+智能电动车”的商业模式及产品。

在西南省份重庆,腾讯设立“互联网+”试点研究院、工程院,先选择一批试点区县和企业进行合作,促进创新成功转化,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实现“互联网+”从第三产业的融合向第一产业的融合。

腾讯研究院研究发现,在我国351个城市中,都已经或深或浅展开了与“互联网+”的探索实践。而未来,后来者亦会明白,只有全面拥抱“互联网+”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互联网+”服务网络首次完形 腾讯四大业务提供全面服务

如果说微信打通了城市入口,那么腾讯云则为地方政府搭建了一个调度中心,腾讯开放平台则是全面打造众创空间,全面启动当地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而qq则垂直深入的挖掘城市热点需求。

根据腾讯研究院和微信团队联合发布的《“互联网+”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截至2014年底,全国政务微信总量达到40924个。全国政务微信 呈现出逐渐从“发布”升级为“服务”、“查询”升级为“办事”、“分散”走向“统一”的特点。移动的服务型政府正在微信平台上构建,电子政务借助微信已经 迈出了一大步。

民生方面,微信的“城市服务入口”目前已经在广州、深圳、佛山、武汉和上海五个城市上线。户政、交通、医疗、水电煤缴费等十几项民生服务,全部 被集成在微信的入口中,就像一个掌上的办事大厅,动动手指就能够完成这些业务的办理。“微信城市服务”目前已经覆盖6000万人,累计服务用户超过 1100万次。

在连接商业方面,微信通过开放二维码、Wifi和“摇一摇”三大入口,提供卡包功能和微信支付功能,连接线上、线上,使得整个购物流程更加轻 便。无论是已经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巨型企业,还是刚刚踏上征程、快速成长的初创企业,都通过微信的开放能力实现了与客户和合作伙伴更为有效的连接。

除此之外,微信的通讯功能、媒体属性,以及企业号、智能硬件平台,都为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升级储备了资源、开放了接口。

传统经济的核心资源是水和电,新经济的则是运算力、带宽和数据。如果把“互联网+”视为水和电,则与“云计算”的本质不谋而合——按需取用的云 端计算资源,将给传统行业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带来化学变化。对于传统行业来说,基础设施变成了IaaS服务,平台变成了PaaS服务,应用变成了 SaaS服务,核心都是服务。

最为典型的案例是,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摇红包”活动。当晚总计110亿次的摇一摇互动,峰值互动达到8.2亿次/分钟,这一堪称史上最繁重的服务器并发请求,腾讯云应对自如,完美化解。

作为新加入到腾讯搭建“互联网+”平台中的业务线,腾讯开放平台旨在协助各地政府打造创业生态环境。目前,腾讯众创空间提供的资源包括:腾讯云 全国15大城市的机房资源和超过400个加速节点、超过1万个API接口、日均曝光达到8亿次的广点通推广,以及全国最大的应用分发平台应用宝;线下方 面,规划中的创业基地或产业园将会覆盖全国25个城市,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支撑线下服务体系的还有人才、金融、法务和相应政策。

与微信不同的是,QQ会重点覆盖QQ活跃用户最多的几个细分场景,如互联校园、互联公交、城市便民生活,让更多市民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生活。

腾讯公司表示,未来,不排除更多的资源及业务条线融入到“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平台,在“互联网+”时代,腾讯的愿望是做好“连接一切”!

第二篇:经济新常态下的财政政策对就业的影响

目录

1.导论 1.1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财政政策与就业理论分析 2.1 就业的基本理论

2.2 财政政策对就业的作用机制 3.国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 3.1 欧美及印度财政政策研究

3.2国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4.我国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现状分析 4.1目前我国存在的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 4.2 我国现行的促进就业的财政支出政策 5.对我国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的评价及存在问题 5.1目前我国财税政策所存在的问题 5.2财政支出促进就业效果低下 6.优化我国就业水平的财政政策建议 6.1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6.2继续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促就业的作用 6.3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6.4健全就业与再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 6.5积极发展多种灵活的就业方式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2014年5月,国家主席在对河南考察后首次提出“新常态”观念。提出这一概念的背景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机和机遇很重要,在面对社会主义经济有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我们要抓住机遇,保持平常心,用一种新的姿态。所谓新常态就是:首先、平衡增长速度,实事求是;其次就是采用新型高效的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有效的经济结构;最后、要利用社会新型人才的新型创意对经济进行研究,开发更完善的经济结构模式。受制于经济新常态,就业也有了新常态:第

一、新增就业岗位在新常态下存在不确定性。就业率的增长则会导致经济的增长,而失业率的增长就会拉低经济增长速度。也就是说,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条件,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产生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当经济增长速度降为中高速时,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能否保持对应速度的增长,也就存在不确定性。除了经济增速原因外,同时通过关停并转、重组等举措化解过剩产能也会对现有岗位造成冲击。第

二、技术性失业将贯穿新常态全过程。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失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无论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还是推进创新驱动,科学技术应用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我们主动还是被动,工业4.0、智能机器人、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化、3D打印终究会来的,将会在社会的经济方面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应用新技术,对就业最大影响就是大大减少了对一般劳动力的依赖,转向对新型人才的需要。这就导致旧体制的劳动力将会失业。另外,现在社会企业大多数由于成本原因,就会选择机器代替人工。这样的做法也是大大加剧了失业人员的数量。最后,国家选择鼓励自主创业也是在解决就业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将鼓励创业纳入就业方针,从中央和国家层面就确立了创业在就业中的地位,政府必然会从各方面更加重视创业,创业者也将迎来历史性的机会和机遇。如众筹、P2P网贷等为代表的新的创业模式,推动创业向更开放平台、更高水平、更大众化发展。第

四、依托移动互联网是新常态下促进就业的主要渠道。目前,越来越多地方政府、企业利用线上发布就业创业服务信息。移动互联网与促进就业的结合正成为促进就业的新模式、新途径,21世纪互联网的进入有效地解决沟通问题,沟通更加方便。有效的节约了更多时间。作者看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须将就业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从新科技入手,实现互联网在就业方面的强项。

在经济新常态和就业新常态的形式之下,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巨大矛盾,并未得到太多的缓解。首先、就业总量矛盾。2012年开始,我们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在绝对下降,以往无限的劳动量逐渐消失,我国进入劳动力缺乏时代。虽然劳动人口结构的这些变化,但是由于新型劳动力的窗口的缺失,劳动力缺陷在一定的时间内还不能得到缓解。然后、就业结构矛盾。主要表现是社会群体的就业矛盾,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技术型人才的矛盾这几个方面。最主要的就业难问题体现在高校毕业生的群体中。由于前期就业难问题没有解决,导致就业难问题逐渐加剧,慢慢地扩散到了我国的内陆城市。这就造成了就业难的一种常规状态。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就业难表现得更加严重,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的

211、985等工程学校的高材生,由于社会结构及结构的调整,导致社会普通人才供不应求,由于一般重点高校培养的技术高端人才,工程师等方面的人才是极个别的,对于新兴行业需求量毕竟是有限制的,需要高能力人才,所以在新兴产业的快速兴起导致高端技术人才供不应求。而对于传统产业的普通人才大量增加,这个现象就加剧社会劳动力矛盾的出现。 1.2 研究意义

国民就业是我们国家经济水平提高的具体要求,只有解决国民的就业问题,国家才能长期的发展。所以,就业对于国家、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区分社会的人才,各阶层人才通过社会就业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通过就业,才能使得人生的精彩与完整,拼搏的精神才能体现,对于中国人口大国来说,就业问题更是需要重视的。目前,我国需要解决的是现在存在的大规模失业问题,这将是一场长期的战役,站在长远的角度上讲,解决我国失业问题,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课,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劳动力发展的有效机制,全方面的保障群众利益。

解决就业问题不能只依赖于市场的自我调节,还要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

一、政府干预市场是必要的工作;第

二、对于政府来说,解决就业问题就是解决民生问题,同样是政府的职能所在;第

三、就业问题影响着群众的方方面面,也是群众生存权利的表现。政府需要制定一些解决手段调控市场的失业问题,以保障民生生存权利。不难看出,财政政策是对解决失业问题的一把利剑,要充分的发挥财政政策以便解决民生问题。政府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颁布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比如:西部大开发的措施以及中部崛起的战略政策,充分利用财政政策的作用发挥作用机理;政府对教育平台的投资,直接提高人才的就业水平以及就业能力;创新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对有效劳动力进行二次开发;通过税收政策的改革,实施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生问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的缺陷,需要在完善政策,结合社会环境,编辑更好地民生问题解决宝典。 基于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就业形势的紧迫性,我国政府在创新就业方面担任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实施过的财政政策问题中,表现出了许多的不完善当然也有一定的成效,这些都是实践后的结论,给后期工作带来有利影响,能够使财政政策执行的更有说服力,具有实践基础的铺垫,相信会带来较大的成效。从一方面来说,对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是有相当大的理论贡献,也给财政政策研究做铺垫更能有效的完善财政政策。从另一方面来说,高效的完善了财政政策研究,财政政策的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就业水平,也减缓了市场就业难的问题,也是为国家调控做出的一份贡献。

2、财政政策与就业理论分析 2.1 就业的理论分析 2.1.1 就业的内涵

理论界对就业的定义有所不同。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觉得,劳动年龄人口是社会就业的主体,而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和利益。对于劳动者就有以下特点:首先,就业人员和公司形成雇佣关系。无论何种企业雇佣形式下,都存在就业。其次,就业与当局形式有关,就业体制严重影响到就业关系,但是无论体质怎么变化,社会上依然存在就业关系。然后,一些不属于雇佣关系的劳动不属于国家规定的雇佣关系。最后,就业不受经济部门的限制,在社会上的任意一个部门工作,都是属于劳动就业的。

2.1.2 古典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

古典学派的理论是,如果在这个竞争社会中工资是有一定的弹性的,那么社会市场就不会出现失业的现象。只要劳动者接受受雇商家的利润报酬,就不会有失业的说法。古典学派理论主要依靠萨伊定律为背景,萨伊定律就是认为在人类的需求中,自己会给自己创造价值。就犹如在市场上的市场交易一样,货币只是一种替代物,在交易中呈现一种代换作用,这就是社会的一种平衡状态,供给=需求。不会存在产物过剩浪费的现象。有的学者通过对萨伊定律的研究发现,资本主义市场可以通过对市场机制的调节来达到就业的调节。将社会上的一些列资金流动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资金循环体系,使社会能够自助循环,消费水平也将会提高,这样就会降低失业率。 古典学派还是一个以庇古的就业理论为背景的学说,只要在社会市场中存在竞争关系就会有劳动力的不断循环,企业需求量就会与劳动力数量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庇古的就业理论观,在经济市场中的核心是“竞争”,只要经济市场存在竞争,就会有劳动力的调整和需求变化,在保证企业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劳动者接受工资,就能达到没有失业率。失业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主动失业,就是指在企业中认为企业的标准不符合自身标准,或者是企业达不到我的标准,对更高企业的追求,这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心态。第二种是企业原因,企业在某一种情况下认为该员工不符合企业标准,对企业没有任何利益,所以这就会被企业辞退。所以,导致失业原因有多种,客观和外观都有。 2.1.3 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上之所以会出现就业压力,归根结底就是社会需求不足,研究增加就业岗位实际上就是研究社会需求,只要能够增加社会需求,就不存在就业压力之说。凯恩斯运用数学函数的方法,将社会供给量与社会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用一种函数关系表达出来。利用该函数可以明朗的表示出就业岗位数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关系。有效需求与社会就业岗位呈现正比例相关关系,社会需求量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数量就会相应的增加,社会有效需求量减少,社会就业岗位也会随之减少,从而产生较大的就业压力。一般情况下,社会上的实际岗位需求量都要高于失业人口量,势必会出现一部分失业人口。而社会有效需求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老百姓生活水平,收入状况决定了购买力的大小。最重要的就是老百姓的收入状况,收入高的话,满足了基本的生活要求之后,老百姓才会有多余的资本来享受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从而加大社会有效需求,进而增加就业岗位。作者认为只有社会整体富裕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准,人群购买力增大,就业压力就会减小。然而依靠市场经济的自身发展,自身调控,肯定会随着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而产生较大幅度的波动,政府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使失业水平尽量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就必须想办法增大社会有效需求量,常用的方法就是由政府财政出资,向市场投入资本,拉动内需,增加市场有效需求,从而制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凯恩斯按照自己的理论,得出结论,政府在公共基础建设和社会保障上面增加投入,也会引起相关一系列行业的规模扩大化,从而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凯恩斯理论认为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得出了非常有用的经济理论,为许多国家解决本国就业压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许多国家将凯恩斯的理论应用到本国的实际就业问题中去,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他们也发现该理论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连续使用,会引起通货膨胀,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失业。 2.1.4 新古典综合派的结构性就业理论

托宾根据市场反馈的消息综合多个角度分析得出社会失业人员增多以及市场通货膨胀的原因。托宾通过发现了解到,市场上的经济流动主要依靠劳动市场和企业雇佣市场的形成,而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市场上的雇佣关系的工资以及企业生产利润,在工资和物价同时上升的时候,导致劳动工人技术原因造成的失业问题,再后来这种现象急剧演变,最后就是一种常态,导致整个市场职位空缺,工资上涨。经济学家希克斯根据市场劳动结构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重点指出工会组织在劳动市场中的有利因素。希克斯还说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必然会有劳动力短缺的现象,这就导致劳动力供不应求,这也会造成部分劳动力工资上涨。这就要求工会组织发挥其社会作用,根据“公平性原则”对社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尤其是对工资的普遍上涨进行控制。希克斯提出,社会劳动力的损失减少,也是为了降低整个市场上的劳动力失业率,能够使经济稳定增长,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在投资中带动市场劳动力的发展解决失业问题;多开发一些国际市场,以便增加更多的国民就业岗位;国家机关大力支持并且鼓励小型企业自主创业,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也是增加就业岗位。 加尔布雷思说社会劳动力失业的根本性原因在于经济体制的不合理,市场经济体制与劳动体制的相互间矛盾,要想解决社会劳动力失业问题首先要解决根本间的矛盾问题,内部矛盾的引起就会加剧市场宏观矛盾的爆发,最终倒是市场人才的损失,经济增长减缓,整个市场体制破坏。针对以上现象加尔布雷思提出几点建议:首先、提高市场本市的调控能力,赋予相关组织更多权利。其次、改变市场经济状态,完善一部适合市场经济的体质,最后、市场经济一定要通过强制行为进行有效控制。萨恰罗波洛斯针对现有的市场现状提出政府应该从两个途径增长职业数量: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社会劳动需求;改善现有职业环境,使之接近好的职业环境。

2.2.4 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威廉阿瑟,刘易斯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现状,总结出了二元经济的发展理论:他们的观点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通过两个部分所构成的。这两个部分分别为: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传统部门是由农业与不太复杂的商业服务点,有大量的弊端,比如失业率较高,生产力不够发达,而且所赚的钱特别少,仅仅只能够生活而没有双亲的,现代部门是指以利用发达科技的建筑点,服务点,餐饮业和农业。目前,科技不断创新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很多农民工都从农村走向了大城市,这样也使传统部门的劳动力的人数大大降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所呈现出的曲线也将变为符合当前形势,需要的正比例趋势,而且使两个部分的劳动力所呈现出的曲线也将变为符合当前形势需要的正比例趋势,而且使两个部门的劳动力人数达到平衡,使如今的就业率明显提高,迈克尔p多德罗认为农民工走向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城乡的收入的不均衡和在城市中的立足。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但是城市的职位空缺毕竟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远远大于职位的数量。势必会有一部分人无法找到工作。目前来看,一方面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另一方面过大城市就业岗位才是解决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

2.2.5 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

供给学派是以经济自由主义思潮中而产生的,它的中心思想为失业率的提高是由于社会所提供给的岗位不够所导致的,而且存在商品竞争的能力越来越差劲的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储蓄率降低和技术变革减缓。供给学派明确的论述几个观点:减少税收,遏制有关部门的开销,减少税收的准确性,我们可以由以下看出:在短时间内会引起财政收入的降低,但是可以使投资资金变多和有效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使总产量和就业量的有效增长,供给学派还有另外一个观点为降低个人所得税的好处要比降低公司所得税的大得多,遏制有关部门的开销的。最终,是要达到有关部门的开销数额降低的目标或有关部门的开销数额增长率有所下降。

2.2财政政策对就业的作用机制 2.2.1市场缺陷要求政府干预就业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现实中存在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和难以解决的实际难题,单纯的靠其自身的调节能力是无法解决的。此刻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就体现出来了,由于市场经济自身调节并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持稳定发展,常常会出现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平衡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市场就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所以政府你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干预,以维持市场经济的平稳。当然,政府的干预,并不是强制性的硬性规定等,而是作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影响因素,运用经济手段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起到调控的作用,诱导其平稳运行,同时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2.2.2解决就业问题是政府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

政府作为国家政治经济的实际管理者,有义务将社会环境维持在一个安定有序的状态中。而社会经济是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应的社会就业状况对社会经济,社会安定产生的影响就不可忽视了。如果社会就业状况不好,产生大量无业游民,这势必会成为社会安定的隐患因素,试想一下,大量的人员没有工作,但是这部分人一样要吃喝吧,他们也会有生活需求,物质需要,而社会又无法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没有正当途径获取财富的情况下,必然会有一部分人铤而走险,走向犯罪的边缘。因此,对于政府来说,解决就业问题就是维护社会安定,实现经济平稳的有效手段。

2.2.3解决就业问题是政府保障人的生存权利的重要体现

作为一名国家公民,任何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权利,国家政府作为管理机构也有义务和责任,维护每个公民的生存权利。人类作为一个文明群体,制定有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获取生存资源的手段,在正常的秩序下,公民必须依靠正当手段来获取生存资源。政府也有责任引导公民使用正当途径获取资源。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人类先贤从道德层面上对人类提出的获取资源的手段规范。政府肩负着调控社会经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大责任。 2.2.4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原理

建国初期,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当时政府对国家经济掌控力度很强,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政府对社会经济主要起调控作用,当市场上就业环境不好时,政府只能从经济政策方面进行调控,比如放款中小企业发展限制,给予小企业一些帮助,促进其规模扩大,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财政政策在调控社会经济,促进就业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财政支出政策

政府除了从财政政策方面影响社会经济和就业状况外,还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来影响就业,比如政府采购,以及社会公共基础建设,道路修建等,也能造就很大一部分就业岗位。总的来说,财政支出的不同组成部分对就业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

第一,为了拉动经济,政府财政支出对于社会就业状况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政府投资项目主要是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高铁,公路等周期性很长的的建设项目,一方面增加就业岗位,另外一方面也能极大的拉动内需,刺激国内经济发展。

第二,政府在采购方面的财政支出也会对经济发展,社会就业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为政府的采购金额一般都是很大,政府对哪个行业的产品进行大力购买,就会相应的对该行业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相应行业的就业状况就会得到明显改善。

第三,政府财政支出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转移性支出,它对社会就业也能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所谓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对于各行业的财政补贴,不如我们所熟知的“家电下乡活动”,政府会按照一定的比例予以补贴,从而促进电器行业的发展,以及政府在农业上的各项补贴,社会保障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

2.财政收入政策

国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就是国家税收。国家税收通过相应的税收政策来调控,相应的运用国家财政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影响也是最直接的手段之一。所以税收政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就业状况。从税收政策入手,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促进就业的手段,比如,通过降低税收来刺激和促进消费,拉动市场需求。或者通过对相关行业的减税,来促进该行业的发展,从而是那些劳动力需求极大的企业得到发展,规模扩大化,进而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究其原因,现如今,社会上失业人员增加的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企业转型也很快,很大一部分劳动者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无法适应心得市场环境,而被淘汰。政府可以从此着手,相应的减少企业培训人才方面的税收,是企业能够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人才培养,这样不仅能解决社会相关人才缺乏的问题,同时还能使一大批人重新获得就业机会,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3、国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

纵观世界各国面对就业压力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由于各国基本国情的不同,市场经济的差异,所采取的解决就业压力的方法亦不尽相同。在此,选择两个发达地区欧盟,美国和两个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所采取的解决就业压力的方法。

3.1美国促进就业的主要财政政策

美国经济专家认为,美国经济出现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内需求不足,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就是加大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力度,由政府财政出资刺激消费,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增大国内经济需求。以此来弥补资本市场经济自身的不足。

1、以政府投资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就业促进政策

在2009年通过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推出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提出未来两年内创造万个就业岗位为首要目标。在经济剌激计划中,以减税、对地方政府的援助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该计划资金的都用于刺激美国的消费需求,在美国消费需求是对美国经济贡献率最大的因素,因此美国的刺激计划可以说是对症下药。美国的经济剌激计划也注重了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的搭配实施,确实了政策实行的长期稳定和有效。

2、以绿色经济为主的产业升级以再造美国政策美国的产业升级是以发展绿色经济、高科技产业为重点。旨在用绿色经济降低产能消耗,降低生产成本。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经济发展。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是一项为期年的计划政策。这个了绿色的经济复苏计划将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启用大约亿美元,投资领域主要是至少六个环保项目的基础设施领域建设。通过这项扩张财政在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将会为美国创造至少200万个新生岗位。

3、以挽救美国中产阶级的社会政策 美国的社会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即中产阶级在社会结构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中产阶级一直是美国消费、纳税、劳动的主力群体。但是,随着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的中产阶级面对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重新塑造美国中产阶级直接关系到美国经济复苏计划的成败。美国为拯救中产阶级釆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一种新的美国就业税收抵免政策即对美国公司提供一个新的临时的税收信贷,在年和两年间,企业每提供一个新的就业岗位可以减免当年美元的所得税政策。

4、强化美国工会力量的就业保障政策

美国的公会一直在美国经济中扮演着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功能。尤其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十分必要的。奥巴马上台执政以来,美国公会也积极消除金融危机给经济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捍卫会员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抓住有利时机,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功。奥巴马政府时期,通过了雇员自由选择法和医疗改革法及健康家庭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2欧盟促进就业的主要财政政策

相对于美国失业的原因,除了经济持续不景气,欧盟失业的原因比较复杂,坚持紧缩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有许多矛盾的劳动力市场;老龄化趋势和高失业救济制度;欧盟治理机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所以欧盟就业政策主要是围 绕劳动者。

1、欧盟委员会层面的对策。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在整个欧洲的层面上,欧洲委员会和其他机构也提出了应对危机的对策,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发挥欧盟基金支持的作用,并制定危机后欧洲劳动力市场如何长期发展的策略。首先,2008年11月,欧盟委员会推出了《欧洲经济复苏计划》。该计划主要目标一方面是保障就业,另一方面是刺激经济的长期发展。该计划针对劳动力市场的措施是计入18亿欧元用于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重点是对低劳动素质工人的培训,以及对提升劳动技能、自主就业的就业者的补助,并呼吁加强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其次,充分利用欧共体时期就已经存在的主要政策工具一欧洲社会基金。2006年,欧洲议会批准成立了总额为35亿欧元的欧洲全球化基金,以帮助欧洲企业应对全球化和缓解失业。为了进一步更好的发挥欧洲社会基金的作用,2008年12月,欧盟对欧洲社会基金做出调整,将受益范围扩展到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业的劳动者,并将救助期限从12个月延长到24个月。2009年,申请欧洲全球化基金的成员国国家从2008年的5个飙升到2009年的20个,资金总额达1.5亿欧元。第三,里斯本战略的实施,以及欧盟2020战略,实现长期的劳动政策协调。欧盟委员会自20世纪90年代就不断推行各种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措施,最为著名的是2000年开始推行的里斯本战略,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后续影响,里斯本战略并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结合应对金融危机和对欧盟劳动力市场长期的考虑,欧盟委员会于2010年3月提出了“欧盟2020”战略。其中就业方面的主要内容是:20-64岁劳动力人口的就业比例从69%至少上升到75%,辍学率从现在的15%减少到10%,岁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从31%至少增加到40%。在新战略中,欧盟委员会会定期对成员国的落实方案进行评估并提出具体建议。

2、被动劳动力市场政策。这类措施属于短期应对措施,即在出现失业后,运用财税政策保障失业工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减轻失业的不利影响。(提高劳动市场灵活性。欧盟最先实行的措施是调整每周工时以应对失业。金融危机下欧盟大部分国家平均周工时降低超过2小时。除了降低劳动工时,政府也鼓励企业多雇佣非全日制工人。通过非全日制工人就业数量的上升抵消全日制工人的失业。(财政政策领域的被动政策。大部分成员国都充分运用财政政策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比如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系统的稳定器作用,西班牙葡萄牙延长社会保障时间,瑞典保加利亚等国家降低社会保险费同时允许推迟缴纳社会保险费等。在税收政策方面,整体上降低税率,并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失业者自主创业,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劳动素质低的劳动者在金融危机中影响最大从而拉高失业率,因此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满足市场不同需求是劳动力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保障。金融危机下更凸显了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政府应与时俱进,加大对劳动力素质的投入,使得劳动力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比如,葡萄牙等国家幵始实施在职培训,罗马尼亚则调查市场需求并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荷兰立陶宛等国家改革高等教育课程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各国鼓励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在培训中的作用。 3.2 印度促进就业的主要财政政策

印度根据本国劳动力市场的自身特点,因地因时制宜,为发展完善本国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就业率、维护社会和谐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作为与中国最为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印度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值得我国借鉴。

1、中央政府从宏观角度根据国情制定灵活的就业政策。首先,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比如关于社会福利、失业保险、退休医疗金等。2006年印度开始实施《全国农村就业保障法》,该法案规定政府每年为贫困家庭提供至少100天的工作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其次,实行计划生育,减少人口增长速度。印度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观念落后。最后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印度“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7-2012年)将提高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累计教育投入预计达到2.7万亿卢比,是上一个五年计划的5倍。

2、地方政府主要实施农村扶贫计划和城镇贫困人群就业项目。在农村地区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2011年印度与世界银行签署了10亿美元的扶贫协议,以帮助实施国家农村生计计划,该计划集中印度最贫困的12个邦,计划用10年时间使7000万家庭脱贫,惠及3.5亿人。2013年,印度计划直接向穷人派发现金。在城镇地区实施城镇工资就业项目和自我就业项目。城镇工资就业项目主要是为贫困线以下的劳动人群提高最低的生活保障。自我就业项目主要是为那些没钱的自我就业者提供银行贷款和补贴,主要扶持服务业人群。

3、高校方面积极调整高校教育发展战略,以质量促公平。首先,初等教育实现八年义务教育,改进办学质量,提高教师质量。其次,中等教育改变单一结构。印度将最低教育标准扩展到十年级,优化资源布局结构,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发展县级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到2012年,印度师生比例达到。最后,高等教育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印度一五”教育划明确提出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25,加大教育投入,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多种技能,提高教育质量;对高等教育收费坚持适度收费和差别收费的原则。

4、社会方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就业服务体系为目标。印度社会职业培训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分析并预测将来的人才需要再进行课程开发,主要采取非正规教育的方法。亚洲最大的IT教育培训机构一印度公司目前在全球有3000多家培训机构,每年培训50多万软件人才,紧跟世界潮流。印度就业服务机构作为劳动市场中介机构,不断完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就业发布机制,在职业介绍、人才培训、资格认证和就业咨询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 国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 所以, 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就业政策。尽管如此, 各主要国家在扩大就业方面还有很多共性: 政府重视;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远近期利益兼顾; 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重视对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再教 育; 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劳动力市场的建立; 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 政府增加公用事业的投资, 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等。在借鉴国外就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可以采取一些相应措施, 降低失业率, 提高全社会就业水平。

1、稳定现有在职员工的数量, 增加就业与失业的缓冲带。目前很多单位把改革、发展等同于企业减员, 其实不然, 高科技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或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隐性失业较高的行业或单位减少在职职工人数可以提高单位效益, 但绝大部分服务性行业或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 提高效益就不一定非要采取减员的方式不可。即使目前在职人员的知识结构与行业发展脱节, 也可以采取在职培训等后续教育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 因此, 目前阶段,国家劳动部门应大力鼓励单位对在职职工的后续劳动技能教育。同时, 各单位建立人才调剂中心, 作为单位辞退员工之前的缓冲带, 该中心一方面负责对在职员工工作技能培训工作, 另一方面, 负责单位内部富余人员的调剂工作, 一定期限后例如2 年仍未重新上岗或不服从工作调剂, 可以把这部分人员推向社会, 按失业人员对待。

2、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就业率。从国外经验看, 尽管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利用市场手段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手段, 但政府部门也往往成立专门机构, 制定相应政策, 为扩大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 建议我国政府在解决失业问题时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公益性就业和基础性行业的投资。这样既有利于短期内增加就业机会, 还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 同时也为国家长期发展奠定基础。(2)逐步放开国家行业垄断的数量, 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向这些垄断行业或部门投资。(3)劳动部门加强宣传, 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4)兼顾国民经济长期发展和结构升级的需要,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5)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在税收、贷款等方面为自主创业给予优惠。

3、根据产业结构升级需要, 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教育。(1)对失业人员进行思想观念教育, 重新树立工作岗位不分地位高低的思想。(2)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 责成有关部门负责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为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后续教育, 国家应对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培训, 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3)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劳动力需求状况, 及时调整劳动力地区布局,缓解失业压力。(4)鼓励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5)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兴办教育事业, 短期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有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6)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实际情况看, 目前的保障体系存在覆盖面小、保险费收缴困难、费用偏低等问题。为此, 提出以下建议:(1)继续执行强制性措施, 加大政策检查力度,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提高社会保险金的收缴比率。(2) 区别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参加社会保险失业人员一定期限内(如2 年内)可以领取失业保险, 为失业人员提供生活保障。(3)注重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升值。

5、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1)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扩大劳动力市场容量,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劳动力供求信息互通共享, 便于劳动力在行业之间、区域之间流动。(2)完善劳动力供需信息收集手段, 缩短下岗失业人员待业时间。(3)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职工档案托管等服务内容, 采取供需见面会、个别职业介绍等方式, 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6、加速小城镇建设速度。广大农村的隐性失业人员构成失业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这部分人员合理引导既可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还可以充分发挥这部分劳动力的作用。建议各地区因地制宜, 把当地的乡镇企业集中起来, 加速小城镇建设速度, 发挥城市规模经济优势, 既减少了环境污染, 还可以吸纳当地的劳动力。 4.我国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现状分析

4.1我国现行的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

4.1.1 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财税政策

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财税政策主要包括促进弱势群体就业,如通过提供小额贷款、减免税费等促进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具体体现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中规定: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和地级以上城市,要由同级财政筹集资金,建立下岗失业人员贷款担保金,政府确定担保机构;除了国家限制的销售不动产、建筑业、房屋中介、广告业、娱乐业等行业外,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给予 3 年内免征城市建设税、营业税、教育附加税和所得税,并免征证照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类中介机构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涉及的各种服务性收费,要按照最低标准收取,严禁强制服务和强行收费;为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贷款,一般为 2 万元左右的贷款额度,最长 24 个月的贷款期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 号)规定: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人员,提供小额贷款,一般为 2 万元左右的贷款额度,最长 2 年的贷款期限,到期可根据需要展期一次。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职工从事经营的(除了国家限制的销售不动产、建筑业、房屋中介、广告业、娱乐业等行业)给予 3 年内免征城市建设税、营业税、教育附加税和所得税,并免征证照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其他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若是从事微利项目的,可给予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承担 25%的共 50%的贴息。

3.2.2 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安置富余劳动力的财税政策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对商贸企业、服务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中的加工企业以及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就业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 1 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期限最长不超过3 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此幅度内确定具体定额准,一般为每人每年 4000 元,可上下浮动 20%。对 2005 年底之前核准享受再就业减税政策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仍按原优惠方式继续享受减免税政策至期满。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的 30%以上,并与其签订 1 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将可获得最高不超过人民币 100 万元的财政贴息贷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鼓励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新增加的岗位,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 3 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根据招用人数按应缴所得税的一定比例减征企业所得税;对各类服务型企业(包括商贸、餐饮、服务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新增岗位新招用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并与其签订 3 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后,从再就业资金中按招用人数提供为期 3 年社会保险补贴;对新办的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 30%以上,并与其签订 3 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 年内免征企业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3.2.3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财税政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 号)要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完善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延长其学习和科研相结合的时间。对接纳大学生实习的企业,由地方财政按一定比例进行扶持,对实习期间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对各地建设的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对其实行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措施。《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对高校毕业生在其毕业起三年内进行自主创业的,可享受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自 2011 年 1 月 1 日起,可享受减免城市维护建设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及教育费附加,税收减免期限最长为 3 年。

3.2.4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的财税政策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 号)中要求:广泛发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并积极推行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减免税等优惠;为创业培训结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资金扶持,努力做好后续服务;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按实际招用的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各地可根据实际对就业困难对象在公益性岗位工作的提供适当的岗位补贴,补贴标准由当地政府确定所需资金由地方政府解决。

4.2我国现行的促进就业的财政支出政策 4.2.1财政支出影响就业的机理

概括来说,财政支出是指政府及其所属公共机构的开支。它与政府的诸多特性和制度密不可分。政府是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机构,拥有着管理社会经济的多项职能,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财政支出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政府购买性支出,又可分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 出。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购买性支出会影响私人部门的资源配置,是政府用来调节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一方面,政府购买性支出会产生挤出效应,当经济已处于充分就业时,政府占用会排挤或挤占私人部门占用,由此产生挤出效应的经济现象。另一方面,当政府进行投资性支出,将财政资金投入到具有较高外部性的公共设施、基础性产业和新兴产业时,政府购买性支出便会改善投资环境,产生乘数效应。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调节收入人品的重要手段,具体形式有:养老金支出、失业救济金支出、补贴支出和公债利息支出等。转移性支出是改变企业之间和个人之间收入分配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量性财政支出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支出的总量来影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利用减税或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时,政府通过增加对公共工程的支出、商品劳务的购买以及个人的转移性支出,在增加了社会总需求的基础之上还间接带动了民间投资,进一步扩大了需求总量。此外,财政支出政策的乘数效应使得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增长,相应的增加了企业对就业量的需求,缓解了就业压力。中性财政政策是指保持财政收支大体平衡的政策,适用于在经济发展平稳期,财政支出和税收都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此时从就业效应的角度看来,可以通过改变财政支出的结构来实现对就业的调节作用。 由此可见,财政支出总量的增加会刺激社会总需求,并且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使得总需求被进一步扩大,从而产生更大的就业效应。财政支出总量的减少会产生相反的结果,从而使缩减就业总量。但是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最终还是应该取决于各种政策组合的效果,财政收支政策的不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4.2.2财政支出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

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可以将其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类型,其中购买性支出又可以分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两种。政府投资性支出所包含的项目有财政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科技三项费以及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支出;消费性支出包含的项目有工业交通部门事业费、流通部门事业费、文体广播事业费、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卫生经费、其他部门的事业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外交外事支出、武装警察部队支出、公检法司支出以及城市维护费;转移性支出包含的项目有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以及政策性补贴支出。由于购买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而转移性支出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在分配活动,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比重越大,政府所配置的资源规模就越大,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越大。 按照上述分类标准,对历年统计年鉴中的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分别得到历年的消费性支出、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数据。通过各类财政支出所占比重的趋势图可知,投资性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最大,1990年时达到70%,随后一直稳定在这一状态,稍有起伏。从1998年开始投资性支出比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到2007 年达到最低端的 51%,2007 年以后又开始逐步上升。究其原因是与我国财政所承担的资源配置职能分不开的。消费性支出所占比重大体上维持在 20%左右,并一直高于转移性支出,但从2007 年开始,消费性支出比重有下降的趋势,而转移性支出的比重有所上升,说明财政支出正在向着民生领域倾斜。在转移性支付中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等比重逐年增加,到 2009 年已增加至7606.68 亿元。根据弹性的概念,定义三类就业弹性,分别是消费性支出的就业弹性,投资性支出的就业弹性以及转移性支出的就业弹性,根据财政支出变动所带来的就业量的变动来考察三类财政支出的就业效应。转移性支出的就业弹性波动幅度最大,在 1992年和1994 年间甚至变为负值。消费性支出的就业弹性在1992年间达到最高值,经过 1994 年之后趋于平缓,总体上维持在0.5左右。到

2006 年之后,消费性支出的就业弹性开始出现上升的趋势, 到 2007 年达到 0.99 是近年来的最高值。投资性支出虽然有所波动但是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自 2008 年的小幅上升之后,投资性支出的就业弹性已经达到历史的最低水平。投资性支出作为财政支出中所占份额最大的部分,其创造就业的能力却越来越低,未能对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发挥有效的作用。 5.对我国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的评价及存在问题 5.1我国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5.1.1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体系不健全

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期限短,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期限短,很多相关文件多具有暂时性,没有形成就业政策的系统制度框架,难以对就业形成长期的效果,如: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

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 号)中规定,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人员,提供小额贷款,一般为 2 万元左右的贷款额度,最长 2 年的贷款期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 号)中规定,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给予 3 年内免征城市建设税、营业税、教育附加税和所得税,并免征证照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的多变性和暂时性会造成不稳定,不利于就业政策的落实,并且财税政策的目标不仅要解决眼前的就业问题,更应该长期促进就业,因此,今后我国应建立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长效机制。

5.1.2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覆盖面小、范围窄

目前,我国财税政策的扶持范围较窄,扶持对象和优惠实体不够广泛,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 号)规定,可以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的人员有: 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 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财税政策的主要优惠实体为个体经营者、下岗失业人员等,而对城镇失业人员、毕业大学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等的扶持力度不够。享受财税政策优惠的企业也有一定界限,目前仅限于服务型企业、商贸企业、加工型企业等企业实体,并且在服务型企业中的广告业、典当、房屋中介、按摩、桑拿、氧吧等行业被排除在外,这些企业可以吸纳一部分下岗人员,这不符合我国当前就业的实际需要。

5.1.3财政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不够

舒尔茨是西方经济学界所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之父,他提出人力资本主要是指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和劳动能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人的劳动能力的取得是要耗费稀缺的资源的,不是无代价的,这便是投资的结果。他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有:正规的初、中、高等教育,在职培训,成人教育计划,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个人和家庭迁移。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重要的一部分,对经济增长有很大贡献,对就业也有很大的影响,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更起着关键作用。

5.1.4缺乏对农村就业的财税扶持政策 农民是中国社会群体中人数最多的,据统计,1949 年我国农民人数为 48402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89.36%;1978 年我国农民人数为 79014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82.08%;2010年我国农民人口 67113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 50.05%。另外,一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处于收入最低、生产最累阶层的工人多是农民工,并且近年来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突出,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堪忧。作为我国人数最多群体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着农民自身就业问题,关系着我国农村就业问题,更关系着我国整体的就业和社会问题。所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意义重大。对于解决我国农村就业问题,需要国家财税政策的支持。但我国缺乏对农村就业的扶持政策,当前仅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30号)这一项法规,其规定要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措施。就我国目前的农村就业问题来看,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相当缺位。 5.2财政支出促进就业效果低下 5.2.1财政政策目标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目标,在政府实施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由于各个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特性以及政策作用的有限性,经济体不可能同时达到上述四个目标。因此,目标选择的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对经济体平稳增长,确保宏观政策措施切实可行具有最为密切的联系。不仅因为失业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到社会公平和收入分配,对失业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还因为失业者的增加会对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造成一定的潜在危害。因此,将充分就业作为政策调控的首要目标对稳定经济效果和实现社会目标都是大有裨益的,从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于经济增长而非就业。

1998 年我国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 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速度实现8%,商品零售价格涨幅控制在3%,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发展势头。199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基础上,预期经济增长达到 7%左右。2008年也是我国经历金融危机的一年,与1998年相比,我国政府对就业问题已经开始有所关注,但是关注的程度还远远不足以解决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就业难题。2008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的增长,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维持在4.8%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温总理所作的《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干预经济的目标已开始兼顾经济增长与就业,把新增就业人口,降低失业率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

从 1998年到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政府工作目标中虽然对就业问题有所关注,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财政支出的目标仍然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关注度远高于对就业率的关注,然而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目标未能得到充分的实现,经济增长的良好趋势并未对就业起到充分的促进作用。财政政策目标过分关注于经济增长是造成我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5.2.2财政政策投资的主要领域为增长效应明显、就业吸纳能力弱的部门和领域

按照凯恩斯的就业理论,经济增长的同时会带动劳动需求量的提高,因此对就业产生促进作用。我国政府一直以来以凯恩斯理论为指导,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将实现经济增长作为第一目标,力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自1992年以来我国实施过紧缩性财政政策、两轮稳健性财政政策以及两轮积极的财政政策。由于稳健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并不明显,本文中只选取两轮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进行分析,以求对财政支出的就业效应作出合理的解释。

第一轮积极的财政支出政策,由于泰铢贬值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政府通过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并行的方式,通过对财政支出各项目的调节来实现对有效需求的刺激。在1998年到2002年间,国家财政部共发行6600余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企业技术改造、西部大开发等方面,从而直接或间接带动投资增长。实施这一政策期间,我国的经济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5年平均达7.6%,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带动效应。然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就业增长率却一直徘徊在1%左右,经济增长的同时并为带来就业量的显著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加,使得失业人口数目呈现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财政支出政策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等资本密集型行业,这类产业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但是对就业的拉动效果不足。

第二轮积极的财政支出政策,2007年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倒闭拉开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序幕,并迅速演变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为了应对这一危机的影响,缓解我国所出现的外需减弱,内需不足的市场低迷状况,我国政府提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四万亿投资计划是由中央政府和社会投资共同组成,其中,中央政府安排投资1.18万亿,带动地方政府投资2.82万亿,由此构成4万亿的总额。自2008 年国家实施第二轮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出现企稳回升,2009年GDP增长率为8.75%,顺利完成保八的经济目标。2010 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同比增长达5.7%,我国经济先于世界经济实现了复苏和发展,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开始显现从四万亿投资的构成可以看出,政府财政支出中较大比例的投向是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对这些领域的投资实现了对经济增长的较大拉动作用,国民经济增长率恢复到9%以上,第二三产业增长率虽较2008 年之前有较大幅度的回落,但是仍旧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在此轮四万亿投资中,对基础设施、文教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支出都可以对就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国的就业增长率却下降到0.8%左右,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对我国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对象主要集中在以农田水利、电网改造、交通、建筑、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公共事业、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大中型企业补贴改造以及重点行业的设备更新等方面,这部分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对这些行业的投资使我国的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恢复。然而,我国重点支持的上述行业,属于就业吸纳能力较低的行业。从规模上来看,电力、水利、交通、通讯多属于大中型企业及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明显高于大型企业。正是由于我国财政支出的投资部门过多的集中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及大型企业,导致我国的就业量并未随经济增长而提高。

6.优化我国就业水平的财政政策建议 6.1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如何实现就业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都要面对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更应该把实现就业看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着眼于整个社会,形成全面、统

一、高效的财政支持就业的政策体系,并将相关政策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增强其稳定性与连续性,并能够长期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积极效果。

6.2继续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促就业的作用 6.2.1支出政策

首先,加大公共财政资金对就业的投入,继续增加政府投资,兴办公共工程,吸收大批失业人员从事公共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生态保护与节能减排、社会服务等社会公益项目的建设与改造,一方面增加投资带来了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投资增加必然增加劳动力需求,从而提高劳动力收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其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促进就业的投入,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提高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的发挥财政促进就业的效果。再次,注重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鼓励与带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项目和领域,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实现更多劳动力就业。第四,增加财政补贴的规模和力度,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刺激拉动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进而实现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预期效果。 6.2.2 税收政策

进一步实行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利用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减少企业成本支出,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鼓励招募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允许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用,利用社保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现有的工作岗位,以此避免造成更多人员的失业;鉴于现行税收优惠存在很多限制,比如资格限制和时效限制,而且覆盖范围狭窄,应该取消各种限制,扩大覆盖范围,并且应是长期有效的。比如,新办企业前三年免缴企业所得税,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促进就业的效果并不显著。因为新办企业前三年刚刚起步,是很难实现盈利的,不如改为按实际就业人数给予补贴,促进就业的效果更为明显些。对于个人,支持鼓励那些有创业意愿并具备创业条件的下岗人员和其他劳动者,给予他们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财政贴息等优惠支持,帮助其快速完成融资,以便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吸纳劳动力就业。

6.3 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2008 年年末爆发的这场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受到重创,大批订单被退回,连续再生产无法顺利进行,导致以外贸为主的中小企业大量倒闭,大批农民工返乡,而且国内消费需求一直疲软;受金融危机影响,现有企业用人需求萎缩,下岗失业人员增多,近两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递增的趋势依然不减,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造成这种失业上升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现存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布局不合理,而经济危机使这一问题更加凸显。因此,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九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今年年初以来,我国依次出台了十大产业的调整振兴计划,旨在改变不合理的布局形式,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实现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对产业转移的承接,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而这种升级承接要在相关配套的财税政策的支持引导下进行,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结构调整的代价。那么,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财税政策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服务业 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其成为主导产业,从财税政策上为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进而增加就业机会,提供新的工作岗位。首先,对社会急需而又发展滞后的服务业,实行低息低税政策,或有条件的免税。其次,增加对吸纳劳动力潜力大的服务业的财政投入。第三,对愿意吸纳国企下岗职工的服务业给予税收优惠。

2.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 对中西部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大力加强欠发达地区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这些地区的税收返还规模和转移支付力度,吸引外方投资,对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办厂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从而带动当地居民的就业,改善贫困面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3.整顿夕阳产业,支持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整顿夕阳产业是促进就业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整顿夕阳产业时,注意不要盲目的裁员,而是要想方设法地向相关行业和部门转移劳动力,对吸纳劳动力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利用财税政策,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努力扩大就业人数。十二五规划指出,要致力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七大新兴产业,这将极大地促进社会成员就业,缓解社会矛盾。发挥财税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作用,支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6.4 健全就业与再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 针对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的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财政应努力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对各项培训经费的投入,完善就业市场的信息网络,开展职业培训、教育培训等公益性的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并将相关就业培训的政策制定成法律法规,使各项措施有法可依。 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加强职业培训,不仅可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还能够缓解结构性失业,实现更多劳动力的再就业。

财税政策应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运用贷款、税收和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和引导中小型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1.加大政策性金融中介对中小企业创建资金的支持力度 ,其一,向中小企业提供优良贷款,并扩大贷款数量,消除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障碍,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还可以由政府担保向银行贷款满足中小企业投融资的需要。其二,为鼓励以外贸为主的中小企业的商品及劳务的出口,还可以建立投资和出口信贷资金。此外,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商品和服务的政府性采购,简化此类采购的招标手续,以此扶持中小企业,扩大用工需求。

2.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降低税率、减免和返还税收、延长税收宽延期,采取灵活多样的财税优惠形式,比如加速折旧、增加费用扣除、减免税、税收抵免、费用减免等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措施,实质性的为中小企业减负;对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减免其所得税和各种社会性费用。 6.5积极发展多种灵活的就业方式

灵活就业的方式有季节工、临时工、小时工、轮岗工等多种形式,从目前来看,从业者多是大龄失业人员、妇女以及未曾受教育的青年,他们正是所谓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就业情况始终是国家想要解决的问题,多种灵活就业方式恰恰能够解决这部分人员的就业。所以财政应采取特殊的财税政策,扶持灵活就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灵活就业方式还处于起步阶段。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积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摒弃只有正规就业才算就业的传统思维,树立大就业观念和现代就业观,只要劳动者凭借自身能力,从事合法的经济活动并获得报酬即为就业。

2.国家要为灵活就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首先,积极提倡和推行雇佣非全日工,维护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其次,通过适时调整起征点、确立灵活就业涉及的行业范围和标准、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措施,大力促进灵活就业。第三,强化和完善这部分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给予免缴一定比例医保费用的优惠。第四,对灵活就业的自谋职业者,应给予重点的财税扶持,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此外,对于一些不需要什么特殊技能的社会性工作,比如货物装卸、商品零售、家庭服务、庄稼收割、蔬菜粗加工这种具有临时性的工作,无业青年、家庭困难者和长期失业者享有优先权。临时就业者在获得工资的同时,仍然可作为失业者领取失业救济金。

3.支持自主创业

政府的投资也应将着力点放在个人自主创业上。自主创业能实现求职者的自主就业、创造财富。但当市场无法满足自主就业的条件时,政府应该担当起搭建平台的责任,一方面,政府能够在体制上,通过完善法律,构建体制来保障这一平台的操作;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直接出资,对民间技术和创意进行严格评估,对有投资价值的项目由政府部分出资或担保申请贷款,其他所需资金由技术所有者自筹,这样可以缓解技术拥有者的资金困难。目前这两方面均需要完善。政府缺乏对自主创业的投资,制约了创业的社会经济效应。

第三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江维国,李立清

(1.贺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2.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

沙 410128)

摘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变更为紧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推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抓手。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可能面临良好政策、先进技术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带来的新发展机遇,也可能面临支农投入相对减少、转型压力加大以及工商资本入农等带来的新挑战。因此,要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步伐,有必要制定专项政策确保其支持投入不缩水,做精农业科技增量并激活存量保证其顺利转型,正确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完善其外部发展环境。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经济发展新常态(简称新常态)是指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增长从过去的高速或超高速转为中高速甚至中低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一种经济发展状态。从时间跨度来看,新常态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到21世纪最初的10年这一段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经济发展旧状态时期而言的。旧状态是新常态的前提和基础,但如果旧状态不能向新常态顺利过渡,就会出现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两者在增长速度、增长内涵、驱动因素、发展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政策意愿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见表1)。

表1:经济发展新常态与经济增长旧状态的对比表 衡量标准 增长速度 增长内涵 驱动因素 增长模式 资源配置方式 政策意愿

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高速、中低速 质量与数量并重型 科技驱动、创新驱动

集约型增长

政府宏观调控、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公平促进效率、法治保证公平

经济发展旧状态 高速、超高速 数量型 要素驱动、投资驱动

粗放型增长

政府主导、市场起基础性作用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2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然会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体系产生深远影响,也必将给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肩负农业转型发展重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不可避免地直面新的要素环境和新的市场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如何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新常态,战胜新挑战,抓住新机遇成为了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也是摆在理论界和实践界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必要性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在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与当前农业生产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各种风险和矛盾正在积累聚集。具体表现有: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受成本抬高影响而不断上升,而国际市场价格逐渐下移,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日益加大;长期的粗放发展模式使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和农村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纵深推进加快了城乡要素流动,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问题已经相当严峻;农业补贴已经悄然逼近WTO规则“黄线”,而我国农业生产微观组织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

这些风险和矛盾的产生归根到底源自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1 的根源很大程度在于传统农业微观生产者自身固有的局限。农业不同于其他单纯经济再生产行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农业的季节性和空间分散性导致其存在监督和计量的先天性障碍,即,容易发生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而家庭内部的利他主义和成员

【1】的互惠性质恰好为家庭作为农业经营单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全能型农民家庭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的核心微观主体并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作出巨大历史贡献的内在原因。但在现代农业生产关系不断变迁的背景下,“小而全”的全能型农民家庭却因“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无止境地互相分离”等原因,其制度边际效应正日益递减,“外弱内虚”的家庭经营反而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就成为我国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整合农村农业资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所在,这也正是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农业生产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二)我国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然要求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但我国建立在人口红利和资源环境消耗基础上的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从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看,全球经济仍在复苏通道中艰难爬行,而周边国家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挤压我国传统制造业的生存空间,期待外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内情况看,通过“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和刺激国家和社会投资博取经济增长的政策似乎也走进了死胡同,投资刺激的负作用使“两高一剩”行业获得了大部分投资,林毅夫定义的“潮涌现象”屡见不鲜,既加剧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也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膨胀。因此,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依靠创新和科技驱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将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这也是应对经济结构性减速而非周期性波动的最优选择。

农业是国民经济之基础,在国家宏观经济整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要有一个现代的高效农业产业结构与之相匹配。目前,农业还是我国“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新常态背景下,要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必然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步伐,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最终还是要依靠农业生产经营微观组织的经营行为及其取向。因此,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再造农业生产经营微观组织,重塑农业农村经济微观基础,是我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推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影响 1.政策机遇将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有力保障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历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无论是美、日、法等发达国家,还是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都出台过相关财政、金融政策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换而言之,国家政策及其意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2014年11月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201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连续12年聚焦农业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新常态下,党和政府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更为重视,这必将促进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也将给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先进技术将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支撑力量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国外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就是技术进步因素对农业增长贡献份额不断增加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将农业增长转 2 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截至2014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59%,我国农业已从人畜力为主的生产转换到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新阶段;同年,我国农业

【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发展总体上跨入现代农业的门槛。与此同时,“十二五”以来,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农业科技存量明显增加。新常态下,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兴农将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主题。生物、化学、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将会逐步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引擎。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正是建立在先进农业技术基础之上,两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3.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希望所在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举措,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制约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正是社会服务体系的不完善。生产经营中,从生产资料采购、育苗、播种、病虫害防治、农作物收割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几乎都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亲力亲为”,这种缺乏分工与协同效应的生产模式造成了有限资源在非专业环节的大量消耗。农业社会化服务“洼地”与农业弱质特性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身上集聚并相互强化,成为其发展艰难的重要因素。新常态下我国整体经济结构将会发生质的转变,传统要素投入较少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将得以快速发展。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上升到了48.2%,第三产业加速发展趋势已经相当明显。这种趋势向农业领域延伸必将推动农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深化,进而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这也将是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希望所在。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消极影响

1.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农业外部投入,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国民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由高速或超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甚至中低速增长,必然带来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财政收入为14.0万亿元,8.6%的增速创下了1992年以来的新低,且连续3年低于1979年至2013年14.5%的平均增速。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将影响财政支出的规模和范围。农业是一个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约束的弱质产业,自我积累能力不强,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我国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当前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需要大量的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支出不可能同步放缓甚至刚性增加的前提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趋紧态势。当前我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都处在创业或发展阶段,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而现代农业发展宏观环境的趋紧必然影响各级政府的涉农支出,给支撑农业转型发展的高投入这一因素带来新的变数,这就有可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农产品需求结构调整和需求质量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转型发展阵痛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消费需求的相应变化,即,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

【4】段的基本结束与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的来临。此阶段农产品消费特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对基本粮食类产品的消费从峰值回落,对肉类、水果以及奶制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需求趋向旺盛。2010至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9.4%,而其他非粮食类农产品消费则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瓜果和奶制品消费量增长最多,分别达到16.3%和47.2%。二是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表现出差异化分层态势,但总体上对农产

【5】品质量安全的要求都越来越高。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进一步降低,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当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核心业务大多同质化于基本粮食类产品的生产,深入附加值较高的高端农业的比较少,且真正运用现代技术完全进行标准化生产的也不多。因

【2】 3 此,农产品需求结构转变和需求质量的提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市场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不可避免面临投资增加、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等转型发展阵痛。

3.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争夺农业资源,影响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是泛指非农产业经营者,特别是城镇

二、三产业经营者以农业经营为目标在农业领域所进行的投资行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部分城镇工商资本面临非农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压力,向内涵和外延将得以拓展、成长空间广阔的农业领域寻找投资出路。据统计,2012年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中有2800万亩流入了工商企业,同比增长

【6】34%,2013年在此基础上又增长了40%,工商资本进军农业的趋势日益明显。工商资本进军农业在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形成农业规模效益等方面无疑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资本和技术对劳动替代日益明显的今天,如果仅靠农业内部自我积累,我国农业将始终无法跳出低水平困境。但如果缺乏有效引导和政策约束,工商资本进军农业也有可能出现工商资本载体与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割裂发展的格局,并对农村基本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根基产生不利影响。许多由传统农民演变的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正统血脉”和忠实“耕耘者”,但在硬件装备和软件配置及其改善能力等方面却无法与工商资本抗衡。当工商资本的逐利本性与社会功能无法统一时,竞争法则决定了逐出市场的肯定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新常态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一)制定专项支持政策,确保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投入不缩水

目前,我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在初级创业阶段,自身实力有限,加上新常态将不可避免带来更多发展困境,出台和落实专项支持政策是完全必要和也是极为迫切的。首先,要实行项目专项支持。地方政府要将土地整理、小型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特色产品种养等涉农立项优先配置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赋予其项目主体地位,培育其主人翁和企业家精神。其次,要实行税收专项支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机耕、机播、机收、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等所获收入免征营业税,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所得免征所得税,以切实减轻其经营负担。第三,要实行成果专项支持。地方政府可从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等项目中整合部分资金,对获得全国性、省市著名商标以及“三品一标”认证等名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适当奖励。第四,要实行职业农民专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大多是职业农民,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并组织专家加强其专业技能、经营管理、安全生产以及法制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发展“内功”。第五,要实行创业专项支持。新常态下,部分城市打拼农民将可能返乡创业,成为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生力量,地方政府应从财政、金融、土地以及市场等方面完善扶持体系,为其创造良好创业环境。总之,各级政府要确保新常态下对农业,特别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投入和支持不缩水。

(二)做精农业科技增量并激活存量,以保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顺利转型

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力支撑,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外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就是技术进步因素对农业增长贡献份额

【7】不断增加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将农业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因此,地方政府应把握新常态下“创新与科技驱动经济发展”的本质内涵,建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模式,以科技和技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业务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升,摆脱依赖资源环境的发展路径,进而促进整体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量提升。首先,要推动农业科研单位、相关教育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提高农业科技实用性,做精增量。其次,要创新农技服务机制,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兼职,并从工资待遇、考核任用、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支持,通过推广员指导新型农 4 业经营主体“干中学”来激活农业科技的存量并充分释放其基层首创能量。总之,只有不断做精农业科技增量并有效激活存量,以现代农业科技武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业务结构才能得以顺利调整,其产品质量才能得以有效提升,才可能适应新常态下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

(三)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优化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外部环境 农业较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微观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健全正是制约我国农业微观组织高级化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美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农业GDP的比重为12.7%,而我国仅为 2.3%,我

【8】国农业的经营性服务业还大有潜力可挖。在改革开放期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接近

【9】一半源自劳动力从低生率的农业向非农业产业转移所产生的资源重新配置效率。而在以工促农的当今,如何利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追求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将是一个全新的重大课题。经济发展新常态加速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步伐,使得课题的破解日益紧迫。因此,地方政府要根据“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精神,尽快出台地方性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扶持方向和发展规划。具体而言,要做好分类引导工作,参照农业部的“红、黄、蓝、绿”区域划分标准,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于农业产前的新品种、新药肥、新饲料、新技术、新装备等基础性研发,产中的农业栽培和畜禽养殖技术研发、病虫害统防统治,产后的农业废弃物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以及农产品的检测、加工、物流、销售等“绿区”和“蓝区”,在避免工商资本对农民产生挤出效应的同时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优化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外部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姜长云. 农户家庭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J]. 江淮论坛,2013(6) :75-80.

[2] 张宇萍,韩一军. 国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及经验[J]. 世界农业,2007(5) :17-19.

[3] 钱克明. 现代农业转型答好几个问题[N]. 人民日报,2015-02-04(020).

[4] 丁文锋. 经济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1) :44-49. [5] 张红宇. 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N]. 人民日报,2015-03-16(007). [6] 李慧. 土地如何“转”起来[N]. 光明日报,2014-03-24(010). [7] 张宇萍,韩一军. 国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及经验[J]. 世界农业,2007(5):17-19. [8] 余欣荣编.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06.

[9] 蔡昉. 以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城镇化[J]. 经济研究,2013(3) :6-8.

作者简介:

江维国(1973—),男,湖南长沙人,博士生,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师、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问题研究。

李立清(1965—),女,湖南湘潭人,博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保障、农业经济管理、卫生经济学等领域研究。

地址:广西贺州市西约街169号贺州学院东区经济与管理学院

542899 邮箱:469048951@qq.com 电话: 1387844875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1IBJID38)

5 The Cultivation of New-typ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perators in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JIANG Wei-guo1,LI Li-qing2

(1. Hezhou Universit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Guangxi Hezhou 542899; 2.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conomics College, Hunan Changsha 410128)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steps into a new normal which makes it urgent to adjust and upgrad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overall economic structure in 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new-typ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perators is the main way and also guarantee to optimize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adjustment and upgrade of overall economic structure.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new-typ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perators may face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s good policy,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socialization service, but also the new challenges as the reduction of agriculture input, the increasing of transition pressure, the investment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apital.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cultivation of new-typ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perators specific policies should be formulated to ensure enough financial support, doing fine increment and activating the stock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transition and guiding commercial capital in the right direction into agriculture to improve the non-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typ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perat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rganization;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6

第四篇:新常态下的

新常态下的“坚守”

大德小学 李锦花

遥远的西北大漠,有一种胡杨的树种,它们生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这沙漠里健壮而睿智的勇士,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坚守一词的深刻内涵。虽然我不可能是倔强的生长在沙漠中的胡杨,但我愿做那棵扎根于乡村英语教学试验田边的胡杨,任时光荏苒,任四季的变换,我始终用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的爱, 坚守着乡村英语教学的希望和喜悦。

坚守是热爱。刚开始,我常常为自己不知道怎样为小学生上好英语课而茫然。但是我对英语的那份执着的爱告诉我要永不言弃。在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失败浇不灭我对英语教学那如火如荼的热情。在这样执着的支撑下,我昂首行踏进英语教学的珪步之中,在英语教学这块沃土上我默默地耕耘着。

坚守是进步。我是一位普通的乡村英语教师,要让孩子们学好英语,算的上比登天还难哪。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神圣职责是什么呢?经过我不眠的深思,向有经验教师的请教,拉一些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孩子促膝长谈,拜访一些家长和他们交换意见。我明白了,明白了要教好英语,首先要让他们爱上英语、喜欢英语。啊。。。我知道了,知道了!学生喜欢什么就不会厌烦什么。真是“山穷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为此,每节课前我会认真研究、吃透教材,通读、精读课文,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型、流程、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我深知英语课中口语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作为英语老师的我很注重加强英语口语在课堂中的运用,给学生创设愉悦的英语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表现我会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我始终保持的微笑,并且和学生多交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我的课堂。

坚守是希望。我刚接手的班是五年级,班上有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赵嘉欣。她性格外向,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可是,她上四年级的时候,她生病了。有一个多月没有来上课,她落下了很多的课程,我暗暗地担心和着急。我不能把我的担心表现出来。上课的时候。我特意让她来回答她能够回答的问题,每次答完问题,我都会笑着对她说“你真棒”。一次,她的妈妈对我说;“李老师,今天我女儿回家特别的高兴在沙发上蹦来蹦去。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李老师说我特别棒)”!后来,她深深的爱上了英语。

我作为新常态下的英语老师,我明白应该突破常规,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敢于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开放式课堂。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新常态下的教育,当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面挫折。只有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掘他们的个性。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诺言——那便是“坚守”;在我的手中有一粒金色的种子——那便是实践;在我的生活中有一个目标——那便是成功。我要用我的双手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渴求知识的种子,我要用我的勤奋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热爱英语的种子……也在我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我要用心守望着这份希望,更要用爱呵护着这份希望,默默地看着她破土、发芽,看着她开花、结果,我坚信幼苗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此时,我要大声的对大家说:守望着自己爱着的田地,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谢谢大家!!

锦花老师,你好!你的演讲稿,主题新。内容实在,我在你原文的基础上把一些词句删减了些和补充了一些词句。如果有不妥的地方请见谅。

第五篇:新常态下的教育

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它不是让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帮助他成为应该成为的那样的人。

新常态下的教育,在于积淀孩子素养,提升孩子素质,因而把孩子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孩子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考”为法宝,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拷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新常态下的教育,当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面挫折。一个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有可能重新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而教育不应该成为枷锁和禁锢,紧紧地攥着孩子。

新常态下的教育,会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学习、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快乐成长,而不是凭死记硬背,死整蛮干,靠拼时间、拼体力甚至靠拼生命的方式去提高考试成绩。

新常态下的教育,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这样的平常心,会引导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就像老农对待禾苗一样,按农时施肥浇水,而不会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在孩子的世界疯狂开采。

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再有超大规模学校,不应再有高考集中营。校园会成为孩子们真正的学园、花园、家园、乐园。在这里,孩子不会被定位于工厂流水线上的一件件产品,他们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与人交往,可以自由自在地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新常态下的教育,也要求校长不趋炎附势,不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而是保持一份豁达与宁静,坚守良知和使命,以家国的情怀和担当,尽全力让学校成为美好事物汇聚的地方,并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

新常态下的教育,还要求老师们把教育当作良心活儿,从孩子成长出发,一切着眼于他们当下学习生活以及未来人生的幸福,而不是仅仅为了九年、十二年学习之后的那两天。他们能够在夹缝中遵循教育规律,不计较个人得失,凭着良心、爱心和智慧做教育,不用压抑和扭曲人性的方式去教学生。

我们的教育应该进入这样一种新常态,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汤勇)

新常态新作风心得体会

春节前夕,三个群众路线系列动漫短片《群众路线动真格了?》《老百姓的事儿好办了吗?》和《当官的真怕了?》开始在网上热传。片中多次出现习近平等领导人的卡通形象,有网友评价,该系列短片比春晚反腐相声“尺度还大”。(2月20日新华网)

三个群众路线系列动漫短片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比作一场新时期的“整风运动”,透露出活动将杀“回马枪”,反“四风”将成为新常态的信号。不难看出,短片创新领导人的卡通形象,用民众视角和网络语言呈现严肃题材,为深入推进群众路线和作风建设

寻求最大公约数。

众所周知,教育实践活动对“四风”问题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狠狠地刹住了“四风”蔓延势头。在整个活动中,取消、下放13.7万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查处“吃拿卡要”“庸懒散拖”问题5万多起、6万多人。查处在公务活动和节日期间赠送、接受礼品、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的问题1.3万多起、4024人。查处公款吃喝、参与高消费的问题3083起、4144人。清理清退公务用车11.4万多辆,调整清理办公用房面积2227.6万平方米,停建楼堂馆所2580个。缩“三公”经费530.2亿元,减少因公临时出国(境)2.7万多个批次、9.6万多人。叫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663个,查处弄虚作假的问

题436起、418人„„

由此可见,中央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为抓手,以群众的意愿、诉求、评判为坐标,向实处使劲、往细处用力、从严处较真,将广大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带入“新常态”,持续向全党全社会传递信心和力量,在党的建设史上写下重要一笔。正如短片中所说,很多官员怕秘书收钱、怕情人举报、怕儿子酒驾、怕女儿炫富、怕老婆在国外买别墅;怕裸官被发现、怕网友偷拍、怕群众举报,怕就算逃到国外也被抓回来。

然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让群众观点、群众立场深入人心,让群众工作发自内心,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进一步说,经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各级各部门在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如果对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止步不前,那么不仅业已取得的成效将“付之东流”,更会导致深入推进作风建设陷入被动。

总书记曾强调,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因此,要让官员从内心处融入群众,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还需要打好“组合拳”。其一,要将问题整改到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效关键在于问题整改到位,要列个问题清单,群众认可一件销号一件;如果问题找了一大堆,到最后却不了了之,这最终还是会回归到形式主义,其结果必然会损害党的公信力。其二,要让官员破除牢“官念”、根除特权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守住那颗平民心。如果主观上就没有群众工作的意识,任何好的利民举措、规章制度落实下去也都会走样。其三,要请群众监督、让群众检验,请群众评价,加强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下基层、联系群众工作的监督,确保干部真正下得去、群众真正

联得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激浊扬清、改进作风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一朝之功,需要我们“抓常、抓细、抓长”,让那些怀着“不会查到我头上”心理的人断绝念头,让那些打算在中央抓一阵子的“风头”过后“依然如此”的人放弃幻想。这样,我们才能大力解决“脸难看”、“办事难”、“门槛高”等突出问题,才能防止被压下去的不良作风“死灰复燃”,才能让一些人打消“熬过这阵子”的念头、摈弃“嘴上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回到清风正气的做人行事轨道上来。

拓展阅读:学习官场新常态心得体会

今天,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适应反腐带来的官场“新常态”》这篇文章。官场的“新常态”对于领导干部的从政品德和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因此官员要对之充分认识,坚定信心,不应该抱观望和应付的态度。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正常状态。之所以说是“新常态”,就是说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这种“新常态”,将是领导干部从政新的基本环境,因此也就形成了对领导干部的基本的底线,不能违背和僭越。当然这种“新常态”也是会变化的,但是其变化只能是对领导干部的

要求更高、更明确,而绝不是相反。

现在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于这种“新常态”持犹疑、观望、猜测的态度,认为中央这样的严要求不可能持续太久。这种判断一方面是出自于以往的所谓“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利益关系而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其实这实在是低估了中央的决心和勇气,也没有认识清楚信息化时代人民群众高度的反腐败积极性和中央坚定的反腐败部署之间的紧密互动、

互相促进效果。

实际上,清楚的事实正摆在面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全面彻底地治理腐败的顽疾,既抓“苍蝇”又抓“老虎”,既抓小事又抓制度建设,既把腐败分子关进监狱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样的反腐就绝对不是选择式、运动式和有退路的反腐。如果中国的政治生态没有一个完全的改观,“新常态”没有完全稳定和充分到位,中央在这方面的推进是绝不会停止的,何况这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绝大多

数领导干部坚定的支持。

反腐败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权力行使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了,监督无时无刻不在了,以致有些领导干部私下里感慨现在工作不好做了,因此出现了消极应付的现象。这种不作为心态正是对官场“新常态”不适应的典型表现。当然,在官场“新常态”下工作确实

学习“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新

跨越”心得体会

近期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如何适应“新常态”。官场的“新常态”对于我们基层人员的从政品德和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因此要对新常态充分认识,坚定信心,不应该抱观望和应付的态度。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正常状态。之所以说是“新常态”,就是说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这种“新常态”,将是领导干部从政新的基本环境,因此也就形成了对领导干部的基本的底线,不能违背和僭越。当然这种“新常态”也是会变化的,但是其变化只能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高、更明确,而绝不是相反。 现在仍有少数人对于这种“新常态”持犹疑、观望、猜测的态度,认为中央这样的严要求不可能持续太久。这种判断一方面是出自于以往的所谓“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利益关系而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其实这实在是低估了中央的决心和勇气,也没有认识清楚信息化时代人民群众高度的反腐败积极性和中央坚定的反腐败部署之间的紧密互动、互相促进效果。

实际上,清楚的事实正摆在面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全面彻底地治理腐败的顽疾,既抓“苍蝇”又抓“老虎”,既抓小事又抓制度建设,既把腐败分子关进监狱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样的反腐就绝对不是选择式、运动式和有退路的反腐。如果中国的政治生态没有一个完全的改观,“新常态”没有完全稳定和充分到位,中央在这方面的推进是绝不会停止的,何况这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坚定的支持。

反腐败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权力行使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了,监督无时无刻不在了,以致有些领导干部私下里感慨现在工作不好做了,因此出现了消极应付的现象。这种不作为心态正是对官场“新常态”不适应的典型表现。当然,在官场“新常态”下工作确实要求高多了,所以暂时有所不适应也还可以理解,但是一味抱怨的态度要不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善于从长远看问题,并且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看到自己同党和人民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心态,尽快学会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开展工作,实现自己的“转型升级”,争取在新的条件下、按照新的标准要求,有更大的作为。

要求高多了,所以暂时有所不适应也还可以理解,但是一味抱怨的态度要不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善于从长远看问题,并且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看到自己同党和人民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心态,尽快学会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开展工作,实现自己的“转型升级”,争取在新的条件下、按照新的标准要求,有更大的作为。

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经济运行和发展,有它的内在规律,而教育是人学,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的事业,人的发展和成长相对于经济,更有其必然规律,教育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

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它不是让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帮助他成为应该成为的那样的人。

新常态下的教育,在于积淀孩子素养,提升孩子素质,因而把孩子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孩子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考”为法宝,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拷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新常态下的教育,当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面挫折。一个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有可能重新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而教育不应该成为枷锁和禁锢,紧紧地攥着孩子。

新常态下的教育,会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学习、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快乐成长,而不是凭死记硬背,死整蛮干,靠拼时间、拼体力甚至靠拼生命的方式去提高考试成绩。

新常态下的教育,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这样的平常心,会引导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就像老农对待禾苗一样,按农时施肥浇水,而不会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在孩子的世界疯狂开采。

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再有超大规模学校,不应再有高考集中营。校园会成为孩子们真正的学园、花园、家园、乐园。在这里,孩子不会被定位于工厂流水线上的一件件产品,他们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与人交往,可以自由自在地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新常态下的教育,也要求校长不趋炎附势,不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而是保持一份豁达与宁静,坚守良知和使命,以家国的情怀和担当,尽全力让学校成为美好事物汇聚的地方,并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

新常态下的教育,还要求老师们把教育当作良心活儿,从孩子成长出发,一切着眼于他们当下学习生活以及未来人生的幸福,而不是仅仅为了九年、十二年学习之后的那两天。他们能够在夹缝中遵循教育规律,不计较个人得失,凭着良心、爱心和智慧做教育,不用压抑和扭曲人性的方式去教学生。

我们的教育应该进入这样一种新常态,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上一篇:校车家长安全责任状下一篇:县产业扶贫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