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2022-08-09

第一篇: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XXX

XXX乡地处山区,农业在全乡经济总量中占相当的比重,仍属于传统的农业乡。山区农业乡如何打破传统农业,如何针对山区特点,选择最佳的途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

一、贫困山区的特点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难点

(一)生产条件差异大。主要表现在土地的多样性和小气候的多样性差异以及农业灌溉设施方面的差异。山区土壤类型多样,理化性质各不相同,土地坡向千差万别,土地坡度、土壤厚度、土地肥力不尽相同。小气候光照条件随坡向和海拔不同,也有很大差异,尤其是耕地以坡地为主,中、低产田为主,地块支离破碎,抗灾能力弱,改造难度大。水利灌溉设施老化, 带病运行,安全隐患较多。农业机械发展滞后,防汛抗旱任务艰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现代农业的标志主要体现在水利化和机械化的高度发展和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由于山区的生产条件差异大,耕地改造投资大,实现水利化、机械化的路程还很长。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难度大,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严重障碍因素。

(二)生产经营分散。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山区耕地分布、农户居住相对分散,在农户土地承包经营的体制下,生产经营活动以农户为单位进行,农户生产为满足自给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近年来,尽管农业现代化宣传、实践有一段时间,但对

于绝大多数农户来讲农业现代化总体来讲仍处在起步阶段,同时受到市场、自然和技术的三重风险制约,分散经营的体制下很难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的发展。

(三)市场不健全。市场是农产品流通中供需交易的平台。在山区,农村市场体系、农业中介组织和物流产业发育不全,大宗农产品购销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农村物流产业的手段和设施落后。

(四)农业人口素质有待提升。由于受自然、经济、交通、信息等条件的限制,农村的经济文化相对封闭落后,加之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后,在家多为老弱妇孺,思想观念落后,不易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十分困难。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选择

(一)基本选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山区之所以与贫困形影不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生产条件差。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把农田整治和水利设施配套、提高耕地质量放在基础战略位置来对待。要发扬当年“农业学大寨”的精神,在国家的扶持下,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挖潜改造,加大病险河堤的除险加固力度,狠抓提灌站、机井、等水利设施建设。大规模实施以平整土地为主的农田整治工程。对土地利用全面规划,使山、水、林、路得到综合治理,按照田地平整、路渠配套、土壤肥沃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

标准农田。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为实现水利化、机械化、采用科学技术以及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创造条件。

(二)产业选择---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XXX乡这几年在花卉种植,在林果、畜牧开发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是种植面积不多,规模都不很大,抗风险能力还很弱。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培育出具有山区特色的主导产业,形成相当的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要发挥比较优势,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正确把握山区各区域的经济和自然生态条件,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传统技术精华,推广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大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内在品质和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及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关键选择---培养具有市场意识的现代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的市场意识、技能和素质成为关键因素。从根本上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不仅是农民不断减少的过程,而且是农业劳动者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现代农业劳动者不仅要会组织生产,还要善于经营;不仅要懂相关的科学技术,还要熟悉现代科学管理。因此,必须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专业化、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通过教育培训、实践磨炼、“能人”带动,使其逐步成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在促进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进程中,加快农民的合理分化和有序流动。

(四)体制选择——发展共有经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资源,因山区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益低,耕地弃荒、浪费严重,会使山区农业发展处在更加“窘困”的状态。因此,家家包地、户户种田的小生产体制与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一体化大农业是相悖的。必须建立起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产前、产中、产后利益相协调的农业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共有经济。实行土地的“股田制”,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生产规模。发展集体股份经济,把村组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给集体成员,集体资产统一经营,使每个成员都享有集体经济明晰的权益,重新确定农民对集体财产的个人占有权,收益分配权,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民主监督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和农资采购经营以及与农民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使其成为农业产业的市场主体。

(五)政府选择——建立保障机制。政府对农业的保护支持对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要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基本经济政策的同时,不断健全强化农业支持保护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加大农业资金投入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要按照强化公益职能,提高人员素质,提升保障能力的要求,健全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体系、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种养业良种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二篇: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和思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并提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重点就如何加快发展金塔现代农业产业提出如下思考。

一、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现状

现代农业是与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紧密相关的产业,是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但是,由于传统农业的惯性使然和农业自身的弱质状况,我县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因素,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十分突出。

1、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调整比例不尽合理。县乡各级组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信息引导、政策扶持等手段,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为粮∶经∶草为17∶89∶4,牧草比例偏小;大农业内部农、林、牧、渔、服务业各业比重为35.6∶0.1∶10.7∶0.1∶53.5,林业和渔业比重太低;

一、

二、三产比重为47∶18∶35,表现为

一、

二、三产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二、三产业比重太小。

2、主导产业已经形成但产业风险逐年加剧。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县形成了棉花和肉羊两大优势和支柱产业,“两白”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0%以上,奠定了“全省第一产棉大县”和“全省农区最大养羊县”的地位。但全县农村经济受棉花产业的影响过大,“棉花经济”特征明显,辅助和后续产业不强,棉花产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经济收入,产业过于单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

3、科技推广力度加大但创新能力明显滞后。“十五”期间,我县推广普及了各类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430多个,推广了地膜覆盖、设施种养、病虫害综防等10项常规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节水灌溉、胚胎移植等10项高新技术,全县农业科技覆盖率达9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4%。为推动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品牌农业发展滞后、高新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4、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但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初步建成了30万亩优质棉花、2万亩制种、百万只肉羊等种养业生产基地,培育扶持了西域阳光、康源油脂、金信蔬菜、神舟纺纱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了农产品不出县即可实现加工增值,延长了产业链条。但是农业产业化整体还处于初级水平,呈现出“两多两低三少”,即低档产品多、初级产品多,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名牌产品少、出口产品少、花色品种少。缺乏高档、名牌产品和支撑拉动金塔经济发展的规模龙头企业。

5、基础建设不断加强但局部生态趋于恶化。依托鸳鸯灌区续建配套工程、黑河节水改造、日协节水治沙、“三北”防护和退耕还林等项目,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林地建设,全县灌溉水利用率达到了51%,有效农田灌溉面积达50.6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08%,绿洲内森林覆盖率达32.8%,封育天然植被230万亩,但近年大面积开荒,随着耕地面积的逐年扩张,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和全球气候变暖及西部风沙干旱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草场和林地枯萎、退化,砍伐林木、过渡放牧的现象仍然存在,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6、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但功能发挥仍显不足。建立和完善了县、乡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核定了人员编制和工资,初步实现了农牧业生产的全程化服务。但乡镇涉农机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低、人员不到位、工作量大、工资水平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长期存在,影响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7、农民素质有所提高但小农经济意识依然浓厚。依托“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等项目和“三下乡”等活动,大力开展了农民科技培训,累计完成培训“绿色证书”学员8341人、“阳光工程”学员2500人,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在长期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影响下,农民生产经营“小而全”的做法根深蒂固,农民一家一户耕地面积小,田块零星分散,种养规模小,经营水平低的问题非常突出,部分农民观念陈旧、技术欠缺、生产落后、收入偏低、缺乏诚信意识,仍是最需要扶持帮助的一大群体。

8、农村改革逐步深化但基层矛盾不容忽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以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进一步理顺了农村分配关系,扭转了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局面,迈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步伐。但是,农民综合素质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土地流转难度大、土地集约化经营困难、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长期存在。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和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增强为农服务水平为抓手,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松懈,努力把金塔建成现代农业的示范园、酒嘉地区的后花园和卫星发射基地的后勤生活保障基地。

(二)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坚持产业发展与推进城乡统筹相结合、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推进法制农业建设相结合,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突出农业内部三业并举,加快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科学的产业布局、鲜明的产业特色、高效的产业结构、发达的产品加工、活跃的农业服务,使农业由传统的产品或原料产业转变为与现代工业相协调的高度商业化的现代综合产业。具体地讲:就是坚持不懈地抓好“两白”产业;突破性地抓好日光温室、精细加工菜和高效葡萄种植;下大力气抓好高效制种、优质红枣种植;稳定提高水产养殖,扩大特禽养殖,提高名特优比重。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突出特色,兴办多种形式的“农家乐”,带动农村

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主要发展目标是:棉花产业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肉羊产业年饲养量达到100万只以上,特色高效产业发展12万亩;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弓棚蔬菜、精细加工蔬菜5万亩;发展库尔勒香梨、套种红枣、高效葡萄4万亩;发展对外高效制种3万亩;发展特禽、水产养殖10万只。

力争“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在“十五”的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年均增长7%。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措施

1、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

把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第一工程加以推进,重点加快“三个调整”:一是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种养效益。积极扩大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加快新品种引进,挖掘本地优势,加快建设棉花良种、优质畜禽、高效制种、加工蔬菜等一批规模大、区域特色明显的生产基地,不断提高优质品种和养殖业的比重。二是加快农业空间布局调整,不断提高规划水平。种植业上,在全面发展优质棉种植的基础上,依托城郊和毗邻十号、十四号基地的地域优势,以金塔镇和航天镇为重点,发展日光温室和观光休闲农业;以羊井子湾乡和新开发的农林场站为重点,大力发展食用葡萄和酿酒葡萄;依托敦煌种业公司,重点以中东镇为主,辐射带动西坝、古城、三合发展蔬菜、瓜类、花卉等高效对外制种;以航天镇为重点,大力发展套种红枣;依托西域阳光集团、金信食品有限公司等蔬菜加工企业,重点以金塔镇、三合乡、东坝镇为主,发展各类加工蔬菜种植。畜牧业上,顺应城镇化、生态化发展要求,建立高标准人畜分离养殖小区,大力发展设施养殖业,淘汰非设施化规模养殖场;重点在西坝乡、鼎新镇、东坝镇等乡镇发展优质肉羊基地;城郊地区大力发展奶牛产业,保证城市居民对牛奶的需求;利用鼎新片和鸳鸯池、解放村水库的水资源,大力发展优质水产品养殖生产基地和建设休闲渔业基地。三是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调整,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种养,积极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重点打造优质棉花、加工蔬菜、日光温室蔬菜、高效葡萄、对外制种、特色红枣等六个产业基地,逐步使每个乡镇都能形成至少一个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一批高效产业区、产业带,建成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竞争力强的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基地。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产业。

农业技术水平高低是支撑特色优势产业比较优势的核心因素。一是加大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切实把建设新型种业体系,加快现代种业发展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举措来抓,围绕优质棉、肉羊、果蔬等,引进推广一批适应产业化发展和加工需要的优良新品种,在棉花上,重点引进jd-

3、jd-

4、新石k

4、丰棉8号新品种,为提质增效,现有常规品种逐步向杂交品种过渡,大力引进西北内陆杂交棉新品种,加大推广力度;在肉羊上,重点引进道塞特、杜泊、夏洛莱、萨福克、波尔山羊等优质肉羊新品种;在林果上,重点引进酥梨系列、库尔勒香梨、堤子系列葡萄、油桃、仁用杏等优良品种;在水产业上,引进罗鲱鱼、鲑鳟鱼、河蟹等优良品种,逐步实现主要农作物和畜禽品种良种化。二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快推广间作套种、立体种植技术、平衡施肥、畜禽水产高效养殖技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主要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低能耗设施农业技术,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清洁能源等资源节约型技术,促进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推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三是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三大体系建设,重点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制定县级并争创国、省级农业技术标准,加快金塔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

3、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实现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要举措。重点要在培植市场主体、打造优势品牌上下功夫: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围绕高效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优势,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定位和重点产品,大力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骨干型、成长型和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力争5年内新上龙头加工企业10个,其中有2至3家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做大龙头企业规模,实现优势区域、优势企业的聚集,形成高效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二是鼓励和扶持农民在生产服务、产品流通、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通过发展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形式,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将分散的农业生产整合起来,将产加销结合起来,提高农民和企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三是加大品牌创建和保护力度。积极培育、发展、注册绿色农产品品牌;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继续培植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建立统

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对水、土、气的监测,控制工业污染物,遏制农业自身污染。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结机制和市场准入机制,实行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要着力做大做强现有优势品牌如大柴梦瓜菜、金雪棉种、鸳鸯河蟹、飞富面粉等,加大品牌的开发和推介力度,形成一批省内乃至全国知名的名牌产品。

4、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建立适应现代农业的创新平台。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一是加速建设农村中介服务机构。依托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机构的人才、技术,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或产业技术联盟,大力加强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二是积极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由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鼓励、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专合组织,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开展科技人员工作考核制度,实行工作绩效、职称评定和职级待遇“三挂钩”,鼓励县、乡优秀科技人员到农村创建科技实体,实施科技项目,从事科技创业,实现“人才进村”,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四是搭建农业科研和农村生产的合作平台,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积极为农户提供技术和致富信息服务。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发展抓项目”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农业项目建设步伐,以项目带动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鸳鸯灌区续建配套工程、黑河节水改造工程、日协节水、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把解决干旱缺水和水资源利用摆到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重要位置,努力建设节水高效的农业灌溉体系、洁净方便的农村供水体系、安全可靠的防洪保障体系、人水和谐的水环境保护体系、统一有序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高效合理的农田建管体系和先进适用的水科技服务体系,实行水价市场化运作,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农田林网建设依托日协治沙、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等项目,补植改造农田林网、整村整组推进村镇绿化、加快以高接换优库尔勒香梨为主的优质经济林果基地建设、以酒航公路为主的绿色通道建设和县城“两库一湖一溪”为主的城区景观带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态和生活环境。加大道路建设和沼气入户工程,力争道路硬化500公里,沼气入户1万户,新建高标准住房5000户,改建1.5万户;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机械化水平,以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突破口,重点发展经济效益显著、适应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需要及大力发展工业型、城郊型、生态型农业所需的新机具、新技术,加速向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过渡。

6、加大现代农业投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即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视增加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各级政府和部门向农业投入的资金,由财政、农牧部门进行整合,集中投放到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科学合理地解决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用水体制改革和土地使用体制等各项改革,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统分结合、合理有度、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新体制。重点要鼓励和引导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土地流转,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7、加快科技信息建设步伐,整合建设现代农业的信息资源。

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发展中介性、经营分离性”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稳定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行动,努力使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延伸至种植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加快整合现有党政网、科技网、农业信息网等传媒资源,采用“三电合一”(电话、电视、电脑)等多种接入手段,切实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行统

一、定期的信息发布制度,向农民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的科技信息。加强科技部门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科技信息交换制度,实现涉农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8、大力实施依法治农,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涉农单位的依法治农护农的法制观念,营造出良好的农业行政执法的环境;二是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坑农、害农案件查处力度,严格控制假冒伪劣农资和农产品以劣充优、以次充好流入市场,切实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三是加强农业执法队伍自身建设,确保从严执法,公正执法和规范执法,农业执法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明显提高。

第三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思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何在农业生产“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重大考验。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抓改革促提升,抓创新促转型,抓创业促增收,抓法治促和谐,加快推进云州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近年来云州“三农”发展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龙头,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显著,总体上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但对照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我市“三农”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活力不断释放,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面临新的重大考验。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完善“三农”发展配套政策,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系列改革,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2014年全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5%,今年有望实现全面小康。但相对于

八、九十年代时期,云州干部群众奋勇争先意识、改革创新精神反而有所减退,一些人自我感觉良好,“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意识有所抬头。在新常态背景下,制约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许多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如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后股份流转和退出问题,农村宅基地入市流转问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问题,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问题,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特别是征地补偿、海域补偿、环境补偿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运用改革办法进行破解,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任务十分艰巨。此外,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制度一些长期积累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如“小产权房”问题、“外来种田户”入社待遇问题等,并引发了不少信访问题。

(二)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水平有待提高。“十二五”以来,云州以农业“两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业态农业、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但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农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生态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水平较高,但土地集约化利用率不高。2014年,我市土地流转率达到64.9%,规模经营率达到66.3%。虽然跟苏南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如苏州市目前90%以上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90%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流转。但是以云州这样的地形特征,能够达到这样的规模经营相当不错,提高空间也不大了。近年来我市“家庭农场”发展较快,总数达到3297家,但平均经营面积只有158亩,资源整合利用能力不足;散户经营还是主要形式,户均经营面积仅3.1亩,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二是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影响力带动力有限。2014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86家,但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年产值(销售额)上亿元的95家,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不多,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业品牌也不多。三是农业生态环境堪忧,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较大。从云州农业生产条件来看,部分区域水源污染、排放超标问题依旧存在,污染农业灌溉用水;大气二氧化硫及有害颗粒物等浓度依旧较高,近年来酸雨率一直在90%以上,而且绝大部分为ph值在4.5以下的重酸雨;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比较严重,部分海域水质已不适合海水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难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监测体系、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尚不健全,监管队伍尚待加强。

(三)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提升,但新农村建设推进难度增大。“十二五”以来,云州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化率达到70%,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评价得分达到92分。但由于多种原因,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新村建设融资难度增大。长期以来,村镇建设实行以乡镇为主、县市统筹的管理体制,地方财政实力较强的乡镇,能够提供配套资金,可以争取到项目;而经济实力较弱的乡镇,无力资金配套就无法补助,出现了“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情况。“百千工程”实施过程中,示范村可以得到许多财政资金支持,而未列入示范村的则很难得到资金投入,那些真正需要支持的农村缺少长效资金投入保障,农房“两改”举步维艰。二是城乡生态治理协调机制尚未理顺,农村环境整治难度增大。目前,全市行政村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55%,乡村人居环境局部改善。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农业水源污染还比较严重,城乡建设管理重叠与生态环境保护缺位的现象并存,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大管网”建设滞后于农村“小管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6年实现行政村污水治理覆盖率90%这一目标难度很大。

(四)农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但快速增收势头难以为继。2014年云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83元,连续十一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促进农民持续高速增收,是今后几年“三农”工作面临的重大考验。这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政策资金扶持难以持续。新常态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收缩之势,包括企业税收和土地财政收缩,这必将影响政策性农业农村投资,影响农民收入。二是非农就业增收难以持续。新常态下城镇就业率可能下滑,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同时,新常态下“机器换人”步伐加快,并将成为企业技术升级的主要模式,企业普通用工将进一步减少,农民工资性增收渠道有收窄之势。三是农民创业增收难以持续。由于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科技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经营管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还有一个过程,农民创业增收难度较大。

(五)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现代乡村治理法治化机制尚需探索。近些年来,我市探索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村级组织“小微权力”36条等经验做法,农村基层法治建设基础较好。但是按照现代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农村基层法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一是村级组织权力运行尚待规范。主要是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村监会的职责权限还不够明晰,相互之间权力制衡机制还需强化。另外,有部分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涣散,村合作社经济薄弱,民间组织空缺比较普遍,社团组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二是农村基层治理法规制度尚待完善。今后农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而相对滞后的法规难以为改革保驾护航,如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后如何进行换届选举,合并、破产、清算、注销等法规制度还需及时跟进。三是农民法治意识尚待提高。从目前农村社会矛盾、农民非法上访、农村群体性事件等现象来看,主要原因还是农民法治意识不够强,部分干部依法办事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新常态下加快云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与对策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新常态将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四个全面”布局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和生态优先等政策机遇,都将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动力新挑战。根据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我们认为,“十三五”时期云州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总的目标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四化”同步、协调推进,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建设,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民创业就业、农村法治建设,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体制市场化、环境生态化、生活宽裕化、治理法治化,继续保持云州农业农村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争取达到长三角地区领先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战略重点

1、抓改革促提升。坚持改革引领,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重点抓好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美丽和谐、城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云州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2、抓创新促转型。坚持创新驱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力度,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对农业关键领域的科研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推进农业“机器换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3、抓创业促增收。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完善农民创业培训和服务机制,大力培育职业农民,鼓励和支持农民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发展乡村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4、抓法治促和谐。坚持依法治农、依法治村,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治观念,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二)对策措施

1、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一是突破股份合作制改革。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推进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对完全融入城镇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实施股份公司化改造或清算终止,建立混合所有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对未能融入城镇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导,健全现代治理结构,探索集体所有制主导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二是加快推进农村产权登记。结合国家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除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不动产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外,将农房等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纳入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范围,建立统一调查、统一确权登记、统一发证的不动产登记体系。对农村宅基地上的违章建筑,要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区分情况、分类处置的原则,依法有序稳妥地开展确权登记工作,不能简单地不予登记或予以拆除。三是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立健全市本级、县(市)区、乡镇三级联动,覆盖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与农村其他资产所有权的全方位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同时,建立产权交易中介服务体系和征信体系,推进跨县(市)区的网上农村产权交易。

2、推动农业经营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一是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在土地经营规模方面,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在经济林种植、水稻种植、水果种植、蔬菜种植等领域,形成一批上千亩规模的现代化家庭农场。在企业经营规模方面,引导有实力的农业企业突破现有生产规模,扩大投资,加强垂直整合和兼并,争取向大型化、集团化、全产业链发展,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二是突破单一经营模式。鼓励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突破主业限制,向相关行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畅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乡村旅游度假、健身养老、网络销售等合作渠道,推动农业生产与金融服务、港口物流、批发市场的互联互通,将农业生产融入中高端服务业之中。三是转化兼业经营模式。加快农用地确权登记进度,并通过政府补贴方式鼓励普通农户流转农用地,促进农业从分散向集中经营转变,农民从兼业向职业化转变,破解传统农业中农民与土地的纽带关系。同时,推动村经济合作社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促进合作社向现代企业转型。

3、突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新农村建设新模式。一是突破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根据中央相关政策,结合我市多年来探索的实践经验,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的具体操作方式,包括跨乡镇(街道)置换、跨乡镇(街道)入股等操作方式,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二是突破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同步,抓紧制定云州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施细则。还可以通过行政村合并、建立镇村联合股份合作社等方式,扩大村集体的传统地域范围,使农村宅基地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合理的价格有偿退出或转让,保障农民权益。三是突破新村建设传统模式。在经济新常态下,以土地出让、楼房出售等资金平衡模式难以持续。为此,在新一轮新村建设中,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结合农村宅基地改革,将农村住房改建的重点放在城镇规划建成区之内;其他地区的新村建设则以规划先导,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农民自建房为主体,积极稳妥加以推进。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生态高效现代农业。一是发展信息化农业。加大现代信息科技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农业”模式建设,推进云州特色农产品和农资的电商化销售,建立云州公共农业生产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信息系统,建立农产品安全信息回溯系统。二是发展科研型农业。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科研分离模式,推进种业强市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生产与科研紧密结合的科研型农业,争取在种子产业、智能农业、节水灌溉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三是发展循环型农业。结合“五水共治”,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粪便治理,采用农业节水新技术、新手段,打造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循环利用产业链,推动云州农业向生态、高效、低碳方向发展。

5、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健全农村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一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探索农村农业项目建设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如世界银行的低息贷款或无偿赠款)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大贷款财政贴息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参控股、并购重组、BT、BOT、PPP等方式参与农村农业项目建设。二是创新农业农村金融产品。扩大“多权一房”抵押融资范围,建立健全涉农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处置机制,促进更多农业农村资源、资产转化为资本。建立健全农村信贷体系,复制推广“村民集团授信”、“道德银行”等农户小额信贷模式,在农村推广债券、基金、黄金、人民币理财业务。三是发展壮大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壮大小额信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保险)互助社,鼓励国内外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点建网,发展农村电子银行业务,促进“微银行”在农村的全覆盖。

6、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领带动农民创业增收。一是建立职业农民标准。参考台湾、上海等地农民职业化的经验,分类制订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服务人员等本地农民的职业化标准,包括技能标准、经营规模、学历、资历等。职业化农民经营土地、海域及相应农业企业,政府应给予金融、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使之成为农民创业增收的主渠道。

二是加强职业农民培养。对从事农业为主的中青年兼业农民,通过农业技能、新技术推广应用、网络销售等培训,引导他们成为职业化农民。加大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育力度,鼓励和支持现有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开设涉农专业,采取全日制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新生代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建立职业农民协会。参照工会建制,依托供销社网络,建立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职业农民协会。职业农民协会运作模式可以为企业化运作的中介机构,主要功能是为职业农民提供交流平台,为职业农民提供技术咨询、产品销售、物资供应和金融服务。

7、加强农村基层法治建设,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一是规范和理顺镇村关系。从制度层面厘清乡镇(街道)党政机构、管理服务机构与村级各组织的相互关系,厘清乡镇(街道)党政领导、联村干部、村干部基本职责和考核标准,做到既能保证上级政令畅通,又能保障村级组织自治功能和村民自治权利。二是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根据形势发展和农村实际,对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进行一次修订,进一步明确村党组织、村委会、经济合作社、村监委的职责和权限,健全村级组织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的现代治理制度。以推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为契机,规范村级组织权力运行流程,从根本上遏制农村基层权力寻租现象。加强村妇委会、共青团、和谐促进会、慈善基金会、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功能作用。三是创新农村基层法治建设的载体和形式。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改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的内容、标准和方式,并积极探索新的法治建设载体,提升创建实效。创新农村普法形式和载体,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第四篇:关于茌平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10月5日-7日,全市实施“农业龙头带动战略”观摩推进会召开,会议利用2天半的时间,对11个县(市、区)的33个点集中进行了观摩;利用半天的时间,对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全面的安排部署。特别是在观摩过程中,我们茌平参加观摩的几个同志,一边走,一边看,一边议,无论是从观摩项目的规模、档次、投入上,还是从各县(市、区)竞相发展、赶超跨越的态势上,以及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精心组织上,思想上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深受启发,深受教育。应当说,通过观摩,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也进一步增强了做好茌平农业农村工作的决心和干劲。

一、主要差距和不足

最近几天,我一直在思考,茌平的农业应当说在许多方面都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各级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总感觉,茌平农业还没有形成霸气,没能像工业经济、城市建设一样扬眉吐气。通过观摩,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我们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我想,这也是今后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规模上的差距

两天半的观摩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大”字,无论是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都很大。

1、从龙头企业看,阳谷凤祥集团,目前肉鸡养殖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凤祥食品将利用6-8年时间打造一个千亿级的食品加工企业。高唐信莱生物,明年销售收入超100亿,

1 成为全国最大的植物蛋白生产企业。

2、从生产基地看,莘县董杜庄西瓜标准化基地面积是4万亩,东阿艾山牡丹园基地已经达到1.2万亩;临清临康养殖公司肉驴养殖近万头,东阿毛驴基地养殖2万头;冠县合顺渔业项目占地1600亩等。

3、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看,冠县华杰小麦种植合作社,种植面积3.4万亩,临清润森养殖合作社肉羊10万只,2-3年达到15万只,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羊生产基地。

(二)标准上的差距

从观摩的项目看,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都非常注重利用最新的技术装备和科研成果,都在向高档次,高附加值精深方向发展。

1、从装备水平上看,阳谷凤祥、高唐信莱、东阿阿胶等农业龙头企业,引进使用了先进的工艺设备,高唐金堤苗木合作社、高新区兴业农场用上了无人飞机,阳谷盛世乡村合作社使用了物联网系统等。

2、从技术含量上看,东昌府林福专业合作社培育的鲁西黑头羊多胎品系,填补了山东省肉羊培育的空白;阳谷凤祥集团肉鸡养殖远程控制系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3、从产品定位上看,阳谷盛世乡村合作社引进种植的虫草、火龙果等精致农业产品,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去年社员分红达400多万元。

4、从建设标准看,莘县的中荷国际健康农业生态城,总投资150亿,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由荷兰瓦赫宁大学 2 规划设计,设计建设档次之高,在全省可以说是最好的。

(三)模式上的差距

1、从经营模式上看,东昌府区亿沣超市,建设了现代农业蔬菜产业示范园,将大棚承包给农户,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链条服务,并于承包户按5:5比例进行收入分成,既确保了产品质量,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2、从管理模式上看,就是利用互联网对种养基地进行管理。阳谷凤祥远程管理鸡舍,自动化程度达到了世界一流,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阳谷盛世乡村合作社建立了物联网蔬菜设施管理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及时与专家交流。

3、从发展模式上看,冠县正在建设的高效农业光伏产业园,下面是高标准的食用菌大棚,棚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种植与发电将会极大增加经济效益。东阿油用牡丹种植,采取复合种植模式,牡丹与辣椒、药材、核桃间作种植,土地收益将会大幅度增加等等。

4、从产业模式上看,不少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条明显拉长,农产品加工的程度越来越深。高唐信莱公司,建立起从原料基地到“吃干榨净”的全产业链,把每粒大豆到极致。冠县瑞祥生物建立起从小麦和大豆种植、加工的全产业链,从小麦中提取淀粉、谷朊粉、酒精等,最后是沼气发电。东昌府绿亚禽业,也形成集“育、繁、推、产、加、销”为一体的完整体系。

二、下步想法

(一)茌平农业发展的目标方向

结合这次观摩,特别是贯彻王市长、陈书记的讲话精神,根据茌平农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我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茌平农业的发展是不是这样定位:“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打造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标杆。”这既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更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工作中,要努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把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 目前,茌平的农业发展真正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我们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真正到了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因此,今后我县的农业发展应以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重点,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全县农民组织化程度。(1)把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今后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发展方向来抓,尽快研究出台务实的相关政策扶持措施和具体实施细则;(2)加大农业投入,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3)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工作,帮助解决人才、技术短缺的问题。

2、把土地流转作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 随着我县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的流转及 4 因之而兴起的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将成为我县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土地流转已然成为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前提和必要手段。(1)加强政策引导,扩大宣传。认真研究上级相关政策,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出台符合我县实际的流转办法、扶持政策。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平台,发挥好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增强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了解相关扶持政策。(2)强化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流转程序。纵观全国各地的土地流转失败和问题案例,其主要原因就是流转程序不够规范,甚至违法违规。目前就我县来说,很大部分的土地流转行为仍为私下流转,这就留下了程序不规范、合同不合理等易发的矛盾隐患。(3)探索我县土地流转新模式,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大户模式:种粮大户或专业能人凭借技术、资金和项目优势,进行土地流转,开展规模经营,其特点是流转方式灵活、程序简单,避免和减少了因土地流转而产生的纠纷;合作社模式:主要采取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企业化形式,由合作社统一选择项目,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市场销售,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其特点是流转方式和利益分享程序较为复杂,需有制度保障和专业人员实施,规模经营水平高,适用大型机械作业,农民在土地入股后可进行劳务输出,从事

二、三产业,增加收入;企业参与模式: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满足原料供给,集中连片租赁农民土地,企业确定种植的作物品种,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再雇佣农民为其种植,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其特点是流转程 5 序规范,流转期限较长,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后即可转为产业工人。

3、把品牌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在深化改革的市场大环境下,我县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大品牌的现代农业格局正加快形成,品牌建设已经成为推进我县农业现代化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县现代化的农业也可以说是品牌聚集的农业,如果我们没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极具竞争力的农业品牌作为代表,就很难说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因此,下一步大力实施茌平农业品牌战略,是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提升我们的特色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强大动力,是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1)以农业标准化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加快完善我县农业标准体系、检验监测体系、质量保障体系、“三品认证”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2)以农产品质量为关键,选择一批实力强、前景好、潜力大的特色农产品重点培育,分年度、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发展农产品品牌。(3)围绕茌平圆铃大枣、茌梨等重点区域公共品牌,大力培育冯官屯大蒜、胡屯金针菇、肖庄韭苔等一批富有地方特征的区域品牌。同时进一步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农业,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

4、把科技服务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

目前,我们应清楚的意识到农业现代化已成为我县发展的一块短板,因此在推进我县“三化同步”的同时,更应该高度重视加快农业现代化。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把农业科 6 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通过科技创新与服务,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1)坚持把实施项目作为科技示范平台,始终体现在农业增产增效行动中。(2)坚持把农民合作社作为推广载体,始终突显农业科技应用的主体地位。(3)坚持把基层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基本条件,始终提升农业技术装备的水平。(4)坚持把增加科技投入作为根本保障,始终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

5、把招商引资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

我县的农业农村工作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现在的形势迫切需要我们在抓“三农”工作的思路、方法上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既要不折不扣地贯彻好上级的一系列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政策,又要创造性地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发展,以大开放的意识着力在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上下功夫。我们应跳出农业抓农业,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全县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来抓,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延伸产业链,形成茌平特有的区域农业产业化特色。(1)增强招商工作紧迫感,做到有意招商。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过程中,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长期以来,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把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放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臵,把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通过政府推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把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上一 7 个台阶。(2)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做到有人招商。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相对工业等领域,起步迟,人才缺乏,经验不足。为把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应建立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的专门机构,明确工作职能,调配招商引资的力量,并确保工作经费的落实。做到有人招商,有钱招商,善于招商,精于招商。(3)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做到有目标招商。每年年初提出农业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并层层分解到有关部门和乡镇,落实领导责任,加强协调指导,充分挖掘招商引资的潜力,调动各方面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4)精心编制项目,做到有项目招商。根据我县产业发展的实际和需要,编制和包装一批农业招商项目,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真正做到有项目可招,有项目能招。(5)构筑招商引资平台,做到多渠道招商。举办茌平农业招商引资推介会、组织小分队开展招商、利用政府信息网等网络开展网络招商,做到灵活多样,形式新颖,既降低招商成本,又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

6、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 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要求农村改革的深化与农村制度的创新。从我县现实层面上讲,下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大农村制度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深化全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土地改革,必须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进行。在大力推进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 8 权利,大幅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确保增加农民的改革红利。(2)加快供销社综合改革。以中央、省关于供销社改革的有关精神为指导,加快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经营创新和工作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为农服务新形式,努力将供销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3)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村贷款难问题一直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部署,并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打造茌平特色的三农金融服务平台。(4)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大力培育发展经营性服务主体。创新发挥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确保我们的农业服务接地气、连农民、高效率、强农业。

(二)用心谋划明年的重点农业项目

1、万头奶牛养殖基地项目。这个项目由山东高速集团与信发集团合作建设,目前该项目正在洽谈。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万头奶牛养殖、牛奶加工、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

2、獭兔产业一体化项目。积极引导、鼓励、扶持博平双运獭兔合作社,从小规模的养殖、宰杀、加工转化为大型养殖、宰杀、深加工、出口贸易等一体化的畜禽产业。

3、丰桂园农业园区项目。这个项目今年刚刚启动,计划利用2-3年时间,建设成为集自然风光旅游、大枣茌梨采 9 摘、温泉洗浴养生、休闲娱乐垂钓、农家风情展示于一体化的现代化高科技农业生态园区。

4、恒胜园林农业综合体项目。在杜郎口恒胜园林现有苗木种植、观光的基础上,在基地北部在建设500-1000亩的智能温室和设施农业基地,在基地东部建设普及沟渠湿地及景观观光长廊,并与东部的两处中药材基地、北部王老苗圃连城一片,打造茌平东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三)组织外出参观学习

计划最近几天,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由县直农业部门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委书记、部分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利用一天的时间,到莘县、阳谷、东昌府区、开发区四个县(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振精神、坚定信心。

三、狠抓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王市长讲:“三农”工作大于天,县委书记责任重于天。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三农”工作,亲力亲为,身体力行,分管领导同志一定要靠上抓紧抓牢,特别是在工作部署上一定给予重点支持,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给予重点倾斜,在干部力量配备上给予重点加强。各级农业部门形成“农业一盘棋”思想,加强沟通交流,搞好协调配合。

(二)严格落实责任

王市长在讲话中提出了“四真”,真谋、真争、真干、真闯,也就是对我们定下来的事情,要精心谋划、全力争取、 10 埋头苦干、千方百计,不仅要干好,而且要干到位,任何一项工作都要项目化、具体化到人、到事、到时、到标准,实行工期倒排,责任倒追。特别是对明年的重点农业项目可实行县级领导帮包制,确保我们定下来的事情干成干好。

(三)强化督导考核

今年省对市科学发展观考核细则中,加大了对农业工作的考核权重。但由于市对县考核细则出台较早,没有把农业纳入科学发展观考核体系,所以后来专门出台了对“三农”工作的考核方案。明年市对县考核方案中,将把对农业的考核纳进去。这方面,我们要做好相关工作。同时,各涉农部门要加强实地督导,一项一项抓好工作落实,对各乡镇、街道的考核也要采取平时常规性工作考核与重点工作检查评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议对各乡镇、街道每年也要搞一次农业重点项目观摩考核。

总之,通过全市农业观摩,我们找出了差距,找出了原因,也找出了方向,找出了信心。我想,只要全县上下齐心协力,齐抓共管,茌平农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

第五篇:河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思考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河北省信息中心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经济在省域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发展现代农业应当有全局性、战略性思考。

一、河北省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河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形势良好。

1、“十五”期间,我省切实加强“三农”工作,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上了一个新台阶,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我省是京津农产品的最佳供应地,蔬菜、果品、畜牧产品为代表的优质农产品市场广阔,现代农业的区位优势明显。通过建立稳定的粮食及蔬菜、畜禽等其他农产品购销关系,同时从第一产业跨行政区的整合入手,进行产业的整体布局,有利于迅速推进京津冀区域尤其是河北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

3、河北省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将不断增强反哺能力。未来5-15年,我省经济有望继续以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的态势加快发展。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未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我省有条件拿出更多的财力支持农业,把工业反哺农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河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挑战犹存。

过渡时期,我省农业仍具有弱质性、传统性等特点,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1、河北省人多地少,水、土等资源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力下降和环境污染。

2、河北省农业科技总体质量不高,农业高新技术应用依然薄弱。

3、我省主导产业不突出现象仍然存在。同时,我省农业经营主体分散,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

4、我省农民的生产经营理念落后,科技文化素质薄弱,经营范围狭窄,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5、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加入WTP,我省发展现代农业面临国际国内双重竞争。

二、河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建立现代农业的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

二是认真落实各项奖励、补贴政策。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和完善各项支农补贴政策,探索适合农村实际的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办法。

三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积极落实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尽快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

四是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水平。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对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的项目,优先支持。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

一要加强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搞好大型灌区水利设施的更新改造和工程配套、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二要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

三要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对于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脆弱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大林业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合理免耕轮作,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丰富现代农业发展途径。

一是发展集约农业,调整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提高农业效益。

二是发展循环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和三大产业之间的生产循环。

三是发展设施农业,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改变局部自然环境,提高生产效益。

四是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最大程度地避免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资对农业的污染,保护水土气的生态平衡,满足社会对营养、安全、保健农产品的需求。

五是发展特色农业,突出地方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和知名品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优势。

六是发展观光农业,通过建造各种形式的生态园、科技园等,集科研、生产、展览、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拓展农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首先,要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与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科技攻关,大力推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其次,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要加大适合我省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农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促进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结合。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全面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网点。

第三,要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和转产就业能力,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骨干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创新经营主体。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一是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能力。要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选择优势项目,扶持壮大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辐射面广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

二是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要按照农业部制定的相关规划,加强市场体系、农技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服务。要围绕我省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是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接机制,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中介桥梁作用,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

(六)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健全现代农业市场体系。

一是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对10个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更新改造,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努力提高现有市场功能,完善市场体系。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方式。发展农产品物流连锁经营、直接配送、电子商务等,培育以粮油为主的农产品期货市场。

三是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加快农产品市场、农资市场和农村日用消费品市场建设,初步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现代物流带动连锁超市、集贸市场和便民零售店,多种业态共同发展的网络化格局。

四是深化产权制度和经营方式改革,形成体制先进、机智灵活、城乡互动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要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

二要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有条件地区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三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尽快制定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细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鼓励支持农民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

上一篇:法制教育月活动总结下一篇:关爱空巢老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