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5第3课

2022-09-27

第一篇:高中语文必修5第3课

语文高一人教新课标必修3第5课《登高》教案

《登高》教学设计

西工大附中

王宏哲 教材分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意境阔大苍凉,情韵深厚,抒写了对自然、身世、国家的多重悲叹,被古代评论家称誉为“古今七律诗第一”。是引导学生感受诗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指导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崇仰圣贤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好读物。 教学指导思想 1.“国文是读的学科”,通过四步诵读法(初读明句读,再读解情韵,三读赏意境,四读悟情理)让学生提高诵读能力、深化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2.古人对诗文的评价往往很有见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律诗第一”。

3.诵读、理解、表达综合训练,让学生朗诵、理解、赏析、思想素养全面得以提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训练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基本能力。

2.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描述诗歌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四步诵读,感受《登高》的情韵之美。

2.品味本诗思想和艺术手法之美。

3.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逐步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志士情怀,形成尊重先贤的情怀。 重点:通过诵读和品味研读体会诗人深沉复杂的情感 。

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家国之秋的志士情怀。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写《登高》这首诗时老杜已在西南天地间漂泊了八年,满身疾病、穷愁潦倒、思念亲人、忧心忡忡。因为人生苦寒到了极点,萧瑟到了极点,这首字字血、声声泪的述怀诗被古人称为拔山扛鼎式的悲歌,被古代评论家称誉为“古今七律诗第一”。今天,咱们一起在诵读、品味、感悟它的情韵美、情怀美。

二、初读明句读

学习任务:请大家结合注解理解大意,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再读解情韵

1 1.自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组织学生讨论,归结于“悲”,这是一首悲秋之作。

2.从课后练习题罗大经的说法突破对“悲”的理解,师生讨论。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3.颈联读法指导: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四、三读赏情境 1.如果把《登高》一诗的前两联看成是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说说画面中有哪些内容? 听到的: 风急、猿哀。

看到的: 天高、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长江。

2.请同学们结合以上景物, 运用联想、想象, 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学习流程:个人品味——小组讨论——全班探讨。

3.首联理解点拨: “急”字表现秋风特别猛烈,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这种寒凉,不仅是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天高”,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空空荡荡。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心中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猿啸哀”,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而且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渚清沙白”,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苍凉之感。“鸟飞回”,诗人又抬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飞动的鸟。由于风大,鸟在风中飞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回旋地飞。如果我们联系到诗人当时的艰难处境,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写到“鸟飞回”了。为什么呢?因为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到处飘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

诵读指导: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4.颔联理解点拨: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

2 了一层悲凉之情!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诗人更显得的渺小,无限孤独。

诵读指导: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5.鉴赏手法:缘情布景。

比较:“落木萧萧下”与“落叶飘飘下”。干枯与润泽,沉重与轻飘,萧瑟与自在,考虑与诗人情感的吻合。

五、三读悟情理

1.探讨尾联的意蕴,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性。

(1)古人讲“登高之悲意九重”,最后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悲”?诗中哪一个词可以看出,请作进一步解释。

明确:艰难,国家艰难,连连战乱,社会动荡;个人艰难,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2)“苦恨”是什么意思?——极度痛恨。“极度痛恨”什么?

极度痛恨自己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在这战争年代,不能为国效力了,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老是不可避免的,诗人为何极度痛恨自己已经老了?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恨自己无法救济天下苍生。小结: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忧愤,心急如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读到上一联,诗人的苦难令我们动容,可读到这里,诗人的精神令我们震撼。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他以自己病弱的双肩担起了天下这沉重的悲。唐民间谚语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之所以被人们尊为“诗中圣哲”,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杜诗中回荡着强烈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这是杜甫为人景仰的根本原因。杜甫永远都是利国利民,忠心不移,这份执着一念、孤注一掷的毅力,这份百折不屈、坚贞不渝的意志,足以催人泪下,动人心魄。 2.诵读指导:读尾联的时候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

“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但又无可奈何的情绪表达出来。

3 3.诵读理解情韵。

“悲”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国事之悲,带着这些悲情再来品一品,诗歌将别有一番滋味,大家看: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达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

(1)学生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老师提供相关的背景音乐。(二胡《二泉映月》)

(2)老师演读。

六、小结

通过这些学习,你认为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艺术性高:四联全对偶,律诗中罕见;写景简洁但很丰富,情景妙合;写景手法精妙,动静结合,形声色态兼备;第三联言简意赅,十四字竟有八重悲。 二是思想性高。悲秋,既悲自然之秋,又悲身世之秋,更悲家国之秋,立意高远。

七、相关时评

在杜甫1300周年诞辰之际,网络上流传了大量恶搞杜甫的图片,所谓“杜甫很忙”。请大家对此发表意见。

八、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课所学三首杜诗。

第二篇: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华罗庚》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1 (2)

《华罗庚》说课稿

华罗庚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华罗庚》。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华罗庚》是粤教版必修教材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在内容上承续着“认识自我”而来。在确定自我意识的思考过程中,在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道路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借鉴他人的成败教训。阅读学习传记作品有助于我们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较为细致深入地走进他人的生命世界,并由此反省自己,尝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过去,理性的分析自己的长短,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思考传主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2)了解不同的传记文体的特点,学会写传记文。

本文是高中必修二中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对高中生而言,“传记”是一种新文体,所以上好本课无论是对激发学生学习传记的热情,还是对提高其传记阅读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华罗庚》首先采用倒叙方法讲述了一个“伯乐识马”, 接着按时间顺序为线索描述华罗庚的生活变迁和他的数学研究数学成就,同时还写到他的爱国情怀,表现出华罗庚作为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一个科学家所特有的一种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这篇传记采用时间顺序,勾勒出传主基本生命历程,非常清晰明白。在语言上,这篇课文继承了传记文学浅显易懂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和本文的结构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

了解课文的文体特点,华罗庚的文体是他传,学习灵活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的写作手法。同学们体悟教科书所选的传记文中传主的精神品行和历史成就时,可以反观自我,可以评说他人,从而深化个人的思考,磨练自己的眼力。

3、

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

理解华罗庚努力学习奋力拼搏热爱祖国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传记的文体特点,初步学习写作人物传记。 教学重点:华罗庚努力学习奋力拼搏热爱祖国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高中门槛,是新的开始。相比于初中,高中的学习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大,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自主的学习方式是新学期的主要任务。最重要的是,此时学生大都怀有改善和提高的愿望,所以要注意语文课堂的浅显、生动,不可以给学生一个枯燥刻板的首因效应。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预习任务要实在、不要太虚,其次,设置不同层级,保证学生完成基本要求外,让学生探一探摘到更高一点的果子,有助于激发学生达到更高要求的兴趣。)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第一个层次是阅读课文两遍,并标上段落号,把不会生字词的注音标上。完成第一层级,还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书籍的途径了解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并做好读书笔记。

(二)单元导入(因为这是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所以最好整体上介绍本单元,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有大致了解。)

(三)简单介绍华罗庚、阅读全文,分析思路,把握文意:

全文可分成几部分?找出能大致表现每部分大意的概括性的句子,再加工,写出每部分的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一)

写华罗庚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

(二)

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

(三)

写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五、重点研讨:

1、课文在写作顺序上表现出来的叙述技巧有什么特点?有何好处? ——①倒叙(前言)。开头把最精采的地方先提出来,产生强烈的悬念。 ②以下部分按时间顺序分三部分写,使繁杂的内容条理清楚。③插叙表明自学生活艰苦和华罗庚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内容更加充实。

2、请划分第一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的层次,并归纳大意。(课堂练习) ——①出生:家道贫寒,父母疼爱。 ②中学时代:名师培养,爱上数学。 ③辍学工作:刻苦自学,迷恋数学。 ④病后残废:献身数学,写出名作。

3、从第一部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4、在第二部分中,华罗庚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就?在书上划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成就的?有何好处? ——按地点和时间。多而不乱。

5、华罗庚为什么出国又回国? ——提示:为了提高自己,科学报国。

6、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 ——①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1979年华罗庚成功的西欧之行和他光荣地入党。

7、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空”、“松”、“实”的理解。

——“空”:缺少坚实的基础和实践。 “松”:松动,松懈,放松长期的努力。 “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8、请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说说它们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 ——具体生动的说明和补充作用。

五、小结:(讨论)

从华罗庚的人生道路中,你觉得成为一个科学家要有怎样的条件? ——热爱祖国和人民;立志献身科学事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勇于创新;善于交流和合作等。

六、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根据课文给华罗庚写一篇简介,字数200左右。

第三篇:高中语文 第14课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2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第4单元 第十四课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2

一、双基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蹊跷 溪水 栖身之所 休戚与共 ....B.夙愿 星宿 追本溯源 沧海一粟 ....C.陌路 蓦然 厉兵秣马 拐弯抹角 ....D.弹劾 涸辙 荷枪实弹 一丘之貉 ....【答案】 C(A溪:xī,其它读qī;B宿:xiù,其它读sù;C都读mò;D荷:hè,其它读hé。)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遐想 细枝末节 五彩斑斓 冷嘲热讽 B.深渊 自名得意 截然不同 高深莫测 C.汹涌 撒手人寰 惊诧不已 微乎其微 D.察看 明察暗访 刨根究底 困惑不解 【答案】 B(名—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们到底扶持起了多少畜牧企业没有人记得清,只记得他们所到之处,大量畜牧企业脱颖而出。 ....B.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断超越的勇气。

C.她扮演的众多角色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舍我其谁的傲气....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豪气。

D.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既能向各国的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花地感受美国的生活。 .【答案】 C(A,脱颖而出:比喻遇到机会,优秀的人才就会崭露头角。B摧枯拉朽:摧折枯草朽木。比喻迅速摧毁腐朽势力。C,舍我其谁:舍弃了我还有谁呢?意为只有自己能做此事或担当此任。D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着的马背上看花。比喻匆忙粗略地观察事物。)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新兴楼宇电视媒体在中国的发展如火如荼,引起世人愈来愈多的关注。 B.农村土地纠纷已取代税费争议而成为目前农民维权活动的焦点。

C.教授职业道德水准下降,不仅有个人操守的原因,更多的是规范教学与研究制度本身的问题。

D.中国的改革成就得益于两个基本的动力引擎:其一是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其二是

具有国际上比较有优势的劳动力资源。

【答案】 D(“具有”前缺主语。) 5.根据课文内容,作者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怎样的?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B.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C.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

D.作者有这个天赋,运气好,而且得到过很多一流科学家的点拨。

【答案】 D(A、B、C是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纲要式表述,是作者的“教育历程”的重要部分,D项表述不正确。) 6.文章写到“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这样写想说明什么?下列选项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是有限的,与人类相比是幼稚和低级的。

B.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C.作者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D.“鲤鱼科学家”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同样,人类“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答案】 A(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所以,在讲“鲤鱼科学家”的时候,与人类相比是找的相同点,而不是异同点。)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7~10题。

从“童年时的第二件事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到“这一点我不理解”原文见课本。

7.“童年时的第二件事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句中的“第二件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件事是对爱因斯坦未完成事业的向往。

8.“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一句中他未能完成的伟大发现是什么?对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未能完成的伟大发现是统一场论。正是未能完成的这一伟大发现激起了作者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强烈兴趣,使他着迷;培养了作者深入探究钻研的精神,引领作者最终成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9.“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这一秘密”具体是指什么?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秘密指: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

10.概括这段文字所写的三点内容,据此填写下面的空格子,并指出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听说故事 着迷研究 发现探究 顺序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先后顺序。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

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已的根性。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屑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塄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

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1.作者在文章前一部分写到了新会、洛舍、杭州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请概括说说作者眼中这三个故乡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点,作者对这三个故乡的内心感受又有哪些相似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个故乡的景色都很美,充满诗情画意。内心感受却是陌生的、茫然的、有些隔膜。

12.你认为作者情感上最倾向于哪一个故乡?为什么作者最倾向于这一个故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兴安岭。因为那里是我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经历了二十年的岁月,“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的地方。

13.作者在文中说,“我究竟来自何方?”而文题却作了肯定的回答:“故乡在远方。”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故乡有着怎样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所认识的故乡不仅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还是自己曾经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更是自己在不断寻觅、创造着的精神家园。

14.为了表达对远方故乡的追寻,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把祖籍新会、洛舍和出生地杭州的景物人事美好与乡音的陌生、茫然、隔膜、格格不入的感受进行对比,同时又将这种感受与北大荒的景物人事进行对比映衬,表现了作者从纤弱走向坚强和不断寻觅追求的过程。(如答“欲扬先抑”,“逐层铺垫”等,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四、高考热点

15.“如同陶渊明那样”这个短语是从下面这个句子中抽出来的。分别按(1)(2)(3)三种不同含意指出它在句子中相应的位置。

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可能永远隐居而不出仕。 (1)陶渊明也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2)陶渊明和李白都不可能永远隐居而不出仕。

(3)陶渊明可以永远隐居而不出仕,而李白却做不到。

表达(1)含意,短语应放在________;表达(2)含意,短语应放在________;表达(3)含意,短语应放在________。

【答案】 (1)“李白”之后(或“坚信”之前。) (2)“不可能”之前。

(3)“不可能”之后(或“永远”之前,或全句之后。)(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如同陶渊明那样”这个短语在句子中充当的是状语成分,因为“那样”指代的内容不同,在句中的位置也就不同,其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 16.以“政府”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

当公众的生命健康因为入口的食品受到威胁时,公众需要政府为食品安全把关,而不是为食品企业做“担保”,更不需要企业把政府的“担保”当成刀枪不入的“护身符”。

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政府)在公众的生命健康因为入口的食品受到威胁时,应该为公众的食品安全把关,而不应该为食品企业做“担保”,更不应该让企业把政府的“担保”当成刀枪不入的“护身符”。

17.根据例句仿写三句话。

如果你是阳光的朋友,就会有红润的面庞和明朗的心境; 如果

________

,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果你是)高山的朋友 就会有伟岸的身躯和坚毅的性格 (如果你是)大海的朋友 就会有深邃的目光和宽广的心胸 (如果你是)鲜花的朋友 就会有甜美的微笑和快乐的心境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比尔教授应邀来中国演讲,在发现最前排无人入座的原因是怕被提问时,微笑着鼓励大家坐第一排,他说:“亮出自己,给自己自信,创造机会才能被人赏识。”

请理解并领悟材料含意,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指向】

这则材料的含意比较明显,就是要给自己以自信,敢于亮出自己,从而获得被人赏识的机会,并取得成功。其实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了一个立场,就是要敢于表现自我、善于亮出自我;二是表达了敢于表现自我和善于亮出自我的意义。这两点是写作的关键,不能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个性表现和张扬自我,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创新型的社会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

【佳作赏读】

破茧而出

固守在茧中,永远都是一个丑陋的蛹,破茧而出,才可化作美丽的蝶。 —题记

一只美丽的蝶,在挣脱茧的束缚,冲出壳后,才得以展现自我。

然而,人们却不像蝶一样,偏偏小心翼翼地为自己裹上一层厚厚的外壳,生怕自己被别人发现、关注,不敢伸出自己的臂膀,不愿面对外面灿烂的朝阳,不敢释放胸中积聚的能量。其实,这样做,在拒绝伤害的同时也拒绝了展示自己。

现在,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是展示自我、施展才华的时代,更是创新发展的时代,大家应该转变观念,应该展现自我,塑造自我。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然而,有的人面对每一次机会,却都悄悄地放弃。虽然眼中尽是不舍与渴望,但双脚却已不自觉地将自己推向最暗的角落。那句“枪打出头鸟”的古训,总像紧箍咒一样困束着人们。不敢走到阳光下展示自己,只是在黑暗中默默地遐想,这已成了人们的习惯。这种所谓的“谦让”,所谓的“谦虚”,无形中就扼杀了塑造自我的自信,凝聚成了一个“怕”字,怕在这场角逐中成为牺牲品。因为太怕,宁愿放弃,也不愿踏出尝试的脚步。于是,我们退缩成一只蛹,一只不敢沐浴着日光的蛹,一只只会为自己的丑陋而自卑,却不知道走出去自己就会变成美丽的蝶的愚笨的蛹。其实,正是我们用自己亲手编织起来的茧将自己藏了起来,让所有的光芒销声匿迹。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只破茧的蝶,相信自己,战胜自我,放弃胆怯与懦弱,勇敢地将那束缚自己的茧捅破,破茧而出,舒展腰身,在万紫千红中描绘属于自己的色彩,向着广阔而美丽的苍穹扇动有力的翅膀。

不要丢弃自我的本色,一定要勇于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满怀信心地向着下一个关口迈进,努力成为强者、胜者。

打开一扇窗,放进一缕阳光;打开一扇心窗,增添一份自信;却去沉重的外壳,用真我赢得世界的褒扬。如果你还在黑暗中徘徊,请你鼓足勇气走出来,阳光灿烂的世界需要你用热情和激情去拥抱。用自信做一对强有力的翅膀,在天空自在地翱翔,无需刻意将自己隐藏。我们要自信地站出来,大声地向世界宣告:我已不再是茧中丑陋的蛹,我已是走出束缚之后绽放美丽的蝶!

„„

蝶,在花间起舞,只因它已捅破那层束缚它的厚重的茧。 【名师点评】

整篇文章立意准确,尤其是借用“化蝶”这个意象来写,新颖深刻,强化了寓意。文章无论是“题记”还是着眼点、落脚点都做到了和谐统一;语言具有个性和感召力;构思有新意,在人称、结构、思路等方面处理得当,写法自由,张弛有度。

第四篇:清风语文精编教案学案高中 第四单元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课标要求: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诗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20世纪中叶新兴的荒诞派戏剧,让学生比较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兴起的社会背景,认识到一定的文学思潮的产生是一定社会发展的结果,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杰出的作家,如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以及荒诞派的主要人物贝克特。了解这些作家的生平和性格特点,进而理解他们的作品风格以及思想主张,从而认清这些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画卷和时代变迁。

教学重点:19世纪以来文学成就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教学难点:什么是荒诞派、怎样理解《等待戈多》的思想内涵。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一、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家 1.背景及思想倾向 2.代表人物:

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唐璜 》 雪莱:《西风颂》 3.特色和影响

二、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杰作 1.背景

2.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3.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4.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色和影响

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作——《母亲》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俄国兴起的原因;《母亲》一书的情节梗概和意义 2.重大区别:推翻旧制度

四、现代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1.背景 2.《等待戈多》 3.现代主义流派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9世纪以来,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经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提示: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改革,资产阶级的统治基本确立;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金钱主导一切;文化上,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更为美好的社会。

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19世纪以来,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艺术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生动反映了这一系列的社会变迁。在这两个世纪里,主要的文学形式诗歌、小说、戏剧各自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从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一、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9本目内容的第

一、二自然段,并请同学们分析这两个自然段分别是从哪个方面对浪漫主义文学作的说明。提示:背景及思想倾向。

板书:1.背景及思想倾向

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简单地说就是,面对启蒙理想的幻灭,文学家们力图从自己的想像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于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了。

而教材在阐述浪漫主义的思想倾向时,提到了两个方面: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揭露丑恶现实和憧憬美好未来。

浪漫主义文学表达出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其理想诉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之前的反封建贵族社会的政治思想而来的;与此相应的是对理想世界的积极追求。浪漫主义作家或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或通过强烈的怀古意识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强调主观的作用、个人的影响,他们的作品的主题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和表达个人的理想;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生活表现出一定的冷漠,但对大自然充满激情,尤其着力描绘自然界中那些不平凡的现象;在表现手法上以尽可能的夸张与强烈的对比为主,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它充满着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在艺术塑造和个性表达方面强调自由追求,富有浓郁的抒情性和主观色彩。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谁呢?教材中涉及到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英国诗人拜伦和雪莱。 板书:2.代表人物: 拜伦: 雪莱

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的第

三、

四、

五、六自然段对拜伦和雪莱先有一个了解,然后我们再进行讲述。

同学们对拜伦和雪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后,我们回过头来看教材P69的两幅插图《拜伦》和《雪莱》。 从这两幅插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两个人迥然不同的性格特征:拜伦更具有忧郁的气质。他们的作品也反映了这种不同。拜伦的作品时常流露出忧郁的情绪,他笔下的英雄形象总是高傲、孤独的叛逆者,他们愤世嫉俗而又孤僻冷漠、坚定无畏而又阴沉冷酷,因此这样的叛逆者又被称为“拜伦式英雄”。通过这样的英雄形象,作者表现了对罪恶社会的深刻憎恨和坚定反抗,也表现了脱离群众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孤独和忧郁。代表作品是叙事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唐璜 》,教材P69的文字阅读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请同学们阅读。

雪莱的作品,热情洋溢地展现了作者对于胜利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些作品一扫拜伦的忧伤情绪和矛盾心理,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在革命运动处于低潮时期的光明、乐观的信念。代表作品《西风颂》。

教材P70的文字阅读框,请同学们阅读。 板书:2.代表人物:

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唐璜 》 雪莱:《西风颂》

教材P70第一自然段小字,还介绍了另外两位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海涅和雨果。请同学们阅读。 在教材P70本目内容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分析了浪漫主义的特色和影响。 板书:3.特色和影响

找学生阅读:浪漫主义作家想象力丰富,注意通过心理描写提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他们的作品对下层劳动群众寄予深切同情,尽管用人道主义道德感化去改变世界的愿望流于空幻,但却极富感召力,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这个自然段中前一句话是特色,后一句话是影响。请同学们注意区分。

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之后,人们又开始关注真实的现实生活,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形成欧洲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二、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杰作

教材在本目内容的第一自然段,如第一目一样同样分析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板书:1.背景

找学生阅读:随着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最高准绳。资本主义社会日趋尖锐的矛盾,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深刻的审视与批判,在文学领域中也兴起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潮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法国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英国狄更斯的《双城记》和俄罗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下面我们来了解这几个人物中的两位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板书:2.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0本目内容的第

二、

三、四自然段,对巴尔扎克及《人间喜剧》作一了解。 补充说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化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批判现实主义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创作的思想基础,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非人道现象,在反映资产阶级取代没落贵族的历史过程的同时,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腐朽而丑恶的本质,描绘出极为广阔的资本主义社会复杂丰富的生活图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就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共有小说和中篇故事90多篇,整个《人间喜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约2472个,无名无姓者约566个。整部作品向读者展现了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社会生活场景,其中心线索是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的历史兴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动力,是金钱的罪恶作用;其基本手段,是诈骗逼攻、巧取豪夺。巴尔扎克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让同一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使他们在读者心中有一个完整的形象;另一个特点是将真人改头换面,成为他作品中的人物,使人物形象生动逼真。人们称他为“小说的莎士比亚”。

教材P71的文字阅读框,介绍了我们熟知的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形象——葛朗台,请同学们阅读。 你还知道巴尔扎克的哪些作品?《高老头》《贝姨》„„

你能从教材中找出对《人间喜剧》的评价吗?教材P70倒数第二自然段: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尤其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方面可谓入木三分,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下面我们来了解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板书:3.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还是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1第

一、

二、三自然段,并看教材中的相关图片,大致了解托尔斯泰及《战争与和平》。

在同学们阅读的内容中,提到了《战争与和平》的艺术价值,谁来回答一下?教材P71第三自然段:《战争与和平》描写俄国人民反抗法国侵略的战争场景,赞扬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展现了在战争与和平交替的年代中俄国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

补充说明:托尔斯泰用了将近七年的时间创作了他的史诗式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通常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无论是就其所牵涉的范围还是就其写作的笔法来看,这部杰作都远远地超过以往的作品。在这部小说里,所有的生活素材交织成宏伟的多彩的画面,丰富的材料和众多的人物都得到客观地处理和描绘。《战争与和平》主要写1805——1814年这一时期的四个贵族家庭的历史,对这些家庭成员的描绘,是以拿破仑入侵俄国期间的俄国社会生活和两军大战的生动画面作为背景的。在这一不断变换的波澜壮阔的全景画面上,出现了贵族和农民、军官和士兵、沙皇和法国皇帝、外交官和廷臣、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以及种种真实的战争场景。

教材中引用了两个人物对《战争与和平》的评价,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1中间的文字阅读框及左图下 4

面的文字说明。

教材P71本目内容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也同样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色和影响给予了说明。 板书:4.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色和影响

找学生阅读(教材P71最后一个自然段):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他们的作品揭露被金钱扭曲的丑恶灵魂格外犀利,抨击罪恶的社会现实更具震撼力,提供了认识社会人生的镜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说明:“批判现实主义”的提法首先是由高尔基提出来的,教材P71最下面的文字阅读框引用了高尔基的话,其中指出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不足,请同学们阅读。

你知道批判现实主义有什么不足吗?批判现实主义未能指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目的并非要彻底摧毁这种社会,而是主张用阶级调和的方式加以改良,这是其不足之处,也是其历史的局限性。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母亲》被公认是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作——《母亲》

本目内容主要介绍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俄国兴起的原因及作品《母亲》一书的情节梗概和意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2本目内容的三个自然段,弄清这两个问题。

板书: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俄国兴起的原因;《母亲》一书的情节梗概和意义

为了让同学们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有更深刻地了解,教参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母亲》这本小说与前面提到的小说有什么重大区别?

板书:2.重大区别:

提示:(1)前面提到的小说只是批评现实社会,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些丑恶现象,而《母亲》的思想倾向是要推翻旧的制度;(2)《母亲》的主要翁是出身贫寒的产业工人,这在以前的小说中也是没有的。

板书:2.重大区别:推翻旧制度

这种重大区别也反证了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不足。 最后,我们来学习现代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四、现代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找学生阅读教材P72本目内容的第一自然段:面对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危机的冲击,人们从理想主义的幻梦中惊醒,深深陷入怀疑、迷惘和苦闷之中。文学艺术领域在深刻批判现实的同时,兴起了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潮流。现代主义作家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用夸张怪诞的手法警醒世人,淋漓尽致地渲染苦闷、迷惘、虚无情绪和变态心理等精神创作。

这段文字指出了现代荒诞戏剧兴起的背景。

板书:1.背景

补充说明: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世纪,但同时又充满令人心悸的动荡不安:战争的幽灵、革命的暴力、科技的双刃剑、价值的迷失、未来的冲击„„资本主义世界正经受着严重的社会精神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荒诞派戏剧。其特点是:一反过去文学必需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用支离破碎的剧情和反复出现的对白,来表现人们及其理想在现实社会里的荒诞和非理性,从而引发人们关于自身的思考。

那么,荒诞派戏剧到底荒诞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3文字阅读框《反传统的荒诞剧》。 为什么荒诞派作家一意要表现现实的丑恶、人生痛苦和绝望?

提示:荒诞派文学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即认为现实世界是荒诞而不可救药的,人物是孤独的、荒诞的,一切追求都未知数。荒诞派戏剧就是要表现“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没有人去,也没有人来,真可怕”这种荒诞虚无的人生观。荒诞派戏剧无论就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并试图表现出生活的无理性,它们的目的旨在调动观众的理性思考。

法国作家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这一艺术流派的开山之作。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2本目内容的第

三、

四、

五、六自然段。

板书:2.《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中两位主人公一直在等待一位叫做戈多的神秘人物的到来,此人不断让人送来各种信息,表示马上就到,但是从来没有出现过。他们想自杀,但是最终还是等了下去。虽然两个主人公被描绘成流浪汉,但实际上“他们”象征着不知道为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普通人。他们设想了种种站不住脚的假设,认为他们的存在一定有某种意义,他们希望戈多能带来解释。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一切是那样的丑陋黑暗、荒凉凄惨,绝望和虚无的气氛更为令人窒息。作品所反映的那种可怕的生活正是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的缩影,剧中人物遭遇和精神状态,也与他们自身有某些相通之处。这也正是剧本的主题思想之所在。其实这两个人,按照贝克特的说法,无非是“存在于世界上又不知在这里是为了什么”的人,他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耽搁在那,他们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但他们不能肯定戈多是否曾允诺要来,甚至不知道他是否确实存在,这就表现出人类在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正是这样看似荒诞不经的戏剧,却引起了人们长久的思索。

贝克特为什么会这样的创作思维呢?贝克特是爱尔兰人,“二战”期间留驻巴黎,饱尝战争引起的悲伤和无助的情感,由此开始了对人生更深入的思考和探寻。表面上,贝克特总是在描写人物中乱七八糟的东西,实际上他是在力图抓住人类生存的最本质方面。正因为如此,《等待戈多》这部戏剧从上映起反响强烈,贝克特也籍此一举成名,并由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评语是:“他是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

荒诞派戏剧是现代文学流派之一,请同学们看教材P72本目内容的第二自然段小字。 在教材P73本目内容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指明了现代主义流派的影响。

板书:3.现代主义流派的影响

找学生阅读(教材P73最后一个自然段):现代主义流派给文学艺术领域带来强烈冲击与震撼,丰富了创作理念和手段,与现实主义互相渗透,形成欧美文艺异彩纷呈的多元发展局面。

小结:19世纪以来,世界政治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领域里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历史的现实。同学们可参看地图册P39《19世纪以来的欧洲文学》。

作业:“自我测评”4.如何看待《等待戈多》在现代戏剧中的思想价值?

提示:《等待戈多》围绕“迷惘的等待”这个主题展开,它试图论证:我们存在,所以我们等待;因为等待,所以我们存在。“戈多”也许只是某种生活的名称,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它引发人们对于更深度问题的思考,如:从未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就被投入到了世界,投入了生存——我们如何才能和这个事实妥协?我们是谁?自我的本质是什么?看似荒诞不经的剧情,却引发人们关于本质问题的深度思索,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正是《等待戈多》的思想价值。

课堂反馈:

第五篇: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5课 《苏幕遮》(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苏幕遮

教学目的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人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了《爱莲说》,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关于莲荷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莲荷有关的词——周邦彦《苏幕遮》

二、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宋婉约词派之集大成者,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著有词集《片玉词》。

周邦彦的词作,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羁旅愁思是周邦彦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邦彦词作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想情绪与荷花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三、解题

“苏幕遮”,词牌名,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为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四、整体感知 1.注释

①溽rù,润湿、湿热。

②呼晴,唤晴,旧时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 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 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③侵晓,拂晓;侵,渐近。 ④宿雨,隔夜的雨。 ⑤清圆,清润圆正。 ⑥吴门,今江苏苏州。 ⑦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⑧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芙蓉,荷花的别称。

2.译文

焚烧着沉香,以驱散闷热潮湿的暑气。拂晓时分,鸟雀鸣唱,报告着天晴的消息,我偷听着它们在屋檐下的说话。初阳映照,荷叶上隔夜的雨水已经晒干,荷叶铺满水面,清润圆正,迎着晨风,亭亭玉立。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时才能回去呢?我家在吴门,却长期旅居长安。五月时节,渔郎是否会想起我呢?我梦中划着一叶轻舟,荡入荷花塘中。

3.小结: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借吟咏雨后荷花,抒发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

五、赏析、探究

1.上片写景,词人抓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嗅觉:)五月盛夏的一个拂晓,沉香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听觉:)已是雨过天晴,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视觉:)初升的太阳映照着荷花,雨洗后的荷叶清润圆正;微风过处,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与景之间关联密切。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将景与情联系起来的是哪个意象? ——见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联想到盛产莲荷的家乡,而“梦入芙蓉浦”。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3.在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用设问的方式,反写不知旧友“渔郎”是否忆我来表现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深深思念。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4.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这两句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风荷”则把微风过处荷叶随风轻摇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了出来。“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六、诵读提示:

1.上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注意词人的情绪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 “叶上„„风荷举。”视野开阔,境界清远,需中音中速,语势连贯,其中“风荷举”需重读。

2.下片抒怀,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久作长安旅。”慢速,似喃喃自语;

“五月渔郎„„梦入芙蓉浦。”充满深情,突出梦幻之感。苏幕遮,词牌名,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幕,一作“莫”或“摩”。代表作有:范仲淹的《苏幕遮》、周邦彦的《苏幕遮·海天一色》。

苏幕遮词牌格律:

仄平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 “中”表示可平可仄。(韵)前的字表示韵脚。)

典范词作:

苏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简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赏析: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里写的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在词人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们也会“呼”也爱“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这几句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作者是在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国学大师王国维评:“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先不说神理如何,但是字句的圆润,就足以流传千古。至于神理或说神韵,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们不妨把这三句译成白话:“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词人之所以睹荷生情,把荷花写的如此逼真形象,玲珑可爱,因为他的故乡江南就是芙蓉遍地。

“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荷花点燃了词人的思乡情,下片开头他就扪心自问,何时才能重归故里呢,那美丽的吴门,苏小小居住的地方。“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结尾三句,词人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熟悉的渔郎正在河上摇着小船,穿梭于层层叠叠的莲叶„„这时词人忍不住喊到:打鱼的大哥 ,还记得我吗?我是美成啊!情到深处意转痴,词人用一个白日梦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

这首词写游子的思乡情结,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思乡之苦隐藏在清圆的荷叶下,遗忘在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上„„ 周邦彦:宋代一位在文学史上有较高成就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久被尊称‘正宗’这首诗是作者客居汴梁所作。

板书设计:

上片写景:

出门观荷

初阳宿雨,轻风荷举(描写, 活泼清远)

下片抒情:

久客思乡

渔郎忆我?梦入芙蓉(设问,词意多重)

上一篇:公司3天2晚活动方案下一篇:个人党性分析材料24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