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教案范文

2022-06-09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十四节气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二十四节气教案范文

二十四节气教案

五月立夏见小满,果树疏花紧相连 ——从立夏、小满走近二十四节气

刘婷

教学目标:

1、 借助《二十四节气歌》,让学生初步感知二十四节气,了解二十四个节气名称。

2、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由来,古人制订和划分的依据。

3、 重点学习5月份的两个节气“立夏”“小满”,了解对农事的指导、相关谚语、诗歌、习俗。

4、 了解二十四节气对现在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5月份的两个节气“立夏”“小满”,了解对农事的指导、相关谚语、诗歌、习俗。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由来,古人制订和划分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朗读《二十四节气歌》,读过或者想读的同学可以和老师一起朗读。揭示歌名。就是《二十四节气歌》,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老祖宗们就已经依据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二十四节气。

二、 了解名称由来,制订、划分依据。

1、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老师今天邀请小问号来给我们解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2、二十四节气如何制订和划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多年前,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3、 二十四节气具体是哪些节气呢?我们根据《二十四节气歌》来了解一下,知道的同学可以和我们分享。

4、 二十四节气可以根据四季来划分。

5、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些比较特别的节气,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简单介绍“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些特殊的节气。)

三、 重点学习5月的“立夏”“小满”

1、 观看日历牌,知道5月的两个节气(立夏和小满)

2、 重点了解立夏和小满的对农事的指导、相关谚语、诗歌、习俗。

四、 二十四节气现在的意义。

虽然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二十四节气是不是对现在的我们就没有用了呢?答案是否定,在现在它依然在我们的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五、 小结、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二十四节气,还重点了解了立夏和小满的对农事的指导。对二十四节气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课外查找资料,了解即将到来的6月份和下半年的二十四节气。

第二篇:二十四节气国学公开课教案

《二十四节气》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二十四节气基本常识。

2、探索节气习俗等文化内涵,独特情趣。

3、传承民俗文化,树立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二十四节气基本常识、习俗等文化内涵。 难点:激发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意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中国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又出现了第五大发明。下面我们来看一短片,请仔细看视频回答相关问题。(视频播放)请问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什么?(二十四节气)

2、新课

①从短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 交流

②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中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对于农业社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件大事,因此对气候与季节变化,须有一套准则或方法来遵循,以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来的。

③从短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制定二十四节气的方法是什么? 交流

④二十四节气制定方法

祖先们没有时钟计时,便在地上插一根竿子,依「竿影」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再根据太阳从黄经(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依次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⑤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具体有哪些节气?

人们为了便于记诵节气名称,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⑥二十四节气含义 重点字词解释 立:开始;分:(昼夜)平分;处:停止;暑:炎热;至:极致 ⑦辨一辨:节气知识知多少?

1、赏景色,辨节气

2、话习俗,辨节气

3、知农活,辨节气

4、品意境,辨节气 ⑧议一议

有人说:“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社会的时间认知体系,在城镇化的今天已经没有意义了。”对此你怎么看?

总:二十四节气的现代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3、全球温室效应

4、气节如节气 „„

五、小结

二十四节气凝聚着华夏祖先无穷的智慧,是我们老祖宗仰望星空发现的奥秘,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少年,希望我们勇于肩负这项使命。申遗成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希望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不仅仅只有端午清明。

六、作业

收集相关二十四节气其他知识。

七、推荐阅读

《二十四节气知识》许彦来 《二十四节气民俗》高倩艺

《时光印痕: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美》沈善书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修订版)》张红星、左祖俊

《光阴(中国人的节气)》申赋渔

八、板书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三篇:二十四孝教案

《扇枕温衾》

教学目标:

1.学讲《扇枕温衾》的故事。

2.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学做有孝心的孩子。

教学准备:

1.古文《扇枕温衾》及对照的现代文。

2.搜集故事主人公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弟子规》中的部分内容,指名学生读一读: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2.请学生齐读,之后解释意思,并谈自己的理解。

3.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扇枕温衾》的故事。

(板书:扇枕温衾)

二、初学古文,了解故事:

1.教师出示古文《扇枕温衾》:

2.教师范读之后,请学生自由练习,读熟该文。

3.请学生试读,纠正读音(指名三人,) 4.全班齐读。指名说说故事的意思。

(学生根据理解变成现代文,教师适当补充纠正)

三、学讲故事《扇枕温衾》:

1.出示该故事的现代文,请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同桌互相读,纠正读音。

3.小组内试讲,选出优秀的小讲解员。

4.班内展示讲故事,评选优秀讲解员。

四、补充资料,联系自身谈体会,指导实践:

1.搜集并交流其他《二十四孝故事》,并就故事中各个人物谈谈自己的看法。

2.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该怎样做。

3.为父母做一件事,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孝心。

拾葚异器

教学目标:

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孝是对子女而言的,慈是对父母而言的。父慈子孝是传统亲子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孝文化的精髓,树立良好的“孝”观念;不断提高“孝”的境界,从思想情感上去热爱、尊敬父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领略中国孝文化的精髓;

2.学生如何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去孝敬父母;

3.如何将“孝”的内涵扩大到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主要包括“孝”和“悌”。“孝”是指尊敬长辈、“悌”是指友爱同辈。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孝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我国千古传颂的一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些中国优秀文化中领略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孝”的精髓。

二、学文部分

1.读《拾葚异器》的故事

2.思考:

周郯子的那些孝行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做人的优秀品德?

3.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何体会?

周郯子孝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感恩行为;

周郯子对父母的孝顺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

周郯子对父母的孝敬是一种奉献自身的行为;为了孝敬父母可以置生死而不顾,可以做任何事情、付出任何代价;

周郯子 因为对父母的孝行,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4.小结:

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国孝文化是中国儒家思想和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孝经》、《论语》、《弟子规》当中的许多儒家孝道思想在现实的社会里仍有可贵的借鉴和学习价值,我们应该充分领略中华民族孝文化的精髓,树立良好的“孝”观念,不断提高“孝”的境界,从思想情感上去热爱、尊敬父母;将“孝”的内涵扩大到社会和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三.拓展部分

1.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交流

2.出示童谣:

《敬老歌》

别嫌老人老,老人是个宝,

为国家为社会工作直到老。

别嫌老人烦,都是为我好,

为家庭为儿孙日夜把心操。

父母生养我,孝亲要趁早。

为老人,梳头捶背洗洗脚。

为老人,端茶盛饭不觉小。

敬老人爱长辈大家乐陶陶。

3.填写孝心卡,交流。

4.老师出示:

比一比:看谁能做到

四.总结:

孝是一种美德,孝是一种风尚,孝道不仅是每个家庭应有的美德,还是一种社会文化,让孝永留我们心间。

涌泉跃鲤

一、教学目标:

1.认知方面:通过二十四孝故事教学使学生懂得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懂得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思想感情上的深情爱戴,然后在具体行为上要有孝行。

2.情感方面: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对父母的亲情和孝敬父母的真情。

3.行为方面:通过教学增强学生孝敬父母的自觉性;纠正各种不孝敬父母的思想和行为;在生活中能将爱戴父母落实到行动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故事激发学生对父母的亲情,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良好行为。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

四、课前准备:

了解二十四孝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1.请同学讲一讲父母辛勤工作的事例:做什么工作?早上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下班?你感觉你的父母辛苦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地工作呢?

2.有人说:“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每个父母的心愿,因此父母亲为我们做了很多很多,下面我们来谈谈“父母亲为我们做过些什么?”

父母把对儿女的爱渗透在我们成长的每一天,她把对儿女的关心和照顾渗透在了我们每一天的每一个细小的生活环节中。

3.出示感悟芦衣顺母的故事。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又摸了摸其他两个儿子的衣服,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4.通过朗读一起来感受深情。

5.下面就来听听我们同学的故事,大家一起来感受他们的孝心。

6.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老师点评。然后归纳出“我们怎样孝敬父母?”。

7.新课小结,并以一首小诗和大家共勉。

闻雷泣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不孝敬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孝敬长辈应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能力目标——能辨证分析孝敬父母长辈好处和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尽孝后的快乐;树立家庭中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领悟父母的爱心,学会孝敬父母

教学难点:如何孝敬父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学过孟郊的《游子吟》吧?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母爱是无私的,也是伟大的,她们应该得到我们子女的孝敬和回报,但是我们往往是难以报答慈母之爱的,因为她们的付出太多太多了。

[讲授新课]

二、难报三春晖(板书)

1.

爱洒人间(板书)

活动一:(教材第13页)“小锋和妈妈的故事”

(1) 妈妈为小峰的多动症、成绩差而伤心,却在小峰面前露出笑脸、鼓励他,这是为什么?

答:这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以自己的精心设计帮助孩子。妈妈虽然伤心,但从来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期望和鼓励。

(2) 你理解小峰妈妈的一片苦心吗?

妈妈的苦心,表现出对自己孩子赤诚的爱,对孩子的无限期待,对孩子未来的关注,以及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因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

(3)小峰以什么方式回报母亲?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峰应该以自己的成长进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自己的母亲。

给我们的启示:对无私奉献的母亲,我们最大的回报就是要在学习、事业上获得成就。

三、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长大,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母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尊敬和爱戴父母。这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也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

《扼虎救父》

一、教材:

《二十四孝图》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家庭和谐、为了孩子的一生幸福、为了地球的所有生命,德育教育重中之重,势在必行。孝道从古至今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孝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所以中国人才把此作为人性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大力提倡。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会孝敬、学会感恩作为重点教学,使学生通过这一课对于孝道意识更为牢固,并且落实与行动之中。

二、学情:

我们今天的学生,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虽然能够对父母的爱有一定的感知,但普遍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不予以关注,从而导致了他们回报父母的意识并不强烈,有些学生即使有关心,体贴父母的想法,却也缺少正确的方法指导,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实施。而对于生活中关心国、帮助过他们的人,更是缺少感恩之心,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孝道、感恩意识,及方法指导都是需要重点指导的。

三、教学目标:孝亲尊师

根据教学参考及班级实际情况,课时目标定为:

1.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伟大的,报答不完的。

2.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子女应尽的责任。

3.初步学会理解、体谅父母,能主动与父母沟通,主动分担家务。

4.进一步体会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应有的美德。

5.懂得感恩、报恩是善良人应有的品德。

6.初步学会常怀感谢之心,不忘帮助过自己的人。

四、教学重点:学会感恩,学会孝敬

五、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理解、体谅父母,能主动与父母沟通。

2.要常怀感谢之心,不忘帮助过自己的人。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二十四孝》图,并布置于教室周围;

2.田世国新闻报道,为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3.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谢谢你》;

4.收集父母的烦恼。

学生准备:

1、收集身边孝敬长辈的故事;

八、教学过程:

活动

一、看一看,了解美德故事

1.提问:你看了这段广告,有什么想说的?(播放公益广告《为妈妈洗脚》)

2.交流。

3.(墙面上贴出部分《二十四孝图》)师:今天在我们教室里贴了许多图画,请你和同桌一起去看看,说说你对那一幅图最感兴趣,表达了什么内容。

4.过渡:这些图就是我们国家有名的《二十四孝图》的其中一部分,其中表现的都是古人孝敬长辈的故事,看来孝文化在我国真是源远流长,难怪古人会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板书:百善孝为先】

5.师述:我们的古人拥有着孝敬长辈的美德,其实我们现代人做得并不比他们差,我就知道一个人(出示田世国的图片)这位被评为了2004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

6.交流:人们为什么会被感动?(播放新闻报道)

7.小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言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母亲收获慰藉。

8.布置作业:在我们生活这样孝敬长辈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如“一女养八老”,“背着母亲求学”等等,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事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去收集这些故事,我们进行一个“身边的孝子”故事会。 活动

二、说一说,感受孝道含义

1.过渡:中国人就是这样从古到今一直演绎着孝敬长辈的故事,孝敬长辈成了我国的传统美德。【板书:中华传统美德。】

2.小组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孝敬长辈。【板书:孩子 长辈】

3.交流: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具体例子

4.小结:是啊!父母一直无怨无悔的为我们付出着,你们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教会我们说了第一句话,跨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我上学了,你们亲自送我到校门口,我写字了,你们手把手地教我。我生病了,你们不眠不休地照顾我,你们把我们从襁褓中养育至今,经历了多少艰辛。难怪人们会说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父母给予的爱。(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活动

三、议一议,学会与父母沟通

1.过渡:就如歌中唱的妈妈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头发渐渐花白,腰身也不再那么挺拔,而我们的慢慢长大,可以为他们分忧解难

2.媒体出示:(课前收集的父母的烦恼)

3.交流:遇到这样的情况,是怎么对待的

(播放媒体):父母是怎么想的,我们也来读一读父母的心

4.学生活动:听到了爸爸妈妈的想法,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想,怎么来解决呢?找好朋友商量一下。【板书:理解、体谅】

5.教师小结:都说沟通是人和人之间最好的桥梁,和父母之间也要及时沟通,并尽自己能力的为父母分忧解难,这样才是为人子女的孝道所在。孝敬长辈我们要做的其他方面还有很多,下节课继续来学习。

《哭竹生笋》

一、教学目标:

1.认知方面:通过二十四孝故事教学使学生懂得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懂得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思想感情上的深情爱戴,然后在具体行为上要有孝行。

2.情感方面: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对父母的亲情和孝敬父母的真情。

3.行为方面:通过教学增强学生孝敬父母的自觉性;纠正各种不孝敬父母的思想和行为;在生活中能将爱戴父母落实到行动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故事激发学生对父母的亲情,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良好行为。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谈话法

四、课前准备:

了解二十四孝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我的好妈妈》以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导入新课作准备。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我的好妈妈》,听了这首歌,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记的小时候,当妈妈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天回家时,作为儿女的我们,能送上一杯热茶慰劳父母,现在我们逐渐长大了,你们还会这样做吗?对辛辛苦苦培育子女的父母,我们还能作些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课题《学会孝敬父母》

师:什么是孝敬呢?

师:我国古代对孝敬父母是怎样理解的呢?

师:我国古代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

讲述哭竹生笋

师: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还有许多,投影《二十四孝》感悟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师:古代的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那么当代的人又是怎样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的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投影:故事《孝道》

师:故事中的王守成家境并不富裕,但为了实现母亲的愿望,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徒步背着百岁的母亲,千里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北京。下面你能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边孝敬父母的故事吗?

学生讲故事: 自己的父母孝敬爷爷奶奶的故事。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讨论,大家知道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以及怎样孝敬父母。但我们不能忽视,有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平时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所以平时要象孝敬父母一样孝敬爷爷奶奶、孝敬所有的长辈,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大家愿意这样做吗?

(投影)小结:

1.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敬父母也是子女应尽的责任。

2.怎样孝敬父母?

尊重父母:尊重父母的人格和情感,尊重父母的教育和劳动。

理解父母:体会父母的辛劳,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

体谅父母:我们心里总要念及父母,凡是想着父母,不给家长提一些勉为其难或根本做不到的要求。

慰藉父母:我们要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在父母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尽我们的力量,为父母分忧解难。

《弃官寻母》

教学目标:

古语有云:“百行孝为先”,可见“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领略中国孝文化的精髓;

2.学生如何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去孝敬父母;

3.如何将“孝”的内涵扩大到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主要包括“孝”和“悌”。“孝”是指尊敬长辈、“悌”是指友爱同辈。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孝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我国千古传颂的一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些中国优秀文化中领略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孝”的精髓。

二、学文部分

1.读《弃官寻母》的故事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2.思考:

朱寿昌的那些孝行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做人的优秀品德?

3.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何体会?

朱寿昌孝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感恩行为;

朱寿昌对母亲的孝顺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

朱寿昌对母亲的孝敬是一种奉献自身的行为;为了孝敬父母可以弃官不做,侍奉母亲,这种孝行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4.小结: 古代,朱寿昌为母弃官不做,回家侍奉母亲,现代:田世国——捐肾救母 他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延续了母亲生命,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话(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颁奖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三、拓展部分

1.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2.名言: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3.填写孝心卡,交流。

四、总结:

孝是一种美德,孝是一种风尚,孝道不仅是每个家庭应有的美德,还是一种社会文化,让孝永留我们心间。

《孝感动天》

一、教学构思:

讲孝敬父母有几个难处,一是学生从小到大已经多次接受过这样的教育,对正面的说理易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是“老一套”、“背时”,没新意;二是父母天天在自己的身边,已习惯于接受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许多生活上的角色也基本成型;三是初中生独立意识的增强,与父母关系呈现出新特点,少了崇拜的眼神,多了审视的目光,叛逆性特强,;四是父母疏忽了孩子的成长,一味要求孩子读好书,对孩子其他的需要关心不够,与孩子之间矛盾突出。

为此教学设计主要着重于建立父母与子女“重新”认识、沟通的桥梁,缓和矛盾,在感情上唤起积极的回忆,从而使学生能调整心态,客观地评价父母,体会父母的可敬、可亲、可爱。

一、 教学方法:

二、 课内布置,课外落实,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父母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认识父母在自己成长的不同阶段所承担的主要责任和作用,明确自己作为子女应怎样正确对待父母;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会父母的辛劳,理解父母的殷切期望;

3.把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实在的行动,一句问候,一个祝福,学会与父母进行沟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贴父母的事。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布置“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了解父母的职业,具体的工作时间、内容、工作强度、压力,他们忧虑的、高兴的是什么;向父母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特别记取印象深刻影响较大的一些片段。

2.让每一位同学给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写一封信,内容要求:一是表示感激,二是谈谈自己的心里话,对父母的看法,对自己的认识等,三是对父母的祝福或期望。

统一由科代表寄出后,要求每一位家长收信后给孩子回信,并请学生带到学校,挑一些典型的在班级进行交流。

第二步: 讲解新课:

出示”孝感动天”的故事讲解内容.

紧紧围绕学生课前的调查所得进行引导、阐述,共同讨论

(一)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父母是社会主义劳动者

2.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

3.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

讨论现实生活中我们与父母之间交往特点:排斥、逆反、顶撞

实物投影:家长的信

让学生体会并讨论家长的信,启发学生理解父母,进一步引入该怎样孝敬父母(讨论)

(二)怎样孝敬父母?

1.尊敬和爱戴父母棗棗从现在做起

(1)听从父母的教导:在父母教育我的时候,要认真听讲,虚心接受父母的意见,牢记父母的话。

(2)关心体贴父母:在父母工作的时候,不吵不闹,不打扰父母工作和学习,父母在休息的时候,走路要轻,说话要低,不妨碍父母的休息;父母干活累了,要给父母倒水喝,给父母捶背在吃东西的时候,要把好的东西先给父母吃,让爸爸妈妈高兴...... (3)尊重父母的意见:听到父母讲话;便有礼貌地认真地听,也不插嘴;当父母批评我的时候,我不要生气,因为这是为我好。不能与父母顶嘴。

(4)体谅父母的难处:不向父母要好东西。

看到;看到我们大人体息了,知道轻手轻脚,不发出声音;;遇到有好吃的东西,知道先拿给我们吃„„。

2.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棗棗长大后应尽的责任

(1)物质上的赡养

(2)精神上的关心

第三步:实践活动

1.要求在母亲节的这一天,利用双休日为妈妈服务一天,体会家务劳动的琐碎和辛劳,让妈妈过一个愉快的节日。

2.要求学生坚持“三个一”:每天至少做一件家务事,每周至少主动与父母谈心或活动一次,每月至少与父母书面交流思想一次。

亲尝汤药

教学目标:

1.学讲《亲尝汤药》的故事。

2.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学做有孝心的孩子。

教学准备:

1.古文《亲尝汤药》及对照的现代文。

2.搜集故事主人公刘恒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弟子规》中的部分内容,指名学生读一读: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2.请学生齐读,之后解释意思,并谈自己的理解。

3.师:在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中,就有一位这样大孝至贤的人,他的名字叫刘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亲尝汤药》的故事。

(板书:亲尝汤药)

二、初学古文,了解故事:

1.教师出示古文《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2.教师范读之后,请学生自由练习,读熟该文。

3.请学生试读,纠正读音(指名三人,)

4.全班齐读。指名说说故事的意思。

(学生根据理解变成现代文,教师适当补充纠正)

三、学讲故事《亲尝汤药》:

1.出示该故事的现代文,请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同桌互相读,纠正读音。

3.小组内试讲,选出优秀的小讲解员。

4.班内展示讲故事,评选优秀讲解员。

四、补充资料,联系自身谈体会,指导实践:

1.搜集并交流其他《二十四孝故事》,并就故事中各个人物谈谈自己的看法。

2.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该怎样做。

3.为父母做一件事,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孝心。

第四篇: 《第四节 鱼类》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水中生活的动物类群有哪些,并能总结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3.举例说明鱼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鱼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究鱼类的外形和呼吸方式,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和了解水中生活的动物引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 2.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

教学重点

1.观察鱼类的运动和运动方式。 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3.能够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鱼的外形、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教法及学法指导

谈话式、启发式、探索实验式。

教具学具准备

鱼的外部形态教学挂图或各种鱼外部形态的影像资料或图片以及水生动物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吃鱼吗?鱼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不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呢?展示鱼的骨骼图片:问:那些动物是有脊柱的?那些动物是没有脊柱的?脊柱与鱼的运动有关吗?引入新课。 了解多种多样的鱼。学生探究了解:

1、鱼的种群数量

2、鱼的生活环境、食性……

3、四大家鱼:列举淡水鱼

4、列举常见的海水鱼

四、认真观察课本图片,归纳一下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有哪些?[成果展示质疑深化]

一、鱼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部:

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

学生仔细观察,鱼的体形像什么?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

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会发现什么?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 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

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

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学生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

请两位学生配合,轻轻掀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用吸管吸取一些墨汁慢慢滴在鱼口前方的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

提问:鱼靠什么运动?

请学生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如果剪去鱼鳍,鱼的游动会怎样,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 师生共同总结鱼的主要特征。 探究总结:鱼的主要特征4个点

鱼的外形:大多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水的阻力。

鱼的体表:鱼的体表有鳞片和黏液;既能保护身体又有利于克服水的阻力 鱼的运动:鱼通过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完成游泳运动 鱼的呼吸:鳃

二、探究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展示图片:蛋白质重要来源

2、明确《渔业法》相关规定:养殖、捕捞 拓展反思:

1、水如何进入鱼鳃,又从什么地方流出?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变化?

2、哪些特点对水中的呼吸是至关重要的?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有关鱼的外部特征,及通过探究实验得出鱼鳍的作用,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功,但又要指出不足,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本课的教学目标,逐渐让学生做事要先考虑周全,再去做的行为习惯。

第五篇:中级班第二十四讲教案

经典诵读中级班第二十四讲教案

一、复习上次课内容

1、唐诗《浪淘沙》

唐•刘禹锡

原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波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弟子规》信

(一)

凡出言, 信为先。诈与妄(wàng),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时,勿佞(nìng)巧。

二、复习中级班第一讲——第二十三讲所有内容 (一)、唐诗

1、唐诗:《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唐诗:《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唐诗:《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唐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唐诗:《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唐诗:《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唐诗:《绝句》

唐•杜甫

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唐诗:《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0、唐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唐诗《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波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二)、《弟子规》信

(一)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制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需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时,勿佞巧。

(三)、论语

为政篇(共二十四章) 第二

2.1子曰:“为政以德,譬(p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供(gǒng)之。”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八佾篇(共二十六章) 第三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栽!”

里仁篇(共二十六章) 第四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四)、千字文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华夏,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旁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夹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架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上一篇:房产股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党章知识点汇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