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国际贸易论文

2022-07-03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国际贸易综合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实验环境仿真性不足、实验师资缺乏等问题,提出加强国际贸易综合实验教学的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当前高校国际贸易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前高校国际贸易论文 篇1:

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本论文旨在研究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高校所在地的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在应对地方性人才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中不断完善。做好二者之间的衔接,既有利于挖掘出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特色并树立起自身的品牌,又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探讨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如何做到紧贴地方经济的脉搏,以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国际贸易专业紧缺人才。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需求;高校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社会公认的现代大学的三项职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围绕国际贸易的行业特征而展开。

一、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需求分析

紧缺人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而又严重短缺的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一般来说,这类“三高”人才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有时需求虽不大,但是岗位重要而又缺乏供给选择。目前最紧缺的人才的素质要求总体呈现创新型、复合型的特点。创新型体现为能站在战略高度,对市场预测、产品需求、技术规格、经营方式等具有前瞻性,并能开创国际经贸营销管理的新局面;复合型体现为身兼数项专长,不仅具备扎实的外语功底,熟悉外贸业务,而且应具国内先进制造业基地所涉及行业的工科背景,不仅懂得专业技术知识,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随着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前国际贸易增长加速,已经进入新一轮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由于贸易出现新的需求,未来国际贸易发展重点的转变对人才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需求和要求。首先,不断增长的外贸业务,拉升了高水平外贸人才的需求;第二,随着国家对进口业务的重视,进口贸易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第三,随着国内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推进,出口贸易结构和组织形式发生转变,要求人才素质不断拓展,专业性外贸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第四,随着我国国际贸易顺差的加大和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贸易发展模式将发生变化,大量的国际采购将改变传统的贸易方式,若干服務于国际贸易的重点领域,如港口、物流货代、金融、包装等方面的国际贸易人才缺口将更为突出。目前,我国高水平外贸专业人才的供求严重失衡,从智联招聘网招聘的职位需求看,高层次的国际贸易人才严重“仓储”不足。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担负着服务地方,为外贸企业输送大量合格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艰巨任务。由于经济和发展需要,各地都迫切需要大批外经外贸方面高素质紧缺人才。

二、高校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国内高校所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入,依然存在一些需要继续完善之处。结合社会需求,高校国际贸易毕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核心能力培养需要加强。主要是创新能力和跨国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随着国际贸易专业化发展,以上两者在激烈竞争中的重要性日趋显现。①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总体分析,大部分毕业生都是能够适应或者达到工作岗位要求的。但是,在价值创新能力的评价水平上却普遍较其他能力偏低。作为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是否能够通过自身的工作和表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才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是毕业生就业和提升的核心竞争力。而现在的高校往往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一味以学习成绩至上,忽略了对于学生创新的鼓励和个性的培养。②跨国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不足。跨国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是指能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交往的能力。作为一个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毕业生,良好的跨国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是必须的,且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其重要性更加明显。③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不足。国际贸易工作是一个非常注重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的实务性工作,一个人在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方面很大程度上与其性格、家庭背景等息息相关。但是,后天实践和训练可以改善和培养出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通过在高等学校设置的各类实践实习环节中,尽早地接触国际贸易工作环境,对提高专业人才的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有效的。④理解和认知行业动向的能力培养不足。不同的国际贸易公司身处不同的行业背景,行业的景气程度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关联性;同时,行业本身也存在着发展的波峰波谷变化。对行业深层次的认识,需要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上体现出针对性、行业性课程。

2.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如目标国/地区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环境等)在日常教学课程安排上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对于贸易对象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的风俗习惯、法律制度、经济政策及发展状况的了解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达到贸易高效化及规避贸易风险的基础。因此,高校教育要体现广泛性并与国际接轨,就需要在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上有所体现。

3.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欠佳。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其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在工作中进行再培养,这就导致了国际贸易人才无法在就业后立刻适应相关工作,而需要花费企业和个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方能真正学以致用。国际贸易毕业人才最初就业的时候由于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之间无法贯通,使他们无法很快适应工作,相对削弱其个人的竞争力,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完善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调整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机制。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应建立“学分超市”的培养办法,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在国家和学校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下,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社会要求和对教育服务产品的认识,对课程和“学分”做出灵活、多变的选择、组合、调整。例如可以将国际贸易课程中非核心但是与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有关联的课程在“超市”中列出来,如美国等国对中国玩具商品反倾销制度中涉及到的关键问题单列做专题讨论,同时与相关外贸出口公司的工作团队建立紧密的联系。

2.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往往是以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为依据的。国内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能使学生充分掌握国际贸易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国际贸易课程的安排还欠缺一定的全面性和针对性,需要逐步完善和加强。应该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重新审视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满足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①针对跨国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培养不足,国际贸易毕业人才对学习世界其他地区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环境等相关知识重要性的认识缺乏等问题,高校应该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开设并形成相关的通识课程体系,将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环境知识作为通识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②进一步加强英语、计算机、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的教学,适当增加应用类和实践类课程,让学生及早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③加强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教学环节,以世界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和金融最新政策作为导读类课程,同时增加管理决策等必修课程,让学生对国际贸易的系统性风险与管理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有初步认识。④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国际贸易新兴理论的教学与最新国际市场环境的案例分析,使得学生通过最新案例教学身临其境,更好地把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深入了解当今市场动态,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尴尬问题。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因素,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坚持教学与科研格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实践能力不能从书本中得到,主要依靠实践教学环节。这就需要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要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毕业生走上工作崗位的适应期,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①高校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在扎实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实践基地,和相关的国际贸易企业建立联合培养的机制,建立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室,使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就掌握相关的实践能力。②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外商科教育,在大学阶段就尽早地让学生接触实际,参与公司、企业、公共事业机构、基金会等各种国际组织的运作,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有利于国际贸易人才综合竞争能力的增强。③实现学校和国际贸易企业的双赢。国际贸易实践基地的建立,将帮助企业高效便捷地选择合适的国际贸易人才,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造血”的良好局面。④引入国际电子商务模拟软件系统、国际贸易进出口模拟教学软件、沙盘ERP管理软件。让学生利用网络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技术性、操作性,使其既从国际贸易实务获得实践训练,同时也从国际贸易管理方面充实经验。

4.以产学研为纽带,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培育应用型人才提供保证。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就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的增强,将培育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也为新的国际贸易专业优秀教师的成长提供优越的环境,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不断提高本学科的专业学术水平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①积极与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大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为教师培训,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各类学术研讨活动。②在学校内部,开展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形成促进教师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良性激励机制。③同相关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大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建立校校兼职、校企兼职教师上课的机制,建立“产学研”良性循环机制。④加强师资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科研深度,建立学生参与科研激励机制,以科研促进教学。尤其是国际贸易方面的科研工作,既要符合地方性需求,更要注重科研课题的研究深度,形成学术研究梯队,凝聚科研力量,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力量,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⑤对教师进行综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把深厚的教师资源发挥出来,将知识由教师成功传导给学生。

5.建立科学有效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评估和评价体系。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人才培养环节中的教学质量评估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显得尤其重要。国际贸易教育教学体系除了应符合高等教育自身的教育教学规律外,还可借鉴国外经验,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考核标准来主导和组织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中课程开发可由外经贸界深度参与,各种技能培训内容可由长期工作在该职业领域的优秀人才来确定;师资队伍由文化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老师组成,专业课可以“双师型”老师为主导,教学管理可实行“学校主管、企业参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体制,实现灵活性、开放性、规范化、多样化等特点;成绩评定,以学生考试成绩与职业资格考试并重,提倡“一张文凭、多张证书”,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获得外语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公共技能证书。

参考文献:

[1]汪琳,焦雨生.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教育研究,2008,(5).

[2]韦苏捷.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8).

[3]邵卫华.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及我国的对策[J].对外经贸,2012,(03).

作者简介:郭金刚(1963-),男,北京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教学研究。

作者:郭金刚

当前高校国际贸易论文 篇2:

加强国际贸易综合实验教学的思考

摘 要 针对当前高校国际贸易综合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实验环境仿真性不足、实验师资缺乏等问题,提出加强国际贸易综合实验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 国际贸易;综合实验;实验环境仿真

Reflections on Strengthening Teaching of Comprehensive Experi-

ment for International Trade//ZHOU Xudong

the shortage of experiment teaching staff during the teaching of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in current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of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simulation

1 国际贸易综合实验教学的意义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企业的国际商务运作模式和经营管理手段也发生深刻变革,这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国际贸易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在于拥有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外贸专业人员、精英人才是国际贸易活动的主体,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才能形成巨大的国际贸易能力和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从现实看,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国内市场对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端外贸人才需求数量巨大。因此,如何紧跟市场变化,根据社会需求,创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就成为目前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际贸易综合实验整合了外贸函电、国际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代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在训练学生熟悉外贸业务流程,掌握国际贸易操作核心技能,提升业务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国际贸易综合实验教学,建立接近真实的国际贸易操作虚拟环境,让学生模拟和体验外贸业务流程,全面系统地了解国际贸易运作的整个过程,丰富教学手段,将理论教育与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扩展专业实习、实践载体,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场所,从而缩短与企业岗位需求的距离。

2 国际贸易综合实验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实验条件明显改善,但实验资源利用率较低 作为人才培养的方法之一,实验教学对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众多高校对国际贸易实验教学特别是综合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在专业实验室建设上的投入逐年增加,实验硬件及软件投入增长较快,实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是由于人才培养方案不尽合理,许多高校偏重理论教学,实验课程偏少,加之实验师资缺乏,实验室利用率偏低,因此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验环境与外贸实际不贴合,仿真性不足 雖然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建设得到明显改善,但相对于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实际,仍然相对滞后。许多高校仅在计算机机房安装几个国贸软件完成实验教学,缺少全仿真的模拟操作环境。如将实验室按实际外贸业务环境分区设置,模拟交易磋商、合同签订、托运订舱等一系列业务流程,从场地布置、硬件布局和氛围渲染上让学生对外贸业务环境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此外,实验软件方面也相对陈旧,许多国际贸易综合实验软件只是对外贸业务流程主干的简单模拟,人机界面单调枯燥,软件功能设置上互动性不足,仿真程度低,无法全面模拟真实的外贸交易环境。

实验师资缺乏,不能适应教学要求 在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实验师资数量和质量对实验效果发挥着重要影响。从目前多数高校国贸系师资队伍看,大多为理论课教师,许多大学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比例也较高,但实验课师资明显缺乏。国际贸易综合实验教学强调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教师要求较高,特别需要既有深厚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外贸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许多高校国际贸易教师招聘注重教师学历,忽视教师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这就导致高校国际贸易系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国际贸易实验师资建设亟待加强。

评价单一化,考核不够科学全面 国际贸易综合实验教学软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不够全面。从事国际贸易业务需要多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外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外贸谈判能力、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很难通过综合实验教学软件进行全面考核。目前,多數高校国际贸易综合实验课程的考核一般是通过上机操作和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定。其中,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多,而实验教师缺乏,这就很难让教师在上机操作环节全面掌握每一位学生上机操作的具体情况;实验报告只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外贸业务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准确全面地衡量学生的业务技能和实践能力,评价较为单一。

3 加强国际贸易综合实验教学的对策

充分整合实验资源,提高实验资源利用率 目前,在多数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室采购的教学软件中,都包括国际贸易综合实验软件、外贸单证软件、国际结算软件、国际货代软件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首先,要结合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通过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科学合理的实验课和实训课,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软件,加强学生国际贸易实用技能训练,发挥已有软件的价值和作用。

其次,在深入调研,了解外贸业务最新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优化国际贸易综合实验流程设计,整合相关教学软件,合理搭配组合使用已有实验资源,提高实验资源利用率。

最后,为弥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实际实习环节的不足,如寻找实习单位困难、实习中难以接触深层次的外贸业务知识等,可通过利用国际贸易综合实验软件开展模拟实习实训,提升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实现实验资源价值利用最大化。

全面模拟外贸业务环境,提升实验环境仿真程度 国际贸易综合实验课程的效果和质量与实验环境仿真程度密切相关,如果实验环境脱离外贸现实太远,则将大大降低实验质量,影响学生业务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提升实验环境仿真程度,一方面要在实验室区域划分、场景布置、氛围烘托等方面精心构思设计,努力从硬件上使外贸业务操作环境与实际贴合;另一方面,在软件上采购相关外贸教学软件时要充分比较,选择软件要注意其功能是否完善、先进、紧跟外贸业务发展实际。此外,选购软件还应注意人机界面是否友好、人性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软件能否提供进口商、出口商、银行、海关等外贸角色互动平台及师生互动交流平台,能否较为全面地模拟真实的外贸交易环境等。总之,要从实验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环境的仿真程度。

大力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提高国际贸易综合实验教学质量,实践经验丰富的高质量师资必不可少。高校国际贸易系可从三方面考虑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为本系实验课教师创造积累国际贸易实战经验的机会和环境,可通过争取学校政策支持及与相关外贸企业、银行国际业务部、货代公司等单位的沟通合作,选派实验课教师进入与外贸业务各环节相关的单位进行实践,帮助他们获取和提高国际贸易实践经验和技能。

二是招聘教师时,适当考虑专业实验课程建设需要,关注应聘者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有外贸从业经验者优先选聘为实验课教师。

三是加强高校国际贸易系与相关外贸企业和政府部门、金融单位等的联系与合作,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外贸从业人员、海关、商检等政府工作人员及银行、保险等业内人士作为兼职教师,请他们举行讲座、讲学或指导学生实验实训,借外力提高实验师资队伍质量。

优化考核方式方法,构建全面科学的考核体系 现有国际贸易综合实验软件多数带有考试系统和自动评分功能,但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为增强国际贸易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效果,应优化考核方式方法,建立全面科學的考核体系。可考虑针对外贸从业人员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如外贸谈判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一项核心技能,可通过将学生分组,给学生分配任务或让学生自主设定目标,分角色模拟现实进行谈判,录制视频,以此考核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外贸谈判技巧的掌握等。

其他国际贸易的重要技能也要通过设計科学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相关能力进行评价。要避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关注结果和实验报告的不足,加大对实验过程中学生表现的监控和评价,通过科学全面的考核体系,测试学生的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考核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素心.国贸专业实验实训平台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J].商业经济,2013(4):122-124.

[2]刘娟.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考核模式改革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6):21-22.

[3]邵柏春,易成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4):157-159.

[4]张娟.国际贸易综合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2):294.

[5]任雪梅.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27-228.

作者:周旭东

当前高校国际贸易论文 篇3:

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岗位及其就业能力结构分析

摘要:大学生走向社会,获得工作的关键因素是具有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就业能力。文章指出,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岗位主要是从事进出口报关、涉外贸易、国际结算、外贸单证、涉外商务代理、英语翻译等国际商务业务工作。与这些岗位相匹配的就业能力包括国际贸易专业文化知识、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技能与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身心素质等。

关键词:地方高校;国际贸易本科生;就业岗位;就业能力

我国高等学校的国贸专业,按专业方向可分为3种类型:(1)侧重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贸易发展历史现状及其演变趋势的研究,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等理论研究,这类专业方向主要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2)侧重于国际商品贸易理论及实务的研究,培养直接从事外贸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3)以培养综合贸易理论与实务,以及工业技术、工业管理方面的对外经济贸易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前两类人才培养任务应分别由综合性重点大学和财经类院校承担。地方高校应承担第三类人才培养任务,即为当地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办学定位应体现两方面特点:一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二是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重点。

一、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岗位分析

从地方高校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办学定位看,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方向主要为各类外经外贸单位、国际金融单位、涉外企业、航运公司、报关公司等单位从事进出口报关、涉外贸易、国际结算、外贸单证、涉外商务代理、英语翻译等国际商务业务。具体就业岗位分析如下。

(一)单证员

指在对外贸易结算业务中,买卖双方凭借在进出口业务中应用的单据、证书来处理货物的交付、运输、保险、商检、结汇等工作的人员。主要工作有审证、制单、审单、交单与归档等一系列业务活动,它贯穿于进出口合同履行的全过程,具有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时间性强与要求高等特点。

(二)报关员

指依法取得报关从业资格,并在海关注册登记,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业务的人员。报关员只能受雇于一个依法向海关注册登记的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或者报关企业,并代表该企业向海关办理报关业务。

(三)外销员

指外贸企业中的业务员,主要负责公司产品进出口业务工作。包括从接受询盘、报价、订单确认、制单、报关、商检,到运输、保险、外汇议付及外展的等项工作。

(四)外贸跟单员

指在进出口贸易中,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货物加工、装运、保险、报检、报关、结汇等部分或全部环节进行跟踪和监控,协助履行贸易合同的外贸从业人员。

(五)报检员

是指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规定的资格,在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注册,办理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业务的人员。报检员受国家质检总局主管,检验检疫机构负责组织报检员资格考试、注册及日常管理、定期审核等工作。

(六)国际货物代员

是指接受进出口货物发货人、收货人的委托,为其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的人员。主要从事在国际贸易交往中接受货主委托,组织、实施和协调公路、铁路、海路、航空等运输过程,办理有关货物报关、交接、仓储、调拨、检验、包装、转运、定车皮、租船、定舱等综合业务工作。

(七)国际结算员

指根据国家金融政策、法律法规和总行有关规章制度以及国际惯例办理国际结算业务的从业人员。主要负责处理并审核进出口押汇单据、信用证及放款文件,处理和审核进出口代收、进出口保函等业务,对经办行进出口信用证业务的监控,规范经办行进出口信用证业务的办理,对信用证业务进行统计、分析等工作。

(八)英语翻译员

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从事英语口译、笔译的从业人员。主要负责公司或企业对外语活动中口译、笔译工作,负责对外往来信件、邮件的翻译和英文信函写作以及对国外客户的电话接听,国外客户的接待和口译等工作。

二、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

就业能力,简称“就业力”,是最近几年出现并逐渐流行的一个概念。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把它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维基百科全书》将“就业力”定义为能获得初次就业、保持就业以及在必要时获得新就业的能力。大学生的就业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国内对就业力的研究,普遍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获得工作”这个层面上。当然,不同的就业领域,不同的专业岗位所要求的就业能力是不相同的。从上述我们分析的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去向及其主要的就业岗位看,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需具有较高的就业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文化知识

功底深厚的文化知识不仅是大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大学生有效就业能力的需要。从当前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的招聘情况看,用人单位把大学生是否具有扎实的文化知识摆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的文化成绩是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非常看重的一个因素,因为文化成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和素质。有的用人单位甚至认为,文化成绩的好坏也能反映大学毕业生今后对待工作的态度。因为,作为一名学生其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在学校如果学习成绩都搞不好,说明其对待本职工作缺乏一种认真、负责任的态度,这种人必然也会将这种态度转移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因此,作为地方国际贸易专业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学好每一门功课,掌握扎实的专业文化知识。国际贸易专业文化知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一般文化知识。主要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2.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经济数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公共关系学等。

3.专业核心知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国际营销、报关报检实务、国际运输保险、国际物流、外贸单证制作、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函电等。

(二)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技能

1.适应社会的能力。国际贸易中,业务人员因为业务的开展需要,经常进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面对不同的营销环境,如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等,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及时投入工作。一般来说,一个素质比较高、各方面能力比较强、身心健康的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能够很快地适应环境、适应工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

2.表达沟通的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首先需要展示的才能就是“说话”,如果有才华而不善于口头表达,那么用人单位就会认为这是你的一个缺陷。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业务的各环节中,信息的交流都是靠语言、文字去传递的,因此,作为一名国际贸易工作人员,表达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对国际贸易工作人员而言,表达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有较强的文字组织、书写、表达能力;二是有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口齿伶俐、表述问题明确、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沟通能力是现代企业对毕业生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每个出色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所以沟通在当今社会显得特别重要。公司需要每个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经验和不同技能的人,都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以真诚的做事方式与人沟通,为企业争得利益和荣誉。

3.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是每个毕业生应具备的品质。仅有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成就事业。擅长与人交往十分重要,缺乏与人有效沟通的技巧会限制事业的发展。国际贸易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体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与相关部门的良好关系,处理好与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当地政府、海关、商检等部门的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组织管理的能力。大学生毕业后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走上领导岗位从事管理工作,但在将来的工作中却都会程度不同地用到组织管理才能,这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从近几年地方高校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大学毕业生中的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总是用人单位的首选对象,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看重毕业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因此,国贸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各种社团组织,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5.果断决策的能力。决策能力是指在面临多项选择时能及时、果断地作出最佳选择的一种能力。它可以使人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以较少的付出获取较大的成功。人的一生往往会遇到许多重大的选择,优柔寡断、草率决断都会让人误失良机,会给整个人生带来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在业务洽谈中经常面临着许多需要即时决策之事。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

6.外语应用能力。掌握好外语是每一个外贸工作者的必备条件。一般来说,对于国际贸易人员的外语水平要求是很高的。外语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能熟练地直接运用外语与外商进行交谈、起草和阅读往来磋商函电、拟制合同等。

7.团队合作能力。时代发展到今天,可以说人的社会属性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明显和重要。团队精神是人的社会属性在当今的企业和其他各社会团体的重要体现。团队精神事实上所反映的就是一个人与别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对公司来讲,团队精神就是每个人各就各位,通力合作。如果毕业生其他能力非常好,唯独不具备团队精神,那么,他也是不太可能得到重用的。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与人团结合作的能力。

8.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指能够准确地掌握和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国际贸易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表现在下面两方面:一是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二是EDI系统的使用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电子单据的起草、录入,对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微机化管理。

(三)国际贸易专业的技术技能

1.国际市场调研能力。国际贸易人员要掌握国际市场调研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具备国际市场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和国际市场预测、决策的能力。要能准确地把握信息来源,抓住市场机会,选择最理想的合作对象,与之建立业务关系,并能根据变化的环境及时调整营销策略,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2.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国际贸易的从业人员应该能够根据市场变化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创新思维来发现市场机会,开拓新的市场。这种能力是国际贸易的业务人员所具备的较高层次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通过市场调查分析确定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在明确了产品市场和产品销售对象后,制定详细的市场推广策划方案,借助宣传媒体、展销展会、网络推广、电话营销、电子商务平台、终端销售等方式,提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3.成本核算能力。外贸企业经济效益的核算,关系到进出口业务的盈亏,国际贸易的从业人员要能够计算出口总成本、出口外汇净收入、出口盈亏率、出口换汇成本等指标,合理对外报价。

4.商务谈判能力。国际贸易的从业人员应有较高的谈判技巧和谈判驾驭能力,能够很好地把握和处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等各磋商环节中的各种问题,并能够根据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准确地选择发盘的性质,有较强的还盘能力和谈判能力。

5.合同签订能力。外贸合同条款比国内合同要复杂得多。因而,国际贸易人员一定要熟悉合同基本条款的各项内容,不能马虎每一个字眼,避免合同陷进。同时,要能够准确地运用品质、数量、贸易术语的各种具体表示方法,在拟订条款的过程中,灵活地使用溢短装等机动幅度条款或援引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进行约束,以便于合同的顺利履行。

6.报关、报检能力。报关能力表现在:通晓海关报关业务程序,熟悉海关法规和通关的规则制度,能准确地判断进出口商品所属税则类别,能独立填写进出口货物海关报关单,核算应缴关税、和应得的出口退税税额。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团队精神,能够承受工作压力,处理疑难问题;具备优秀的公关能力与表达能力,构建与海关、检疫等部门的良好关系。

7.出口制单结汇、进口审单能力。在进出口贸易中,能否正确制单、审单是进出口企业能否顺利收汇和提物的关键。因而具备出口制单结汇、进口审单能力是一名外贸工作人员理所当然的。这种能力表现在熟练掌握进出口交易中应提交的信用证、装箱单、提单、保险单、汇票、产地证书等各种单据种类,每种单据的内容和具体的使用方法,能够独立制单、填单、审单,办理议付。

8.货代业务能力。竞争激烈的国际货运代理业需要大量优秀、全面的国际货运代理人员。成为合格的国际货运代理人员需要具备控制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的能力、审核和制作各种货运单证的能力、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代理国际贸易进出口及报关报检业务的能力、专业英语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服务行业所需要的服务意识、货运事故的索赔与理赔能力。

9.跟单能力。跟单员的工作几乎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从销售、生产、物料、财务、人事到总务都会有跟单员的身影出现。其特点是复杂的,全方位的。因此,跟单员需要有较高的跟单能力: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和模式,有良好的英语读、写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刻苦的工作精神;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相关单证审核能力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10.国际货款结算能力。国际货款结算能力就是要熟悉汇付、托收、信用证、银行保函等国际贸易中常见的支付方式的业务流程和运行程序,根据货物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支付方式来及时、安全地进行货款的结算。

(四)个人品质和身心素质

作为一名出色的国际贸易专业人员,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与较强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身心素质。因为这些质素也已成为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1.个人品质。国际贸易专业人员的个人品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诚信、吃苦耐劳精神、工作责任心、团队精神、忠诚度、谦虚等七个方面。根据我们对湖南省涉外企业招聘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七项个人品质的平均要求普遍要高于各项能力素质的平均要求。这表明,当前用人单位在招聘和使用大学毕业生时更为看重的是大学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能力素质与之相比退居到了次要位置。这反映出当前用人单位对德才兼备的大学毕业生的渴望和需求,做人做事和谐、统一。因此,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应加强个人品质的培养,提高自身魅力。

2.身心素质。国际贸易专业人员需要经常进行户外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面对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不仅非常艰辛,而且心理压力很大。所以,国际贸易专业人员要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一是要具有理智、沉着、热情、乐观向上、富有朝气、坚毅执着的品质;二是要具有开阔的思路和竞争意识,勇于承受压力,接受新生事物,能够面对失败;三是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四是要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 董本云.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分析[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2] 何龙斌.基于岗位分析的国贸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8).

[3] 许溪沙.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浅议[J].中国建设教育,2006,(1).

[4] 万茗.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2).

作者:肖 黎 冯志坚 刘纯阳

上一篇:文化赏析英语文学论文下一篇:旅游客源服务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