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学创新思维培养论文

2022-04-23

摘要:近年来,美术教学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并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对美术教育有所帮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然教学创新思维培养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自然教学创新思维培养论文 篇1:

培养提升师范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及策略

摘要:为在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培养西部师范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实验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与创造性这一独特优势,改革传统的“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模式,建立“案例-任务驱动”实验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实践中还应注重文科学生逻辑思维及理科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策略,以利于不同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教学;案例-任务驱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曹文泉(1968-),女,上海人,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甘肃?兰州?730070)

西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西部师范大学,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区域性”的办学方向,承擔着为甘肃及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农村教育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现代计算机教育技能的中小学教师的重任,而对于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责任更为重大,因为他们毕业后还担负着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因此,在公共计算机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长期以来一直是笔者致力于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提出:一方面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实验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与创造性这一独特优势,改革传统的“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模式,建立“案例-任务驱动”实验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还应注重文科学生逻辑思维及理科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策略,以利于不同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建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西北师范大学的公共计算机系列课程中,按照知识结构将教学内容化分为若干模块,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分离,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操作系统基础、数据结构基础、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等知识的学习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软件,如Office、Photo Shop、Flash、Access、Cool 3D、信息检索技术、网络配置与调试、网页设计、程序设计等,则主要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学习及应用。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非常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的激发,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非常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这一独特优势,渗透创新教育思想观念,在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改革传统的“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模式,建立“案例-任务驱动”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为突破口,通过适切案例,体现知识的新颖性、时代性,围绕案例功能,组织学生研究、讨论,使学生能从应用的角度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具体应用过程、方法,随着学生对知识的逐步深入理解,激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对案例的解剖,在动手动脑的实验过程中可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获得认识上的飞跃,并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学生能运用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时,再对案例功能进行组合与拓展,形成新的任务驱动,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通过与专业或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际任务的解决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与创新能力。从该模式的运用效果来看,已证明是一种与公共计算机实验教学相适应的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与创造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好地发挥,使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整个实验教学活动过程中,围绕现代思维方法论提出构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科学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随时带着问题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操作”,并对计算机的反馈信息进行敏锐观察、逻辑推理,透过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大胆设想及操作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具体实验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针对教学内容,呈现相应案例,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围绕案例的功能引出相关知识点,对需要论证的问题、方法等,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从多角度得出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后开展探索实验、完成案例,以进一步修正之前对知识的浅层或错误建构,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并在知识建构的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所学的理论、方法、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当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了知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时,学习效果将明显改善,学习效率也将大幅度提高。接着教师利用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对案例的组合与完善得到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新任务,在解决新任务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综合分析、发表独特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案及技能,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归整、重建,使知识在新条件下得到拓展和应用;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启发他们从专业需求、教学需求出发,自行设计实验任务,解决一些与专业或与现实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操作和设计方法,发挥每位小组成员的优势,相互帮助,协作完成小任务的开发,然后由小组成员在全班进行成果的演示与讲解,对其设计思路和实验关键技术进行课堂讨论,对做出创新性成果的小组给予奖励,并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最终完成小型应用软件和作品的设计。这样不但使学生理解当前内容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且能使学生从单纯地模仿、验证逐渐过渡到从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探究创新,并使他们较深切地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如何为专业、教学服务,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和变通性,这一过程可使学生逐渐具有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教师还能自如地将知识内容系统地、连贯地融入到案例的呈现、功能实现、归纳概念与技巧、新任务的提出及扩展应用等各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建构、系统的学习、创新的应用。

要完成这一过程,配套使用的实验教材是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环节。实验教材的每个章节应由相关知识点、实例练习、案例实施、任务驱动等四部分组成。相关知识点的罗列便于学生自学及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总结;实例练习可使学生掌握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及操作技巧并为案例实现进行相应铺垫;案例实施可使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理论、方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任务驱动可使知识得到扩展应用并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文科生逻辑思维及理科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不同内容的需求,将我校学生划分为文、理科两大类。按照教育部提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文科生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方面及艺术中的应用技能,注重培养理科生在计算机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技能。而从近几届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效及作品可看出:在PowerPoint、Photo Shop、Flash等综合应用方面,文科学生明显优于理科学生,从理科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出他们思维单一、缺乏想象力及创新欲望;而在数据分析、处理及知识迁移应用方面,理科学生则明显优于文科学生,文科学生普遍缺乏观察思考、缺乏思维方式的运用。显然这是文科学生较弱的逻辑思维及理科学生较弱的形象思维所造成。钱学森在谈到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时说到:“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而且,几乎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曾充分地运用他们的想象,并且由想象导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大胆新颖的理论。可见,形象思维在创意中往往起到突破性的作用,形象思维的培养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力的提高是促进创新人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既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宏观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创新的起点,逻辑思维是基础,是形象思维完整性、符合规律性的保证。所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笔者认为应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注重文科学生逻辑思维及理科学生宏观形象思维的培养,以利于不同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不同类别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譬如在数据结构基础内容的学习中,针对文科学生,面对查找、排序等问题,应先从简单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观察、思考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字信息,找出蘊含在其中的规律,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算法及解题假设,重视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并及时进行思维拓展、举一反三,使他们能思路清晰地解决问题;而在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学习过程中,可通过增加、减少、修改源程序代码、改变代码位置、求解问题的逐层深入及延伸等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非常有利于文科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在理科生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多联系自然界的现象,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的形象。可多给学生布置一些有范围但没有确定答案的任务,鼓励学生放开思路、敢于创新。譬如网页制作,在表现主题的素材确定、音频文件及图形的处理、Flash交互动画的设计、网页布局设计及网页特效设置等过程中,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想象。想象力是知识的延伸,是知识的新增长点,没有想象就不可能进行创造发明,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培养形象思维的目的。在学生充满奇思妙想的同时,尽可能挖掘他们生活的经验及知识的应用能力,启发他们利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及联想思维等,以形象的方式对已有的经验知识加工改造及组合,从而达到综合性创造形象的目地。另外,通过对人类思想与想象的不朽作品的鉴赏、有关教学内容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贺卡的制作、班级小报及产品广告创意设计、完善教师提供的半成品作业、对学生设计作品的“构思、独创性、审美意趣、实用性”等方面进行自评及互评,给学生充分表现的空间及应有的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创作的成功与喜悦等方式,使他们在形象世界中的思维空间更加丰富和活跃、通过感受多样的形象世界,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统一于思维过程中,互相渗透,形成多向的、独创的、敏锐的、综合的创新思维新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创新,只有提高学生的科学、艺术的综合素质,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人文艺术素养的创新型教师。

三、结语

虽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为此还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奖,但笔者仍深深感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和今后师范院校教学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是教育改革的主题及评价教育质量的指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还需结合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的学科特点,深入研究高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策略和途径,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在发展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2]钱秀芳.创新教育观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7.

[3]曹文泉.自主学习计算机新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数学教学研究,2009,(3):61-63.

[4]贾俊兰.创新思维: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J].高等农业教育,

2007,(6):13-15.

[5]姜可.创新思维培养方法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135-137.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曹文泉

自然教学创新思维培养论文 篇2:

浅谈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摘 要:近年来,美术教学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并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对美术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美术教学也加入到了教学改革的行列中,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美术教学没有突出和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失去了美术教学原本的价值和意义。美术课程的设立不仅是为了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缓解学业的紧张和压力,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更好、更全面的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对高中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培养高中生的美术素养,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高中生的思想、情感,甚至影响高中生的整个精神世界,这对于还处于成长阶段的高中生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同时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复合人才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美术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而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是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衡量和评价美术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美术教学也是因为能够很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在基础教育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所以说,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值得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一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兴趣,他们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和探索知识。例如色彩教学,有的学生喜欢用厚画法,有的学生喜欢用薄画法,有的学生习惯用湿画法或干画法,教师应在给学生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灵感,发挥自己所长,因此,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学生只有投入到感兴趣学习中,教师才能利用美术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的摸索,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选取更加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幻灯片,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和生动,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还可以插入一些教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美术教学效果,有利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在美术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性格与个性的差异化。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环境都不同,所形成的生活经验也不同,就是要求美术教师要进行人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生活经验不同进行因材施教,采取不同是教学方式和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例如在素描教学中,在保持画面整体关系下让学生尝试着自由发挥明暗的表现方法,可以用大量排线法来塑造形体,也可用较浓的铅笔大体分出物体大的黑灰白关系后用纸巾擦柔,再用硬铅笔在亮灰面塑造形体结构。或者直接用涂抹法将大的黑灰白关系表达出来,再去细致刻画物体结构,让学生在实践中尽量选择贴近学生性格的最喜爱表达方式,而不是逼着学生用老师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学生学习,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加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近年来,美术教学更多的是进行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实践课程,所謂的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就是要鼓励学校和教师对实践课程加以重视。美术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加注重实践性,鼓励教师多多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在实践中学习,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美术技巧,陶冶情操,丰富创作灵感和生活阅历,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开放式的环境,一个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于美术教学的改革,首先要建立一个开放式的教学,这需要教师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导的引导和启发式教学模式。比如10个人组成小组合作模式,一班分成5个小组对问题进行探讨竞赛,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各抒已见,在小组讨论中形成统一答案,老师再对每个小组答案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这样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创造性,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传统的美术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将知识进行有效的传播和灌输,不能引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甚至可能会引起学生反感,对美术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美术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加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要学会尊重、关心和鼓励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学生像朋友一样交流,在学习中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生活中帮助学生耐心的解决遇到的困难。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会给学生以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自由发挥,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来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总结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通过开放式教学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中华.浅谈高校美术人才的创新教育[J].艺术百家,2001,(02).

[2]陈鹃.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旬),2013,(07):28-29.

[3]陈丽颖.专业型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06).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

作者:郑利明

自然教学创新思维培养论文 篇3: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的、工具性的、实践性的学科,涉及的许多知识、内容和技能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此外,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技术变革、信息繁荣、知识爆炸的新时代。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

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与以前相比,在教学理念和课程安排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仍然有许多与时代不一致的内容。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形式相对单一,课堂内容不够丰富。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课程内容难度大,枯燥的教学形式容易使小学生感到无趣。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没有很好地结合其他学科的内容,而只是把教学目标放在本学科中,以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为目标,不利于增强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此外,有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存在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的问题。由于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屏幕共享的形式,先进行操作练习,然后让学生自主操作。这种统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提升教学效果。信息素养低或者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很难理解教师的操作和教学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不多。另一方面,电脑室的计算机阻碍了学生与教师的接触,教师无法看到学生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的掌握。因此,教师不能一味地坐在电脑桌前进行教学活动。必要时,应该在教室里走动,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了解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回答。

二、信息技术教学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不仅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了很好的创新,而且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因此,教师应做好信息技术的学习工作,以便更好地描述小学课程的课堂内容,更好地解决小学生因年龄小而理解能力差的问题。只有教师更加重视信息技术,才会有更多的人继续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的结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也蓬勃发展。它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小学教育中也有必要开设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人生存的重要支撑。因此,每个人都要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这样才不会在这个时代被淘汰,这也更好地体现了在小学学术课程中设置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的学习对未来小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信息技术课程非常受小学生欢迎,这不仅使教学过程更加简单愉快,也减轻了小学生正常学习的压力。小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还能使他们对相关知识产生兴趣。把握小学生的特点可以使小学生牢牢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不仅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创新,而且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因此,教师应做好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以便更好地传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内容,更好地解决小学生理解能力差的问题。只有教师注重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才会有更多的人继续创新,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的结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也蓬勃发展。它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丰富课前辅导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的信息技术讲解要求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使学生逐渐了解信息技术的具体实现形式,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在讲解相关知识前,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观看一些信息技术应用。通过不同的图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影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指导和相关知识讲解,学生能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教学视野,结合创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既能惊叹于科技的发展,又能迸发更多的创新思维,积极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加强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學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思考和思考习惯,并有不同的思维模式。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和影响,许多小学生逐步形成固化思维模式,阻碍了发散性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这方面,教师应不断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培养,鼓励学生勇敢地迈出创新的第一步。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形成学生不同实际学习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主要来源。基于此,在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发展契机,尽可能地贯穿于教学的各个过程和环节;在保证照顾好每一个学生的同时,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以非常合理有效的形式开展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学生的这种学习需求如果发展成既定的模式,就会逐渐形成内在的牵引,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学习动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拓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虽然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基础,但受学生个性差异、学生个性特征和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影响,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提升创新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以教材为基础,还要延伸教材的内容。有些教材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特别是与社会发展和小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教材,进行与时俱进的适当调整,从而将创新能力培养的要素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当学生练习汉字输入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写过的最满意的文章进行练习,完成汉字输入后进行排版设计。由于学生输入了自己的文章,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高。如果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一步进行较为大胆的美化和创作,更能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依托教材内容,运用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优化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游戏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方面,在教学游戏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需求,尽量让那些有趣、富有感染力的游戏资源进入学生的视野,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游戏热情,确保教学活动深度服务于学生创新潜能的激发。另一方面,在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更注重不同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加强指导和监督,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其中。必要时可以反馈部分学生的经验,及时调整游戏难度,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打字指法练习”的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游戏资源,如“打仓鼠”和“拯救苹果”,小学生第一次接触键盘熟练程度和理解有很大的差异,结合不同学生的游戏“结果”,实时渗透相应指法教学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的潜移细化指导下,逐步提高指法熟练度和准确性,为创新潜能的激活铺平道路。

(五)通过问题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部门制定了相关规定,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认识必须通过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好地应用到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中,从而达到真实教育的目的。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充分学习理论知识,才能取得更好的进步,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结合,才能更加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作用。由于小学信息技术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师主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基础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为指导,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与再生产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取有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因此,在不同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教学问题的设计,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探索、分析、应用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应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问题,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问题与学生的需求和教学活动,突出教学内容的兴趣点和吸引力所在,使学生迫切希望解决具体问題,积极参与探索和实践,以确保其创新意识的增强。其次,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常识错误和习惯性错误,与学生一起检查、分析和处理,使学生能树立学习信心,完善技能结构,了解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的创新意愿。最后,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结合具体问题,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创造力、理解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六)指导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先讲解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操作计算机,要求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提出创新要求。学生按照要求积极创新和操作,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创新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操作电脑和鼠标,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要积极创新思想和观念,主动操作。在这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学习和展示动手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动手操作呈现创新思维成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美丽的自然”时,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创作一幅自然山水画,为学生详细讲解教材的教学内容。然后向学生介绍图片编辑器中的菜单栏的功能,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颜色可以一起形成新的颜色,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更好地了解计算机的操作。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心中的自然,将其介绍给全班同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充分发挥潜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七)依托网络资源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与网络资源、媒体、材料密切相关。此外,在具体的教学指导中,不同的教学指导策略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和作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指导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应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及时规范和调整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从而保证具体知识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使不同的教学措施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发展和学生实践,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一是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运用,利用多媒体PPT、音频、视频、微课等多种形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演示,使学生在生动的视觉刺激下了解不同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必要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借助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有效地突出学生的优势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加强教学活动的组织,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认知特点,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开展一些探索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竞争、合作和尝试中感知信息技术知识的内涵,不断提高教学的丰富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Flash卷轴的开启效果时,慢慢打开一卷卷轴,将精美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动画是一个由静态到动态、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八)分组教学,合理设计实践内容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小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帮助,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由于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可以进行创新学习,互相启发,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但是教师在分配小组成员时也要注意优、好、差相结合的原则。假设一组有六个人,教师应分配两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两个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两个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一起,起到带动和促进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尽可能安排一些与合作学习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分组学习,并向小组成员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学生答对后,学生也能获得更强的学习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不断学习和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和发展趋势不仅符合新时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这也将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小学生认知发展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时,应加强研究分析,科学引导和推动,给予学生更多认知创新的机会和空间,在考虑学生认知需求和充分重视知识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融入技能创新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信息技术综合素质。

(左毓红)

作者:魏彦峰

上一篇:成人教育培训市场管理论文下一篇: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