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成本计量探究论文

2022-07-03

摘要:价值链会计是对价值链中价值增值信息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对管理会计内涵的延伸。将价值链会计方法运用到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中,能够克服现有的政府视角绩效管理的弊端,有利于高校更加注重资源分配和价值增长的协调性,完善高校价值管理机制,提高财务资源使用效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务成本计量探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财务成本计量探究论文 篇1:

财务报告改进

【摘要】FASB和IASB都认为,会计目标的趋向是决策有用性。现有财务报告是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计量属性的选择导致会计目标是可靠性,而不是决策有用性。财务报告的基础是会计计量属性选择下的会计数据,而过于强调可靠性的会计数据会导致财务报告不可避免的出现偏差。因此基于现有会计目标的基础上,对财务报告改进是大势所趋。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财务报告 决策有用性 会计目标

一、引言

FaSB和IaSB都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决策有用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大势所趋。FaSB在FaS157文件中,对公允价值会计采用的原则和条件进行深入的阐述。财务报告分析是建立在财务报告的基础之上。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会导致不同的财务会计目标。我国尽管在2006年公布的会计准则在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资产等当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但是由于市场和经济的现实条件,我国绝大多数还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目标的区别在于:前者趋向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后者趋向于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毋容置疑,建立在会计计量基础之上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决策相关的信息。但是这与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的财务会计的目标是相互背离的。为此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讨论。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提出了财务报告体系四大缺陷:与业绩预测和充分计量存在差距;仅重视盈利过于单一;重视利润而轻视现金流量情况;财务报告模式缺乏前瞻性,对使用者帮助不大。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改进企业报告—面向用户”报告,提出了对传统财务报告的改进建议。Miller和Bahnson(2002)比较全面的阐述了财务报告的缺陷。2008年,IaSB与FaSB在 《关于财务报告目标和质量特征的征求意见稿》中,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IaSB与FaSB在2010年的《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中详细地阐述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所要涉及的一系列要素;谢诗芬(2001)认为计量问题是财务会计的核心问题;葛家澍、陈少华(2002)提出了我国财务报告改进的建议。李秀玉(2009)从投资者保护的视角阐述了财务报告质量的问题;王仲兵(2010)讨论了不同的财务报表列报的可能性,认为可以根据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层次的会计报表;葛家澍、叶丰滢(2009)讨论了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双重模式下,财务报表的改进问题,认为基于公允价值基础之上的会计报表需要更多的改进。

二、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体系的统一与分离

(一)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体系的统一

会计目标是会计的最终任务,是检验会计体系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的会计目标决定了不同的财务核算和报告体系。有观点认为会计信息是一系列的财务信息的集合,这种财务信息的集合本身也是市场的一部分,因此也是商品。既然财务信息是商品,就必然要针对不同的客户(即使用者)服务。当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使用这种信息主要是用来决策时,那会计的目标就是决策有用观;也有观点认为,当委托者和代理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财务信息使用者使用财务报告信息的目的主要用来考察受托管理层履行受托完成情况,此时会计的目标就是受托责任观了。无论决策有用观还是受托责任观,站在财务信息的使用者的情况看,都是意图让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即利益最大化。我国现有的会计报告体系是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的基础之上的,其会计会计的目标是可靠性。在2006年公布的会计准则当中,大量使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目标是是相关性,即决策有用观。因此从会计改革的趋向来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应当是大势所趋。

财务报告是建立在会计核算数据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通过各种相关财务指标全面的反映企业现状。建立在不同会计目标基础上的会计目标,决定了不同的财务信息的。不同的财务信息也就决定了财务报告的质量。财务报告是会计目标的产品。不同的会计目标决定了财务报告的目标保护趋向。在财务报告中如企业偿债能力情况、运营能力情况、现金流量情况等都是基于财务的数据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而财务数据又是不同的会计目标所选择的会计计量方式的结果,因此从这方面来看,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具有统一性。

(二)财务报告与会计目标的分离

1.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决定了财务报告与会计目标的分离

我国会计准则尽管引入了公允价值会计、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等非历史成本计量方式,但是由于受到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现阶段使用的绝大部分是历史成本计量,而使用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目标是会计的稳健性(也称为可靠性)。然而由于会计信息的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而不是现实成本,所以会计信息反映的是过去的静态的会计信息,而不是基于未来的动态的会计信息。IaSB和FaSB都赞同,会计信息的目标是决策有用性,若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决策有用的,则公司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既要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又要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的需求。要改变这种会计信息的局限性,会计的计量方式从历史成本计量转向公允价值计量就是大势所趋了。

建立在历史成本会计计量的基础之上财务报告计量模式,反映的是过去的会计交易和事项。但在信息非常对称的市场经济中,信息受众更加关心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测,即前瞻性信息。因此,站在信息使用户者角度而言,相较于历史信息,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测性信息更有价值。如在资产减值的会计当中,对短期的资产采用可变现净值与账面价值的比较来决定是否提取减值准备。当已经提取减值准备的资产未来价值上升时间,可以在已经提取的范围内予以转回,对超出已提取减值准备的部分不予以确认,这明显不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资产的认识。对长期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减值准备一旦提取就不允许转回,这种只确认减值不确认增值的会计行为,与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的谨慎性要求是一致的,但是与财务报告的目标即决策有用性却是相背离的。基于历史成本计量方式下的会计目标显然与基于决策有用性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2.会计计量的缺陷导致财务报告与会计目标的分离

会计计量前提是货币计量,即进入会计核算的所有的会计要素都应当使用同一种货币进行计量。然而现实的市场里面大量活跃是难以用货币计量的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是指以非财务资料形式出现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信息资料,存在于经济系统的信息传递过程中。现行财务报告多计量有形资产,但一些有用信息却难以在财务报告中用货币计量。如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原材料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信息,是会计报告中无法披露的,而这些在财务报告中无法披露的非财务信息事实上对预测和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即使是可以计量的会计要素也是有前提的,即必须是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并且这种交易和事项是可以计量的。从会计目标的角度出发,是为了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即可靠性要求,是严格建立在历史成本货币计量的基础之上的。对大量可能未来产生现金流入的资产却不进行确认。这种财务报表的结果只是对公司财务历史数据的反映,并不能准确地表明现在和未来现金流的情况。但一些重要的资产如人力资源、公司文化、技术及其制度创新、公司品牌和等,对公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资产,但是由于会计计量的局限性,无法在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一个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所处行业、微观环境(公司经营战略、财务报告数据及相关指标等)当从会计计量的角度肯定是是无法准确表达出来的。若仅从会计数据的层面进行分析,这样的数据分析只能是就会计报表分析而分析,其结论是不可靠的,也不符合决策有用性。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正是因为会计计量的缺陷导致财务报告分析与会计目标的分离。

三、基于会计目标下的财务报告的改进

(一)现有财务报告的缺陷

我国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股东权益变动表)。从理论上讲,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最终载体,是衡量财务信息质量的工具。如果一个会计主体的财务信息是完整而且清晰,其报表之间应当是相互补充的。然而从我国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来看,其缺陷也相当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产负债表的缺陷

资产负债表体现的是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它是由历史会计数据计算加工而成的信息,因而反映的是过去的、静态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显然更关注的是未来会计主体的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能力。比如交易性交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以余额出现,对投资者而言显然更关注的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获取收益的多少,而不是本身资产的数量的多少。资产负债表仅仅按照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来排列,却不关注资产和负债的本身结构的之间联系,不能单独列出未来能够给会计主体创造价值的资产或者减少损失的负债,从满足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的角度而言,现有的资产资产负债表非常有必要加以改进。

2.利润表的缺陷

利润表是一定期间收入减去费用的结果,它反映的是一定期间的财务成果。首先,这种按照收入和费用配比计算出来的财务成果与获取这些财务成果的资产或者负债缺乏内在的勾稽关系,一项收入或者费用不能追溯到产生这项收入或者费用的资产或者负债当中。其次,利润表的收入和费用也没有明细予以披露。比如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能来自交易性金融资产,也有可能来自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如果仅列示其发生额,而不分明细列出,投资者很难判断各种资产的获利能力。再次,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也存在脱节现象。按权责发生制而实现收入费用配比计算出来的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相比,其差异相当明显。

3.现金流量表的缺陷

现金流量表应当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项目一致,项目之间应当相互勾稽。比如在现金流量表的调整过程中,以净利润作为起点,加上已经计入损益未实际支付现金的部分,再加上非经营活动部分项目,加上(或者减去)未计入损益却已经支付现金的项目,形成了最终的现金流量表。这种调整方法显然并没有关注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项目的相互勾稽关系,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项目并没有内在的一致性。

(二)财务报表列报的改进

会计的核心的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会计信息利益保护倾向。实行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的目的是使会计报告的资产或者负债更加符合其本身的定义,也是财务会计报告资产负债观的具体体现。在资产负债观看来,企业的真正的利润应当是期末所有者权益(不包含投资者的投入的所有者权益)减去期初所有者权益的差额。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此时的会计收益无疑是企业所有者的真正的收益。因此要实现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对财务报告的改进是必要的。

1.资产负债表的改进

资产负债表应当改进为财务状况表。财务状况表与资产负债表相比,财务状况表更能够全面反映经营管理层使用资产和负债的情况,从而准确反映资产和负债与收益的勾稽关系。在财务状况表的编制中,财务状况表按功能和性质进行分类,在满足管理层经营管理的意图的同时,应当尽量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预测经营主体的未来的现金流量和变动信息。把经营主体的业务活动按功能和意图分为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相应的经营活动分为经营资产和经营负债,投资活动也分为投资资产和投资负债;除了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经营主体的筹资活动也分别列为筹资资产和筹资负债;其次在财务状况表中还应当列示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负债以及终止经营的财务情况。业务活动和筹资活动的期初数和期末数的对比,能够比较清晰反映经营管理层使用经营主体的净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情况。另外财务状况表的列报上,其编制的基础还应当是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不变动,但是列报的形式上按照经营的资产和负债、投资的资产和负债、筹资的资产和负债分别列报,而不是简单的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样的静态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列报;编制的具体格式上可以改变当前资产负债表按流动性强弱的顺序进行列报的方式,而是按照每一类资产和负债的短期和长期进行分类,并且相应计算其合计数。

2.收益表的改进

收益表应当改进为全面收益表。在全面收益表当中,按照财务状况表与全面收益表的内在的勾稽关系,也按照经营、投资、筹资进行分类列报。比如财务状况表的经营的资产和负债,分别对应于全面收益表的经营的收入和费用,同时按照收入和费用又按照其性质进行若干细分,比如销售费用细分为广告费、产品展览费、销售人员的薪酬、销售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等,并且计算出小计合计数。在编制全面收益表过程中,编制主体应对属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收入和费用进行辨认,并且列入相应的项目中。在全面收益表当中可以按照对收益表产生影响的重要性,首先列报经营活动的收入和费用,计算出经营活动收益净额;其次分别列示投资活动收益和费用以及筹资活动收益和费用,分别计算出筹资活动收益净额和筹资活动净额;再次列出直接计入收益和费用的利得和损失。然后可以计算出持续经营活动的净收益,持续经营活动的净收益减去所得税费用再加上或者减去终止经营活动的收益或者损失可以计算出本年的净利润。外币折算调整以及资产重估收益等列入其他综合收益当中。因此一张完整的全面收益表至少包含经营活动收益净额、投资活动收益净额、筹资活动收益净额、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净额、综合收益总额六个部分。

3.现金流量表的改进

我国现在的现金流量表采用间接调整法,间接调整法的弊端是现金流量无法与经营的主体经营的资产和负债、收益和费用直接勾稽起来。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应当将收益分为现金基础收益、除重新计量的应计基础收益和重新计量部分收益。因此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收入和支出采用直接法列示,更能够提供决策相关的现金流量信息,对报表使用者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和其弹性而言,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与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全面收益表一致,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一样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终止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权益变动的现金流量。这样的编制的现金流量表与财务状况表和全面收益联系更加紧密,使三个报表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

(三)公允价值计量披露的改进

既然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改革的大方向,而公允价值计量又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公允价值计量,使财务报告成为真正的决策工具,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在财务报告附注中首先应当披露列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的范围,并且按照资产和负债对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进行分组。比如资产减值当中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可变现净值等的范围和金额应当详细披露。按照IaSB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层次划分,对一个计量单元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可以根据该计量单元的市场活跃情况分别进行计量。此时的活跃的市场应当能够提供持续稳定的市场报价,是交易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存在有序并且活跃的资产和负债的价格的,按照此时的市场价格来确定公允价值。此时的公允价值是最接近经济意义的价格。对于市场不存在活跃市场或者相同的资产和负债可以使用第二层技术估计,此时财务报告应当重点披露相同或者类似计量单元的范围和市场信息。这里披露的重点应当是类似计量单元价格信息采集的来源途径。比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减值的资产的净值时,当市场没有相同的活跃市场时,采用类似的计量单元,可能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价格。比如一项类似的资产在a地可能是10万元,在B地可能是12万元。是采用10万元或者12万元还是两者的平均值呢?采用哪一个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对计量的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计量单元的估计要在财务报告中详细披露价格估价的方法和范围。对于不适用第一层和第二层公允价值计量的计量单元,可以采用第三层估计。由于第三层估计要输入各种参数进行计算,所以财务报告应当对第三层估计应当更加严格的加以披露。财务报告要披露使用第三层估计的估值计量技术、计量参数,以及如果采用不同的计量技术和参数可能对估值结果的影响。比如在融资租赁当中,计算摊余成本,对折现率的参数输入,不同的操作者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导致计量结果大相径庭。另外如果市场有变化,导致原来的分层次的估计产生变化的,也应当在财务报告中详细说明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四)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改进

现行财务报告大多计量和报告有形资产,但一些有用信息比如非财务信息却难以在财务报告中用货币计量。由于非财务信息是在会计法律法规之外,它的规范性远不及财务信息。在财务报告分析中应当考虑披露重要的非财务信息,这样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全面评价及预测公司将来的发展趋势。非财务信息包括管理层,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原材料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内容。这些非财务的信息可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财务报表附注是为了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的内容而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等所作的补充说明和解释,是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披露财务报告附表及附注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这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为了适应公允价值计量的大量采用,在全面收益表中附注补充说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是必要的,其动机就是财务报表的模式应当趋向于资产负债表,全面收益表与财务状况表应当是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分离的。

四、结语

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会计计量方式是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同时在有选择的资产当中实行公允价值计量,如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资产等。历史成本计量是契合收入费用观的,但是收入费用观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会产生大量的人为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进入利润表,从而为利润操纵提供了可能,丧失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同时更谈不上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了。这种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冲突,导致了收入费用的会计体系与资产负债会计体系的冲突(James Cataldo& Morris McInnes,2009)。因此为了避免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双重计量模式下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割裂,把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改进为财务状况表和全面收益表,对现有的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改进为直接法为主进行编制。与此同时对上述报表按照主要活动进行分类列报,使管理层、会计信息相关使者能够从报表中获取各自需要的信息,才能使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的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任世驰,罗绍德.IaSB 与FaSB 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述评[J].会计研究,2011(9).

[2 任月君.我国财务报告改进面临的问题及总体建议[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4).

[3] 董旭.改进型财务报告保险制度探究[J].会计之友,2013(29).

[4 陈若晴.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及其改进[J].财会月刊,2010(10).

[5] 葛家澍,叶丰滢.论财务报表的改进[J].会计研究,2009(5).

[6] 王仲兵.论财务报表列报方式的改革:动因、挑战与趋同路径[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9).

编辑:晓斌秦思慧

作者:李永鹏

财务成本计量探究论文 篇2:

价值链会计在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价值链会计是对价值链中价值增值信息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对管理会计内涵的延伸。将价值链会计方法运用到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中,能够克服现有的政府视角绩效管理的弊端,有利于高校更加注重资源分配和价值增长的协调性,完善高校价值管理机制,提高财务资源使用效益。基于价值管理的视角,对价值链会计应用于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可行性、管理路径、潜在阻力及对策进行了初步探究,在借鉴价值链会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将价值链会计理论应用到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观点和方法。

关键词:价值链会计;高校财务绩效管理;应用

1 国内外现有研究综述

1.1 价值链会计

“价值链会计”的提出,源于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价值链理论。波特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构成的,其动态过程即价值链”,而价值链会计就是对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实现高效率的财务管理目标。

“价值链会计”是一个较新的理论,在国外没有明确的概念,国外学者对价值链会计相关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作业成本管理思想中。我国对价值链会计的研究起源于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阎达五将价值链会计界定为“一个协调和优化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信息系统,一种以实时控制为特征的管理活动”,这一概念将传统管理会计框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了重构。在时间维度上,价值链会计将原来以单一形式存在的会计核算对象扩展到组织生产经营全过程;在空间维度上,价值链会计将原来以货币为计量手段的各会计核算对象扩展为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会计信息对象。

1.2 高校财务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学的重要概念,将财务信息置于绩效管理的框架体系中,为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目标,在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分配财务资源过程中所进行的高效率的绩效管理工作,就成为财务绩效管理的研究对象。

目前,国内外普遍将绩效指标作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资源、强化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Cave、Martin(1988),Cameron Kim、Smart John(1998),黄颖(2012)等学者对高校财务绩效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绩效评价、作业成本核算等方面,突出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直接经济效益,如教学水平、科研成果、事业发展成绩、筹资能力、偿债能力等,但没有突出财务资源的分配结构如何影响高校发展的综合效益。对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2 价值链会计应用于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可行性

2.1 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高校价值增长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公立高等院校虽然不直接创造利润,但由于其特殊的社会使命,在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角度上,与企业应当是一致的。高校同样追求自身价值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科研能力的增强、社会声誉的提高等等。因此,高校也是有价值可以衡量的,面对国家日益增长的教育资源投入,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财政收支上的平衡,而应当通过协调高校发展过程中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矛盾,实现高校价值增长。

2.2 高校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本质是价值管理

从管理学的角度,绩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组合,其中业绩是一种结果,体现组织的经营目标;效率是一种行为,体现组织的管理成熟度。高校财务绩效,即是一个体现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行为的综合性指标;高校实施财务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高校资源的有效获取、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服务于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实现高校价值增值的目标。因此,高校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本质就是价值管理。

2.3 价值链会计为高校价值管理提供可行的方法

我国著名学者杨纪琬和阎达五教授曾指出,“价值管理就是研究对价值运动的管理,包括对价值的形成、价值的实现、价值的分配的管理”,价值管理应当体现“资源获取—价值转换—价值实现”整个流程。显然,高校现行的货币上的财务收支结余计量难以满足价值管理中关于资源获取、价值转换、价值实现的计量需求,将目前财务系统中不完整的“资源获取—资源消耗”会计计量拓展为基于价值链的整个高校作业活动的描述,成为高校实施价值管理的迫切要求。价值链会计以组织生产经营全过程作为会计信息管理范围,强调对价值链整体资源投入产出过程的核算,为高校价值管理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3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高校财务绩效管理路径研究

3.1 以作业管理为基础,设计财务绩效管理线路

所谓作业,是指组织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所耗费的材料、人工、技术等资源的集合体。作业管理强调组织的生产过程其实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业的集合,管理的对象是“作业过程”而非“单个产品”。高校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本质是价值管理,因此,可以通过作业管理方法,重新设计以价值增值为导向的高校作业流程,形成包含教学、科研、外部和内部治理等高校作业流程、资源消耗动因在内的完整“财务管理价值链”。然后在评价财务管理价值链中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高增值作业、低增值作业的基础上,确定财务管理价值链中的关键作业环节,为高校财务资源的有效获取、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提供战略依据。

3.2 以价值管理为基础,重构高校财务管理价值链

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将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生产经营中的实质性活动,会增加企业的基本价值;辅助活动虽然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无直接关系,但却是基本活动的重要支撑。为反映高校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可以从横向、纵向、内部三个维度构建高校“财务管理价值链”。

“横向价值链”最直接反映高校的价值创造过程,是高校最基本的价值创造环节,主要包括:教学、科研、招生录取、就业、社会服务、后勤保障等方面,也是高校最直接的资源消耗动因。

“纵向价值链”关注高校与学生、教职工、社会、国家管理层等利益相关者的关联性,是高校价值创造的辅助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声誉、办学规模、资金筹集能力、人力资源等方面,是高校资源消耗的间接动因。

“内部价值链”关注高校运营管理、内部治理环境的有效性,是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内部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环节包括: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财务管理质量控制、校园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资源规划等方面。

3.3 以财务管理价值链为基础,设计具体管理指标

高校“财务管理价值链”中,资源投入是财务资源的获取、配置和利用,价值产出是财务管理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成果。资源投入对于价值产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核心所在。在设计财务绩效管理指标时,须考虑资源投入指标对价值产出指标的交互作用,具体原则如表1所示。

3.4 高校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系统条件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突破了传统财务会计信息处理的范畴,需要将原来分布于各价值创造单位的数据在价值链会计的理念下整合成一套相互联系的价值管理指标体系,因此,高校需要在改造作业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实现高校内部信息共享,确保高校价值管理部门能够对与高校价值链有关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畅通无阻地获取。

价值链会计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其会计信息处理暂不受国家现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约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高校可以自行开发满足数据记载和方法计量需要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其中数据记载系统主要用于价值管理相关指标的录入与记载,包括高校价值链作业流程中关键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数据;方法计量系统主要用于存放不同的财务和非财务确认、计量规则以及分析模型,是对高校价值链产出信息的效益计量。

4 问题及对策

4.1 价值链会计应用于高校财务绩效管理存在的阻力

(1)来自管理范围的阻力。价值链会计是面向高校整体价值创造作业流程的会计信息管理,管理对象不只是局限于财务部门,而应当扩展到整个高校管理范围。但财务绩效管理的主体责任部门往往是财务部门,这可能会导致因为管理范围的扩展所引起的管理阻力。

(2)来自会计信息计量准确性的阻力。高校长期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没有成本效益核算机制,而财务绩效管理就是对高校财务资源的成本效益进行核算和管理,这突破了高校现行预算会计信息计量的框架,管理指标中对价值链会计信息计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水平。

(3)来自管理创新的阻力。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传统财务管理体系的创新。对很多高校而言,财务绩效管理并不会成为考核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因素,财务主管部门或学校也缺乏主动关注财务绩效的动机,致使重视财务资源投入的数量而忽视价值产出的质量这一问题长期存在。

4.2 对策

(1)提高认识,形成管理合力。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是面向全校范围的价值管理,其推动实施离不开高层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也离不开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配合。高校财务部门需要将财务绩效管理实施流程、管理目标等信息通过简单直接的方式与高校财务管理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对接,最大程度减少部门间摩擦所产生的信息损耗,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全校范围的财务绩效管理合力。

(2)广泛调研,制定关键指标。高校实施财务绩效管理,应以社会价值创造为核心,广泛调研,因地制度,关注高校自身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具体目标,从价值链作业管理的视角准确制定能够代表高校财务绩效水平的关键性管理指标。

(3)加大执行,建立管理体系。高校可以将财务绩效评价情况作为校内资源分配、政策奖励的依据,根据财务资源产出情况确定下一轮财务资源供给,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合理引导财务资源向高价值、高效能作业环节流入。

参考文献

[1]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2):37.

[2]黄颖.高等学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工业学院,2012.

[3]Cave,Martin,Hanny,Stephen and Kogan,Mauric.The Use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Higher Education:A Critical Analysis of Developing Practice[J].Jessica Kings leg Publishers Ltd,1998.

[4]Cameron Kim and Smart John.Maintaining Effectiveness Amid Downsizing and Decline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98.

作者:朱杰

财务成本计量探究论文 篇3:

商业模式对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持续改进的影响

【摘要】如果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界定商业模式这一概念,那么用于规范各項指导价值创造过程的具体会计准则的理论体系,即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就有必要考虑商业模式的影响。2018年3月29日,IASB发布了新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新概念框架较之以前进行了最全面的修订,但仍未对商业模式带来的影响予以重视。文章从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定义与分类、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列报与披露五个方面分析商业模式对概念框架各主要层次产生的影响,以期为未来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持续改进提供思路。

【关键词】 商业模式;财务报告概念框架;IASB; 持续改进

★ 基金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会计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项目。

一、引言

自2009年开始IASB在具体会计准则的结论基础部分,经常用商业模式来解释支持或反对资产和负债不同分类、确认、计量和列报的理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明确指出需要考虑客观事实,判断企业管理某项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进而决定该资产的分类和计量。商业模式这一概念引入会计准则的具体应用,在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由此IASB于2013年7月发布了一份重要的讨论稿(DP)《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之审视》(A Review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该讨论稿提出商业模式在财务报告中的作用,并广泛征求各界的意见。对此,欧洲财务报告咨询组(EFRAG)专门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和一个公报,极力主张和建议IASB在修订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时明确商业模式的角色地位。遗憾的是IASB认为,“商业模式”这一术语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使用“商业模式”会降低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故IASB在之后的2015年概念框架的征求意见稿和2018年概念框架的最终稿中一直对该术语进行回避,而用“业务活动”(business activities)取而代之。在IASB 2018年版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以下简称《新概念框架》)“结论基础”部分,IASB指出(黄世忠,2018),尽管商业模式对分类、确认、计量和列报产生重大影响,但它并不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影响一切的概念”(overarching concept),对财务报告所有方面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不具有普遍性,因而更倾向于在准则层面拓展对商业模式的运用,并以IFRS 9中对商业模式的讨论为例来解释如何运用此概念。

由此可见,IASB认为商业模式不需要在财务概念框架层面予以明确,但商业模式在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却日益呈现常态化的趋势,如金融工具准则、收入准则、分部报告准则、租赁准则等。《新概念框架》在商业模式这一概念尚未明确界定的情况下,IASB虽然采取的是一种保守的态度,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作为一个“连贯的、协调的、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为制定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指引方向”(葛家澍,2000),在未来的持续改进中应将对商业模式的概念界定及其对框架各层次的理论影响清楚地表达出来。

二、商业模式影响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机理分析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全方位渗透,新行业、新服务、新产品不断涌现,在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中,商业模式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Slywotsky(1996)首先对商业模式予以定义,认为商业模式是被概念化为获取利润的所有决策,其后学者们基于自己的相关研究领域,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两个视角:一是战略视角,该视角下,商业模式被定义为企业获取利润、实现价值的战略、方式,如Hamel(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已付诸实践的商业概念,包括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客户界面和价值网络四个构成要素。二是价值创造视角,该视角下,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基本逻辑”(Timmers,1998),揭示了企业商业运作的本质,是“描述一个组织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价值的逻辑方式”(Osterwalder 2010)。Johnson(2008)认为,商业模式是“如何创造、传递客户价值和公司价值的系统”。原磊(2007)将伙伴价值融入顾客价值、企业价值之中,认为价值必须通过顾客、伙伴和企业来合作创造,体现了商业模式的“共创和共享”理念。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IIRC)则将商业模式视为组织价值创造过程的核心,信息要不要披露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是价值创造。IIRC 2013年12月发布的《国际综合报告框架》(IIR框架)提出了基于价值创造的整合报告,并且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明确定义:“商业模式是组织通过其商业活动将投入转化为产出和结果的系统,旨在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并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内创造价值”。受国外研究进展的影响,我国从“价值创造”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定义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钱志新(2008)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模式,企业如同一个黑箱子,箱子一侧输入的是经济资源,另一侧输出的是市场价值,中间实现这种价值转换的就是商业模式。这一观点与IIRC的看法基本一致。

本文倾向从价值创造的视角来界定商业模式的内涵,因为商业模式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为客户和股东创造价值,并且本文赞同IIRC的主张,即作为主体的综合企业存在的理由是创造价值,报告应描述并解释商业模式的关键特征。为此,企业应披露商业模式,以供信息使用者评判现有的商业模式会不会随着商业模式创新被颠覆。可见,商业模式在财务报告中的作用是普遍存在的。商业模式作用于指导财务报告列报规则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体系的理论机制,可以会计的本质为起点来进行分析。已有研究的学者们对会计本质提出过多种认识,如认为会计是核算技术或管理工具,以及会计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或是一份社会契约等,但会计本质契约论认为会计本质是会计信息交流所达成的一种社会契约安排,在表现形式上,将会计视为由书面约定文件、约定俗成的规则及被法律法规固定下来的文件所组成的契约集合体,并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其组成部分视为相关各方所达成的社会契约。进一步分析后,作者还认为,会计目标是人们对会计活动各种要求进行博弈竞争后所达成的契约型共识,会计假设是会计工作者为简化判断而对其工作环境所作的基本约定,会计报告是会计信息供求方进行博弈均衡所达成的格式化契约。而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企业经济学的一种表述,表明企业自身或所处环境的关键变化将如何影响其经营成果。因此,商业模式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样的社会契约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以商业模式为纽带对财务概念框架进行持续改进,应该可以更好地诠释企业作出不同的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分类、计量属性选择及财务信息列报背后的逻辑基础。

三、商业模式对《新概念框架》持续改进的影响

(一)商业模式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

2010年,IASB对1989年概念框架进行修订时,提出通用财务报告(不再使用“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有关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这些信息的提供应让当前和潜在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在做决策(即是否提供资源给报告主体)时觉得有用。2010年概念框架隐去了“管理当局受托责任”情况的说明,而是模糊地认为主体的财务报告应有助于使用者“评估未来现金流入主体的前景”等。2018年的《新概念框架》重新强调主体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评估管理当局对主体资源的受托责任。笔者认为,这种强调有必要。事实上,如果财务报告能够提供有关管理当局管理和运用主体资源情况的信息(主要涉及概念运营效率和效果信息),必然有助于当前和潜在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评估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预测主体未来现金净流入的时间、数额和不确定性。但是《新概念框架》仍只能对通用财务报告目标予以明确,而不能顾及特殊群体对主体财务信息提出的特殊需求。比如,证券监管部门对市场主体可能依法提出特定的财务信息需求,而这不是通用财务报告应予满足的。换言之,通用财务报告目标体现“通用”特点,提供对象限于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即主体资源当前或潜在提供者)。如前所述,本文基于“價值创造”的角度来界定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不仅为使用者提供了企业通过何种方式管理和使用资产以创造价值的信息,而且反映了过去商业模式有效应用的效果,这些都是评估未来和受托责任的主要依据,与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相契合。因此,通用财务报告目标的通用性要考虑基于不同价值创造商业模式下客户的需求。

(二)商业模式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

2018年的《新概念框架》秉持了2010年概念框架财务报告质量特征的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的质量特征,二是提高有用性的质量特征。基本的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亦有人译作忠实反映、忠实表述等);提高有用性的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澄清了稳健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概念。基于本文主张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价值创造”体系,那么企业用于计量价值的会计处理方法必然与商业模式密切相关,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必须考虑商业模式的影响。以下着重分析商业模式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产生的影响。

1.商业模式对如实反映的影响

“如实反映”最早出现在1980年美国FASB所发布的SFACNO.2中,在1989年IASC概念框架中,也强调了如实反映作为可靠性次级特征的要求。2010年概念框架以“如实反映”替代了1989年概念框架中的“可靠性”,同时未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如实反映”原则之下单独的质量特征。IASB当时之所以这么处理,是因为其认为将实质重于形式进行单独列示显得多余。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实践中长期遵循的原则,如不予着重强调,必然引发争议。这也促使2018年IASB的《新概念框架》重新审视2010年概念框架的处理,清楚地阐明“如实反映”的财务信息应反映主体相关经济交易或事项的本质,而非仅是其法律形式。

《新概念框架》特别强调“如实反映”是指财务信息在反映经济现象时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反映相关经济现象的法律形式而非其经济实质并不构成如实反映。可以看出,“实质重于形式”是“如实反映”的实质、核心和重要衡量标准,这使得“如实反映”的含义更具体、全面和清晰,更具有可操作性。那么基于商业模式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可以增强对企业经济业务的如实反映。企业最重要的经济实质,就是其价值创造过程及结果,而商业模式在价值创造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企业组合运用资产和负债所形成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在财务报告中必须说明或解释企业是基于何种商业模式下从事经济业务,使得信息使用者了解这些交易对企业产生的真实的财务影响。

2.商业模式对相关性的影响

会计信息相关性,是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有关,相关性包括具有预测价值、可验证价值或两者兼有。在传统的价值创造领域,不同行业甚至是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选择的商业模式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同样的资产和负债按不同的方式交易或使用,产生不同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不仅如此,商业模式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创新颠覆了传统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企业的盈利要素正悄然改变,然而现有财务报告的信息提供方向却仍未有较大的改变。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的盈利不再依赖简单地生产和销售产品,而是通过产品实现某种价值主张,或是通过客户的细分挖掘长尾市场,提供贴近特定群体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换言之,企业经营的关键点在于商业模式画布的客户界面及产品或服务界面,而这些界面所包含的要素,往往难以在财务报表上以合适的科目列报或难以用货币价值衡量实际的经济价值。毋庸置疑,在新经济新技术态势影响下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会计处理、财务报告列报中体现商业模式特点及创新带来的价值变化和驱动因素,从而为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三)商业模式对财务报表要素定义及分类的影响

财务报表要素系构建财务报表的基本构件,在任何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财务报表要素都占据重要地位。1989年和2010年国际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定义了5个财务报表要素,包括反映主体财务状况的3个要素,资产、负债和权益,以及反映经营业绩的2个要素,收益和费用。2018年《新概念框架》保持了之前概念框架中的财务报表要素的数量,在要素的定义上采用了彻底的资产负债观,先定义资产和负债从而更好定义收益与费用,并且收益与费用的定义从资产与负债的变动角度来理解。

1.商业模式对财务报表要素定义的影响

在财务报表要素定义上,以最重要 《新概念框架》对资产的定义作了重大修改:资产是主体由于过去事项而控制的现时经济资源,经济资源指有潜力产生经济利益的权利。修改内容主要可归纳为:第一,资产定义更清晰地聚焦主体所控制的“资源”,只不过为了与负债定义对称,增加了修饰词“现时的”(present),同时增加了修饰词“经济”。第二,资产定义舍去了原定义中的关键词“预期”,明确资源不是必然地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其中, “有潜力”意味着权利所产生的经济利益不需要是确定的,甚至不需要是可能(概率小于50%)的,即使产生经济利益的可能性较低,一项权利如果满足经济资源的定义,就可视为资产。由此可见新的资产定义不像过去那样强调经济利益的确定性,有利于企业将经济利益不确定的权利确认为资产,这是一大进步。然而新的资产定义依然保留了“控制”,这无疑限制了当下信息技术时代采用各种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资产的确认。例如,自1999年成立以来,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它就有了明确的商业模式——建立全球最大最活跃的网上贸易市场。阿里巴巴的网上交易市场并不是照搬美国的商业模式,它主要针对中国的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做好信息流来构筑网上贸易市场,避开了资金流、物流这些当时国内电子商务现实状况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一种平台型的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有很多无形资源(如知识产权、客户忠诚度),但无形资源会计上无法得到确认和计量,这也与资产的定义过分强调“控制”有关。黄世忠(2020)认为IASB最新资产定义中的“主体由于过去事项而控制的现时经济资源”,如果改为“主体由于过去事项而形成的现时经济资源”,会更加符合新经济企业整合资源的实际情况。因此,未来概念框架的修订在财务报表要素定义上势必要考虑在新经济环境下商业模式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2.商业模式对财务报表要素分类的影响

本文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决定了企业盈利的实现方式和现金流量的创造方式。基于不同的商业模式,企业采用不同的方式管理类似的资产、负债、收益、费用,从而决定财务报表要素及其子类别的具体分类。

同样一项资产,不同的企业由于本身不同的商业模式,被分类为不同类别的资产项目。在金融资产的分类上,这一点体现得尤为突出。借鉴IFRS 9(金融工具),《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 22)是我国最早明确提出“商业模式”这一术语的具体会计准则。CAS 22第16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其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将金融资产分为三类: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企业对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有赖于持有这些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的分析和判断,即企业如何管理其金融资产以产生现金流量。在初始确认后,CAS22要求,当且仅当企业变更管理相关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时,才须对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可见,商業模式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与重分类的判断至关重要。

对于利润表要素而言,企业运用不同商业模式会影响当期及未来各期的财务业绩。遵从全面收益观计量主体的财务业绩,财务业绩的界定既受到损益的影响,也受到其他综合收益的影响。其他综合收益是一个比较特殊、颇具争议的项目。全面收益表里面设置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列示“净利润”项目的后面,是为了向利益相关者披露这个潜在收益,虽然并不参与当期损益的确定。然而一些财务业绩有时直接计入损益,有时则绕过净利润先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如何理解管理层意图,唯有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分析,才能理解不同会计处理背后的商业逻辑。

(四)商业模式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为客户和股东创造价值而选择并执行业务的方式,这些业务的执行将为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影响,这些财务影响需要通过会计确认和计量来体现。因此,商业模式的选择决定会计确认和计量。

1.商业模式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新概念框架》按照原则导向修改了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标准,明确要求参照有用信息的质量特征,将有用财务信息应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相关性”和“如实反映”直接引入确认标准,而不再强调应予确认的项目相关的经济利益须“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主体,也未对这些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提出要求。基于前面的分析,有用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必须考虑商业模式的影响,那么《新概念框架》提出的新确认标准也随之要考虑商业模式的影响。这一点在收入确认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我国2006版的收入准则对于收入确认的两个标准“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并且可以可靠计量”,在实务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予管理层极大的自由认定空间,即使管理层没有主观去操纵收入的认定,也很难自实际中做到收入确认的可比性。2017版的新收入准则下将分散的多个准则归入同一模型,各类型收入有了统一的确认标准,采用五步法模型对所有收入进行依次衡量,收入核算的可比性增强。同时新收入准则对于包含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的会计处理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引,满足了更多商业模式下新型业务个性化核算要求。

2.商业模式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计量系将有关主体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的信息以货币金额进行量化的过程。这是最具挑战和争议的会计议题之一。2018年之前的国际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只是列示了四种不同的计量基础(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同时指出“主体编制财务报表最为常用的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应用历史成本时常常结合其他计量基础”,没有对如何选择不同的计量基础、选择不同计量基础时应当考虑哪些因素做出任何规范和明确。2018年《新概念框架》对计量问题的讨论相对以往已进了一大步,主要涉及:一是计量基础及其提供的信息。计量基础可分为两类,即历史成本和现行价值。以历史成本得出的计量结果,是基于形成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的交易或事项的信息确定的这些要素的货币信息;而以现行价值得出的结果,是基于计量日更新了的信息确定的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的货币信息。现行价值计量基础包括四小类:公允价值、(对资产而言的)在用价值(value in use,也称使用价值)、(对负债而言的)履约价值(fulfillment value)和现行成本。二是选择某种计量基础时需考虑的因素。建议从两大方面考虑:“计量基础必须具有相关性且其必须忠实表达了意在表达的对象”。就相关性而言,主体在选择资产、负债,以及相关的收益、费用的计量基础时,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即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贡献方式或负债消耗未来现金流量的方式、资产或负债的特征、计量不确定性程度。除此之外,选择计量基础时还应考虑提升的信息质量特征,即可比性、可验证性和可理解性。

同时《新概念框架》也指出,资产或负债如何产生未来现金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经营活动的性质。例如,同一项资产可能主体作为存货出售、出租给另一主体,或者持有以获得价格变动的收益。如果采用同一计量方法计量不同方式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或负债,会使不同的事项看起来相同,从而降低可比性。商业模式作为一种价值创造方式,会直接影响其经营活动的性质,进而影响其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方式,及其在记录某个交易或事项对财务报表影响时的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属性的选择,以及报表项目的具体计量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概念框架的进一步修订要引入商业模式概念,考虑计量属性的合理选择问题。

(五)商业模式对列报与披露的影响

列报和披露表面上是信息表达的形式,实际上涉及实质内容。1989年和2010年概念框架未对列报和披露议题进行论述。2018年《新概念框架》围绕这个议题从三个方面开展论述:一是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的目标和范围。财务报表目标决定了其范围。财务报表的目标在于提供有关主体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的有用信息,以便使用者评估未来现金净流入主体的前景及主体管理层的受托责任。这些信息从财务状况表、财务业绩表和附注等途径提供。二是作为沟通工具的列报和披露,要实现与使用者良好沟通,财务信息需要通过分类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需要适当地归集而不琐碎,遵循列报和披露的目标来提供。三是有关财务业绩的信息。为使有关财务业绩的信息沟通更具效率和效果,在财务业绩表中,收益和费用分类列入利润表或其他综合收益中。正如前面的分析,商业模式阐述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它会影响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财务报表要素的具体分类,那么会计信息的列报和披露方式必然受到商业模式的影响。

以企業的投资者为例,尤其是长期投资者,非常重视企业的商业模式,他们会借助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如果以结构化方式对影响企业创造价值和维持竞争力的驱动因素进行披露,显然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需要借助利润表的列报来反映,如果按商业模式有效地对收入和费用进行区分、排序和组合,可以帮助投资者恰当识别和评价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企业在特定会计时点用于创造价值的各项资源状况如何需要借助资产负债表的列报来反映,同样,如果按商业模式有效地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区分、排序和组合,可以帮助投资者评估企业未来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

四、总结

较之1989年版和2010年版财务报告概念框架,2018年《新概念框架》是IASB应对近二三十年来金融创新、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创新以及使用者信息需求变化等的需要,而做出的一次财务会计基本概念领域的变革。商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及分类、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的列报和披露。作为财务会计理论基石的概念框架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万象变迁,其持续改进有必要正视商业模式带来的影响,明确商业模式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各部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政策的选择也随之将商业模式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3:84-91.

[2]黄世忠,叶丰滢,陈朝琳.新经济 新模式 新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0.10:174-189+49.

[3]钱志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黄世忠,黄晓韡.商业模式的角色地位亟待明确:从商业模式对会计的影响谈开去[J].商业会计,2018,(21):6-8.

[5]黄晓韡,黄世忠.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修订热点问题综述[J].会计研究,2016,(01):25-30+95.

[6]黄世忠.新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与启示[J].财会月刊,2020,(07):3-8.

[7]陆建桥.新国际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审计实务发展的影响[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8,(08):9-17.

[8]李诗,王璟岚.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恶化与原因探究.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云顶财说”,2020.5.6.

[9]潘琰,朱灵子.新兴商业模式下会计准则完善的若干问题探讨[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03):49-53.

[10]李南海.基于不完全契约视角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剖析[J].财会月刊,2017,(13):8-14.

[11]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06): 70-79.

[12]IASB,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https: / /www. ifrs.org, 2018.

[13]IASB, Discussion Paper-A Review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https: / /www. ifrs. org,2013.

[14]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ing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ing Framework,http: / /integrated reporting. org ,2013.

[15] Johnson M.W and Christensen C.M,“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12( 2008):52-60.

[15] Osterwalder, Alexander.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M],2010.

作者:王南 张仲元 袁广达

上一篇:煤矿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风险管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