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情在作文中流淌

2022-08-23

第一篇:让真情在作文中流淌

初中语文作文教案:让真情静静流淌——妙用抒情

让真情静静流淌

——妙用抒情,叩击心扉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学会运用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真情实感。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不同角度充分感受和体悟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运用叙事、描写、议论等方式间接抒情,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叙事、描写、议论等方式间接抒情,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双赤脚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声里荷锄而归,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除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这是亲情小说《台阶》所展示的父亲形象,读来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在我们的写作中,又该让真情怎样流淌?我们来学习一下。

我今天的微课展示是让真情静静流淌——妙用抒情,叩击心扉。

二、微课展示

(一)材料引路

1.展板一:(原文)

妈妈您一年四季的操劳,头发都白了,您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点评:这是一段写母爱的文字,但是,母亲怎样爱我们?母亲为我们的操劳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都没有具体的描写出来,因此,没有抒写出真情实感,并不能真正打动读者。

2.展板二:(改文)

妈妈呀,我记得您的长发,春天您在播种,细雨梳理着它;盛夏您在锄田,骄阳炙烤着它;金秋您在收割,秋霜点染着它;隆冬您在挑水,冬雪侵袭着它。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岁月的刻刀将它镌刻成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爱的标志。

范文点拨:与原文比较,它没有空喊口号,而是通过叙写春夏秋冬具体的劳动细节如播种、锄田、收割、挑水等,让妈妈的头发饱经风霜来表现妈妈为我们的操劳和付出,这把无形的母爱化为具体的生活细节,在叙事中做到情事交融,感情更真挚。这种写法叫做“抓住细节于叙事中抒情”。 3.小试牛刀:运用抓住细节于叙事中抒情的方法抒写亲情。

范文:

妈妈,今天看到窗前临风摇曳的竹,我便想起了你对我的爱。不能忘记,不能忘记,为了养育我们,您在暑天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归来时已是满脸的灰尘,满身的汗水,深深的皱纹里藏着辛劳和艰难;不能忘记,在我深夜生病时,你不顾一天的劳累,不顾风狂雨骤,背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奔向卫生院。不能忘记,我康复出院时,您喜极而涕的憔悴的面容。妈妈啊,每次看您,我都抑制不住伤感的泪水,不向您诉说着日思夜想的牵挂。

(二)材料引路

1.展板一: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点评:文章通过描绘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的凄凉意境,烘托了作者悲伤沉痛的心情。这种写法叫“景物点染于描写中抒情”。

2.小试身手:运用景物点染于描写中抒情的方法抒写真情。

起初我不懂得爱的含义,只是尽情的无条件的享受母爱的滋润,直到那天……

我在老师家补作文,突然外面乌云密布,一阵狂风袭来,闪电劈天,雷声震耳。骤然间,倾盆大雨如瀑布般直泻下来,豆大的雨点打

在屋檐上,放眼望去,天地间像挂着一幅巨大的珠帘。一片茫茫的雨景呈现在眼前。我没有心情去欣赏雨景,只想能快点完成作文。当我写完下楼时,妈妈已骑着自行车到了楼下给我送伞,看着妈妈被雨淋的那狼狈不堪的样子,我心痛极了。

(三)材料引路:

1.展板一:

因为亲情,才有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壮举;因为亲情才有孟母择邻三迁教子的坚决:因为亲情,才有沉香劈山救母的勇毅,因为亲情,才有田世国为母捐肾的无私。

点评:这段文字通过家喻户晓的古典历史事件:花木兰替父从军、孟母三迁、沉香劈山救母、田世国为母捐肾来抒写亲情的伟大无私,使得这种抒情更具有说服力。

2.展板二:

亲情是什么?亲情是一封家书,“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亲情是一句问候,“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亲情是一双泪眼,“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亲情是一种情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点评:这段文字通过引用古典诗词来表现亲情,向我们展示:亲情就是一封家书,一句问候,一双泪眼,一种情绪,朴实平淡但又真挚感人,能引起读者共鸣。

过渡:以上两段文字不管是引用古典故事还是引用古典诗词来抒发情感,都能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容易引起起读者的共鸣。这种写法叫“古典穿插于议论中抒情”。

3.小练身手:运用古典穿插于议论中抒情的方法抒写真情。

例一:因为亲情,才有董永卖身葬父的壮举;因为亲情才有老莱子戏彩娱亲的孝顺:因为亲情,才有王祥卧冰求鲤的执着,因为亲情,才有仲由百里负米的坚毅。

例二:亲情是什么?亲情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

亲情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念;亲情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守候。亲情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

三、总结:妙用抒情的技巧:

第一招:抓住细节于叙事中抒情。

第二招:景物点染于描写中抒情。

第三招:古典穿插于议论中抒情。

四、实践:

看图,选取上述的某个抒情招式来描述。

智慧的启迪——温馨的关爱——无悔的付出

范文:

亲情是智慧的启迪,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叮咛;亲情是温馨的关爱,是“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的担忧;亲情是无悔的付出,是“母劳儿未见,儿劳母不安”的甘愿。

五、结束语:

同学们,希望这些间接抒情的方式能运用于大家以后的写作当中,让真情在你我的心中尽情流淌。

附板书设计:

抓住细节于叙事中抒情。

妙用抒情

景物点染于描写中抒情。

古典穿插于议论中抒情。

第二篇:让真情流淌于笔尖

【摘 要】

一个人的情感体验越丰富,他的精神世界就越高尚,作文中表现的情感也就越浓烈。要使学生作文情感丰富、格调高尚、内容健康,作者就必须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尚健康的人格力量和正确高雅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

初中作文 情感 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但是,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写不出真情实感,文章读起来干瘪无味。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情感教学,使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呢?这是初中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巧妙的命题能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

作文只有真正地抒发情感,真正地表达内心的真切感受才有可能打动人。在前几年的中考作文中,以话题作文最为流行,命题的本意是体现学生的思想。但有很多题目,如果不是文思泉涌或者功底深厚的人确实很难写出来。何况初中生社会阅历少,加上考场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写起来确实感到有些困难。近几年的命题作文比话题作文在审题方面要简单一些,但因为中考是属于选拔性考试,因此这些作文题仍然有一定的难度,如《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寻》等。这些题目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情感,所以学生写起来就不会下笔千言。所以,作文命题就要由易到难,强调要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教学实践证明,初中生写想象类的或童话类的文章效果要好得多。例如: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文续写黑色的夜幕笼罩着大地,一个人站在河边,看着那飘飞的雨丝,这才发现原来是迷路了。班上很多同学写了篇幅很长的作文。有的写自己一个人时的孤独,在痛苦和挣扎的情形,有的写泥泞道路的艰难,有的写自己一个人在山洞过夜。从这些作文中看出,他们似乎人人都经历过野外生存的生活经历。

二、培养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力与表达力

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塑造生动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生活感受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引导点拨也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中的范文正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好材料。我们教学对象是青少年,他们的情感世界纯真多彩,带领孩子们在作文的感情世界里遨游,是一件惬意的事。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活,便能形成一种内驱力,学生就能写得主动,写得愉快,这也是作文教学得到成功的保证。例如: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峡》中描写了祖国壮丽的山河,表现了作者的自豪与喜悦,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描写了祖国遭到敌人的蹂躏和侵犯,表现了作者的愤怒与忧虑。两篇课文反映了同样的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学完后,启发学生相应的情感,把作家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课后让学生练习《我的家乡》《我家乡的风景》 《我家乡的那条河》《我印象中的家乡》,学生们就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鉴赏作品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如果我们带着情感去认识事物,那么平凡的就会变得神奇、抽象的就会变得具体、呆板的就会变得活跃。我们总会感叹名家名作感情至真,意想至丰,其实这都是作家长期观察、思考与积累的结果。但有时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暇甚至无条件去投身社会,这时鉴赏作品,就可以为他们提供认识社会,体悟生活的途径。需要指出的是,那些名著名篇是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品”,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的生命力,除了内容涉及历史、人文、处世之外,还有那高尚的格调和那一份对生命坚守的丰富情感。初中阶段学生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名著的阅读,更要利用好我们身边的语文教材这个不容忽士的平台,以情品文,通过阅读、鉴赏作品来培养学生对人类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和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达到提高修养、激发情感、品悟情感和积累情感的目的。

四、在评改作文时升华学生的情感

在作文批改中,尽量以激励与表扬性语言为主,这样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写作的积极性,这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大有好处。让学生树立作文的信心,领会老师殷切的期望。例如:在写《我们的生活充满光阳》一文时,要求写三件事表现一种情。但有的作文较差的同学只写了一件事,并且索然无味。对此要提出批评,但要做到通过批评而取得激励的作用。于是在他的评语中写道:你能表达一件事就容易了,希望你今后继续努力。学生看了后很高兴。后来写《忘不了的一个人》,他选用了好几个个事例,虽然是没有人物肖像的描写,语言也略显得有些生硬,但语句通顺流畅。这次作文进步很大,于是继续给予鼓励:你的作文比上次进步多了,老师非常高兴,希望能继续努力。虽然文章人物形象较突出,语言比以前通顺了,但却不看不出主人公是什么样子,如果能把主人公的肖像描写得更清楚些就好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爱上写作,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总之,初中作文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更是一种发展性学习。所以,在作文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丰富写作知识,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感受事物的能力,能够从多角度去思维。更重要的是在情感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学会做人,感悟生活的真谛。

参考文献:

[1]程红兵. 中学生作文本质的探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6).

[2]张小林.也谈中学生“作文生活化”[J].中学语文,2007(24).

[3]杨万元.中学生作文个性缺失原因及对策[J].优秀作文选评,2010(8).

第三篇: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秘技之真情自然流淌

满分秘技八:真情自然流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问世间情为何物?高山流水是真诚的友情;舐犊情深是本真的亲情;落叶归根是乡土之恋情是生命之真,是爱、仁慈、悲悯是生命之间相互维系的丝线,是生命源头的汩汩清泉。

写文章也要想做到感情真挚,抒发真情实感,切忌矫揉造作。《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具体地说考生要注意以

下两真:一是事真:这点主要指记叙。事情中往往流露出感情,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要依照题意大胆想像),只要符合来源于生活就可以视为真。二是理真:这里主要指议论。人们常将情与理连在一起,称为情理。文章阐述的道理若想说服人、打动人,非有情的加入不可。因此,道理真有助于感情真。只有这样,真挚才能始终真挚。

如云南一考生的《父亲,我爱你!》字字情,声声泪,这是一篇饱含着父女深情的优秀散文,读来令人感叹嘘唏,热泪盈眶。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没有丝毫的夸饰和矫情,朴实无华,感人肺腑。尤其是文中那些对父亲深情的呼唤,一声声,一句句,重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灵

福建一考生的《壮哉,猛士!》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为人、处世、人格魅力深深折服,钦佩不已,文章字里行间充分流溢着感人至深的情愫,自然而然,恰如其分地把真情实感流诸笔端。真实的情感深邃如海洋,广阔如天空,强烈地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第四篇:让汉字之美流淌在学生笔尖心田

——申报“广东省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自评报告

深圳市坪山新区坪山中学

一、学校概况

我校始建于1949年,至今已有64年办学历史,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校园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0多平方米。现有学生1800多人,教职工160多人,其中, 特级老师1人,市区名师19人、校级名师12人,中学高级教师32人。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现代技术优秀实验学校、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践基地、深圳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深圳市办学效益奖单位、深圳市书香校园、深圳市书法教育名校。

汉字书写教育在坪山中学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尤其是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依然坚守着汉字文化的本源价值,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教学的基本规律,让汉字之美流淌在学生的笔尖、心田,在写字特色教育实践中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二、主要做法及成绩

㈠加强组织管理,提高对规范汉字书写的认识

近年来,我校把推行规范汉字的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重点,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学校成立了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并由教学副校长主管规范汉字书写工作,以教导处、政教处为两翼落实规范汉字书写工作,建立专兼职工作人员相结合的规范汉字书写工作运行网络,制定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一级抓一级。定期对规范汉字书写工作的落实及质量进行跟踪督促,确保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导处进行规范汉字书写课堂和教学质量指导与检查,政教处、办公室协调配合规范汉字书写活动落实,切实做到了有计划、有活动、有考核的机制,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使每项工作落到实处,形成规范汉字书写

1 工作的立体化管理网络,规范有序地保证了规范汉字书写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还将规范汉字书写要求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在工作中认真落实。

㈡创建书香校园,营造规范汉字书写的氛围。

学校的文化建设组负责相关的宣传和文化建设工作,校园的主要公共区域均设置有明显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标志,学校还通过校园电视台、广播、网站、各类宣传栏、班级图书角、书香驿站、特色班级建设等积极开展规范用语、用字和规范书写的工作,创建书香校园,营造了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和规范用字、规范书写的氛围。

㈢抓好队伍建设,奠定规范汉字书写的基础

学校在初一年级设置了“写字”教学课程,配备了专职的写字教师(2人),负责对学生开展书写姿势、书写习惯、笔画结构、书法审美等的教育。我校十分注重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设立了“教师课堂评价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二字”、“一话”、“一能”,即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钢笔字,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熟练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师中开展了“教师粉笔字培训”、“手写教案比赛”、教师基本功比赛(含普通话标准、板书工整等的内容)等的活动。同时,在教学常规中,学校明确提出,教师要重视课堂主渠道对规范汉字书写的教育,要使用规范汉字,包括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要使用规范的简体汉字,避免出现异体字、繁体字。在常规课、教研课等活动中,将教师的规范汉字书写、课程规范用语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之一,强化了教师规范书写汉字的意识和能力。我校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大多具备较强的规范汉字教学能力和较好的书写能力。

㈣开发校本课程,拓宽规范汉字书写的途径

学校按单双周配置,每两周每班安排一节写字课,给学生配发了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书法》(初中)教材,课程设置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相关课程标准。学校还在每天中午安排20分钟供学生练字。我校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组织开发了

2 《坪山中学硬笔书法》校本教材。学校每学期定期举办一次学生书写水平过关测试,根据历次的过关测试情况,建立了学生书法人才库。积极参加了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书法比赛。

㈤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成绩显著

近三年来,我校集体及师生在语言文字方面共获得奖项55项,其中,2011年5月,我校的师生同台朗诵节目在“齐诵诗文,喜迎大运——2011年深圳市初中语文师生同台朗诵会”中获特等奖和优秀组织奖;2011年12月,我校在“2011年深圳市第三届经典诗文朗诵表演大赛”中获评为“最佳组织单位”;2012年9月,我校选送的节目“女儿的重阳节”在“深圳市中学生经典诗文朗诵大赛”中获特等奖,等等。学校还积极开展了包括师生义写春联、师生书法比赛等活动,开办了学生书法兴趣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区各级书法比赛,成绩突出。2010年11月,学校被评为“深圳市书法教育名校”。学校的语言文字规范使用和师生的汉字规范书写水平在新区处于领先水平,在周边学校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自评结果

我校依据《广东省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评分指标》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评,自评分数为96分,其中,“组织管理”19分(分值20分),“教育教学”35分(分值35分),“能力素质”20分(分值20分),“宣传和文化建设”15分(分值15分),“教育科研”2分(分值5分),“示范引领”5分(分值5分),达到了广东省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的申报标准,特予申请评审。

第五篇:让作文课堂流淌生活的清泉

——有效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理性思考

摘要: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它是对小学生作文教学改革的深层推进,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话、习作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更是对21实世纪作文教学理论体系、操作策略、评价标准的一种整体重建。在作文教学中,如何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写作所获得的知识、能力、体验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从而使写作和生活进入良性互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生活 走向生活 写作思想 写作目的 写作实践

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这样的问题我们不知问了多少回,但越是问越是寻,就越是迷惑,作文似乎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痛。当我们的连连摇头代替了一个个疑问时,掀起了一场课改大潮,在课改大潮中一个充满生机的词汇产生了——生活化作文。当我把探究的目光锁定它时,引发了更多层次更为深广的思考。

一、“生活作文”走进人们的视野

1、“生活作文”的概念

所谓“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生活作文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2、 “生活作文”教学

目前,世界各国作文教学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向生活靠拢,以内容为中心。如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的作文思想。“生活作文”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 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① ,这种以基于事实的、儿童的自由表达为主要教学形态的“生活作文”与真实的写作有许多共同之处。又如美国的作文教学也有一种盛行的做法,就是“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儿童自由选择,写作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 正相信和关心的”。由于作文放宽了形式方面的要求,写的是学生想说的话,因此“各种随笔、随感录、日记 等形式的小作文数量大增,大大提高了作文实践的次数”②。这种作文思想与真实 1 的写作要有真实的信息输出,要有大量的作文实践等特点完全一致。近年来,在美国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写作试验方案“为学习而写作”——把写作作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工具。这种方案认为写作不但是写作课上的一种练习,而且是学习其他课程的一种手段。当学习者使用写作这一工具参与其他课程学习 时,一方面加深了对该科课程的理解,另一方面,在这种真实的写作中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我国的作文教学改革中也有许多与上述方案类似的作文思想与训练形式,如情景作文、实践作文、整理资料作文及课外练笔等。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在《叶圣陶论语文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强调了作文的两个前提:一是有所积蓄,打算发表;二是交际环境的需要。魏占峰在《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中强调:作文时“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以上这些作文思想和作文训练方式虽然形式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它们都体现了真实写作的原则。

3、“生活作文”走进新课程

2001年秋季启动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挑战,是培育创新人才,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决策。《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表述表明了学生写作的目的及作文教学培养写作能力的价值。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更多地关注着习作者的生命状态和精神自由。所以,我们的当代的作文教学也就不仅仅关注写作知识和技巧,而是更多的追寻着一种儿童精神,倡导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写儿童经历过的真实生活,让儿童真实的生活和创造,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美好的梦幻和科幻世界。这是对小学生作文教学改革的深层推进,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话、习作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更是对21实世纪作文教学理论体系、操作策略、评价标准的一种整体重建。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思考:生活与训练的争执。

长期以来,由于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影响,传统作文教学重视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作文教学以文本为中心,强调内容具体,主题突出,却忽视学生的感受体会,忽视学生学习生活,让学生捆绑着手脚跳舞。杜威一百年前就清醒得指出:“教育就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里、在邻 2 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原则„„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结果是,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是真正具有教育作用。”③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作文教学为什么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有时还起了反作用?为什么在作文训练中孩子表达的兴趣一点点消失?学生的作文为何内容干瘪,语言僵化?所有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归结到对一个问题的思考上:生活与训练本身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为何二者会处于隔离状态?新课改的背景中这一问题尤其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案例〉“我仿佛又回到了几天前:我布置学生去观察春天的景物,准备写一篇有关春天的习作。‘唉,老调重谈,又是写春天,真没劲,春天有什么观察的,还不是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看着无精打采的学生,我不由地皱紧了眉头。” ④

案例是某小学周老师按照惯例进行的一次习作训练。周老师的理念也不能说是落后,先让学生观察春天,感受春天,然后才是写作文。那么,学生为何有如此消极的反应?我想,除了内容让学生感到乏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本着训练的目的去观察生活,不易激发起写作动机和内在需要。我们不妨思索一种现象,为什么学生平时的日记和小练笔中,有独特的视角,有鲜活的思想和真情实感,一旦让他们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大作文”时,为什么会出现十分惊人的“编造”现象呢?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记或小练笔写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琢磨着有趣写下来留作纪念或与别人分享,是学生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指向的是学生自身,指向的是生活的需要,是“有所为而作”;而训练往往是脱离开具体的生活情境,在特定的规定中,为完成规定的任务“别有所为而作”的,指向的是应试需要,加上如果命题脱离学生的实际,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本来训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大作文与小练笔也应是相辅相成的,可一旦功利的砝码都压在训练一头时,训练便轻易地脱离了生活的本质。“综观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实际,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活动并不是‘真实的作文’,而是‘编造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文而文;为了编造作文,有的学生结合课文‘套’,有的仿造优秀习作‘摹’,还有的干脆‘抄’别人的习作,这样的作文怎么谈得上创新呢?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作文命题脱离学生 3 的生活实际,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失去了源泉。” ⑤

三、为生活而作——让作文课堂流淌生活的清泉

有人会说类似于案例中的训练也没有脱离学生的生活,而且老师还布置学生去观察春天,为什么学生还是不愿写呢?我想在解决了理念层面的认识后,接下来该是方法的问题了。“课标”告诉我们:“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细细琢磨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点: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有意见有消息要让大家知晓,写成文字就是作文;经历一件事情,看到一些东西,把它记录下来就是作文;有时心中特别高兴或愁苦,却没有机会告诉别人,写下来就是作文。“简单地说,作文就是写文章。完整地说,作文就是让我们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情,围绕一个中心,按着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就是用笔写下自己心里要说的话,心里怎么想的,笔就怎么写”。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如何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写作所获得的知识、能力、体验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从而使写作和生活进入良性互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写作思想上,要把生活与训练当成一回事。

应该确立这样的作文教学思想:生活不单单是写作的源头,还是写作的归宿,再进一步说,写作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叶圣陶说的:“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

在指导思想上老师们要认识到,好的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老师引导出来的,学生只有细致地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生活,在生活的过程中思考、表达,在思考、表达中反思生活,才有可能为为写好作文做好条件准备。

袁薇子先生1985年来南京,在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几个认识问题》中谈道:“《我给杨老师照相》是一个作文练习,而这个学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是有所为而作的。她在照相的时候,想到学校之美,从学校之美又看到了学校里有那么一位可敬爱的老教师,一心扑在小学教育事业上,数十年如一日,她有所感,觉得不给这么一位可敬爱的老师照个相,很难受,觉得不把这一件事实表达出来,心里过意不去,有一种要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爱的欲望,同时懂得了一个新道理,就是照相不但有技术问题,还有个感情问题,对于这个例子,我们说 4 它是作文练习是对的,说它是生活实践也没有错。”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来,原来作文练习和生活实践之间并没有一道必然的鸿沟。如果这一论点成立的话,那么,能说我们小学生的作文就只是练习练习吗?就只是把话说得完整些,说得准确些吗?如果现在学生的作文与生活实践无关,那么他们到什么时候才去跟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呢?恐怕很难做出答案吧”。⑦也就是说写作是训练和生活一体化的过程,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就是对训练和生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其次,写作目的上:由为考试而写走向为生活的需要而写。

写作教学中,我们要确立: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过去我们为考试而写,现在我们主张为生活的需要写作。这就决定了写作的价值不仅在于满足实用,而且,它还是学生一种重要的经历,是一种享受,是充实、丰富、改善个体精神生活的方式。

1、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目的意识和读者意识。 前者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后者解决写给谁看的问题。传统的写作教学,常常把写作的目的简化为应付教师和考试,学生认为自己作文的读者是教师或阅卷者,把写作仅仅当成取得分数的手段。由此所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写作行为的背后,并没有一种强烈的兴趣和持久的动力作为支撑,相反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和厌恶情绪,最终形成写作教学的恶性循环。因此,在写作之前必须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写?写给谁看?

师生都应明确,学生的写作应是为生活的需要而写,是“有所为而作”,即“合为时而著”。一个学生写作兴趣的浓淡、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写作满足这个学生需要的程度。需要又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比如考试的需要、交流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等。学生为谁写作呢?科举考试时代是代圣人立言;应试教育时代是为“题”而写。新课改中我们强调根据生活的需要为特定的对象而写,这个对象是不确定的,可以是自己,还可以是其他人;可以是一个人,还可以是一群人;可以是熟悉的人还可以是陌生的人;可以是人还可以是企事业单位等等。总之,写作对象是根据写作目的而定的,并随着目的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目的意识和读者意识,如办板报、手抄报、搞展览、出期刊、编集子、投稿、模拟出版、互批互改、网上 5 交流等。通过创设写作情境、拓宽发表途径等手段,使学生对写作意义的认识逐步加深,写作动机不断加强,写作热情不断提高。一旦“应需重于应试”、“实用优于训练”的意识确立,学生写作文就会主动关心文章的文体、内容、结构、意义、语言以及格式等问题,许多原先视为老大难的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

2、“写作的动机源于需要,而发表可以说是一种最重要的需要。” ⑧ 发表是对学生写作劳动的最大尊重和作品价值的充分肯定。发表有正式、非正式之分,非正式的发表可以称之为展示。这是一个重要但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环节。只有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作品有读者并能及时得到反馈时,才可能会把写作视为内在的需要,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表达。因此,教师要创设多种情境,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来使全体学生的作文得到多层次、多级别的展示、发表和反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掘写作潜能。

再次,写作实践中:由训练向生活回归。

“课标”要求,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要求意在强化这样的理念—— 因为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所以,学生学习必须回归生活。对此,叶老曾经打了个比方:“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会不可遏抑地产生通过文字倾吐心绪的冲动。故习作训练不要急于用文体的框架去束缚学生,不要急于教他们审题立意、开头结尾、谋篇布局之类的习作套路,而首先要引导他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领悟思考,获得认识。然后激发他们的表达欲,讲真话,抒真情。写什么,怎么写,给他们充分的自由。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了,有了兴趣,有了热情,在这个基础上再适当作一些方法的点拨,写出像样的文章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在指导学生直接进行生活积累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注重间接的生活积累。例如,可以看书刊杂志、网络影视,还可以开展朗读比赛、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 6 活动,让学生在广阔天地里获得自由发展。有了直接或间接的生活储备,学生习作就有了丰盈的源泉。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由训练走向生活呢?

1、用笔写“诚实的、自己的话”,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既是作文的需要,也是做人的需要。

首先,处理好“训练”与“生活”的辨证关系。我们倡导由训练向生活回归,并不是不要训练,而是先要解决好“生活本源”的前提下,再讲求训练,训练反过来应是为生活服务的。

其次,鼓励学生自由、自主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和引导。

2、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将学习的目的和归宿指向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和归宿,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并为生活服务。

3、命题贴近生活。

文章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从学生的知识实际、生活实际出发,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贴近生活实际命题,才能使学生有感而发,产生构思表达的欲望。此外,还要研究多种命题方式,让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更大,从而更贴近自身实际。命题的方式方法尽管多样,归结到一点,就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学生找准突破口,促进构思。

4、训练时,设置真实的生活情境,或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体验。 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

5、“自己还要作文,作自己要作的题目”。

当然,形成作文能力的关键还在于生活中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加强练笔,做到“大小结合”,即大作文(专题的作文训练)和随文安排的小练笔(写片段的练习)相结合,“长短结合”即一方面要致力于长期积累,“多布云彩”,不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也要因“课”制宜,搞一些模仿性的训练。叶老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练笔,“作文这件事情必须练习,单靠教师出了题目才动笔,就未免回数太少,不能收到充分的效果”,“要练习的回数多,不用说,还需要课外作为。 7 要养成抒写意思情感的习惯,那只需问自己,内部存什么样的意思情感,便作什么样的文。”

最后,我想借用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的一些精辟论断作为总结,“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问题,因为我们写作文,无非想着原料是合理、是完好,才动手去写的”。既然这原料是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那么,它又从何而来呢?叶老指出:“应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总归说来,“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一句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参考文献:

①《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版 ②《语文学习》1997年第2期

③朱小蔓.《认识小学儿童,认识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2003.11 ④周红勤. 《这样的作文我们爱上》.《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10 ⑤郭根福. 《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01.11 ⑥贾志敏. 《贾老师教作文》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 ⑦袁薇子.《和青年教师谈小学语文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⑧张伟忠.《新课程环境下的写作教学刍议》《课程.教材.教法》2004.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