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白话景观管理论文

2022-04-17

引言“梁陈方案”是当年中国在新城市化建设中所面临现代化和历史文化冲突的见证。这份方案当时没有被采纳。今天,五十年转眼已过去,看看如今的中国城镇建设,似乎就生活在“梁陈方案”的“谶语”里面,面对历史的思考我们今天仍在继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城市白话景观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白话景观管理论文 篇1:

探讨“野草之美”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现如今,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我们将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人造的自然环境必须采纳并且形成一种新的审美观。通过对比在城市景观建设中野草与其他奇花异木的生物特性的不同之处,列举野草成功应用的案例,论证野草在园林绿化中营造的自然美以及创造的生态价值,使我们的审美更倾向于具有多种功能的乡土植物,从而将其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景观绿化中。

为了美化生态环境,达到迅速成景的景观效果,城市绿化中所选用的大都是人工培育的、具有较好观赏效果的植物。但是这类植物适应性相对较弱,在比较单一的城市生态环境中生长不良,后期养护管理费用高,生态效益低。而有一类植物在城市景观生态环境中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具有生命力旺盛,而且顽强,适应能力强的特点,但在城市景观环境中却不被人们重视,它们就是野草。

野草与“野草之美”的概念

野草的概念非常广泛,凡从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天然植物,都可以称为“野草”。本文所讨论的野草主要是指自然生长的草本植物。

“野草之美”是由俞孔坚教授提出并倡导的。在我们居住的环境生态遭受破坏的今天,他提倡白话景观,“反规划”理论的设计理念,认为景观设计的场所都应该满足多种功能目的,应自然地势和气候条件,用最少的劳动和能量投入来构筑和管理。因而,本文所讲的“野草之美”不再局限于野草的个体美,而是追求野草与自然条件和地域相结合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景观特征,和通过客观条件的理性分析与合理的运用而创造的生态美。

野草的特性以及“野草之美”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1.野草的特性

在越来越都市化的今天,城市景观建设中的植物种类多选择较名贵的品种,以及无用的观赏草坪。这些物种种类单一,大多属于外来树种,抗逆性弱,精细化的管理和维护需要大量的化肥、除草剂和杀虫剂,但对于土地的污染极其严重。例如,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每一平方米的草坪要消耗超过一立方米的水。与之相比野草根系较深,根系比较分散,抗逆性强,植物的种子随熟随落,传播方式多,生长繁殖快,再生性强,能迅速覆盖地面,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除此之外,野草的种类繁多,在全球经定名的植物有30余万种。野草作为城市绿化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决定了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景观的营造中和生态恢复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野草在城市园林地被中所营造的自然美

一直以来,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多追求于几何美,园艺美,或古典小桥流水之诗情画意的美,但这些景观大都出自太过于人工化的设计,也过于装饰性,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并且形成了千遍一律的景观面貌。

随着时代的推移,小农意识下的“杂草”,“野树”之美也被人进一步认识。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园林植物形成的绿色背景,对城市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的选择地被植物对于城市整体风貌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园林植物可以选用观花的地被野草,例如一些野生的地被植物,如蒲公英、二月兰、天葵等自成群落,观花期长,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野生的地被植物可自成群落,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如果合理用种植在城市环境中,既能再现自然之美,又能体现地狱特色。

首先,利用野草种类的多样性,种植在城市绿地和城市公园的草坪中形成缀花草坪,改变以往草坪单调,缺乏变化的情况,丰富草坪的绿化层次;其次,可以选择一些耐荫的地被植物种植在林下空间,利用不同植物的生物习性,形成丰富的林下景观空间;再次,可以将野草的自然繁衍能力运用在花镜中,形成优美丰富的自然花带;最后,还可以在城市公园和生态绿地中,单独设计野生植物观景区,体现野趣。野草和纯人工的草坪相比,野草体现的景观更自然,更生态,“野”趣十足,是其他地被植物难以超越和比拟的,这种野生的生态环境可以让人最大限度的体验到自然的情趣和原生态之美,有返璞归真的感觉。

夏洛特花园就是一个成功应用野草的案例。该花园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一个住宅区的空地上。设计师采用了各种粗放管理的草本植物,让远离自然、久居城市的人们能欣赏到野生植物之美。花园建成不久,这些精心挑选的野草就长势良好,营造出步移景异的景观空间。品种不同的草本植物在生长和变化速度上有快慢之不同,外形和质地上也有低矮丛生和茎秆高挑之分,形成丰富的群落层次,使花园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变化。夏洛特花园让人体验到身临其“景”带来的乐趣,不管是漫步还是穿行,都能感受到野草所形成的变化景观,这就是夏洛特花园吸引人之处。

3.野草在城市景观中所创造的生态美

本文所讲的“生态美”是指在景观建设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野草的生物学特征,使其对生态环境所产生有利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来的美。野草在园林绿地中的美并不只是观赏性的,而是具有实用目的的,经济的,多功能的。

现阶段,在城市景观中的地面绿化大量使用草坪覆盖,形成的景观效果较可观,但是后期养护管理比较麻烦,费用较高,生态效益不理想。而杂草种植在城市中的适当位置,首先,可以节约大量的建设成本,也符合生态学中的节约原则。其次,野草加强了地被覆盖,保护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小气候。再次,还具有净化的作用,野草大多数具有发达的根系,无需浇水就能长得非常茂密,野草密织的根系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一样将土壤包裹住,绿地就不会扬尘。而且,由于野草种类繁多,在维持城市物种多样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生物的庇护所。杂草所形成的生物系统丰富稳定,具有其他人工生态系统所无法比拟的生态优势。野草种籽的生命力比较顽强,即使被埋藏了许多年,也一样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在城市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无需人工播种和维护,杂草就能迅速生长,很快就可以覆盖地面,绿化环境,形成以乡土物种为特色的自然植被,在生态系统恢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野草的生态美体现的比较成功的案例是岐江公园。该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地处南亚热带,场地原位粤中造船厂旧址,总规划面积11hm2,水域面积3.6hm2。“生态性”是设计师在最初就为岐江公园定下了的規划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强调生态适应性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在设计中,岐江公园的水边与草地上大量配置乡土植物群落,选择的野草形成水生--沼生--湿生--中生植物群落。在公园建成后的3个月的时间内,大面积野草长势良好,即使在湖水水位变化很大的环境下,野草仍然可以保持亲水性和生态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迹群落不断丰富与成熟,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正是野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使得原本被破坏的生态得以快速地恢复,公园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丰富美丽的景观。

结语

野草粗犷的自然美,坚韧的生态特性,具有生命力旺盛,而且顽强,适应能力强的特点,造就了野草在特定的城市生态景观特征。在绿地中的特殊区域使用野草,能够起到烘托景观氛围,强化原生态景观的作用,促进恢复城市的生态用地,完成地被的初级演化,在城市景观中成功扮演着无可代替的作用。在城市各类绿地的建设中应该合理利用野草的生物学特性,使城市绿地建设更具有科学性和发展性,同时可改善城市景观面貌“千篇一律”的现象,从而为我们的家园创造出美丽、生态、经济的栖居生活环境。

作者简介:杜昆(1989—),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空间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杜昆 段炼孺 徐彪

城市白话景观管理论文 篇2:

文化要素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引言

“梁陈方案”是当年中国在新城市化建设中所面临现代化和历史文化冲突的见证。这份方案当时没有被采纳。今天,五十年转眼已过去,看看如今的中国城镇建设,似乎就生活在“梁陈方案”的“谶语”里面,面对历史的思考我们今天仍在继续。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从城市改造中吸取教训,城市现代化建设从单调乏味到逐渐重视人文关怀;从盲目追求现代化到重视地域文脉的保护。二十世纪以来许多学者都在研究如何使城市更新在现代化基础上追求把现代城市景观打造的更凸显地域性文化魅力。设计师们在街道景观改造中愈加重视对文化要素的使用。

一、街道承载城市文化

(一)街道对城市的重要意义

“一条街。一串记忆……因为千段爱情可以爱上一座城市,因为一条街道也可以爱上一座城市。”这段话充分表达出街道对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的重要性”,。雨果说:“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说明人为创造的城市街道彰显人类文明,街道搭建起人类和文化之间的桥梁。

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历史沿袭,街道融入了当地群落生活气息,氛围特征,风土人情,思想观念。它既是当前社会现象的集合同是时代科技文明的具象表现。岁月变迁,城市建设不断更新,最后变成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二)城市文化的变迁对城市街道景观的影响

我国城市文化的发展大多经历以下四个时期演变。第一时期本源文化生成:中国古代文化的沿袭从农耕社会开始封建制度下,街道呈现出严格的等级和规矩的布局。第二时期西方文化的入侵我国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的统治,大批外国人进入中国,街道开始模仿西方城市,路面拓宽、平整、修缮沿街建筑迎合道路美观、添加城市家具路灯等设施甚至,开始关注街道绿化,异国色彩浓厚。第三时期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我国封闭自主发展受“先生产,后生活”观念影响,街道形式单调乏味,对人文关注甚少,城市呈现出千第一律的模样。第四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迎来了新的外来文化的交融高潮,设计紧跟世界先进景观规划的前沿,街道立体化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由此可见城市文化每一次的大变迁都深刻的影响着城市街道景观的演变。

(三)当今文化要素在城市街道景观中运用现状

在城市建设更加规范的前提下大部分城市在进行街区景观设计中都会强调城市景观的识別性,注重城市文脉的挖掘,如南京民国文化1912街区、天津洋楼文化五大道、成都巴蜀文化宽窄巷子、上海石库门文化新天地、重庆浓缩山城文化磁器口……形势一片大好,但中国改革开放十年,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还有一定的滯后性后盲从性,与国外发达城市的街道建设还存在著很大差距,尤其是文化要素的运用上,如何运用?怎样更加和谐的展现文化是当下设计师们思考的问题。

二、现今我国文化要素的运用在观代街道景观中存在的问题

(一)街道景观设计中文化要素错位的现象

当前,街道景观设计中,大众都表现的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展示特別关注,设计者们是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把能挖掘到的文化元素运用进街道景观设计中。但对文化要素是否能匹配当地环境,甚至能够达到升华精神的目的还是不易。

2018年11月,上海徐汇区打造一条以落叶不归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徐汇主街”。把古丝绸路上消逝的古国文明移植到复兴西路,让市民在感受丝绸之路上的辉煌艺术之余,向其传达环境保护的理念。沿街景观从万里长城到大漢文化,从装饰树干的大马士革玫瑰花再到敦煌浮雕等共十二处景点装置,让市民直呼乡土气息浓厚。上海发布公众号留言呼声极高的评论都认为“这些景观和装置都不好看,还不如只有落叶自然美”(如图1)。

上海市有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举办落叶下归主题活动向市民传达环保概念,却舍弃挖掘本土文化,引入与其格格不入的古丝绸之路特色且以粗糙堆砌的方式呈现绐上海本地市民,既没有展现地道的西域文明,也没有让市民感受人文与自然的融合之美,更没有传达出环保精神,显然画蛇添足,这种文化要素运用的错位现象在许多城市的街道景观中屡见不鲜。

(二)街道景观设计中文化要素使用缺乏时代精神

如今城市街道是当代人在使用,它应该蕴含这个时代下的精神与物质追求的意义,更应该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使无形的精神反应在有形的景观中,但有些道路景观设计中一味的追求历史感,仅限于把旧的历史形式照搬到景观设计中,就如同“徐汇网红路”即错误的运用文化要素又没有赋予丝绸之路新的时代精神,和当地环境格格不入。

(三)街道景观设计中文化要素的嫁而不接粗糙罗列

四川某镇街道边被修饰的中式建筑上硬生生接出两层不同时代不同色彩极不协调的阳台完全是嫁而不接的生拉硬拽。一些设计师在文化众多选择中难以舍弃无法提炼,认为把所有历史文化都运用在景观中就能体现出文化的丰富之感。如“徐汇网红路”把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一堆砌成十二个装置景点。还有个别城市景观大杂烩似的把多段历史文化同时展现在一条景观大道上,这种多又杂乱的做法给人以历史文化堆砌感。

(四)街道景观设计中文化要素的模仿风

由于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国内经济发展迅速,资源流通与商业往来越来越密切,促使地方文化的相似性越来越高,如全国各地景点都流通着义乌商品批发来的“特色”商品,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一条条结构帽似文化特色含糊不清的商业街、步行街、文化街拔地而起,如徐州市某占镇商业街、湖州某古文化商业街等新开发的街道都搭建起一些表面仿占元素的建筑无核心内涵,为了快速收揽游客商业化让人审美疲劳,如此欣起一股庸俗模仿甚至照搬照抄的潮流,不利于我国街道空间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文化要素的运用策略

(一)在城市记忆中提取文化要素

城市记忆是集体共鸣的抽象化,也称集体记忆。是物质与非物质问相互影响下的产物例如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历史传统、民风民俗等…叫唤起记忆:文脉延续,当人们脑海中对于一座城市的记忆在某些契(吓被所唤醒时,当下与曾经使得以重合,文脉便得到延续。纵观如今城市建设处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型变迁中,城市空间的异化和城市历史地段的消逝造成了城市“失忆”现象,一些“逝去”老街区,待拆的老房子…使人们在不断变化和巨型构筑物的现代城市里迷失。所以想要延续城市文脉就要保留城市的记忆,在城市记忆中提取文化要素,才能合理对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进行设计。例如曾经街巷之门在我国南北方一些城市中都有不同的样式表现,上海朱家门一处小巷口“巷门”式牌坊非常精致,而杭州“高银巷口”牌坊便设计成街门,这种历史元素的提取成就街巷的“名片”表现出城市某些记忆的延续和体现出某种文化理念。

(二)对文化要素提取凝练和强化

中国许多城市承载着多段历史文化,在城市规划和街道景观设计中有“十巴抓”的现象,对于城市特色的定位没有做到有的放矢,在街道空间没计中文化要素的运用没有做到取其精华,去繁从简。使得城市形象不伦不类。所以在街道景观设计中对文化要素挖掘与运用时,设计师应采用各种处理手法将文化进行凝练、强化、升华。例如北京城门前大街经过重新整治,街上鸟笼挂灯、白色石鼓凳,许多著名商号建筑上挂着历史老照片等,都是同旧环境相融的新元素。景观设计中文化要素的运用不是占物件的照搬原貌,也不是抽象难以理解的现代主义,更不是文化景点的简单堆砌。把文脉中的精體进行加工简化,使之迎合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需求,才成为城市景观的“白话文”。

(三)集合人的心理和感官需求建立景观中文化与人的联系

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它的融入势必要与参与者相互影响,走进人们的心里勾起人们的记忆,使人们对其发生反应。马洛斯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在公共空间里人们有生理需求、归属于爱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所以景观中注入的文化元素必须要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求,可以通过不同手段进行设计例如在灯光、材质、声音、气味、样式、影像等多种方式上的传达对人的感官进行刺激以至增强景观中文化要素与人的互动性,使街道景观真正绐行人带来归属感和愉悦感。在日本东京饭田桥中心广场(如图2)的步行空间景观中处处演绎着日本传统元素,采用“年轮”的概念在地面铺装上注入了江户时代遗迹的富士山文化石板画,人们走在“年轮”上仿佛有了时代穿越感。

(四)现代技术与文化要素的融合运用

历史在时间推动下不断前进,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对物质和文化的感受、对事物的审美标准都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生改变,城市街区景观作为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也应该同时跟紧紧跟随现代化的步伐。2016年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的“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提出了对城市街道优化的特別关注,在新时代下要提高品质增强活力。街道空间景观势必与时代的发展接轨,折射今天的科学技术先进水平,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互联网+”“数字信息化”大背景下,将本土文化要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街道景观设计对当今设计师来说是挑战与研究的新机遇。在2019年光影上海街道互动装置展上《teamLab水晶烟花》让路人用智能手机与装置互動,选取图案出现在光树上传递祝福。成都太古里川西建筑特色历史街区改造成商业街,设计师搜集当地老建筑废弃砖头;空运来夜晚可以发出光亮的外墙石材。实现了地域文化合理运用,文化要素精炼提取,现代技术与文化元素相融合,商业与景观资源盘活,迎合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审美要求和物质生活,是街道景观设计优秀案例。

结语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文化的血脉,于时代文化的变迁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树立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态度,把握城市记忆的精彩文化要素,并对其进行提取、精炼和强化,运用文化要素与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融合,多样性多元化的表达,赋予城市街道景观新时代的意义,展现当下社会风貌迎合大众需求,才能促进我国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良性可持续发展。

作者:黄淇麟 祝遵凌

城市白话景观管理论文 篇3:

当代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摘要:世纪更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和思潮呈现多元化的格局,我们应从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出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基于低碳的景观生态规划,进行文化价值批判与重构性创造,开启全知觉审美的多维度景观设计时代,确保城市景观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探索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的景观规划设计新路。

关键词:现代;中国;景观规划设计

文献标识码:B

1 前言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在嬗变中闪出思辨之光。适逢世纪更迭,时尚与传统缠绕交织,东西方文化融合,城市景观日新月异而又返朴归真,使当代人产生一种莫名而深刻的历史感与危机感——中华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危机感;当代中国的人地关系的危机感。我们应从景观范式出发,加强和完善景观历史和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研究和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基于低碳的景观生态规划,进行文化价值批判与重构性创造,探索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的景观规划设计新路。

2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国内外动态

2.1西方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9世纪中叶从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如图1)拉开了西方现代景观发展的序幕,20世纪30年代,经过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洗礼,现代景观开始摆脱了传统的羁绊,走上了现代主义景观的康庄大道。

哲学和美学给西方现代景观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不断碰撞和渗透,贯串着“从理性到非理性”和“从方法论轴心到语言学轴心”的两大转向。现象学、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运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波谱艺术、极简艺术、概念艺术、行为艺术、过程艺术、大地和场所艺术、新意象艺术、新表现主义、新抽象艺术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现代景观进入了一个多元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失效,科技和人的异化,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生态问题的恶化,社会、信仰和文化危机导致了后现代主义景观的产生,它以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消解现代主义的抽象的、超验的、中心的、一元论,逐渐关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西方景观规划设计呈现精彩纷呈的面貌。

2.2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中国景观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显示中华博大厚重文化的古典园林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西方的大地艺术景观、波普艺术景观、极简主义景观、后现代主义景观等,渗透到了国内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形成多元风格格局。然而面临中西文化的冲突,景观设计创作出现了目标混乱、价值失范现象,从“形式借鉴”走向“形式照抄”,“城市美化”运动这一来之古希腊与罗马废墟的幽灵带着18世纪的欧洲广场和20世纪初的美国的景观大道,出现在大江南北大小小的城市,异域风情盛行一时。非生态的规划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大地生命机体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摧残,景观破碎化,景观生态规划日益显示其重要价值和意义,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面临深深的困境。

3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论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如何设计一种景观格局,以便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立一个战略性的土地生命系统的结构,以最大限度地、高效地保障自然和生物过程、历史文化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给城市扩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3.1 满足景观感受层面,塑造景观环境形象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从景观空间形态要素的点线面体、形、色彩、肌理等4个方面出发,从现代景观空间视觉形象的艺术构成人手,探求景观空间的视觉形象表现手法。通过人对景观环境内容中“尺度”的视觉感受,把握好景观构成各要素的尺度问题,力求表现景观环境空间上的层次性、有序性与变化性,为人们营造一个视觉宜人的景观环境。

两种美学范式对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影响深远:一种是如画美学范式。强调突出视觉性美学特点,强调其视觉、静态、单调、固定的形式因素,重视景观的图画性和引人注目的特征,注重景观的表面价值,重视“视觉质量”;另一种是生态美学范式,不仅重视视觉性特点,也强调注重环境的“生态价值”,注重景观设计审美体验性、参与性、可持续性,开启了一个全知觉审美的多维度景观设计时代。

3.2 基于低碳的景观生态规划,确保城市景观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将低碳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选材、设计方式、设计内涵及设计效果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低碳景观,保护环境,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生态规划就是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协调不同性质的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并为不同土地的开发利用之间的空间“交易”提供依据,减轻热岛效应、水资源耗竭及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

俞孔坚设计的秦皇岛市汤河公园,可谓是绿荫里的红飘带,用最少量人工干预、最少的设计和工程,满足现代城市人的最大需要,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与人文空间(如图2、图3)。

3.3 满足场所精神,坚持设计观念的国际一体化和设计手法的中国本土化

任何场所都具有明确的外部特征与文化特征,这种特征构成了一套特殊的存在含义,也就是“场所精神”,将新文化运动进行到设计领域,呼唤城市和景观设计的白话运动,建设“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

在空间上,全球性大一统的文化被城市无数文本、文明族性与差异化景观所取代;在时间上,历史不再具有线性进化论的意义,传统的文化重新具有了当代的意义,“前现代”与后现代视野相遇,产生新的視野融合,以各种方式存在的文化正在零碎化,片段化,复合化。景观设计的各种方法粉墨登场,解构主义设计,人性化设计,高技术派设计,孟菲斯设计,绿色设计,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设计,未来风格设计,新现代主义设计各领风骚,多元共生的格局已经形成,然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代景观需要超越民族文化的视野,才能与国际的先进思潮和理论进行对话,因此,无论是我国传统的景观设计理论还是国外的景观设计理论,都要站在发展的角度上,以批判的态度,弃其糟粕,取之精华,重构基于中国文化的景观设计理论,从而在自身继承传统文化时,作

一个自身的调整过程,创造出适应时代和人们需要的、具有民族自尊精神的优秀景观作品。

3.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有力保障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感测技术(如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航测等)、通信技术(包括网络、无线电通信、多媒体通信等)、分析处理技术(包括计算机数据库管理、CAD、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控制技术等。特别是GIS在分析和诊断问题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主要反映在其可视化功能,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三个方面。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

4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实例——株洲神农城概念方案设计

株洲神农域营造以神农文化为主题的当代太阳谷,将各类建筑与景观化整为零,以聚落的方式渗透其间,以神龙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来诠释和提升城市格调,引爆城市地块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以现代的生态体系来组织株洲市新的城市中心区,通过生态水系,城市慢行系统将各种城市景观设施串联起来,在新城市中心区形成流动变化的,与自然相映成趣的生态城市空间。打造具有远古与未来时空交融的神农情境,营造五大主题园区,体现时空交织变幻、生态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共生的城市气质(如图4)。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其工作的领域是如此广阔,前景是如此美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使我们共同的、惟-的家园-地球-的美好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廖秋林,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5:11,143,153-154

[2]俞孔坚,李迪华主编,景观设计:专业、科学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2

[3]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

[4]李静,黄華明,现代园林景观空间中视觉形式美的营造[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8448-18450

[5]郭宏斌,苟平,景观环境塑造中的视觉美设计研究[J],重庆建筑,2009,8(9):13-15

[6]黄柏青,美学范式视域内的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解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24-128

[7]沈明,窦逗,彤云,低碳景观的设计理念与实践[J],城乡建设2910(]0):42-43

[8]任平,时尚与冲突一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40

作者:楚芳芳 蒋涤非

上一篇:建设小康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工程造价现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