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经济论文

2022-04-15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厘清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指引农业资源开发,以绿色生态理念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构建和完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推进生态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不断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生态经济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业生态经济论文 篇1: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效率探究

摘 要 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重点在于如何科学地处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基于2011—2018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DEA模型对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耦合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经济与环境耦合效率处于较高水平,耦合效率主要受规模效率的掣肘;2)规模效率是提升耦合效率的主导因素,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由分散化经营转为大规模经营。

关键词 农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效率;DEA模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2014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层面战略,成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四大板块之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在农业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环境问题。例如,近10年以来,湖区发生过2次大面积的“水华”现象;洪水调蓄功能逐年减退,洞庭湖的局部地区充满了泥沙;农药、化肥的过多使用导致土地污染等。由此可见,处理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尤为重要。

1  文献综述与研究区概况

1.1  文献综述

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层面,20世纪90年代初Jeroen JCJM等试圖运用动态模拟模型对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实现方式进行研究,从系统反馈角度测度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状况并验证2个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机理[1]。国内较早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进行研究的学者是任继周等[2],他以河西走廊为例(1994),对山地—绿洲—荒漠农业生态系统进行耦合,并分别计算着3个农业子系统之间的能源和物质的流动方向及流速。此后,国内许多学者受到启发,使耦合扩展到生态环境和经济耦合的研究,并不断应用量化评估方法来评估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在耦合协调度方面,主要从耦合双方的关系进行数量测度。如李宗伟(2018)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目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耦合度模型评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2个系统间的关联度、耦合度和协调度[3]。李小娟(2020)基于2009—2018年陕西省相关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度模型对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间的耦合关系进行阐明[4]。高静等(2020)基于2004—2017年全国统计数据,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5]。

在测度耦合效率层面,魏言妮(2017)以黑龙江省为例,为进一步把握系统耦合发展程度,从效率的角度出发[6]。运用DEA模型(数据包络分析)对该省的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和玉米产业三者之间的耦合效率进行测度。易婷婷等(2020)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5—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索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效率的特征与演进规律[7]。综上所述,国内外对系统耦合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各个层次和领域,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但是,大多数研究都是停留在测度耦合协调度上,未全面反映系统的耦合效果,还需测度子系统间的耦合效率才能继续深化反映子系统之间耦合关系的发展水平和情况。因此,本文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11—2018年的数据资料,运用DEA模型对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效率进行测算与分析。

1.2  研究区概况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包括岳阳、常德、益阳3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区域内33个县(市、区)中,有22个商品粮基地县、9个商品棉基地县、13个水产基地县、5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洞庭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示范区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十分迫切,相对的环境维护责任也十分重大。

2  耦合系统及耦合效率

2.1  耦合系统

耦合系统源于物理学,现被学者们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农业、生态、人文等学科。农业经济的发展为生态环境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生态环境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说明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作用,形成了一个综合复杂的耦合系统。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两者相互影响的范围明显扩大,程度显著增强。

2.2  耦合效率

耦合效率能够表征系统的耦合效果,本文界定耦合效率为在一定时间内耦合系统内子系统的投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对其他子系统所能创造出的最高产出[8]。耦合反映了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所以耦合效率反映的是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效率高低。因此,本文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耦合效率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直接决定农业经济的投入量程度,形成了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投入导向型耦合效率;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的良莠性发展同样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直接作用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问题,形成了以农业经济为产出的产出导向型耦合效率。但本文的目的是在保证一定产出的基础上,减少子系统的物质能量等的浪费,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配置,因此本文选择对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投入导向型耦合效率进行定量研究。

3  指标体系构建、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指标体系构建

DEA评价方法是通过测算不同决策单元(DMU)的效率水平来反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耦合效率,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指标的选取。若是选取不当则会大大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指标的因果关系,遵循可行性、系统性、科学性、动态性等原则,构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投入导向型指标体系。本文选取农业经济系统中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农业投资占比作为投入指标;选取生态环境系统中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人均水库容量作为产出指标(表1)。

此外,产出方面均存在时间滞后问题,但当年投入必然影响当年的大部分产出,所有年份数据都可能收到滞后性影响,所以不考虑时间滞后性问题[9]。

3.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各指标数据均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年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北省统计年鉴》《湖南省农村统计年鉴》

3.3  研究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最常用的基础模型是CCR和BCC模型,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将决策单元生产规模的可变性引入模型中。对于某个具体的决策单元DMU0,判断其有效性的综合DMU模型[10]。综合考虑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生产过程的规模可变性等特点,本研究采用规模报酬可变的BBC模型。

[minθ,s.t.j=1kλj Xij+S?i=θXij,i=1,2,3...,mj=1kλjYrj?S+r=Yrj,r=1,2,3,...,nj=1kλj=1;λj,S?i,S+r≥0,j=1,2,3,...,n]         (1)

在公式(1)中,当θ=1时,DMUj的综合效率有效,且当S+和S-同时等于0时,DMUj为强有效,表示决策单元DMUj的生产要素已达到最佳组合,产出效果最佳。当θ=1,S+或S-等于0时,说明DMUj为弱DEA有效,相对综合效率为弱有效。而当0<θ<1时,则DMUj为DEA无效,此时越接近1,则表示效率越接近有效。

4  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DEAP2.1软件,运用投入导向型的BCC模型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整体的农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见表2。

“irs”表示该年处于递增的规模报酬阶段,“-”表示该年规模报酬不变,“drs”表示该年处于递减的规模报酬阶段。

为了更直观地研究不同年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整体的效率变化,绘制了2011—2018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耦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折线图(见图1)。由图1发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在2013和2018年处于效率前沿面,耦合效率在2013年达到峰值后开始连续下降,直到2016年才呈现回升状态。

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程度上来看,规模效率的变化幅度比纯技术效率的要大,这说明规模效率是提升耦合效率的主导因素。

从变化趋势上看,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2013年处于上升趋势,是由规模效率上升引起的,可能原因是2011年“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提案,被全国政协列为重点协商办理提案。2010年后,洞庭湖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围绕新型工业化(内含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推进“集聚化、集约化、集群化”的战略[11]。

第二阶段:2013—2015年呈下降趋势,大部分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的下降。国务院在2014年正式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标志着洞庭湖地区的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这也就说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必须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就是改变单一追求产量的农业生产粗放方式,探索先进的农业技术,这也就说明对于新的生产方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纯技术效率下降是在所难免的;其次就是缩小农业生产的规模,退耕还湖。

第三阶段:2015—2018年耦合效率逐渐回升,原因在于2016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设立了专项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资金,与此同时,东洞庭湖全面进入禁渔期。农业规模趋于稳定的状态,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得到优化,有了资金的支撑,农村基础设备条件得到改善,能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规模报酬角度分析,规模报酬不变代表的是当前投入量为最佳规模,不用进行调整[12];规模递增表示的是农业经济系统投入量的增加,生态环境系统的响应增加的幅度超过了投入量的比例;而规模报酬递减,则是随着投入量的增加,生态环境的产出幅度小于投入量增长的幅度,从而造成了更多的投入浪费。由表2可以看出,只有2016年和2017年是规模报酬递减的,表明在这两年,农业经济系统投入过大,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文为保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双系统之间的健康和谐关系,选取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农业投资占比作为投入指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人均水库容量作为产出指标,采用DEA模型来测度2个系统之间的耦合效率。研究表明:在2011—2018年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耦合效率均值为0.957,处于较高的水平,其中在2013年和2018年都处于效率的前沿面。在2014年正式成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后,耦合效率有略微下降,但很快就回升到前沿面。耦合效率受規模效率的影响较大,意味着合理规划农业规模是提高耦合效率的关键。

5.2  建议

1)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今后的农业经济发展必须转变集约化发展形式,在农业经济发展时,注重协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的绿色健康发展。2)国家政策对该地区双系统耦合效率有着显著影响,政策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随着改革的深化,区域特色越来越明显。3)对农业规模进行恰当地调整,不断深化产业改革,向农业高质量发展进发。4)根据洞庭湖生态经济上中下游的不同地区地势进行因地制宜地管理、治理,使整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Bergh JCJM, Nijkamp P. Operation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ynamic ecological economic models[J]. Elsevier,1991,4(1):11-33.

[2]  任继周,万长贵.系统耦合与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以祁连山一临泽剖面为例[J].草业学报,1994(3):1-8.

[3]  李宗伟.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3):172-178.

[4]  李小娟.陕西省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J].贵州农业科学,2020,48(5):157-161.

[5]  高静,于建平,武彤,等.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1-7.

[6]  魏言妮.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玉米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7.

[7]  易婷婷,李小娴.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效率的特征与演进模式研究——以广东省21市为例[J].旅游研究,2020,12(1):19-33.

[8]  刘雨婧,杨建,罗钰坊,等.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张家界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1):133-138.

[9]  杨斌.2000—2006年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研究: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7):1198-1202.

[10] 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1] 刘茂松.基于长株潭城市群增长极的洞庭湖腹地经济发展战略思考——创建国家级洞庭湖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议[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273-277.

[12] 胡扬名,刘恋.农村低保兜底扶贫绩效的省际测度与优化路径——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8):67-76.

(责任编辑:敬廷桃)

作者:曹学琳 许烜 杨林欣

农业生态经济论文 篇2: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新思路

【摘 要】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厘清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指引农业资源开发,以绿色生态理念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构建和完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推进生态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不断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一项针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战略,该战略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与此同时,优先发展农业经济是关系到国民生计的根本性问题,因此需要充分注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全力促使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进行细致规划与设计,积极调动与分配农村地区各项资源,打造完善的农业经济发展产业链,使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助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2 现阶段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具有自身地域性优势,随着国家和政府对农业经济投入比例不断增加,越来越多地区的农业法初步实现科技化、专业化,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部分地区进行生态农业发展中,对可持续农业发展意识认识较浅,而且对农村的生态循环效果认识不足,缺乏科学性管理意识;农业的种植综合利用率较低,地区生态产品产销结构不完善,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效果较差,这些都对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3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3.1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经济的基础

随着人们环保理念的提升以及近年的整顿及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大大改观———整体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治理制度,以及人们环保意识和治理行动能力等都有很大进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农业资金投入减少了,农业投入成本随之也减少了,农业经济发展也逐渐走上了绿色可持续之路。

3.2 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必须融合发展

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融合发展意义重大。如果农业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必将影响我国农业的正常发展。这是人们重视并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且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构建文明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的缘由。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发展农业经济来提供必要的物质资金支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该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融合于农业经济发展之中,并将其作为头等发展大计,努力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使之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4 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4.1 促进农业经济生态发展

在低碳经济时代,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必要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经济是将农业经济转变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可以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与农业的双赢发展。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改善农业,切实提高农业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为了建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有必要改变传统农业经营者的生产方式,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农业经济生产。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农业生产的所有方面,应避免环境污染,并应改善土地的利用率。

4.2 严格控制污染源

通过控制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污染源,可以有效保护各项生态资源,提升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因此,农村地区在发展生态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应该对污染型企业进行严格监督,系统检查及审核环境检验资料等,判定其是否可以在当地建厂。由于部分企业的生产活动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会对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基层政府部门需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严肃整改相关企业。在农业生产中,严格控制农药种类及施用量,不可使用高残留、高毒害的农药,尽量采用物理除虫的方式,提升农产品品质。

4.3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形成密集型农业产业

在農业经济发展阶段,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创新农业发展形式,开辟全新的农业发展路径,从而为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创新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需要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对传统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模式进行转型,全力促使资源、技术应用在农业产业当中,全力助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密集型农业产业,令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阶段彰显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效率,使我国农产品能够达到国际化标准,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全面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加速向前发展。

4.4 增加资金投入,发挥生态区域示范带动作用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应当要基于生态农业的生产区域来划分出示范性区域,将示范性区域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为其他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发挥模范示范带头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对于生态农业经济建设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确保在后续的生态农业区域建设过程中,具有充足的资金保障;针对不同地区的生态农业经济建设中,要符合地区发展环境,确保生态农业建设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另外一方面,要根据生态农业示范区域来派遣专业的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人员,深入到种植区域做好技术上和生产上的指导,等到实现预定目标之后,做好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以此来规避其他区域可能产生的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良问题。

4.5 构建和完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推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完善现代化农业体系。一方面,优化升级农业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在农业日常生产活动中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和网络信息化水平的内在要求;而通过农业生产技术革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和破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农作物产量,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这又是现代化农业体系中调整和优化农作物生产布局和农业产品产业结构、增强产销渠道、丰富农业销售内涵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利用国外先进农业管理理念和模式,不断完善我国的现代化农业体系,用先进的现代化农业体系优化升级农业模式,建构集约化农业模式,走以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5 结束语

农业经济在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阶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事业的质量。因此需要充分关注农业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投入力度,促使农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注入活力,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孙雪.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J].商业文化,2020(18):46-47.

[2]高邓.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0(05):18-19.

[3]李小娟.陕西省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J].贵州农业科学,2020,48(05):157-161.

[4]王修美.浅析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如何实现耦合协调发展[J].商讯,2020(12):183.

[5]宋京阳,刁卓.基于生态经济视角下的农业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营销界,2020(04):177-178.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开发区佃户屯街道办事处)

作者:陈琳

农业生态经济论文 篇3: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农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经济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那么国家经济的稳定性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会受到技术能力和发展理念等多个方面的限制,从而做出一些为了推动经济发展而破坏环境的行为,这种行为已经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当前在“三农”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非常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强调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要做好农业生态建设,维护农业生态环境。所以人们正在探索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路径。

关键词: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中国是农业大国,国家十分关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国家政府提出了多项政策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希望能够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建设工作结合在一起,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做好生态文明以及经济建设工作。

1 基于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相关理论

1.1 农业经济学理论

农业经济学指的是以農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将其与农业相关的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要素相联系,发掘经济学运动规律,以此为基准建立的学科。农业经济学理论是根据人类农业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这一变化蕴藏着古代农耕的重农思想,在古代的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都有着相关的理念。农业经济学在英国工业革命带动农业产业链条的提升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理论突破,是农业经济研究的开端。以此为契机,美国和其他国家也在20世纪后引入了相关理论,进行农业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在,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现代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门类越来越广阔,这个过程对循环经济以及资源配置研究的比较多。同时,在技术的支持下,人们认识到要想发展农业经济,就必须协调农业生产环境的发展,二者是相互连接、密不可分的。所以,现代农业经济学理论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内容,那就是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如果能够践行这种理念,就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做好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1.2 农业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是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的学科,由此开创性的发展了农业生态学,并建立了独立系统。因此,农业生态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相对引用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理论,以及农业经济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以此为要素研究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形成生态经济和现代技术为一体的,具备农业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循环转化的一种复合的系统。该理论对于技术和经济方式的运用进行调控,并将资源和农产品的能量转化相结合,使物质生产理论与农业生态经济对应,形成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反馈机制和有机系统。这一复杂的系统是以农业经济学为基础,建立的农业生态经济学原理,它表现出农业生态和经济的开放性协调统一。作为独立学科建立起来的农业生态学理论,强调了其根本来源,即脱胎于农业经济学原理,从经济和生态两个角度,来解决农业经济增长和环境资源综合利用之间的关系。现阶段需要找出农业生态与产业经济间,如何保持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平衡关系。

1.3 农业系统科学理论

农业系统科学源于以不同要素、形式建立某种具有特殊功能结构,复合而成的整体。系统就是要素间的环境体系,农业系统科学也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这也是人们在进行农业系统研究和农业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

2 我国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我国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2.1.1 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条件有所欠缺

人口以及资源是二者共同的要素。就当前的农业特征来看,农业人口数量比较多,在总人口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这表明,农业生产资源较为稳定,农业储备力比较强。在这个阶段,农村劳动人口资源会受到产业转移、协同发展工作的影响。而协同发展的现实情况是: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农业生产力低、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污染程度、土地开发工作不科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浪费情况十分严重。大量用水的状况没有得以改变。这阻碍了全国农业建设工作的开展。即使国家投入了很多的资金,但部分地区的农业建设工作仍然存在滞后性,这严重阻碍了农业的生产转变。

2.1.2 土地使用化肥农药情况严重

当前,大多数地区都存在着滥用农药、化肥的情况。很少有地区主动使用能够保护环境的绿色肥料,甚至有一些地区根本没有使用过生物肥和有机肥。虽然这种绿色肥料的推广工作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但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所以,人们依然无法保证在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同时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1.3 破坏耕地情况时有发生

在开垦耕地的过程中,毁坏森林、草地等生态用地的情况十分常见。这种行为已经破坏了生态,必须要给予处罚。当然,也有相关的规定明确提出了针对这种行为要采取处罚。但这种惩罚措施在基层的落实情况不理想,实行力度低。虽然政府鼓励村民整理农村田地以及水利,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也给予了一些资金奖励。但针对一些闲散废弃的低产田、荒地的改造工作关注比较少。所以很少有人主动复垦荒废、闲散的土地,更多的人选择以破坏生态用地的方式来获取耕地。

2.2 我国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农业现代化生产模式尚未建立起来

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影响力较大的新模式,那就是农业现代化生产模式。但这种模式并没有全面推广或是全面建立。因为在技术、制度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下,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完全的转化为集约型的模式,没有全面的提升当前的农业生产效率,所以,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还没有达到。虽然很多地区的合作农业社都在积极推广多样化的合作经营方式,但部分村民的思想固化、村庄的农业机械设备比较少,所以还无法积极的推进农机现代化、农产品深加工等多项工作,这又会阻碍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2.2.2 土地等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强

在理想的土地资源保护模式下,村民要利用和养护好土地资源,在提升耕地质量的过程中采取保护性耕作或者是生态复合型种植的方式。如:轮作轮休的方式。同时,还要积极的使用有机肥等一些环保型的农药。但这只是理想的状态,就现实情况来看,由于政策理念的缺失,所以很多村民缺少土地等资源的保护意识。在开发农业资源的同时,不注重保护工作的开展,无法实现发展和保护的良性循环。

2.2.3 农业企业或个人的法律认识不够

由于基层的宣传管理工作不到位,村民及农业企业缺少法律意识,所以在利益的驱使下,常常会做出一些违反农业用地管理规定、破坏法律的行为。如:在使用非农业建设用地时不主动使用劣地或者荒地,而是非法占用一些优质土地或是耕地。这些农业企业、村民甚至没有认识到这种行为触犯了法律,会受到相关的处罚。

3 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目标

3.1 高效与集约目标

当前,很多地区依然是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生产种植效率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更无法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这种情况又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投资率高但产出比较低、在消耗大量生产资料的同时,又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与其他产业的差距明显。而这些有问题又会降低整个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效率。

这就必须要确定明确的发展方向:高效的、集约化的发展方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还要制定较为详细的生产以及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如下:在高投资率的同时,还要提升自然资源的产出率。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价值,让土地有更强的生产能力。同时,更要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尤其是针对生态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保护生态,提高生态效率。经济目标如下:要认识到农业经济会受到村民、市场以及政府的影响。要让这些影响尽可能的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能够推动农村地区的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相互推动的过程中实现协同发展。

3.2 协调与和谐目标

协同发展的前提就是提高二者的协调性并实现和谐发展。就当前的农业产业情况来看,要想提高某个产品的产量,就无法实现优质生产,二者很难兼顾。这表明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产量和质量是存在矛盾的;如果从根本的角度来划分农业经济的类型,那么可以划分为中间型、生态型以及非生态型。简单理解,生态型就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提升生态效益。而非生态型实际上就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不好的行为,降低生态效益。中间型则是前两种类型的一种平衡。当前的农业经济实际上就处于中间型。如果能够合理调整生态性以及非生态型的活动,就能够保持二者的平衡,在发展的同时,又做好了保护工作。考虑到当前的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生产受现代科技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要合理的利用现代科技,调整二者的状态,让二者保持协调性,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

3.3 可持续演进目标

虽然从大方向上来看,人类经济社会是一个再生产的发展过程,但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再生产过程。而要想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也要遵循这个客观规律。无论是在农业经济还是农业生态中,都能够看到扩大再生产的身影。而且这种扩大再生产还会影响到二者的关系、结构以及功能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又有扩大再生产的特点。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农业经济还是农业生态,在扩大在生产的过程中,都有着比较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协同、优化以及再造。这也表明这两者都有可持续性的特点,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结合上文分析,人们能够知道要想让农业经济以及农业生态可持续性演进,就要朝着高集约化以及和谐、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地向前。

上述的这些目标中,就包含了合理应用、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工作。可再生资源虽然能够再次利用,但必须要合理开发,这样才能够循环利用。这要求人们充分的协调人口、技术、资源等多方要素。提高信息流、物质流以及价值流的流畅度。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更要坚持生产绿色产品,并提高有机产品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生产技术方面的改进。在生产技术这方面更要大力宣传,积极推广各种无公害化绿色的农药化肥,以及生物技术。这样才能够在保证生产力的同时,提高生产的质量。从整体来看,要想达成可持续性演进的目标,就要统一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的优化,当前的农业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才能够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

4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路径分析

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进程在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希望能夠在稳定农业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因为这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所以人们必须重视二者的协同发展,并基于现实情况,不断地探索具体的发展路径。

4.1 建立健全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就现实情况来看,要想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是非常困难的。但并不是无路可走。这个过程必须要遵循生态规律,分析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现实情况。科学利用开发各种自然资源,做好生态环境评价工作。根据评价结果、不同作物的生长规律以及生物链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方面的调整。同时还要分析当前的农业经济生产特点,结合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调整农业产出活动。如:为了提高土地肥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要调解当前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再种植单一的农作物。而是要根据土地的特点,各地区的种植情况,种植丰富的农作物,健全当前的农作物生产机构形式。这也是提高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率的一种好方法。此外,还要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特点,建立立体式的资源开发结构,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人们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只关注产量,而不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

4.2 强化对各种污染源的把控

虽然已经制定了协同发展的目标。但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还是比较困难的,这个过程要保护水土资源,还要保护森林资源。最基础的保护工作就是控制污染源。所以要大力推动积极地推广清洁化生产。发挥多种技术的支持,建立环境评估指标。如:现代化生态检测技术。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这种环境检测工作能够让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合理。当前,已经有一些地区应用了清洁生产模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这些地区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降低了负面影响,全方位的优化了农业市场结构。此外,为了建立更加完善的产业链,还要积极地推广环保型饲料、加强秸秆燃烧的监控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控制农业生产的污染源,美化农村环境。

4.3 积极开展农业生态信息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多个行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契机。所以,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应用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够建立农业生态信息模式,搭建相关的农业信息生态平台。这样就能够在已建设的信息平台上,分享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无障碍信息交流。同时,还要通过这个平台大力宣传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各种政策、口号。让公众对生态环保有更全面的认识,有更强的生态观念。这样也能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份支持。

5 结语

新时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开始积极探索协同发展的路径。但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人们在提出各项协同发展措施时,要先认识到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要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拥有更多的理论依据,并把这些理论依据与实际行动结合在一起,生成可行性较强的策略。同时,还要重视农业经济发展的不足,结合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弥补策略,这样才能够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良性循环。

參考文献

[1] 王修美.浅析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如何实现耦合协调发展[J].商讯,2020(12):183.

[2] 高邓.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0(5):19.

[3] 杨建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20(12):243.

作者:贺秋红

上一篇:计量公路工程论文下一篇:物流金融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