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建设与反腐倡廉

2022-08-09

第一篇:法制建设与反腐倡廉

浅论反腐倡廉与法制建设

前言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突出,伴生的腐败现象也越发成为人民群众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权力腐败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使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越来越脆弱。腐败问题已经对党和国家、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其中,法制监督机制不健全是导致腐败的主要原因。基于此认识,本文试对腐败的界定、腐败的成因、反腐败与法制监督的关系谈一些拙见,并就依靠法制监督反腐败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依法治权,使权力运行法制化的对策措施:强化法制观念,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健全法律体系,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治理权力,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实施重点监督,促使领导成为表率;严格惩治腐败,震慑腐败犯罪分子;坚持“两手抓”,深入持久反腐败。

关键词:腐败 成因 法制监督 对策研究

第一章 反腐倡廉与法制建设的概述

1.1腐败及反腐倡廉对策的研究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突出,伴生的腐败现象也越发成为人民群众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权力腐败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使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越来越脆弱。腐败问题已经对党和国家、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腐败是国家公务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它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它涉及到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伦理的等多方面因素。其中,法制监督机制不健全是导致腐败的主要原因。基于此认识,本文试对腐败的界定、腐败的成因、反腐败与法制监督的关系谈一些拙见,并就依靠法制监督反腐败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依法治权,使权力运行法制化的对策措施:强化法制观念,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健全法律体系,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治理权力,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实施重点监督,促使领导成为表率;严格惩治腐败,震慑腐败犯罪分子;坚持“两手抓”,深入持久反腐败。

1.2反腐倡廉的重要理论与意义

权力本身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利党利国利民,造福社会;一旦失控,往往就会产生腐败,遗患社会。腐败直接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也直接破坏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更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离开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对腐败及反腐败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二章 反腐倡廉的分析

2.1腐败的界定

“腐败”一词原意指物质的一种化学运动状态,即事物由初始的纯粹状态变质和腐烂,后来逐渐演变为泛指人类的道德行为或社会风气的败坏和堕落。在现代社会中,“腐败”一般作为“权力腐败”概念的简称,它特指权力的蜕变。有关权力腐败概念的解说甚多,国外学者曾从各自研究的角度予以它不同的含义。雅科布·范·克拉夫伦认为,权力腐败指将公共职务视为一种经营活动,继而欲图“寻求最大限度的扩大这个职位的收益”的行为。J·S 内伊认为,腐败指“因考虑(家庭、私人团体)金钱或地位上的好处,而偏离公共角色规范职责的行为”。尽管西方学者们对权力腐败的界定有所区别,但其核心内容却是相同的,即权力腐败的主体是掌握权力的人,权力腐败的目的是获取个人利益,权力腐败的手段是假公济私。因此,概括的讲,权力腐败就是国家公务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腐败行为以权力寻租、造租为主要内容。“寻租”是经济主体为了垄断性使用某种市场紧缺资源所寻求的政府庇护,目的是保证寻租者能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生产或防止他人的侵犯。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的初级阶段,行政权力对微观经济活动仍有一定的干预,“寻租”活动由此大量产生,从谋取“双轨”价差、倒卖“批件”到时下证券市场、房地产等市场的“黑色”、“灰色”交易中,都存在大量的寻租活动。各种经济主体为了在市场中获胜,赚取巨额利润,就千方百计地寻求权力干预,这样就给权力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通过他们权力的介入,使寻租者和权力双方各得其所,“互惠互利”。造租就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再造出一定的权力,使再造的权力可以直接投入到市场交易,以获取更多的“租金”。如:为了部门和私人利益,人为地规定某种检查、审批权。

2.2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

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权谋私。无论发生在哪个层次、哪个领域、哪种手段的权力腐败行为,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以权谋私的腐败形式,这是我国权力腐败的突出特征之一。腐败者视手中的权力为资本,或进行权钱交易、贪污受贿、徇私枉法、以权承包、以权入股;或安插重用亲信、任人唯亲。它既破坏了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也破坏了择优选才的现代人事制度,从而必将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和政府人员整体素质的降低。

2.3腐败的特点

当前,我国腐败的特点:(1)腐败渗透面扩大,程度在加深。腐败现象从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蔓延到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组织人事等要害部门;腐败现象从对生活资料的侵占,发展到对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的侵占,从资金的积累发展到私人资本的积累;腐败行为从个人行为发展到了一种群体意识、团体形态。(2)腐败形式有所发展, “公贿”现象显现。由以往的隐蔽,向半公开、公开发展,并往往穿上“合法”的外衣,腐败分子巧妙地利用现行人事、司法、贸易、银行等制度中的弊端或漏洞,为其权力腐败服务;作案手段从简单化向智能化发展,即利用电脑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权力腐败;腐败类型从单一的权钱交易发展到复合的权钱、权色、权权交易;行贿主体从个人行为发展到用公款、公物集体行贿,法人犯罪猛增。(3)腐败“前仆后继”,势头令人担忧。现状是:一方面,随着企业的转型、改制及破产等,社会上出现了大批下岗工人,他们面对住房、医疗、子女入学所需巨额开支愁肠百转,生活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一些官员利用自己掌握的公权为自己谋取私利,巧取豪夺,疯狂窃取公私资财,数额动辄以百万、千万、亿元计!与此同时,处、厅、部、中央级高官腐败行为不断出现,徐其耀、徐国建、成克杰、胡长清等一长串的名字已经上了腐败分子名录;腐败官员出现年轻化,从“59岁现象”已发展到“39岁现象”。

2.4腐败的成因

腐败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多方面因素。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文中曾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爱滥用权力,直到有限制的地方为止,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由于权力的这种特点,即使权力掌握在廉洁的人手中,也仍然会产生滥用的可能。 除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在党内和社会生活中的残余影响;对外开放,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乘隙而入;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得不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部分党员干部中滋长外,形成腐败的主要原因是法制不健全、监督不有效。

1、监督制度滞后。我国现阶段反腐败斗争,是在诸多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还不能做到严密规范和有效约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健全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这就使腐败的滋生蔓延有了客观条件和可能性。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然而政府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难以提前预料,这就在客观上影响了监督制约的及时性,增加了监督和制度建设的难度,使权力者有机可乘,钻法律空子打政策擦边球。

2、监督主体模糊。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和地方利益的不断调整,人事管理、领导体制、经济利益关系的不断变化,使监督管理的主体也不断的变化,这些变化使监督工作显得被动,给实施有效的监督带来很大困难。监督主体的混乱,使权力者产生侥幸心理,甚至是无所顾忌,导致了权力腐败屡禁不止,花样不断翻新。

3、监督对象失衡。党政机关内部的监督应当是普遍的,即针对所有掌权者,不能厚此薄彼,有所差异。在监督对象的均衡性基础上才能形成有效监督。而我国党政机关内部监督中却存在严重失衡现象,往往是监督下级较多,监督上级较少;监督一般干部较多,监督领导干部较少,所有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监督的效果和权威。事实上,监督的重点应当放在那些掌握党政大权、人权、财权的各级领导,主要矛头指向那些搞权钱、权物、以权谋私的、给党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后果的腐败分子,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辩证法的。

4、监督方式单一。从监督的主体来看,监督的方式有一般监督、专门监督和职能监督;从监督的内容来看,有对抽象行为的监督和对具体行为的监督;从实施时间上来看,有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从监督期限来看,有经常性监督、定期监督和不定期监督。但是从目前监督的实践来看,监督方式过于单一,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往往不重视事前、事中监督,案发后才进行纠错和处理,不能防患于未然;在经常性、定期性和不定期监督中,往往不重视经常性监督,从而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另外,监督的形式虽然多样,但并未形成整体合力,这不仅降低了监督的效能和权威,也给权力腐败者以可乘之机。

5、监督法制不健全。监督机制应该是一整套的科学体系,需要法律作为后盾,失去法律支持的监督是盲目的,它不但难以遏制腐败,而且还会降低监督的权威性,使权力腐败现象不断出现新形式。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党政机关内部监督方面的法规、政策和纪律。但是它们的一个根本弱点就是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具体来说,一是因适用地域上的差异和适用时效上的滞后性而显露出本身的不确定性。二是一些具体制度规定上的抽象性和执行标准上的灵活性,削弱了本身的权威性。三是法规、制度上的单一性和非系统

性、缺乏预见性,往往在问题成堆之后才提出防范措施。四是监督的法定程序和法律责任不够明确,缺乏应有的力度。总之,众多的法规是条块分割的产物,先天存在的弱点是非系统性、不配套、可操作性差,尤其是对决策者的约束不大,致使一些规定形同虚设。除上述种种客观原因外,我们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是一些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如,个别地区和部门把发展经济与反对腐败对立起来,抓反腐败只停留在开会、发文件上,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管理和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没有落到实处;个别党员同志“老好人”思想严重,少数领导干部怕得罪人,执纪执法偏宽、偏软等等。

第三章 反腐倡廉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反腐败要靠法制。这里的“法制”,不仅包括构成整个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个法律部门在内的静态意义上的法律制度,而且指立法、执法、司法、法制监督、法制教育等整个活动过程,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16字方针。反腐败要靠制度、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

3.1反腐倡廉要靠法制,是由法律的性质决定的

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腐败的本质是没有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从而违背人民意志的行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就必须保证权力按照人民的意志来行使,根本出路就在于提高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水平,把《宪法》规定的公民各项民主权利,通过各种具体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要制订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3.2反腐倡廉要靠法制,是由法制的特点决定的

防止和克服封建主义思想影响,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它既能从根本上规范人们的行为,防止和减少人们行为的随意性,堵住产生腐败现象的漏洞,有效减少腐败滋生的条件,起到防范于前的作用;又能惩治腐败,起到惩戒于后的作用。中国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至今犹存。当前,官本位、家长制、裙带关系、人身依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等旧的封建思想和观念还在影响着我们的一些干部和群众,这是滋生腐败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腐败的产生与封建主义思想影响有关,而克服封建传统影响,必须加强法制。

3.3反腐倡廉要靠法制,是由市场经济属性决定的

依靠法制反腐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规范化、法制化的经济,它不仅要求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而且要求政府管理行为也必须法制化。这就决定了不管是市场主体还是其他管理部门都必须接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市场经济法制化的特点和依靠法制反腐败是一致的。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为反腐败创造更加有利的法制条件;另一方面,把反腐败纳入法制的轨道,在全社会各个方面,建立起严格的行为规范和有效的监督、惩戒机制,使任何权力的行使都有章可循,必将促进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更加完善,使反腐败工作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4反腐倡廉要靠法制,是由党的历史经验决定的

党的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反腐败必须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 毛泽东同志一贯提倡要经常地对党员和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和拒腐防变教育,他预言道:“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进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邓小平同志指出:“不能采取过去搞政治运动的办法,而要遵循社会主义法制的原则。要依靠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来预防和治理腐败。廉政建设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反腐败斗争也要走依法治官的道路,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的基本思路。

第四章 反腐倡廉与法制建设的对策思考

腐败现象根源于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它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对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如果听任腐败现象蔓延,我们党和人民的政权就有可能被葬送。反腐败斗争是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的特殊表现形式,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腐蚀与反腐蚀、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政治斗争,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政权建设而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任务。如何加强法制监督,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腐败的问题?对策是:

4.1强化法制观念,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腐败是从权力者思想腐败开始的。腐败的产生首先是思想的堕落,克服腐败现象必须狠抓思想教育。这是从内因入手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基础性工作,是从主观因素上根治腐败的重要举措。当前,尤其要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中纪委关于党政干部廉洁的各项规定,不断提高发展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努力成为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领导核心。(2)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的政治信仰和理论修养,以党风促民风,影响带动机关作风建设,让正气压倒邪气,使共产党员经受住金钱、物质、灯红酒绿等不良社会风气的考验,从思想上筑起坚固的反腐长堤。(3)加强道德建设,提高权力主体职业道德水平。国家的一切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主体只是代行权力职能,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因此,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并把它奉为职业活动的行动指南;要磨炼职业道德意志,用马列主义武装头脑,辨别善恶,分清美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养成职业道德习惯,把道德规范变成自己高度自觉的要求,使自身权力的行使完全符合社会的要求。(4)加强法制观念,使权力的运行法制化。深入“四五”普法,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而不能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甚至是领导者以言代法。要通过主观世界的改造,消除权力者主观腐败动机,矫正“不满足”、“攀比”、“侥幸”三个心理倾向,使权力主体对腐败行为“不愿为”。

4.2健全法律体系,依法办事依法行政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一是要把反腐败斗争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借助于国家的强制力,使之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二是要随着形势发展及时制订行为规范,供广大党员干部遵守。尤其要发挥党内法规较之国家法律更加及时、灵活、针对性强的优势,把国家法律不便做出规定的问题及时从党内法规的角度提出严格的纪律要求。这样做,既有利于监督约束党员干部行为,也有利于保护党员干部。

依法办事是靠法制反腐败的基础环节。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如果不依法办事,就容易违背人民意志,产生腐败问题。这就要求国家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公务活动中都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随着依法治国及“法制江苏”建设进程的加快,国家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逐步法定化,依法行政越来越成为政府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准则和要求。因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对廉政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要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尤其是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法规制度的实施。现在有些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的发生,并不是没有这方面的法规制度,而是不执行或不认真执行,使这些法规制度成了一纸空文。要依靠法制反腐败,就必须保证各项法规、制度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

4.3依法治理权力,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大应逐步建立并完善修改、监督宪法制度;检查监督法律实施情况制度;听取、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制度;审查和批准政府计划、预算制度;受理申诉、控告、检举制度;询问和质询制度;特定问题调查制度;罢免和撤职等八个具体监督制度,以约束权力、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目前,我国监督体制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此要逐步改革监督体制上的缺陷,不断扩大监督的范围和力度,使权力运行过程中腐败行为“不能为”。

(1)改革党内监督,完善权力制衡机制。首先,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掌握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的领导权,全面领导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其中,党的代表大会对党的各级机关、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的监督中拥有最高权威,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党的代表大会五年召开一次,使其不能经常地发挥最高权力,因而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有待改革,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以取代“一次性会议”的制度,从而在党内最高权力监督机构中形成经常性监督,以适应权力腐败现象的随时性和灵活性。其次,改革党的纪检监督体制,建立相对独立、垂直领导的纪检监督机构,确保纪检机构按党规党法办案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样就可以解决我国党内监督系统中,机构间不协调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进行权力监督,避免权力腐败。

(2)完善人代会制度,重构人大监督制度。虽然人大最基本的职能和权力是立法权和监督权,但各级人大都没有设立反贪的专门机构,也没有人大监督方面的立法,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应把人大反腐败监督机构的建设纳入政治体制改革的轨道,调整和重新配置权力监督机构。具体地说,一是各级人大设立廉政监督委员会。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议会都有专门的反腐败职能机构,如众议院的“道德委员会”,英国议会的“查弊专署”等。实践证明,我国人大也有必要设立类似的机构,并制定人大反贪污监督法,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公务活动中的廉政情况进行监督,如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执法检查,纠正违法行为等。二是建立人大廉政监督专员制度。可尝试建立人大廉政专员制度,作为整个人大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有选择地向部分地区、机关派出廉政监督专员,对其廉政情况实行直接的具有权威的监督。

(3)转变政府职能,避免过多干预经济生活。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它要求通过经济法规来规范、协调各种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管理主要是宏观管理,大量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要想消除权力腐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当前一要实行政企分开,让企业独立于政府部门,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主体,使企业能依法抑制不正常的行政权力压力和干预。二要合理确定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内容,范围和程度。要尽量减少行政权力过分干预市场运行,尤其要杜绝领导干部个人介入市场交易过程,从而有效防止权力寻租、造租现象的发生。三要建立和健全公开办事制度,增加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透明度。政府工作凡是能公开的一律向公众公开,对行政权力的关键环节,如土地、项目的审批等必须向社会公告,并将有可能影响领导干部廉洁的经济决策纳入听证的轨道。

(4)依靠人民群众,强化外部监督力度。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把专门监督与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保证群众依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建设现代化的主力军,也是反腐败的主体力量。依靠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让人民群众起来监督我们党和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才能使党的干部永葆“公仆”本色。当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反腐败斗争,并不等于象过去那样“搞群众运动”。许多国家都规定了举报措施和保护举报人的制度,吸引公众积极投身监督公职人员的活动中,我国在这方面也应加以完善。另外在原有基础上应该完善政协、工会、妇联等社会团体的批评、建议、控告和检举制度。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加快新闻立法,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维护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扩大新闻依法监督的自主权。

4.4实施重点监督,促使领导成为表率

《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党纪处分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们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推动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举措。因此,要从保持党的纯洁性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从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高度,不断增强贯彻落实两个《条例》的自觉性。加强党内监督,重点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这是实施党内监督的关键环节。因此,对领导干部应坚持“三严”:(1)严格教育。这是增强人格力量的基础性工作。首先,严格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提高理论水平;其次,强化“三个代表”的目标意识,铸就实践楷模;其三,注重“三讲”的党性锻炼,增强政治素质。从而牢固树立自警、自省、自控、自律的能力和拒腐防变的思想警戒线。(2)严格管理。这是日常监督最有效的方式。要把好“四关”:选拔前把好“入口关”,加大考廉力度;任职时把好“警示关”,明确廉政勤政要求;任期中把好“评议关”,进行定期与动态相结合的考核评审;任届期满把好“监审关”,接受组织的离任审计与干群的质询等。(3)严格监督。这是促进党员、干部严以律己必不可少的纪律措施。应做到“三要”、“三实行”:要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实行正确适度的“权力制衡”;要坚持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实行群众性的“行为制约”;要坚持执纪监督制度,实行拒腐防变的“专项制控”,从而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在履职过程中始终处于有效监督之下。

4.5严格惩治腐败,震慑腐败犯罪分子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部门到行业,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许多有关党内监督方面的实体性条规,然而落实情况并不令人满意,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有纪不守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治理腐败仅仅有法可依还是不够的,一定要违法必纠,执法必严。铁腕肃贪虽然不是治本之策,但却是一条推进廉政建设的切实措施;严刑重典虽然不能根治权力腐败,但它却是震慑腐败分子,防止以权谋私的有效途径。因此,一要严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的纪律,不管谁违法乱纪,都要由执法、执纪部门依纪查处,司法机关依法治罪,绝不能逍遥法外;二要加强执法执纪队伍的建设,培养、选配好执法执纪人员,强化素质培训,保证和提高执法执纪的质量和水平;三要对执法执纪者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使纪检监察机关真正行使好职责,充分发挥好作用,以保证各项纪律法规真正落到实处,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滋生腐败的问题。此外,对打招呼、说情的人员也要有法规来制裁和处罚。

4.6坚持“两手抓”,深入持久反腐倡廉

新时期执政党开展反腐败斗争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从严治党,坚决把腐败分子清除出党;既要围绕中心,为推进改革和经济发展服务,又要深入持久开展反腐败斗争。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决不能因为党内有个别意志薄弱者沦为腐败分子,而否定党的领导。应看到党员和党的干部绝大多数是好的,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我们党有力量、有能力清除党内的腐败分子,并同腐败现象作坚决、彻底的斗争。

“两手抓”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开放和反腐败斗争的关系。我们不能因为改革开放,西方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党内存在着“和平演变”的危险,而重回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但又不能错误地认为,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级“腐败难免论”。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都要坚持反腐败斗争,严惩腐败分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是辩证唯物论“两点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

第五章 总结与体会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自觉守法等方面扎实推进,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尽快形成更加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通过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

一、尊严、权威;通过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通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中国人民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奋勇前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中国人民的各项权益必将得到更好的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中国必将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浅谈反腐倡廉法制建设

任婧、郭燕斌、刘威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必须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触犯党纪国法,严惩不贷”等一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反腐宣言。当前在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的特定历史时期,由于新旧体制的转换、法制的不健全,社会道德的溃败,经济市场的弊端,以及西方国家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侵蚀,腐败现象日趋严重。社会上腐败案件不断增多、高官腐败突出、顶风作案猖獗、大案要案显著,已成为阻碍社会良性发展的社会问题。十八大报告将过去“反腐倡廉工作”变为“反腐倡廉建设”,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意义深远,从理论层面更具科学性、全面性和稳定性,更符合反腐败斗争长期性、艰巨性和重要性的特点,意味着我们党将把反腐倡廉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建设工作不断推进。 关键词:反腐倡廉廉政建设依法治国 监督

腐败已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祸患,不论存在于哪个国家,都会严重破坏社会体制的正常运转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实施,侵蚀了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和人们的精神世界,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和法制的健康发展。因而,在此有必要谈谈反腐倡廉法制建设。

一、我国廉政法制建设的发展及现状

1、 我党反腐倡廉的历程

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追求。早在1941年,我们党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里就明确提出要“厉行廉洁政治”。1947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把“肃清贪官污吏,

建立廉洁政治”作为党的一条重要政策。1989年9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1993年8月,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重申要建设廉洁政治。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并提出要 “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样就使反腐倡廉建设既有“把腐败遏制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的近期目标,又有“建设廉洁政治”的战略目标,使反腐倡廉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有利于我们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也更加彰显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坚定政治决心。

2、反腐倡廉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保障前提

对国家工作人员从严要求,严格立法,是反腐倡廉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韩非就提出了以法治国,法贵当严的思想,制定法律必须与政体、环境、气候相适应,宽严与否必须与当时的情形相联系。因此,反腐倡廉的法制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立法观为指导,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针对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大量腐败现象,坚持从严立法,坚决打击腐败行为,以保证社会有序运转。

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肩负着管理国家、领导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手中握有或大或小的权力,这种权力既可用来报效国家,为民造福,

也可以用来换取钱财,满足私欲。因此,应严格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用权,对他们的腐败行为、犯罪行为给予严惩。

二、反腐倡廉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1、在我国,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反腐倡廉最关键、最可依靠的有力工具,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制建设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因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对全体公民进行法制意识培养,逐步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廉政法律体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不断健全法制建设不仅可以有力打击各种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起到防范腐败现象产生的作用,提高全党的执政能力。同时,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需要反腐倡廉整体工作所提供的逐渐净化的立法环境。因此,反腐倡廉与法制建设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2、行政管理运行过程法制化,是防范腐败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政府效能重要前提。因此法制建设与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同步进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反腐倡廉建设的法制措施

1、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对于我们立足中国国情、把握反腐倡廉建设规律,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加强反腐败立法工作,例如防范性法律、惩戒性法律、监督性法律的健全完善。反腐立法要全面系统考虑,要以地方立法为先导,中央地方立法并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结合十八大提到在反

腐倡廉坚持中国特色道路的同时,强调“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反腐经验;强化司法功能也是反腐的重要保障。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首先需要立法。但立法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要建立预期的法律秩序,这就需要加强司法功能,保证立法意图的顺利实现。

2、加强社会法治化建设

社会法治化是反腐倡廉的社会基础,权力的广泛性质要求反腐倡廉必须以社会的法治化作为前提和基础,同时,社会法治化也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推进反腐倡廉和廉政建设,确保政治清明与为政廉洁;有利于使掌权者慎用权力,增强抵制腐败的自觉性,减少腐败的可能性,降低腐败的机率;有利于为权力拥有者随时敲响警钟,使权力拥有者消除腐败而不受处罚的侥幸心理,勤勤恳恳、踏踏实实,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社会法治化也需要对民众进行普法教育,同时也要让较强法律意识的公民参与监督,在全社会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才能铲除腐败生存的空间。

3、反腐立法要与教育同步,法德并举

法律再缜密,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再好的法律,也有漏洞。公务人员只有在不断地自我教育和在监督下,筑起拒腐防变的心理屏障,反腐法律约束机制和自身道德约束机制才能相互促进,反腐立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短时间内,反腐立法不可能完备,廉政监督还比较薄弱,更需要充分发挥反腐教育在增强公务人员执法、守法自觉性上的作用。廉政建设需要法制,也需要道德辅佐,这样才能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又要把最基本的从政道德规

范法律化、制度化,以法制的形式促进从政道德建设,有效地构筑起反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

反腐倡廉建设是一项关系党和国家乃至民族大业的长期系统性工程,只有沿着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不断前进,坚持和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建设,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腐败行为生存的空间和土壤。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依靠自身力量,同时又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一定能够不断健全法制建设,逐步清除腐败现象,最终取得反腐倡廉建设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刘海年著,《依法治国与廉政建设》,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著作类).【2】李雪勤著,《新中国反腐败大事纪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著作类).

【3】李福岩著,“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建设几点建议”,《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期刊论文类).

【4】蔡玮、孙道同著,“反腐倡廉必须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山东工业大学学报》;(期刊论文类).

第三篇: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

《2013年中考题》栏目按课标分解(北师大版)

15.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

一、材料解析题

9.(2013·湖北鄂州·37)(9分)追求民主与法制,反对专制与独裁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不

懈追求,自人类诞生以来,世界各国人民为追求民主与法制就进行了许多的尝试与努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认为:英国的“光荣革命”既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材料二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说过:“我们的宪法(1787年宪法),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材料三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但“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对于推进新时期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怎样的政体形式?(2分)

(3)回答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及原则。(2分)并举出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一例。(1分)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趋势,(1分)并谈谈对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启示。(1分)

【答案】(1)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2分)

(2)三权分立(或民主共和政体)。(2分)

(3)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分)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1分)重大成就:1982年新宪法、《民法通则》、《刑法》(任答一例)(1分)

(4)趋势: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或追求民主与法制,反对专制与独裁)(1分)启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增强依法办事的意识;加快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等。(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1分)

第四篇: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立法程序

上 海 大 学

《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课程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题目:关于中国全国人大与美国国会立法程序的差异及原因的研讨

报告人姓名:曹连强

学号:1212158

3报告日期:2013年10月30日

关于中国全国人大与美国国会立法程序的差异及原因的研讨

[内容提要]本文就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美国国会的立法程序的差异及原因展开研讨,在查找书籍及在英特网中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中国和美国是两个社会性质完全不同的国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两者不管是在社会意识形态还是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不同。中美两国立法程序在法律案的提出、审议、草案的形成、表决与公布方面都有着不同。

[关键词]立法程序、全国人大、美国国会

一 、问题的提出及采用的研讨方法

在学习《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课程上,学习到有关立法程序的章节,“比较中国全国人大与美国国会立法程序的差异及原因”是我所在小组的研讨课题,对此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美立法程序有着什么样的差异呢?形成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调查采用的方法是1.从书籍中查找有关资料;2.在英特网中查阅有关资料。

二 、研讨情况和资料整理

1、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

(1)法律案的提出

有权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体。有权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国家机关,即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二是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代表联名,也可以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人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议程。专门委员会审议的时候,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的主体。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的主体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国家机关,即委员长会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常委会提出法律案。二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

(2)法律草案的形成过程

根据中央国家机关起草法律草案的实践,法律草案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立项,作出立法决策。2.建立起草班子,开展起草工作。3.进行调查研究。4.形成草案框架和对主要问题的意见。5.起草条文。6.征求各方面意见。7.形成送审稿并对送审稿进行审查。

(3)法律案的审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法律案的程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法律案的主要程序:一是在会议举行前一个月将法律草案发给代表,以便代表进行认真研究,准备意见;二是在大会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作关于法律草案的说明;三是各代表团全体会议或小组会议对法律草案进行审议;四是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对法律草案进行审议,提出审议意见,然后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对法律草案进行统一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并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案的程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案的主要程序:一是在常委会会议举行的7日前将法律草案发给常委会组成人员,以便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认真研究,准备意见;二是在常委会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作关于法律草案的说明,由提案人委托的人对制定该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法律草案的主要内容作出说明;三是常委会分组会议对法律草案进行审议,在此基础上,必要时可以召开联组会议进行审议;四是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对法律草案进行审议,提出审议意见,然后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各常委会组成人员、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和其他各方面的意见,对法律草案进行统一审议,向常委会提出审议意见的汇报或者审议结果的报告,并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

(4)法律案的表决

列人全国人大会议审议的法律案,经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各代表团进行审议,然后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议表决稿,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经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常委会进行审议,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

进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议表决稿,由委员长会议提请常委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5)法律的公布

法律签署后,及时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登。在常委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所谓标准文本,就是凡发现各种法律文本之间不一致的,均以常委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以维护法制统一,保证法律的正确贯彻实施。

2.美国国会的立法程序

(1)提出议案

在众议院,一名或多名众议员只要把议案文本送交书记官或投入议案箱,议案就提出了。在参议院,一名或多名参议员只须得到会议主持人的认可,就可宣布议案。同一议案可在两院分别提出。提案权独属国会议员,总统在国会只能提出立法建议,无权直接提出议案。

(2)委员会审议

议案提出后,众议院议员或参议院主持人按议事规程将议案提交给主管常设委员会审议。委员会主席通常会将议案交给下属的一个小组委员会审议,也可由全体委员会直接审议。

(3)全院辩论和表决

委员会表决通过的议案,附加一份报告回到议院,列入日程表。议员们对该项议案进行辩论,提出修正案,最后进行表决。议案在一院通过后,即送另一院审议,再经过一套以上程序,最后再次表决。

(4)两院协商

如果第二院对议案又加修改,从而两院通过的文本发生分歧,则需要专门成立临时两院联合委员会协商解决。这个联合委员会协商一致后,文本送回两院表决。这一次两院不再修改议案。如都通过了,就送总统签署。如果为某一院拒绝,再送回联合委员会协商,或任命新的联合委员会协商,直到两院通过为止。

(5)总统签署

总统接到两院通过的议案后签署,即成为法律。也可否决或搁置。否决后议会两院各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则无须总统签署即成为法律。如搁置10天,议会并未休会,议案自动生效。如果10天内议会休会,则议案作废。搁置否决不需要理由,也不能被推翻。首先,总统否决议案后,两院要以三分之二的多数才能否决无效,而三分之二多数是很难争取到的。

三、研讨结论

1、中国全国人大与美国国会的立法程序的差异

(1)提出草案。具有提案权的人员:我国《立法法》第二章第二节第十二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美国宪法规定,国会行使联邦立法权。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100名议员,每一个州都有两名参议员,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院435名议员,每一名议员代表一个国会选区,席次是以每一个州的人口依比例计算,任期为两年。美国国会的立法程序允许包括非议员个人和团体选民等都可以提出法案。在美国,任何人都可以拟定立法草案,但是任何新立法只有国会议员可以正式在国会里提出。通常情况下,立法草案是有国会议员和其助理拟定的,这些议员会在其选区竞选期间了解了选民对某些议题的想法,并向选民保证他如果选上将会在国会里提出其选民支持的立法草案。

(2)提案流程。在中国,人大代表提出草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在美国,国会议员向本院提出立法议案,将议案交与委员会,委员会或委员会小组成员对提出的立法草案进行密集的考虑,仔细研究和辩论,如果立法议题有足够的重要性,委员会会通过举行公共听证会,来了解正反两方对这项立法的意见。接下来,委员会小组成员将对这项新的立法投票,来决定对这项立法采取甚么行动。委员会成员可以对提出的立法进行修改,委员会成员再投票决定是否赞成这些修改。如果这项立法没有在委员会审议阶段得到批准,这项立法的寿命就在这里结束了。而得到委员会多数赞成通过的立法将被送到本院全院,进行审议。

(3)审议议案。在中国,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大会全体会议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后,由各代表团及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意见。各专门委员会审议立法议案涉及到专门性问题时,可以邀请有关代表和专家列席会议,听取他们的意见。之后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对法律案进行统一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会议。法律草案修改稿再交与各代表团审议,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决稿,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在美国,得到委员会多数赞成通过的立法将被送到全院,即参议院或众议院将议案列入议程。在本院中让全体议员对立法进行审议,辩论和投票。这项立法通过适当议事程序在全院表决后,将送到另一院审议。国会另一院审议后如果对议案有修改意见,则将修改后的议案提交原审议议院再次审议并表决。原议院审议修改议案之后再次向另一议院提交审议。这个过程可以无限反复直到两院达成一致,全都通过议案。

(4)表决议案。人大代表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大会通过的表决办法参加表决。人大代表参加本级人大表决,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也可以弃权。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的全体会议进行的表决,其结果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

赞成通过。宪法修正案,由全国人大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赞成通过。在美国,同一版本的立法草案将分别在众议院和参议员中表决,若将立法草案成为正式法案,就必须在两院全部表决通过。

(5)公布法案。在中国,法律案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后,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并及时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和在全国发行的报纸上刊登。在常委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是标准文本。在美国同样立法草案在两院都得到通过,这项草案将送交给总统,请总统签署,成为法律。但是不同的是,美国总统具有立法否决权,与法案签署权相连带,总统如果同意法案,才可能签署公布;如果不同意,则可以两种方式行使立法否决权。总统的立法否决权以及国会推翻总统的权力,对于平衡国会与总统行政权力的关系,很有威慑力和作用。

2.中美立法程序存在差异的原因

(1)、社会性质不同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两国在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从而导致其立法程序在某些方面不同。

(2)、政治体系不同

中国是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民主集中制国家,而美国两党竞争,相互制约的联邦制国家。美国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而中国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而两国可提出法律案的主体不同。

第五篇: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内涵及其与思想建设

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内涵及其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制度建设的关系研究

正确把握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内涵,并理解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搞好今后的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基本任务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反腐倡廉定位为“建设”,将其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并列为党的“五大建设”,从党建总体布局上确立了反腐倡廉的地位和作用。虽然从“反腐倡廉工作”到“反腐倡廉建设”,仅只是两字之差,但表明我们党从全局的视角和战略的高度达到了新境界,执政理论更成熟,执政能力更加强,也进一步增强了反腐倡廉建设的前瞻性、科学性和长效性。在工作实践中科学处理工作与建设两者关系,一是立足点要“高”。运用系统论的理论与方法,站在整个党建的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放在党的“五大建设”的全局中来运筹与思考,树立全局一盘棋的观念,才不会单纯地抓反腐倡廉建设,避免在“小循环中打转转”的现象。因此,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其他“四大建设”始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周密部署,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创造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新辉煌。二是结合点要“准”。客观分析新时期党建的特点,既要看到“个性”,又要找准“共性”,使反腐倡廉建设与“四大建设”共振共鸣。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是其他“四大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又可为其他“四大建设”提出坚强的纪律保证和有力支撑。加强党的其他“四大建设”,并通过参与各项建设可以实现反腐倡廉的综合治理,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成效。三是关键点要“明”。要始终突出反腐倡廉关键在“建设”和“预防”的特征,与时俱进地推进源头治腐工程,以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统揽反腐倡廉工作,解决体制机制制度等深层次的问题,使党的“五大建设”为经济发展发挥独特作用。

由“反腐倡廉工作”到“反腐倡廉建设”,是反腐倡廉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对反腐倡廉要求的重大跃升,意义深远。它体现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工作方针,体现了“惩”与“防”的有机结合、“破”与“立”的有机统一。我们讲“不破不立”,“破”是“立”的前提和基础,“立”是的“破”目标和归宿。只有从“建设”的高度抓反腐倡廉工作,才能适应反腐败斗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

一是充分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视野。我们党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统筹推进,这深刻表明,反腐倡廉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二是明确了党委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各级党委是党的建设的主体,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到反腐倡廉上,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提供更大的支持,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重视,职能部门履职到位,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良好局面和全党全社会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的氛围。

三是赋予了反腐倡廉建设新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四大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既是“四大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又对它们起着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必须与“四大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二、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内涵

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持续加大,不断取得重要成果,但是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反腐倡廉形势仍然严峻。当前,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在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机遇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一些领域体制机制制度还不完善,腐败现象滋生的条件在客观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同时形成完善的法治环境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尚需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对党员干部的影响也不容低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仍有一些基层组织存在管理不严、软弱涣散等问题。这些特点决定了现阶段反腐败必然面临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成效明显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复杂局面。

概括地讲,反腐倡廉建设的内涵,可以表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方面”。所渭一个中心,就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中心,指明了反腐倡廉建设的目标。所谓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十六字战略方针,二是坚持将反腐倡廉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格局。这两个基本方面,规定所要建立的惩防体系的主要特征和发展方向,即一个毫不放松惩治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预防的体系,一个全面融人社会主义建设方方面面的体系。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展反腐败斗争以来,经过近十五年的艰苦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这一道路的确立,也标志着我国反腐侣廉建设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三、反腐倡廉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关系

(一)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基本任务的背景。党中央突出强调反腐倡廉建设,是由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特殊重要性决定的。我们党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总是根据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确定自身建设的重点。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任务。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又突出强调了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任务。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的过程中,腐败现象也明显地多起来。我们党在惩治和预防腐败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复杂的原因,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领域易发多发的状况还将长期存在,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仍然严峻,任务仍然艰巨。大量情况表明,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要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经受住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考验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十分艰辛的努力。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腐朽错误思想会侵蚀一些党员、干部,如果思想防线不牢、意志不坚定,就很容易跌入腐败的泥潭。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党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任务。可见,反腐倡廉建设任务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是我们党面对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

(二)反腐倡廉建设如何与党的“四大建设”齐头并进。党的十七大将反腐倡廉定位为“建设”,这是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概括。从反腐倡廉工作到反腐倡廉建设,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意义深远。表明我们党对反腐倡廉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反腐倡廉是一个不断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的历史过程,“建设”的提法更具科学性、全面性、长远性和稳定性,为反腐倡廉制度化、经常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理顺反腐倡廉工作思路,探索工作方式、方法和措施指明了方向。反腐倡廉重在建设,意味着我们党把反腐倡廉工作放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用,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育人和各项工作之中,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党中央对全党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如果不坚决反对腐败,就会失掉党心、民心,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并列的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体现了我们党抓自身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反腐倡廉建设与其他“四大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既是其他“四大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又对其他“四大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各级党组织和各单位应该把反腐倡廉建设同党的“四大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高度重视,狠抓落实,不断推动反腐倡廉建设持续深入开展。

(三)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四大建设”的关系。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是其中的子系统。它们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哪一个方面抓不紧、抓不好,都会影响其它方面的建设,影响党的建设全局。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抓好了,反腐倡廉建设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就有了坚实基础;反腐倡廉建设抓好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就有了重要保障。

把反腐倡廉工作上升为反腐倡廉建设,是对反腐倡廉实践的重要提升,是对反腐倡廉理论的重大贡献,表明了我们党对反腐倡廉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思想建设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反腐倡廉建设为思想建设提供实践基础和思想源泉;组织建设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反腐倡廉建设有助于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作风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反腐倡廉建设是作风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可靠保障;制度建设有利于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反腐倡廉建设能够不断丰富制度建设的内容。因此,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把反腐倡廉建设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各个方面。

使反腐倡廉建设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形成为“五位一体”的党建工作新格局,这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反腐倡廉的新定位、新概括和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反腐倡廉理论。“五大建设”辩证统一,相互依存。一方面,各项建设具有“统一性”,统一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统一于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目标,统一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各项建设有各自的任务和内涵,互促共进。反腐倡廉建设抓好了,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就有了重要保障;其它建设抓好了,反腐倡廉建设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任何一项建设都不可偏废,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四、抓好反腐倡廉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从总体思路上看,必须正确处理治标与治本的关系。治标与治本是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抓好的两个方面,整体要求要明确,工作思路要清晰。一是要辩证认识两者关系。治标是治本的基础,治本是治标的深化,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二是要把握现实成功经验。实践证明,在抓好治标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治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反腐倡廉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经历了由侧重遏制(即治标)到注重预防(即治本)的发展过程,表明我们党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思路更清晰,更符合历史规律和现实需要。三是要因势利导开展工作。治标与治本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两个重要手段,要根据历史背景、社会条件、不同领域、不同地方的特点抓住主要矛盾,确定轻重缓急。当腐败问题严重时,工作的重点必须是治标,当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工作重点就应转为预防。随着反腐倡廉向纵深发展,更加注重治本的条件基本具备,时机比较成熟,应当在治本上投入更多的力量,采取有效的措施。

(二)从工作目标上看,必须正确处理惩治和预防的关系。构建惩防体系是动员一切力量,着力治理和解决腐败问题,达到消除腐败现象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惩治和预防统一于反腐倡廉的工作之中,二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更强调惩与防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将惩治体系与预防腐败体系的建立健全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发挥整体效能。只有注重预防,从源头上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只有坚持查办腐败案件,严惩各种腐败行为,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一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任务长期而艰巨。要以贯彻落实《实施纲要》为重点,以建立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目标,结合实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有战略思考,又要有具体要求;既要有长期性目标,又要有近期工作安排,分阶段有步骤地向前推进。二是遵循规律,着眼防范。注重预防是许多国家应对腐败的普遍做法,也是减少腐败的客观要求,更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目的所在。不注重预防,不注重从源头抓起,对腐败的查处即使一时见效,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防不胜防、查不胜查的情况,因此,预防的力度必须加大。三是抓住关键,健全机制。要突出抓好教育不扎实、监督不得力、体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以改革统揽预防工作,从源头严把关口,减少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使领导干部少犯或不犯错误。

(三)从工作机制上看,必须正确处理“单独作战”与“齐抓共管”的关系。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反腐倡廉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广泛支持和参与”,这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的有效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二是要进一步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位一体,有机结合,使党组织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纪委书记(纪检组长)为第一监督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有关牵头与责任单位各司其责,各尽其力,变纪检机关单兵作战为党政齐抓共管,整合力量,真正形成“领导抓、抓领导”,“反复抓、抓反复”,“经常抓、抓经常”,“监督抓、抓监督”的格局。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有效措施。从政绩的考核评定、干部选拔任用的运作机制、实施责任追究的具体办法等多个层面、多种方式强化反腐倡廉建设,推进工作机制落实到位,凡不能真正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领导干部,依照有关规定严肃惩处,使反腐倡廉建设由“软”变“硬”。

(四)从工作路径上看,必须正确处理重点突破和拓宽领域的关系。腐败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产生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对个人来说有思想认识、制度管理、监督约束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反腐倡廉建设,既要寻找工作的切入点,逐步巩固并扩大成果,又要善于拓展领域,积极加以防范。一是加大力度,解决突出问题。针对公共权力延伸的每一个领域与角落,大力推进防治腐败的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制度、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等“六项改革”。不断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经营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等“四项制度”,深化公开,扩大民主,规范权力运作,强化监督制约。二是自觉融入,实施多措并举。主要是做到“四个围绕”:围绕正确行使权力这个关键,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围绕防止谋取非法利益这个重点,严格自律,禁止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市场交易活动,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围绕思想道德这个基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围绕维护群众利益这个根本,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五)从工作手段上看,必须正确处理“破除”与“建立”的关系。一是坚决查办案件,惩治腐败不放松,因地制宜地加大“破”的力度。严肃惩治腐败是反腐倡廉的首要任务,也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能。破而后立,反腐败只有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才能为有效预防腐败提供良好条件。因此,“破”这一手我们时刻不能松,并且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联手“破”,必要时加大力度“破”。二是延伸办案链条,发挥综合作用不含糊,有的放矢地扩大“破”的效应。必须按照反腐倡廉建设要求,将破与立有机统一到工作之中,切实做到破立结合,边破边立,以破促立,使破成为立的有效载体,把反腐倡廉的成果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三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反腐倡廉建设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坚持“立”的方针。在指导思想的层面上解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使反腐倡廉建设更加符合客观规律,在思想观念、决策部署、工作方式等方面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总目标,这就要求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始终为促进第一要务服务,必须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执纪为民的意识,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的成果。

上一篇:非战争军事行动常识下一篇:副职任职表态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