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职业教育心理学是当前提升教师与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问题频发,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素质都存在欠缺,因此,根据目前教学中的现状,应加强教师职业教育心理学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心理成长过程。

第一篇:心理学教育论文范文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但影响其自身的发展,也将影响其将来要从事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心理健康。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促使其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要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成长为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被赋予特殊的使命,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但会对自身发展造成影响,也势必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及幼儿教育,影响到社会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因而相较其他大学生而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不容忽视,而且迫在眉睫。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同与其他专业学生,主要与专业的特殊性有较大关系。首先,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种类繁多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技能,除了基础课程学习以外,还要接受多种不同领域课程,在掌握足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在琴棋书画上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种类过多的学习内容导致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学前教育专业男女比例失衡,男生在学前教育专业往往会承受许多的非议,各种闲言碎语不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再次,学生处于青春期,内心敏感而脆弱,许多情绪容易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学生缺少清晰地自我认知。最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担心自己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后,承受着低薪资却要面对家长和学校的高期望,导致学生在就业后会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影响。

二、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片面并缺乏系统性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全体在校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并最终促使学生拥有积极的情绪和心态,完善其人格,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受到传统心理学的影响,许多师范院校虽然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也配备了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然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有心理问题或行为障碍的学生群体上,教育过程多以“干预学生消极行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首要任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出现问题再解决,缺乏预防意识。由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复杂性,有各种理论课程、技能训练,要求学生说拉弹唱跳、画画手工样样精通,时间紧任务重,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时短缺,不能按计划安排和进行,难以连贯系统地实施。

(二)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性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里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體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而目前师范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以讲授为主,互动体验、行为训练较少,枯燥的理论往往只能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浅尝辄止,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育成效甚微。

(三)内容简单缺乏针对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突出的心理症状有别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如受男女生性别差异影响,女生强迫症状明显,而男生人际敏感症状高于常模,如何与众多女生交往常使他们陷入困境,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无法顾及专业差异、性别差异,一概而论,内容简单,多以入学适应、异性相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亘古不变的几个板块进行,缺乏针对性。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进策略

(一)调节学生心理状态

不同的专业学生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往往产生不同的看法。许多学生或许因为考试失利等状况产生消极影响,有的学生却对此毫无影响。出现两种不同的情绪反应,主要原因是来源于看待事情的情绪。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涉及到的情绪原因较多,所涉及学习面较为广泛,在此过程中若遇到不利的情况则会导致心态崩溃。因此,如何调节学生心理状况成为专业教育的首要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用平常心对待事情的成与败;通过理性的分析,寻找事情诱发的主要原因,并利用正确的心态解决问题,避免自己下次在相同的事情上出现同样的错误。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将消极的事件运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便会有效消除不良情绪,避免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二)拓展多样化的心理课程

组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有效解决心理咨询和指导过程中的耗时耗力。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体现出心理学的服务宗旨。营造适合的情境,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心理辅导活动的创办形式可以多样化,通过举办生动有趣的活动,取得良好的活动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包容的良好品格,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心理辅助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积极心态。

(三)增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支持系统是个体形成积极心理的保障,优化配置、整合各项资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促成其完美人格的形成。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学校心理教师和辅导员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培养高素质的、身心健康的幼教人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积极的支持,使其成长为更好的、更完善的自我。

国家和社会应该逐步增加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规范学前教育专业入学、入职标准;平衡男女生性别比例;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弘扬优秀幼儿教师精神等。营造肯定的、积极的社会环境,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然的、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四、结语

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开展期间,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渗透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和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教育,使学生充分感受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各种讲座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幼儿教育专家的情怀;通过切身的幼儿园体验提升自身的专业情感,对幼儿教育行业产生高度认可,充满对未来的工作向往和期待。

参考文献

[1]杨志平,彭华军.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兰国帅,程晋宽,虞永平.21世纪以来国际学前教育研究:发展与趋势[J].教育研究,2017(04):125-135.

[3]兰国帅,程晋宽,虞永平.21世纪以来国际学前教育研究:发展与趋[J].教育研究,2017(04):125-135.

作者:戴晓杰

第二篇: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摘           要]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当前提升教师与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问题频发,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素质都存在欠缺,因此,根据目前教学中的现状,应加强教师职业教育心理学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心理成长过程。基于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面展开论述。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分析当前教学中产生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泛泛而谈的现状、渗透式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没有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因此,文章针对这几方面的问题,详细阐述了相关对策。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性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基础课程涉及职业教育心理学内容。开展这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职业教育心理学了解教学心理与学习心理的内容,实现师范生教学专业素养的塑造,让其做好成为一名专业教师的准备。相比于其他心理课程,职业教育心理学更具整体性,有利于师范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讓其更加自信地站在讲台上授课。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高职院校师范生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针对未来从事教师岗位的学生开展。开展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使用教学中的知识,提升心理健康,并掌握学与教的潜在规律,从而更好地协调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所以,开展职业教育心理学是成为教师前必须学习的内容。制定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时候,应根据当前师范生的心理发展,制定与其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制度,并在教材中引用典型案例,供师范生参考学习。

(二)完善教学内容的侧重性

将师范生对职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程度作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重点,有利于其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心理发展的特点,鼓励师范生在未来生活中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认清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层次,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学生就是开展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在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讲授“遗忘规律”时,让学生根据亲身经历,阐述知识点遗忘的过程。类似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学,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根据在心理健康课上学习的内容,更好的强化记忆。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状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丰富心理素质,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教育心理学的渗透形式

根据每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渗透式教学。转移、实践、补充、泛化是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中转移是最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采用巧妙的教学手段转化教育心理学内容。先让学生了解教学流程,开展与当前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测验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进行心理教学,实现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测量、自我诊断的目的。同时,采用个案分析的方式,研究学生形成各种异常心理障碍的原因。补充是针对教材内容展开的。例如,在心理健康“课堂管理”中,可以适当增加“竞争与合作的思考”的问题,形成具有针对性以及广泛性的心理健康教学。泛化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把课外阅读材料更加详细的介绍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上课氛围。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适用范围,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灵活多变地使用教学方法

设计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相关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思维与学习”课程时,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出自己对创新性思维的看法。另外,设计教学心理课程的过程中,根据职业教育心理学特点,制定设计教学、编写教案,综合评价后选择可行性高的教案执行。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实现“教”与“学”的结合,凝聚学生之间的友谊,在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状态。

综合上述内容,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能够影响其接受新知识的状态,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贯彻落实将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念,不断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教育愿景。

参考文献:

叶一舵.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赵淑兰

第三篇:心理学教育在高职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 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现阶段高职道德教育效果很差,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不高。对此选择有效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问题。对高职道德教育现状进行深入概述,分析心理学教育在高职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 键 词] 心理学;高职院校;道德教育

面对现阶段高校学生道德素质水平不高的现象,心理学指出这主要是由于道德教育与学生人性现状相偏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因此,将心理学教育应用于高职道德教育当中十分必要。

一、高职道德教育现状

有研究资料指出,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严重的道德不良现象,失德行为偏多。首先,在生活当中,学生对同学、教师甚至亲人表现冷漠,缺乏必要的关心;其次,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学生的作弊现象极为严重;此外学生暴力、侵权、计算机犯罪等失德行为众多,为社会稳定及和谐造成不良影响。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高职道德教育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低,因此,教学无法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其次,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只注重讲解,不注重实践活动的展开,学生无法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此外,高職道德教育不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缺乏针对性。

因此,将心理学教育应用于高职的教育当中,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展开教学,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道德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

二、心理学教育在高职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学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主张以学生的实际感受和心理变化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在让学生感受到关心的同时学会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以社会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心理学教育在高职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升学生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度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只有对社会道德规范形成高度的认同,才会在认识和情感上产生将其内化为自身道德规范的意识,并追求自身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行为相一致。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应使用心理学对学生的个性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学生心理与道德教育的衔接点,引导学生对思想道德规范进行深入了解,并能夠将晦涩的思想道德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提升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同度,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二)促进社会思想道德内化

学生对社会思想道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认同到内化的过程,不是屈服于社会思想道德的强制性,而是在内心深处将社会思想道德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内化教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道德绑架,将规范化的社会道德强行施加给学生。只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社会道德形成自己的认识才能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内化。

(三)营造关心的氛围

从心理学上讲,关心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主动自觉地形成关心、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从而促进道德素质水平的提升。这一关心理论强调了关心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教育当中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关心,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社会思想道德带来的益处,因此会主动投身于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当中,在生活和学习中更注重发挥关心、理解和尊重的作用。因此,将心理教育运用于高职道德教育中有利于促进关心氛围的营造。

由于高职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相脱离,且教学模式落后使其教学效果很差,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很差。而将心理学教育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同和内化,为学生营造一个关心的氛围,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褚淑格.对高职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5,13(33):176-177.

[2]陈桃荣,朱建军,程朗.高职学生群体思想特点及其成因探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2):38-42.

[3]宋一栋,刘月红.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院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构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194-195.

作者:王琦

上一篇:服务心理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