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2022-10-18

第一篇: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2021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绘就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长江经济带发展,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多次深入长江沿线视察工作,多次对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

5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江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从扎实推进八大专项行动,2020年首次实现全流域消除劣五类水质断面;到精准建档立卡,摸清渔船渔民底数,为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打下扎实基础;再到加速破解“重化围江”难题,着力构建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大战略呼唤大担当,新起点瞄准新高度。在去年11月中旬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长江经济带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新历史使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不断解决制约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重任在肩,大有可为。如何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进一步推动长江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如何推进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如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融合,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如何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回答好这些课题,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新的更大发展,要结合实际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当好表率,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共同守护惠及后世的生态长江,打造积蓄新动能的经济长江,构筑底蕴厚重的文化长江,建设幸福美满的民生长江,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我们就一定能让“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早日重现,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第二篇:2021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2021年1月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以“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战略构想,擘画出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宏伟蓝图,开启了中华民族母亲河新的发展航程。

五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一系列行动举措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从长江头至长江尾,一幅“天更蓝、水更绿”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展,一个“经济优、人民富”的时代故事渐入佳境。长江经济带宛如巨龙顺势腾飞,正在成为引领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引擎。

5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转折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变化。

沿江省市和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实践。

二是长江流域水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长江流域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的82.3%提高到2019年的91.7%,2020年1—11月进一步提升至96.3%。长江流域劣Ⅴ类水质比例从2016年的3.5%下降到2019年的0.6%,2020年首次实现消除劣Ⅴ类水体。

三是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善。

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长度比2015年增加20.7%,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比2015年提高60.7%。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被关停取缔。长江岸线整治全面推进,1361座非法码头彻底整改,两岸绿色生态廊道逐步形成。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历史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42.3%提高到2019年的46.5%,2020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提高到46.6%。新兴产业集群带动作用明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

二是综合运输大通道加速形成。

长江干支线高等级航道里程达上万公里,14个港口铁水联运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沿江高铁规划建设有序推进,一批枢纽机场项目加快实施。截至2020年11月,长江经济带铁路、高铁通车里程分别达到4.37万公里、1.54万公里,比2015年分别新增9120公里、7824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37万公里,比2015年新增1.55万公里。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功能也持续提升。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苏杰表示,5年来,20余项航道建设工程先后实施,2020年长江干线船舶平均吨位达到1960吨,比2015年增长42%;长江干线货物通过量突破了30亿吨,再创历史新高。

三是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

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合程度更高。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形成。2016年以来,长江经济带新增8个自贸试验区、24个综合保税区,2019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

此外,绿色发展试点示范走在全国前列。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王善成介绍,强化顶层设计是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之一。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体系建立,生态补偿、多元化投入、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等机制加快完善。

长江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推进城市黑臭水体、工业园区、入河排污口、自然保护区等重点整治专项行动,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同时,系统谋划“十四五”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争在重点行业绿色发展、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等关键环节上形成突破。

长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支撑。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与此同时,国际疫情尚未平息,百年变局仍在演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风险依旧突出。作为我国经济中心所在、活力所在,长江经济带必须在应对新发展形势、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努力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肩负新时代的重任,再创新的发展奇迹。长江经济带沿江各省市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为指导,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使之成为一条绿色示范带;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动力变革、动力转换,坚决破除旧动能、低质量发展所依赖的旧观念、旧体制机制,建立汇聚创新性资源、吸引绿色精细化产业、激发科技创新的新观念、新体制机制,不断焕发科技创新的活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要坚持改革开放,对内畅通国内大循环,突破企业、产业与区域的藩篱,加强经济带内创新资源的分工协作与整合,对外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滚滚长江,奔流不息。沿江各省市要以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实施五周年为新的起点,鼓足干劲、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让长江经济带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第三篇: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奋力当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奋力当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今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湖北是长江干线流经里程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我们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扛起历史责任,奋力走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前列。

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和全局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宏阔的大历史观、大生态观、大文明观、大发展观。他关于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事关发展全局的大战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同志为新时代全国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的重要篇章和浓墨重彩之笔。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部,覆盖11个省市,以占全国21%的区域面积承载着全国40%的人口和45%的经济总量,在我国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能撑起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半壁江山”,又能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我们要自觉把湖北放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定位谋划,切实将党中央的战略意图领会好、落实好,为全国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着眼长远发展的大担当。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6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重庆主持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确定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正确航向。今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沿江察看两岸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情况时告诫,“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这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彰显了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负责的强烈历史担当。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修复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确保万里长江碧水长流。

破解发展难题的大智慧。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战略高度廓清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他还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这是坚持问题导向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快与慢、加与减、破与立、新与旧、治标与治本、当下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系统思考,充分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深刻把握,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真理光辉。我们要学思践悟讲话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

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谱写新时代“长江之歌”

湖北地处“长江之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三峡坝区所在地。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挺起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脊梁,是湖北肩负的特殊责任。我们要牢记习近平同志对湖北奋力谱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的殷切希望,坚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谱写新时代“长江之歌”的湖北篇。

谱写生态保护新篇章。高质量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湖北是生态大省、“千湖之省”,生态保护得好与坏,不仅关系自身,而且直接影响整个长江经济带。近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同志的谆谆教诲,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所谓“富足”,全面实施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工程,全力开展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主动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积极解决“化工围江”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要看到,当前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行动,全面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在构建长江绿色生态廊道上取得新的实质性成效。

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绿色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湖北坚持推动绿色发展变革,呈现出经济增长与质量、结构、效益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经济增长“含金量”和“含绿量”同步提升。长江出境断面水质由Ⅲ类提升至Ⅱ类,森林覆盖率达到41.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12年下降23.7%。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穿“新鞋”、走“绿道”,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从今年开始,全省集中力量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等十大标志性战役,全面推进构建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支持绿色交易平台发展等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谱写动能转换新篇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习近平同志2013年视察湖北时深刻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唯一出路。今年视察湖北,又为我们指明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科学路径。必须按照习近平同志开出的治本良方,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三量并进”:加速“存量变革”,坚持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增量崛起”,发挥科技、人才、创新、资本的作用,培育壮大新经济;加速“变量突破”,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军民融合。要加快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谱写创新引领发展新篇章。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高质量的科技供给。习近平同志要求湖北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湖北是科教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创新资源富集地。要坚持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双轮驱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重大平台的牵引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人才的支撑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领军作用,在芯片等“国之重器”上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走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发展的路子,让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谱写协同发展新篇章。习近平同志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要坚持“一盘棋”布局、一张蓝图施工,形成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合力。加快流域协同,落实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实现与上下游、左右岸相邻省市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推进全省区域协同,深入实施“一主两副多极”战略,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努力把武汉城市圈建成在全国叫得响、可推广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支持襄阳、宜昌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力;推动其他市州比学赶超,形成更多新的区域增长极和特色增长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已经下达。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严守总规矩。“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习近平同志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立下的总规矩。要树牢“四个意识”,自觉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切实增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自觉、历史自觉、行动自觉。履行生态责任,守牢生态红线,用好绿色发展的“指挥棒”,强化污染联防联控联治责任,形成硬约束。

落实新精神。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既明确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方向,又指明了方法路径,解决了“桥”和“船”的问题。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上统筹发力,在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上重点突破,加快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

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激发新状态。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深刻变革,必须激发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动思想再解放,立即纠正不适应、不符合甚至违背发展规律的错误认识,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广泛共识。推动改革再深化,充分发挥荆楚儿女“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进取精神,以攻坚克难的决心和魄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力量。

锤炼硬作风。打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这场攻坚战、持久战,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要勇于担担子,把心思和能力集中到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上,在啃硬骨头、接烫山芋、破真难题中彰显担当作为。要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务实重行、深耕细作,交出让党中央满意、让人民群众认可的新时代答卷。

(作者为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10日 07 版)

第四篇:长江经济带发展趋势分析

引言:关注宏观、中观的区域发展环境,深刻理解项目所处的区位背景,是东滩顾问多年来战略咨询研究的重要方法,以下文章多摘录于东滩顾问在项目咨询过程中的基础研究报告。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它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江东起,西至攀枝花,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7个省2个直辖市。该经济带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对于沿带城市或区域来说,了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态势和趋势,可以从中探寻上中下游之间的区域合作机会,挖掘沿长江经济带的多种市场机会。

一、空间发展走势 、长江经济带发展呈现“三圈一区”的格局

长江经济带范围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势、经济社会基础不尽相同,但总体形成了“三圈一区”空间格局,“三圈”是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一区”三峡库区。

2、长江沿江开发将是我国重点开发区域

莱茵河,全长1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400万人口,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沿岸的德国城市科隆,在跨江发展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重要的城市。同样,密西西比河之于美国、泰晤士河之于英国,这些国家先后对大江大河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大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城市都因为沿江开发而成为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城市。

长江沿岸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沿江开发程度还相差较远。因此,长江沿岸未来仍将是我国区域开发的重点区域。长江流域的经济水平将逐渐向密西西比河、泰晤士河、莱茵河等靠近。

3、沿江区域间的时间距离将大大缩短

长江经济带的交通状况将在未来10-20年内大大改善,沿江地区间的时间距离将大大缩短。根据2004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20年我国将建成“四纵”、“四横”的铁路网,其中一条为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客运专线,连接西南和华东,时速200公里,将长江的上中下游连接起来。

届时成渝经济区、武汉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成为这条交通专线上的重要结点。从成都到上海,将实现夕发朝至,旅行时间有可能从现在的35小时压缩到12小时左右;从重庆到上海,也只需10小时左右。

4、“三圈成线、南北拓展,龙头带动、三级拉动”的空间发展

未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将把三个经济圈沿长江三点成线,并沿长江经济带南北向拓展。三个经济圈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水平,决定了它将是长江流域经济腾飞的龙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产业的发展趋势

1、长江经济带将形成高科技走廊

长江经济带走廊是我国颇具活力的高科技集聚地区,高新科技正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40%以上的长江沿岸经济快速起飞。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苏州、合肥、九江、南昌、武汉、黄石、长沙、重庆等地的17个国家级高技术开发区和一批省市级开发区。

2005年长江经济带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共约4149亿元,占全国高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

值的70%,高科技带动沿江省市的经济总体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发展速度。

2、产业集群发展迅猛

目前,长江经济带已形成以汽车、钢铁、医药、石化、丝绸、电子、金融和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该经济带集中了钢铁、石化、能源、汽车、机械、电子、建材等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雄厚的工业基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总量的重点区域以及生产力提升、产业升级的支撑基地。

3、现代物流业发展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的支柱产业

根据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沿江地区优先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交通优势——水上运输。今天,虽然水上运输影响力有所下降,不再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但依然是区域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江经济带拥有世界第六大江——长江,同时长江与东海、黄海连通,而洋山深水港就是内河航运与远洋航运的承接点。长江经济带周边各大城市都能利用天然的沿江优势发展物流业。

重庆要建设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其中物流中心是其中一部分功能;武汉拟建设三中心,其中一个是航运中心;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也在建设各种类型的物流中心。

4、长江沿岸的旅游业发展将呈一体化趋势

长江旅游资源丰富是不争的事实。长江上中下游各自特有的旅游资源除外,同时长江沿岸的城市风光、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等也是全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长江沿岸各城市都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同时沿江经济带的三大都市圈也有必要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开发长江流域的旅游资源,加快长江沿江旅游的一体化发展。

5、长江沿岸区域政府间的合作加快,呈现一体化趋势

长江29个已建立多层次协商议事机制,建立沪、宁、汉、渝等中心多边或双边高层领导及部门对话和议事机制。通过各种途径谋求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目前主要通过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进东西联动和上中下游经济协作区互动,延伸产业链,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产业群,形成资源型、加工型、高技术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有机链接的长江产业带,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接国外和沿海产业转移。

第五篇:浅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金融学论文

课题:浅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学校 河北农业大学

学院 商学院

班级 财务管理 1201班

姓名 周钻

学号

引言:201

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长江经济带”列入施政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召开座谈会与长江沿线11个省市的主要负责人讨论长江经济带建设。李克强指出,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的新格局,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让长江经济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发展

增长极

一 长江经济带概念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浙江、四川、湖南、江西、安徽7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重庆、湖北武汉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 长江经济带中上海为龙头,武汉为龙腰,重庆为龙尾,这三大城市也分别是上海协调会(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武汉协调会(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协调会(重庆市.四川省)的中心城市。[1]

二 长江经济带概要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流域面积18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它自西向东横贯中国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中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攀枝花,涉及沿江九省市(青、藏除外)的43个地市。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地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三 长江经济带全面开发利用的背景

(一)大江大河流域开发已成为世界性潮流。 莱茵河,全长1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400万人口,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沿岸的德国城市科隆,在跨河发展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重要城市。同样,密西西比河之于美国、泰晤士河之于英国,这些国家先后对大江大河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大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城市都是因为沿江开发而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长江沿岸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沿江开发程度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因此,加快对长江沿岸的开放开发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构架已日趋明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是由“点”到“沿海”再到“沿边”的战略布局,至于长江经济带的正式提出是由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部分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的内涵是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它们的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连接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组成经济区。

进入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与此相适应,长江沿江各省也纷纷将其经济发展重点逐步转向临江城市或地区,并确定各自的战略开发区域,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遥相呼应。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至此,中国最大的区域经济体——长江经济带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也迫切要求加快对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

1. 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开始对我国尤其是对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长江经济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尤显重要。长江的中游、上游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区域发展应该进入沿海沿江并重的时代。“强弓”还需配“利箭”。

2. 三峡工程的建成,为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安全保障。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给沿江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党中央国务院举全国之力,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取得了救洪救灾的最后胜利。尤其长江两岸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两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三峡工程的建设,特别是随着2009年最后一台机组的投入运行,整个工程全面竣工,水害变成了水利,长江经济带的开发环境更加美好。

3. 是长江两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为开发利用长江经济带提供了较佳的硬环境。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

九、京广、皖赣、焦柳、成昆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沿岸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码头、桥梁经过多年的建设,已不断完善,为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

四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优势和战略地位

(一)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

据统计,2008年长江经济带7省2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下同)土地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4%;常住人口4.32亿人,占全国的32.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13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75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455亿元,占全国的33.1%;完成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356亿元,占全国的32.7%;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占3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海关出口分别为46008亿元、35198亿元和465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31.1%、32.4%和32.6%;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占全国的32.9%和33.0%。(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见表1)

表1 2008年长江经济带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1. 农业优势明显。长江经济带处于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水充足。土质优良,兼有南北农业之利,适宜粮、棉、油等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的栽培,是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上有天府粮仓的成都平原,中有两湖熟天下足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下有鱼米之乡的太湖平原和三角洲水网地带,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和商品农业基地,以占全国1/4的耕地面积,提供占全国32.8%的农业产值,33.3%的粮食,22.9%的棉花,39.9%的油料,34.5%的肉类,29.3%的水产品。其优越的农业条件,发达的农业基础,不仅强有力地支撑了长江经济带自身的经济发展,为其工业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而且也对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表2 长江经济带农业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2. 工业基础雄厚。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发达区,是我国加速工业化进程的优势区。新中国建立以来,长江流域始终是国家工业化的重点建设区,经过60年的开发和建设,流域地区已形成许多国家级的钢铁工业基地(如宝钢、马钢、武钢、攀钢等)、有色金属基地、机械电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建材工业基地等,成为我国现代产业最为密集的优势区之一。

表3 2008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占全国比重

2008年,长江经济带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1544亿元,占全国的30.5%。在工业39个大类中,长江经济带行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居前10位的依次是:烟草制造业(39.2%)、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9.0%)、通用设备制造业(38.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8.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8.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7%)、化学纤维制造业(37.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6.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4.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4.8%)。

表4 长江经济带行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居前10位的产业

2008年长江经济带39个行业总产值居前10位的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6685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821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696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306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256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8940亿元)、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625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104亿元)、纺织业(7017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5694亿元)。

表5 2008年长江经济带行业总产值居前10位的行业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的工业产业基础雄厚,集中布局了钢铁、石化、能源、汽车、机械、电子、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一大批在国内处于领先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地已形成了以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明显,新兴工业化进程加快。

(二)长江经济带是资源富集带,开发潜力巨大。

1.水资源。作为现代经济战略性与生命性资源之一的水及水能资源的富集,是长江经济带最具优势的资源之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性和战略性资源,而长江是全国最大的富水区,其水资源占全国的34%,水域面积占全国的40%,地表水总径流量占全国的57%,水能蕴藏量达2.68亿千瓦,可供开发量占全国的53.4%,居全国七大水系之首,总水量相当于黄河的20倍。长江拥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湖五大淡水湖泊,盛产众多的鱼类及水产品。长江不仅支撑了区域内占全国1/3人口的生产和生活,而且还具备了向干旱缺水的北方提供淡水的条件,具有全国性的战略价值,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南水北调工程即为最好例证。长江不仅具有航运、灌溉、水产、旅游等功能,更重要的是为沿江产业带建设,尤其是高耗水、高耗能、高运输量的重化工业走廊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保证。

表6 2008年长江经济带水运运输情况

2.矿产资源。在全国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中,长江流域有150多种,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尤以有色金属矿藏最负盛名,其中钒钛矿藏储量占全国的90%,位居世界前列,莹石、芒硝、石棉石占80%以上,天然气占60%,铜、钨、锑、钴占50%以上。

3.旅游资源。长江流域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省级以上名胜风景区100多处,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数万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1/3以上,上有巴山蜀水旅游线,中有三国、三峡、武陵源旅游线,下有钟山、黄山、庐山旅游线。

4.人力资源。2008年,长江经济带8省市有人口431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5%,人口密度是全国的2.26倍,共有就业人员24496万人,占全国的31.6%,在岗职工人数3194.4万人,占全国的27.7%。约有8000万农民工在各地务工,人力资源极为丰富。

5.智力资源。长江流域地区文化历史悠久,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较高,人才荟萃,智力资源丰富,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区域内共有大学768所,占全国的33.9%;在校学生722.6万人,占全国的35.8%;教职工数71.9万人,占全国的35.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610.2万人,占全国的36.1%。区域内科技实力雄厚,国有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2008年为588.0万人,占全国的25.5%。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2.1万人,占全国的13.9%,农业技术人员18.9万人,占全国的26.3%,科学研究人员4.3万人,占全国的11.6%,卫生技术人员115.5万人,占全国的29.7%,教学人员377.3万人,占全国的29.1%。

(三)长江经济带拥有中国最广阔的内陆腹地和发展空间。

长江经济带占据横贯东西、连接南北、通江达海、广聚海内外经济的区域优势,其经济增长能量可沿长江流域传递、扩张、并覆盖全中国。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干流横贯东西,支流沟通南北,整个长江干流及其3600多条支流所覆盖的全部地域,囊括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18个省市区,全流域总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5,超过黄河、珠江、海河、辽河、闽江等江河流域面积的总和,拥有中国最广阔的内陆腹地和发展空间。长江经济带既是我国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东西向主轴线,又是联系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纽带,长江流域还是我国南北临界地区和过渡带,同时,长江东入太平洋,可通世界,西南接东南亚诸国,可达印度洋。长江经济带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身,是我国内陆走向世界的最大通道。加之具有种类齐全、质优量丰、组合良好、优势巨大的资源保障。产业群与城镇群已具规模,立体化现代交通通讯网络正在形成,以及潜在市场巨大等诸多有利条件,其发展潜能是国内任何经济地带所无法比拟的,在国外也不多见。最具建成中国最强大的经济与城市密集带的区位优势,并将以其“巨龙”腾飞之势带动中国走向世界。

(四)长江经济带是中国交通通讯最便利,城镇最密集的巨型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8省市拥有河道通航里程7.24万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58.6%;水路货运量14.9万吨,占全国的50.5%;货物周转量22017.8亿吨公里,占全国的43.8%。长江经济带既是沟通西南、华中和沿海的极重要的运输大动脉,也是我国最发达最重要的内河运输系统。长江沿岸港口码头众多,有京

九、京广、京沪、焦柳等10多余条铁路与之交汇,还有众多航空、管道运输体,公路也密如蛛网,它们共同构成了流域内水、陆、空结合的强大立体运输网。区域内大中小城市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已形成相当程度的现代化立体通讯网络。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城镇布局的重心地带之一,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城镇最密集的长三角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以成渝为中心的上游城市群。

表7 长江经济带城市数量及规模布局

从城市规模看,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相结合,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的规模结构;从城市功能看,综合型城市同工业型、旅游型城市相结合,已初步形成分工较合理的功能结构。它们是流域各层次区域开发开放的中心,聚集了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成为流域经济的发展极和增长点。立体化交通通讯网络与巨型城市群带相结合,使得长江经济带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和连锁式推进力。

五 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景和重大意义

长江经济带作为纽带,既连接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又与其他两大经济带形成呼应:一方面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平行并进,另一方面与沿海经济带形成“T”字形联动。未来将形成沿海、沿边、长江流域同时开发,东、中、西部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格局。

当前世界经济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还未彻底走出低迷的阴影,复苏步伐缓慢,我国沿海经济增长出现瓶颈,中国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来支撑我们未来的发展。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我国区域发展的重点逐步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挺近。不仅有利于落实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驱动区域经济的全面提速,而且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具有重大意义。(完) 参考文献:

[1] 陆炳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9

[2]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形成及优化研究-经济地理-2004 24(3)

附图

上海

武汉

重庆

上一篇:创建绿色学校事迹材料下一篇:春季林业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