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的mbo

2022-09-25

第一篇:中国上市公司的mbo

MBO绩效考核法

重庆人才网()西南地区最大的人才招聘网站

目标管理(MBO)绩效考核法操作指南

(一)目标管理(MBO)概述

1、目标管理的(MBO)的涵义

目标管理要求企业各级主管让员工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明解责权利

目标理论的前提是,如果员工有意识地建立一个目标,它就将影响到个人的工作表现。 建立目标的人们比没有建立目标时会得到较高水平的结果,而且,建立了目标的人比没有建立目标的人工作表现更好。这些发现包括如下内容:

①目标特性。对个人来说,设立具体目标会改善工作表现,也会提高个人和组织活动的效率。 ②目标难度和可接受性。通常,目标越难达到,可望达到的工作表现水平就越高。但是,如果目标超过了人们接受的程度,则会降低目标的效应。

③反馈。如果在建立目标的同时现建立反馈机制,则能更进一步改善工作表现。

④与建立目标有关的其他因素。研究表明,目标可能与刺激有联系,而时间限制可能削弱与目标相关和生产。此外,在受教育程度较低、成就需要较低以及习惯于参与方式的人们中,通过参与方式建立的目标最有利。

2、目标管理的程序

⑴初步在最高层设置目标

设置目标的第一步是最高主管人员确定在未来时期内,他们要抓住的企业宗旨、使命和更重要的目标是什么。

在设置目标的时候,主管人员也要建立衡量目标完成的标准,如果制定的是可以考核的目标,销售金额、利润、百分率、成本标准等这些衡量标准,一般都要制订到目标中去。

⑵明确组织的作用

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所期望的成果和责任之间的关系往往被忽视,这一点应注意。例如,在设置一种新产品投产的目标中,研究、销售和生产等部门的主管人员必须仔细地协调他们的工作。

⑶下属人员目标的设置

在有关的总目标、策略和计划工作前提传达给下属主管人员后,上级领导人就可以着手同他们一起工作来设置他们的目标了。

上级领导人的作用在这里是极其重要的。他们应该问的问题包括:你能作出什么贡献?我们怎样来改进你的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改进我的工作?有什么障碍?是什么阻碍你取得更高水平的业绩?我们能做什么改革?我能怎样帮助你?这样做,可以使许许多多阻碍业绩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可能从下属人员的经验和知识中,吸收到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⑷拟定目标的反复循环过程

从最高屋开始确定目标而后将目标分派给他们的下属人员,可能是难以奏效的。拟定目标也不应从基层开始,需要的是一定程序的反复循环过程。目标的设置不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互相作用的过程。例如,一位销售主管人员可能切合实际地设置一个产品销售目标,这个目标可能会高于最高层主管人员所认为的可能目标。在此情况下,制造部门和财务部门的目标将肯定要受到影响。

目标管理的优点在于:

①更好的管理。目标管理不仅使主管人员考虑计划的活动或工作,还迫使他们考虑关于计划的效果,实施目标的方法、组织、人员、资源等。

②弄清楚组织结构。

③个人承诺。目标管理的一个好处是鼓励人们专心致志于他们的目标。

重庆人才网()服务热线:61626455/66邮箱:web@cqjob.com

目标管理虽然是现在最广泛的实际管理方法之一,但它的效果有时还有问题。如:要为某些部门的工作制定数量目标较困难、对目标管理的原则阐明不够、过于强调短期等缺点。

3、如何制定目标

⑴目标要清楚、明确

在设置目标时,用双方都能理解的语言和术语来讨论在一定期限内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如果可能的话,让员工或流程负责人自己设置他们的目标,自己设置的目标对他们更富有价值。如果他们要求管理者为他们设置目标,管理者要创造出自由讨论的气氛,一起设置目标。定下工作目标以后,形成书面的备忘录,有助于他们自我检查。

一般组织目标的通病是叙述太笼统。所定目标虽应有一定的弹性,但是还要使目标具体化,例如:“销售额比上年增长5%”,“到2002年市场占有率应达到15%”等。高层的目标越具体,则组织基层制定目标的过程就越简单。

⑵目标要可评估

所设置的目标,要简单且易于评估,最好能用量化指标。譬如,维修流程的修理数量和返修比率、产品开发与设计流程的开发周期和可行方案、信贷部门的利润总额和利润率,等。

⑶目标要有相容性

一方面,个人目标要相容于流程目标,流程目标要相容于整个组织目标;另一方面,流程之间、个人之间的目标要衔接。也就是说,一个流程目标的实现要有助于(至少不能妨碍)另一个流程实现目标。

⑷目标要有挑战性

富有挑战性的目标更能激发员工的工作执情,鼓励员工选择十分艰巨而经过努力又能实现的目标。

⑸目标要有优先秩序

对个人或流程设置的多个目标(尽量做到个数少),按其重要性排出优先秩序。

4、目标的检测

目标管理的做法,是在前一年年底或当年年初,把目标订出来。建立有效的目标管理,需要建立SSMART的检测原则。

SSMART的原则如下:

S-Stretch每项目标需要使自己在能力范围内再多做一点,若说达到一般目标是100分,那延展的满分就是110到130分。

S—Specific每项目标的制订,一定是特定的,而不是一个笼统概略性的。

M—Measurable每项目标必须要用量化的指标来评定。评量方法中,数字是最容易取得的,有些可以用数字来表达的,如多少营业额?。。有些是评定有/无的评量方法,如有没有客户抱怨?。。再接下来的评量方法,可借其它的途径取得,如客户服务满意调查报告、市场调查报告或员工工作满意调查报告等。

A—Achievable所有的目标虽是比能力范围再多一点,但一定要是能达得到的。在此,主管必须帮助员工检视目标的可行性,因为,达不到的目标,制定跟没制定结果一样。制定可行性不高的目标,员工第二年就觉得没意思,主管再推,阻力反而会增加。

R—Relevant每项目标必须与其直接报告主管的目标相结合。

T—Time Bound每项目标设定好,除了要能量化评估外,还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

(二)MBO考核法的实施

1、实施MBO考核法的三大步骤

MBO考核法将考核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及培训项目相联系,根据员工的工作目标来评价其业绩,使得绩效考核摆脱了人为因素,且可定量化,从而明显减少评价中的主观性。它不

仅适用于一线也适用于二线部门。总体上讲,我们可以把MBO考核法归结为以下三大步骤:

⑴寻找目标

⑵明确目标的要求

⑶检查目标是否达成

下面,我们以“某耐用消费品生产企业营销与售后服务部门的考核”为例,了解下MBO考核法的实施步骤:

步骤1:员工与主管一起建立一个员工目标列表。

这个目标应是具体的且有可操作性的;不应包括那些超出员工可控范围的事件。例如,企业的新战略是和大型公司进行长期接触。销售经事向销售人员解释此战略,结果形成了如下的几个目标:

⑴每星期有五个销售人员给大型工业公司打电话;

⑵每个月和至少一个大型工业公司建立新的长期接触;

⑶每个星期找到十个大型工业公司的顾客线索。

这些新的目标会和其它目标发生竞争,如每星期打电话给小工业公司的销售人员的数量。必须通过协商建立一致的和现实的目标列表。也许有必要为监管者建立辅助目标,如开发工业公司的数据库;就如何与客户进行有关建立长期接触的谈判而开展培训。

步骤2:一旦确定某项目将被用于绩效考核,就必须明确如何以该目标来衡量业绩。 多数情况下,这仅意味着保证收集相关的数字,并建立相关的检查和平衡机制。如前例中,销售人员必须报告所打的推销电话的数目,根据有关的类别将此数目分解,如对每个推销电话要求进行详细的注释,创建表格并归档。

对于非量化的目标应怎么办?这一方法的风险之一就是目标将是被选择后的,因为这些目标易于衡量。但其它的目标可能也是同样有效的,如采用协商式的推销方法。考虑评价这些目标的主法,创建评价尺度,以把定性目标转化为硬性的数字。

步骤3:在给定时间期未,将员工业绩与目标相比较,从而评价业绩,识别培训需求,评价组织战略成功性,或提出下一时期的目标。

为评价业绩,将成绩与目标相比较并计算差异(百分比)。评价表明实现的目标(等于100%),超出目标(大于100%),和未达成目标(小于100%)。将奖励和差异相连。这种绩效考核的方法,并不局限于年头岁尾,企业可结合自己的业务实际实施定期的绩效考核,使员工的注意力集中在组织新目标上,并改变员工行为。

2、寻找目标

下面我们就以人力资源部门实施MBO绩效考核法为例,具体了解一下MBO绩效考核法各环节的操作步骤。

步骤1:了解工作状况

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担负着公司员工招聘,考核,薪酬,培训等各项工作。在公司将人力资源摆在各种资源的首位的时候,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也显得越来越重大。虽然人力资源工作与技术工作,营销工作相比同等重要,但它的时效性却远远比不上技术和营销。人力资源部门除了对一些目常事务性工作和突发性工作有时间要求外,其余很多工作对时效性要求并不强。基于这样一个特点,容易造成人力资源部门本身工作的拖拉,没有工作效率。

步骤2:了解公司总目标

在制定目标之前,人力资源部经理首先要了解公司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要与总经理探讨人力资源部门在实现公司总目标时应发挥的作用。经过讨论,人力资源部经理就能制定出本部门的工作总目标。

步骤3:明确目标制定程序

人力资源部经理要将本部门的总目标与下属进行讨论,来确定分目标的划分。经理和下属可以通过工作认领和分配的方式将分目标落实到具体的人。然后,人力资源经理要和每一位下属通过讨论将目标具体化,具体化就是将工作目标用详细的数字目标和质量目标的方式表达出来。具体化的目的是为了让下属明确他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同时为将来的绩效考核提供准确的标准。

3、明确目标的要求

步骤1:让员工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

在制定目标时,让员工参与进来,这样有利于目标的实现。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即由上级和下级一起来制定工作目标。如在制定招聘目标时,人力资源部经理可以和招聘负责人协商讨论招聘的目标,具体协商出招聘的人数,人员的能力等等。员工参与的目标往往更容易实现。即使工作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员工也不会将责任推到上级的身上。员工更能够反省自己在工作中的失误。

步骤2:明确目标的层次和属性

人力资源部门有自己的总目标,即以最低的成本为公司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在这个总目标之下,可以分解出若干各目标,如招聘目标,员工管理目标,考核管理目标,薪酬管理目标,培训管理目标等等。

目标的属性是指目标的数量和质量。如招聘专员的工作目标是在60天之内招聘到3名有工作经验的软件开发人员;这就是一个数量目标;另外,对于一些无法量化的工作目标,我们最好使用质量目标的形式将它定义出来。如为使人事招聘工作更有效,可以通过下列方式:

⑴要求把管理结构某一等级下的所有空缺职位都报到人事部门;

⑵人事部门拟订一个方案(要具有一定特点),并在公司内部公开;

⑶要求人事部门在某月某日之前对推荐给直线主管人员的候选人员订出一个定期考察的方案,并加以执行。

目标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由短期目标组合而成的。

步骤3:检查目标是否具有可考核性

使用目标管理的方式对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管理,是为了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目标化,从而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如果我们制定的目标没有考核性,实际上就失去了制定目标的意义,就不会达到目标管理的效果。

所以,在制定目标时,尤其要注意目标的可考核性,我们应该尽量将目标制定为数量目标或质量目标,以加强可考核性。

另外,目标是否切实可行也直接关系到目标的可考核性。如果工儿目标并不切实可行,也就没有对目标进行考核的意义了。所以,一定要强调在制定目标时,要让你的下属参与进来,这样可以提高目标的可行性。人力资源部经理最好能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也可以提高目标的可行性。

4、目标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⑴让员工进行自我控制

德鲁克认为,员工是愿意将工作做好的,员工愿意为自己的工作承担责任,员工愿意为工作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管理者对员工的控制不应该是控制员工的工作行为,而是控制员工的工作动机;用“自我控制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前者管理方工更加有效。

人力资源经理与下属一起制定好工作目标后,就不应该过多的去干涉员工的工作行为。比如,对招聘负责人来讲,招聘渠道应该由他本人选择,招聘的流程和时间安排也应该由他

来负责。

⑵管理者应放下权利

管理者不敢下放权利的原因是担心对下属的工作失去控制。实际上,如果让下属明确了工作目标,对下属充分的信任地,让下属进行自我控制,是完全可以向下属放权的。如果管理者能对下属工作目标能否实现有效的进行监控,对下属放权并不会失去控制。

⑶目标具有关联性

人力资源工作目标和公司其他工作目标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力资源各分目标之间也是紧密相接的。在我们制定工作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工作的关联性,要建立“目标是网状的”这个意识。在对下属进行绩效考核时也应注意这个问题。在未完成目标时,要分析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

⑷各目标之间注意协调

人力资源各目标之间有相互协调的问题,人力资源总目标和公司其他部门目标也有相互协调的问题。如招聘人员收集到一些应聘资源,但如果这时开发部面临最后的项目验收,没有时间对应聘者进行面试,则会影响整个招聘进度;另外,绩效考核相关条款的修改没有及时与薪酬管理政策相配套,也会出现管理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人力资源经理能够妥善的进行协调,保证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5、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

当下属完成了全年的工作目标,或者超额写成了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工作都比较好进行。但当下属没有完成工作目标,对其绩效考核时就应慎重。人力资源经理要注意区分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还是工作能力不足造成的。比如,招聘负责人没有完成全年应届本科生的招聘任务,通过调查发现今年本地区对应届本科生的人事政策有所变化,取消了往年不准出省的限制,使大量本省本科生外流,为招聘工作增加了难度。像这种客观原因造成的,就不应该将责任完全归结到招聘负责人身上。

第二篇:中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历史上公司热的分析

形势政策课程论文

中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历史上

公司热的分析

二零一二年十月

内容摘要:《公司的力量》是中国第一部深刻探讨公司制度的电视纪录片。它以世界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梳理公司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讨论公司组织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等诸多层面之间的相互推动和影响,旨在以公司为载体来观察市场经济的演进,探寻成长中的中国公司的发展道路。中国商人、商帮古来已有,公司却历史甚短,从鸦片战争后期开始,中国经历了几次公司热的产生及退却,分析其具体情况及原因,可以从中观察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企业 中国 公司热 发展

引言: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长大,从未经历过甚至从未了解国家经济体制及形式的的发展历程,由小见大,通过对中国的至今为止最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被称为“人类的成就”的公司的发展历程的讨论研究,以公司为载体,来探讨中国发展进步的路径。

一、企业的存在

全球化日渐加速的今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数百家乃至数十家跨国公司正左右着世界的经济运行。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却造成一场飓风的这只蝴蝶就是——公司。

这个组织已经显示了足以撼动世界的能量,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公司到底是什么?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公司究竟意味着什么?公司的惊人力量源自哪里,有无边界?未来的公司将会如何影响未来的世界?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将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进行一系列转化,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独立经济实体。追逐利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的共同特征。那么企业这种特殊的经济实体为什么会存在呢?两位经济学大师告诉了我们答案:第一位是《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他认为分工可以促进劳动力,而企业正是可以把众多劳动者集合起来进行分工合作的组织。(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第二位是经济学家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是指一切不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耗费,他认为企业的存在可以使部分交易费用内化,减少个体劳动者交易时的耗费。亚当斯密告诉我们成立企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科斯则告诉我们成立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两大获得利润的基本条件使企业的产生成为必然。

二、中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一)清政府的觉醒

中国把企业叫做“公司”,“公司”这个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最早出自孔子的《大同·列词传》:“公者,数人之财,司者,运转之意。”庄子说:“积弊而为高,合小而为大,合并而为公之道,是谓“公司”,其含义与现代公司大致相同,即公司是聚多人之财、共同运作之意。从官督商办到全民下海,从国家垄断到自由竞争,从中央计划到市场主导,和所有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一样,中国公司历经了发展模式的一次次试验和修正。改革开放后,随着个人的创造力得以解放,法治社会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公司开始了真正的成长。对于每一个渴望富裕生活的普通中国人,公司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每一个渴望强大的中国公司,什么样的空气和土壤是它们最需要的?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但此时众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产业革命,经济实力大大提高,清政府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薛福成在游历欧洲后写下了发人深省的话“公司不举,则工商之业无一能振;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终于渐渐发展起了自己的“公班衙”(即公司)。

(二)中国历史上的公司热

1、洋务运动和官督商办

19世纪80年代,是世界公司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英国的大量个体工商业完成了向股份公司的转变,据统计,1877年到1887年的十年间,注册的股份公司共有15165家,在当时两个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美国和德国,公司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尤其是美国,一批大型公司已然孕育。在亚洲,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让公司制度首次登陆东方。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开端,从它开始引进了先进的新的生产力,它先是从创办军用工业开始,到1872年又开始创办民用企业。打着“自强”、“求富”口号的“洋务派”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公司热。

中国近代第一家股份制公司、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代表轮船招商局在成立十年后的1882年,股票由发行之初的100两升至253两,在海外设立了多家分支机构,年利润在160万两白银以上,彻底打破了外商对航运业的垄断,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用战争打开国门后,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本国公司的力量。

可是在“官督商办”的经营理念下,企业难以在商言商,民间的企业活动和民营公司跟专制政府,它存在着一定的天然矛盾性,当然它这种专制统治与民间的经济利益,它不仅仅限于是公司,它跟整个的民间利益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天然的矛盾性。因为在专制的制度下,特别是在皇权的专制主义的制度下,天下的一切都是皇帝的,都是朝廷的,都是统治者的。中国近代的第一次公司热很快冷却了,三五年间,一大批刚建立的公司纷纷破产。

2、甲午风云和法制缺陷

多个官督商办企业的创建者郑观应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第一是重商,他主张商握四民之钢,就是把商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第二个思想就是商战思想,他主张跟外国进行商战,主要的观点他说是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应该要全由工商业者来主导企业的发展,这是他后期的想法,就是说,尽可能要摆脱官府对企业的控制。”

甲午战败后郑观应的观点被广泛接受,加之有状元张謇等民族企业家的艰苦奋斗,中国又一波短暂的公司热袭来,据统计,1910年时,正式注册的民营公司大约410家,与官办企业的比例为4:1,正好与洋务运动时期掉了个。

可是问题并不仅仅是谁来经营,更多存在于社会的经济体制和和市场环境。1910年冬天,旅居日本的梁启超冷眼静观时局,写下了《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一文,指出了当时中国公司存在的四大弊病。梁启超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法治环境。他说:“股份有限公司必在强有力之法治国之下乃能生存,中国则不知法治为何物也。”有法规,有法治国家,有一切可以使供给和需求达成价格的必要条件,这样的机制才能构成市场。公司热再次很快退烧。

1901年,千年帝制一朝土崩瓦解,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公司获得了很多新的机遇,许多活跃起来。然而,这一轮的公司热,也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原因是在高度控制的经济体系中,自由的竞争不复存在,自由的市场难觅其踪。国民政府这种办公司的想法和做法与晚清如出一辙,初衷都是为了强国,结果却都事与愿违。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历经一次次战争、动荡、民族危亡,当最基本的安宁都无法维系,甚至国家主权都不能得到维护的时候,当救亡成为首要命题的时候,失去了生存土壤的中国公司不得不再次沉寂。

3、新中国的成立及计划经济

1949年,结束了近代以来的百年动荡后,中国经济的发展,终于拥有了立足的基础,一个主权完整的新国家,此时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国营工厂,它们的动作方式是执行国家计划。可是从未有人可以完美地计划一切,完成了战后重建和初步工业化的使命后,政府高度控制的经济模式逐渐显露出弊端。

这并不能算是一次公司发展的热潮,但中国很快意识到了该如何发展市场经济。

4、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短短几年时间,农民们创造出134万个乡镇企业和1222亿元产值,98%的国有企业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承包经营,外国公司重新被允许到中国投资做生意,个体户们很快发展到了需要雇工的规模。在这些不同以往的经济组织中,人们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气息。

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如同一根醒目的标杆,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民间的智慧共同为中国的未来之路,指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海南仅房地产公司就增加了3倍,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财富的味道。在北京,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速度递增,刚到8月,库存的公司执照已全部发完;在深圳,当时中国最高的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一下子挤进了300家公司;在辽宁,有35000名官员辞职下海创办公司,在全国这个数字是15万。

在1994年美国商务部的《国家出口促进策略》中,新兴市场国家的概念正式出现。这份报告中,一个新世界正在崛起,在这些通过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国家中,中国特色格外引人注目,一时间,仿佛全世界的公司都盯上了这个新兴的大市场。

199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颁布,第一次从法律的高度明确了公司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法律地位。

三、 中国公司发展的条件

独立自主、主权及领土完整是一切现代化指标发展的最大前提;摆脱封建制度、建立法治国家是公司发展的基础;建立市场经济是国家进步的体现。在一个独立自主的法治中国,在市场这只无形的大手中,公司才能得以蓬勃、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公司的力量》

第三篇:中国石油是中国市值最大的公司

中国石油是中国市值最大的公司,截止到3.25,按照收盘价计算为16343.77亿元,其在A股和H股市场同时交易,公司基本为全流通,限售股仅为4亿股,公司主要大股东为中国石油集团和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控制了超过百分之九十的股份,可以看出中国石油并不是依靠上市融资的,其融资结构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其在2007在A股上市时,中石油的银行贷款在融资结构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占比高达91.42%,但到如今,银行贷款在中石油的融资结构里下降到三成,而主要的融资渠道转为了债券,达到了3000多亿,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大型国企融资结构正在由直接融资向间接融资转变。

明家科技是中国市值最小的公司,截止到3.25,按照收盘价计算为7.10亿元,该公司在创业板上市,其主要融资渠道是通过上市获取资金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成长,目前公司流通股本0.25亿股,限售股本0.5亿股,限售股主要集中在公司决策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现在处境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可以在保证一定的决策股权的前提下,进行上市融资,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金融115戴益辉1112191

第四篇:认识在中国的直销公司

安利Amway

全球规范直销的楷模,全球最早、最大直销公司。

完美Perfect

原为中马合资企业,现总部已迁中国大陆,属国内直销公司的典型代表,以其平民化、规范化、简单易从事为特征。

玫琳凯Mary Kay

"丰富女人人生"——美商玫琳凯,一个专属于女人的事业机会,经营平台。

仙妮蕾德SunRider

号称"冠盖群伦",在华投资最大的美商直销公司之一,现采取"仙妮蕾德授权经销店"方式转型经营。 中国宝健日用品公司PRO-HEALTH

最稳健的港资直销企业

南方李锦记Infinitus(无限极)

"不求最大,务求最好"的企业文化,国内投资、口碑最佳的港资直销企业。

美商尚赫SunHope

在华投资的美资直销公司之一,运作比较低调和规范。

雅芳Avon

中国最早进入的单层次直销公司,现在已经基本转型为传统营销模式。

美商如新Nu Skin

全球最大的直销公司之一,近年来高速成长,目标直逼安利。工厂选址上海,大批产品申报当中。 美商永久FLP(Forever Living Product)

又称永恒公司,全球最大芦荟、蜂蜜生产和销售商,曾列全球二大直销公司地位,以其理论纯正、规范运作与安利其名!目前已经登陆上海设立分公司。

克缇Chlitina

1993年即进驻中国大陆的台湾本土最大的直销企业之一。以其"三销"为特色:单层次直销+多层次直销+店铺销售。目前中国大陆以"店销"开拓市场

康宝莱Herbalife

海外华人地区又称"贺宝芙",国际减肥营养食品的权威,曾列美国十大营养食品公司之一。目前在苏州设立生产基地,并在国内展开传统式专卖店经营

美商慕立达Morinda

全球高速成长直销公司之一,号称第五大直销公司,专家制造销售

立新世纪Unicity Network

号称全球最大直销集团之一,公司由三公司联合组成:

Royal Numico N.V.公司--全球最大的特殊营养产品的制造及销售公司(母公司)

美商Enrich国际直销公司--知名的个人保养品公司

美商Rexall(雷氏)国际直销公司--北美地区第一大营养保健品牌公司

第五篇: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缺陷及治理对策

【摘要】 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治理措施中的重要内容,是贯彻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规范的证券市场的基础和保证,信息披露是否及时、有效、准确,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关乎企业、社会、投资者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切身利益,有利于资本的优化配置,同时维持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能够起到防止风险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质量不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导致了上市公司不够透明化的信息披露,市场操控、内幕交易等不法行为的有机可乘,市场资源枯竭,投资者利益受损。本文综合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着重从信息本身、信息披露的主体、法律法规、市场监管、会计体系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剖析,并结合实践和证券市场的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建立合理和完善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并执行有效,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透明度,增强投资者信心,确保其决策理性化,实现有序、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制度缺陷,应对策略

我国上市公司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已逐步实现了对外信息披露,起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深沪两大证券交易所的成立。这正是我国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必然发展结果,也是又一历史进步。然而在进步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很多问题,虚假会计信息披露,信息披露的不规范,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问题层出不穷,看似平静的信息披露市场中蕴藏著危机。2001年我国证券市场发生的银广夏造假事件以及随后美国世界通讯的38亿美元的假账事件给经济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由此看来,不仅是在我国上市公司,而且在法制健全,会计监管力度较大的西方国家都存在虚假会计信息披露事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配置的主要场所证券市场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是显而易见的,而信息披露在其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有效性、准确性有利于投资者等能正确地剖析企业运营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最大限度的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流通,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能力。因此本文就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以及制度缺陷等进行论述,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和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意义

(一)信息披露制度的概念

信息披露制度,是我国证券法规定的上市公司的法定义务,具体是指公司按照相关规定将自身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例如公司的经营状况、相关财务等公开,以便于证券管理部门和证券交易所、投资者以及社会大众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公司情况,实施监督。信息披露制度又称为公开制度,是公开原则的具体实施载体,不仅保障了市场的正常运作,而且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有序的投资环境。这一制度的公开性同时包括了发行前后的披露,贯穿了证券交易的始终。(注1)

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而是通过购买公司股票,共享公司业绩增长的成果,获得投掷资金的增值。因此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只能依赖于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综合分析信息后做出判断和决策。这就要求凡是能影响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使用的信息,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并且能及时准确充分的反馈出来,上市公司承担此项信息披露的义务,不容忽视。

信息是政府部门对市场实施监管的重要依据,也是投资者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做出正确投资决策的重要基础。因此现实中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证券发行者、政府监管部门,证券中介机构都离不开信息,使证券市场形成一个信息的密集地带,信息的变化完整的反映在证券价格的变动中。

(二)信息披露的意义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按照规范的标准,从维护投资者权益,有利于其对投资风险及收益进行评估做出判断的角度出发,将自身的财务经营情况公开的一种行为。

1、 信息披露有利于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能够向投资者传递最真实、准确的重要信息,从而使使投资公司进一步了解其情况,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投资,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带来证券市场的高流动。同时上

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还会对自身形成一种监管力度。每个上市公司的股东并不是都参与公司的管理,所以信息的及时准确披露,可以使其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对公司的内部运营情况等有更加详尽的了解,能更加全面的为公司着想,避免做出有损于公司利益的决策,从而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同时更能很好的落实公司经营管理责任,更好的保护公司资源,使资源发挥到最大极致,带来最大的利益。

2、信息披露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扮演着资金供给者的角色,其目的就是要获得最大限度的投资利益,如取得利息、股息、或资金收益。投资者将资金投入上市公司的结果并不是一定会获力,其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因此做出任何一个投资决策都需要慎重。投资者只有获得了充分、及时、准确的上市公司信息,了解投资对象的真实情况,才能评估投资对象的投资价值,从而预计资金流向的前景,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能否保障资金的充分利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

3、信息披露有利于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

证券市场只有在一个规范的市场秩序下才能有效地发挥其资源配置的功能,保证资金流向的具体发展前景,同时对整个市场的大环境优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建立规范的财务报表及运行机制,使国家可以通过证券市场更多的了解社会资源的配置。投资者只有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中完成投资活动,价格机制才能发挥作用。

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制度内容及法律条款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框架体系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框架体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具体是以《证券法》为主体,同时相关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结构框架,该框架对于信息的披露内容、方法、形式等,从原则性及操作性规范都有比较科学合理的规定。(注2)

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管部门主要有证监会、两个交易所、中注协,各自有各自的职责和权限。由此共同制定出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框架体系主要包括了四个层次:一是基本法律,主要指由我国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关于证券的基本法律,如《证券法》、《公司法》等,也包括《刑法》等其他法律中的有关规定;二是行政法规,主要指由政府制定的,规范证券市场的法规,如《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股份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可转换债券管理暂行办法》等;三是部门规章,主要指证券监管部门制定的适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各类规章,如《证券市场禁入暂行规定》、《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实施细则》等;四是自律性原则,主要指由证券交易所规定的相关市场规则,以及有关自律组织制定的相关行业守则,其中由沪深证券交易所指定的《上市原则》最为全面具体。

(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范围

信息披露的范围包括强制性信息和自愿性披露信息。所谓强制性信息是指法律法规中要求公司必须披露的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包括招股、配股说明书,中期、季度、报告,上市公告书及重大事件公告等,内容包括公司的简介、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公司的重要提示,股份和股东情况,财务报表及注释,收购和兼并政策等。自愿披露的信息是指在相关文件、原则中未做出明确要求,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主要包括自身的经营状况、计划、环境,战略规划等具有一定系统性、及时性的盈利预测信息,相关风险因素等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理性的投资判断及决策的信息;还包括公司一些更加具体的信息,比如公司的管理,社会责任,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等信息。

(三)违反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责任

违反信息披露制度,侵犯了投资者的知情权,不仅要接受相应的监管部门的处罚,而且还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甚至行政、刑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是由于虚假的信息披露使投资者获得虚假信息,最终影响投资决策, 使财产遭受损失;承担行政责任是由于违反了信息公开制度,扰乱了正常的证券市场秩序;承担刑事责任是由于,某些虚假的信息陈述已经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关系,甚至侵犯了投资者的财产权,情节较为严重,影响较为恶劣。(注3)

三、我国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不懈的努力下,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容小觑其中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信息内容披露不真实

我国信息披露制度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处于初级阶段,信息披露缺乏真实度。一是信息披露的开始,过度包装的招标说明书,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通过非法资格获得的上市资格。有些上市公司通过不恰当的方法处理会计资料,粉饰财务信息,增加虚假利润,骗取投资者和社会的信任。1993年有人在《深圳特区报》和海南的《海区证券报》中假冒正大置业发布消息,称“正大置业”已经收购250.33万股的“苏三山”股票,占总股本5%,一时间“苏三山”股票当天上涨40%,当虚假信息被查处后,股民的1.2亿元的资金都被套牢。“苏三山”股民深受其害。1995年6月2日的厦门国贸泰达股份有限公司刊登在《上海证券报》的配股说明书中,虚假的将经中国证监会复审通过的配股承销商深圳农行信托投资公司改为中银信托投资公司,严重的信息失真。二是虚假的信息陈述,内部利润操作行为严重。我国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处于控股地位的是国家股或国有法人,更多地考虑的是不是经济利益,而是公司和社会环境等的政治因素,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损失,从而增加了内部人员控股的操作成分,为其创造了进行虚假内部控制报告的机会,而这种内部控股的过度集中性也影响了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透明度。2007年2月的杭萧钢构早在宣布与中基公司签署金额344亿元的大单前股价就提前爆发,从4024元暴涨至30元以上,更让人不解的是在上证所对其实行多次停牌时,复牌后股价依旧连续涨停,究其原因内部的控股人员在进行着相当大金额的内部交易。此种案例还有广发证券的内幕交易案,上投摩根基金的经理唐建利用内幕消息从事证券交易活动等,给投资者造成严重损失。这些就完全违背了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原则,不能为投资者提供最根本、最重要的信息。误导性的陈述和虚假记载,模棱两可的语言,违背客观实际的信息会使投资者失去对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信心,使其遭受严重的危害。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不充分 信息披露时应该遵循完整性的原则,只要是对投资者决策产生影响的重要信息都应全面、完全的公开。而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大大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判断,其不充分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于与本公司有关联的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如“湖北兴化”通过包装成了所谓的“绩优股”代表到真相揭露后的“垃圾股”的蜕变;“猴王股份”由于被母公司占用大量资金,而紧随母公司的破产,成了失信的问题代表股;二是对公司财务状况披露不够充分:如ST石化对公司的13.05亿元的应收账款如实披露,然而其中10.81亿元的账龄是一年以上,却在2001年的中期报告中全部披露为一年以内的其他应收款,信息披露严重的不充分,给投资者以错误的信息;三是对于公司资金的具体去向及所形成的利润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如丰乐种业从1997年4月上市以来,曾多次动用自有资金、挪用募集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及委托理财,期间最高的一年年末的资金甚至达到1.8亿元,同时还虚构募集资金用于证券投资,这些资金的流向及所获利润并未得到公司的从分披露;四是对于公司内部的一些重要事项的公开披露不够完全:我国上市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长期投资”等项目中往往和其他的长期资产合并披露,然而使用者却很难从表中了解其支出额和进展情况,不能很好的对风险和收益做出有效预测。重大投资项目的披露不充分。企业的成败主要在投资决策上,错误的投资决策可能导致企业的倾家荡产。我国上市公司对投资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及“长期投资”等项目中与其他长期资产合并披露,相关信息使用者从表内并不能了解重大投资项目的支出额及其进展情况,从而无法对其风险及预期收益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鉴于这种情况,上市公司应增加“重要投资项目支出及其进展明细表”,对重大投资项目相关信息予以充分披露;五是对公司利益不利的信息借故隐瞒或遗漏:一些公司往往对于自己的财务实力及盈利能力进行虚夸,而对于负债及亏损额信息则蓄意掩饰,如在申报时用短期借贷冒充流动负债,还有些公司故意用模糊不清的词语误导投资者,对于“一定让股东满意”等的承诺,并未作详尽的说明,这种虽然没有歪曲事实,但却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后果可想而知。实际中的信息披露往往只流于形式或过于简单。短缺的财务数据,含糊其辞的非财务数据和未来预测信息,重要信息如重大交易、高级管理人员股权交易、资产重组交易等的披露不充分,对公司偿债能力的阐述不够充分,以及刻意的隐瞒或遗漏重要财务信息,使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此外由于专业性程度较高,很多非专业的投资者不

能从信息披露中的大量数据信息中获得准确信息,最终导致出现虽然这些信息中存在真实性,但是在整体上看这些所谓的公开信依然呈现虚假性的现象。

(三)信息披露的不及时

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主要依赖于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而公司的运营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及时的披露公司的运营信息才能使投资者了解证券市场的最新信息,调整投资策略,因此上市公司应做到毫不拖延地披露有关重要信息。然而现实操作中,大多数公司在发生重大债务,发生收购,投资项目变更,股权结构调整,投资进度滞后,管理人员变更时,并没有及时对外公开,即便公开已经时过境迁,甚至会误导投资者。正如1999年万家乐为原大股东提供的75048万元的担保,余额40820万元,有26750万元涉及诉讼的情况未及时的披露担保和诉讼的事宜,直至2001年的大股东变更后才得以暴光,以致公司出现巨额亏损。2007年1月至2月初杭萧钢构与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签署的安哥拉住宅建设项目,其折合总金额高达313.4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其2005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必然会对其经营成果造成重大影响,然而这一重大信息并未及时予以披露。同时,其公司董事长在公司总表彰大会上泄露的信息,使其公司股价连续两个涨停的信息情况,甚至对于证监会的《立案调查通知书》也是在事发后才有所披露,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对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信息披露具有随意性

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信息是一项法律规定的义务,然而很多上市公司却将其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这就导致了不能主动积极地披露相关重要信息,从观念上缺少一种主动性,却多了些随意性。正是因为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不愿意公开的暗点,更加重了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方面的偏差认识,从而产生了害怕和回避的心理。如2005年,华龙集团虚假的对外关联公司以及对外担保情况就有11起共计27580万元。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时往往不分时间、地点、场合,披露方式和渠道相当不规范,导致公众不能全面的获悉有关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容易出现不合理的信息分配和效率低下的资源配置,妨碍股票市场的有序进行,使监管机构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其最终的结果是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比如,宝硕股份的将“应付账款”错写为“应收账款”;贵绳股份2005年将每股收益0.06元写成0.60元等等错误的数据,及因汉字的错误书写带来的虚假信息披露。

四、信息披露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造假问题层出不穷,除了公司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我国的各项制度方面也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的缺陷和不足。在一个法治国家中,各项制度的约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现今,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却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使把自身利益作为首位的上市公司有空间可利用,为制造和发布虚假的会计信息提供了一个制度“温床”。

(一)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在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大多是由改制之前的原上级单位,其股权结构是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组成,而国家股占了主导地位,往往存在着一股独大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对于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国有股的最终所有权是国家,而国有股的负责人仅仅是国有资产的代理人,只拥有经营的权利,这就形成了我国独有的控股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股结构。2004年上海正交所进行了一项调查表明,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超过半数的董事是由一个大股东委派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聘任外部董事,严重影响了独立董事制独立性的发挥,不仅抑制了中小股东的权利,也使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受到了影响。正是由于这种代理性质的内部结构存在,使公司股东的产权约束力相对薄弱,缺少真正严格的监管和硬度约束,导致公司管理权失控,使内部人员的谋求私利的动机有发挥的余地。公司的会计是为投资者及债权人等提供正确的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专业信息系统,然而当其价值取向不再是为公司公共利益着想,而转为为董事长或经理人员个人利益偏好工作时,那么会计舞弊、合谋进行虚假的陈述以及人为的调节成本利润等情况屡屡发生,更多的体现的是经理人员的意图,使信息披露完全丧失公平公正。正是这种公司内部股权结构丧失外部监督与约束力,治理力度不够,经营者与会计人员的这种“共谋”计划的实施轻而易举。企业的经营好坏与内部人员自身利益没有明显的经济挂钩,从而出现了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对公司的责任和诚信的淡薄意识,甚至出现在管理与经营上的过失行为。而所谓的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

由于不是按照公司的选举章程选举或应聘来的,而是直接任命或委派,因此缺乏了董事会等的监督和节制,独揽大权的现象更为严重,就会降低了对投资人和债权人利益的负责度。

(二)证券市场相关制度不完善

我国证券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很多关于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和法律条文,相当重视信息披露。然而在上市公司虚假信息的处罚中,往往以公权处罚代替私权救济,忽略了对投资者的利益的民事保护,合法的交易主体只能自己承担由于上市公司虚假的披露信息而造成的利益损失,变相地削弱了公民的合法诉讼和财产权。在《证券法》中涉及民事责任的只有2条,而行政责任有30余条,刑事责任的有18条,正是这种民事责任的缺位,影响了实践中司法。在2002年“1.15”通知及2003年1月的司法解释出台前,《证券法》中仅仅规定了证券违法行为的刑事和行政责任,追究其行政和刑事责任可以对欺诈者惩戒,但投资者的损失却得不到补偿,最终结果却是打击了合法的交易主体的积极性,助长了违规违法者的侥幸心理。这种证券立法中民事责任少,刑事、行政责任多的市场立法结构,即便投资者采取民事诉讼,往往会因程序复杂,成本大而难以达到预期结果,使投资者的利益难以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的不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会计制度也需进行不断的更新调整。但是即便在90年代后经过改革后的会计制度仍旧存在着相当的不足之处。会计制度中的具体行为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目前企业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下具体实施会计制度,然而日益完善的市场机制和风险机制的日益形成,企业经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企业涉足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营业业务,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账户,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不仅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不能很好的反应综合会计信息,而且对于投资者要实施好财务监管就必须掌握不同行业的会计原则,才能很好地进行会计信息的行业比较和对比,很好的实施财务的监管;现行会计制度在构成上,会计规范体系中缺乏一些现代的会计分支,并且在企业内部的核算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其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现行的会计制度中的各项法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协调性差,比如工商企业制度中对于报表的种类设置要求中包括资产负债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损益表、利润分配表、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而《公司法》中除此之外还规定要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却没有明确要求要编制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相关法律中的规定不同,导致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无所适从,损害会计信息的相对可比性;我国经济不断的与世界接轨,就要求会计制度也应不断国际化,然而实际中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是相对缓慢的,如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一些会计方法在保持一致的条件下,公司是可以自行选择的,但我国却有明确的限制,因此这就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经营和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所以会计制度的不完善,也是信息披露缺陷的原因之一。(注4)

(四)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制裁和市场监督存在缺陷

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管在根本目标上存在着事实上的错位。监管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然而在实践中并没有有效地保护好投资者的利益。现实中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整体上是相对完善的,然而具体看来却存在着很多缺陷。从法律的根本而言,整个法律体系比较全面、细致,然而因为法律的制定是由分散的全国人大、国务院、证监会等部门负责的,地区等的差异导致了权责界定的不清楚,协调力降低,信息披露的要求不一致,使执行中存在混乱关系,增加了信息披露的监管难度,使虚假的信息披露有了可乘之机。比如在《证券法》中,中期报告应该于每一会计上半年结束之日起两个月内编制并报告,报告应该于每个会计结束后四个月内编制,并及时披露。然而在法律中规定的这二个月四个月的间隔中,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很难得到保障。证券市场的内部消息对于一些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相当大的,因此在这时间间隔里小道消息会流出,加之一些内部人员在利益的诱惑下可能会利用这些消息完成一些内部的交易,从而丧失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当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其所经受的巨额损失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赔偿机制,而且对于违规者的处罚并没有对潜在的违规者起到警示作用。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其处罚力度的不合理,缺乏社会影响力度。监管部门对于违规案例常以批评、罚款等,却很少有当事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在我国,实施监管的机构属于政府监管,虽然涉及政府监管的法律条文数量多且具体,并且其监管对市场也相当的重要,但是政府毕竟不实际参与市场,对市场的了解度有限,因此监管市场完全依赖于政府是不现实的。

五、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

(一)加快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的监管离不开现行的法律法规,应当十分重视信息披露的违规法律责任,使违规者受罚,投资者的利益得到赔偿,实现市场的公平公正。然而我国在今年来的不断发展如加入WTCT,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会计事务所脱钩改制等情况,对注册会计师、监管力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法律,如《注册会计师法》等中的一些规定已不适应我国的具体证券市场情况,这就要求应及时的做出修改、补充,完善条款。现行的不同法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司法判决不一。因此要完善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必须加快法律法规体系的完整,减少甚至逐步消除不同法律间的矛盾。完善不同法律中对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成果、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两者的因果关系、注册会计师是在符合专业标准的前提下是否还要承担法律责任等问题的不同界定,消除矛盾,同时充分重视《独立审计准则》,并将其中规定的一些民事、行政责任等写入相关法律,提升技术标准的权威性,加强执法的公正性。

(二)建立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监控机制

1、加强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监管理念,包括监管机构、企业和投资者的监管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提升对市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在会计准则框架体系方面,应将相互关系及执行效力,依据梳理好的规定进行明确;在内容方面可以加强市场重大会计问题及相关案例的关注度,从细化和增强会计准则,并增强操作性的角度完善其内容,对公允价值计量和可能产生的较大市场影响做出研究,不断细化规定,按照实际适时制定操作性指引,同时密切关注国际方面的财务报告准则,适时进行会计准则的动态完善。其次应加强对于证券市场中的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提升媒体的诚信监督度。我国应加大对证券机构的监督投入,撤销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增强证监会的权威性,同时加大对虚假的陈述和重大遗漏的惩处力度,视情节的严重程度给予警告等处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绝不姑息。对于新闻媒体及社会舆论对于抑制上市公司的监督力度是对证监会的补充,可有有效的曝光上市公司的不法行为。提升媒体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增强媒体的公正性,独立性,坚决杜绝有偿新闻,客观报道,可以有效的提升新闻媒体的监管质量和深度。再次要加强监管的法律机制,建立有效、经济、可执行的司法和执法,使司法救济更加便捷、低成本。严力杜绝效率低、费用庞大,程序复杂,诉讼范围小的弊端局面。

2、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信息的核查、评价作用

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的各项情况的首要监督机构就是中介机构,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因此要想完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等,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的核查及评价作用是必须的。现阶段我国虽然存在着一些审计机构,但证券市场充斥的诱惑和机会往往会使审计人员难以自控,因此应把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在监管体制中纳入诚信教育,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诚信的道德规范,除了依靠会计人员的自觉行为外,还要通过诚信教育进行指导、监督,使诚信在审计活动中担任一项重要的培养方向(注5)另外,会计在审计过程中的独立性也应充分的展现,会计的聘用和更换机制应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审计过程的各个环节不受政府的约束和干涉,能充分发挥其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所监管的客户进行审计;而且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如《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的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为会计行为的实施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在会计聘用和更换的机制中应禁止会计人员向所审计的公司提供管理咨询业务,完整的保持其与所审计公司的独立关系。新闻媒体作为为公众提供最新市场信息的媒介,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可进一步促进证券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做诚实的报导也可成为一种有效的监督。

3、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约束体系

注册会计师行业应形成以政府监管作为主导,大众监管为纽带,企业自我监管,遵循市场经济法,几方面相结合的监管约束体系。应明确会计师行业的法律监管力度,完全依据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特殊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及相关的法律中关于注册会计师的赔偿责任的明确规定条款,实施约束,不应任意或笼统的归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人民大众中建立自我约束的自律组织性的监督体系,可以为注册会计师服务,维护其声誉,维持公平的竞争环境,有行业内公认的处罚权

力。公司方面建立完善的注册会计师治理模式,杜绝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现,真正做到监管和管理的相分离,建立约束大股东的制度,使会计师的工作顺利,独立地完成。我国上市公司能够生存和发展依靠的就是市场经济的合理化,健全市场经济准则的规范性,实行优胜劣汰,会计师事务所的存亡由市场经济所决定,还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对注册会计师实施考核、业绩公告等,解决市场监管约束问题。完善的注册会计师监管约束体制,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发挥最大的作用。

4、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是指在承办业务的过程中,依照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因未能履行合同条款,或欠缺职业谨慎,或故意不按照专业标准出具合格报告等致使报告使用者遭受损失而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民事、刑事责任。因此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只有明确了会计的法律责任,才能使会计行为有法可依,保障其公平公正性。然而在现实中法律建设的滞后,条文不明确、弹性大,承担责任的前提条件不清晰,法律和会计界诸多认识的差异往往导致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形成。

(三)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改进信息披露方式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一些评估水平和能力严重缺乏的管理人员,导致不能正确积极的评估公司信息披露的风险和收益,一定程度的隐瞒了公司的信息,没有做到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因此我国应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信息披露方式,从中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进一步提升我国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上市公司应该增强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度,主要包括对公司管理层对公司财务和经营情况的讨论分析,公司生产设备和业务的状况说明,公司员工的薪酬,以及高级管理层的利益情况等,完整的为投资者提供公司信息,使其能充分估计投资风险,做出正确决策。同时还应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信用等级评估,对各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出评估,排列等级,对于信用比较差的给予相应的处罚,严重者给予摘牌,对于信用等级好的公司给予一定的鼓励措施,使投资者更有利获得重要信息,同时也可以创建和谐优化的市场氛围,使资源的到优化配置。可以效仿国外,建立相应的职业风险基金和责任保险,可以为信息披露提供一个安全的保障,有利于信息的披露的积极性。对于信息披露的违规法律责任严肃追究,使违规者受罚,利益者的利益得到赔偿,实现市场的公平公正。

(四)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一股独大的现象,其他的股东很难获得发言权,独立董事制度并没有真正发挥监督的作用,因此应健全董事会,建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并实现企业股权的分配改革。独立董事会采取独立于公司的管理和运营之外的方式,不代表大股东,也不代表管理层,对于公司的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审计委员会由公司的非执行董事组成,也是独立于公司的经营管理之外,可以行使聘用注册会计师的决定权,对公司的运营和财务进行审计监督,让更专业的会计师、执业律师等实施监督,有效的发挥监督的作用,从而实现对信息披露真实性的监督管理。而对于企业的国有股权重新分配后,原国有股的负责人以及投资者的切身利益都与公司的情况息息相关,可充分调动其对运营者的监督和鼓励,这样,他们为了保障其大规模的资金注入能获得相应的利润回报,会更多的关注经营情况,评估经营业绩,可逐渐成为信息市场的有力需求者,这样就要求上市公司为其提供更加有价值的信息,才能获得其投资资金,从而使证券市场信息的需求者和供应者双向提高,有利于信息披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六、总结

本文就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从信息披露的实质,上市公司本身以及制度方面存在的信息披露的缺陷以及产生的原因等展开深入的讨论。不难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信息披露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并取得了不可小觑的进步,然而由于市场的高速运作,要求不断的提高,现存的信息披露制度仍旧存在着相当大的不足,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关键部分之一,其做出决策的主要依据是上市公司提供的有效信息,这要求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充分性、及时性、严肃性等信息质量,然而从信息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分析不难得出,一方面信息的需求者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需求主体,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降低了其提供高质量信息的能力,加之市场监管的不足更进一步的使信息披露制度缺陷更加明显。因此我们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完善法律机制,调整公司的治理机构,真正地建设一个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

一个公正、有序、高效的证券市场。只有有效的提高了信息的质量才能增强投资者信心,使我国的证券市场更具吸引力,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保持其繁荣稳定,快速的发展。

引文注释

(注1)刘标:《论述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福建金融,2004年9期,第42页 (注2)谢清喜:《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47页

(注3)中国人大网:《中国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注4)马德才:《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存在的问题》,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3期,第30页~31页 (注5)吴刚:《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缺陷及治理对策》,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88页~89页

参考文献 1. 刘标:《论述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福建金融,2004年9期 2.谈萧:《上市公司治理与监管专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3.谢清喜:《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4.郎咸平:《构投资者与大股东操纵策略案例》东方出版社 5.李国光,贾维:《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6.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官方网站:行政处罚决定,http:// 7.杜宣君:《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与投资者保护》,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8.马德才:《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存在的问题》,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3期

9.中国人大网:《中国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10. 吴刚:《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缺陷及治理对策》,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