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三变改革实施方案

2022-10-18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村级三变改革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村级三变改革实施方案

农村“三变”改革现场推进会发言稿:激活农村发展要素释放“三变”改革红利

农村“三变”改革现场推进会发言稿:激活农村发展要素释放“三变”改革红利

xx县将“三变”改革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聚焦“产业融合、主体培育、利益联接”三个关键环节,在现行农业经营体系中求变,在全面释放改革红利中求好,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中求效,全力抓好“三变”改革省级试点工作。

超前谋划,聚力“三变”改革把盘定向。按照“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产业为平台、股权为纽带、企业为龙头”的思路,有序推进“三变”改革。建立并落实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确定城关镇李家庄村等6个“三变”改革试点村,围绕11项重点任务划定了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形成了“三变+田园综合体”“三变+规模种植”“三变+特色养殖”“三变+乡村旅游”等发展模式。 三轮共驱,增强“三变”改革活力后劲。成立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引导和鼓励农民入股。采用“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产业联盟”等经营模式,培育壮大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探索创新政担贷、农村信贷产品,以贴息贷款的方式撬动银行资金3亿元,引进xx城乡投等8家企业,投资41.9亿元,为“三变”改革注入金融活力。

增资配股,推动“三变”改革提质增效。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农户家庭存量资金,实现了扩股增资、抱团发展。在农户土地入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增资配股,整合市县财政资金800万元投入李家庄村等4个试点村。用足用活增资配股政策,将农村“三变”改革列入财政预算,充分释放财政资金吸纳社会资金的能量,撬动农户资金投入。将增资扩股按6%—10%的分红比例保底分红,随后视企业效益逐年增加分红,规范签订配股协议和股权证、分红比例,确保入股农户享受更多“红利”。 无奇不股,实现“三变”改革综合效应。围绕“股份农民”探索建立了多元灵活的入股模式和利益链接机制,全县21乡镇74个村4.2万农户9.97万亩土地都参与到“三变”改革的大潮中,“三变”改革的成效正在逐步凸显。通过“三变”改革增强了乡村振兴的“新动力”,找准了精准脱贫的“新路径”,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新渠道”,壮大了村级经济的“新实力”。

第二篇:农村“三变”改革现场推进会发言稿:主动承接“三变”改革助推老区脱贫致富

农村“三变”改革现场推进会发言稿:主动承接“三变”改革助推老区脱贫致富

xx公司秉持“产业全链条、市场全球化、富民全县乡、责任全社会”的经营理念,大力推广“三方联动、三变推动、品牌带动、党建促动”的现代高效畜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

坚持三方联动,积极搭建“三变”承接平台。公司与西峰、镇原等五县区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推动“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三方联动。通过建设产业链,增强驱动引擎;通过成立合作社,培强承载纽带;通过主推新品种,打造脱贫产业。

坚持“三变”推动,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规范操作,合作共赢。公司与各方签订了规范的入股合同,健全股东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加强营运的规范化管理。二是多元入股,激活要素。公司设计了资金股、设施股、劳力股、技术股、土地股等多种股权形式,为群众入股提供方便。三是践诺分红,让利于民。公司在保本微利的情况下向群众分红2100万元,其中贫困户1600万元。

坚持品牌带动,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公司从养殖到销售各环节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派出技术人员驻场驻村,加强防疫指导,统一生产标准,按照国际标准建设屠宰线,推广分群喂养和TMR技术,建立质量溯源系统,全力打造地方畜牧产业优势品牌。同时,与大型超市建立长期供货关系,确保产销对接,成功开拓了蒙古和中亚市场。

坚持党建促动,做有情怀负责任的地方企业。公司专门设立党员示范岗,向103个合作社下派党建指导员,把党建工作延伸到各个产业链。公司一手抓经营管理,一手抓宣传发动,对公司项目覆盖的57个村的村干部、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进行了专题培训。并深入贫困乡村分析产业前景,动员群众参与“三变”,实现集约经营、抱团发展,加快其脱贫致富步伐。

第三篇:产权制度、三变改革标语

“三变”改革民为先

助农增收美梦先

搞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确保产权归属清晰

权责明确

“三变”改革促发展

产业调整惠民生 推进农村“三变”改革

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

搞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 抓好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民、年年有分红 实行土地入股、培育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第四篇:农村“三变”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上级安排我镇领导率相关专干部和部分农技人员员成调研组对我镇x村“三变”改革进展情况进行摸底,形成调查材料提交镇党委班子会,作为议题讨论的参阅材料,根据会上各位班子成员讨论意见,整理成为报告呈报县委。

一、x村“三变”改革基本情况

探索农村“三变”改革以来,全镇上下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全面贯彻上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和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新路径,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发展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有效破解了“三农”发展难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一)农村“三变”改革大大推动我镇农村改革步伐

我镇农村“三变”改革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关注和肯定。农村“三变”改革丰富了群众增收的渠道,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新路子,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对于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有重要突破性意义,对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有重要引领意义,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带动意义,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重要支撑意义。充分激活城乡发展要素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拥有更多获得成果。农村“三变”改革成为为推动我镇农村改革的重要举举措。

(二)我镇农村“三变”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是抓精准识别,找准“变”的的对象。找准参与“三变”的贫困人口,做到有的放矢。二是抓分类引导,确定“三变”的方式。统筹处理好政府、企业、农民之间的关系,鼓励和推动农民以土地、资金等多种方式入股经营主体变为股东,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三是抓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变”的载体。壮大经营主体的发展实力,提高其聚集资源、资金的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让农民参与到企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中。四是抓教育培训强化“变”的意识。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三变”的知晓率和参与度。五是抓智能平台建设完善“变”的数据体系系。

二、我镇农村“三变”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农村“三变”改革的培训和指导不够,广大农户参与意识不强。

随机走访村民,知晓农村“三变”改革内容的农民不多,对其目的意义不了解,对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和房产抵押权理解不透。作为农村“三变”改革的主体,部分农民参与农村“三变”改革的积极性不高,不配合“三变”的推进,有的外出务工人员不愿回村参加土地资源的确权工作。

(二)农村“三变”改革配套的基础工作推进缓慢

一是“资源变资产”中对可变资产的资源进行确权进展缓慢。土地、林地使用权确权工作基本完成,确权颁证工作尚未完成。二是财产权属证件颁证工作未能如期进行。三是缺乏产权价值评估和交易中介组织和平台,没有可供操作的产权资源价值评估标准,缺少交易规则难以对入股资产、抵押贷款资产量化操作。四是农户入股经营主体多数未能完善相关法律手续入股农户未签订入股合同农户与经营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不明确。

(三)农村“三变”改革对经营中自然和市场风险防范措施不多

农业产业周期长,风险大。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期盼在入股经济实体中“分红”愿望强烈。“三变”经营实体如何实施以短养长解决入股农民短期回报愿望强烈和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参加农村村“三变”改革的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受气候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影响,如何保障农民股东利益,防范风险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三社”体制无法满足农村“三变”改革的需要

由于体制问题,现行的“三社”难以满足农村“三变”改革的需要,一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区别,其存、贷利率、办理手续对农户没有优惠,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和营利性严重背离了农村金融合作的基本原则,无法解决农业生产的融资问题。二是供销合作社现除了垄断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料经营权外,很少发挥农户和和市场联系的作用。三是我镇现有的农村合作社多数是生产型的,缺乏服务生产和流通的服务型农村合作社,难以带动整个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难以提高我镇农产品的商品率。

(五)经营主体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管理粗放

农村“三变”改革经营主体体是十分重要的一方,经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农户参与“三变”的权益能否得到持续保障。我镇一些参加“三变”的企业经管理粗放,企业本身经营困难,很难带动参与入股的广大农户脱贫致富。个别农企业过度依赖政府的项目资金来维持经营,难以持续发展。

(六)“三变”中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支撑

由于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匮乏,专业的良种、好苗木的提供、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专业使用、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我镇市农业产业和经营主体缺乏必要的科技术和专业化的农业服务体系的支持,制约全镇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关于深化农村“三变”改改革的建议

(一)强化“三变”改革的培训指导,激发广大农户参加农村“三变”改革的内生动力。

加强农村“三变”改革的培训指导:一是成立培训机构,加强以农民为对象的农村“三变””改革培训与指导。对社会各阶层的核心骨干人员和广大大农民进行培训,主要是地区开发、意识革新、经营革新、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内容,要强化农民自强、合作意识的教育和诚信、契约精神的的培养。使农户明白农村“三变”改革是农民脱贫致富最有效的路径之一,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让农户自觉成为农村“三变”改革实践者。二是建立“三变”指导员制度。将农村“三变”改革的推进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抽调选派的驻村干部对包村的农村“三变”改革进行指导,确保农村“三变”改革的每一项措施都能落在实处。三是从农村的现实出发,整体规划,分阶段有序地系统推进,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和现实生产力。

(二)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基础工作

全方位多角度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向纵深推进,要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配套基础工作。一是农民各种资源明晰产权要尽快完成,相关证件的颁证工作应同步进行。二是尽快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和交易中介组织和平台,出台可供操作的产权资源价值评估标准和交易规则对入股资产进行量化操作。三是在国家授权突破法律条款的的框架内,尽快出台农民入股经营主体的相关指导性政策,明确农户、经营主体各自的权利、义务。

(三)加强农村“三变”改革政策研究出台防控风险的具体措施

农业产业是高风险行业,受气候等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影响,农村“三变”改改革必须研究防范风险措施。

1.加强对自然风险的防控。一是建立自然灾害预警处置制度,将自然风险减少到最小程度。二是探索建立完善农业产业保险机制,政府每年拿出部分资金作为对农民、经营主体的保险补贴,提高他们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保险公司要提供防范风险的多种农业产业保保险产品供农民、经营主体进行选择,分散自然风险。

2.加强对市场风险的防控。一是由政府设立必要的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作为发生市场风险后对农民的补贴或补偿。二是政府对我镇重要农产品实施最低收购保护价,将市场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度。

3.加强对参加农村“三变”改革的经营主体实际控制人道德风险的防控。一是强化其内部监督建立入股股东监督机制,将企业经营纳入股东的有效监督。二是强化外部监督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强化对参加农村“三变”改革的企业账务、资金的运作进行监管,确保企业规范运作,避免发生将入股资金占为己有的道道德风险。

4.加强法律风风险的防控。一是农村“三变”改革运作程序应在全镇范围内进行统一。统一各种涉及农村“三变”改革的法律文书包括合同样本、权属证书、各种涉及农村“三变”改革的交易记录。二是在在各乡镇建立农村“三变”改革法律咨询服务点为广大农民、经营主体提供必要的的法律咨询服务。三是要建立农村“三变”改革中的农民与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冲突调解机制,坚决防止个别农民或经营主体只要权利不承担义务的不当行为,确保农村“三变”改革的公平正义。

(四)将“三社”体制改革作为我镇农村“三变”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农民合作社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对阻碍我镇“三农”发展的“三社”体制进行改革十分必要。一是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分散性,多数商业银行不愿涉足“三农”而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多数在基础设施,对农户个体融资没有太多作用,农户贷款难度会越来越大,融资成本会越来越高。从降低融资成本,提供融资方式而言,自助合作性质的民间信用合作社必然会成为农村金融的主要承担者。建议市委、市政府选取有条件的乡村进行民间信用合作社试点,遵循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基本原则,即“自愿与互助,民主管理,非营利,仅为社员服务,自主经营”。规模不宜太大,将社员控制在一定区域内,有利于社员互相信用的了解,降低信贷风险和社员融资成本。政府在起步阶段注入部分资金给予支持,参与制定规则,加强监督,保障社员权益不受损害。二是对供销社体制进行改革,将其经营垄断的公司全部剥离,使供销社主要职能转变为农户与市场联系方面的服务,提供农产品通向市场平台。三是鼓励发展服务型农业合作社,解决农业产业化中社会分工和农产品商品化的问题。

(五)积极引导“三变”经营主体加强科学管理

积极引导参加农村“三变”改革的企业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加强科学经营管理,提高农业产业的集约化管理能力。提高种、养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品牌的培养,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改变部分企业过度依赖政府项目资金的现状。

(六)着力解决农业产业服务能力不足和缺乏技术人员的问题

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技创新步伐,加强农业实用技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建立完善政府和社会化的农业产业的科技服务专门机构和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引导农村信用社、供销社在金融、农资供应、农产品方面对农村“三变”改革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引导和扶持建立社会化的的种子、种苗供应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专业使用,病虫害的防治等专业农村合作组织和社会服务经济实体,为农业产业和经营主体提供社会化的农业科学技术支持。

为科技人员松绑,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科研单位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领办农业产业企业或牵头成立农业合作社,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培训解决农村缺乏农业科技

人才问题。

第五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模式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庞雪茹

摘要:农村“三变”改革是我国农村历次改革的升华,体现了改革与制度建设同进,确保农民享受改革成果的目标。下一步还需进一步突破难点,把控风险,坚持依法推进,注重契约精神和制度建设。在制定实施方案、资产确权、股权评估、交易、流通等过程中应做到有法有据,明确“三变”改革中政策制度建设的法制路径。通过制度建设体现农民集体组织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民主协商精神,克服村级议事会存在的有形无实、代表性不够、机制不健全、群众反映不佳等问题,形成有效传达最基层群众意愿的通道,保障村集体成员的话语权和收益权。

关键词:“三变”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农村改革要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的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以“三变”为重要内容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悄然兴起,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农民分散这些阻碍农村发展的顽症;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稳步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向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与农户联产联业、联股联心,有效地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显著增强。

一、概述

1、什么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所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指坚持农民集体所有的前提,在明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的基础上,按照股份合作的原则,将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资产折股量化到人,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实现农民按份享受集体资产收益的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对农村集体利益的再分割。落实的是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

2、什么是“三变”改革?

“三变”改革是针对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体经营性资产较少的贫困村,因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资本,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路径,盘活集体资源,撬动社会资本,壮大集体经济,把贫困户纳入集体经济保障范围,实现集体收益惠及全体农民群众的改革。

3、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模式的意义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也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2017 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

意见》(2017年一号文件)正式公布,其中就“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十四条具体方针政策,这应是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所作的内容最全面、影响最深远的“顶层设计方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明晰农村资产权利权属,完善各项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一项农村制度改革,对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三变”改革必须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前提和基础,有产权改革做基础,“三”变改革才能变得稳。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必须以集体经济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农民群众实实在在获得感为最终目标。

二、农村“三变”改革目标及成效

1、“三变”改革是历次改革的升华,体现农村改革延续性和系统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三变”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贵州六盘水市在推进改革时首先抓的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这项基础性工程。“三变”改革首先明晰集体组织的权属,即所有权,包括集体土地、林地、荒山、池塘、房屋、场地、小型水利设施等,颁发所有权证。在此基础上明晰农民的权属,即承包经营权。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切实保障了国家农村政策在六盘水得到不折不扣执行,切实保障了农民最根本、最基本的核心利益。

2、丰富联产承包责任制内涵,探索规模经营的有效实现形式

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三变”改革以村为单位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业经营主体,一方面,顺应乡村熟人社会自治的现状,便于村民民意表达和协商沟通,另一方面实现了农民自身角色转变、土地流转方式转变、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切实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了规模经营有效的实现形式;村集体将土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资源要素,通过入股等方式盘活,变“死资源”为“活资产”。因此,可以说,“三变”改革以股份合作为纽带,推动了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对解决资源、资金、农民分散这一阻碍农村发展的顽症又前进了一大步,创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农村的实现形式,丰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

3、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三变”改革破解集体经济长期虚置化和缺位难题,补齐农村集体产权缺失造成利益流失的短板。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占有、收益等权能,将集体土地、林地、水域等资源和闲置房屋、设备等,以契约合同形式入股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承接经营主体,取得股份权利,或作为抵质押物进行融资贷款,实现集体财产变现和增值,

是农民的基本意愿也是本次改革的动力之一。

4、开辟财产性收入增长途径,建立农民收入长期增长机制

“三变”改革通过引导和组织农民以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所分享的集体资产股权,以及自有大中型农机具、资金、技术、无形资产等生产要素,通过协商或者评估折价后,投资入股经营主体,按股分红,开辟财产性收入增长途径,建立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长期增长机制。同时,选择“经营主体 + 基地 + 农户”、“经营主体 + 集体 +基地 + 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合同契约构成“收益保底 + 股权分红 + 工资性收入”的分配结构,建立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的保障机制,保障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建立农民收入长期增长机制。

5、搭建平台,建立财政资金运营管理长效机制

近年来,国家扶持农村发展的项目和资金日益增加,但是资金到村的分配和使用方面存在账目不清、用途不合理、效益低下等问题。“三变”改革整合财政生产发展类资金、农业生态修复和治理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等农业综合开发、加工仓储物流、基建投资等涉农及扶贫项目资金,加大各类资金整合力度,通过“资金变股金”激活和放大资金使用效益,量化为村集体的股金(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资金除外),集中投入到相关承接经营主体,同时量化到农户,搭建起财政信贷资金支持农村的操作平台和增值渠道,“三变”激活“三资”,既解决了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的难题,又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变“一次性”投入为“持续性”增收。

6、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创新精准扶贫新机制

把精准到户的扶贫专项资金, 量化折股到户,合理确定贫困户股份比例,将扶贫专项资金变为股金,并投入到效益较好的企业,交由懂经营、善管理的承接经营主体运作,投入到本地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生产经营实行专账核算,对贫困户占股收益实行动态监督管理,既可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也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使得贫困户规避了由于技能、市场经营、管理水平低而形成的投入回报与农村能人的差距,形成扶贫脱

7、改善城乡关系,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制度基础

通过构建“生产资料共有、生产主体共建、生产收益共享共管”的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推动形成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龙头,以产业为平台,以股权为纽带,在法人治理、政府监管、村民监督的制度框架下,以股权形式选择实力强、信誉好、有社会责任感的经营主体开展合作。一方面,股份合作制将经营主体的管理、技术、资金优势与农村资源要素叠加,将农村落后的小农经济转化为城市先进的社会化大生产模式,有利于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以

农民为主体的“村社合一”型治理结构,搭建了城乡人才、资金、劳动力双向流动的平台,改变分散小农的弱势地位,既符合乡村熟人社会自治现状,又兼容了新生产要素的输入,为传统乡村社会注入生机活力,改善和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城乡一体发展打开空间,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制度基础。

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1、“农民变股东”过程中缺少承接主体。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发现,能够承接集体资产、经济效益稳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多。而且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发展还有一个必须符合市场规律的过程。集体经济公司分红机制还不健全,当前能够获取集体经济组织分红的村还不多,农民的获得感有待进一步提高。

2、党支部、村委会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有待理顺。

改革后,村里挂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集体经济有限公司四块牌子。集体经济公司同其他“三块牌子”的关系没有法律规定。集体经济组织一般没有经过村民股东(代表) 大会决议,就直接将保底收益、股金分红交给村委会,这种做法无法律依据。

3、农村经营管理体系不健全,不能很好地履行所承担的工作职责。 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承担着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 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及农村审计监督管理等多项职能。特别是在县乡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具体指导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中,农村经营管理队伍是此次改革的主力军,但是大部分乡镇农村经营管理体系线断网破,突出表现为机构性质与承担职责不匹配、队伍素质与履职要求有差距、工作手段与承担任务不相适应。

4、农业资源存在非农化风险。

一方面生产经营主体(有限公司、合伙企业、专业合作社等)都是规模化生产,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主体的最原始动力,加之在土地流转或入股后必然会导致的田块边界不清,有的可能被改变用途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非粮化”虽然是农业种植比较效益的正常反应,但从长远来看可能危及粮食安全。另一方面,经营主体为追求最大利润,不可避免地存在过度使用、不当使用农业生产资源等现象,导致农业生产资源被破坏,将来即使农民退股,土地也难以进行农业生产。

四、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措施

1、坚持依法改革。

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要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对“三变”改革中涉

及的中央政策和法律、法规,如突破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的法律规定的相关条款进行系统梳理。因此,应根据“三变”改革实践,对“三变”改革涉及突破中央政策和法律、行政法规相关条款的,按程序报请国家权力机关授权。

2、加强制度建设。

正确把握改革与制度建设关系,在改革中不断调整完善制度,在制度建设中不断推进改革深入发展。加强对各地试点改革经验的总结提炼,在改革实践中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制度体系建设,重点针对“三变”改革中重要节点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如建立完善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融资担保、风险防控、财政资金整合使用等重要制度,各地政府法制机构应加强指导,进行合法性把关,明确“三变”改革中政策制度建设的法制路径。并且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把监管工作真正“前置”,做到“三统一”,即:统一检测室建设标准,统一检测判定标准,统一档案记录。产品经检测后,凭检测合格证准出,坚决杜绝质量不合格产品进入流通销售环节。通过完善的制度化、档案化、信息化管理,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3、做好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基础性工作。

采用由乡镇和县一级农委会、农经站指导,村民代表参与共同估算或者聘请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集体“三资”进行清产核资,全面清理核实集体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并召开居民代表大会等对结果进行认定。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和交易中介组织和平台,出台可供操作的产权资源价值评估标准和交易规则,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农村资产评估体系;同时针对难以折股量化到户的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加大招商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盘活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入股方式,采取灵活措施盘活资产,实现资产转换变股。

4、健全农村经营管理体系。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 “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确保履行好职能。”但不少地方在实际操作中,撤销了乡镇农经站,导致基层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不全、人员缺乏、人员流动性强,难以承担改革的重任。应当按照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健全县乡农村经营管理体系”的要求,核定县级农经编制,乡镇设置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采取安排专兼职人员、招收大学生村官、政府购买服务等途径,切实加强基层农村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职能明确、权责一致的基层农村经营管理体系。

6、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

以省为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实施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经济效益,降低农业资源“非农化”风险。

上一篇:城建声像电子档案课件下一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