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2022-07-10

第一篇: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宁海放大文化旅游效应 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来源:宁波市宁海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发布时间:2011-03-02

2010年宁海加快文化旅游开发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前童古镇相继建成了入口区游客中心及停车广场、鼓亭馆等主体项目,启动了老街延伸、南出口拆建和鹿山公园建设等工程,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顺利通过省局验收;十里红妆博物馆建设有序推进,目前完成投资5200万元,部分工程结顶;许家山石头古村完成一期保护与开发项目建设,形成初级旅游产品;徐霞客古道确定保护维修方案。二是全力申请“5·19”为中国旅游日,打响徐霞客游记开篇地品牌。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等上级部门的支持,中国社科院、中旅研究院、徐霞客研究会等权威机构和葛剑雄、刘德谦等知名学者也很认同将《徐霞客游记》开篇日作为“中国旅游日”。三是积极创建文化旅游品牌。2010年5月,宁海被命名为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宁海古戏台现有125座登记在册,是浙江省历史上第一个“戏台”名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家山石头古村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凭借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厚以及对旅游文化的高度重视,宁海县被命名为“中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挖掘宁海特色文化资源,举办休闲登山周、美食游宁海等活动以及农事节庆,打响特色文化品牌。 下一步工作,宁海将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产品,放大文化旅游效应,全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一、加快开发,提升六大文化旅游产品。

一是以西门为首发地的徐霞客开篇古道文化。徐霞客古道是宁海与徐霞客相关的旅游资源中最具可塑性和集聚效应的旅游资源,2011年计划开始全面修复徐霞客古道,修复后将形成古道风光游览线,以及西门旅游综合服务区、梁皇山驿街文化体验区、松门岭驿道风光游览区、筋竹岭山地探险区“四区”的“一线、四区”古道总体结构,形成徐霞客古道乡村风情旅游带。

二是以前童古镇为代表的古村落文化。继续加大前童古镇旅游区的保护和开发,建成鹿山公园和入口区广场。推进沿白溪休闲农业项目开发,进一步完善提升许家山石头村,挖掘古村落的特色文化内涵,做好深甽清潭村、峡山渔村、龙宫村等特色古村落的旅游规划。 三是以十里红妆为代表的民办博物馆文化。近年来,宁海县博物馆发展迅速,先后建成6座各具特色的民办博物馆。无论是建博物馆还是深度开发,把“十里红妆”打造成为宁波市乃至浙江省集保护、展示、研究、旅游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新亮点,从而更加有效地展示和宣传宁海独特的人文资源,更好地传承“十里红妆”民间风俗。东方艺术博物馆收藏有自汉代以来的历代佛像艺术品、杂项、宁海三雕作品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金彩漆等艺术品共4400余件,要打造成制作工艺展示、精品展览、观众参与实践的综合性博物馆,积极谋划大佳何“博物馆之乡”。

四是以崇兴庙戏台为代表的古戏台文化。继续投入资金加强对该县古戏台的保护和修缮,对县古戏台保护实行动态管理,进行科学规划和建立文保档案,进一步做好古戏台及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开发工作。 五是以慈云佛学院、广德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做好慈云佛学院、广德寺文化园规划方案,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六是以柔石故居、潘天寿故居为代表的名人故居文化。挖掘现有景区及古村古民居、名人故居的文化内涵,加强名人故居的“软件”建设,加强对方孝孺故里坊、方孝孺生平事迹文化墙等的策划。

二、加强整合,促进四大资源融合

一是将历史遗存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对于前童古镇,邀请民俗学、历史学的专家学者开展多方位的研究,整合古民居、水系、建筑、鹿山、豆腐、元宵等一系列特有的传统元素。在徐霞客古道开发中,做足“西门”文章,在特定日子邀请专业演员来再现祭游、开游场景。

对于许家山石头村及古戏台等文化旅游资源,继续举办“石头文化节”活动在国保“古戏台”上演绎国保“耍牙”,使“国保”文化得到更好阐释,推出古戏台文化之旅等。

二是把现代生活方式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做深、做透宁海湾的海洋文化,因地制宜开发海鲜、垂钓、游艇冲浪、海洋采风等项目,满足游客体验现代时尚生活的需求。打响宁海县“登山之乡、温泉之都”品牌,温泉从洗浴疗养发展到以健康养生为主题,达到养生和休闲效果的时尚旅游,塑造符合现代消费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温泉文化;全面修建西部森林步道和徐霞客古道,通过徒步休闲旅游培育健身、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倡徐霞客旅游文化精神。

三是把本土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立足该县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独特的文化底蕴,挖掘该县本土乡村文化,根据特色创品牌,继续办好前童元宵文化节、长街蛏子节、胡陈桃花节、许家山石头文化节、越溪跳鱼节等节庆活动,大力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同时完善乡村旅游要素建设,依托特色村庄发展农家乐,建设产业特色村和村落文化特色村。

四是把文化体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形成旅游路线。宁海县森林、温泉、海洋、人文各具特色,加之建成了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在对外促销上,包装几条融合不同类型的线路,形成东部山乡观光、森林温泉养生度假、徐霞客古道乡村风情、三门湾农渔体验、环宁海湾休闲运动、西部森林生态健身等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六条旅游带,促进文化与生态的共同发展。

三、加强研究,提升三大产业功能

一是着力打造,发展旅游演艺文化。考虑编排一场展示宁海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表演,如宁海平调等,在城区或景区面向游客演出。在实现动态文化演出和静态旅游资源的巧妙嫁接中,促进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之间的融合与互动。

二是寻找突破,创新文化旅游商品。加快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比如围绕“中国旅游日”发祥地,开发徐霞客伞、鞋等徐霞客相关旅游产品,展现宁海的旅游风光、民俗特色。举办旅游商品设计比赛,组织参加全国旅游商品博览会,推进旅游商品的开发与推广。

三是强化品牌,做深旅游餐饮文化。一是挖掘特色餐饮和民俗文化,许家山“农嫁十二碗”、前童豆腐宴等已有一定知名度,相关乡镇可借鉴其经验,开发独具特色“一镇一品”,包装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积极打造农家乐特色餐馆片区,做大做强“宁海生态宴”、“宁海八鲜”系列“美食宁海”品牌;二是强化品牌营销,通过举办登山休闲周、食游宁海等活动宣传推广宁海的登山、健身、美食、生态品牌。

第二篇:彰显民族文化特色 壮大旅游文化产业

肖旭明

2010年第7期 ——文化建设

恩施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州委、州政府注重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统筹整合生态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不断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一、恩施州发展旅游的文化及区位优势

恩施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为壮大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优势。

(一)自然生态文化得天独厚。恩施州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被称为“动植物黄金分割线”的北纬30°线穿越州境,是少有的“天然氧吧”,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里,自然资源富集,生物资源众多,享有“华中药库”、“华中动植物基因库”、“能源宝库”、“世界硒都”等美誉。这里,山水风光秀丽,有世界特级溶洞“腾龙洞”,有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的“恩施大峡谷”,有4.6亿年前形成的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梭布垭石林”,有世界第一缝“云龙河地缝”,有世界第一暗河“龙桥暗河”,有第四纪冰川运动后全球仅存的水杉活化石、被誉为世界第一杉的利川“水杉王”,等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恩施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恩施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是古代巴文化的发祥地和土家文化的诞生地。这里,巴楚文化、巴蜀文化、土著文化交融,与外来文化交相辉映,积存丰富,独具特色,是我国中部地区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区域。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9项、省级23项、州级31项、县(市)级121项。有古代巴人城堡遗址清江三里城,有距今2500万年前的“建始直立人”遗址,有被称为“武陵第一寨”的鱼木寨,有代表近代建筑文化最高成就的建筑群“大水井”,有中国南方第一佛教石窟“仙佛寺”。有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的《龙船调》,有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这里,已形成哭嫁、咂酒、跳丧等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保留了赶年、女儿会、摆手节、牛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创造了摆手舞、跳丧舞、南戏、傩戏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编织、挑花、刺绣、建筑等民间工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富集。恩施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战时期的临时省会。董必武、贺龙、周逸群、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留下了战斗足迹,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独具魅力。

(三)区位条件优越,交通明显改善。恩施州位于鄂、湘、渝、黔四省(市)交界地,是华中进入西南和西北的咽喉,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连接鄂湘渝黔大旅游圈的桥梁。长江黄金水道、沪蓉西高速公路、“318”和“209”国道穿越境内,州内已形成连接各县市的“三小时交通圈”,地理位置优越。恩施航班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重要城市,宜万铁路即将建成铺轨。“水、陆、空”立体交通格局基本形成。此外,恩黔高速、安吉高速、利万高速、安恩张铁路、黔张常铁路和机场改扩建等重大交通项目正在实施,恩施将成为我国中西结合部的交通枢纽。恩施旅游通达性快速提高,为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业提供了交通保障。

近年来,恩施州抢抓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机遇,切实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战略产业来抓,坚持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大力推进景区景点建设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享誉中外的恩施大峡谷景区、利川腾龙洞、咸丰坪坝营景区、恩施土司城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巴东神农溪景区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进行了达标升级改造,清江水布垭库区旅游正式启动,柳州城、梭布垭、佛宝山、龙船水乡、屏山土司爵府等景区建设步伐加快。统筹办好以龙船调、恩施土家女儿会、土家摆手节、中国三峡纤夫节为代表的“一歌三节”活动,恩施生态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2009年,全州共接待中外游客 66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其中接待境外游客25.13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625万美元。沪渝高速公路通车后,我州旅游更是呈现“井喷”现象。今年1-5月,全州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旅游创汇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7.9%、 67.5%和40.5%。

二、恩施州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瓶颈制约

近些年,我州生态文化旅游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直接制约着全州旅游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是旅游业的文化氛围不浓厚。作为湖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应是我州旅游资源的亮点。如果旅游业的民族文化特色不突出,其资源的价值就难以得到充分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深入推进,我们发现有些地方只注重景区景点建设,民族民间文化发掘利用不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在失落。我们要尊重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做到和而不同,才能凸显特色。要高度重视对民族文化风情的旅游价值认识,并注入旅游业以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发展旅游文化业。

二是旅游文化精品名牌缺乏。文化精品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地区的名片。实践证明,有了文化精品才能带动旅游文化发展。我州景区景点种类繁多,但无论是生态型景区、文化型景区、还是生态文化型景区,普遍存在不精、不优。加之对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旅游价值发掘不够,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旅游资本。我们要努力将民族文化精华打造成旅游文化精品名牌。

三是旅游文化商品不丰富。旅游商品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不仅具有经济属性,而且具有文化属性。我州旅游商品开发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发展不够,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产品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现有的旅游文化商品种类少、质量差、代表性不强,缺乏市场吸引力,难以满足游客需要。如民族织锦“西兰卡普”,难以兼顾审美性和实用性,大规模进入旅游市场难度很大;民族服饰没有兼顾民族性与时代性,难以受到广大游客青睐;其他一些民族工艺品也因成本因素难以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既体现民族地域特色又价廉物美的旅游商品,形成大市场。

四是旅游文化研究机构不健全。特别是缺乏系统、科学的大旅游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由于没有研究旅游文化的专门机构,未能对文化与旅游进行有机整合,对全州旅游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表现形式研究不够,未能对民族文化如何与旅游结合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导致绝大多数景区未能按照差异性、观赏性和参与性相结合的原则,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

三、恩施州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路

实现文化资源与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是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提升旅游景区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树立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理念,强力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一)以生态为基础,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旅游业发展全局,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部署,统筹谋划,整合资源。以“一个中心、两条走廊”为重点,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业质量,努力把恩施州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颇具魅力的生态文化旅游“明珠”。一个中心:即以州城恩施市为中心,着力打造恩施大峡谷、恩施女儿会、恩施玉露茶三张旅游名片,利用交通网络和旅游要素相对集中的优势,把州城建成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两条走廊:一是打造北线的清江山水画廊,覆盖恩施、利川、建始、巴东等县市,以腾龙洞、恩施大峡谷、清江闯滩、景阳河、水布垭和神农溪等为节点的清江山水画廊,连接长江三峡,开通“双神线”,西与重庆万州相连,东与宜昌、神农架相连,共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二是打造南线的民族风情走廊,覆盖宣恩、咸丰、来凤、鹤峰等县市,以庆阳民街、彭家寨、七姊妹山、坪坝营、官坝苗寨、仙佛寺、屏山爵府等为节点,与重庆黔江、湖南湘西、张家界相连,融入大武陵文化旅游圈。

(二)以文化为灵魂,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一是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按照和谐发展、永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恩施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重点抓好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争取更多的“国字号”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落户恩施。继续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实施“特色村落、百年老宅、特色民居”保护工程。深入开展“恩施民间艺术大师”评选表彰活动,提升和扩大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变文化遗产优势为文化发展优势。二是加快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以迎接恩施建州30周年为契机,用两到三年时间,建成州民族文化中心、州传媒中心及恩施舞阳文化广场、利川文化广电传媒中心、巴东民族文化公园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充分展示恩施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魅力。实施文化带动战略,精心组织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把民族文化特色广泛融入舞台艺术、餐饮、服饰、印刷、出版、建筑等行业,促进民族历史文化、建筑文化、风俗文化、出版影视文化、娱乐文化等产业全面发展。三是努力打造恩施文化品牌。把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推出具有土、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重点制作一部反映民族风情的电视专题片,组织一台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出版一本(套)全面系统体现民族文化精髓的书籍,努力把龙船调民歌节、黄四姐民歌节、土家女儿会、土家摆手节、三峡纤夫节等,打造成恩施民族文化节庆品牌,扩大恩施美誉度、知名度。

(三)以旅游为切入点,坚持“文旅”结合。建立健全旅游文化研究机构,为全州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逐步将民族文化研究理论成果,转化为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生产力。坚持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把文化优势融入旅游产业建设。一是在旅游形象定位上赋予民族文化内涵。将“清江生态风景”与“土苗民俗风情”结合,并以此为突破口,把恩施州建设成为生态风景、民族风情、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胜地,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板块。二是在景区建设上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系统挖掘以恩施大峡谷、梭布垭、坪坝营等为代表的自然生态型景区的民族文化,着力解决景区文化产品开发雷同、式样单一等问题。在景区开展有质量有影响的文体活动和节庆活动,增强景区的观赏性和吸引力。着力打造以大水井、鱼木寨等为代表的文化型景区品牌,提升景区文化品位,放大文化效应。整合利用以土司城、柳州城等代表的生态型景区民族文化资源,增强景区旅游核心竞争力。三是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体现民族文化风格。立足恩施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自觉将文化理念应用于旅游开发各个领域,将旅游规划和开发建设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中,将文化品牌按照市场需求和旅游配套要求,做到具体化、产品化,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异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真正做到旅游与文化有效结合,必须加大生态旅游的文化含量,形成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共同促进、共同提升的发展格局,让游客既饱览恩施秀丽、奇异的山水风光,又领略到其中蕴涵的民族文化奥秘。■

(作者系中共恩施州委书记)

第三篇: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打造旅游品牌

近年来,特别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来,我县城乡面貌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日新月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时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当前我县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但文化旅游融合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文化与旅游融合不深。

当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还停留在观光旅游和浅层次的休闲度假功能上,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地域文化价值发掘和创新不够。多为自然风景资源的开发,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

二、文化与旅游融合不全。

文化特色产品少,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开发、制作、销售比较滞后,对本土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接待大型团队的旅游购物商店和特色街区。

三、文化与旅游人才不足。

现代化旅游更需要的是同时精通文化和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全县旅游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人才不足,创意发展不够。尤其缺乏既熟悉历史文化,又懂文化创意、市场营销的人才。

为此,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深度挖掘文化旅游内涵。

1.寻乌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故土,建议加大资金投入,以寻乌调查纪念馆为中心、将革命烈士陵园等旧址串珠成链,整合红色资源。2.深度开发民间技艺、时令民俗、农耕展示等休闲旅游活动,着力打造客家迎故事、寻乌山歌、寻乌客家传统技艺老蟹子、鼻吹唢呐、打盘花、山茶油土榨技艺、传统戏剧汶口汉剧、传统舞蹈香火龙等品牌,通过图片、展板、实物、场景以及现场互动等手段,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特色,引发游客共同守护精神家园的共鸣。

二、提升文化旅游产业链价值。

各景区、景点应充分利用本地客家文化资源为切入点,加大对农家宴、特色主题文化民宿、系列农副产品、民间工艺品、根雕竹制品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提升旅游商品设计水平,加强旅游商品的文化、技术和工艺包装,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规划发展旅游商品购物体系,科学合理规划包括文化、娱乐、工艺品等在内的旅游超市,重点扶持旅游商品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

三、搭建文化旅游宣传平台。

要树立全县旅游“一盘棋”思想,通过高位推动,相关部门配合,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到促进文化旅游融合上来。将文化旅游产品宣传工作纳入全县外宣工作重要内容。加强宣传部门与旅游、文化部门的联动配合,不断增强寻乌旅游形象影响力。

第四篇:旅游文化

一. 宗教文化和旅游景点相结合介绍其特色和价值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宗教种类齐全,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莲教等。仅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

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历史之久是中外驰名的。1987年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就有142座。丰富的佛教文化具有同一性中的差异性、特殊性:如同是佛寺,五台山的宏伟建筑与九华山的民舍构造就各具一格;同为雕塑,山西云冈的石雕和天水麦积山的泥雕、泥塑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技巧。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则会发现佛教的三大建筑都会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派和不同的地区而显示出不同的风采。

以佛教胜地普陀山为例,其针对游客的类型、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出售各种各样反映普陀山风貌的图像和以观音菩萨为主的佛像,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利用宗教节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普陀山为我国四大“佛山之一”,因观世音菩萨“属水”,故称为“南海佛国”,是我国佛教的旅游圣地。

普陀观音道场始建于咸通四年(公元863年),现存最早寺院为不肯去观音寺,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座茅蓬,僧尼达4000余人,香火极盛。普陀山的寺庙主要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这是现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建筑总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禅寺始建于明,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普陀山名胜古迹众多。国内罕见的古建筑——元代的多宝塔,南京明故宫拆来的九龙殿,以及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扬枝观音碑,称普陀三宝。 二. 青檀寺寺院由大殿、配房、长亭组成。大殿内供有三世佛,铜面金身,法颜慈样。寺内有口千余年银杏,雌雄同株,至今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树下有口“龙窟泉”,水质清冽,甘甜醇厚,为泡茶之佳品。青檀寺,以寺内数十棵千年古檀而闻名,该寺始建于盛唐开元年间,原名为云峰寺,座落在楚、汉两山峡谷之中,因山谷中长满青檀树后改名为青檀寺。如今经过修复、完善的青檀寺,为鲁南地区香火最旺盛、发展佛教文化旅游的名刹圣地。

三:天下名山僧占多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闰年间传入中国,佛家与山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明显突出的特征是:但凡修寺筑庙的中央,居多都是山清水秀,苍松翠柏四季长青,景色漂亮之处,传入中国的佛教,显然已经淡化印度人那种狂热而痴迷的神山朝拜意识,而把宗教的修炼化为一种生活的情趣,一种审美的意念,甚至包括上述深层意识下形成的中国特有的风水之论。这 1 也许就是历代佛教要把寺院多建在深山幽林的深层的历史原因吧。所以人们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并且事实上,确实如此。

首先拿我国著名的,四大佛山来说,均是属于景色十分漂亮的中央,所以才会被佛家看中,被佛家所占。

五台山,在山西五台县东北隅。五台山的范围,绕周约有250公里左右,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座山峰自然构成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峰顶平整开阔,犹如人工垒土制造成台,故重点取台之意,将五座山峰合面为一,统称作为“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座山峰自然构成的“五台山”,峰峰有美名,东曰“望海峰”,西曰“挂月峰”,南曰“锦绣峰”,北曰“叶斗峰”,中曰“翠岩峰”。其中,以主峰北台为最高,海拔2,893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由于山高,自然气候较冰冷,每年春季

三、四月间才开端冻结,秋天

八、九月就开端积雪,特别是台顶,冰雪累年。盛夏时节,五台山的自然气候,凉快宜人。山水清流潺潺,青山绿水,景色秀丽,故又被俗名为“清凉山”

“清凉山”被佛家看中,被佛家所占,亦是比拟早的。例如“显通寺”,亦是属于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不只范围庞大,而且历史长久。据《清凉山志》记载,五台山的“显通寺”同河南洛阳的“白马寺”一样,均始建于东汉永闰年间(58—75年)。从此以后,五台山逐步修建有“菩萨顶”、“塔院寺”、“殊象寺”等等。特别是“菩萨顶”,是五台山上最宏阔的一座寺庙,具有殿堂400余间,寺前有108级台阶,从山下直到山顶。并传说,世间有108个懊恼,走完这些台阶,一切懊恼都会被踩在脚下。

总之,五台山寺庙林立,据有人统计,说五台山有70多座庙宇,有佛像两万多尊,寺庙四周苍松翠柏,显现出一派佛教胜地自然美丽的风貌。

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县城西南之处。峨,原意是指高,或矗起。所以,古时将高高矗起的几座山,叫做大峨、二峨、三峨等。特别是大峨和二峨,这两座山的特征十分突出明显:二峨两山相对犹如似蛾眉,所以取“蛾眉”之意,将高高矗起的大峨、二峨,以及较小的三峨、四蛾等几座山,给统一称作为“峨眉山”。不只如此,而且对“蛾眉山”还有一种赞誉的说法,就是古时所以称作为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其峨是形容几座山的高,而眉是形容几座山的秀。其实,不管前者和后者,均为言之有理。由于不只是大峨二峨相对似蛾眉,而且山势确实宏伟,峰峦挺秀,格外引人入胜。因而,蛾眉山亦是属于被佛家看中比拟早的名山之一,并被佛家所占。所以,佛教曾经把蛾眉山称作过“光明山”,道教叫作过“虚灵洞天”、“灵陵太妙天”。更重要的是佛家在景色秀丽的峨眉山修建寺庙也是比拟早的。例如,蛾眉山最吸收人的中央却是它的高峰——“金顶”。而金顶是属于自然构成的一块平地,海拔3,077米。金顶上,原有一座寺庙“华藏寺”,亦修建的比拟早,同河南的白马寺和山西五台山“显通寺”一样,亦始建于东汉,亦属于佛家修建比拟早的古寺之一。据传说,蛾眉山“金顶”的华藏寺,在最盛的年代,有大小146殿,几十里地之外,亦能使人们看到金光闪烁的圆形穹顶,而“峨眉山”有“金顶”之说,听说就是由此而来的。并且亦据传说,峨眉山的“金顶”原有一处睹光台,可在此台上欣赏四大自然美丽奇景:日出、云海、“佛光”(如佛灯)等。总之,峨眉山这一著名的佛教胜地,亦有力阐明佛家所占之山,亦毫不例外,也是属于天下景色比拟秀丽的名山。

九华山,在安徽青阳县西南之地。此山,山峰虽有九十九,但以天台、莲华、天柱、十王等九峰最为宏伟。古时比拟考究多子多孙,故原得俗名为“九子山”。

古时,华同花。如《诗〃周南〃桃夭》:“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再例如《礼记〃月令》里载:

“(季春之月)桐始华。砂(即指春季最后的一个月开头的“候应”,桐树开端开花)

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有一次忆往九江水上遥望“九子山”时,见峰之秀丽,形似莲花,真美。所以,就追赋了一首诗。但大诗人李白赋诗赞誉“九子山”时,依然因循多年传播下来较为普遍的习气和专取花之意,故赋诗曰:“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 2 出九荚蓉。”由此而得名为“九华山”。九华山,确实是奇伟深秀,峭拔腾空,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襁薯翠竹等,自然景色亦比拟共同别致。所以,九华山亦是属于被佛家看中比拟早的,并亦被佛家所占。九华山同五台山、峨眉山一样,亦是名刹古寺林立,目前尚存有七座佛塔和十多座寺庙。并且有的寺庙亦修建比拟早,如九华山中心的“化城寺”,始建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到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被皇帝赐额为“化城寺”的。

普陀山和天台山

普陀山和天台山,均在浙江。

普陀山在舟山群岛中最东边的一个小岛,人们将这个中央美称之为“海天胜境",山上怪石林立,岚碧松青,远望海天一色,烟水茫茫,自然景色亦很漂亮。除了著名的四大佛山而外,天台山亦很有名。天台山在天台县城北。此山最突出的特征是:群峰争秀,巉峭多姿,飞瀑流泉,洁白如练。不只如此,而且天台山还有八景:“石梁飞瀑”、“赤城栖霞”、“华顶秀色”、“铜壶滴漏”、“琼台夜月”、“桃源春晓”等,自然景色亦十分漂亮。所以,普陀山和天台山和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一样,亦被佛家看中,亦被佛家所占。听说,普陀山的寺院有50多座,但其中比拟著名的是普济寺、法雨寺、悲济寺。这三寺,在我国的佛教建筑中,均有一定位臵。而天台山,亦有我国保管完好的隋代古刹“国清寺”,“高明寺”等。总之,除五台山、蛾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和天台山而外,全国名山——泰山。恒山、嵩山、衡山等,佛家修建的精巧建筑亦有不少,就不逐个罗列了。

4.面对即将离我们远去的民俗活动,我们应该采取吸取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态度。我们要继承优秀的民俗,在文化继承的过程中扬长避短,继续前进。以我的观点,任何的民俗活动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在逐渐地变化,现在所谓的传统文化的流失,在我看来是一钟正常的现象。因为经济实力,文化与政治相互决定了这种文化的推进,但是对于各民族有意义,健康的民俗活动应该保持、发扬、壮大,文化在碰撞过程中,文明程度越高的一方会占主导地位,民俗也应该与时俱进。

民族民俗文化应走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的路子,以旅游作为平台,保护、传承与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各大旅游景区应将民俗节日文化通过一定形式展示给游客。像如对待泸沽湖的民俗文化,我们应该尊敬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婚姻制度,在开发过程中,应当正面进行宣传,适当加以引导,应让母系社族社会走婚制度要有正确的看法。应当保存它固有的那种区域性的神秘宗族特性。以及只是在内部宗族流传的隐蔽性。

(一)、杜绝纯商品化现象,走文化保护与发展道路

(二)、加强民族意识和普及民族文化知识教育。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是对文化的开发

5. 据他估计,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

6. 董中国好酒招商网以“液晶莹透明,香气幽雅舒适,入口酿和浓郁,饮后甘爽味长”为其特点,并有祛寒活络,促进敌国液循环,消除疲劳,宽胸顺气等功能。它曾四次荣获全国名中国好酒招商网称号(在全国第

二、第三届评中国好酒招商网会上,都被评为全国十八大名中国好酒招商网之一),1984年,又获轻工部金杯奖,已经远销港澳、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董酒无色,清澈透明,香气幽雅舒适,既有大曲中国好酒招商网的浓郁芳香,又有小曲中国好酒招商网的柔绵、醇和、回甜,还有淡雅舒适的药香和爽口的微酸,入口醇 3 和浓郁,饮后甘爽味长。由于中国好酒招商网质芳香奇特,被人们誉为其它香型白中国好酒招商网中独树一枝的“药香型”或“董香型”典型代表。

古井贡中国好酒招商网以本地优质高粱作原料,以大麦、小麦、豌豆制曲,沿用陈年老发酵池,继承了混蒸、连续发酵工艺,并运用现代酿中国好酒招商网方法,加以改进,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独特工艺,酿出了风格独特的古井贡中国好酒招商网。

古井贡中国好酒招商网中国好酒招商网液清澈如水晶,香醇如幽兰,中国好酒招商网味醇和,浓郁甘润,粘稠挂杯,余香悠长,经久不绝。中国好酒招商网度分为38度、55度、60度三种。

历史荣誉 四次蝉联全国白中国好酒招商网评比金奖,是巴黎第十三届国际食品博览会上唯一获金奖的中国名中国好酒招商网

第五篇:旅游文化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是什么意思?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市旅游宣传口号新鲜出炉,采用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游览都江堰、青城山后留下的墨宝“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据悉,经过激烈讨论和交流,都江堰市最后选定,将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游览都江堰、青城山后留下的墨宝“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作为最新的旅游宣传口号。余秋雨先生曾在其书中写道:“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都江堰因水而受到人们的膜拜。青城山作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其道家思想、音乐、武术、饮食和养生之道等都有着十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评选人员认为,“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非常准确、传神地反映了都江堰市旅游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而且直观、简洁、琅琅上口,能激发游客前来旅游的欲望。

李冰父子神像 体现人们怎样的崇拜观

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000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

由都江堰、青城山看世界文化遗产的内涵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quot;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渠首工程南侧,从岸边迅速隆起,主峰海拔2434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山东麓有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芒城遗址,在中国同时期古城址中实为罕见。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对揭示古蜀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秦王朝即将青城山列为国家祭祀的十八处山、川圣地之一。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青城山地质地貌上?quot;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植被茂密,气候适宜,林木葱翠,古观藏趣。龙溪自然保护区位于都江堰渠首工程北侧,其地形从726米逐步抬升,最高峰光光山海拔4582米,形成鲜明的植物带谱。生物多样性丰富、独特,是国宝大熊猫

重要分布地之一。

青城山与三清山的不同之处

一份300字左右的成都小吃文化导游词

成都地方小吃种类很多,内容丰富,各有特点。大体上可分为蒸煮、煎炸、烘烤、羹汤四大类。用料高档的或者制作精细的,叫做点席小吃,它的代表有凤尾酥、冰糖蛤蟆等,这是小吃中的上品,常陈于高档筵席之中;历史悠久,具有传统风味的如龙抄手、钟水饺、麻婆豆腐、夫妻肺片等,称之谓传统小吃;像肥肠粉、羊杂汤以及现在相当风行的麻辣烫,用料比较简单,但很有特色,被视为通俗小吃。现在这些小吃,其种类到底有多少,很难说得清楚。但是常见的,足有500种之多,其中有皮薄馅嫩、爽滑鲜嫩、汤浓色白的龙抄手(馄饨),有油红、味鲜、微辣的钟水饺,有麻、辣、烫、香、酥、嫩、鲜、活的麻婆豆腐,有片大而薄、软糯入味、麻辣鲜香、细嫩化渣的夫妻肺片,有色鲜油红、麻辣适中、回味悠长的二姐兔丁,有皮薄松泡、馅多细嫩、味鲜爽口的韩包子,有汤鲜味浓、粉绵汤滑、又肥又软的肥肠粉,有煮时不烂皮、不露馅、不混汤,吃时不粘筷、不粘牙、不腻口的赖汤圆,有噔、噔、噔三声,当场表演的软糯、香甜的三大炮,有色泽金黄、外皮酥脆、内松泡起层、油而不腻的军屯鲜肉锅魁,有形色美观、外酥内嫩、味甜酥香的凤尾酥,有色泽洁白、甜凉清爽、细嫩鲜香的冰汁豆花等。

成都地方小吃,看来比较简单,但在做法上却多种多样:煎、炸、烙、烤,烧、炒、烩、蒸、煮、烘、腌、渍等不下十多种。但是不管哪一种,都十分强调传统工艺,一丝不苟。成都地方小吃,还特别注意选料。在咸食上,辣椒要用“成都二筋条”,花椒要用“汉源花椒”,豆豉要用“童川豆豉”、“太和豆豉”,豆瓣要用“郫县豆瓣”,香油要用“小磨麻油”等等;在甜食上,糯米粉子要用“吊浆粉子”,白糖要用“内江白糖”等。至于调味,也有独到之处。往往是一味为主,它味为辅,各具特色。比如钟水饺、酸辣豆花、甜水面、宋嫂面、张老五凉粉,虽同为辣味小吃,但辣味各不相同,有香辣、鲜辣、酸辣、麻辣等区分,口味一点也不雷同。如此等等,做出来的小吃,当然就令人称道了。

成都旅游文化中食文化是十分有特色的这与成都打造的平民之都的城市形象有何关系

上一篇:民主评议情况汇报下一篇:妈祖信仰的传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