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学习充满快乐

2022-08-23

第一篇:让语文学习充满快乐

让孩子作文时充满快乐和自信

罗夫·华多·爱默生曾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秘诀"“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会消逝”。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在语文的教学中,一说到要写作文时孩子们流露出的愁眉,毋庸置疑已经告诉了我们他们作文的不快乐。孩子们的不快乐,也正是他们在习作时没有信心的表现。信心尚且没有,又怎么可能热爱习作,而去写出一篇篇好文章呢?尤其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如果要说作文那更对他们来说是件多么深奥的事情!再看《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可见让孩子们乐于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是我们低段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乐于表达又正是孩子自信作文,快乐作文的一种体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探寻让孩子们快乐、幸福作文,自信作文的途径和方法。低段孩子无论是生活经历还是语言积累都比较欠缺,怎样才能让他们也对作文充满自信和快乐呢?我仅就自己从专家那里所学和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我要看,我会看。

作文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不外乎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解决两问题我认为其实就是利用我们熟悉的生活材料,加上我们积累的丰富的语言材料,再辅以一些作文技巧。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川流不息。”可见积累生活中的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而要积累生活中的

材料,观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让孩子们爱观察,会观察这也是我们每个低段语文教师必做之事。当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一篇篇好文章,一起被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感动、陶醉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原来作者写得这么细腻感人,都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才有如此真情实感,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在他们的心理播下“我要观察”的种子。当孩子们感到观察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再尽力让他们成为文中的角色,利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作者观察的过程,而悟出观察的时候原来我们可以用眼看看,用耳听听,用鼻闻闻,用舌尝尝,用心想想,用手摸摸、做做、、、、、、一次次有意无意的课堂强化训练渐渐地就会让孩子们不仅知道了观察的重要性,而且还知道了应该许多去观察的方法。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可不行,对于低段孩子,多为他们创造一些观察的契机,让他们观察有了目的性,自然观察效果才会事半功倍。于是孩子们开始对每天早上的天气情况,对家里那些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对我们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有了兴趣,每天我都会抽出20来分钟给孩子们交流自己观察的发现,针对他们的发现给那些观察格外仔细的有独特感受的孩子予以表扬。久而久之,孩子们不想观察,不会观察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

二、我要说,也会说。

观察是为写话积累生活材料,而说话则是写话的桥梁。在低年级上课时总能看到一些让我们感动的现象:那伸出的一只只生怕老师看不到的小手,甚至还有那略微离开凳子的小屁股,当然也不乏那些急于表达而发出的“老师,我——”。透过这些镜头我们不难看出这些

可爱的孩子是多么想把自己心里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可见孩子们普遍具有一种乐于表达的愿望。但是孩子们又都年幼,有的孩子一站起来就因紧张而卡壳了不知道说啥好,有的孩子站起来才一说就因为遣词造句能力太差或者积累的语言材料太少等原因就会出现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能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现象、、、、、于是想要说,却不太会说就成了低年级孩子们说话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为一个低段语文教师,我觉得极力为他们创设一种自由表达的气氛,不仅要用自己的耐心感染下面听的孩子为说的孩子营造一个受尊重的氛围,还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如何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如何说完整,说具体。为了让孩子们把话说具体,我们可以利用文中一些句型进行拓展练习,有时可以用加词、换句型、仿造等方法去体会表达的妙处,学会说话。比如:1.小鸟在()的空中()地飞着。2.树叶飘落下来。树叶像()一样飘落下来。当他们自己能成功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明白的时候,我们又要不适时机地给以他们鼓励和表扬,让他们逐渐对说话有自信。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利用我们的语文课的教学充分训练孩子们说话的能力让他们爱说、会说,我们还要善于引导孩子们把自己平时观察的发现和同学交流、汇报,让孩子们参与评议,去发现在交流中的好的表现和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引导他们在交流的时候用上我们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和平时积累的一些词语。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想长时间的扎实训练,孩子们的说话能力不可能不提高的。

三、我要写,我会写。

会看,也会说了,写话自然水到渠成。当我们引导孩子把自己观察所得自然而然地用口头表达出来后,这时候恐怕孩子们再面露难色就很少见了。就拿上次我班同学王思源带来一对旱龟——壮哥和花妹后,孩子们观察这对宝贝后,在交流的时候呀一个个兴致勃勃地谈着自己的发现,有的发现他们打扮不一样,有的发现两只乌龟性格不一样、、、、、、最后还请小主人介绍了它们的一些生活习惯。所以当我问孩子们想不想把这对可爱的宝贝介绍给大家的时候,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用回答”行”。心动不如行动,孩子们动笔了!他们笔下的花妹是那样害羞、文静,壮哥却是那样的耀眼、勇猛。有个孩子这样写道:“花妹可真文静,她头上那两条淡红色的条纹若隐如现,就像系着两条丝带。相比起来,壮哥的两条丝带就鲜艳多了!”“当我伸出小指头去逗花妹的时候,她竟然不好意思地将鼻子缩回壳里;壮哥就不同了,还没等我的手去挨近他,他早已张大嘴巴来咬我了,就连那锋利的爪子也伸了出来,简直就像一位勇猛的将军,吓得我急忙缩回手来!”、、、、、读着这些二年级的孩子们写的话,尽管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修改,但是我的心里却多了许多感动。谁说孩子们不会写话呢?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尤其是我们低段语文教师,只要我们将学生的观察能力、说话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培养其阅读积累的习惯,我想写话能力的提高自然不是一件难事。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作文能力的形成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能力的大小也不可一概而论,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多相信学生,看到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多给以鼓

励,让他们他们树立起写话的信心,快快乐乐地写出自己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篇:让留守儿童在充满爱的阳光下快乐成长

让爱温暖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

重庆市潼南县东升九年一贯制学校

姓名:杜凤 联系电话 :13808328303

学段:小综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调查,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半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甚至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的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

这些孩子,用一句方言讲就是“很不逗人爱”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不是不聪明,不是蠢,而是他们太缺少关爱了。于是,作为他们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我们应把热爱留守儿童放在第一位。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那么,如何才能让留守儿童在充满爱的阳光下快乐成长呢?

爱学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

1 爱学生愈深,教育学生的效果也就愈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从多方面、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对学生真挚的、博大的爱,去培育学生健康成长。

做班主任,尤其是农村留守孩子的班主任,对他们更多地要倾注三种爱:母爱、师爱、友爱。

一、“母爱”——就是倾注深情的母性之爱,使这些留守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个爱的微笑,一句爱的话语,都可能激起孩子潜在的能量,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

作为农村学校的班主任,我们应考虑到农村孩子的实际困难,不要孩子交班费,最好能做到自己掏钱给孩子们买奖品、礼品。我很多时候也给几个特困的留守儿童买学习用品、生活必须品。2007届毕业生蒋雪琴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在新疆打工,家境十分贫寒。当严冬来临时,孩子们早就穿上了轻松保暖的棉衣,可进到教室的蒋雪琴却冻得脸色煞白,嘴唇发乌。我仔细一看,蒋雪琴穿着薄薄的两层单衣,里面的毛衣都已破烂,一双大小不适的鞋子连脚趾头都露了出来。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中,默默对自己说:“得赶快想办法,不能让孩子冻着。”于是,我马上回到家,(当时我家还住在东升,到学校只需几分钟。)家里还有一件新棉袄和一双新皮鞋,这是我准备送给侄女的礼物。我不假思索的拿出来给蒋雪琴穿上,当看到蒋雪琴穿在身上的棉衣和鞋子都十分合适时,我心中充满了喜悦,而此时的蒋雪琴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眶中泛起了晶莹的泪花。

2 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就这么一点儿的小恩惠都是他们比较奢望的。这些留守的孩子就是如此纯朴、可爱、善良,只要偶尔摸摸他们的头,搭搭他们的肩,给他们整理一下衣角,他们都会感动得不得了。因此,每学期初,我都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家访,并建立专门的家庭联系卡,然后汇总分析,对症下药,让这些孩子从关爱中寻求前进的力量,从关爱中汲取精神粮食,从关爱中得到满足和教育。 第

二、“师爱”——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关心他们的进步,对他们获得的每一次进步和成绩都给予表扬和肯定。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要更多地帮助和理解他们,用耐心使他们在爱的温暖中走向进步。

08年上期,我在担任2010级1班班主任期间,有个留守孩子杜军志给我印象尤其深刻。他的言谈举止和思维给人的感觉很成熟,不像一般单纯的贪玩和调皮,他的性格很内向。他有次没来上课,我想,对待他这样的留守孩子,不能过多地指责和埋怨,于是我写了封简短的信,叫隔壁班的同学带给他。信的内容是这样的:军志,你好!你没来上课,老师很担心,不知是病了还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如果是病了就等恢复了再来上学,要是家里有什么事,能跟老师说的话,老师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你,好吗?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挂念你,老师期待你的回信。第二天见他胆怯的样子来到学校,我什么也没说,好似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当天中午他没有蒸饭,我给他钱让他去食堂买饭吃,饭后我叫他补上旷课的作业,他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把作业完成得很好,下午我还极力表扬了他。后来,我时不时都会主动和他聊聊天,

3 问他:爸爸、妈妈来电话了没有?渐渐地他人变了,期末测试成绩下来,他让我感到了震惊,他的语文从没及格飞跃到了87分,对他来说真不容易啊!

所以,不要再吝啬我们的微笑了,不要再舍不得我们的表扬了,把甘露浇到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成为一棵茁壮成长的小苗。

第三、“友爱”——就是和留守儿童做朋友,经常谈心或者共同参与活动,将友谊建立在平等理解的基础上。

班主任作为一个教研者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接近你,只有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才会形成和谐的班集体。

和留守儿童交流的方式很多,但一定要以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相处。比如:和他们谈心;在作业本上对话;课间游戏;按规则比赛;彼此问候、彼此祝福;彼此保守秘密;彼此乐于其中等等。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应充分征求孩子们的意见,通过班级民主议事的形式来决定班级活动。比如去年春天的野炊活动,我们学校当时没有统一组织去,是考虑安全问题,而孩子们向我提出要去野炊时,说实在的,我也一样,担心安全问题,可孩子们期盼的眼神让我没有理由拒绝,也不忍心拒绝。第二天,我和副班主任就带孩子们出去了。

总之,在班主任工作中,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唤醒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的信心。小学期间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班主任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只有爱学生,才能适应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要求;只有爱学生,才能体现班主任的基本素质;只有爱学生,才能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作他们开心的

4 朋友、自豪的老师、幸福的班妈。一个好老师好班主任的工作可以影响孩子一辈子。孩子们的成长就像幼苗一样,需要班主任经常去扶一扶,帮一帮,护一护。苗儿直了,杆儿壮了,才能成为参天栋梁,“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愿所有老师:用我师者的胸怀去包容一颗颗幼小的心,用我师者的爱心去铸造每个留守孩子的辉煌。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让每个留守孩子都在充满爱的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道”

陕西省小学教育教学成果参评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道”

边 五 小

娟1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道”

——激趣为先 精彩纷呈 高效生成

靖边五小 宋娟娟

【内容提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如何让我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道呢?这是我一直追求的语文课堂。我以为语文教学要大气,不要小气。宁要大气下的不完美,不要小气下的精雕细琢。

【关键词】 教育教学 语文 高效课堂 激情

“如何上好语文课“,这是个永恒的话题,所有的语文教学工作者都为其探索不已。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做为五年级语文教师的我,也不断在反思: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孩子在我的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 语文的热爱?让我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道?

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都在用一辈子的学习来准备上好一堂课。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不敢说自己就已经能够上好一堂语文课。正如诗曰:“有好句无佳篇”一样。我在教学的路上只是有了一些粗浅、零星的感悟而已,所以,在此,我只想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对课堂教学的肤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道”,它关涉到教师的素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怎么为学,怎么做人”吧。既要提高学生的素养,

先得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能否做到由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提升。这是一个立体型、动态的语文课堂,我远远没有这么高的境界,很难说好,故避而不谈。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道”,也是一个很小的话题,说来无非是课前准备、课中演绎、课后练思这样的三个过程。把这三个过程做好,就算得上是一堂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吧!这是一个平面的、线性的语文课堂,较好把握,也不难理解,我便捡个便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这儿说起,望大家不吝赐教。

一、 课前准备

1、 开阔的眼界

我以为,一个语文教师的眼界应该开阔,要多做一些资料收集的工作,这样备起课来便会信手拈来、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如教学古诗词,课前就可以去收集一些譬如作者简介、作者写诗的背景资料及相关古诗佳句等来备课;教学《丝绸之路》则可以多搜集一些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资料等内容来备课。

有了这样的视野,我们还用担心备不好课吗?还用担心没有新意吗?

2、 丰富的创意

网络的发达,杂志的丰富,书籍的充实,使得我们备课不再是 一个难题,当然,这也为教师偷懒种下了祸根。我主张有自己的教学创意。创建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班情、学情的教学案例来。

找准一个好的教学支点,抓住一两个主问题,带动全篇的学习。这样的创意,正如余映潮所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

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样的创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与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创意,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由于是适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适合班级的,因而也是最好的。

二、 课中演绎

1、 自然

课堂教学只有教的自然,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

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书声,一如鱼儿离不开水。这几年,语文课模式层出不穷。殊不知语文课一旦形成某种模式,就没有语文味了。这是许多语文教师深有体会的。素质教育呼唤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要把语文还给语文课。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满堂练”,都忽视了“读”这一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不是实质意义上的语文教改。散文要朗读,自不待说,其他文体的文章也离不开读。例如老舍的《草原》,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读等形式,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读出富有表现力的祖国语言的语感。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读”的好习惯,不同的课文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读,并逐步提高读的技巧,从而领悟读的乐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美国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提出一个高明的办法——给学生读书听,效果很好。他说:“我们过去重视孩子如何阅读,而忘记了他们如何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这话说到点儿上了,很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

2、 丰美

一堂课的教学中,设置一些具有语文味道、极具美感,形式多样又主次分明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大面积、长时间地占有课堂,让课堂生机勃勃。

案例一:

我执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语言训练环节,意图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让学生在语言的熏陶感染中感受这户农村人家和平宁静、朴素安适、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扮演“翁”,孩子们扮演“媪”。我这个“翁”先夸赞“媪”:老伴呀!你真是太棒了,给咱们生下了这三个勤劳、孝顺、可爱的儿子。孩子们也学着夸赞我这个“翁”,有的说:老头子啊!咱们一辈子风风雨雨中走来,还说什么感谢啊!有你,我才感到幸福啊!还有的说:老头子啊!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像这样喝点小酒、聊聊家常,是我最高兴的呀!也有的孩子说:老头子啊!这也有你一半的功劳啊!孩子们的夸赞引来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我以为这就是所谓的“语文味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受到拘束时,作为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有了这样不同的活动,课堂也就有了不同的美感。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活动,一般不是独立进行的,往往是交互穿插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 激情

面对情感丰富的文本,面对朝气蓬勃的小学生,我们的语文课 堂需要激情,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常听人说,有的老师往台上一站,举手投足之间就像一个老师。这里面恐怕跟激情有很大的关系吧!

何为激情?我以为是老师那满含的微笑,是那幽默风趣的语言,是那脱口而出富有才气的谈吐,是那信任与鼓励的眼神,是那会说话的手势,是那忘情的、会心的、痴迷的投入。

做为一个语文老师,要努力打磨自己的语言,力图让它变得幽默。注意自己的手势与肢体,让它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情态。

案例二:

还记得我校的马德平老师在执教《望庐山瀑布》中的拓展延伸环节时,出示了《水浒传》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潘金莲。问孩子们:“美吗?漂亮吗?喜欢吗?”孩子们都说美,不少男孩子则不好意思的说喜欢。继而老师话题一转,谈及潘金莲的丑恶行径,再追问:“现在你们觉得她还美吗?漂亮吗?喜欢吗?”孩子们纷纷摇头。老师巧妙地回归到课堂,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正是这个理。

马德平老师在课堂上不经意流露出的洒脱与豁达、渊博与灵秀、从容与大度,以及那幽默风趣、谈吐不凡的语言,无不深深吸引着每位学生,引来台下听课老师的阵阵欢笑声。

感悟:语文教学要大气,不要小气。宁要大气下的不完美,不要小气下的精雕细琢。

步入靖边五小的这两年,我深深明白了“要向身边的人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现在的一点一滴的成绩可以说是向身边熟悉的和陌生的人学习的结果啊!

喜欢看上海卫视的《壹周·立波秀》,拜服于周立波幽默的谈吐,折服于周立波丰富的肢体语言。我常常想,这样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语文课本中找到乐趣,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掌握知识。

感悟:当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得拥有不凡的谈吐,高超的演技。

4、 过渡语

过渡语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帮助学生归纳 总结学过的内容,并且对下文所学的内容进行启发,激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在思维上平稳过渡,在引人入胜、浑然不觉中学习新的内容。过渡语的设计要巧妙、要有语文的味道,也可以是课文中的某句话,过渡语就是串成语文课堂上各个环节的闪亮的珍珠,虽然小,确可以串成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这枚闪亮的珠链,每一位教师应做到会用、善用、巧用课堂教学过渡语。

三、 课后练思

1、 余韵

一堂课上完了,教师不能夹着书一走就完事了。语文的课堂教 学也需要作业,也呼唤训练。只不过语文的练习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应着眼于学生的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

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布置写课后生字,并让在字典中找它的同音字,既培养了动手查字典的能力又丰富了词汇积累量。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布置一些诸如雅词摘抄、名句积累、精段记诵、编写诗歌、仿写文章等有效作业。

2、 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历了课堂教学实践的亲身体验后,我们往往会获得一些深切的认识。写反思,我们往往会获得一些深切的认识。写反思,是现代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以为写反思,可以不拘形式,记录一些零星的感受。

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再向前跨进一步,写教育教学论文,将零星的反思进行放大、进行规律提取,形成2000字左右的教学反思小论文,那么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研究迈进了,也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开始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了。

案例三:

我在四年级时执教《麦哨》一课,孩子们在课堂上写得一首首虽略显稚气确情感真挚的小诗带给我很大的启发,由此我写了论文《麦哨声声 诗意浓浓》,获得了国庆杯论文评选二等奖。

叶圣陶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

正如学无定法一样,教无止境!我们的语文课堂从来不需要昏天黑地地讲解、居高临下地灌输,而是以首席读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探讨,携手走进课本。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情景就

会踏足我们的课堂。

让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厚积薄发,与时俱进,努力成就课堂的精彩与个性,持之以恒,用实践去体悟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最后,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句我最近在微博上读到的句子:“如果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就转行,如果不想转行就努力工作。”是啊!如果我们总是做一行,怨一行,那只能是到老不在行!我的一个要好的同事在微博上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三十才解师之语。”我这样回复她:“三十醒悟,犹未晚也。”是啊!我们千万不要留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遗憾。

【参考文献】

邓小华《教育的智慧与情怀》.同心出版社. 2008 张利军《爱的教育》.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 游旭群《教育心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

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 朱晓萍

理想的课堂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学生的学、思、做都是一种主动而积极状态下的有情有趣的活动,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孩子的智商、情商共同发展。那么如何使孩子学得情趣盎然,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了几点想法。

一、 用语言激发朗读的情趣

同样的意思不一样的表达,效果迥异。所谓“润物无声”“教育无痕”也是这样的道理吧。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学课文第一小节,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槐花之美、槐花之香。我由文本语言直接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五月,洋槐开花啦。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美轮美奂的语言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熏陶,先让孩子心向往之。接着我相机呈现相对应的图片,无限欣喜地对学生说:“看——”学生看着美图,心中或多或少都有感触,这时,我趁热打铁饱含激励地说:“你也来读一读,相信你的感受比老师还要美妙!”多数孩子喜欢挑战,如此激发起他们读的欲望,他们才能读得有滋有味。学生的读带给我很多不一样的感受,我总会不失时机地与孩子们分享。有的孩子读得很轻快我就说:“这么多、这么白的槐花带给了你快乐!”有的孩子语速稍慢,我又说:“你已经陶醉 1

在一片白茫茫中了。”有的同学读得有点平淡,我便引导:“闭上眼睛想一想: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别将你的感受隐藏起来,再读一遍!” “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在一次次诵读中孩子的体会越来越贴近文本甚至超越文本。可是如果就单调地要求孩子读数遍,我想他们很快就没有了乐趣。教者在倾听过程中适时给予导向性的评价,学生亦会读得乐此不疲。关于评价语的魅力2014第四期《教师论坛》有一篇文章做了专门的论述。文中说到:准确真诚的评价能激点带面;充满激励的评价能立竿见影;巧妙机智的评价能柳暗花明;幽默风趣的评价能一石数鸟;目中有人的评价,能促进发展等。的确如此,精妙的评价语如同春雨点点滋润学生心田,扣启学生智慧之门。我们应该锤炼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语言有温度,充满情趣。

二、用活动推进体验的情趣

如果我们的生活仅止于生活本身,那肯定了无情趣。孩子喜欢在游戏中愉悦,在玩耍中恣情,在故事中陶醉,在表演中满足。是的,多一种体验,就多一种人生。阅读、思考、想象使我们变换了若干的角色,体验了多样的人生。在这样的阅读中我们的情感得以丰富,认知逐渐成熟。教者在研读教材时如果有意识地寻找文本趣味点,课堂上创造孩子“体验”的机会,让孩子能入情入境,必能陶冶情操、滋养情趣。

《槐乡五月》的第二小节写了槐乡孩子的好客、淳朴,其中有一句“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句式工整,妙趣横生。怎样指导学生读出语言的韵味呢?我

给学生创造了“演一演”这样一个体验活动。“好客的槐乡孩子会怎样招待客人又会怎样无比自豪地介绍家乡特产——槐花饭呢?同学们可想身临其境,试一试?”此言一出,好看戏好演戏的孩子必然兴致高涨。但如果不走进文本,那这样的演一演又背离了“语用”的目的。于是我呈现“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说:“想看好戏演好戏的先试试这两句,谁来读。注意控制好,别流口水呀!”指名几名学生读后,让孩子们同桌合作演一演。充分的准备使孩子有了更多的体会,然后上台表演对文本的演绎也更加丰富了。在这样的语言实践中学生感受到文中语言的韵律美,同时也能体会到热情、淳朴的槐乡孩子的快乐。趣味盎然啊!

这篇课文中还有好几处很美的句子:如“嗡嗡嗡 „„啪啪啪„„ ”这里我又是通过想象,给孩子们创造体验的平台,在想象中他们感受到花香的浓郁、槐乡孩子的快乐。有了丰富的体验,孩子们“读出来”也便水到渠成了。

三、用尊重保护思维的情趣

《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有所不同,他们分析问题的结论自然也不是一个层面的。老师不应以一个标准答案去衡量他们思维成功与否,应鼓励他们的求异思维。如低年级课文《云房子》最后一段描写了碧空如洗的天空画面,绝大多数同学都喜欢这样美丽的天空。他们会带着愉悦之情朗读这段文字。可有个别同学却读得很伤感,因为他们认为没有了云

房子小鸟就没有地方玩耍了。他们替小鸟悲伤,同情之心油然而生。这是多么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的个性在自己的求异思维中闪光。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能激发他们思维的兴趣。我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这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想象,当小骆驼知道自己的本领后,再遇到小红马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大胆想象编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小露珠》这一课,学生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知道了动物们夸小露珠的原因,而第二部分写了小露珠对植物的作用。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让他们扮演成各种各样的植物也去夸夸小露珠,这样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想象过程中体验了思维的快乐。

《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活动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他们在思维过程中才会暴露各种疑问、困难;才会展示他们的独特个性及创新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许并不能如已所愿,得出一个标准的结论,但他们的思维会碰撞,会因此争论,甚至面红耳赤。这种过程是激烈而精彩的,它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老师对这一过程加以肯定、赞赏,学生更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思维活动中。

我在教学《三袋麦子》这篇课文时,指导学生针对文中小猪、小牛、小猴对一袋麦子的处理方式和结果进行讨论。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实际、知识能力展开思维,虽然到最后他们也没有形成共识,但学

生在思维、讨论过程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丰富了语言积累,同时又从别人的见解中有所悟。此时,结论还重要吗?谁又能说他们无所获呢?

每个人的不同个性,导致思维活动的形式也是多元化的,有的喜欢冥思苦想,有的喜欢用语言来表达,有的则用笔尖流露,还有的热衷于画笔描绘等等。老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自主地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思维活动。同样,学生在汇报自己学习体会时,老师也应该允许他们用不同形式展示。我在教学古诗《绝句》时,遇到这一情况:学生们认真自学着,突然,有一生举手反映某同学正在绘画,我走过去一看:小鸟、翠柳、蓝天、白云,还有未完成的小船。这不正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吗?我顿感欣喜,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实践思维过程,老师怎能挫伤他的积极性呢?于是,我当场表扬了他的与众不同。学生们兴奋不已,思维更加活跃。在小组汇报中真是满堂生花,有声情并茂的朗读,有逐字逐句的分析,有读后真切的体会,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卷。学生们体验着思维的快乐,这不正是《课程标准》所期盼的吗?

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有滋有味,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情趣”, 作为师者义不容辞激发并保护这种情趣。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便是充满生机与灵动的、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语文课堂是充满灵气、充满生机、充满诗意的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意的课堂之时。 那么,什么是诗意的语文课堂呢?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一种审美化的教学形态,是指在温馨的环境、诗意的情景中,用唯美的再现与传递、诗意的精炼与简约、自由的合作与探究,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灵感,在精神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情感的感召、思想的交融、灵魂的拥抱,实现人和课堂的完美合一,达到水乳交融的理想境界。

一、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教师关注生命个体,在教学理念渗透诗意精神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个体生命的需要,让学生再广阔的天地里,在更高的生命层次上进行积极主动的发展,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核心内容——主体精神。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语文本身的特点就注定了它诗意的特性,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关注生命个体,就应在课堂上树立民主的氛围。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上,才会启迪学生的思维之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谱写出诗意的旋律。教师应当认识到相对于文本,教师与学生同样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民主的课堂是相互尊重的课堂,包括师生间、学生间和对教材的尊重;民主的课堂也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直至共同成长。这种平等对话,也是师生对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依赖氛围下的启迪。这种平等对话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

关注生命个体,就是课堂上要彰显学生的主体个性。诗歌一向高举着张扬个性的大旗,成为文学园地里打动读者心灵的一方净土。语文教学也应拿起这面大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会、抒发情感。

关注生命个体,就是课堂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呼唤。诗意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诗。学生的精神生命,是一个由无知到觉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呼唤,而每一次呼唤,都会使学生的精神生命流光溢彩。对比,王崧舟先生有独到感受:“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生命。”因此,诗意语文的挥洒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二、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提升教师水平,教学之中体现诗意魅力 语文教师,如果不是诗人,至少也要具有诗人的气质。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说过:“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怎样才能提升教师水平,课堂教学之中体现诗意魅力呢?

首先、语文教师对待事业要有诗人一样的激情。诗的激情源于对生活的热爱,而语文

教师的激情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只有对教育人的事业充满了诗的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才能领悟出语文的诗情画意,才能对学生施以温情关爱。

其次、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诗的感染力。

语文教师要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语言生动隽永,才能给学生如沐春风的艺术享受。呆板、枯燥、机械的讲述,只能使教学氛围冷漠、压抑,而丰富翔实、富有艺术感和审美变化的描述,则会使课堂出现欢快、热烈、生机盎然的景象。

再者、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要像诗人一样宽广丰厚。

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突破过去的传统模式,建立不断更新的合理的知识系统。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有可能言谈风趣、妙语连珠。教师随口而出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师要作好“价值”的引领。诗意语文,其灵魂,就是“价值”,它寄寓着崇高、 纯真、善良和美好。缺少这种诗意的引领,语文只能是空壳!语文的价值取向上,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引领之责。语文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对“人”的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人格,一种崇高的灵魂,一种灵性的挥洒。

三、创设课堂艺术,营造诗意氛围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有良好的氛围,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应该是既静谧又炽热,既活泼又紧张的,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悦,既有在知识的宫殿里舒心的漫步,又有攻克知识堡垒的激烈的战争。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

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包括导语引入氛围,多媒体配合营造诗意情景。学生表演感受课文内蕴等内容。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进行多种氛围的创设,极大地调动学习主体的知、情、意等各种因素,从而提高主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语文教学也要讲究教学的韵律和节奏,要求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舒卷有致。

新课堂呼唤诗意的语文课堂,诗意的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应流淌着诗的旋律,涌动着诗的激情,弥漫着诗的芳香„„

上一篇:仁心仁术共筑中国梦下一篇:食安办管理系统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