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设计第2课时

2022-10-02

第一篇:童趣教学设计第2课时

瑞雪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复习字词,积累词语;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有能力的同学达到朗诵。

3、感受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体会雪后人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领略雪后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听写词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第26课,想和老师一起来回顾一下所学的知识吗?好,我们先来进行听写。

(1)刮起的风冷得刺骨,课文中哪个词正好表示这个意思?(凛冽)

(2)雪花飘落时又多又密,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纷纷扬扬)

(3)注意看老师做一个动作,这又是哪个词(笼罩)

(4)最后请给“白茫茫”找个近义词(白蒙蒙)

2、核对纠正

你写对了吗?如果全对,请在边上自豪地打上一个自己喜欢的奖励符号;如果有些小错误,请你赶快改正,并且记住它,老师也算你对。

3、谁能用上这些词,按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中下雪前和下雪时的景象呢?

二、学文

2、

3、4段

1、初读

2、

3、4段

(1)是啊,这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会把大地妆扮成怎样的世界呢?又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

2、

3、4自然段。读完了得做到话要说,说代的发现,说你的感受。

(2)指名说,鼓励学生大胆说。

(3)同学们真会读课文,才读一遍,就读懂了这么多东西,了不起!那么,你是否能用一个字来说说雪后人们的心情呢?(板书:喜)

说到喜,课文中的老农和孩子们“喜”的原在相同吗?先别忙着回答,请细细地读读课文,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研究,从书中找出能说明自己看法的理由。

2、研读

2、

3、4自然段

学生汇报研究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a、研究老农和孩子们喜的不同点)

研读第3段

①哪一小组先展示研究成果?你们认为老农“喜”的是什么?(课件出示老农赞雪图及俗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②你真的读懂这句话了吗?好,咱们来开展一个“小博士摆擂台”的活动。(对其他同学说:)同学们,你们对这句话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尽和管向这位小博士发问,一个字、一个词都可以,看看谁能问倒他?(“被”指什么?“三层被”说明什么?“枕着馒头睡”呢?……)

你们真的读懂这句话了,这是你们合作学习的结果,不愧为小博士。

③瑞雪兆丰年,难怪老农心头喜滋滋的,谁上台当回老农夸夸这雪?

研读第4段

①孩子们“喜”的又是什么?(显示课件)

②是呀,雪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悦和兴奋读读这一段,跟图中的孩子们一起来感受玩雪的快乐吧!

(b、研究老农和孩子们喜的相同点)

(1)同学们,这雪不仅给老农带来了丰收的喜悦,给孩子带来玩雪的快意,还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请找第二自然段中写得最美的句子,同桌议一议,细细品一品。

(2)指名说,随机品读。

一轮红日升起来,把雪后的大地照得分外耀眼。(课件出示)

①指名读后,并说说美在哪儿?从这句话中,你还有什么美的发现吗?(板书:红日)

②(显示课件)谁能带着这种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挑战读——“小老师”领读——赛读)

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课件出示)

①指名读,说说美在哪儿?谁还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板书:田野群山)

②(显示课件)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请看,田野、村庄、群山……目之所及,都是雪白的一片,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这是何等的壮美啊!谁能把这句话读美了、读活了?(自由读——评议读——赏读——与师赛读——齐读)

好一派壮丽的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

①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象,难怪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出示课件)他为雪美而赞,为人欢而叹,(引读)好一派……,好一幅……——谁想站起来读读这句话?想读的都请站起来。

②让我们捧起课本,美美地读读第2段,边读边赏,到广阔的雪野上尽情地邀游一番吧!

③师生合作读,看板书引背这一段。

④可一个人看着画面朗诵,也可以找伙伴合作朗诵。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课件出示填空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填空,全班交流。

冬雪能(),能(),还能(),的以被人们称为瑞雪。

2、《瑞雪》是一篇写得很美的课文,从中我们领略了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感受了瑞雪丰年的喜人气氛。文中有很多的好词佳句,你可以把它摘录在练习纸上。有兴趣的同学还可在课余搜集一些关于瑞雪的诗歌、文章、歌曲及图画。

3、在这儿,老师有一首小诗送给大家,请大家合着音乐轻轻地吟诵。(课件出示)

忽然寒风冽,雪静山村夜。

江山粉玉积,丰年及时雪。资料提供者:

第二篇:《矩形》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二)内容解析

矩形的判定是平行四边形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对一般平行四边形研究的继承与发展,矩形的判定与矩形的性质是互逆命题,其研究方法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研究一脉相承,对后面的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研究起着示范和指导意义.也是以后学习正方形和圆等知识的基础.

在矩形的基本性质中,我们知道了矩形的四个角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的性质,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由此,我们提出具备什么条件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由定义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类比平行四边形判定的研究思路,提出矩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成立,再从矩形的定义出发,证明命题成立从而得到矩形的判定定理.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定理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的探究与证明.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会探究与证明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及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能用上述判定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够从矩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出发提出矩形的判定方法,能够从定义出发分析判定矩形的条件并进行证明.

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会用判定定理判定平行四边形是否是矩形及一般四边形是否是矩形.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矩形的判定方法有多种,有的是从四边形的基础上加条件进行强化,有的是从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加条件进行强化,应用时需要从具体已知条件出发,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证明四边形为矩形.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问题1 假如你是做窗框的师傅,你有什么方法检验你做的这个窗框成矩形?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先测两组对边是否分别相等,再量其中的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来检验窗框是否成矩形.教师点评,并指出由定义可以判定一个平行四边形是否为矩形.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引入矩形的判定方法.通过定义可以验证,是否还有其他的验证方法呢?由此引入矩形的判定.

(二)类比思考,探究判定

由矩形的定义我们很容易知道,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定义是我们目前进行矩形判定唯一的方法.那我们能不能像探究平行四边形判定的简便方法那样,来探究矩形判定的简便方法呢?因此,我们类比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探究方法来探究矩形的判定.

问题2 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我们是如何猜想并进行证明的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探究过程,并回答.教师提炼:

设计意图:回顾四边形判定的探究方法,揭示本课的学习方法:类比学习方法.为矩形判定的探究指明了方法.

问题3 同样,我们能否通过研究矩形性质的逆命题,得到判定矩形的方法呢?

追问:矩形性质的性质定理是什么?你能写出它的逆命题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顾矩形的性质,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并交流讨论.教师板书两个逆命题,并画图1和图2.

逆命题1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逆命题1 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设计意图:由矩形性质的逆命题得出矩形判定猜想.

问题4 如何证明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呢?请结合图1写出已知、求证,并给出证明.

师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写出已知、求证及证明,并展示.教师做相应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证明,说明逆命题1的正确性,得出判定定理.

追问:由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你能否检验你做的窗框成矩形?如何检验?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判定定理回答,有的学生可能只测量两对角线是否相等,却忽视了平行四边形的检测,之后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运用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解决问题,强调应用该判定定理时所必需的两个条件:对角线相等,平行四边形.

问题5 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吗?请结合图2说明理由.

追问1:进一步,至少有几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师生活动:学生分析交流,得出矩形的判定方法: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设计意图:由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入手,得出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再通过简化条件,得到矩形的判定.

追问2:由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你能否检验你做的窗框成矩形?如何检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并指出此时不需要测边的长度.

设计意图:运用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6 你能归纳矩形的判定方法吗?

师生活动:学生归纳矩形判定的三种方法:(1)定义;(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完整的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为判定的灵活运用作好铺垫.

(三)例题讲解,运用新知

例1 如图3,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OA=OD,OAD=50.求OAB的度数.

师生活动:学生看图,结合题中所给的条件分析交流,解决问题,并展示.教师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矩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

(四)综合运用,巩固提高

1.八年级(3)班同学要在广场上布置一个矩形的花坛,计划用红花摆成两条对角线.如果一条对角线用了38盆红花,还需要从花房运来多少盆红花?为什么?如果一条对角线用了49盆呢?

2.如图4,□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AB是等边三角形,且.求□ABCD的面积.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应用知识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反思提高

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矩形的判定方法?每种判定方法的条件是什么?

(2)我们是怎样证明判定方法的? (3)你能说一说矩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究思路吗?

教师展示公理化体系的知识框图,并作简要说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疏理探究思路,并对举行判定的判定体系作整体感知.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60页习题18.2第1,3,8,12(1)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一组对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B.有一组邻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C.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D.对角互补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设计意图:考查矩形判定方法的运用.

2.在四边形ABCD中,如果A=90,有下列说法:①对角线AC,BD互相平分,那么四边形ABCD是矩形;②B=C=90,那么四边形ABCD是矩形;③对角线AC=BD,那么四边形ABCD是矩形.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把你认为正确说法的序号全部填上)

设计意图:考查矩形判定方法的运用.

3.已知:如图,在△ABC中,C=90,CD为中线,延长CD 到点E,使得 DE=CD.连结AE,BE,则四边形ACBE为矩形.

设计意图:考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或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及直角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

4.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BD相交于点O,1=2.

(1)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2)若BOC=120,AB=4 cm,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设计意图:(1)考查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的运用.(2)考查矩形的性质与勾股定理等的综合运用.

第三篇:教学设计1:早(第2课时)

第4课《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有顺序、有条理介绍建筑房舍内陈设的方法,体会作者叙述描绘的精巧细腻。

2.引导学生体味课文蜡梅花的清香纯净与“早”字的来历,鲁迅“时时早,事事早”人格品质的精妙之处。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2.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早的精神。 3.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课后练习3的词语:

2.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这是一篇精美的游记。作者介绍了三味书屋,重点交代了书桌上“早”字的来历。教育人们“珍惜清晨,珍惜春天”,学习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精读第二段:

1.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

这就是鲁迅小时侯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请仔细看图,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2.指名说图中的陈设,师评价:

(是否按一定的顺序说,语句是否通顺、简洁。)

3.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呢?默读第2段,画出有关句子。 (1)指名读。

(2)讨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介绍了哪些陈设? (方位顺序:南墙上——东面正中——画面前——东北角上) (匾、画、先生座位、学生书桌) 找一找鲁迅的书桌

(3)教师引读:(书屋朝西……东北角上……用过的一张。) (4)生看图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

(体会作者叙述有条理,语言简洁)

4.自由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作者在这段中除了重点写三味书屋的陈设,还写了哪些内容?

(还写了闻到的清香和想到的)

过渡:这股令作者无限欣喜的纯净疏淡的清香是不是腊梅的香味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个究竟。

精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书桌上的早字是怎样来的?

4.理解: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从那以后”中“那”指什么? (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 (2)鲁迅为什么会迟到?

(父亲生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3)体会:鲁迅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是不得已才迟到的,但他还是

牢记老师的教导,树立了时时早,事事早的信念,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5.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

(1)画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含义。在书上写写体会。 (2)交流:

① 找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说说体会(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②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腊梅花开得最早,作者把腊梅花的清香、颜色、花瓣写得那么美,以花喻人。鲁迅先生一生的品德正像梅花一样。) 6.理解:

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1)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 (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 (2)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三、总结拓展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目? 2.还可以用什么作为课题? (访问三味书屋、东风第一枝)

3.推荐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1)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2)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3)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4)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 (5)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学生汇报第六节:

(1)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2)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3)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4)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5)交流、讨论。

(6)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

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自由练说,指名说。 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

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

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

第四篇:生态系统第2课时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第二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3 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 1食物链和食物网;

2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图片等 学生:课后了解水俣病等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1、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态系统的组成。

2、由上节树、昆虫的幼虫啄木鸟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举例讲解食物链画法。

3、让学生画课本图中植物和动物之间可能形成的食物链。先提示学生注意箭头指向的是捕食者而不是被捕食者,也就是指吃的一方,而不是被吃的那方。教师下到各组看学生食物链连接情况。而后让一个学生上去连他(或她)所画的食物链。并点评。

4、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错综复杂的捕食关系,了解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所以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多条食物链,并交织成网,引出食物网的概念,讲解课本图食物链的画法及如何计算食物链。并由黑板上的图引导学生明白什么叫食物网。及物质和能量是如何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流动的。

5、学生阅读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的资料,讨论课本中的问题。点评学生的讨论结果,最后做出总结。结合现实中的例子说明人类随意排放有毒物质导致的恶果。

6、用一条简单的食物链:草→兔→狼。来讲解草、兔、狼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是有自动调节能力的。以同例假设被杀光导致,兔大量繁殖,草被吃光,在新草没能长出前,兔子因无草可吃最终也死光了。让学生认识到不能因人类自身的喜好随意杀害认为对我们不利的生物。如以前民兵打杀狼,让本来几乎遍全国的狼几乎绝迹,而到了90年代后天山一带发现不少野生动物体质在下降,不得不花钱从国外高价引进狼。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不少地方因过度放牧导草原沙漠化的现象。同时也兴例说明国家治理下某些沙漠化的土地正在逐步恢复,但破坏易恢复难。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要保护生态系统的中的所有生物,绝不能因个人喜好而滥杀自己认为对人类有害的生物。

7、通过“牛吃草”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当外界环境的影响达到了一定限度,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

8、学生练习《课堂作业》中的课堂作业部分,老师讲解。

9、小结本节所学知识。以《课堂作业》中的课后巩固为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本节课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科学与社会联系起来,讲解能深入浅出,但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画食物链图用时过多,老师讲课外例用时过多,学生的学习兴趣虽被调动起来,但自己思考的时间太少。结果由于时间没掌握好,第5步被轻轻带过了,第8步,讲解过程也有赶的感觉。引起学生兴趣的效果是达到了,不过认识有毒物质危害性上却有不足,练习讲解没给足学生理解的时间。

第五篇:《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

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

3、NaOH等药品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3分钟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就能可以溶于水,植物油能溶于水吗?我这有两块沾有油污的手帕,你能帮我洗干净吗?

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己的机会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新课讲授25分钟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探究活动1如何去油污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

[提问]: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是否和上节课配制得到的溶液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液体稳定吗?

[小结]:这种液体叫做乳浊液。

[提问]:沾有油污的手帕该怎么清洗呢?现在实验桌上有洗涤剂、肥皂水、汽油、纯碱溶液等,用你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把手帕上的油污洗干净。

[提问]:汽油和洗涤剂去油污的道理一样吗?

[提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填写以下表格:

试管内加

入的物质

振荡现象

倒掉液体

后的试是

否干净。

静置

水和植物油

水、植油

和洗涤剂

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比较哪一种方法使油污手帕洗得更干净。

学生倾听讲解

各抒己见,介绍自己生活中见过的乳化现象。

亲手实验,学生积累了一些感性知识,讨论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的理解溶解和乳化的区别,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的运用能力。

[提问]:用洗衣粉洗衣服时有时会感到烧手,那是怎么回事?

[提问]: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呢?并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

探究活动2

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药品:固态NaCl、NH4NO

3、NaOH等

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

[提问]:为什么在溶解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

[讲解]:在溶解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微观过程。

[思考]:如果没有温度计,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型管、玻璃片,NaCl、NH4NO

3、NaOH

学生思考讨论,可能是洗衣粉溶解过程放热。

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出的简图,组与组之间进行充分地交流并讨论,一致通过后再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课本29页表格中。

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可能是……

理解扩散和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微观过程。

小组讨论,然后组与组之间对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老师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补充和肯定。答案可能有

七、八种,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还会想到更多实验方案。

再次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这个拓展实验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与物理学科的联系;与中考题型接轨。

课外作业;

1.家庭小实验

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继续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调查研究

围绕洗涤用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在家里开展小实验

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讨论的形式在班上交流,也可以将撰写的小论文贴在班上展示,还可以到人教网教育论坛上交流。

神。

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课堂小结2分钟

一、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二、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溶解时发生了两种变化:1.放热;2.吸热。

小结: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升高。

上一篇:食堂食品自查报告下一篇:师德师风自我评价4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