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2章教学设计

2022-07-31

第一篇:论语12章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论语》十二章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12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过程与方法

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难点

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课前准备 1.孔子的画像。 2.春秋形势图。 3.《论语》封面。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 1 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就是这众多文献巨著中的一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 (1)听清字词读音;

(2)思考这十二章《论语》分别属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中的哪一类内容。 2.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四、课文精读

指导学生翻译并理解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讨论了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

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为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改其乐”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翻译了前六章“论语”,这节课,请同学们继续学习翻译后六章“论语”。

二、巩固理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同时还提出,不符合道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可返。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整体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内容小结:

3 (1)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谈品德修养的:

不改其乐;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仁在其中。 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乐在其中;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三、归纳主旨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教学反思:

由于孔子的年代距我们今天已经很久远了,而且在语言上又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比较难以掌握,针对这一学情,我在教学中先介绍孔子的生平,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人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逐个进行讲解,这就提高了授课的质量,学生也从悟解中沐浴了中华文化的甘霖。

第二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七(上)语文 教案设计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预习作业】诵读课文,生字注音,依据注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

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

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

一、

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曲肱(gō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ú)志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

善者:优点;

从:跟随;

不善者:缺点。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斯:这;

舍:舍弃。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子罕》)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读、背诵。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

笃:厚也。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4.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作业布置】

1.学习、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五课时 感悟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感悟论语,感悟人生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1、齐背

2、指名背诵,并翻译

二、 再读,再感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

【启示】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处的年代**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启示】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启示】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启示】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这则讲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启示】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达道的,就是颜回,所以叫“复圣”。颜回这个人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都做到。因为他“三月不违仁”,就是争呢,也“不违仁”;贪,也“不违仁”;求,也“不违仁”;自私,也“不违仁”;自利,也“不违仁”。他是丝毫的自私心也没有,随遇而安,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真是安贫乐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2]

》 【启示】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启示】说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不道义而得到的富贵是不好的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启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启示】”对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启示】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启示】这则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几个要求。丰富的知识,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 学生讨论

四、 作文:论语十二章之我感

第三篇:《论语》十二章试题

锦山三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张晓红

审核人:

时间:9月1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 》、《 》、《 》并称“四书”。共 篇。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 时期 国人,春秋末期的 、 、 ,

4.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

云。”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译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5.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6.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不惑( ) 不逾矩( )( )不思则罔( )不学则殆( ) .... 一箪食( )曲肱而枕( )( )( ) 好之者( )笃志( ) ......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 ...

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 ...30.切问( )而近思( ) ....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六、古今异义词语

译文:

15、子在川上曰:“逝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通假字

1.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 ,意思是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 锦山三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张晓红

审核人:

时间:9月1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译文: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今义: 。

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乐:不亦乐乎( )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八、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14、子曰:“三人义: ;今义: )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 。

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 )乐:( 5.饭.疏食饮水( )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义: ,今义: )

故:( ) 新:( ) 习,古三,古从,) ) ) ) )

3.温故.

九、成语归类

而知新(古义: ; 今义: )

10、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 矣。”

1. ( ) 2. ( )3. ( )

十、、阅读探究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

1. 第一则:(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

11、子曰:“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态度(个人修养)?

5.可以..为师矣(古义: ; 今义: )

七、一词多义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乐趣: ③为人态度: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

12、子曰:“贤哉,回也!一 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 堪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2.而: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3.知:人不知而不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温故而知新( )

(5)三个问句用了 修辞手法。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2 锦山三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张晓红

审核人:

时间:9月1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2. 第二则: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用原文答) (用自己的话答)

3、第三章,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3. 第四则:(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4. 第五则:(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5、第六章本章赞扬了颜回 的品质。第七章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 。第八章,本章讲 。

6. 第九则:(1)这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7、第十则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8、第十章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一章,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 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或读完本文后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三、阅读《论语》选编,完成1—9题。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锦山三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张晓红

审核人:

时间:9月1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5)对下列句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这句话是说做人要有志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C.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现,就是“兼?不亦说乎 ( ) ?人不知而不愠 ( ) .. ?吾日三省吾身 ( ) ④不逾矩 ( ) .. (2)翻译下列句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吾日三省吾身”从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______的修养。(4分)

(9)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爱,非攻”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告诫我们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

(7)如果有一位同学在学习上不肯动脑子,请你从上文中选取一句格言来劝勉他。 (8)结合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4 锦山三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张晓红

审核人:

时间:9月1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一、《〈论语〉十二章》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一).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4、 在中学生夏令营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新 课 标 第 一 网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 ”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人”指三个人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的话:锦山三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张晓红

审核人:

时间:9月1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3.《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 谈学习方法的:

4.《论语》的“论”读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书。 5.创建会议在舒城召开,舒城百姓喜迎各地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

6.张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使她对孔子所说的“ ”这句话体会更深了。

7.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用《〈论语〉十则》中的语句填写)

8.小明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但他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李老师引述《论语》十则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 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危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看齐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宽广,刚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理解填空

1) 《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锦山三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张晓红

审核人:

时间:9月1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中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 连!

5) 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 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

8) 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9)鼓励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阐述为 “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类似的毛病。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锦山三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张晓红

审核人:

时间:9月1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士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而路程遥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答:作为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比如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嘲笑,那么就不要嘲笑别人。俗话说就是“拿人心比自译文: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心”,就是从自己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替别人考虑一下。这是一种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四、按要求从文中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品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五、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答:我感受最深的是第四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这一则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

六、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范呢?

的思想,这是人间多一份温暖的前提。所以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四篇: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教材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注释、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义。

2、通过结合事例、编讲故事把握各章所蕴含哲理。

3、通过结合背景,历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三、教学准备:

参考书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化深为浅)

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煊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2、简介《论语》(整体把握语言特点,明确学习目标)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仁”,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仁”的内涵。

3、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学习方法:

(1) 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2) 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3) 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 “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 “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 “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 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要求学生解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

(1) 以关键字为核心,结合字型理解含义。

(2) 结合具体故事,深入浅出,理解各章含义。

(3) 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4) 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提示:

(1) “学而时习之”一章中,前两个反问句强调了什么内容?(自己的快乐)而最后一个问句说明这种快乐是一种高尚的快乐。那他为什么而快乐呢?我们先来第一句。这一句中“而”字需要翻译吗?这里的“而”仅仅表示“学”与“时习”两个词组之间有一个先后顺序。看甲骨文中的“学”,形状象几个人在建造房屋。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别人的行为,还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结构,地基等等内容)也就是说,学习需要领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栖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现了“学”的重要性。领悟了新的精神就够了吗?在甲骨文中“习”写成在太阳之上鸟飞翔的样子。鸟要学会飞翔,不能停止,“习”强调了什么?(反复练习钻研),因此翻译成了“复习”。为什么这一内容需要按时复习,不能一刻懈怠呢?(因为这不仅仅是普通的知识,而是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不能松懈的。)

补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启发学生保全自己的肢体很难,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难的。

(2) “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这些人会从远方而来?从甲骨文来,“朋”的原意是指货币的单位,两串钱为一朋,缺一不可,说明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亲密无间)“友”为两只手,也可以理解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诚信)因此,“朋”说明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与孔子之间是互相信任并且亲密无间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信任孔子呢?“朋”的另一种解释是“凤凰”,凤凰一出现,百鸟就会追随它飞翔,为什么?(物以类聚)。孔子就是“凤凰”,这些人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随他。大家说,这些人是什么人呢?(孔子的学生们)

补充材料:孔子周游列国时,屡遭打击,他的学生虽然也有过怨言,但没有一个人离开他。孔子也很欣慰,不时地赞赏过他的这些学生们。

(3) “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而”需要翻译为“却”,语义发生了转折。他为什么不生气呢?因为他的追求与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丧失这一道德,他就不会生气,也唯有具备高级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补充材料: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没有粮食吃,跟随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了,但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面对弟子的质疑,孔子说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论:“君子达(通)于道之谓达(得志),穷于道之谓穷(困顿)。今丘也拘(坚守)仁义之道,以(因为)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灾难),于丘其幸乎!”这番话之前从没有人说过,之后就成为了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被他们用各种方式实践着。而这些人也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4) 这一章分成三段话,表面上看讲了学习方法,交友原则和个人修养,但核心却只有一个,是什么?(表达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修养人格的最重要内容,这一修养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够影响远人。孔子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永不松懈)这是人格修养的基础,那么,孔子及他的学生们又围绕这一点补充了哪些原则呢?(学生列举相关语句,老师指出其中的关键字含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语义很虚的转折,可不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新,新的见解。可以,可以凭借。为,成为。而,表示先后关系,可不译,也可译为“就”。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其中。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切,恳切。近,当前。其,这。而,表并列,可以译为“并且”。

(5) “三省吾身”一句中,甲骨文中的“省”的主体是一只眼睛,而一个箭头直射眼睛,说明什么?(要注意观察自己)看清别人的弱点容易,但看清自己的弱点就不容易了,所以需要多次反省。曾子所反省的内容与前面孔子所说的内容有什么相同?(强调了对别人、对朋友要讲诚信,学习的知识要反复复习)“传”字在甲骨文中的本字就是两个人传递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被密封了起来,说明非常重要。这个字本来指传递信件,也可以引申为重要的物品。因此,必须不能遗失,就需要人们手把手传递,少了一个人都传递不到目的地。同样,我们的学习也要按时,不能有一天懈怠。“温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与体会,为什么温习旧知就会得到新体会呢?我们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树木的旁枝,以便它长出新枝来。学习也同样如此,我们对旧知识,要如同给大树修枝一样来整理它,就会发现了规律,新知识也会如树木般长出新枝来。“为”的甲骨文,是指用手牵大象的鼻子,使大象成为驯服的家畜。同样,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老师,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思”字从篆文来看,是由头与心组合而成的,在古人看来,头与心均能诞生思想,是什么可以自头脑至心,贯穿不绝呢?(人的想法)“罔”就是陷阱,从篆文来看,人陷在罗网之中,没有一个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去,因此光学习不思考学习的意义,只能让自己被大量的知识缠绕起来,无法挣脱。“殆”的篆文指一个人站在了高台之上,四周无依无靠,那你说会有什么感觉?(恐惧)因此文中解释为有害的。一个人总是胡思乱想,就会有许多害处。“善”的篆文由“羊”与“言”组成,原意是指吉祥,这里就是指人的优点好处。子夏的话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补充说明了学习的内容应广博,学习的态度应诚实,还要多提问,多思考,是学习的基础)(学生活动:根据自身经历,说小故事解读这些内容)

补充材料: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6) 孔子因得贤材而教而感到快乐,那么文中又是如何表现孔子对学生们的具体评价,并且如何表现孔子在追求道德过程中的快乐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这。乐,乐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曲,弯曲。其,这。

(7) 在这几句中,“乐”字反复出现。我们看甲骨文与篆文中的“乐”,均是表现了乐器。音乐需要声音纯正,需要音符和谐,这样才能给人带来持续的乐趣。那这一特点如何体现在这几句话中呢?(颜回“不改其乐”,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均是因为他们的立身纯正,因此他们的生活尽管穷困,但却是和谐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把追求道德作为自己的乐趣,他坚信这种道德必然实现,因此即使生活穷困也不会后悔。)

补充材料:

孔子知道大家心里不高兴,问子路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行我们的道。”孔子说:“是这样的吗?由,如果仁者一定会让人相信,怎么会有伯夷、叔齐?如果智者的道一定会得到推行,怎么会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了,孔子让子贡(端木赐)进来,问子贡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贡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夫子为何不稍加贬损呢?”孔子说:“赐,良农能种植谷物却不一定能收获谷物,良工的技艺高明却不一定能顺应物理。君子能修其道,却不一定能为世俗所容。现在呢,你不求修道而求为世所容。赐,你的志向并不远大呀!”子贡出来了,孔子让颜回进去,问颜回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虽然这样,夫子推行您的道就是了,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道之不修,是我的耻辱;道已大修而不为天下所用,那是诸侯的耻辱啊。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笑着说:“不错啊,颜家的孩子!假如你有很多钱的话,我可以给你做管家呀。”

(8) 孔子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会生气,那他就不会难过吗?面对重重打击,他又是如何坚守自己的志向?(列举相关语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夺取。

(9) “逝”字的偏旁一般解读为拾阶而上,但我从这句话同样产生了联想,可以比作流水,走过的道路是不能回头的,因此我们要珍惜这随时而逝的时光。孔子的晚年也曾经感叹,说如果自己五十岁就学习《易》,则可以终身无大过了。五十岁已是“知天命”的年龄,孔子还在学习,可见他对时间的珍惜,他要抓紧一切时间去学习。“夺”字的古文写作鸟儿从手中飞走,鸟儿是有生命的,就带有冲破的意义了。换而言之,“夺”字所表现的是指用强力夺取。这种力量大到可以从千军万马中夺取统帅,但却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意志。可见,孔子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与无所畏惧。

补充材料:

在宋国时,宋国大夫桓魋欲杀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表现出了一种大勇。

5、体会精神(归纳上文所学内容,总结感受)

(1) 在我们学习了上述的内容之后,大家总结一下孔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的具体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示: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习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2) 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可结合具体的故事来说)

(3) 总结:孔子真正的魅力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坚韧的个性,他坚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弟子们在他去世后定居在他的墓地周围,后人们也因此将他视为“万世师表”。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伟大的精神力量。

第五篇:《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论语〉十二章》巩固练习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 家长签字______

一、按原文填空:

1、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逾矩。”

6、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__________。”

8、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9、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表示热烈的欢迎。” 4《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中的许多句子演变成了现在的成语试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句子,默写下来,并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论语十二章》中关于学习态度的句子有两章,请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释加点的字: 时习:___________

不亦说乎 _________

不愠___________

知之者__________ ....吾日三省吾身_日:__________省:___________ 不信_____________ 殆______________ ....传不习_____________ 罔_______________ 五十而知天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___ 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 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 ....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 逝者如斯夫_逝:___________斯:__________ 笃________ .....匹夫_______________

仁在其中矣_________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___ ....

三、译句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上一篇:第27课岳阳楼记讲下一篇:男孩应懂的20句话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