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2022-10-07

第一篇: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整合知识

一、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基础

ISO9000:2000和ISO14000:2004及GB/T28001-2001的相容性是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体体系一体化的基础,具体表现在:遵循PDCA原则,按照PDCA过程建立并实施文件化管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一致,均以预防为主,着眼持续改进,强调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要求的内容相同的比重很高,如“文件;记录控制;内审;管理评审;纠正和预防措施;培训、意识和能力;内部沟通等”。ISO19011:2002标准体系为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为一体化审核提供了依据,而GB/T28001-2003又和ISO14001:2004极其相似。

二、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

组织内各项活动是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对于组织而言,能够精简机构、节省投入、提高运行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但真正的一体化应打破旧习惯,从根本上做到一体化。

三、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原则

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为了管理控制方便,往往抽象为不同的过程来描述,如: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使那些本来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表面化的分开,但也就是这种方法,使人们往往忘记了活动和过程本身固有的系统性,而再重新探讨一体化。因此,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1、职能一体化原则。职能一体化是管理体系一体化的根本,特别是职能一致的工作应安排同一部门和人员担当,如:管理者代表、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审、管理评审、纠正和预防措施、培训、资源管理。

2、文件一体化原则。文件一体化是形式上的一体化,但“形似才能神合”,没有形式上的一体化就无从谈起内涵上的一体化。文件的内容应尽量做到“合并”描述,不能合并描述的“分别”描述,除非完全独立的活动尽量少用“单独”描述。如:质量、环境和安全文件的控制是一样的,“合并”描述;仓库管理中既涉及质量又涉及环境和安全,可在仓库管理文件中“分别”描述;污水处理仅涉及环境,“单独”描述,产品质量检验也可“单独”描述。这一原则适应于文件之间、文件内不同章节、同一章节不同内容中。

3、过程原则。针对核心过程或活动进行描述,是一体化体系的主线描述原则,一个活动总有一个主线,如:质量化验,以质量检验为主线,涉及少量环境活动和安全活动;生产工序作业多以质量管理为主线,涉及少量环境活动和安全活动;但危险品仓库可能以环境和安全为主线,同时涉及质量管理活动。

4、系统管理原则,在针对过程描述时,把相关的管理活动穿叉到主线中,如果不能穿叉,可在主线描述前或后单独描述,使活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特别是针对具体操作人员,根本就不需要,也不可能分清哪是质量问题,哪是环境问题,哪是安全问题,。要做到系统的管理,合理的重复描述是必要的。

5、符合要求原则。组织建立体系的目的,必需达到的是通过认证的需求(潜在的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因此,建立、实施的文件化体系应满足ISO9001:2000、ISO14001:1996和GB/T28001-2001标准的要求,但这一原则恰恰提醒大家应建立适合并有利于组织日常运行的一体化体系,而不是表面符合标准要求的体系。

四、建立管理体系一体化的思路和步骤

在一体化的体系文件结构里要遵循ISO9000的原则,也要遵循ISO14000和GB/T28001的原则,其结构特点应为: ●手册应包括或引用体系程序;

●程序文件可以引用规定活动如何进行的作业指导书; ●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包括如何对活动进行控制的记录; ●对管理体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 ●建立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

因为ISO14000和OHS18000在体系文件结构上没有专门详细的规定,对一体化文件结构的理解应首先阐明ISO9000体系文件结构。ISO9000的体系文件结构特点显然已代表了一体化文件结构的特点。 结合两个管理体系的要求,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文件可以分为以下层次:

(一)质量环境安全手册:

1、质量环境安全手册可包含程序文件即手册、程序合二为一(适合于某些中小型企业)。

2、质量环境安全手册引用程序文件。

不论以上哪种形式,均应符合ISO9001:2000、ISO14001:2004和GB/T28001-20014.2条款要求(ISO14001及GB/T28001对手册无要求)。

GB/T28001-2001标准附录中给出了几种标准的相互关系。

(二)程序文件:

三个管理体系标准对程序的要求是不同的,根据组织情况不同可以兼容或合并的程序文件有: 1)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2)文件控制程序

3)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4)记录控制程序 5)内部体系审核控制程序 6)不符合/不合格控制程序 7)培训、意识、能力控制程序

其中不易合并的程序中4-10条款可与产品实现某些程序文件合并,但难度相对较大,对于ISO9001:2000标准要求的其它程序文件,在此不再列举。

(四)质量环境安全记录

根据一体化体系运行要求,为了对质量环境体系运行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需要质量环境记录;在记录表格设计方面可以实现兼容,不能兼容的可单独设立记录。

第二篇:在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发布会上的发言稿

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整体推进和协调进行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相信在上级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企航管理顾问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在公司全体员工敬业奉献,扎实工作下,我们一定能如期~完成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为推进公司规范化建设,提高公司管理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最后,我再一次对全体参与这项工作的员工辛勤付出的努力和扎实的工作表示诚挚的敬意!

谢谢大家!

第三篇: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12月8日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局长 毕井泉 2016年1月5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行为,加强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是指通过集中交易市场、商场、超市、便利店等销售食用农产品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集中交易市场,是指销售食用农产品的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含农贸市场)。

第三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监督指导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原则,推进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保证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可追溯。

第五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与相关部门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协作机制。

第六条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依法对入场销售者履行管理义务,保障市场规范运行。

食用农产品销售者(以下简称销售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销售活动,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七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汇总分析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加强监督管理,防范食品安全风险。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和销售者应当按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提供并公开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信息。

鼓励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和销售者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和记录所销售的食用农产品信息。

第八条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相关行业协会和食用农产品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督促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和销售者履行法律义务。

第二章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义务

第九条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督促销售者履行义务,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主要负责人应当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本市场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全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面负责。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明确入场销售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组织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根据食用农产品风险程度确定检查重点、方式、频次等,定期检查食品安全事故防范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第十条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按照食用农产品类别实行分区销售。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销售和贮存食用农产品的环境、设施、设备等应当符合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

第十一条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建立入场销售者档案,如实记录销售者名称或者姓名、社会信用代码或者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住所、食用农产品主要品种、进货渠道、产地等信息。

销售者档案信息保存期限不少于销售者停止销售后6个月。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对销售者档案及时更新,保证其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如实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市场名称、住所、类型、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用农产品主要种类、摊位数量等信息。

第十二条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查验并留存入场销售者的社会信用代码或者身份证复印件,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或者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

销售者无法提供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或者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的,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进行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合格的,方可进入市场销售。

第十三条 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生产的食用农产品,由本单位出具产地证明;其他食用农产品生产者或者个人生产的食用农产品,由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等出具产地证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等食用农产品标志上所标注的产地信息,可以作为产地证明。

第十四条 供货者提供的销售凭证、销售者与供货者签订的食用农产品采购协议,可以作为食用农产品购货凭证。

第十五条 有关部门出具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明或者销售者自检合格证明等可以作为合格证明文件。

销售按照有关规定需要检疫、检验的肉类,应当提供检疫合格证明、肉类检验合格证明等证明文件。 销售进口食用农产品,应当提供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等证明文件。 第十六条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检查制度,对销售者的销售环境和条件以及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查。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发现存在食用农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等违法行为的,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依照集中交易市场管理规定或者与销售者签订的协议进行处理,并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在醒目位置及时公布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用农产品抽样检验结果以及不合格食用农产品处理结果、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

第十八条 批发市场开办者应当与入场销售者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明确双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权利义务;未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的,不得进入批发市场进行销售。

鼓励零售市场开办者与销售者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明确双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权利义务。 第十九条 批发市场开办者应当配备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或者委托具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开展食用农产品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并根据食用农产品种类和风险等级确定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频次。

鼓励零售市场开办者配备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或者委托具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开展食用农产品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

第二十条 批发市场开办者应当印制统一格式的销售凭证,载明食用农产品名称、产地、数量、销售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日期以及销售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项目。销售凭证可以作为销售者的销售记录和其他购货者的进货查验记录凭证。

销售者应当按照销售凭证的要求如实记录。记录和销售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6个月。

第二十一条 与屠宰厂(场)、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签订协议的批发市场开办者应当对屠宰厂(场)和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以及相关信息,查验种植养殖基地食用农产品相关证明材料以及票据等。

第二十二条 鼓励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办者改造升级,更新设施、设备和场所,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鼓励批发市场开办者与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认证的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或者生产加工企业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协议。

第三章 销售者义务

第二十三条 销售者应当具有与其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销售和贮存场所,保持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适当的距离。

第二十四条 销售者应当具有与其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销售设备或者设施。 销售冷藏、冷冻食用农产品的,应当配备与销售品种相适应的冷藏、冷冻设施,并符合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和环境等特殊要求。

鼓励采用冷链、净菜上市、畜禽产品冷鲜上市等方式销售食用农产品。 第二十五条 禁止销售下列食用农产品:

(一)使用国家禁止的兽药和剧毒、高毒农药,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

(三)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

(四)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

(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

(六)未按规定进行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

(七)未按规定进行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

(八)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

(九)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

(十)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

(十一)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销售的;

(十二)标注虚假的食用农产品产地、生产者名称、生产者地址,或者标注伪造、冒用的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

(十三)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的。

第二十六条 销售者采购食用农产品,应当按照规定查验相关证明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不得采购和销售。

销售者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用农产品名称、数量、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6个月。

实行统一配送销售方式的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所属各销售门店应当保存总部的配送清单以及相应的合格证明文件。配送清单和合格证明文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6个月。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从事食用农产品批发业务的销售企业,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批发食用农产品名称、数量、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6个月。

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销售企业采用扫描、拍照、数据交换、电子表格等方式,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第二十七条 销售者贮存食用农产品,应当定期检查库存,及时清理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用农产品。

销售者贮存食用农产品,应当如实记录食用农产品名称、产地、贮存日期、生产者或者供货者名称或者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在贮存场所保存记录。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6个月。

第二十八条 销售者租赁仓库的,应当选择能够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食用农产品贮存服务提供者。

贮存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贮存食用农产品,履行下列义务:

(一)如实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其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社会信用代码或者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以及所提供服务的销售者名称、贮存的食用农产品品种、数量等信息;

(二)查验所提供服务的销售者的营业执照或者身份证明和食用农产品产地或者来源证明、合格证明文件,并建立进出货台账,记录食用农产品名称、产地、贮存日期、出货日期、销售者名称或者姓名、联系方式等。进出货台账和相关证明材料保存期限不得少于6个月;

(三)保证贮存食用农产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污染,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和环境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用农产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

(四)贮存肉类冻品应当查验并留存检疫合格证明、肉类检验合格证明等证明文件;

(五)贮存进口食用农产品,应当查验并记录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等证明文件;

(六)定期检查库存食用农产品,发现销售者有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九条 销售者自行运输或者委托承运人运输食用农产品的,运输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污染,并符合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和环境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用农产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承运人应当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履行相关食品安全义务。

第三十条 销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对职工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依法从事食用农产品销售活动。

鼓励销售企业配备相应的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加强食用农产品检验工作。

第三十一条 销售者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二条 销售按照规定应当包装或者附加标签的食用农产品,在包装或者附加标签后方可销售。包装或者标签上应当按照规定标注食用农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等内容;对保质期有要求的,应当标注保质期;保质期与贮藏条件有关的,应当予以标明;有分级标准或者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应当标明产品质量等级或者食品添加剂名称。

食用农产品标签所用文字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标注的内容应当清楚、明显,不得含有虚假、错误或者其他误导性内容。

第三十三条 销售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的食用农产品以及省级以上农业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需要包装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应当包装,并标注相应标志和发证机构,鲜活畜、禽、水产品等除外。

第三十四条 销售未包装的食用农产品,应当在摊位(柜台)明显位置如实公布食用农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或者姓名等信息。

鼓励采取附加标签、标示带、说明书等方式标明食用农产名称、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或者姓名、保存条件以及最佳食用期等内容。

第三十五条 进口食用农产品的包装或者标签应当符合我国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并载明原产地,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进口鲜冻肉类产品的包装应当标明产品名称、原产国(地区)、生产企业名称、地址以及企业注册号、生产批号;外包装上应当以中文标明规格、产地、目的地、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温度等内容。

分装销售的进口食用农产品,应当在包装上保留原进口食用农产品全部信息以及分装企业、分装时间、地点、保质期等信息。

第三十六条 销售者发现其销售的食用农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并记录停止销售和通知情况。

由于销售者的原因造成其销售的食用农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销售者应当召回。

对于停止销售的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但是,因标签、标志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用农产品,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销售者应当将食用农产品停止销售、召回和处理情况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并记录相关情况。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销售者未依照本办法停止销售或者召回的,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停止销售或者召回。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开展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监督检查计划、食用农产品风险程度等,确定监督检查的重点、方式和频次,对本行政区域的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销售者、贮存服务提供者进行日常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 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要求,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措施,对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销售者、贮存服务提供者遵守本办法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检查:

(一)对食用农产品销售、贮存和运输等场所进行现场检查;

(二)对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样检验;

(三)向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调查了解与食用农产品销售活动和质量安全有关的情况;

(四)检查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落实情况,查阅、复制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记录、协议、发票以及其他资料;

(五)对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存在质量安全隐患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食用农产品,有权查封、扣押、监督销毁;

(六)查封违法从事食用农产品销售活动的场所。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销售者、贮存服务提供者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的监督检查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干涉。

第三十九条 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销售者、贮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存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如实记录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布并实时更新。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销售者、贮存服务提供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将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销售者、贮存服务提供者及其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相关信息,列入严重违法者名单,并予以公布。

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逐步建立销售者市场准入前信用承诺制度,要求销售者以规范格式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如存在违法失信销售行为将自愿接受信用惩戒。信用承诺纳入销售者信用档案,接受社会监督,并作为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的参考。

第四十条 食用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的,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销售者、贮存服务提供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

被约谈者无正当理由拒不按时参加约谈或者未按要求落实整改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记入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销售者、贮存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纳入检验检测工作计划,对食用农产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样检验,并依据有关规定公布检验结果。

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抽查检测,抽查检测结果表明食用农产品可能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销售者应当暂停销售;抽查检测结果确定食用农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被抽查人对快速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测结果时起4小时内申请复检。复检结论仍不合格的,复检费用由申请人承担。复检不得采用快速检测方法。

第四十二条 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据职责公布食用农产品监督管理信息。 公布食用农产品监督管理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客观,并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避免误导消费者和社会舆论。

第四十三条 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批发市场有本办法禁止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在依法处理的同时,应当及时追查食用农产品来源和流向,查明原因、控制风险并报告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时通报所涉地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涉及种植养殖和进出口环节的,还应当通报相关农业行政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

第四十四条 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超出其管辖范围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线索,应当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管理中发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或者接到有关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举报,应当立即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社会危害,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及时开展调查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的违法行为,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 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至第十二条、第十六条第二款、第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建立或者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

(二)未按要求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或者未组织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的;

(三)未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的;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四)未按食用农产品类别实行分区销售的;

(五)环境、设施、设备等不符合有关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

(六)未按要求建立入场销售者档案,或者未按要求保存和更新销售者档案的;

(七)未如实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市场基本信息的;

(八)未查验并留存入场销售者的社会信用代码或者身份证复印件、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或者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的;

(九)未进行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允许无法提供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或者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的销售者入场销售的;

(十)发现食用农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等违法行为,未依照集中交易市场管理规定或者与销售者签订的协议处理的;

(十一)未在醒目位置及时公布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用农产品抽样检验结果以及不合格食用农产品处理结果、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的。

第四十八条 批发市场开办者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二十条规定,未与入场销售者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或者未印制统一格式的食用农产品销售凭证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 销售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未按要求配备与销售品种相适应的冷藏、冷冻设施,或者温度、湿度和环境等不符合特殊要求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 销售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第五项、第六项、第十一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给予处罚。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十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给予处罚。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七项、第十二项规定,销售未按规定进行检验的肉类,或者销售标注虚假的食用农产品产地、生产者名称、生产者地址,标注伪造、冒用的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食用农产品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八项、第九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一条 销售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未按要求选择贮存服务提供者,或者贮存服务提供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未履行食用农产品贮存相关义务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销售者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五条规定,未按要求进行包装或者附加标签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 销售者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未按要求公布食用农产品相关信息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 销售者履行了本办法规定的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等义务,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采购的食用农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能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免予处罚,但应当依法没收其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用农产品;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履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五十六条 违法销售食用农产品涉嫌犯罪的,由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食用农产品,指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供人食用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业活动,指传统的种植、养殖、采摘、捕捞等农业活动,以及设施农业、生物工程等现代农业活动。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指在农业活动中直接获得的,以及经过分拣、去皮、剥壳、干燥、粉碎、清洗、切割、冷冻、打蜡、分级、包装等加工,但未改变其基本自然性状和化学性质的产品。

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指依法设立、为食用农产品交易提供平台、场地、设施、服务以及日常管理的企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五十八条 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销售食用农产品的,参照本办法对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九条 食品摊贩等销售食用农产品的具体管理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六十条 本办法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来源: http:///fg/detail2012834.html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第四篇:质量、安全控制制度文件

《质量、安全控制制度文件汇编》

质量、安全管理部

目录:

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2、安全检查制度

3、安全值班制度

4、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5、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6、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7、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8、各级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9、班组安全活动制度

10、文明施工不扰民措施

11、预防高处坠落事故专项整治措施

12、电气工程专项治理措施

13、公司应急救援预案

14、项目经理安全工作责任制

15、项目工长安全工作责任制

16、安全员工作责任制

17、班组长安全工作责任制

18、生产工人安全工作责任制

19、公司安全管理处罚规定 20、项目部安全资料内容

21、工人入场安全教育45条

22、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汇总表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2、建立健全各级生产管理人员及一线工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3、各项目工程的安全措施必须齐全、到位。安全技术资料必须齐全,无安全措施不准施工,未经验收的安全设施一律不准使用。

4、坚持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对特殊工种按规定进行体检、培训、考核,签发作业合格证;未经培训的作业人员一律不准上岗作业。

5、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新工人入场后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新进场工人、调换工种工人,未经安全教育考试,不准进场作业。

6、发生工伤事故及时上报,严肃处理未遂事故的责任者。

7、安全网、安全带、安全帽必须有材质证明,使用半年以上的安全网、安全带必须检验后方可使用。

8、机械设备安全装置齐全有效,手持式电动工具必须全部安装漏电保护器。

9、施工用电符合安全操作规程。

10、任何机械设备不准带病作业。

11、对采取新工艺、特殊结构的工程,都必须先进行操作方法和安全教育,才能上岗操作。

12、在安全教育基础上,每半年组织全体职工安全知识考试一次。

13、坚持各级领导、生产技术负责人安全值班制度,每班必须有安全值班员。

14、认真执行检查制度、落实隐患处理结果和处罚规定。

安全检查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

八、五十九条,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标准执行,制定本制度。

为加强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认真落实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群防群治的方针,促进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严肃查处安全生产过程中违法行为和消除不安全隐患,明确重点、落实整改,确保生产安全。

一、 安全检查内容

1. 查思想、查制度。首先,查项目经理对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是否有正确的思想和认识,是否经常组织班组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其次,查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是否落实,是否按规定配备专职安全人员,查职工工伤事故是否按规定上报和处理等。

2. 查现场、查隐患。主要深入施工现场查生产设备、设施、安全用电、文明施工和消防设施等是否符合安全生产规定,特别是重大危险点源的作业环境和安全防范措施落实状况等。

二、 安全检查要求

1. 公司质安部负责每月对各施工项目部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月检和特殊情况下检查。安全生产月检于每月下旬完成,实行评分制,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做出评价。

2. 专项安全大检查(临时用电、施工机具、防火等)由公司分管领导带队组织质安部、项目部安技人员开展每年不少三次的专项安全大检查。检查评分纳入对项目部的安全年终考核。

3. 项目部每周由项目经理带队组织工地相关人员(专职安全员、技术负责人、施工工长、班组长)对施工范围内的设施、设备、消防、环境卫生等进行一次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

4. 项目专职安全员执行安全生产日检,负责施工范围内自检自查,其任务主要是:①及时发现并纠正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②及时发现安全防护设施的遗漏并整改;③监督生产现场工人遵章作业,维护公司财产利益;④督促管理临时用电设施,防止乱拉乱接;⑤对违章违纪工人进行安全教育;⑥处理生产现场安全工作事务。

三、安全检查的整改措施 1. 检查是手段,整改才是目的,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做到定人、定措施、定期限进行整改。要做到边查边改,件件有落实,整改责任到人。

2、公司、项目部的安全生产月检、周检、日检及季节性检查都要做好书面记录,列入安全管理台帐,查出的隐患报告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较大隐患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3. 项目部对事故隐患未按规定进行整改的,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并限期改正;导致事故发生的,追究项目部负责人及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

安全值班制度

1、工程项目部实行领导安全值班轮流制,保障安全生产天天有人抓,处处有人管,隐患有整改,措施能落实。

2、经批准进行夜间加班施工的工地,必须安排施工员、安技员、电工在现场值班,监护并指挥安全生产,电工必须在现场管理临时用电,做好现场照明工作,严禁非电工人员安装、拆除和搬移配用电设施。

3、节假日加班或提前上班时,项目工长、工地安技员、电工人员必须到达工作岗位并做好安全管理、安全防护、安全监督工作。

4、安全值班人员负责收集安全工作信息并认真记录、如实汇报,特殊情况及时报项目领导处理。

5、安全值班人员在交接班时要将本班所做工作、已解决的问题,下一班应当注意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向下一班值班人员交待清楚,接班人员要及时处理上一班移交的、尚未解决的的问题,并将处理情况做详细记录。

6、项目经理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安全值班人员的上岗情况,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发现安全值班人员有脱岗或不负责任的,给予严厉批评,及时撤换不称职的安全值班人员。

7、项目经理应经常深入工地,及时处理各级安全值班人员反映的问题,协调工地排除事故隐患。

安全值班人员负有以下职责:

1、安全值班人员在安全值班期间负责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

2、督促检查各项安全制度、措施的落实。

3、解决和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

4、纠正施工中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行为。

5、及时向主管领导反映施工现场事故隐患,督促和监护对施工现场事故隐患的及时排除。

6、做好值班记录,如实记载施工现场安全情况,事故隐患整改情况、事故或未遂事故的处理情况等。

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一、目的:为了保证对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及时,准确地进行报告、调查、处理和制定并采取防范措施,确保安全生产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令第493号、建设部3号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制定本制度。

二、规范公司安全过程中发生事故的报告;适用于公司生产过程中发生人员伤亡的处理。

三、职责:

1、质安部负责一般轻微事故,提出相关处理意见上报总经理审批。

2、各项目部:对项目部发生的事故上报质安部,并给予配合处理。

四、术语:

1、工伤伤亡事故:指企业职工因进行与工作有关的活动而发生的伤亡事故。

2、死亡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1~2人的事故。

3、重大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

4、重伤事故:指造成职工肢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性或器质性轻度损伤,引起人体长期存在功能障碍,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力的事故。该事故一般伴有轻伤,但无人员死亡。

5、轻伤事故:指一次事故中只发生轻伤,如某些器官性或器质性轻度损伤,表现为劳动能力轻度或暂时丧失的伤害,受伤职工一般歇工在一个工作日以上,但够不上重伤的事故。

6、设备事故:因设备运输、安装、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事故。

7、交通事故:指发生在道路交通过程中的事故。

8、高坠事故:作业人员在高处操作或行走中发生坠落的事故。

9、责任事故:指由于人的过失而造成的事故。

10、非责任事故:指由于人们不能预见或不可抗拒的自然条件变化所造成的事故。

11、破坏性事故:指某些人为达到既定的目的而故意编造的事故。

五、工作流程:

1、事故报告范围(指哪些事故需要报质安部):

2、设备事故:经济损失1000元以上的或者有人员伤亡的事故。

3、火灾事故:发生火警和火灾的事故。

4、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损失超过1000元或者有人员伤亡的事故。

5、高坠事故:发生高坠的事故,或者有人员伤亡的高坠事故。

6、物体打击事故:发生物体打击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

7、其他事故:与公司生产有关且事故导致经济损失1000元以上的或者有社会影响的或者有人员伤亡(重伤)的事故。

8、各项目部认为需要报告的事故。

六、事故报告的时限及方式:

1、有一人重伤或经济损失超过3000元以下的事故,在事故发生后1小时内电话报公司质安部。

2、重伤2人以上的事故、死亡事故、经济损失超过3000元的事故,损失仍在继续和扩大的事故,在事故发生后30分钟内电话报公司质安部。

3、通过电话报告的事故,于事故发生后3日内补交书面《事故报告》。

4、书面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已经造成的损失、已经采取的措施、损失仍在继续;电话报告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已经发生的后果、损失仍在继续。

5、事故发生人报告事故可以向直接领导、公司领导、现场其他管理人员、安技员(组)或公司质安部报告,方式不限。

七、事故的应急响应

1、事故的应急响应按照建设部令第3号令《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以尽快方式,将事故简要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和事故发生的地、市、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执行。

2、事故应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发生事故的单位应当首先及时、全力抢救伤员和可能有损害健康的其他人员。

3、事故损失仍在继续扩大的,由事故发生地在场的职务最高的管理人员和专业负责人员立即组织抢救,发生意见分歧时,以现场专业负责人员的意见为准。

4、事故持续性得到控制后,采取措施进行防范,保护现场。

5、对事故隐瞒不报的公司将对项目部以及项目负责人按公司奖惩制度处以重罚。

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根据建设部令15号文件,《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制定本制度。

一、施工人员穿戴整齐,行为文明,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

二、施工现场文明卫生管理的基本做法:

1、机械设备上必须悬挂《安全操作须知》、《操作人员名单》、《警告牌》;

2、现场材料按照《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堆放;

3、安全防护设施整齐美观,现场干净整洁;

4、办公场所要保持窗明几净,环境卫生状态良好。

5、生产工人遵章操作;

三、成品堆放:

1、施工现场的材料应按照规定的地点分类存放整齐,做到一头齐、一条线、一般高。

2、管材要分规格、型号存放整齐,工具一头见齐,不得侵占现场道路,防止堵塞交通影响施工。

3、各种气瓶属于危险品,在存放和使用时,要距离明火10M以外。

4、乙炔瓶禁止倒放,防止丙酮外溢发生危险。

四、施工车辆管理:施工车辆驶出工地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清扫、水冲等方式清除轮胎、车壳上的泥土、灰尘,防止污染路面和街道。

五、施工噪音、防尘、防污染:

1、施工现场应当遵守国家环保规定,控制各种粉尘、废水、噪音、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危害。

2、在市区地段施工,对生产噪音、振动的施工机械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小噪声。夜间10点后,未经政府城建管理监督部门批准并持有相关手续的工地,不得进行夜间加班工作。

3、对施工现场产生的噪音应采取相应措施,必须控制在85分贝以内。

4、施工污水、泥浆不得溢流到临街路面和施工现场外,污水、泥浆必须经沉淀后排入城市排水设施和河流。

5、禁止在施工现场随意熔融沥青、油漆等有毒、有害物质、烟尘、和恶性气体。

6、严禁从高层、多层建筑物上由高空向下抛撒建筑垃圾。

7、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作为土方回填料。

8、各工地项目经理是生产一线防尘、防污染、防噪音责任人,全面负责本项目生产活动中的环保工作。

六、生活文明:

1、宿舍必须有卫生管理制度、卫生值日表,保持窗明地净、通风良好、无异味。

2、宿舍内各种物品排放整齐,清洁美观。

3、宿舍内清扫出的垃圾必须运送到指定垃圾堆放点堆放。

4、夏季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消暑降温和防蚊虫叮咬。

5、保证设置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供水设施。

6、未经公司许可,严禁使用电炉及其他加热器具。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消防法》第

十、十一条,制定本制度。

1、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施工方法、施工技术均应符合消防安全的需要。

2、施工前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中防火工作的措施和要求,配置与施工规模相适应的消防器材和设备。

3、焊割作业点与氧气瓶、乙炔发生器等危险物品的最小安全距离不少于10米;与易燃易爆物品的最小安全距离不少于30米。

4、施工现场的焊割作业必须符合防火要求,严格执行“十不烧”的规定。

5、施工现场动用明火必须严格执行审批手续,并安排管理人员监护,必要时还需采取隔离措施。

6、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必须严格按照“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设置,必须加强电源管理,防止发生电气火灾。

7、在建工程不得兼作住宿,工地内不准安排人员居宿,严禁在工地生火煮饭、取暖。

8、施工人员、值班保卫人员不得在施工现场以及库房内、值班室内使用柴火、电炉、煤油炉等明火取暖。

9、公司及各项目部负责定期组织消防安全宣传和防火教育,普及消防知识、增强员工防火意识。

10、各项目部负责定期组织本部门防火检查,及时清除火灾隐患。

11、一旦发现火灾事故,所有员工应积极投入救灾工作,及时拔打火警电话(119)报警。

12、公司各部门违反《消防制度》的将给予严厉处罚,造成火灾事故的按情节给予严厉处分,直至送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三条,制定本制度。

1、根据我公司实际,特种作业人员包括:电工、电焊工、架子工、机具操作人员等。

2、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年满18周岁,工作认真负责,身体健康,没有妨碍从事本工种安全操作的疾病和缺陷。

3、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证后才能独立上岗操作。

4、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禁无证操作。

5、公司必须加强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做好申报、培训、考核、复审工作,项目部加强特种作业人员的日常管理,保障生产安全。

6、特种作业人员由项目部建立统一档案,报公司质安部备案,每年组织不少于一次安全操作复训工作。

7、特种作业人员离开特种作业岗位一年以上,必须重新进行安全技术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原特种作业。

8、《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不得伪造、涂改或转借。

9、特种作业人员违章作业的,视其情节给予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的送交国家司法机关处理。

10、特种作业人员在作业前必须接受安全技术交底。

各级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三十八条,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标准执行,制定本制度。

交底目的: 明确各级安全技术交底职责,保障施工人员熟知本工种

安全技术操作要求,消除因违反操作规程导致的事故隐患。

适用范围:公司项目部对各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交底与管理。

一、交底职责:

质安部:为项目部提供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标准。

项目部:负责向本部门工长、管理人员、班组长及生产工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操作班组:负责本班组作业前的班前安全活动、执行安全技术交底。

二、工作流程:

1、质安部收集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应根据项目部的要求给予及时提供。

2、项目部向操作班组及生产工人安排工作任务时,必须进行分部(分项)安全交底;工程进入连续施工阶段,项目部每周不少于一次对操作班组和操作工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根据工程施工需要不定期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3、项目部对工长、班组长和作业人员进行岗前安全技术交底,以书面形式进行,填写《分部(分项)安全技术交底书》,由受交底人员签字后,列入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台帐。

4、操作班组每日上岗前,必须组织班前安全活动,对参加上岗作业的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交底内容记录于《班组安全活动记录》,并由受交底人签字。《班组安全活动记录》交项目部列入安全生产管理台帐。

5、项目部未履行安全技术交底职责的,责令停止工作,重新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后,方可恢复生产。

6、项目部未进行专项施工作业安全技术交底,导致伤亡事故的,由项目部及事故工地负责人承担相应责任。

班组安全活动制度

根据建《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建教[1997]83号制定本制度。

1、班组长对本班组安全工作负责,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合理安排本班组人员的操作任务,对本班组人员的安全和健康负责。

2、定期组织本班组人员学习安全操作规程,监督本班组人员正确使用劳保用品,提高本班组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

3、落实班前安全活动,向操作人员交待清楚生产活动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检查操作人员是否正确使用劳保用品。

4、班前必须进行安全交底,坚持班组长不违章指挥,操作工人不冒险蛮干。

5、经常检查班组作业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发现并纠正违章违纪现象。

6、操作人员未经安全教育不得安排上岗作业。

7、班前无安全交底不得安排工人上岗作业。

8、高处作业人员无劳保用品不得进行高处操作。

9、组织班组安全活动必须认真做好“班组安全活动记录”,并将记录交工地安技负责人列入“安全管理内业资料”。

文明施工不扰民措施

根据《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04,制定本措施。

一、施工现场噪音必须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施工活动中产生的噪声不得超过85分贝;

二、非因特殊情况,夜间10点后一律不许加班施工;

三、允许夜间加班施工的情况:

1、远离居民居住区的偏僻地段施工;

2、工程设计要求需连续施工浇灌混凝土才能保障工程质量的工程,且经工程指挥部和政府市政监察管理单位批准的,可以进行夜间加班施工作业,《加班审批表》复印件报安保处备案。

四、全国性学生高考期间原则上不得进行一切夜间加班施工,特别特殊的情况确需加班由工程指挥部、公司质安部严格审查、再报政府市政监察部门审批,未取得政府市政监察部门书面批准之前不得进行加班作业。

五、获准进行夜间加班施工的工地,必须按照公司《防噪音、防尘、防污措施》对工地进行管理,并保证工长、施工员、安技员、电工在现场值班,确保照明和安全生产工作。

预防高处坠落事故专项整治措施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工程预防高处坠落事故若干规定》和《建筑工程预防坍塌事故若干规定》的通知建质[2003]82号,制定本措施。

为认真贯彻落实建设部及四川省建设厅“建筑施工预防高处坠落事故专项整治的通知”精神,在我公司建筑施工范围有效遏制、预防高坠事故发生,实现公司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目标,特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以下措施,用以指导公司建筑施工中的防高坠工作。

一、成立公司建筑施工预防高坠事故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1、组长:彭军(分管生产领导)

2、组员:杨建、徐珑耀、王兵(公司质安部门成员)以及各项目经理

二、职责分工:

1、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预防高坠事故专项整治的全面领导和监控工作,负责策划、发出指令、信息收集与处理、工作指导与协调、检查落实等工作。

2、组长:负责专项整治具体工作策划、组织,工作安排、检查、指导、协调、发布信息、组织专项整治工作总结会议。

3、组员:在各自工作岗位及安全管理职责范围组织实施本岗位、本单位预防高坠事故专项整治工作;负责收集专项整治工作信息并向组长报告;负责执行专项整治工作措施计划;负责本单位专项整治宣传工作;积极参加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定期和不定期会议。

三、专项整治工作的内容:

(一)宣传教育:

1、整治领导小组召集小组成员(必要时将扩大到工长、施工员、各部门负责人参加)每月召开不少于一次专项整治专题会,通报整治工作的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小组成员按照各自的监管范围及施工现场责任区,每月对所有民工进行不少于一次专项整治教育。

3、利用黑板报、标语等形式扩大防高坠专项整治宣传力度。

(二)施工现场整治:

4、临边、洞口的安全防护:管道井口、各种预留洞口、各高处临边等都必须做好安全防护。 ◆ 做法及要求:

1、管道井口立面做钢筋栅栏门固定封闭,高度不低于1.5m或者用层板固定封死,悬挂警示牌,电梯井内每隔10m挂一道水平安全网。

2、各楼层的预留洞口,小于1.5m的平面封闭固定,大于1.5m的除平面做封闭外,四周应加1.5m高的防护栏杆。

3、各临边作业人员、外架作业人员都必须挂好安全带操作。

5、其它防高处坠落措施:

各工种凡在2m以上登高、架设、外架作业、外墙作业的人员必须挂牢安全带,无安全带或不使用安全带的一律不准作业。

(三)检查及整改:

1、各施工项目部须每周进行一次自检,每月进行一次防高坠措施落实的专项检查。

2、对不能满足本措施要求的:一般性问题由现场防高坠小组成员口头通知工地工长,并监督整改。突出性问题或较严重问题采用“书面整改通知”发工地工长,由工地工长组织人员对照“通知”进行整改,并跟踪复查整改效果。严重问题上报到“防高坠事故整治领导小组”,由组长签发停工整改指令书,并记入该生产部门当年“安全生产业绩考核”。同时由“防高坠事故整治领导小组”负责人带队到现场督促整改。

3、在一个施工内,凡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导致人员伤亡的,按照事故原因划分责任,对有关项目部负责人及直接领导责任人(工长或项目经理)进行公司行政及经济责任处罚。触犯国家法律的,移交国家有关司法机关处理。

电气工程专项治理措施

根据《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46--2005,制定本措施。

一、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严格按规范拉接,所有设备必须采取保护接零或接地措施,并装设漏电保护装置。

二、安装、维修或拆除临时用电工程,必须由电工完成,电工等级应同工程的难易程度和技术复杂性相适应。对配电箱、开关箱进行检查、维修时,必须将其前一级相应的电源开关分闸断电,并悬挂停电标志牌,严禁带电作业。

三、所有配电箱、开关箱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按照下述操作顺序:送电操作顺序: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断电操作顺序:开关箱—分配电箱—总配电箱。配电箱、开关箱内不得堆放杂物,且设有防雨措施。

四、配电箱、开关箱应装设端正、牢固,箱内的开关电器应按其规定的位置固定在电器安装板上,不得歪斜或松动,不得出现裸露线头。所有配电箱、开关箱均应标明其编号、名称和用途,平时关门上锁。

第五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GL0121-2007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制度

1、 目的

为加强公司安全文明生产,确保广大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公司财产安全,防止和杜绝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职员。

3、 职责

3.1、 经理是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

3.2、 生产供应部负责落实和执行本管理规定,有关部门予以配合:

a) 设备、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b) 协助综合办进行安全操作证的培训和考核。

c) 协助综合办制定或修订本公司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标准。

d) 负责劳动用品的采购,保证劳动保护用品的质量并按国家和公司劳

动保护用品的有关规定发放劳动保护用品。

e) 指导和教育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

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保护

用品。

f) 消防器材应按有关规定进行配置,并处于良好位置。

3.3综合办负责对本规定执行情况进行监查,对违规行为向其所属部门领导提出处理意见:

a)按照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制定或修订安全生产规程,并督促有关部门切实执行。

b)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并就其不合格要进行处罚,同时提出改进意见和跟踪验证。

c)遇有特别紧急的不安全情况或重大安全隐患时,有权指令停止生产并立即向主管报告。

d)做好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宣传。

4、 工作程序

4.1、培训

4.1.1新进公司员工在培训规程中,应包括安全操作规程。

4.1.2对从事电气、焊接、车辆驾驶等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持国家统一颁

布的操作证上岗。

4.2安全生产

4.2.1生产设备要严格按照原设计、使用要求,留有足够的空间场地和必

要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安装调试。

4.2.2各种设备和仪器运行,操作者应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超负

荷运行,遇有不安全因素时,应立即停止并向负责人报告,公司严格按煤安标准要求组织生产。

4.2.3劳动场所布局要合理,使用部门要保持清洁、整齐;有毒、有害的

作业,必须有防护设施;导电设施不得裸露在外或损坏操作

4.2.4生产场所通道平坦、畅通,光源充足。

4.2.5有高温、低温、潮湿、雷电、静电等危险的劳动场所,必须采取相

应的有效防护措施。

4.2.6对放置易燃、易爆及化学物质的危险区域,应该有“严禁烟火”隔

离标志,并配备消防设施。

4.2.7生产场所必须配置必要的通风、照明、消防器材,保持适宜的温、

湿度和职业卫生安全。

4.2.8各级领导及员工应在防火、防盗、防水、易燃、电击等意外伤害几

个方面加强注意。

4.2.9各部门设安全员,办公室应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巡查各部门,注意

消除不安全因素,并监督各部门安全生产执行情况。

4.2.10对仓库、资料室等部门要配备消防器材。

4.2.11易燃物品按规定单独存放。

4.2.12仓库保管员要按仓库管理制度及贮存物品说明书要求存放物品。

4.2.13办公室保卫人员负责整个公司安全。

4.2.14全体职工均有责任注意个人工作区域内的不安全因素,下班要关好

水、电、煤气开关及关闭门窗,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

4.2.15驾驶员不得酒后驾车,行车遵守交通法规,按规定定期检查。

4.2.16一旦发现安全事故,办公室要及时处理,并组织调查,做到不找出

原因、不落实责任、整改措施不落实绝不放过。

4.2.17公司将对安全隐患消除者和事故责任人进行合理奖惩。

4.3劳动保护

4.3.1员工上岗应穿戴工作制服,佩带工作证,不允许赤膊、赤脚、酗酒;

4.3.2非生产员工或非当班生产员工不得穿拖鞋、赤膊、赤脚、酗酒进入

生产现场;

4.3.3公司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定期

给职工发放劳保护品,并保证职工合理作息时间。

4.3.4对设备调试、检验人员,公司应配备防静电、绝缘等有效器材。

4.3.5对打高压人员,公司对操作人员配备绝缘手套和绝缘鞋。

4.3.6对灌封操作人员,公司配备口罩、手套等防护工具。

4.3.7对工作所需加班的人员,可安排调休和适当补助。

4.3.8对孕期女工按国家规定给予照顾。

4.4重大安全事故处理

4.4.1对从事有可能发生职业病的工作岗位员工,综合办每年安排一次职业体检,对确诊为职业病的患者,视情况调整工作岗位,并及时作出

治病决定;

4.4.2禁止年龄不满18周岁的青少年从事有毒有害工作,禁止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哺乳期从事影响胎儿、婴儿健康的工作,禁止儿童进入生产厂区;

4.4.3由于与本公司有关各种意外(含人为的)因素造成人员伤亡或厂房设备损毁或正常生产、生活受到破坏的情况均为事故;

4.4.4发生安全事故,按经济损失程度分为:

a)一般事故:经济损失不足1000元的事故;

b)大事故:经济损失1000—5000元的事故;

c)重大事故:经济损失5000—10000元的事故;

d)特大事故:经济损失10000元以上的事故;

4.4.5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分为:

a)一般事故:轻伤,总损失不足1000元的事故;

b)大事故:重伤,总损失1000—5000元的事故;

c)重大事故:重伤或致残,总损失5000—10000元的事故; d)特大事故:人员死亡或损失金额达10000元以上;

4.4.6发生事故的部门或个人必须接受事故的处理

a)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抢救伤员,保护现场,如因抢救伤员和防止事故扩大,需要移动现场物件,必要时,应做出标志,详细记录或拍照,绘制事故现场图;

b)立即向经理报告;

c)开展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发生事故的部门主管和当事人必须密切配合开展事故调查;

d)对事故责任人作出适当的处理

e)以通报或其它形式教育职工;

4.4.7各级单位主管或员工在其职责范围内,不接受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应尽职责,如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事故

的,按玩忽职守论处;

a)不执行有关规定、条例、操作规程或自行其事的;

b)对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险情和隐患,不采取措施和措施不力的; c)不接受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不听合理意见,主观武断,不顾人身和设备、财产的安危,强令他人违章作业的;

d)对安全生产不检查、不督促、不指导,放任自流的;

e)延误装、修安全设施或不装、修安全设施的;

f)违反操作规程,冒险作业或擅离岗位或对作业漫不经心的; g)擅动有危险、禁动标志的设备、机器、开关、电闸、信号等; h)不服从指挥劝告;进行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

i)隐瞒事故或谎报事故经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