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论文

2022-07-03

摘要:大学生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表面性、临时性、突击性特点使得其成效不能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因此,应紧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及道德修养课程,构建出“理论准备——初次实践——能力培养——再次实践”的社会实践模式,让学生能够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最终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论文 篇1:

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符合人才成长的重要规律。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已产生高度认同。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度层面、财力物力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正逐步配套完善和予以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在2010年9月为此专门下发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重庆市在校大学生今后的社会实践时间达到4个月。根据《方案》,重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包括每所大学建一片“大学林”、带薪实习一个月、到农村“三进三同”一个月、到企业做工一个月、开展学军一个月、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等“六个一”内容。重庆各高校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号召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声势浩大。

一.必须在思想上进一步统一和深化认识

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人们在认识上还存在各方面的偏差:一是一些学校和老师认识不到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只是应付式地完成上级布置的“软”任务,可根据学校和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没有纳入人才培养的方案之中,没有系统具体的指导教师队伍和计划,没有专门的预算经费,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二是有些大学生自己不重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对社会知识的学习和思考,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加之学校没有这方面成绩考核的硬性规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总体不高,即使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抱着一种“天之骄子”的身份和游山玩水、旅游观光的心态出去走走。三是家长认识有偏差。许多家长认为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浪费时间,甚至认为是不务正业,加之社会实践往往要组织学生到艰苦和落后的农村去,家长更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受累,因而不是很支持。

面对这些情况,高校师生首先要统一认识,深化认识。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大举措;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与科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磨练意志、锻炼能力、锤炼品格、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不能代替的,必须切实开展。

二.必须严密组织,落到实处

当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安排上仍处于初放水平,一是有些学校还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没有制订具体的标准,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统一组织。二是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没有学科化,规范化,只停留在“业余”操作的层面上。对大学生来讲,也没有在完成学时、达到学分、成绩评定等方面做出的具体要求。社会实践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不紧,已成为学生“业余”活动的代名词,成为只是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和共青团专门负责的工作。这样,就使社会实践既没有健全的制度保证,又处于不科学、不规范的状况。三是在每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前,没有切实组织安排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前的必要的读书和思考的准备与指导。

要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严密的组织安排,规范要求、严格考核、力求处处落到实处。

首先,应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系统工程的角度来实实在在地设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就应该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教学活动落到实处。在方案和计划的制定上应结合专业的特点、符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

其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应规范化、有序化,确保社会实践方案各环节落到实处。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将其放在全局来考虑,不能把它作为某一个部门的事情,要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去统筹教育资源,协调工作。教务处、学生处、共青团、思政课教师都应参与组织和指导;应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课外拓展结合起来;应从抓实践前的读书思考指导做起,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指导——如何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对实践结束后的总结或者实践调查报告的撰写进行指导和交流评比;应重视大学生的全员参与,要点面结合、应既有校系层面统一组织的实践活动,更应重视全体学生分散具体地深入参与实践活动;既有稳定的实践基地的大学生实践活动,也应有更广泛更广大的真正融入社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严格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性纪律性,对于在实践活动上不认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而随便找个单位盖个章证明的这些弄虚作假行为,一经查出,应从严批评教育。

第三,要完善活动考核评价机制,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为活动建立正确的导向,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要把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和人才培养要求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的核心,对参与带队的领导干部、指导老师、学生都应有具体可行的考核细节要求。特别应突出培养和考核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品德表现、创新能力、发散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逐步用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投入社会实践,确保实践的实际效用。

三.必须重视实践的内容

当前,一些高校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重视面上的:如送戏下乡、开展文艺演出、在集镇街头打出标语、摆出摊点,送科技下乡、宣传咨询,或做一两件象征义务服务的事情,或到一些红色旅游景点、旅游线路去走走看看。这些形式虽无可厚非,但多是制造宣传轰动效应、照些照片、摄些场景,达到新闻宣传的目的。一些场面宏大的宣讲活动不是服务,而是扰民。凡此种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给人民群众的感觉总不免有浮在表面、流于形式主义之嫌,大学生与老百姓未能融为一体,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人民的真正生活总还是隔着一层纸。老百姓甚为反感,大学生自己心理也甚为反感。此种社会实践,不仅不能使大学生受到锻炼,反而助长了弄虚作假、形式主义之风,对大学生的成长、对社会风气会产生不良影响,应该纠正。

大学生社会实践应该“沉下去”。要真正沉到人民群众中去,沉到农村、工厂车间、兵营中去,沉到艰苦的边关哨所去,沉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如此,才能“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才能认识国情、感悟人生;才能激发出大学生的创造情怀;才能增强大学生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获得人民群众和大学生自己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可;才能增强大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清华大学二年级学生李强通过社会实践能写出温家宝总理都给予“很高评价和热情鼓励”的调查报告——《乡村八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李强同学是真正“沉”到农户家里、沉到村、乡、县下面去了,是真正用自己的所学、所读、所思去努力接近社会,“接近真理”。他是一个从小生长在城里的青年,他在2005年寒假春节前后的八天时间,充分利用了自己农村亲戚的社会资源去力求真实地接近了中国的农民、中国的农村社会、努力接近和分析中国的农业。他切切实实地感受了农村的生活,感受了农村不同人群的思想、情感,感受到了中国农业的现实图景。他在思想情感上受到了震撼,产生了一个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深刻思考。他是分散的实践,他是一个人“沉”入社会的实践,他这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才是有意义的实践,才是各个高校应该大力提倡的学习实践。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上世纪30年代能够写出社会学经典著作《乡土中国》,毛主席在1926年前后写出揭示当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一系列调查报告,就在于他们都深深地扎在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就在于他们都是带着对中国问题、中国社会、中国出路的紧迫思考而深深“沉”在了真正的社会之中。他们的社会实践、社会考察没有丝毫的形式和做作。这些才是我们新世纪新时代高校师生今天在进行社会实践特别应该学习和思考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清华大学百年庆典上对清华学子和全国青年提出的三点成才希望,其中第二点就是:“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可见党中央很重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所以,认真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非常重要。而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必须在思想上进一步统一认识、深化认识;必须严密组织,落到实处;必须努力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沉下去”,要重内容,重大学生的内心体验,要使大学生真正融入基层、融入生活、融入社会,真正达到人生体验的升华,真正达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

作者:康树元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论文 篇2:

结合思想政治工作 构建

摘 要:大学生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表面性、临时性、突击性特点使得其成效不能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因此,应紧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及道德修养课程,构建出“理论准备——初次实践——能力培养——再次实践”的社会实践模式,让学生能够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最终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 思政课程 社会实践 模式构建

2010年,重庆市委、市政府下发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渝委发[2010]27号)和《全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实施方案》(渝委办发[2010]54号)文件,要求在全市大学生中重点开展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即:“在渝大学生就读期间要种100棵树;带薪实习1个月;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个月;到企业或服务一线做工1个月;开展学军1个月;撰写1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确保每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4个月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既具有学校教育的属性,又具有社会教育的属性,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使其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最佳途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能够避免传统社会实践活动的表面性、临时性、突击性特点,构建出系统化、长期化、科学化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促进思政工作与时俱进取得更好成效。由此,笔者以高校中的三年制高职学校为例,从整体上探讨思政工作结合社会实践的模式的思路,构建出“理论准备——初次实践——能力培养——再次实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一、理论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指的是以新生入校开始的大一阶段。所谓理论准备,即以在校期间的公共基础课或通识课程,以及思政工作的多种方式方法对新入校的大一学生进行整体概念的熏陶,并通过在校实践和简单的初级社会实践加深其印象。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思政课为引领,以校园活动为主导,辅以小规模、小范围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作前期铺垫。

(一)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体现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高职院校为例,其培养目标是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人的工作应当进一步加强。如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就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两课课程”共计13学分,占总学分的10%左右。

要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上不应坐而论道,就理论而论理论,而应实际发挥出课程作用,使教育成效立体化。首先,深入调研,立足实际。思政课要善于发现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如通过与学生本人交流、批阅学生作业、调查问卷等多种渠道,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在教学中进行有深度、有说服力的引导。其次,方式多样,有效参与。灵活运用讨论、读原著、写心得、演小品等各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完成了从注重学科体系教学向专题教学、案例教学模式的转变。第三,横向拓展,注重整合。把形势与政策课、军事训练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心理素质教育课、生命安全教育课也归入思想教育课的范围,整合多门相关课程,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生动性和立体性,有效地延伸和补充课堂教学。

(二)在思政理论课中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实践证明,开展社会实践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有效方式。应当根据思政理论课教学实际,在第一学年内进行与理论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各种实践活动,并将社会实践成绩纳入思政理论课考核,实现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 做到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学生不同专业特点,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确定主题和活动方案,以小组集体活动和个人就近就便、分散活动的方式,深入到乡镇农村、厂矿、企业、社区街道,开展法律宣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环境保护宣传、向贫困地区献爱心、植树造林等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同时为下一阶段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二、初次实践阶段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六个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要结合在校思政理论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更要充分利用好寒假和暑假的时间,通过社会实践这个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让大学生达到体验社会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以学生在寒假带薪实习所反馈的意见可以看出,他们在环境适应、业务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感受最为深刻。在詹家溪街道办事处实习的学生就在心得中反映出,实习工作改变了学生在校园内对工作岗位不切实际的想象,重复而枯燥的工作需要用心、细心和耐心,对该生锻炼最大的是应变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和待人接物的能力。

因此,充分利用好大学生的寒暑假实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既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一方面,社会实践能给予大学生以切身的工作体会,感受到自身能力水平的积累方向;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够在其进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有切实而直接的指导作用,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三、能力培养阶段

能力培养阶段从第二学年开学起到当年暑假结束为止。经过寒假的实践体会,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有了具体的概念和认识。在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实践情况及时总结,结合思政工作和专业能力教学情况,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在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其又被称之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之为“基本能力”或“软技能”;香港称之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其重点强调的概念是多重选择的职业准备教育、职业岗位基本知识内涵和技能的共通性教育、接受未来延伸教育的基础能力教育、适应环境和社会变迁的适应能力教育。具体而言涵盖解决问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内容。从思政工作的角度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把“做中学”、“干中学”的“默会知识”和在以传递、理解和掌握“显性知识”为主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基本原理的必然要求。

四、再次实践阶段

本阶段从第二学年末至第三学年上期大规模开展专业实践起至实践结束学生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为止。

经过前两年的社会实践和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学生对既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组织社会实践时,可以适当加大难度,提高要求,将“六个一”实践活动和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实践相结合。专业实习的具体目的既包括最基层工作、服务技能的掌握,更包括职业意识的培养,行业、企业管理环境的熟悉,对实际工作中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对行业实际的考察和见习。专业实习结合社会实践是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既承担责任也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和锻炼。

五、结语

重庆市委、市政府实施大学生“六个一工程”,其本身就是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深入实践。秉承了我国高校的学生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代新人,重塑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战略意义。构建“理论准备——初次实践——能力培养——再次实践”的社会实践模式,使社会实践在整个大学生的求学过程中贯通始终,对于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是一个初步的探索,其成效在实践的检验和时代的发展中需要不断深化、改进。

(备注:本论文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探索(1133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游菲.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管理观察,2009(9).

[2]李丹.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社会化.中国西部科技,2011(4).

作者:许灵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论文 篇3:

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新形势下结合专业教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强调社会实践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南京晓庄学院面向留守幼儿开展的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索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要从设计思路、资源整合、运作模式、组织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做文章,满足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全新要求。

关键词:社会实践;模式创新;支教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

一、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分析面对学生素质教育和就业能力提升的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了各地高校的重视,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实施过程、支持保障、效果意义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以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例。笔者对600位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开展的调查问卷显示,超过95%的学生都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是以个人形式(682%)参与其中,与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缺乏有效指导。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参与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勤工俭学等短期零散的活动(391%)、义务支教类活动(222%)、以公益劳动为主的志愿服务(156%)、社会调查(125%)等。参与社会实践的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很有意义(613%)或值得尝试(332%),但学生也反映出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中的诸多问题影响到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开展最困难的环节是:实践活动不能深入开展(373%)、实践基地的联系与确定(292%)、团队成员的招募与培训(155%)、实践宣传及后期总结与评估(98%)等。社会实践整个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实践组织与实施缺乏专业指导,组织管理有待提高(375%);活动专业特色不明显,无法发挥学生主动性(205%);活动主题空洞乏味、创新不足,缺乏吸引力(188%);实践时间太短,无法真正进入角色(155%)等。在对未来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社会实践发展的期望中,661%的学生期望社会实践项目能够与专业对口,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有利于专业提升,为就业做好准备;并希望在学校、社会与自身共同努力挖掘更多的实践途径,在实践中完善专业知识、心理调适和项目执行等方面的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全面发展阶段,其价值取向必须满足学生本身与社会的现实需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方式方法、形式途径的深入探索和创新。

二、支教“留守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1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当前,以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依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农村留守幼儿这一弱势群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送教下乡,为农村留守幼儿开展持续的支教服务活动。在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的现状中,在留守幼儿的父母“必须外出打工”的前提下,中国所有的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如能利用假期,特别是寒暑期社会实践,把对留守幼儿支教作为一种常态,将建立以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志愿者为主导的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全新模式。

这样的现实状况,为留守幼儿(包括城市流动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途径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以学前教育专业或相关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为主要师资力量,通过系统培训,深入农村开展定期的持续性的支教服务,并借助高校和社会的力量对整个支教活动进行支持、监督和管理,使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教行为成为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

2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社会实践模式探索

近年来,围绕“贴近学生、立足专业、服务社会”的原则,以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南京晓庄学院一直在进行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索。2012年1月,在史爱华教授教育部课题“全纳教育视域中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研究的引领下,南京晓庄学院共组织207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利用寒假面向家庭周围的学龄前留守幼儿尝试开展短期义务支教;2012年3月,全纳式农村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验基地落户江苏海门市海门镇,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志愿者与当地大学生村官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留守幼儿的帮扶活动;2012年7月,经过严格培训的留守幼儿义务支教团奔赴西宁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这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可以说都是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大胆尝试,也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此类社会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

南京晓庄学院在留守幼儿支教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课程资源(学前专家领衔的《全纳式学前教育资源》《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志愿者团队、组织保障体系“三位一体”的支教实践模式,并在实践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引入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对支教实践的时间、地点、内容、人员、成本费用、成果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使得以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为目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真正发挥其作用和意义。

经过3年多的时间,南京晓庄学院志愿者的足迹遍布江苏、安徽等省份的众多地区,接触了近千名留守幼儿,并不断努力为他们开展专业化的支教帮扶活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为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实践试点阶段,在专家教授带领下志愿者对大批留守幼儿进行了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摸底测试,收集了大量留守儿童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的一手资料,为科学利用课程资源开展针对性的支教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与此同时,每一次的活动中所遇到的诸如支教基地的建立与维护、课程资源的灵活运用、不断变更的教师教育专业志愿者等问题,对于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持续性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激励着专家团队与志愿者们不断研究创新,通过规范组织管理,加强专业指导,完善保障机制等诸多方面的改进与完善,努力实现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的新思路1紧密结合专业特色,保证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

一个好的实践项目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既要让实践者从中获得锻炼与提升,又能为实践对象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服务,真正做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因此充分结合实践者专业理论知识,是社会实践持续开展的根本前提。结合专业教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强调社会实践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提倡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专业认知的同时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学生未来就业择业、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国家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相关帮扶政策,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开展专业化与服务性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服务提供了发展方向。南京晓庄学院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社会实践也正是紧密结合专业开展服务性社会实践的最好尝试。实践证明,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也必须紧密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专家教师的指导下,在详细计划的保障下,针对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深入长期开展以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公益支教等形式为主的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

2充分整合优势资源,保证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新形势下,支教“留守幼儿”社会实践的开展要求强化资源意识,努力寻求学生、学校、社会资源与社会实践的最佳结合点,积极争取整合各种资源,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发展中。

首先,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这种优势,致力于教育、培训等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中,特别是服务偏远山区、中西部农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留守儿童;其次,社会实践过程还应积极调动高校专家、教授和知识分子等科研中坚力量,充分利用高校的课题项目资源和社会科学、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先进信息,统筹兼顾研究项目与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实践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持;最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经费筹集、宣传推广等方面工作拓宽渠道,并为社会实践中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平台与机会。

3创新活动运作模式,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全程的科学性

与教师教育专业紧密结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包含了专业提升、思想教育、社会服务等多重目的,目标的多元化强调整个社会实践的运作开展过程要从单调的固有模式中解脱出来,科学借鉴,勇于探索,创新开展“活动专业化、管理课程化、运行方式项目化、考核评估科学化”的全新活动运作模式。

活动专业化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专业导师的指导带领下开展;管理课程化则要求将社会实践课程纳入学校课程化的管理体系,拥有独立的计划大纲,规定学时学分,社会实践的开展和实施需遵循计划大纲,并确保时间充足;运行方式项目化则是借鉴项目管理的经验方法,对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调研、立项、招募、实施、资金支持等方面进行严格监控管理;考核评估科学化则要求根据实践内容和形式,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通过评价评估逐渐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各环节,提升活动的实际效果。

4建立组织保障体系,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执行性

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指挥有力、分工明确、实施得力的组织机构,统筹规划,统一协调,明确职责、各尽所能,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指导;其次,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保证社会实践指导思想、战略规划、组织管理、实施、验收考核等步骤的严谨科学,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规范化、制度化;再次,建立全方位的保障支持系统,从政策、经费、技术等各方面提供长效保障支持,确保活动全程顺利开展;最后,完善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将社会实践本身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的参与意识,提升社会实践具体成效。

参考文献:

〖=1〗程敏.非正规学前教育研究概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

〖=2〗纪旭,杨志华.大学生骨干帮扶留守儿童长效机制探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01).

作者:田甜

上一篇:大众文化与语文教育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