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理论宣讲

2022-08-18

第一篇:科学发展观理论宣讲

中学科学发展观宣讲材料(范文)

中学科学发展观宣讲材料

按照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的总体要求,我校以打造和谐校园为目标,认真开展各项学习教育活动,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学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把我校建设成和谐校园是广大师生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发展。

一、充分认识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它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和人的全面发展,即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对外开放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是区委贯彻中央和省市委精神,面对新形势谋求新发展而作出的重要决定。开展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对于我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快速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各年级组要充分认识开展这次大讨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积极投身到学教活动中来,进一步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行动上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教育强区作出新的贡献。

二、开展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开展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校园”这个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发展观念的转变,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开展科学发展观的目标任务是: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战略决策,进一步增强构建和谐校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夯实全校干部职工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校的第一要务,进一步在全校形成“发展为上、发展为重、发展唯大”的良好氛围;强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观念,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的能力;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保证。要使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的过程成为我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过程,成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领导方式转变的过程,使科学发展观转化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转化为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能力。要通过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切实加快教育发展步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中要做到,坚持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坚持学习理论与创新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学习讨论与做好当前工作相结合,以学习讨论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构建和谐校园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思想认识、管理创新、政策调整等方面着手。具体来讲,我认为,现阶段构建和谐校园的紧迫的任务是: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在学校工作的具体体现。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学校以人为本,学校管理应体现人文关怀。在这个大家庭里学习、工作、生活,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就感、安全感、归属感,形成健康向上、和谐发展、安定有序、心情舒畅的环境。确立学校教育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以人为本,追求人和”的学校管理模式,对于我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职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创建和谐校园的主体力量,因此,加强教工队伍建设是保证创建和谐校园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学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制订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气氛。学校大力提倡同心同德,团结乐群的协作精神。在制定考核制度的时候,注意让教工在宽容、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竞争,大力培植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从而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构建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每个人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级和年级。我校坚持以政治思想工作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加强了日常行为管理,积极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体育等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一办学理念已变成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作为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学科间和谐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生力军。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和谐校园的生存与发展,教师是根本,班子是关键,校长是灵魂。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各项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带头人,只有学校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全校师生员工才能团结一致,有共识,同努力,形成最大的合力。

校长是领导班子的班长,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核心。校长要把教育的战略决策纳入社会整个大系统中,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源、财源、师源、生源,依靠社会、家长,在继承的基础上,确定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使学校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强阵地。

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第一要素。学校办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关键取决于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我校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使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成为了坚强领导集体,为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思想政治保证。我校各层次领导班子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班子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和治校的自觉性、主动性、前瞻性,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领导班子成员内部注重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实现工作效率、人际融洽和班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领导班子内部做到了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团结协作,职责分明。因此,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将为创建和谐校园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3、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治、文明、和谐的校园。

学校依法建立教职工工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发挥教工会和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证师生员工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努力实现教师员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尊重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重视发扬教师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主人翁精神;尊重教师的创新精神,鼓励和支持教师的教育创新;尊重教师的自我完善的要求。上下团结一心,密切干群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力量,同谋发展,共建和谐。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改进治校方式,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要继续坚持我校对师生进行的法制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坚定不移的步伐,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规范办学,提高我校的社会满意度和公信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以达到我们打造“唐山市品牌名校”的目标。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化校园,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我校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名校。长期的教育文化积淀,使她显现出浓郁的“依法执教,以爱施教”的校园文化氛围。进入唐山市重点中学行列后,更是将这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四十九中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四十九中文化的传承人。用四十九中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这对于活跃校园文化,弘扬四十九中精神,彰显我校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绿树成阴,生态怡然,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我们要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我们的校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创造人工和自然相和谐的绿色校园,编织科学与自然的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要树立“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

近年来,我校在环境教育和环保实践工作方面加大了力度,生态教育和环保活动开展得比过去更普遍,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呈现出新的进展态势,“绿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学生环境意识,良好的环保习惯正在形成。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讲究实效,继续深入开展学生绿色环保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就能营造出浓郁温馨和谐的校园生态氛围,一个园林化、生态化、最适宜读书和生活的校园环境。

5、建立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以民主、平等、和谐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精神氛围。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双重转变: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还意味着师生关系向着师生平等,互相合作,彼此尊重,民主教学方面发展。 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改变重智轻德,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形成和谐的同学关系。

此外,学校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发了很多教育资源(建立了校园广播站,举办了科技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6、“三位一体”的教育立交桥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

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具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作用,创建和谐校园必须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育人网络的建设,优化整合三方面的教育资源,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立交桥。

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要主动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师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传播者,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中,提升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子女间血缘的向心力所形成的情感责任、义务感和期望心、友爱等,是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但由于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有的家长对学校的教育不理解,不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通过学生家长学校、家访、网络等形式,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健康、积极向上、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在学生与家长之间建立平等对话、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新型家庭人际关系。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开设讲座,印发资料等形式,向家长提供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总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倍加珍惜四十九中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全面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使构建四十九中和谐校园成为光辉的现实!谢谢大家!

第二篇:推进铁路科学发展宣讲活动总结

四棵树线路车间党支部“推进铁路科学发展”大宣讲活动总结 在“推进铁路科学发展”大宣讲活动之时,四棵树线路车间党支部严格按照段党委的要求和部署,以包保分工的方式利用班组点名学习会、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在班组职工中认真开展“推进铁路科学发展”大宣讲活动。

宣讲活动中,支部以全国铁路工作会议盛部长工作报告和《全国铁路工作会议精神宣传提纲》为主要内容,紧密联系全路、全局和段的工作实际,围绕推进铁路科学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和面临的形式任务向全体职工做到“五个讲清”。即:向职工讲清铁路当前面临的形势;讲清推进铁路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讲清新形势下铁路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讲清当前铁路在安全、服务、经营等方面的新举措新成效;讲清我段发展前景和转换的经营管理理念;激励广大职工投身铁路科学发展实践的信心和决心。在第30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开展时,支部还将民族团结教育宣讲内容和“推进铁路科学发展”宣讲相结合,树立各民族间团结和大局意识,齐心协力为铁路运输保驾护航,推进铁路科学发展。

同时,为保证活动的实效性,支部在宣讲后还专门组织党团员、青工开展“我的昨天、今天、明天”交流座谈会。通过各自结合岗位实际和身边发生的变化,谈工作中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谈思想认识、谈工作差异和不足、谈工作打算,切实在交流中巩固宣讲成果。从而,引导教育广大青工立足岗位,承担主体责任,积极投身“铁路科学发展”实践中。

四棵树线路车间党支部

2012年5月24日

第三篇:学习“聚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上铁”形势任务宣讲材料有感

当前,我们正处在铁路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上海局职工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在学习了“聚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上铁”形势任务宣讲材料后,深有感触。作为铁路大家庭中的一员,应首先明确铁路作为国家客货运输领军行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所要背负的责任和使命,其次摆正自身心态,在以安全发展铁路事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在本职岗位中的职责,为铁路乃至中国运输业添砖加瓦。

一、始终把安全作为铁路的生命线,认真贯彻执行安全风险管理控制。安全始终是铁路的永恒主题,正如宣传材料汇总所述:实现运输安全长治久安,必须尊重铁路安全生产规律,确立新的安全工作思路,提高铁路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作为工务施工单位,引入安全风险管理方法,以“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思路,在深刻总结铁路安全工作规律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准确把握当前铁路安全特征和变化,摸索段安全风险管理控制的具体实施细则,从而渗透到我段大机维修施工的方方面面。为贯彻执行安全风险管理,从施工管理的角度,必须增强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完善计划提报、施工例会制度,在施工前,有序提报施工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充分预想可能影响正常施工的各种因素,做好平衡与防范工作;在施工中,干部职工遵章守纪,各号位操作人员、作业人员、防护人员、劳务用工人员按标作业,做到互控、他控,同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施工安全有序可控;施工后,进一步促进安全意识的强化、安全理念的提升和安全工作思路的优化,同步促进各项措施的落实,最大限度减少和消除安全风险。

二、努力提升段企业服务形象,切实提高旅客满意度。建造维修养护铁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以及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随着国家高速公路、航运、海上货运等其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铁路的现在与未来受到很大的挑战,认清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不断开拓创新,摈弃已有的老观念、旧习惯,要在不断提升铁路高新技术的同时,塑造企业服务形象,提升服务态度、服务环境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我段主要以施工为主体,虽不直面旅客,但作为我局各条线路养护维修的主体单位,线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各列车通行的质量,虽不直面服务对象,但是最后影响服务质量的关键。全面提升铁路服务形象,应从段开始至队至工班至每个人,全面提升线路质量,从我们手下的每一颗螺丝钉开始。

三、落实铁路科学发展的思路,强化段中修、维修技术水平。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是个物流的世界,谁拥有了“速度”,谁就能抢占市场,从实现铁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高速铁路发展是必由之路。现阶段,我段大机主要施工对象是有砟轨道线路,提速是运输业发展的需要。深入探索大机维修的技术参数、施工组织、施工模式,挖掘大机施工的潜能,在安全的基础上,使大机维修过后的线路质量达到最优,以承载更快的列车速度为首要目标,进一步发挥大机运用的质量效率,进一步提高段中修、维修技术水平。 铁路是国家发展中重要的一环,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铁路科学发展,不断促进铁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综合提升安全、服务质量、科学技术水平和多元经营化水平,使铁路这种大众化、大运量、低运价的运输方式所具有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铁路这种公共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

第四篇:紧跟理论创新步伐 践行科学发展观

授课目的:认清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内容: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一、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了解科学提出的深刻背景及重大意义,增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来自实践,是对实践中的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潮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科学认识。于是在2003年10月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二)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等多重关系,构成了一个新型的综合发展理念,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其基本内容清楚的定位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其中,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1、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

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中央作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些重大举措。抓住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构建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为我们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前提和保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完善党的领导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途径。三者相互统一,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结构和实践模式。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公平正义,首要内容是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核心内容是利益分配平等,本质内容是能有效的促进剥削的消灭和两极分化的消除,以最终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这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就会形成发展社会、发展自然的共识,就会齐心协力解决来自社会与自然的挑战,为着共同理而努力奋斗。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展,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这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源泉。社会活力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增长的保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我们应当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从而使社会活力竞相迸发。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这是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元素。而要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就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从战略高度审视和解决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子。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是实现生活富裕的条件,离开发展,富裕无从谈起;生活富裕是发展的目的,发展就失去了意义;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所必需坚持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保证。

以上六条基本特征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

一、公平与效率的统

一、活力与秩序的统

一、科学与人文的统

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谐社会体系。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国力强盛的象征。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党中央提出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的正确选择和必由之路,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的举措。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其基本要求是建立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扎实有效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第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推进却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 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

第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四、紧密联系实际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一)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新的阶段性重大成果, 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它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其实质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它的关键是要抓住发展观与世界观、方法论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 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 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一步深人探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将进一步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自觉性。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理论价值;实践意义

引言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深刻要求,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恢弘过程中,深刻总结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顺应了世界发展大势,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价值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

1、科学发展观是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根本方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下得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人民造福的过程。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发展观,实现了发展观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改变,扭转了以往要物不要人的片面观念和偏颇做法,这是发展观理论质的飞跃。因此,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所在、价值所在。以人为本理论价值的内涵还体现在, 就作为个体的人而言, 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 即作为个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人格、智力、能力、体力、创造力的和谐、完整的发展, 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以及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 不仅仅在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在于解放人、发展人, 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这也是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义、价值、目的和依归所在。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是以研究解决发展问题为着眼点的,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和发展特质。在当代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创造性地将我们党的发展思想升华为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新中国成立以来,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懈探索相联系,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相继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互为促进,等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以科学态度总结长期以来发展经验的产物,它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智慧,把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从总结历史和着眼未来的结合上,融会贯通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并成功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发展理论。可见,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除了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还必须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新中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新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基本表现。从我国发展战略的全局出发,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调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这是非常鲜明重要的思想,是发展思路的亮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提出来的,它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路,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要从思想上弄清为什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准确认识当代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目前我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才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在新的历史起点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引导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同时,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避免运用不够、结合不紧、贯彻不实、找不准切入点、片面主义、以偏概全现象,必须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中汲取力量,全面拓展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向和途径。用科学发展观检验、推动、促进、指导、完善各级立法工作,好的经验要融入政策、制度、规章、法规、地方或部门法律法规、国家法律和军规,融入计划、中长期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融入国家标准,注重解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缺失和制度障碍问题,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科技创新、环保约束、财税分配、民生保障、发展方式等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与已有的制度机制相衔接,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基层上下贯通、统一协调、科学配套、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并适时实现科学发展观“入宪”,健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刚性制度安排,建设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法治环境。

(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选择

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发展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只有发展,才能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社会才能更加和谐。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效协调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特别是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马克思说过,利益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所奋斗的一切归根到底都与其利益相关。要协调好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价值原则和价值标准。 “ 五个统筹” 就是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举措。面对体制转型所带来的种种不和谐,通过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 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不和谐状况,把矛盾控制在社会转型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按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公平、公正地分配社会利益,才能实现发展的和谐。科学发展观从实践角度为当代中国人的实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原则,从而使被扭曲了的实践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这应该说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实践价值

(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指向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洞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从而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领域、多方面的发展目标。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 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既大力提高经济效益, 又关爱劳动者的人身安全; 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又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既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又注重环境保护、注重资源节约; 既坚持国内各地区、各阶层和谐发展, 又坚持对外和平发展, 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各项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现代化的实践应该采取协调发展战略, 应当坚持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原则, 这既是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 也是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选择。作为社会发展目标, 我们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结论

在当代中国,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实施, 已经并且必将继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科学发展观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境界,而且规划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到2020年“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具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将引领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 1] 李士坤.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和理论特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 2] 曾庆红.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J]. 求是, 2007( 6) [ 3] 李京文. 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5,(01) [ 4]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N]. 人民日报, 2006 [ 5] . 李爱萍.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与科学发展观[J]求实, 2005,(S1) [ 6] 朱正昌.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东岳论丛, 2004,(01) [ 7] 潘博.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解读[D]. 黑龙江大学, 2010,(11) [ 8] 李君如.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05) [ 9] 张纯和.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D]. 安徽大学, 2004 [10] 徐苗苗.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及实践意义[D]. 新疆大学, 2005 [11] 魏淑元.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