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英歌乡村民俗文化论文

2022-04-23

摘要:本文围绕“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主题,以潮州市文里村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对潮州市文里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情况展开深入调查。潮州市文里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的硕果离不开本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也离不开村两委对本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文里村通过挖掘本村历史文化,唱响村歌,发扬中华民俗文化等方式使得本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有了新的风貌。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潮汕英歌乡村民俗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潮汕英歌乡村民俗文化论文 篇1:

春节“营老爷”,潮汕神灵坐轿出庙巡游

在中原大地,很多地方的春节到农历初六就已经结束。而在潮汕地区,春节重头戏才刚刚开始。

春节期间,只要你在潮汕地区的大街小巷走一走,肯定会不期而遇各种“营老爷”活动。

潮汕人为什么称诸神为“老爷”?

“老爷”是潮汕地区对神灵的尊称,是潮州地区的守护神。之所以将诸神称为“老爷”,跟称呼官员一样,是因为人们把神灵世俗化、人格化。明清时期,潮汕地区的每个乡村都有神庙,一般建在村庄里面,实行人神同居同住。如今,绝大部分乡村依然保留着这些神庙,当地俗称“老爷宫”。

在潮汕地区,人们由于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尊崇,很多人心理上依赖于神灵和祖先的庇佑。民间尊奉的神灵体系较为庞杂,融汇佛教、道教信仰、自然崇拜以及祖先先贤崇拜等多方面。

神明的种类和保佑的范围各不相同:有主管天地的天公和土地爷;有主管农业的三山国王;有主管小孩平安的公婆母;有主管读书进仕的孔子爷、韩文公,还有管全面的玄天上帝等。

潮汕拜老爷拜祖宗,不仅仅是逢年过节、初一十五,平时遇到难事或灾害,或者有什么心愿祈福,也会求助于神明。按习俗,每年农历腊月要送神回天过年、团圆;农历年初要接神到人间保佑,各种大小祭拜活动,接踵而至。“营老爷”,就是为迎接老爷回人间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当地俗称“大劳热”。

“营老爷”习俗的由来

“营老爷”起源于土地崇拜,是由古时乡闾的伯公祭祀发展而来。土地崇拜导致土神的产生。土地之神,古人称之为“社”,潮汕人则把它叫做土地公或者伯公。在以前的乡村,各乡各里都有祀奉伯公的传统。祭祀伯公,保留着上古上神春祈的遗俗,祈求的是一整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五谷丰登、大小平安。

据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记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飧其昨。”

“营老爷”的营字,是潮州方言词,保留着回绕和畛域的古义,是来回走动,飞来飞去的意思,《诗经》中便有“营营青蝇”之句。从流传至今的形式看,有迎神酬神意义在,因此有的文字表达为“迎老爷”。

“营老爷”就是在村中开阔地方设置临时“神厂”,将神像从庙里请出,举行集中祭拜仪式,场面甚为壮观。然后用八台大轿抬着老爷,到村子里游行,最后再送回神庙安放。

“营老爷”当天,大家会自发搬出家里的八仙桌,集中到神厂,奉上传统的祭拜食品三牲(卤鹅、鸡、猪脚)五粿斋碗,还有大金纸节,具体用哪几种,也因神明种类和时节不同而各异,从而产生了各式各样具有地方特色的丰富民俗美食,有红桃粿、韭菜粿、糍壳粿、豆目粿、甜粿等等各种美味粿品。现在祭拜时,有些人为了方便省事,直接买些糖果、水果的也有。因此,有些传统工艺的美食,也在时代进步中不断地流失,比如传统做法的薯粉粿等。

按潮汕习俗,“营老爷”分文营和武营两种。

文营是在祭祀仪式过后,将老爷请上神轿,由选定的壮丁抬着,仪仗鼓乐前导,巡遍社区的每一条大街小巷,再绕社区的边界游行一圈, 回到神厂。

武营是在祭祀仪式过后,先用红绸将神像捆紧在神轿上,做好疾跑的准备。营神开始,各条巷头巷尾都燃起篝火。丁壮们抬起神像,飞奔来到篝火前,用力把神座举到头上,然后纵身跳过火堆,跑过小巷。跑完村里的巷子,又跑出田间,抬着老爷巡游村界,回到神厂。潮汕人把这种武营形式叫做"走老爷"(潮汕话的“走”,是“跑”的意思,也是一个保留着古义的方言词)。有些地方的“营老爷”民俗几近疯狂,比如澄海盐灶的拖老爷和潮州卧石的绞老爷。

在神厂的集中祭拜仪式完毕,老爷就开始出巡了。

“营老爷”没有固定形式

老爷出巡的仪仗队伍,没有固定形式,一般由标旗、彩旗、花篮、醒狮、英歌舞、大锣鼓、潮乐队、长老队等部分组成。队伍可长可短,长到几千人,短到几十人;组织单位或大或小,小到一个村、一个乡,大到一个社区、一个城镇,或者相邻的几个村子由于行政上或经济上有密切关系的,或是有共同供祀的大老爷的,都可以一起商议组织、串连巡游。

老爷出巡的时候,由八名壮丁,用八抬大轿抬着出游,尽可能地游遍各个角落,以期盼神明在新的一年里能雨露均沾,保佑每一个人每一寸土。游神队伍一路上敲锣打鼓,浩浩荡荡,所到之处,村民夹道燃炮相迎。有的村民会用手摸一下老爷,相传这样可以给自己及家人带来好运气,并保一年平安。“营老爷”期间,家家户户还会将神庙的灯火接点自家灯笼,然后挂到自家大门上,祈求的是香火不断,俗称“点灯笼”。

村民们以能参加游神为荣,一般参加游神抬轿的须为去年新婚或添新丁(家有新生男婴)的壮汉,多人报名时需抽簽决定抬轿人选;除抬轿人外,其他有资格参加游神的人可以扛旗参加游行。抬轿的时候,要不停摇晃,摇晃得越厉害,说明神灵越高兴;神灵一高兴,保佑的力度就会越大。

为了使老爷更高兴,在“营老爷”日子的前后几天,一般会搭戏棚做大戏(请潮剧团来演潮剧)给老爷观赏,演戏酬神。村民们当然也欢天喜地与神共赏同乐,在声歌轻婉、英歌曼舞中陶冶情操、娱乐娱乐。

“营老爷”的时间和意义

“营老爷”的具体时间,各不相同,是根据各乡村供奉的老爷种类而定。一般从正月初四部分老爷回人间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前后达到高峰期,甚至到农历二月初,“拜老爷”及“营老爷”活动在潮汕地区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潮汕民俗文化,形成了当地的特殊节日,民间地位超过一般意义的春节。很多在外做生意的潮汕人,即使没时间回老家过年,也会尽量回老家参加“营老爷”活动。故潮汕有"营神正、二月"的俗谚。

春节“营老爷”,无论规模大小,不管文营武营,其原始意义,都是为了净土驱邪、祈求平安。既充分展示了观赏性和娱乐性,同时也是美食的比拼、舌尖上的较量,且达到整顿社区秩序、强化社区治理、团结邻里关系等作用。

或许有的人认为,“营老爷”带有迷信色彩,但对于潮汕人来说却是一种故土情怀的召唤。潮汕人通过“营老爷”这项古老祭拜仪式来弘扬礼智仁义信,增强族群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代表的是族群枝叶的繁衍。

“人虽远,家恒在”,纵在天涯海角,潮汕人一句“胶己人”便能两肋插刀、守望相助;一句“家乡有事”,便会毫不犹豫、不辞千里!

如果说潮汕工夫茶喝的是人情味,“营老爷”传承的则是桑梓之情!

作者:吴言

潮汕英歌乡村民俗文化论文 篇2: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探究

摘要:本文围绕“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主题,以潮州市文里村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对潮州市文里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情况展开深入调查。潮州市文里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的硕果离不开本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也离不开村两委对本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文里村通过挖掘本村历史文化,唱响村歌,发扬中华民俗文化等方式使得本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有了新的风貌。本文基于文里村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给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文里村;乡村振兴战略

一、文里村总体概况

文里村是名副其实的侨乡,也是大乡,是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人口最多的村。文里村在发展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可以说在全潮州市,乃至全广东省都是屈指可数的,是真正的强村、富村。文里村能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取得一系列的成就,首先离不开文里村的经济建设发展。文里村充分利用交通上的便利,抓住土地价值高,有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的地理优势,发展实体经济,其中以商贸服务业为主。

文里村充分發挥村委的力量,对村里位于公路两侧的商铺进行统一规划改造,建成一系列保留有潮汕传统建筑特色的崭新商铺并对外出租。通过这些改造工程,提高了公路两侧商铺的商业价值,统一且具有特色的风光吸引了大批商户入驻,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前去消费。每一年文里村村委从这些改造之后的商铺中收取一笔非常可观的租金,并在年末把这些收到的租金以口粮的形式发放到每位村民手中,每位村民在年底收到的含口粮分红不低于1600元,再加上房地产的开发,吸引了大型零售商场等大批商家到文里村落户,这些都给文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非常丰厚的收入。以2015年为例,文里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1800万元。这些收入在年底分红给村民后,剩余的部分则用于本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文里村村委通过对旧商铺的改造,吸引大批商家落户文里村,将集体铺面的利益最大化地发挥出来,首先提高了村集体的经济收入,拓宽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渠道,带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村民创造了最大的经济利益。其次,这些改造工程,也改善了原先的商贸环境,改造了街景,在改善村容的同时也使得潮安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除了文里村村委的改造工程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外,文里村村委还十分支持本村村民进行自主创业,村里出现了一批批优秀的企业家。除了市政府、区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大力扶持外,海外华侨对家乡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也对文里村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文里村充分发挥了作为一个著名侨乡的优势,这些在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的爱国爱乡华侨企业家,对家乡的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了一系列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文里村的众多民营企业家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吃苦的精神,开创了一批批在当地十分有名的民营企业。文里村的民营企业以食品、建筑建材、粮食加工行业为主,其实力在庵埠镇乃至潮州市的民营企业中名列前茅。文里村的民营企业在潮州市百强企业中榜上有名,每年为区政府税收做出了巨大贡献。文里村已经改变了原先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现在文里村的经济结构是以工业为主导,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目前在第二产业经济的带动下,文里村的服务产业也在稳步发展。这些取得一定成就的民营企业家不忘家乡对他们的支持,反哺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为文里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也是文里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耀眼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文里村乡风文明建设情况

(一)谱写文里之歌,奏响文明之曲

文里村两委以“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为指导方针,根据文里村优良的村风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里村作词谱曲,创作了《文里之歌》,在村里的街头巷尾传唱。这首《文里之歌》唱出了本村的古往今来、历史古训、朴实乡风,是文里村的村歌。这首歌朗朗上口,村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上几句。文里村拥有自己的村歌,是该村在乡风文明大树上又结下的硕大果实。要知道,在文里村这样人口规模较大的村落,十姓同住却能和睦相处,互相包容,且邻里之间往来深厚、乐善好施、孝老爱亲、崇德向善十分难得,这些优良的村风都蕴含在《文里之歌》的一词一句中。优秀的村风孕育了《文里之歌》,《文里之歌》又反哺了文里村村民的心灵,对村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教育作用。在传递社会主义正能量的同时,又弘扬了本村的优良传统。除了《文里之歌》外,文里村还有《文里村道德建设三字歌》以及《文里村道德建设一点经》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在村民中传唱。这些歌曲之所以能在文里村“火”起来,还要得益于村两委将这些歌曲引入到该村小学的课堂,由老师教学生唱,学生回到家后又教会家长唱,通过这种“小手牵大手”的方式起到不错的宣传效果。与此同时,除了利用村歌的教育作用,文里村还出台了一系列村规民约,推进依法治村,为文里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二)记录悠久村史,传承优秀文化

文里村创始于南宋时期,有着悠久且深厚的历史底蕴。文里村村两委为了更好地保留祖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再度焕发光彩,让今天的年轻一代和后人了解并走进本村的历史文化,与相关文化单位合作编写了《文里史谭丛书》。其中,《文里史谭丛书》又包含了《文里人文史考》《文里建筑史考》《文里文化史考》这三部子书,详细记录了文里村的人文、建筑、历史。

此外,文里村还为潮州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潮州传统民居和祠堂、宫庙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历史价值,其修筑十分讲究,外观典雅精美,一砖一柱都蕴含了儒家思想文化。文里村村民李煜群根据村里的传统民居和宗祠,在村委的大力支持下编著了《潮州传统建筑格局与吉祥图案释义》。书中对潮汕地区20多种传统民居,祠堂、宫庙的风水格局进行了详细解说,还记录了传统建筑的木雕、石刻、壁画等构件和传统吉祥图案的风格蕴意,为保护和传承潮州传统建筑文化出了一份力,也为后人了解潮州传统建筑文化留下了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三)打造文化长廊,镌刻文里村史

在2018年,文里村正式建成了文里城南文化长廊,这意味着文里村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又取得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成就。这条仿古文化长廊坐落在文里城南景园内,长廊的壁面上镶嵌着57块碑文,整条长廊宽约3米,长约57米。为了打造这条文化长廊,文里村村委从长廊的选址到建设都下了很多工夫,尤其是长廊上碑文记载的内容,更是费尽心思,精挑细选。而文里村的村民也十分支持文化长廊的建设,企业家们有钱出钱,村民也有力出力,为文里城南文化长廊的建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书画家在文里城南文化长廊上留下了自己的作品。文里村村两委有幸邀请到国学大师饶宗颐,为这条文化长廊的对联和三门匾额提笔,此外还有诸多知名书法家为此条文化长廊挥毫书写。这些名家的参与,更加深了文里城南文化长廊的文化底蘊。这条长廊可以说是文里村的“百科全书”,长廊碑文主要对文里村的人文历史、民俗信仰、地理分布等多方面、多层次进行了详细地记载,这对向本村村民和外来民众展示文里村的文化特色和人文风貌提供了平台和渠道。这条文化长廊的建成也提升了文里村村民的凝聚力、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组织文艺团体,保护优秀民俗

在文里村村两委的认真筹划下,组织成立了醒狮队、舞龙队、英歌队、麒麟舞队、潮乐社、鲤鱼队,除了这些文艺团体,另外还有潮州大锣鼓队2支,龙舟队4支。文里村村两委为了组织成立这些文艺队伍,还专门聘请了精通表演的师傅,主要面向村里的青少年进行免费教学,这么好的学习传统民俗文化表演的平台,吸引了村里很多青少年加入这些民俗文化表演队伍。这些民俗文艺表演队伍不仅活跃在文里村,最近几年里,这些文艺表演队伍还走出文里村,多次代表潮州市参加各种文艺比赛。在各种国家级、省级的文艺比赛中,这些民俗文艺表演队伍也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其中,文里村的麒麟队在“2017年首届中国麒麟王”争霸赛中获得了金奖,鲤鱼队和英歌舞队则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赛中得到了银奖,舞龙队和醒狮队也分别获得了广东省文化厅的“银龙奖”和“传承奖”。这一系列的荣誉也让文里村被评为“全国传统文化先进示范村”。

三、思考与启示

(一)经济和文化建设两头抓,经济发展是基础

文里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得益于经济实力的支持。文里村成熟的农村集体经济和大量民营企业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和保障。经济先发展起来,精神文化建设才能得到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应该基于自身的发展条件,深入分析本村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学会趋利避害,重点抓住和充分利用本村的优势发展经济。比如文里村充分利用区域地理优势和海外侨胞的支持,使得商业经济活动快速发展,从而为乡风文明建设积蓄实力。

(二)进行宣传教育,营造优秀乡风

广大农村地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有效合法的渠道和平台,对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熏陶。比如,出台一些民约村规,或者编写村歌之类容易教学的文化成果,利用村里的公示栏、广播等进行传唱,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思想境界。还可以学习文里村“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将这些带有教育意义的文化产品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学习后回家教给家长。

(三)深入挖掘历史底蕴,保护祖先的智慧成果

每个村都有每个村的历史,而历史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大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时也不要忽略对本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都是无价之宝。可以通过深入地挖掘本村的历史文化,以整合、收集、记录等方式保护和传承,并将历史文化成果向村民展示,让村民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升华。无论是古训,还是传统艺术,都具有教育意义。要充分利用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其教人育人的作用,让本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同时,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也能加深村民们对共同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村民之间的凝聚力。

(四)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民俗,丰富村民文娱生活

广大农村地区在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时要加大保护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村两委要发挥领导作用,组织民俗文艺表演队伍,同时也要为民俗文艺表演队伍提供一定的教学条件和表演平台,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民俗与村民的文娱活动联系起来,吸引和鼓励广大村民加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大军。除此之外,广大农村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民俗文化节、文艺巡演或者文艺比赛等,为传统民俗表演队伍营造表演环境。让村民在观看和参与民俗表演活动中得到精神境界的提升,丰富村民的文娱生活,同时也培养了村民对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使得人人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人,也助力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来源,让农村建设呈现出更加崭新的面貌。

作者: 沈润森

潮汕英歌乡村民俗文化论文 篇3:

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南文化旅游发展

[摘要]文化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核心,发展文化旅游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要。虽然海南拥有丰富而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海南旅游文化品位并不高。本文分析了海南文化旅游的资源类型、海南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以及海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最后提出了海南文化旅游的开发思路与构想。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文化旅游;海南;资源

一、发展文化旅游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要

国际旅游岛是指为了大力发展国际旅游而对旅游产业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为主要特征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的特定岛屿区域。《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将海南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其中生态环境、文化魅力、社会文明、开放、绿色、和谐等核心词汇都与文化相关,文化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核心。

根据国家旅游局抽样调查,入境我国的游客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见下表。

1997-2009年,入境游客感兴趣的旅游资源,山水风光仅提高1.9个百分点,属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文物古迹则提高4.3个百分点、民俗风情提高10.7个百分点、文化艺术提高10.2个百分点、饮食烹调(属于饮食文化)提高15.6个百分点、节庆活动提高10个百分点,这就印证了激发国际旅游的动机是与旅游地居民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项对美、日、法、德、英五国游客访华动机调查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了解当地民众的生活文化(占100%)、第二位的是了解历史文化(占80%)、第三位是游览自然风光(占40%);对来华美国游客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表明,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企业间的竞争不是资源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只有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特色,赋予本地旅游产品以更多的文化价值,旅游发展才具有持续性。发展国际旅游、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海南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时机。

二、海南文化旅游资源类型

(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1.人类文化遗址。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遗址是落笔洞遗址(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皇帝洞、米察洞遗址、仙人洞遗址、大港村遗址、石贡遗址、风鸣村遗址、付龙园遗址和贝丘遗址等。昌江县七叉镇燕窝岭和混雅岭发现的两个旧石器遗址,使海南人类活动史可追溯到2万年前(落笔洞遗址距今仅1万年)。

2.社会经济文化遗址。自西汉设珠崖、儋耳两郡以来,历代在海南设城不绝。现存的仍见城墙和道路界限的古城是琼山府城、儋州古城、崖州古城、定安古城、昌化古城、乐会古城、万安州城、儋耳郡城和珠崖岭城等;海南的古建筑有300处,属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5处,著名的是:崖州迎旺塔和孔庙、万宁青云塔、琼海聚奎塔、定安见龙塔、定安解元坊、文昌孔庙、澄迈美郎双塔、府城鼓楼、海口南洋骑楼、博鳌蔡家宅等;主要攀崖石刻有东山岭攀崖石刻、黎母山攀石刻、天涯海角石刻、五指山石刻等;主要名人故居和纪念建筑是海瑞墓、丘浚墓、五公祠、东坡书院及宋氏故居、张云逸纪念堂、冯白驹故居、冯平故居、王文明故居、杨善集故居、海瑞故居、丘浚故居、“南霸天”旧居等。

海南近现代社会经济文化遗址主要有:日本帝国主义侵琼遗址——南渡江铁桥,石碌至八所、安由至黄流窄轨铁路、东方八所死难劳工遗址和三亚田独死难矿工遗址;由爱国华侨何麟书先生从马来西亚归来后亲手创办的、位于琼海市东太农场的中国第一橡胶园。

3.军事遗址。海口市秀英古炮台(1891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下令建造,与上海吴凇口炮台、天津大洁口炮台和广东虎门炮台并称中国四大炮台)、海口市白沙门和临高县临高角(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琼州海峡、强澄海南的地点)、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以及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等。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1.民俗风情。海南比较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是——军坡节:1300多年历史的军坡节又称海南人的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到三月之间举办,分为“公期”和“婆期”,主要是纪念民族英雄冼夫人,是海南民间最负盛名、规模最大、最为隆重、独具海南民俗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的民俗节日。

黎族三月三节:每年农历三月三各聚居区的黎族都要举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赛歌会、篝火晚会、彩车比赛、花灯展览、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男女青年对歌、民族歌舞表演等庆祝活动,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的传统节日。

南山长寿文化节:每两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期间在三亚举办,活动为期一周。以“生态健康、国泰民安、长寿延生”为主题,展示海南省长寿岛形象,推动老年旅游事业的发展,倡导“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的社会主张,继续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老、孝母”的优良传统。

天涯国际婚礼节:每年十一月在三亚举行。婚礼节中举行一系列婚庆活动,同时在美好的椰风海韵中举行各种有趣味、有纪念意义的旅游活动。

元宵送灯:元宵送灯是文昌的一项传统项目,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夜晚,人们掌着一盏盏花灯(花灯整个可见72个大小红“喜”字和36个“寿”字。在灯的正面还印有“招财进宝”,“连生贵子”等吉利的词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风景画),由一个“灯主”领队,排成长龙,敲锣打鼓,燃放炮竹沿村游行,然后到离村不远的公庙去,鼗灯挂在庙的内外,灯一挂好,人们便蜂拥而上去抢采花灯,除送灯外,还有跳盅盘舞、演木偶红、琼戏等文娱活动。

中秋歌节:产生于宋代末期,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在素有“诗乡歌海”之称的儋州举行。主要活动内容有儋州山歌、调声对歌比赛和“赏月”等项目,歌手们手舞足蹈、男歌女答,以“唱倒”(即不能答歌)对方为止。赛歌活动一般在下午3时至5时,夜晚则以村为主体举办“中秋情酒歌会”,男女歌手对唱情歌,共尝月饼,直至凌晨。

换花节:海口府城地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夜举行的风情独特的节日。换花节历史悠久,据说开始于唐代的贞观元年。以前是换香,意在香火不绝;现在则换花,成为凝聚友谊、美好、幸福、欢乐为一体的新娱乐形式,换花活动的规模、范围、区域也扩大。

海南岛欢乐节:每年十一月举办。特点是“旅游搭台,唱旅游戏”,通过在各市县、由各地方为主并吸引社会各方面参与举办的各种旅游和娱乐活动,为游客提供了宽松欢快的旅游度假环境。海南岛欢乐节体现了国际性、参与性和欢乐性。

2.文学艺术。海南是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都有自

己的文学艺术,其中黎族文学艺术最具有代表性。黎族的口头文学形式生动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代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著名的有《人类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勇敢的打拖》、《绣面的传说》、《鹿回头》等,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黎族还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音乐题材丰富、曲调优美,有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和器乐曲。

(三)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佛教对海南汉族影响较大,主要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是南山祠(三亚南山)、普渡祠(定安长风山)、三味祠(陵水)和潮水祠(万宁)。主要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是大小洞天(三亚)和文笔峰(定安)。伊斯兰教主要在三亚羊栏。黎族有自己的传统宗教。

此外,海南还拥有丰富的山水文化旅游资源(如山水风光、山水休闲娱乐等)及建设文化旅游资源(如公用设施、娱乐文化设施等)等。

三、海南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员是旅游文化的发掘者、承载者和传播者,但目前海南旅游人才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受教育程度整体水平较低,如,在全部旅游从业人员中,具有中专或高中学历的占49.5%,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仅占13.3%(其中大专10.1%、本科2.9%、硕士以上0.3%)。

(二)文化旅游开发意识不足

海南的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缺乏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吸引游客、用文化内涵厚重的产品和服务参与竞争及用系列化的文化形式获取综合效益的意识,海南旅游不注重打文化牌。

(三)文化旅游质量不高

文化旅游主要是通过专项线路、节事活动、文化表演、纪念品和出版物等来综合表现的。但海南文化旅游开发方式简单,基本停留在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的简单组合上;开发深度方面,由于对文化旅游资源认知开发层次较低,大量的文化旅游还没有找到合理的载体,海南文化旅游地域特色不鲜明;政府兴办的纪念馆、博物馆并未真正纳入旅游线路,缺乏吸引力;由于景点开发、旅游资源、人力资源、交通和服务等方面的整合力度不够,文化含量高的旅游精品少,现有文化产品又缺乏参与性、体验性,海南文化旅游仍然以观光旅游为主,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不足。此外,规模大、影响力强、效益高的文化节庆活动较少,专业化的旅游文化表演更是不足,文化旅游纪念品少之又少等等。

(四)缺乏足够多的大型文化旅游项目

海南大型文化旅游项目仅有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占地75000亩),而海口灵山佛教文化公园(占地1200亩)和三亚鹿回头黎族文化旅游区(占地500亩)规模偏小。目前正在建设中、被业内人士看好的“填补琼北地区缺乏大型文化旅游景点空白”的定安文笔峰文化旅游区就是建好投放运营,也无法最大限度地将海南丰富的文化向世人展示出来。

四、海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及开发构想

(一)开发重点

海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海南要开发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产品,就必须整合现有资源,重点开发以下最具有海南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1.贬官文化。海南是唐宋封建王朝的主要流放地。据统计,流放海南的唐朝大臣有22人、宋朝大臣27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五公”(唐朝宰相李德裕和宋朝宰相李纲、李光、越鼎和胡铨)和宋朝诗人苏东坡。这些贬官既是杰出的政治家,又是优秀的学者;既是正义的代表,又是政治的牺牲品,为海南文化注入了刚正不阿的政治骨气(如海瑞),对海南人的影响极其深远。苏东坡还是海南文化的启蒙者。

2.移民文化。海南是我国方言种类较多的省份,最主要方言有黎话、海南话、临高话、军话、儋州话,其他方言是村话、迈话、客家话、苗话及回辉话。海南语言的多样化表明,海南是个移民之岛。

海南最早的移民发生在大约新石器中期或更早时(距今有3000年以上),海南的最早移民是黎族,他们陆续从海上迁人。随黎族迁入之后的是“临高人”。西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海南设立珠崖、儋耳两郡,海南出现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汉族移民。此后,中国北方战乱,作为“避居”之地的海南岛,吸引的移民逐渐增加,宋代海南出现第一次大规模移民,经元、明,清代出现高峰,闽、粤、桂是海南人口主要来源。新中国成立后,海南出现了五次移民潮——1950年海南解放,部分军人转业地方;50年代的“橡胶热”引发的移民;60年代的“垦荒热”引发的移民;70年代的“育种热”引发的移民及80年代“建省热”引发的移民。移民的迁入,使海南人具有了包融四海之心,造就了海南文化独特的文化品格。

3.华侨文化。海南人移民潮是双向式的。对外移民发生于明代,回流移民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双向式的移民潮,带给海南某种较开放的文化心态,使海南人接受和认同外部世界没有太大的障碍。海南人没有大陆某些地方那种较强的排外情结,这是海南独特的移民文化造成的”。海南人移民最多的地区是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目前分布在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南华侨有200多万人。海南是我国著名侨乡。

4.黎族文化。最早迁入海南岛的黎族同胞,创造了古远、具有独特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原始文化。物态文化的主要体现是住宅(代表性住宅是船形屋)、服饰(对襟、上衣和简裙,加上各种饰物)、饮食(如竹筒饭、山兰酒等)、黎饰、独木器、制陶、黎药等,制度文化主要是“合亩制”(“合伙共耕田地”)和“峒”(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符号文化包括歌谣、音乐舞蹈、礼仪风俗,观念文化如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

5.红色文化。海南琼崖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处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下和在敌重兵围剿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成功地策应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创造了23年红旗不倒的琼崖革命精神!作为琼崖革命一个代表和世界妇女革命一个典范的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则被搬上了银幕和舞台。

6.海洋文化。海南海洋文化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看,三亚落笔洞遗址、陵水贝丘遗址和荣村遗址等都在沿海地区,表明海南最早的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以捕捞、狩猎和采集为主,海南的海洋文化的源头至少可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落笔洞文化时期。黎族的代表性建筑——船形屋(外形像篷,内部像舱的竹木干栏式建筑)就可能与海洋文化有关,黎族先民在移居海南岛前就已熟练地掌握了造船和驾船技术,从而使渡海定居海南成为可能。大陆移民陆续迁居海南及海南人跨越广阔的南海外出谋生,都要借助大海,与大海紧密相连。汉代开辟了以南海为中心、与王朝周边国家及非洲和欧洲等国家通

商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海南岛与南海诸岛正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航道要冲,海南古代海洋文化也就走向繁荣。

7.戏剧文化。琼剧。海南的主要剧种,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朝中期由闽南、潮汕传人,后吸收海南当地民间小调形成,有360多年历史。经历了闽南杂剧逐渐地方化、交错使用海南乡音,吸收民间小调、歌舞八音、道坛乐曲的不断变化。还有临高人偶戏和公仔戏都具有海南鲜明的地方特色。

8.生态文化。海南是我国最早提出实施生态省建设的省份。1999年海南省人大通过了《海南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之后陆续制定和修订了50项与生态省有关的法规,初步形成了生态省建设的法规体系。农业方面,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工业方面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实行工业发展与环保有效统一;旅游业方面,按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应;城市建设大搞美化绿化、实施精品文化工程;农村则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目前,生态文化已渗入到各行各业和全体居民心目中。联合国地球理事会主席、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莫瑞期·斯特郎指出“海南有希望成为世界生态文化中心”

(二)开发构想

1.培养一支精通海南文化、懂得市场运作的旅游人才队伍。要大力发展旅游教育尤其是旅游高等教育,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培养步伐;同时,强化海南乡土文化课程教学,提高人才的乡土观念和素养。

2.加大发掘海南文化资源的力度。海南文化底蕴深厚,对海南文化进行挖掘、梳理、解读、转化为旅游资源,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各方力量鼎力合作。各级史志部门要发挥自身工作业务优势,把研究整理海南文化作为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心;海南高校、各类研究机构要加强对海南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梳理工作;旅游部门负责将海南的各种历史传说、典故、民间传统、诗词、人物传记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提炼和挖掘,精心策划、包装、宣传,让旅游者体会蕴藏在景区景点中的文化内涵。

3.加强区域沟通与协调,避免文化产品雷同化。海南各市县同处一个地域文化中,许多地方旅游资源具有相似性。为防止文化旅游产品雷同所引致的同质化恶性竞争及有可能对文化资源的破坏贬值,海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加强区域沟通与协调,即在旅游主管部门组织下,各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特色主题进行项目规划和开发,打造海南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海南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开发。

4.突出海南文化特色,建设海南文化旅游品牌。贬官文化、移民文化、黎族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生态文化等是海南特色文化,是海南文化旅游资源最大亮点和卖点,具有打造成旅游精品和品牌的条件。要充分利用海南特色资源,突出市场性、创新性、参与性,开发具有海南地方文化特色的系列旅游精品,真正做到“人无我有”,最大限度地丰富旅游者的游历,提高其重游率。

5.建设海南文化旅游网络。省内文化旅游网络方面,应从全省战略高度出发,为旅游者设计最优的旅游线路和旅游方案,克服部分地区尤其是乡村交通不便给旅游者带来的进入障碍,节省其在途时间、增加游览时间,提高旅游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沈受君,民俗旅游的现状与发展[J].民俗研究,1995,(1)

[3]喻学才,我们应从海洋规划中学习什么?[J].旅游学刊,2001,(4)

[4]张三夕,从古代的政治流放地到现代的经济特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3)

责任编辑:昱文

作者:李颜 王永挺 尹正江

上一篇:美国与中国的生命教育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