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烟主要措施及成效

2022-08-18

第一篇:控烟主要措施及成效

加强团队组织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一、基本情况

新我校现有教师14名,其中团员教师7名;共有少先队员123名,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校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方针,加强了团队组织建设,打造了校园特色文化,使学校各项工作走在了农村小学的前列。尤其是学校的团队工作更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团队活动情况

(一)、共青团活动丰富多彩,团员教师一展风采

1、以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为契机,促进团员教师的快速成长

我校的7名团员教师组成了学校的共青团组织,学校团支部以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为契机,开展了团员教师岗位练兵活动,具体活动内容有鼓励团员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教学三大比武活动;优质课赛讲活动;论文评比交流活动;和说课比赛活动。以此促进团员教师快速成长。

2、以“五四”青年节歌咏比赛为抓手,展示团员教师的艺术风采 近年来的“五四”青年节,学校都要举办青年教师歌咏比赛,发动青年团员教师参加比赛,在初赛的基础上,评出优秀选手参加镇县级的青年教师歌手大奖赛。意在通过歌咏比赛活动充分展示团员教师的艺术风采。

3、以师德演讲活动为时机,提高团员教师的演讲艺术

每一次师德活动月,学校在此时层层开展师德演讲比赛,青年团员教师一律要参加演讲比赛活动,首先是各校进行初赛,在初赛的基础上,各校选拔优秀选手参加中心小学的比赛活动,最后在复赛时选出获胜选手参加镇县级师德演讲活动,以此提高团员教师的演讲艺术水平。

(二)、先锋精神引领成长,艺术感恩相得益彰 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完善少先队组织、阵地、队伍、制度建设的同时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根据我校已创建的艺术校园特色,教育引导少先队员学习先烈们的崇高精神、良好品德、坚强意志、增强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先锋中队”活动打造少先队品牌项目,达到艺术活动、感恩教育相得益彰、先锋精神引领少先队员成长,人人争当四个好少年的良好风尚。

1、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为了面向全体儿童,面向儿童艺术素质的综合提高,学校开展了全员参与的兴趣活动小组。根据儿童的个人兴趣爱好,利用每天下午第三节的课外活动时间,培养儿童的一技之长,开展了书法、绘画、器乐、舞蹈、合唱、小制作、田径等艺术特长活动。

2、以艺术特色渗透感恩教育

为以艺术的形式体现感恩系列教育,我们在学校墙壁上刷写了“构建和谐音符、陶冶艺术情操”的学校艺术教育宗旨;在教室里墙面上悬挂了“爱国篇”“学习篇”“理想篇”的名人名言,这些名言同时渗透着感恩教育;在橱窗悬挂着少先队员们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充满艺术性,很多内容表现了感恩教育;教室里以艺术的形式装饰中队角,“小小展示台”、“星艺舞台”、“艺海拾贝”等艺术园地既展示了少先队员们的书法绘画文学作品,也在这些内容中充满着感恩之情的表达。

3、争当四个好少年与感恩教育同行

为了认真学习体会胡锦涛总书记对少先队员提出的争当四个好少年的精神,我校少先队力争通过在主题鲜明、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感恩师长、感恩父母、感恩伙伴、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生命、感恩自然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中,引导少先队员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

三、取得成绩

1、共青团活动让团员教师业务素质更加精良,我校的青年团员教师任久霞老师在区教学三大比武活动中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叶秀艳、王秋生老师在镇优质课赛讲中获得了二等奖;很多团员教师的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县评比中获得了奖励。

2、由于我校少先队工作在艺术感恩教育上抓的落实,队员们艺术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我校参赛的各种节目,均在全镇甚至全县取得优异成绩, 目前,我校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和试点工作已进行中期评估阶段,前期得到了团县委、县少工委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使我校团队组织得到了加强,各项硬件建设得到了完善,团队自身建设上了档次,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促进了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但有些方面还须进一步加强,一是以往我校大队辅导员都是兼职,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缺少开展少先队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二是由于学校资金的紧张,导致在少先队工作的硬件设施的经费投入上得不到保障,这些不足在后期的创建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改进。

第二篇:2005年主要做法及成效

2005年水口乡人才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强思想认识,重组织领导

乡党政联席会议多次讨论研究我乡人才工作的具体开展和规划建设,进一步强化乡人才领导小组作用,深化已出台的多项优惠政策,同时,充分发挥人才办公室的上下协调桥梁作用。其次,进一步加强全乡基层人才网络建设,对企业和各村人才工作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并增加沟通。同时,深化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专家、客商、企业主制度,进而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各村、企业“重才、引才、用才”的思想认识。

二、深宣传发动,优招才氛围

一是按照乡2004—2007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2005人才工作计划,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二是举行人才干部会议,以及各企业主、各村支部书记、主任会议,进行广泛宣传,特别是县委、县府出台的有关人才工作的政策和招才引智信息。三是有效利用宣传载体。在集镇主要地段开辟人才信息宣传栏,及时发布各类招聘信息。四是增强人才信息报送力度,通过建立层级网络,形成信息传递流畅渠道,使上级明下情,企业知动态。五是完善人才库,以职称评定为有力抓手,不断充实乡人才库,全年完成职称申报34人,其中专业技术职称12人,农民职称22人。

三、抓重点难点,扬特色工作

针对我乡工业经济薄弱,规模企业少的实情,积极挖掘各类潜力,抓招才引智重点、难点工作不放松,全引进各类人才12,中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名,系浙江大学茶叶系教授;智力项目2只,其中金沙泉公司饮料项目正在跟进,另徽州庄茶叶基地的“老茶树低位嫁接换种改良技术”项目,则聘请浙大茶叶系陆亚平教授定期来长作实践指导;不遗余力地发挥优势,抓好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充分发挥乡成校实用技术培训的平台作用,全年先后自主举办培训班3期,完成劳动力各类培训277人,完成任务数的138.5%,完成劳动力转移880人,完成县下达年任务的127.1%;多筑载体,强势引导。在抓好苗木协会、茶叶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的基础上,立足水口实际,今年成立了“农家乐行业协会”,为生态旅游发展创立了培训人才阵地,最近在全县举办了首期“农家乐餐旅服务”培训班,第一期43名学员参加了学习培训;积极进行“农民夜校”试点和推广工作,以点带面,发挥阵地带动作用来培训、引进人才;与此同时,以茶叶智力项目引进为契机,继续做强做大徽州庄大唐贡茶有限公司大学生实践基地,广开网络,多引科技和项目,进一步提升水口人才吸引力,打实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基础。

第三篇:创卫城主要做法及成效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要成效和主要做法

一、主要成效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领先优势,全面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发挥经济特区中心城市龙头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不断加大创建力度。在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等荣誉的基础上,近两年来又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实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一等)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市”、“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等荣誉称号。在中国社科院对全国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调查中,厦门排名第九。厦门正逐步建成一个“基础设施配套、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优美舒适、人民生活宽裕”的现代文明城市。

——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经济发展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2004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883.21亿元,增长16%,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60176元,折成美元为7276美元,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工业总产值1729.2亿元,增长2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648.68亿元,增长25.4%,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41.1亿美元,增长28.9%,其中,出口139.46亿美元,增长31.2%;财政总收入160.4亿元(剔除出口退税因素,达180.3亿元),同口径增长20.8%。空港客运量达557.64万人次,国际客、货运量均居全国第四;海港货物吞吐量达4261.37万吨,其中集装箱达287.17万标箱,在中国国际海运网组织的网上评选中入选“中国十佳港口”。群众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47元,分别增长11.8%和9.6%,居全省首位。建立经济特区以来,生产总值年均递增约18.2%,长期平均增长率高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04年厦门以占全省4%的人口,1.3%的土地面积,完成的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剔除出口退税因素)、外贸进出口额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占全省的14.5%、28.95%、50.7%和68%,人均纳税万元以上。

——政务环境廉洁高效。办事程序简化。建立健全了政府部门集中办公的“一门式”服务大厅,实行一条龙服务。先后成立了东渡报关联检中心、国土房产局综合服务大厅、工商注册大厅等审批服务中心和服务大厅。市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将11个部门、27个审批手续集中到一个窗口办理,通过“三次提速”,将建设工程项目审批,从原来的300多天缩短为45天。电子政务速度加快。建立了政务网站,推行网上办事、审批服务,已有5个部门17项审批事项34种表格的下载和在线审批服务,提供11个部门78项网上审批事项的导航服务。思明区首创“公共部门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有效地提高办事效率,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得到“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公共事务司”的肯定,并被列为国家商务部与欧盟委员会合作的“中欧公共管理项目”地方政府试点。群众反映问题渠道畅通。在建立“市长预约接待群众日制度”的基础上,开通968123市长专线电话和专线电子信箱,市政府及部门领导直接受理市民反映的问题,共受理市民咨询投诉30887件,办结率达95%,抽样满意率达97.6%。廉政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工作“六个机制”若干规定(试行)〉的实施意见》、《厦门市关于改善行政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规定》、《关于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决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廉政建设制度体系,加强了反腐倡廉工作,群众对行业风气满意度达87%以上。

——法制环境公平公正。民主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坚持市委与民主党派共商大事的“双月座谈会”等制度,为党委、政府与民主党派建立了沟通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人大地方立法权优势,制定了《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等70多部法规和110多件规章,特区经济建设的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从市委中心组带头学法、市人大对拟任命人员进行法律知识考试,到中小学生带法回家,走进千家万户,使普法宣传教育更具广泛性,针对性,全市法制教育的普及率达96%。实行行政综合执法,形成“依法治市、依法行政”的良好执法环境。树立先行先试的司法理念,率先实行审立分开、审执分开制度等,进一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湖里区检察院被评为“全国模范检察院”,思明区法院执行证人宣誓、法槌、司法文书等改革措施,敲响了“中华第一槌”,被命名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扎实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重点,加强农村和社区的民主法制建设,实行村委会和居委会的直选制度。金山社区的直选模式受到美国国际共和研究所中国项目专家埃立克?欧文的称赞。同安区东山村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试点活动受到国家司法部和民政部表彰。较早建立了110报警服务系统,社区民警值班制度。加大扫除黄赌毒和除黑打恶工作力度。2004交通事故死亡率为9.92起/万台车。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获得保障,虐待和不赡养老人发生率0.4起/万户,家庭暴力投诉率0.87起/万户,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事件0.72起/万户。各级政府设有未成年人的专门保护机构。

——人居环境日益优化。全市建成区面积从1980年的13.8平方公里扩大到2004年的103.99平方公里。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1%,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6.62%,空气污染指数为10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城市地表水质达标率为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9%,建成区绿地率达34.64%,人均公共绿地13.68平方米。交通便捷,生活舒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3.79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14.71标台。城市人均住宅面积33.19平方米,城市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0.23平方米。生态环境平衡。较好地做到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三同步”,提前实现了国家环保“一控双达标”。曾经一度鱼虾绝迹的员当湖,现在湖水清澈,鱼虾重现,白鹭回飞,成了休闲旅游胜地。建立了国家级的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省级白鹭、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特别是面积达70.8平方公里的西海域的全面整治成功,使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际关系和谐。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已成风气。社会治安良好。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6.35%,居全省第一。近两年荣获的“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和“全国‘十佳’宜居城市”等称号,进一步展示了厦门的温馨、优美、舒适、祥和,吸引了世界500强中戴尔、柯达等38家跨国公司来厦投资,一批企业总部纷纷迁入厦门。国家体育总局乒羽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蔡振华说,厦门是国乒队的福地,国乒队能够在本届世乒赛中包揽男子项目冠军,也是由于在厦门的封闭集训非常成功。

——人文环境健康向上。市民文明素质全面提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弘扬。在前年抗击“非典”的重要时刻,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众志成城,科学防治,不仅成功地治愈了两例输入性“非典”病人,而且实现了省委提出的“无二代感染、无医务人员死亡、无病人死亡”的“三无”目标。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蔚然成风。上海老人蔡林根夫妇到厦门旅游,每次上公交车必受让座礼遇,感动之余投书《解放日报》,呼吁“学一学厦门人”,并由衷地感叹“厦门是我们到过的最有人情味的城市”。61岁的日本老人桑名拓次先生不久前给厦门市长张昌平写了一封信,他“万分感激厦门市民带给他的快乐而难忘的旅行回忆。”这是因为他在鼓浪屿丢失的装有钱币、证件和信用卡的提包被鼓浪屿年轻摄影师万华亮捡到,并原物归还。“万人献爱心”、“慈善一日捐”等捐助活动吸引了各界群众踊跃参与,两年来筹募善款、物共4440.64万元;无偿献血成为干部、市民甚至来厦务工人员的普遍行为,去年我市再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荣誉称号。见义勇为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层出不穷,涌现出江显进等见义勇为先进群体和先进个人。市民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全市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大专院校21所,有天文气象馆等3个市级科技馆,2个二级以上市级图书馆,6个三级以上区级图书馆,每百人藏书达202册。同时,信息港发展迅速,每百人互联网用户达26.68户。全市每年参加各种大专以上学习的达上万人,参加各种岗位培训的达10万人次。全市每万人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1100多人。人口健康素质有新的提高。2004年本市市民平均预期寿命为77.2岁。计划生育率为98.07%。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成功举办三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等国际性、全国性赛事。群众性文体活动异彩纷呈。举办了首届企业文化节、“温馨厦门”广场文艺等群众性文化系列活动,推动了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的蓬勃发展,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一批优秀作品、优秀演员获全国、全省大奖。厦门金莲升高甲剧团演员吴晶晶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歌仔戏《邵江海》、高甲戏《上官婉儿》分获省第二十二届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2004年在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中,我市的《鸟仔》获双人舞创作和双人舞表演两个一等奖,《海那边》获群舞表演一等奖。对外对台文化交流活跃。市歌舞剧院、小白鹭民间舞团等文艺团体赴法国、捷克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倍受欢迎,同安民间戏曲舞蹈学校高甲剧团等赴金门演出获得成功。

——市场环境规范守信。诚信政府建设加快。成立诚信政府建设领导机构、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等,开展全社会“共铸诚信”活动。首先是坚持政务公开,形成社会对政府部门承诺的监督网络,政府公开、公平、公正地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就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教育收费调整等关系民生问题召开市民听证会。坚持市民旁听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制度,坚持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公开征集制度,做到件件有交代,事事有回音。2003年、2004年市、区两级政府工作部门签约的市政工程项目履约率为100%。企业诚信大力推进。工商、税务部门建设“企业诚信平台”,企业信用评估机制不断完善,开通了16889998企业信用电话及传真查询系统。2003年启用厦门市市民社会保障卡。行业协会在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建筑协会的企业“诚信档案”,律师协会的律师不良执业行为档案以及私营企业协会的诚信公约等都注意制定了对诚信行为的奖惩办法。通过开展“诚实守信”竞赛活动、创建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鼓浪屿万石山风景旅游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中山路、省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龙头路、禾祥西路等。一批“最佳诚信企业、诚信建设先进单位、最佳信用村(社区居委会)、最佳信用户”受到表彰。“12315”两年来受理申诉15142件,结案率100%。成立打假办,加大打击走私、贩私、制假贩假力度,群众举报169件,办结率为98.5%。整规办加大市场管理,清查“三无”产品等扎实推进。

——创建活动扎实有效。文明社区建设向广度深度扩展。逐步形成社区教育形象化,社区服务网络化,社区文化常态化,社区管理规范化。全市涌现出绿色社区龙头社区、数字化社区莲花五村、学习型社区金尚社区、服务型社区下沃社区、涉台教育社区禾通社区等。如禾通社区居民与金门同胞和睦相处,关系融洽,金门同胞交口称赞。目前,全市有深田社区等67个市级文明社区,下沃等8个省级文明社区。莲花五村社区等7个社区被命名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吕岭社区被确定为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湖里区和原开元区被命名为“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区”。文明行业更加规范。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有厦航乘务队、电信公司等9家单位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有市建行等6个系统被评为省级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行业。特别是厦航乘务队成立二十年来,为旅客提供诚心服务、优质服务,在“全国旅客话民航”活动的十次评比中,七次第一名,三次第二名,成为特区窗口服务的佼佼者。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出现新面貌。119个机关单位与79个农村结对共建,带动了农村社会发展,广大农村普遍树立道德新风尚,追求健康新生活,建立社会新秩序,建设富裕新农村。大嶝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城镇,马巷镇被确定为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西柯镇等11个村镇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镇”;继1999年翔安区新圩镇马塘村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后,2003年新民镇禾山村又被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集美区军、地、校三方共建经验得到进一步推广。全市共有518个军民共建单位。厦门轮渡公司与鼓浪屿好八连、水警区勤务船中队被评为全国军民共建先进单位,姜君英被评为全国好军嫂。刘维灿被部队战士亲切地称为“拥军妈妈”。多年来,我市始终保持了“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创新机制,提供创建工作保障

各级党委切实负起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责任,努力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体制,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为创建文明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1、强化领导机制。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十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把它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汇报,专题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市文明委每年召开全委会,学习传达中央、省委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示精神,加强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研究制定计划,部署有关工作。各级领导认真落实省委《福建省各级领导班子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工作机制及其考评试行原则》,及我市贯彻落实的实施细则,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作为考核、任用领导干部的基本依据。特别是2003年底中央明确提出2005年评选表彰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后,我市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先后三次召开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动员部署,靠前指挥,实施“一把手”工程,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组织,身体力行,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创建领导新格局。

2、创新工作机制。市、区、街文明委制定工作职责,建立文明委例会制度、日常事务处理制度等工作制度,有效开展工作,指导、协调基层创建活动;各文明委成员单位在文明委统一协调下,明确职责,合力创建,组织落实各项创建任务,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同时强化工作机构,市文明办为副厅级单位,内设3个处,编制15名;各区文明办为正处级单位,编制单列,人员落实,保证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奋斗目标后,为落实责任,强化督查,建立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月点评制度,市委书记、市长亲自点评,并发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市容考评监督员、新闻记者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点评我市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各区、各部门认真落实点评责任制,狠抓落实,全面整改,取得明显成效,形成创建工作新机制。

3、完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将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满足必需的资金。2003年地方财政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为6905万元,2004年为8909万元,增长29.02%。今年初,市、区又增加投入9000多万元,确保创建经费需要。市文明办业务活动经费2003年为255万元,2004年为473万元,增长85.49%。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在地方财政给予充分保证的前提下,认真执行文化经济政策,努力探索市场化运作方法,如已举办的三届国际马拉松比赛、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两届的中秋博饼节等都成功实现市场化运作,建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多元投入机制。本着为民、亲民、利民、便民的宗旨,市委、市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坚持每年为民办一批实事。近两年确定了办实事项目20个,内容包括解决市民住房、交通、饮水、环境整治以及下岗再就业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市文明委每年也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办实事项目投入,近两年从文化事业经费中安排725万元,用于20个精品村、20个高标准文明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各区也确定了一批办实事项目,保证资金投入,精心组织实施。我们还按照省文明委提出的建设闽东南精神文明带和闽西北精神文明走廊的要求,发挥精神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作用,与龙岩革命老区对口帮扶办实事,从2003年开始,每年拨出50万支持龙岩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精神文明共建。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组织发动全民参与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中之重,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形成全民参与的热潮。

1、宣传发动,形成浓厚氛围。市、区、各系统加大宣传发动力度,积极营造浓厚创建氛围。市委文明办组织编制《市民文明手册》15万册,《讲文明,树新风》30万册,挂图200套,《改陋习,树新风》20万册,《温馨楼院》张贴画5万张。厦门日报等主要媒体创办“创建文明城市,构筑和谐社会”等专栏20多个,发创建文明城市新闻稿件2000多篇。电视台制作创建文明城市公益广告,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段播出;工商局和广告协会在重要街道、重点场所设立公益广告12000平方米,增强宣传效果。市委统战部与各民主党派共同举办“人人出份力,共创文明城”大型系列咨询、服务活动,吸引了数万市民群众参与;市妇联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共创美好新生活”为主题的巾帼志愿者大行动,5万多名各界妇女投身创建活动。各区分别开展“春风拂万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你我同行”,“树文明新风,创文明城区”等系列活动,吸引群众踊跃参与,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参与创建、支持创建的浓厚氛围。

2、全民参与,掀起创建热潮。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发动市民人人动手、全民参与,掀起创建文明城市的新热潮。大中专学生进社区。我们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和开展“爱祖国、爱福建、爱厦门”活动相结合,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10多所大中专院校,组成200支有3000多名学生参加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小分队,分别深入社区,走上街头,进入家庭,开展文明知识宣传,便民为民服务,纠正不文明行为,全体大中专学生热情参与并经受实践锻炼。驻厦部队进农村。驻厦部队有着“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厦门警备区向驻厦部队发出参与创建活动倡议书,倡导驻厦部队官兵做积极响应的表率、争先创优的表率、落实责任的表率。各驻厦部队与我市农村结对开展“军民共建文明村”活动,先后出动官兵15000余人次,车辆1000余辆次,帮助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城乡结合部“牛皮癣”等。关工委宣讲团进学校。市关工委、团市委、教育局联合组织100多名离退休老干部,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讲团,深入全市各中小学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明行为教育,培养学生从小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良好习惯。倡导双休日义务劳动。厦门日报社与各区联合倡导“双休日,我们上街义务劳动去”,得到社会各界和全体市民积极响应,数十万机关干部、市民群众、大中专学生、驻厦官兵自带工具,自发地或有组织地参加双休日义务劳动。参与创建,已成为市民群众自觉行动。

(三)以人为本,注重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不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1、注重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各级党委坚持把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摆在理论学习的首要位置。在理论学习中,注重发挥各级领导班子中心组的带头作用,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专题辅导与专题研讨相结合办法,两年来,全市319党委(党组)学习中心组共集中学习讨论3800次,撰写学习心得11000多篇。注重完善理论学习培训制度,依托党校,行政学院,举办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理论培训班36个班次,学员3000多人次;依托基层阵地,举办基层理论宣传骨干培训班58期,培训6000多人次。注重建立基层理论宣讲制度,建立镇街讲师团17个,企业讲师团10个,两年来开展宣讲报告2100多场次,听众达16多万人次。注重理论宣传阵地建设,共设立宣传栏886个,学习园地644个,学习活动室310个。经常性的理论学习和形势政策教育,坚定了全市干部群众理想信念,把思想统一到全面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增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领先优势,发挥经济特区中心城市龙头作用上来,形成万众一心抓建设,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2、贯彻《纲要》精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等现代传媒开展市民思想道德教育。在电视台开辟《公民道德论坛》栏目,学者、专家及各界人士就道德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道德建设,每周一期,共推出150多期,其形式受到中央文明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厦门日报开展《道德新风进万家》等专栏,开展“三讲一树”系列活动,在16个社区、农村开展科学知识宣传,健康咨询、便民服务、文艺演出等,全市近10万人参加活动,影响十分广泛。充分利用市民文明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我市社区、农村共建立市民文明学校500多所,每年市民文明学校上课达2000多期,听课人数达20多万人次,使科学理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进家入户,深入人心。我们还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文明学校,坚持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文明道德规范教育,外来务工人员素质得到提高。充分利用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我们以3月5日学雷锋和9月20日公民道德日为契机,把学习贯彻《纲要》融入主题实践活动之中,开展了“诚实守信”、“道德新风进万家”、“争当好公民、好建设者、好家庭成员、好学生”活动,推动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各部门也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效果突出的道德实践活动,如总工会评选表彰“双十佳职业道德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老龄委评选表彰“十佳敬老模范家庭”、“敬老模范村(居)”;妇联评选“十佳孝敬父母好儿女”;公安局评选“十佳爱民民警”;厦门日报评选“十大感动人物”,厦门晚报评选“十大好邻居”等等活动,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

3、突出工作重点,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后,及时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召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工作会议,制定贯彻意见,落实责任分工。2004年5月,市委抽调近百人,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调研,确定为未成年人办10件实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中宣部刘云山部长在厦门考察调研时,对厦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给予肯定。陈嘉庚纪念胜地和林忠阳被中宣部授予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开展网吧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于去年5月份在我市顺利落地,为未成年人营造了健康成长环境。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市政府拨出专款5000万元,建设一批民办中小学;安排728万元专款用于补助贫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改善学校条件。建设一批未成年人实践基地,首批命名24个青少年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社区“绿色网吧”,选派社区德育辅导员;提高班主任补贴,增加德育教师,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初步形成。增设市委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处”、市教育局“德育处”。各区委文明办也增配了编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逐步健全。我市两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案例,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二等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厦门大学以人为本、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得到总结推广。厦门大学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的光荣称号,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到厦门大学视察时,对厦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给予了肯定。

(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化群众性创建活动

我们以“三大创建”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抓基层、打基础,办实事、求实效,不断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构建和谐的社会、温馨的厦门。

1、以“三项工程”为载体,不断深化创建活动。一是抓好社区“温馨工程”。广泛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交通、环保、涉台教育“七进社区”活动,推广了“全国百家学习型社区”金尚社区、内厝社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育秀社区的做法;下沃社区开展“十代三帮”服务;厦港街道推出“家政服务110”项目等,都受到广泛赞誉。广泛开展“扶贫济困,情暖厦门”活动,发动文明单位与贫因户结对帮扶,全市有1331个文明单位,与3190户特困家庭结对开展捐助、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扶助,已为特困家庭捐款584.2万元,捐物52217件,助学2850人,就医1160人,就业1759人。举办全市社区“温馨家园”演讲比赛,经过层层选拔,26名基层社区工作者参加决赛,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调动起群众参与文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动“温馨厦门”广场文化活动等,市、区、街(镇)、社区(村)层层组织,群众热烈参与。如思明区开展“温馨厦门,魅力思明”广场文化活动,举办各类大型活动60多场,参与观众达16万人次。二是抓好农村“新风工程”。坚持常年组织“三下乡”活动。据统计,两年来,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下乡活动284批次,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启动“温馨海沧”农村文化活动,深入凤山村、芸美村等11个村开展文艺专场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围绕创建文明生态村,开展创建卫生村镇示范村活动,抓好东寮村等试点村创建,整治村容村貌;开展“六提倡,六反对”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废除在“民俗日”吃喝宴请、大操大办陋习,仅翔安区7万多农户一年可节约8000多万元。三是抓好行业“满意工程”。在各行各业深入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全市36个行业、121个示范点参加竞赛活动。举办“企业文化节”,共有310家企业、65000名职工参加,涌现出一批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举行首届“厦门市企业文化节‘蓝狮杯’行业之歌歌咏比赛”,税务、电信等17个行业的歌咏队参加比赛。开展文明旅游景点和文明导游员评选活动,表彰5个文明旅游景点和10名文明导游员。各行业以“共铸诚信”为重点,深入推进优质规范服务,市文明委、市农办、农村信用社联合开展评选“最佳诚信企业、诚信建设先进单位、最佳信用村(社区居委会)、最佳信用户”系列活动,群众信用意识进一步增强。军民共建活动也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召开军民共建现场会,推广集美区军地校“三方四共”经验,全省科技拥军科技助民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推广集美大学、厦门卫星测控站等共建经验。

2、以“三大特色”为品牌,全面提升创建水平。一是创办“爱心超市”,创新扶贫济困工作新模式。思明区莲前街道在全省首创“爱心超市”,搭建了一个资源汇集、爱心凝聚的平台,全市所有街道都创办“爱心超市”、“博爱超市”,并从城区拓展到农村,现全市帮扶贫困户1万多户。创办“爱心超市”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人民日报等媒体都进行了相关报道。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新手段。针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后带来的各种思想问题和社会问题,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2002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开展中小学校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个学校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并建立59所示范学校。社区与大学、医院合作,分别开展了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咨询等工作,形成心理咨询的“深田模式”和全省第一个“阳光网站”,光明日报等作了相关报道。三是加强“四比”教育,探索非公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厦门以外资企业为主的非公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5%,外来务工人员超过总人口的1/3。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全市非公企业中开展“比贡献、比技能、比守法、比诚信”教育活动,涌现出飞鹏运动器材有限公司等先进典型。我们坚持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入市”教育,成立外来务工人员培训中心、外来务工人员文明学校,分期办班,集中培训,讲文明道德规范和劳动法规等,至去年底,已培训进城务工人员154万人次,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领导来厦考察都给予了肯定。

(五)依法治市,建管并重,建设现代文明城市

我们充分发挥全国人大赋予我市的地方立法权优势,建立完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坚持以科学的规划推进城市建设,以法制手段、科技手段推进城市管理,强化重点,专项整治,精心打造现代文明城市。

1、规划先行,加快建设。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先行先导作用,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和科学的态度,高起点、高质量做好城市发展规划,从城市功能、经济发展、文化品味、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全面规划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具有现代文明特色的精品城市。城市规划面积由原来的560平方公里扩大为涵盖岛内外各区的1567平方公里。海沧大桥、环岛路、国际会展中心、云顶岩隧道等一批建设项目相继完成,为厦门城市增添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翔安隧道、公铁大桥,成功大道等一批城市建设重点项目相继投入建设,为现代城市发展勾画出宏伟蓝图。

2、依法管理,注重科技。我们严格按照全国、省制定的有关法规管理城市。仅我市就制定出台70多部包括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等有关城市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规范性法规、规章,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管理地方法规体系。成立专门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科技化管理,建立交通监控指挥中心,实现交通事故报警、信号控制、调度等8个方面智能化管理;开发建立了出租车GPS卫星定位系统和税控IC卡系统,全市3437部出租车实现了卫星定位、通信、报警为一体的功能;建立工地监控中心,采取远程监控的现代化系统,对建筑工地进行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的管理,有效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水平和运作效率。

3、强化重点,专项整治。在城市管理中,我们将日常管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牛皮癣”、卫生死角、不文明交通行为、食品卫生、公共安全环境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问题,开展六项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针对城市“牛皮癣”问题,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综治办联合发布通告,严厉打击伪造、买卖假文凭、假证件、假印章违法犯罪活动,从源头上遏制了“牛皮癣”的产生。各区、各部门组织专门的清洗队伍,发动青年志愿者、老人除“癣”队及社区群众,实施全面清理,使城市“牛皮癣”得到有效遏制。针对文化市场管理存在问题,市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并发布《关于开展严厉查处无证照经营“网吧”、“影吧”、电子游戏机室和批发、零售、出租非法出版物的违法活动的通告》,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加大检查管理力度,整治无证经营“两吧一室”,打击黄色、非法出版物,有效净化文化市场。针对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不合格问题,市卫生局发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专项整治公告》,成立六个督导组对各区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进行督导协调,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简化办证手续,提高办证率。另一方面加大查处力度,坚决取缔无证经营餐饮店。针对环境卫生存在问题,开展铁路沿线、公路沿线、城乡结合部、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并公布卫生死角举报热线,对举报者给予奖励,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在全市开展无卫生死角、无“牛皮癣”、无“黑吧”、无不合格饮食店等创建“四无”社区活动,并表彰一批“四无”街道、“四无”社区。

(六)统筹兼顾,和谐发展,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统筹协调的要求,以城市的和谐发展为第一要务,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1、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推进教育、科技、艺术“三城”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在教育方面,建成国家会计学院,兴建厦门理工学院和厦门城市大学;占地28平方公里的集美文教区开始启动,已有8家高校进入文教区;投资7亿元扩大四所优质高中,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基”和高中普及教育,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教育门类更加齐全,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在科技方面,加快建设火炬高新区同集园、东部产业区,思明光电子基地、翔安高科技产业基地等高科技园区;投资4.3亿元,扶持356个高新技术项目;启动“511专家工程”,培养50名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100名在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中较高造诣、代表我省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1000名在我市各学科领域发挥骨干作用的优秀专业人才。在卫生方面,投入10亿元,兴建、扩建、改建厦门第一医院等医疗设施,打造厦门闽西南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在文化体育方面,改建厦门影剧院、鼓浪屿音乐厅、钢琴博物馆;投资6000万元建设天文气象馆;投入4.5亿元,建设面积11万平方米,集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艺术馆于一体的“厦门文化艺术中心”。投资7000万元的同安体育馆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资2.2亿元的陈嘉庚体育馆即将建成,投资2亿元的工人体育馆已开工兴建,为“三城”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

2、加快岛外农村的发展。围绕构建海湾型城市战略目标,加快岛外农村的发展。去年岛外投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5%。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从2004年起连续4年安排资金6.3亿元,确定改造项目162个,已开工项目87个,27个已竣工,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教育和卫生条件。全面实施农村文化建设规划,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镇村文化活动中心。全面加强农村有线电视建设,确保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70%以上。全面推进通行政村道路硬质化工程建设,已完成83公里。全面推进自来水进村入户工程,分投入2.5亿元,已有4万农民受益。全面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程,投入900万元改造农村公厕300座。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全国第一部农民低保的地方性法规《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确保做到“应保尽保”。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保率由51.1%提高到80.6%,居全国前列,今年开始由市、区两级政府投保,实行从8000元到50000元的大病补充保险,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民医疗保障。制定出台《厦门市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开全省先河。厦门市入选人民网“2004年中国十大协调发展城市”。

3、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中心城市带动、辐射作用,广泛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与对口帮扶工作,建立了闽粤赣13城市经济协作区、闽西南5城市山海协作区和对口帮扶西藏、新疆、重庆、宁夏的部分县区。仅2003年,我市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联合周边地市开展九龙江综合治理,无偿援助三明、龙岩两市各300万元帮扶资金,推动与两市山海协作项目42个,其中引进厦门方投资7亿元。几年来,支持西藏米林县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资助扶持重庆市46个项目1200万元,与重庆万州签约的明达玻璃项目,总投资达36亿元。利用厦门对外开放的优势,以厦门“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为载体,为全国各省市引进投资项目1720个,总投资176.2亿美元,利用外资126.9亿美元,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一、抓认识,坚持“主官主责” 创建文明城市就像是一场激烈的接力赛,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为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个城市的最高荣誉,成了厦门的“金色名片”。厦门市始终把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意见》,对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同时,把新一轮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融入到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各项工作中。从2005年厦门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的那一刻起,市委、市政府就强调“创建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明确提出“举全市之力,志在必得,再创辉煌”的创建目标,掀起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高潮。为保障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厦门市还坚持领导挂帅机制,做到“主官主责”抓。市委书记担任市文明委主任,市长任第一副主任,市委副书记和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全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文明办主任由宣传部副部长兼任。各级党政“一把手”靠前指挥。逐级建立了问责追究制度。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创建效果被作为考核、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这些措施使得创建工作真正做到领导负责、落实到人、责任到位。

二、抓点评,巩固创建成果厦门市按照“创建不停、点评不止”的要求,坚持点评会制度。市文明创建指挥部办公室将明察暗访过程拍下的不文明行为、 卫生死角的照片一一展示,并加以“刺刀见红”式的点评。与会的是各条条块块的责任人,被点到的都坐不住了。这是文明点评会的经典画面。点评会分两步进行。一是突击检查,现场点评;二是将 “偷拍”录像在会上曝光,公开点评。新一轮创建文明城市以来,厦门开了8次点评会,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点评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种刀刀直指软肋的点评,是厦门市文明创建的“独门武器”,在全国独树一帜。由于不留情面、直击要害,对存在问题的区、街和单位触动很大。点评会不仅在市里开,而且开到各区。市里每季度开一次点评会,各区也一个月至少开一次,硬碰硬地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有效地巩固了创建的成果。

三、抓投入,造福人民群众厦门市坚持把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作为造福人民群众的过程,立足于群众的需要,做好就业服务、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社会保障、平安稳定等为民办实事工作,着力破解住房难、交通难、看病难、就学难等“四难”,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受益。针对“出行难”,近三年总投入150多亿元,全面实施交通改善工程。针对 “住房难”,投资100多亿,规划建设20个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共约4.5万套住房,在全国率先推出社会保障性住房政策,把占城镇人口40%的低中收入人群纳入住房保障的范围。针对“就学难”,投入6.27亿元,新建、扩建、改建40多所公办学校,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针对“就医难”,实施 “医疗重组计划”,让大医院的医疗资源直接进入社区,逐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在全国率先实施覆盖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的城乡一体化全民医保。针对“就业难”,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仅2008 年就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7769多人,转移1.97万人,新增就业 20.97万人。

另外,市文明办每年有专项经费500余万元,开展大的活动还有其他经费。

四、抓宣传,激发参与热情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大众传媒和基层宣传阵地,进一步加大文明城市宣传力度。开展了“文明创建永不止步” 全市大讨论,在主要媒体开辟了“文明人建文明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专栏20多个,长年坚持不懈地宣传;制作了“八荣八耻”动漫宣传片、“文明城市、和谐厦门”电视专题片、“文明城市文明有我”、“爱让厦门更和谐”系列公益广告片等在电视台反复播放,厦门电视台“公民道德论坛”、厦门电台“走进文明城市”三年来共播出300多期。广泛开展“讲道德做好人”活动,在各行各业、各类人群中评选表彰“文明市民标兵”、“十大感动人物”、“十佳敬老模范家庭”、“十大好邻居”、“十佳来厦务工人员”、“文明驾驶员”、“文明乘客”等先进典型,为市民树立学习榜样。

将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制作成灯箱宣传牌在白鹭洲公园展出,形成了独特亮丽的“好人一条路”。加大社会宣传,开展“四个一”工程,即制作一部“八荣八耻”动漫宣传片、编印一本“八荣八耻”漫画读本、征集一批“八荣八耻”歌曲和一批公益广告等,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组织“厦门城市十大名牌”、 “我最欣赏的十大文明行为”、“厦门十大最美乡村”等评选活动,激发市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广泛开展全市性“文明重在行动,喜迎佳节盛会”和“全民周末社会奉献日”活动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一组统计数字也许能说明厦门市民对创建文明城市的热情:市民对创建活动的知晓率接近100%,支持率超过95%,创建期间政府收到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多达3万多条。

五、抓品牌,推进文明创建 几年的持续创建,厦门的文明创建已形成了一系列“文明品牌”——情暖空巢的“平安铃”、扶贫济困的“爱心”品牌、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心”品牌、非公企业的“诚心”品牌、外来员工的 “暖心”品牌。品牌活动,成为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的有效载体。在全省首创“爱心超市”,创新了扶贫济困工作新模式,并荣膺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目前,岛内所有街道都建立了 “爱心超市”,并从城区拓展到农村,全市帮扶的贫困户达1万多户。率先在全省开展中小学校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个学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社区普遍设置心理咨询室,形成心理咨询的 “深田模式”和全省第一个“阳光网站”,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思想道德教育新手段。

围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广泛开展“比贡献、比技能、比守法、比诚信”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企业,拓展了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创建新领域。坚持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原则,善待来厦务工人员,建立来厦务工人员培训中心、文明学校,至去年底,已培训进城务工人员154万人次,“入市”教育探索进城务工人员教育新路子。通过创建,厦门市2005年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08 年蝉联了这一称号。2009年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结果显示,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这一系列中,厦门排名第二。同时,厦门还拥有“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佳人居城市”、“全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等殊荣。

(一)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根本,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供持久的制度保证。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常态管理。针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包头市委、市政府从领导机制、工作运行机制、奖惩激励机制、监督检查机制、依法管理机制、资金投入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等方面入手,着力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各项测评指标转化为常态工作目标,把测评方法转变为常态管理办法,进一步夯实文明城市创建基础,增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实效性,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是实施“一把手”工程,健全领导机构。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把122个目标任务分解到60多个职能部门并与各责任地区和单位签订了责任状,把文明城市创建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占总分数的20%,并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挂钩,进一步明确“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目标。各责任地区和单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的责任划分原则,把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明确落实到相关部门单位和相关人员。承担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任务的部门,都组建了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基本做到了编制、待遇、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的“四落实”。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形成创建合力。组建专门的监督机构,持久地开展督查工作。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成立了城管执法局,将过去在城管方面四家各自为政的行政执法队伍整合为一支全新队伍,实施城市管理各方面的监察。在文明办组建了督查处,按照“到位不越位、协调不代替”的原则,对全市各地区和承担目标任务的60家责任部门的创建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指导,对巩固创城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加强对人大、政协关于文明城市建设提案的督查,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创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了创建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各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全市形成了上下互动、左右协调、全社会同创共建、共同巩固提高的浓厚氛围。

(二)以“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主题创建活动为龙头,不断丰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内涵。

一是抓宣传教育武装人。充分发挥理论宣讲团、各级基层党校、市民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要思想的教育。积极开展“我为文明城市创建添光彩”和“我为文明城市加一分”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广泛树立起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秩序意识、环境意识,形成了人人参与、支持、关心、珍惜创建成果的良好局面。

二是抓道德规范塑造人。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中心,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广大市民遵守文明规范的自觉性,增强自我约束力,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道德支撑,增强了广大群众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认同感。

三是抓社区建设温暖人。以“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以“建设绿色社区”、“构建和谐邻里关系”、“推进楼门客厅化”为载体,以优化群众生活环境为重点,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活动;以促进邻里和睦、人际和谐为重点,开展创建和谐社区活动;以弘扬家庭美德为重点,开展创建“五好文明家庭”活动。通过建立“居民议事会”和开展“法律顾问进社区”活动,吸引群众参与社区的民主管理和监督。

四是抓主题创建凝聚人。每年举行一次全市性的“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主题创建活动,印制《市民礼仪手册》,制作电话语音版的《市民礼仪手册》,普及文明礼仪常识,培养文明礼仪意识,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名牌”项目,广泛开展 “四进社区”、“三下乡”、“百城万店无假货”、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等活动,深入开展希望工程、见义勇为、志愿者、送温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贫济困、扶残助残等活动,推动各项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全面提高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三)充分发挥宣传阵地作用,努力营造浓厚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氛围。

一是通过大众宣传,营造创建良好氛围。沿街各单位,各社区、小区及各行业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多种形式设立固定标语,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和公民道德建设进行广泛宣传,给广大市民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出他们极大的创建热情,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创建活动中,形成了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主导与群众自主相结合、由部分群众参与向全民参与发展的良好创建氛围。 二是利用网络、报纸、杂志,加强创建成果宣传。以《包头日报》为平台,开辟了“建立长效机制,创建文明城市”访谈栏目;在《包头晚报》开设“让文明之花常开”和“争做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家园”专栏,创办《文明包头》(双月刊),成为宣传包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和全国各兄弟省市交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的又一有效载体。

三是在中央、自治区媒体上宣传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中央电视台集中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提高了城市知名度。

四是不断壮大工作队伍,加大宣传力度。组建了1000多人的信息员队伍,经常性举办信息员培训班,对全市文明办主任和《文明包头》通讯员进行专题培训,还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青年志愿者组成通讯员宣传队伍,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把创建文明城市宣传工作推向了深入。

全国文明县城是当前全国各类评比中含金量最高、价值最大、综合性最强的荣誉,是体现一个地方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多年来,长子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的理念,长期致力于文明县城创建工作。自2005年成功创建市级文明县城、省级文明和谐县城后,又自逼加压,乘胜追击,吹响了向全国文明县城迈进的冲锋号。特别是近两年多来,长子县积极创新创建载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集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广泛开展了各类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明显增强,县城文明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文明创建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2011年12月,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长子县被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为“全国文明县城”。

一、强服务,重规范,政务环境廉洁高效。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是创建全国文明县城的第一标准。长子县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干部素质,规范从政行为,全县勤政廉政的氛围日益形成。一是狠抓干部教育,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在全县各乡镇、各单位组织开展“五赛五评”(赛笔记、评总量,赛心得、评质量,赛活动、评典型,赛调研、评成果,赛档案、评规范)活动,把学习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广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有效提升。二是规范从政行为,在各职能部门、各窗口单位普遍建立首问责任制、公示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促进各单位提高办事效率,开展文明服务,实行阳光作业。广大群众对党政机关的行政效能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满意度越来越高。三是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不断激励广大干部职工立足岗位、争做贡献。尤其是组织开展的政策进村、科技进村、组织场所进村、项目进村、文化进村等“十进村”活动,共为农村引进资金5000余万元,办好事实事2450件,体现了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强保障,重建设,法治环境民主公正。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和民主正义,长子县采取多种措施,切实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权益。一是加强法制宣传,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活动,全面加强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和基层矛调等工作,扎实推进法律知识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六进”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了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二是加强公民权益保护,全县各级行政、执法机关把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作为重要职责,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尤其是对未成年人、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妇女、孤残儿童、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创造条件,增强服务,加强保障,近年来全县没有发生一起侵犯公民权益的重大案件。三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全面推行“党建网联工程”,农村、社区、机关、企业的党组织不断完善,已发展各级党组织698个、党员15794名。全县4个社区及基层各级各类党、群组织制度完善,程序规范,决策透明,管理民主,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

三、强监管,重诚信,市场环境公平公正。长子县坚持以政府诚信引领企业诚信和社会诚信,各部门、各单位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尤其是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处罚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规范服务,恪守诚信,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县工商、质监等部门完善监督、投诉和处置机制,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商品的打击力度,先后组织开展了问题乳品清查、瘦肉精、食品添加剂、无照经营等多10多项专项整治活动,使各类企业市场行为更加规范有序,生产经营更加诚实守信。

四、强教育,重引导,人文环境健康向上。人文环境是一个地方思想道德、国民素质、社会风尚的综合体现。我县的具体做法可概括为“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用理论武装人,以县乡中心组为龙头带动,坚持领导主抓带头学、健全机制保障学、丰富载体灵活学、学用结合促进学,仅2011年先后组织全县性集中学习活动20多次,有形势报告,有国情教育,有理论考试,有巡回宣讲,真正发挥了理论武装头脑、教育群众的作用。二是坚持用阵地教育人,主要是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主阵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长子县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狠抓学校管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普通高考二本以上达线人数连年翻番,2011年达到803人,在全市名列前茅。三是坚持用活动影响人,先后组织开展了“六个十”达标创优、慈善捐助、“送温暖、献爱心”、“我为创建做贡献四个一”等一系列内涵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干部群众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感知文明。四是坚持用先进激励人,十分注重培养和选树各类道德模范,在连续多年开展的公民道德标兵、“长子好人”、十佳美德少年等评选活动中,先后推出敬业奉献张德喜、见义勇为李先锋、孝老爱亲李改英、任劳任怨苏建国等各类先进典型50多名,通过组织媒体宣传、巡回报告、表彰奖励等,在全县形成了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社会风气。五是坚持用文化培育人,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全县“三团一校”(梆子剧团、落子剧团、长化剧团、戏校)和“三馆一院”(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齐全;大力开展节日、广场、墙报、庙会、站室“五型”文化,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广场消夏晚会,2011年以展示文明单位风采为主题,连演20多场,大大丰富和充实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大文化精品创作力度,先后完成了戏剧《丹凤朝阳》、《尧王长子》、《鲍宣》、《西燕长歌》和电影《选举》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本土优秀作品,并获得国家、省、市大奖,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精品力作。

五、强整治,重管理,校园周边环境安定有序。重点加强对网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和管理。通过制度约束、网络培训、定人定点排查等措施,对全县43个“黑网吧”坚决予以关停,对18个有证网吧进行了全面规范;投资80多万元,在全市率先建成网吧监控平台,对网吧实行24小时专线监控。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通过设置警务室、配备保安门卫、建立巡逻队、严格门卫检查等10项举措,对全县243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及周边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社会文化环境更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六、强民生,重惠民,生活环境舒适便利。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的理念,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一是改善居住条件,重点推进城东住宅新区和城中村改造,已有世纪城小区、慈林小区、华安小区等10个小区全面完工,共建设商品住宅楼97幢4500套60万平方米,其中安排廉租房364套、经济适用房300套,群众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二是完善功能设施,相继建成了慈林路、神农路、精卫路,翻新改造了县城东大街、南大街,形成了“七纵六横”的县城路网格局。配套建成了20轨制实验中学、8层中医院门诊综合大楼、文化广场、长子会堂、五星级酒店、县城集中供热供气工程,交通、教育、医疗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三是推进“十有十保”,县财政每年拿出650万元,为15000多名老党员、老支书、老模范、老艺人、老年人“五老”人员发放生活补贴;拿出3000多万元,实施蔬菜大棚、畜禽养殖等惠农补贴;拿出270万元,为现任农村主干增发补贴;拿出100多万元,为中小学生和环卫工人购买平安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拿出1500万元,新建改建敬老院21所,全县“五保”人员实现应保尽保。在全省率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县4万多名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都能领到55元的养老金。

七、强综治,重安全,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文明创建的基础工程来抓,多措并举,综合治理,确保了全县安全稳定大局。一是狠抓安全生产,持续推进本质安全型县创建工作,全面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特别是在煤矿企业大力推行“驻矿监管、分片巡查、专家会诊、跟踪整改”工作法,实现了2009年至今连续三年煤矿安全生产“零事故”。二是狠抓信访稳定,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采取公开接访、下乡约访、领导包案、联合办案等多种措施,成立社会工作部,建成信访接待大厅,专门受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共化解各类信访疑难案件700多起,实现了2008年至今连续四年赴京“零上访”。三是狠抓社会治安,不断引深“严打”整治斗争,相继开展了“两抢一盗”、“扫黄打非”、“打黑除恶”、“清网”等专项行动,成功破获了一批影响较大、危害严重的刑事案件,保持了对各类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八、强“六化”,重投入,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全方位实施、强力度推进白化、绿化、亮化、硬化、净化、美化“六化”建设。在造林绿化方面,近三年共投入4.5亿元,完成荒山绿化9万亩、通道绿化930公里9400亩、农田水系林网绿化8万亩、公园广场绿化3600亩,发展经济林1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430多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18%增加到22%,县城绿化覆盖率由15%增加到50%,连续三年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并被评为省级园林县城。在环境卫生方面,全面实行划段包干、上门收集、集中清运、门前“四包”等措施,使垃圾日产日清不落地,县城保洁率、垃圾清运率都达100%,其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经验在全国推广。全面加强对旅店、美容店、洗浴等“五小行业”管理,采取“划行归市、集中管理、取缔零散”等措施,使经营户亮证经营、规范操作,卫生许可证发放率、食品监督覆盖率都达100%。2010年12月,长子县一举夺得“国家卫生县城”称号。在节能减排方面,以控制污染源为重点,连续多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全县煤炭、化工、道路等行业29个重点工程项目进行了执法检查,《环评法》和“三同时”制度全部落实到位,配合县城集中供热取缔散户锅炉80余台,切实减少了主城区烟粉尘及SO2排放量,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连续三年领跑全省,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华北地区空气质量最好的县城。

九、强领导,重落实,创建环境顺畅有序。创建环境就是在创建中形成的人人出力、个个担当,运转顺畅、扎实有序的良好氛围。长子县把创建文明县城作为常抓不懈的战略工程,统筹安排,大力推进,具体做到了“四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把文明创建纳入全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起安排部署、一起检查推进、一起考核验收。县创建指挥部定期听取创建工作汇报,专题研究创建工作,及时解决创建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组织到位。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县长任常务副总指挥,17名县领导分别担任副总指挥的创建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11个工作组,分别由11名县领导、68个责任单位“一把手”具体负责,形成了“主要领导牵头总抓、分管领导分工主抓、责任单位合力齐抓”的工作格局。三是投入到位。按照政府投入为主、市场运作为辅、吸纳社会资金等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累计投入各类创建资金10亿元,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宣传到位,共发放《长子文明公民读本》3万余册、倡议书5000余份、调查问卷2万余份、宣传材料10万余张,编发简报20多期,新闻媒体刊发专题报道36期,举办文明创建讲座3期,组织“万人大签名”、“小手拉大手”、志愿者服务等活动10多次,在全县营造了人人讲创建、天天搞创建的浓厚氛围,促进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文明县城创建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创建难,巩固更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子县将以更加饱满的创建热情,更加有力的创建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推进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科学化,为冲刺中部百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努力构建和谐中山

中山市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是广东省辖地级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接广州,毗邻港澳,全市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下设19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常住人口255万,其中户籍人口139万。有旅居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据中国社科院对全国200个大中城市2004年综合竞争力评估,中山排名第15位。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1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户籍人均生产总值达44005元;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外贸出口总值99.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1亿美元。

1995年,中山市被省委定为创建文明城市先行点。1998年省委省政府在中山召开了全省创建文明城市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中山的经验。同年,中宣部组织中央新闻媒体对中山经验进行了集中宣传。中山先后荣获广东省文明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实施畅通工程管理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等二十多项称号,并获得中央综治委颁发的“长安杯”。

中山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紧紧围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致力于为人民群众创造一种更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始终把广大市民作为创建的主体,把创建的过程变成中山人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变成传承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归属感的文化自觉过程,变成促进公民道德自治和社会自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始终坚持尊重人、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原则,将创建工作融入市民日常工作和生活,融入城市点滴进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山特色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明创建之路。

一、激发社会创造活力,让市民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主体

广大市民是文明城市的创建者,同时也应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市委市政府对此有着高度共识,注重在文明创建中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投资环境创新,努力消除阻碍发展的消极因素。1998年启动了以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公有资本成功退出微观经济领域,政府不再与民争利,极大地激发了市民的创业欲望和社会整体的创造活力。目前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90%以上,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超过11万户,约三分之一家庭自己做老板;拥有电子、灯饰、健康科技、包装印刷等国家级产业基地18个。簇群经济、特色经济、民营经济成为中山经济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企业和个人作为城市建设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市委市政府尊重市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村(居)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推行政务公开,落实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如在一些重大决策出台前,采取旁听、听证会、社会讨论等各种形式,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在实行近20年的市长接待日、市长专邮等制度的基础上,2005年又开设了“城市论坛”,搭建起让市民公开表达意见、参与公共管理的新平台,提升了城市的开放度和文明度。

二、优化社会发展环境,让市民充分享受文明创建的成果

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山一直以来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阳光型和服务型政府。2000年以来共取消73%的行政审批项目,2005年4月正式开通行政审批服务在线系统,成为全国最早探索全部审批项目上网的城市之一。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切实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建设诚信中山。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稳定,成为广东唯一一个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起点高、要求严、措施实,城市功能设施完善,市容整洁,秩序良好。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目前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54%,人均公共绿地达9.76平方米,营造出一个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同时,市委市政府始终关注社会公平,让所有市民都能分享到城市文明的成果,成为城市文明自觉的推动者和维护者。在全省率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9.39%,并稳妥推进农村保险向城市社保并轨。健全涵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救助制度,开展“身边的希望工程”,全市困难家庭子女均被列入资助范围。安居工程连续实施近20年,基本解决了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大力发展老龄事业,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鼓励支持市民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控制在2.5%以下。每年开展“同是中山建设者”主题活动,表彰优秀员工,重视保障外来工权益。

三、弘扬优秀人文传统,让市民不断增强文化归属感

中山名人辈出,文脉兴盛,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传承伟人故里历史文化,弘扬中山现代人文精神,不仅能凝聚民心、聚合民力、发挥民智,更能强化优秀人文价值的认同,丰富和温暖中山人的精神家园。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发利用人文历史资源,投入1亿多元,重建孙中山纪念馆,加强孙中山故居周边环境的保护。编写《中山市志》、《孙中山志》等出版物,在中小学校开展中山历史人文教育,举办“好山好水好儿女”中山文化名人推广月活动,广泛宣传报道地方历史文化和杰出人物。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让员工有强烈归属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开展大讨论,提炼出“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增强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重视挖掘蕴藏在民间鲜活、富有生命力的地方特色文化,积极开展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并注重把现代人文精神注入传统文化形式。全市有曲艺、戏剧等群众文化艺术团体156个;广泛开展文化广场活动,两年来举行演出5200多场次;广东省获得全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的29个乡镇中,中山占了4个。从1988年开始,每年春节都举行的以扶危济困为主题的慈善万人行活动,迄今共募集善款3亿元。该活动已成为具有时代性、持久性、群众性特征的新民俗,成为中山人发扬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博爱精神、关心社群、关爱弱者的生动写照。

四、丰富创建活动内涵,让市民自觉提升现代文明意识

文明的发展,最终是人的发展;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的现代文明意识确立、形成的过程。中山高度重视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道德的培育,引导广大市民把提升文明意识和文明素质作为自觉的行动,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促进人的现代化。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为先导,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制订颁布市民文明公约、市民公共场所行为守则,促进公民现代文明习惯的养成。开展中山全民读书月、中山合唱节、中山社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评选十杰市民、十杰青年等活动,强化公民教育的示范效应。开通“文明中山网”,开展全民评议“我最讨厌的不文明行为”等活动,提高文明创建的公众参与度,引导市民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坚持城乡共建,持续开展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有效推进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工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市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构建起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社会化大德育体系,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市委市政府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动力,把创建工作引向深入,进一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建设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和谐中山。

哈尔滨创城做法和成效

全国文明城市是含金量最高的城市品牌,2005年、2008年和2011年,哈尔滨市曾先后三次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

2012年,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起步在即。“哈尔滨,距离全国文明城市还有多远?”今天,这座城市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们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痛定思痛 整治城市“硬”环境

“脏、乱、差”,是过去来出差的外地人对哈尔滨的评价。

“整治卫生环境,解决的不止是简单的城市容貌问题,实际上改善的是环境、树立的是形象。”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下定决心打一场环境整治的攻坚战。

哈尔滨市文明办副主任吴国恩介绍,“三优”文明城市工作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督办项目,目标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对考核不达标的实行一票否决和主要领导问责。

“创建文明城市,为了谁?”“为了老百姓,这不是轰轰烈烈做给人看的‘政绩工程’,而是踏踏实实给百姓干的‘民心工程’!”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林铎给出答案。

问责提效 改善发展“软”环境

近年来,随着哈尔滨经济的发展,百事可乐等世界500强企业争相在哈投资兴业,众多世界知名战略投资集团和投资者纷至沓来„„“哈尔滨是全球最富活力、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总裁帕特里克·斯托克说。

但审批环节多、行政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司负责人在哈的投资信心。对此哈尔滨在全市各区行政服务中心推广行政审批“一表制”工作模式。只需填写一张表单,业务信息就会根据所申请的服务事项,自动分类生成业务办理所需的表格,发送给相关审批窗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治标更要治本。今年2月哈尔滨市人民政府1号令发布了《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对那些破坏经济发展环境,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的,对吃拿卡要的,进行最严格的问责,从严从重从快处理,清除害群之马,净化发展环境。

“招商之后,更要亲商、帮商。创建文明城市不仅要在硬环境上下功夫,更要为经济发展营造文明的‘软环境’。”哈尔滨市长宋希斌说。

典型引领 播种爱的火种

这两年,媒体报道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新闻比比皆是。在人们感叹“人情冷漠,道德滑坡”之时,冰城人却用火热的爱心温暖着我们。

今年年初,徒手接住坠楼少年的“最美叔叔”谢尚威、不顾个人生命安全,救了同学,自己却被汽车撞飞的“最美女孩”郭肖歧的事迹不仅温暖了龙江大地,也感动了全中国。在哈尔滨,像这样的好人好事还有很多很多„„

今年2月,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推出“发现身边感动、争做冰城好人”评选活动,并面向全市八区十县(市)征集“冰城好人”。“我们旨在通过这些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培育高尚的道德风尚,为构建和谐社会、争创文明城市贡献一份力量。”哈尔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丽欣说。

如果说一个好人是一个火苗,那么一群志愿者团队就犹如一团燃烧的火焰。

“李庆长共产党员服务队”、“夕阳红老年志愿者服务队”、“雷锋车队”„„哈尔滨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志愿服务品牌队伍。据哈尔滨市委外宣办主任兰峰介绍,目前全市组建了17支市级志愿者队伍。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有60多万人。这些志愿者服务队常年服务在城市各个角落,成为冰城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安徽省淮北市是一座新兴工矿城市,历史欠帐多,创建难度大。我市自2001年提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目标以来,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重新审视创建工作,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最佳切入点,在巩固中提高,在继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前进,不断提升创建工作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被安徽省文明委誉为“长江以北的创建典型、皖北地区的一面旗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始终着力于营造创建工作持续发展的浓厚氛围.形成了独具淮北特色的创建精神。多年来,我市创建工作始终保持热度不减、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我们始终着力于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使干部群众的思想高度统

一、认识高度一致、行为高度自觉。我们把丰富和更新领导层的创建理念、营造领导氛围,作为创建工作的首要环节来抓,多次组织市四套班子领导赴创建工作先进地市学习考察,结合我市实际,在实践中形成并树立了为民创建、群众创建、科学创建、自主创建的先进创建理念,抓创建就是抓生产力、抓创建就是执政为民、抓创建就是抓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一届接着一届干、一级带着一级干、一把手领着一班人干、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成为各级领导的自觉行动。加大创建舆论引导力度,多形式多角度广泛深入宣传创建工作,发动和引导群众参与创建,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创建工作、享受创建成果,营造了干部群众崇尚创建的浓厚氛围,激发出干部群众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热情,初步形成了独具淮北特色的创建精神,即以人为本、为民办事的务实创建精神,群策群力、上下同心的参与创建精神,自我提高、高扬新风的自主创建精神,与时俱进、争先进位的率先创建精神。这种精神时刻激励着全市人民投身创建活动,不断转化为创建工作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始终着力于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在攻坚克难上下功夫。在多年的创建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创建工作既要有全局规划、长远打算,又要注重从当前入手、从重点入手,必须始终坚持把群众的需要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久久为功。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需求,明确创建工作的用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在创建的初始阶段,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着重提高市民素质,增强群众对创建工作的认同感;在创建的发展阶段,以城市建设为重点,着重完善城市功能,为群众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创建的巩固提高阶段,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着重强化城市管理,促进创建工作实现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每年突破一个难点,逐年推进,步步深入,先后开展了“两薄治理”、“三个起来”、“三个延伸”、“四个覆盖”、“五个突破”、 “五项整治”、“2+3”等创建难点专项整治活动,对领导干部给任务、给责任、给手段,坚持反复抓、抓反复,常抓不懈,日积月累,巩固提高创建成果,实现了创建工作有大变化、上大台阶,使创建工作真正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三、始终着力于提高公民素质。把思想道德建设贯穿创建全过程。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创建工作的根本目标。我们坚持治城先育人,抓住教育这个基础、实践这个关键、机制这个保障,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核心,始终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加强教育引导,以300多个市民学校为龙头,把全市居民纳入教育网络,使“三德”、“三观”、“四有”、文明礼仪教育入家入户,入脑入心。加强活动引导,通过开展“文明家庭”、“十佳公务员”、“十佳杰出青年”、“十大杰出女性”评选活动和“文明行业”、“文明窗口”、“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逐步形成了在家庭讲家庭美德,争当文明新风户;在社会讲社会公德,争当文明市民;在单位讲职业道德,争当文明职工的良好风尚。加强典型引导,充分挖掘群众道德资源,先后推出了市运管处、刘桥一矿、李子明等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了先进典型的导向和辐射效应。加强机制建设,探索建立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长效机制和公民文明言行养成机制,使思想道德建设在时间上始终贯穿全过程,在载体上涵盖方方面面,化为文明新风和实际行动。

四、始终着力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是创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文化滋养城市,一手抓文化事业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博物馆、体育馆、射击馆、刘开渠纪念馆、城市雕塑等一批文化标志性建筑,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大力培育多种文化形态。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蓬勃兴起,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相继推出了以电视剧<独立寒秋)、<大哥>、<大姐=》和历史剧<夕阳清照>为代表的一批有全国性影响的精品力作,打造了淮北城市文化品牌,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新风尚,陶冶了群众情操。大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文化市场,保护合法经营,营造了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环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城市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不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动力源泉,而且深化了创建工作的文化内涵,注入了城市文化的时代精神。

五、始终着力于创建工作的改革创新.完善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也是创建工作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始终着力于创建工作的改革创新,在不断更新创建目标、丰富创建内容、拓展创建载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建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保持了创建工作的持久效应。健全了以“一把手”负责制、文明委常务班子责任制、市文明委领导每周巡查制、目标管理责任制、涉创部门协调制为主要内容的创建工作领导体制,强化了文明办的办事权威和工作效率。改革了城市管理体制,相对集中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实现一支队伍管理城市,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多头管理和多层次管理问题。改革了环卫工作运行机制,把环卫推向市场,有效提高了城区卫生质量和管理水平。完善了社区基础建设工作机制,配齐配强社区干部,解决待遇和办公条件,建立社区建设基金,夯实了创建工作的基层基础。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了全市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创建积极性,推动了各项创建任务落到实处。

六、始终着力于打造优美城市环境,建设最宜人居城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载体,创造优良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是创建工作始终不渝的主题。我们立足自身实际,围绕建设最宜人居城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按照中心突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城乡协调的总体要求,在300平方公里城市外环线内科学编制城市建设规划。围绕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加快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步伐,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市道路、通信、供水、燃气、环保、生态、应急各项功能,大力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市,把森林植入城市,把园林搬上街头,把灿烂嵌入夜空,把假山作为城市盆景来雕凿,把广场作为城市窗口来建设,把最好的地段用来建设广场公园,假山公园、南湖公园、世纪广场、中泰广场犹如镶嵌在城市的一颗颗翠绿的明珠。优美的城市环境,滋养着文明的淮北市民,培育出淮北人开放、包容、进取、创新、关爱、和谐的城市精神,倍享创建成果的淮北人民更加精心呵护美丽的家园。淮北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文明市民和优美环境的相互滋养下,不断实现新的提升。

近年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在创建全区文明城市中,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持之以恒地推进“以赛促创”活动,加大以文明城市创建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抓经济,谋发展,提高创建文明城市综合实力。市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以构建“富裕、文明、和谐、魅力锡林浩特”为目标,围绕“转变、调整、开放”三大任务,实施“城乡统筹,三化互动”战略,取得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历史性突破,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二、抓民生,求改善,推动创建文明城市成果普惠百姓。

两年来,新改扩建了一大批普惠性的公益设施和服务机构,实现了全市50%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硬件提档升级。完善了就业、社保、低收入群体住房和公共服务四大民生体系,征集就业岗位和新增就业人数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转移进城牧民基本养老保险。创造性实施了旧城区危旧房改造、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牧民进城经济适用住房四个层次的住房保障工程。兑现了各类增资补贴政策,提高了各类人员工资补贴。

三、抓环境,树形象,夯实创建文明城市基础条件。始终把打造一流的投资发展环境和人居生活环境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夯实创建基础的重要手段,坚持不懈地抓好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六大环境建设。

四、抓党建,凝动力,形成创建文明城市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党的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投身锡林浩特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抓创建,促和谐,提升创建文明城市整体素质。坚持以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全社会主流思潮,两年来大力实施了市民文明素质、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和社会宣传“三大体系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六、创建文明城市的几点体会。一是创建文明城市,要以发展为先导;二是创建文明城市,要以惠民为根本;三是创建文明城市,要以特色树品牌。

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主要做法及成效

——强化领导、明确责任,以有力的保障体系推进创卫工作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为加强对创卫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长、县长任指挥长、17名县级领导任副指挥长的创卫指挥部,组建由分管县领导牵头负责的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等9个专业工作组,从全县抽调10余名业务骨干充实创卫办力量。由县长担任县爱卫会主任,城环、住建、环保、卫生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全县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完善了相应组织机构,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整体联动、齐抓共管、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制订出台了《合江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方案》和《合江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量化考核及任务分解》,把国卫标准9大项52小项量化为174个细项,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将县城主城区及城乡结合部划分为若干责任区块,根据县级领导排名先后和工作难易程度,分别落实包片负责领导、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着力构建“县级领导包片负责、主要领导攻坚克难、城乡干群共同参与、层层落实目标责任”的工作格局。

三是严格督查考核。将爱国卫生和创卫工作纳入乡镇部门综合目标考核,并列入2012年全县12项重点工作事项实施单项考核,严格重奖重惩。对所有工作一律按照“时限管理、层级管理、结果评判、从重追责”的要求,由县效监办、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办室、县创卫办认真组织开展督查督办,严格落实“一整改、二曝光、三问责”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健全新闻媒体曝光反馈制度,开通投诉热线和电子信箱,积极受理群众意见建议,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能落实。

——宣传先行、全民动员,以强大的舆论力量推进创卫工作

一是注重会议发动。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召开了创建国家卫生县城誓师动员大会、千人促进大会、工作推进会,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多次研究部署,主要领导亲自动员、亲自安排创卫工作,及时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指挥部坚持每月例会和周会制度,对照国卫标准逐一查漏补缺,落实整改措施。分管县领导牵头,先后组织召开中小餐饮和“五小”行业卫生整治、病媒生物防制等工作会议。各部门、各单位分别召开动员大会,着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是注重媒体互动。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开设专题专栏,集中新闻版面、频道资源和播报时段,全方位、高密度、高强度地开展宣传,让创卫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县城重要节点设置30余块大型公益广告宣传牌和4块高规格的LED电子显示屏开展宣传,方便群众更好地了解创卫工作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继续让摄像机、照相机大胆说话,在县电视台和《合江通讯》上曝光影响创卫工作的反面典型,宣传表彰正面典型,树立标杆、弘扬正气,为创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三是注重活动推动。在学校开展创卫有奖征文、书画征集以及“小手拉大手、小家带大家”等活动,发动全县中小学生以“致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与父母签订承诺书等形式,将创卫活动延伸到每个家庭。在机关群体开展知识竞赛、工间操、“清洁一小时”等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1+1”志愿服务、文明劝导、义务监督等主题活动。4月12日,组织机关干部、普通群众、中小学生、志愿者等万余人参加“第24个爱国卫生月暨创国卫迎省检”攻坚月活动启动仪式;4月28日,又组织“万人大扫除”活动,再次掀起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和创卫迎检的热潮。

——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科学的工作方法推进创卫工作

(一)深化“五乱”治理,优化市容秩序。建立交警、巡警、城管三位一体日常执法机制,从相关部门抽调执法人员70名组成立联合执法大队,重大节假日由城环、住建、工商、卫生、食药监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将执法人员力量下沉到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在县城增设机动车停车场和临时停车点,制定出台占道停车收费办法,加大对乱停乱放、脏车进城等的治理力度,从今年5月起在县城对三轮车进行限时限路段通行。合理调整县环卫所与合江镇负责的清扫保洁区域,新增清扫保洁人员80名,人均清扫保洁面积由4500平方米降低为3480平方米。

(二)加强设施建设,完善市政功能。采取“财政资金投入一点、整合项目解决一点、经营城市筹集一点”的方式,多方筹资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县城配备密闭垃圾清运车24辆、冲洗车16辆、大型清扫车4台、吸粪车3台,县城主要街道日保洁不低于12小时。新添置果皮箱630个、新建地埋式垃圾库3个、压缩式垃圾中转点2个,实现垃圾日产日清、100%密闭储存清运,垃圾容器化覆盖率90%以上。对县城垃圾处理厂实施技改,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投入120万元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投资3000万元建设占地80余亩的果蔬批发市场,以奖代补推动县城6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高标准规划建设占地2000亩的现代化煤炭物流交易中心,建成后煤炭运输将全部进入密闭通道,彻底解决灰尘、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

(三)实施“五化”工程,提升形象品位。大力实施黑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等五大工程。紧紧抓住合江是中国晚熟荔枝之乡这一独特优势,最大限度地将荔枝文化元素融入县城风貌塑造,选择形态优美、规格统一的荔枝树对县城主要街道和重要节点实施绿化升级改造。抓好单位和居民小区庭院绿化,实施拆房还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县城绿化覆盖率达39.7%。新添置高档次花箱272个,在重要节假日摆放鲜花50余万盆。对县城大街小巷全部铺设“白加黑”、人行道铺装透水砖,完善交通标识标线和红绿灯电子监控设备。对县城主要干道、标志性建筑实施流星雨等高标准亮化,对临街建筑物外墙风貌塑造进行提档升级。

区创建省级卫生城工作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创建省级卫生城工作进展顺利。前一阶段,我们主要抓了四方面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面,我代表创建办汇报如下。

第一,抓重点,建立常态运行的管理机制。

重点抓了四个关键环节。一是组建环卫队伍,实现保洁专业化。组建了环卫处,由区建设局牵头,负责指导全区自办保洁工作。各街都成立了自办保洁队伍,采取了街街联保、乡街联保的方式,建立了覆盖全区的自办保洁网络。目前,全区共聘用保洁员61人,租用垃圾清运车30余台。对保洁员进行了专业培训,统一发证,统一服装,统一工具。二是多开垃圾倒点,力争不留死角。针对我区城乡结合部的复杂特点,积极与市环卫处协调,新增设了6个垃圾点,保证了居民生活垃圾定点倾倒的需要。三是完善各项制度,确保责任落实。制定了《龙山区自办保洁工作实施方案》,将自办保洁的管理权、监督权、收费权下放到街道,充分调动了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在完善制度的同时,细化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有效推进了工作。四是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常态运行。区创建办发挥职能作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法,加强督促检查。广泛发挥“三老人员”作用,实行“三定”保洁措施。即,老党员、老干部、老职工在规定的范围内、在规定的路段上、在规定的职责里,进行卫生检查。全区已确定1100名卫生监督员。通过上述措施,全区克服了市里保洁款未下拨等诸多困难,自办保洁工作初步实现了制度化、专业化,呈现出了“垃圾日产日清、监管常态运行”的喜人局面。全区共开办自办保洁户,保洁率从以前的40提升至现在的84%。正呈现出迅速推进的态势,预计在月前达到市里的要求──保洁率95的标准。

第二,抓难点,解决困扰居民生活的实际问题。

着力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解决垃圾山的问题。从年初至现在,全区共发动机关干部、部队战士、学生及居民参加义务劳动人次,出动铲车台、汽车台、四轮车台、手推车台,清除积存垃圾吨,改变了垃圾成堆的状况。二是解决入厕难的问题。我们积极协调市创建办、市环卫处,经过多次勘测和反复论证,落实了修建公厕17座(新建8座、翻修9座)的工作,11座公厕的建设已破土动工,其余6座正在做重新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预计在月日前破土动工。在修建过程中,我们本着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高标准、严要求。区政府王区长、胡区长多次亲临施工一线检查、指导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工程建设。预计在建的11座公厕预计到月末能够保质保量的竣工,并投入使用。三是解决除“四害”的问题。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超额完成了市里下达的5吨鼠药任务。为达到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目标,又制定了“龙山区夏季‘除四害’工作实施方案”,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开展了灭鼠、灭蚊、灭蝇、灭蟑螂的专项活动,大大降低了“四害”密度。

第三,抓切点,强化全民齐抓共建意识。

突出做了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加大了宣传发动力度。大力营造创建声势,采取出板报、发宣传单、贴标语、放电影、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工作和卫生知识,提高全民共建意识。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出板报块、标语条、宣传单张、宣传车台次,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宣传次,特别是把《居民公约》、“八不准”宣传单发至每户居民,达到了入脑、入心、入行的效果。北寿街举行了以“全民动员,告别陋习,人人参与,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龙山争光”为主题的万人签名活动。南康街举行了“向一切不文明行为宣战”签字活动。其他各街道也结合各自实际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活动。二是调动了各部门全力抓创建工作。区委宣传部积极发挥作用,在《辽源日报》推出了龙山创建专版。到目前,全区共向上级报送各类创建宣传稿件、图片张。区妇联开展了“除陋习、讲公德、建立文明城市”活动;区团委开展了“文明三走进”、“青少年告别不文明行为实践”活动;区文教局开展了以创建卫生城为主题的“校园征文”、“小手拉大手”、“给城市洗脸”等活动;各街乡开展了军、警、民联手共建活动;区直机关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义务劳动。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结合防“非典”工作,区属医疗机构利用健康处方、医疗门诊、咨询台、宣传专栏等形式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社区医疗服务工作站也加大了服务力度,上门宣传、上门服务、送医送药上门、送健康知识上门。对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各街道都组织居民组长、卫生治理积极分子、居民骨干召开健康教育宣传会,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第四,抓亮点,构造龙山区创建工作的特色。

主要抓了三个亮点:一是治理了四条河。我们共投入资金4万元,对域内的半截河、梨树河、东辽河、渭津河 进行了专项治理,特别?重点治理了半截河。共清理河道1000延长米,清运垃圾、淤泥500吨,河道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实施了绿化、美化工程。我们对城市的几个主要出口进行了绿化美化,着重清理了白色污染,修剪了杂草,努力塑造城市出口的绿色景观带。各街道社区加强了对小区绿地的管护,全区及时完成了绿地建设任务1300平方米。三是树立了先进典型。我们总结了一些先进人物、先进单位的经验和做法,树立了以马清水、杨桂荣为代表的等一批创建典型。在全区推广了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先进经验和比较好的办法。各街乡都围绕这些典型找差距和不足,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工作。

我区创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位运作,超前谋划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保证。

区委、区政府对创建工作高度重视,超前谋划。年初,区政府就把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程,把春季爱国卫生工作作为创建省级卫生城工作的第一战役,精心组织,认真部署,取得了较好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组建了由区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爱卫会基础上,成立了创建办,专门从卫生局、建设局、农林局抽调3名副局长任主任和副主任。从文教局等部门抽调业务精、能力强的人员,设立指导组、宣传组、督查组和综合组。提供了办公场所,拨付了专款,配备了专车,保证了创建办顺利开展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率先垂范。区委常委会听取了创建工作汇报,区政府召开了两次全区动员大会,6次创建工作调度会,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都亲自安排部署,协调解决各种问题。特别是区政府王恩惠区长、胡永为副区长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创建工作上,每天都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工作。有时凌晨三四点就到域内的重点地段和大街小巷,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各级领导给全区干部群众作出了表率。正是由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安排,由于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靠前指挥和亲历亲为,我区的创建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二)步调一致,形成合力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

从区级五大班子到各街乡、各部门都非常重视和支持创建工作,特别是八街两乡冲在创建工作的第一线、最前沿,攻坚破难,超常工作;从区级领导干部到一般干部群众都积极参与创建工作,出谋划策,献计出力;各驻区单位、企业都大力支持创建工作,特别是驻军和民警为美化龙山、净化环境做出了很大贡献。正是由于全区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密切配合,我们的创建工作才能有条不紊,顺利推进。

(三)软硬兼施,重点突出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根本手段。

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力戒形式主义,不搞“一阵风”。本着既立足当前,又着眼于长远的原则,软硬兼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软就是采取“软”功夫,其重点是以人为本,营造氛围,从根本上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卫生意识;硬就是采取硬招法,其重点是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常年管理,确保常态运行,从根本保证解决自办保洁的问题。通过软功夫和硬招法的互相促进、互动作用,实现工作的良性循环。这是我们在前一段工作中探索出的一种新办法,也是我们今后抓好环境卫生的根本手段。

我们干工作要体现党的“两点论”要求,在汇报工作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又要找准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目前,我区创建工作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有以下一些:一是个别单位个别人有厌战思想、畏难情绪和松劲意识。。二是工作开展的不平衡,特别是自办保洁工作还没有达到市里保洁率的要求,保洁率还相差16,仍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三是投入不足,保洁队伍设备不齐全,保洁员工资偏低。四是由于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给我们实施管理增大了难度。有的垃圾点机动车无法进入,日产日清的难度很大。有的地方没有下水设施,路难行,给卫生费收取造成了障碍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解决办法。

最后,感谢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对区创建办工作的大力支持。以上是创建办前一阶段的工作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环境建设年,洪洞全力创建国家卫生城

清理垃圾、更换牌匾、规划车位、清除乱贴乱画小广告、绿化亮化城市环境、整修城市道路、建设星级厕所„„今年以来,洪洞县结合全市开展的“环境建设年”活动,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在全县上下掀起了一个个环境卫生整治高潮,全力挺进“全国卫生县城”,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出动人力12万人次,车辆1.1万台次,清运垃圾22万方,栽植树木220万株、刷白60万株,新植绿地31万平方米,新增城市集中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更换广告牌匾4600块,清除乱贴乱画和小广告3.4万处,规划停车位1800个,新建星级公厕42处,增设分类垃圾箱2000个,完成“四害”消杀100万平方米,发放宣传资料65万册,病媒生物防制、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区的绿化率等8项考核指标已达标,具备了向国家爱卫会申报的条件。

去年该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该县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全力开展“六城同创”活动,将洪洞建设成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平安县、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彻底改变洪洞的生产生活环境,筑牢洪洞的发展基础。经过紧张的创建,年底顺利实现了创建省级园林城、省级卫生城、省级文明城的初步创建目标。

“六城同创”,卫生是基础。今年以来,为深入推进“六城同创”活动,该县以全市开展的“环境建设年”为契机,于4月12日在洪洞县城召开了“创建国家卫生城”万人誓师大会,提出“六城同创、卫生先行”,年内将洪洞创建成“国家级卫生县城”。

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县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全民“创卫”的格局。该县把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列入《洪洞县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下发了《洪洞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实施方案》、《县四大班子领导包街整治的通知》、《洪洞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任务分解》等文件,将城区 27 条街道和重点治理行业分解落实到县四大班子每个领导干部身上。同时加强检查督导,出台了《洪洞县“六城同创”检查标准及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实行“创卫”工作倒排工期、定期问责;每周二各责任单位主要责任人汇报上周进展、报告下周工作打算的工作制度;县纪委、县“创卫”工作督查组联合,每天上街巡回检查、现场督导。县委书记王黎明、县委副书记、县长孙京民也经常抽出时间上街入店检查督查“创卫”工作。

二是深入宣传发动,营造浓厚“创卫”氛围。在开展国家卫生县城的创建工作中,该县始终坚持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卫”宣传,在县电视台、《槐乡大地》开设“创卫”专栏,对创卫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并曝光不文明行为;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小手拉大手、健康教育进校园”整治活动;在青年学生、团员中开展“我为‘创卫’做贡献”活动;在县城主要街道、公园设置“创卫”公益广告;各主要成员单位结合本行业创卫工作实际,累计印制“创卫”宣传资料 50 余万份,极大地提高了县城群众的“创卫”知晓率,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创卫”活动中来,形成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浓厚氛围。

三是严格创建标准,科学实施“创卫”工作。为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创建工作不返工、不反复、不反弹,该县结合县情实际,严格“创卫”标准,将创建卫生县城的 9 大项52 小项指标层层细化分解,先后印发《国家卫生镇(县城)标准》5000 余本,下发到各责任单位,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和创建要求。在创建过程中,该县组织宣传、卫生、住建、环保、工商、质检、交警、食药等单位骨干成员,深入各街道、食品行业、公共场所、医院、学校等重点部门狠抓行业卫生达标落实工作,开展了广告牌匾、车辆秩序、集贸市场、市容环境、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专项集中治理活动,并重点组织对“五小”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分片、分行业集中培训,使广大业主了解掌握“创卫”的标准、要求和具体做法,积极配合开展创建。

四是完善长效机制,形成“创卫”工作常态化。在“创卫”过程中,该县先后修订完善了《洪洞县城市市容管理暂行办法》、《洪洞县环境卫生联席会议制度》、《洪洞县城中村环境卫生管理规定》、《洪洞县车辆秩序管理办法》、《户外广告、牌匾标识的管理办法》、《洪洞县集贸市场卫生管理办法》、《洪洞县城区烟尘管理办法》、《洪洞县城区门前“五包”责任制度》、《洪洞县早夜市和流动摊点管理办法》、《洪洞县洗车等用水行业取水排水管理办法》、《洪洞县城区环境卫生投诉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为巩固“创卫”成果和“创卫”工作常态化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法规基础。

2004年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2005年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调整,创卫工作处于停滞状态。2007年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009年10月取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一)加强领导,推进创卫务实高效。明确创卫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市委书记办公会议、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经常研究创卫工作,做到逢会必讲创卫工作、逢报告必有创卫内容、掀起创卫高潮。细化创卫考核方案,把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单位评优创先的前置条件,与领导政绩和部门年终资金挂钩。

(二)广泛动员,发挥市民创卫主人作用。在各大媒体开设创卫专栏,对市区创卫活动进行全方位的采访报道。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性组织的优势,推动全民创卫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夯实基础,改善创卫硬件条件。完成旧城拆迁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抓好三纵三横等一大批主干道建设,解决了一环、二环路网畅通问题,打通十多条断头路,重要城际干道相继开通。投资十多亿用于城市美化工程,修建和改建城市公共设施。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建造垃圾焚烧发电厂,实施水库引水工程。

(四)狠抓整治,全力攻克创卫工作难点。一是加大城中村整治。全面开展了以路面硬化、卫生洁化、村庄美化为重点的城中村、城郊结合部整治工作。二是集中整治五小行业。通过树立样板街、样板店,典型引路,全面推广,不断提高五小单位的持证率和规范达标率。三是改造提升农贸市场。建设了新的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了兰溪门和四牌楼菜市场,极大地规范了农贸市场的经营秩序。四是强化市容卫生管理。招聘600名创卫协管员,走上街头开展交通管理、文明劝导、门前三包监管和创卫宣传。

(五)建章立制,不断创新创卫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创卫活动长效机制,以街道为单元组织开展辖区城管工作,行政执法、工商、卫生、公安、环保等职能部门将执法人员配置到街道,由街道统一指挥,实施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和网格化管理。二是健全创卫社区共建机制。建立市领导联系社区、机关部门分包路段、机关与社区共建等制度,帮助社区有效解决创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三是完善道路清扫保洁机制。将市区四个环卫处合并成立一个新的环卫处,形成了管干分离、精简高效的环卫运行体制。

创建文明社区的主要做法

康健街道可以说是传统意义上的文明社区,自1998年率先创建成上海市文明社区,2006年又是率先创建成第一批2005版文明社区。回顾总结康健街道社区的文明创建历程,既有量的拓展,又有质的飞跃;既有点的示范,又有面的推进;既有硬件的突破,又有软件的深化,从而形成了一条具有徐汇特色、康健特点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子。概括起来就是:以不断深化“康乐工程”为抓手,以“四个凸显(区域化大党建、生态、”为老服务、大文化)、“两个提高(”服务经济与平安建设)为工作特色,大力倡导“让社区居民身心更健康,使社区生活更快乐”的服务宗旨,用心塑造“和睦相融,奋发向上”的社区精神,以努力打造康健精神家园即康乐新家园作为康健人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

一、高举旗帜抓根本

康健社区(街道)党工委认为,创建文明社区最根本的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指导社区的创建实践。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是否有实效的尺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把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让全体社区成员共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

二、领导重视抓两手

社区(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领导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工作上坚持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同步检查、同步考核,使社区文明建设在思想上、工作上、机制上和保障上都得到有力的保证,进入了整体推进、总体提高的良性循环。随着新形势和新要求的推进,街道对新一轮的文明创建组织领导机构进行了全面调整和充实。在组织机构上,党工委书记任文明委主任,办事处主任和分管书记任副主任,所有党政班子成员、社区党工委委员作为委员,社区内公安、城管、工商、房管、环卫等职能部门纳入作为创建成员单位,并形成了抓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的机制。每年召开一至两次全社区的精神文明大会进行总结、表彰、部署、动员、推进;主要领导亲自抓规划、抓协调、抓督查、抓投入;每年邀请安排社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专题性视察,加强督促、指导;各项指标分解下达,纳入机关部门目标体系予以考核。

三、明确目标抓实效

街道把文明社区建设像抓实事工程那样,做到目标化、实事化,让居民群众感受到创建的实际变化,有“安居乐业”的受益感。在创建思路上实行两个“并举”,一是标志性工程与基础性工程并举。所谓标志性是带有突破性、领导性、全局性的实事,标志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台阶。比如近年来先后建成的社区体育场(2004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建资源)、社区羽毛球馆(2010年)、社区为老服务中心(2008年)和社区配膳中心(2005年),大力推进的为老服务、健康社区建设、安全社区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等,这些标志性工程在全市、全区都有一定影响,有的起到了先声和示范效应。所谓基础性就是扎根小区,从小区抓起,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如非机动车停放、晾衣架的统一安装、小区宣传栏的整治和电子屏的安装以及“农夹居”的消防安全综合治理等。街道在迎世博600天活动中,在共产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中,把这些作为重点工作予以推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二是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举。在创建实践中,街道提出了“硬件上要突破,软件上要深化”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加大了硬件投入和建设的力度,使社区、小区面貌有了大的改观。针对社区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售后公房(170万平方米)占住宅面积(270万平方米)60%以上的实际,每年都持续开展综合平改坡实事工程。至2011年,累计完成平改坡和两次供水改造100万平方米,今年继续对2个小区的平改坡进行前期准备。近两年还完成小区门楼改造10余个,垃圾库房整修改造40个;完成沪闵路、虹梅路、浦北路、康健路、桂林东西街以及康苑绿地共计13万平方米的道路、绿地景观建设,完成3000余米的河道景观灯光建设,完成9座桥梁仿古改建等。近两年街道在全市市容环境测评中连续位列全区第一名,在全市排名第九名。

四、深化创建抓系列

文明社区创建是一个全方位、全覆盖、立体化的社会系统工程。街道注重抓好三条文明链:一是从文明家庭、文明楼组到文明小区;二是从文明路口(路段)、文明公厕、文明公园到公共领域的文明行为;三是从文明科室、文明单位到文明机关、文明行业。这三条链的基点都是细胞,最后归结于文明社区,是个阶梯式推进的创建过程,每一步都是升华和飞跃。在创建的层次要求、目标和重点上都各有不同。比如从机关系列来讲,它担负着提高执政水平、依法行政、塑造良好公众形象的重任,以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以“满意在徐汇、满意在康健”为主题,创先争优、政风良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做创文明社区的“领头羊”,康健街道连续三年5次获“满意在徐汇”流动红旗(2009-2011年)。同时,每个部门和单位都能在三条文明链中照准方位,科学定位,认清职责,发挥功能,确保总体创建目标的实施,紧紧抓住这三条文明链就能纲举目张,从而把整个文明社区创建都带起来,并落到实处。在参与徐汇区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工作中,节点多、任务重,街道发动各单位、各居民区将“创全”工作与“创先争优”千人访万家工作结合起来,与纪念建党90周年结合起来,与长效化管理机制结合起来,与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结合起来,深入走访基层群众,攻坚克难、查漏补缺,着力化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体现“创全”工作实效。如,桂康居委党支部在倾听民意的基础上,以社区志愿者为骨干力量,对农家居地区的老汶山和小区周边道路开展车辆整顿和道路清洁,得到居民群众肯定并被《文汇报》报道;长虹坊居民区以致居民公开信的形式,倡议大家共同携手为建设一个文明、美好、和谐、整洁的家园而努力,使居民的“要我文明”转到“我要文明”的主动参与中来。

康健街道紫薇园小区四号楼是90年代初建造的24层居民楼,共有居民191户,由于历史原因,24层建筑几乎每层都装置了铁门,历年来物业、街道综治办、派出所曾出具多张消防监督检查整改单,反复宣传、劝说,然而收效甚微,积重难返,成为街道消防安全一大顽症。今年以来,街道通过积极发动群众,排查消防隐患,将紫薇园这一顽症列为首要攻坚战,通过大半年时间的精心组织和细致耐心的宣传、规劝、教育工作,截至7月底,拆除该楼全部违章铁门99扇,消除垃圾12吨。走进今天的4号楼,昔日“画地为牢”的现象已荡然无存,广大居民也为拥有一个久违的通畅、整洁、舒适、卫生的文明楼组和居住环境而感到自豪和满意。

五、依托优势抓共建

依托“康乐工程”较早开展的社区党建工程和区域化大党建平台,社区党建联建和精神文明共建已成为社区的优势,产生了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高的共建效应,实现了组织网格化、目标实事化、形式多样化、活动制度化、工作合力化的态势。共建内涵日益深化,共建领域不断扩大,共建网络日趋健全,共建机制日臻完善,共建已成为社区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依托和有效形式。街道结合辖区内世外中小学、师大一附小等10余所优质的中小学校,师大、应用技术学院等2所高校、2所市委党校、区委党校教育资源,不断拓宽“校区共建”思路,让社区为学校提供实践的舞台,使学校成为社区教育所共享的优质资源,有力地推进了学习型社区的建设。2007年以来,康健社区在与区域单位上海师大开展党建联建和精神文明共建过程中,先后与其音乐学院、谢晋影视学院、校团委、美术学院、体育学院等十余个基层学院开展较为深入的共建活动,双方所共同创立的“社区双周音乐汇”、“暑期爱心学校”、“社区博物馆开放日”、“传统文化普及小组”、“社区老年大学”等精神文明共建品牌已深入人心,高校的精品团队、高雅艺术直接走进寻常百姓家,深受社区广大居民喜爱,从而也达到了“共赢”格局。通过各种内容形式的共建活动,把社区内不同系统、不同隶属关系的单位集聚成强大的合力,推动了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区意识已深入人心,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已成为共识,共建已进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资源共用、机制共联的深层次阶段。

六、设计载体抓参与

重在参与,贵在坚持,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创建文明社区离不开群众,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载体的设计,搭好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的舞台,这样才能使精神文明源远流长,富于生命力。近几年来,街道正是根据重在参与的特点和原则来设计精神文明活动的各种载体。坚持面向居民、服务居民、依靠居民,从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以群众的需求为标准。像街道开展的“五个一”、“五个让”、“五个乐”、“五个持续”等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参与中提高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求知、求新、求乐的心理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每次主题活动,街道都要发动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和广大居民志愿者以各种形式参与。2010年,街道围绕“擦亮世博窗口”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区”这一主线,动员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参与“了解世博、参与世博、奉献世博、共享世博”,不断提升窗口服务建设和城区文明素养。通过开展“优质服务示范窗口、优质服务示范员”立功竞赛活动、开展菜市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活动,开展“我们是世博的主人”大家谈活动,设计签约承诺、讲座、大家谈等形式载体、平台,将10多万份世博宣传袋,2万件志愿者用品、世博知识培训教材等制作、派送到家家户户,普及世博知识及文明观博宣传近,吸引广大居民热情参与。过去一年,街道还组织了社区2700余名平安志愿者参加社区平安行动和地区62个公交站点全部上岗值勤,22家驻区企事业单位的志愿者参与16家超市的安全巡逻志愿者行动,发动30家社区单位员工志愿者参与交通文明岗志愿执勤活动。

七、完善机制抓合力

创建文明社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条和块等方方面面的力量融为一体,形成合力,需要机制的支撑。有了一套完善的机制,创建成果才能巩固,社区管理才能长效持久。街道在创建中的各个层面、各个方面,都建立了组织领导机制、工作运作机制、目标管理机制、激励检查机制、信息反馈机制、社会参与机制、依法管理机制等。街道还特别强调合力意识,通过建立健全“街街联建”、“三定管理”、“商家门责管理联席会”、“街校联建”、“联合执法”等长效创新机制,有效控制了街面乱设摊、跨门营业等居民反映较为强烈的部分脏、乱、差突出路段;同时尝试政府购买服务,积极发挥民营公司委托管理职责,组建非机动车和废品回收管理队伍,有效改善了市容环境管理的薄弱环节。同时,街道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推行非机动车管理机制,维护市容环境秩序。针对提升社区“软文明”过程中存在一些较难克服的市民陋习,比如乱穿马路、乱扔垃圾、楼道乱堆物等现象,街道充分运用志愿者群防群治特色、多管齐下的协同作战,使这些问题明显得以改观。

今年,街道继续发动社区各类志愿者团队、志愿者骨干,建立每月15日“清洁日”志愿者活动机制、小区志愿者双周表彰机制、市民巡访团月度巡访机制、道德模范宣传和表彰奖励机制,使之在世博后继续发扬光大。其中,街道通过充分发掘宣传涌现出的一批典型人、典型事,如多方合力、共建和谐社区的长虹坊党组织,为600余位老年人免费拍摄艺术照的茶花桂花热心公益人唐盛南,热心社区文明创建公益的市民巡访团团长印慈明,数十年如一日乐于向公众贡献体育用品馆藏精品、获区道德模范候选人称号的玉兰园居民陈鸿康,热心小区绿化的丁香迎春党员志愿者柳洪生,以及社区单位民进自强进修学院、区十二佳道德模范之一的殷光鑫等,很多典型被《文汇报》、《解放日报》等大报媒体报道,充分展示了康健人的新时期新形象,为文明康健、和谐康健的建设起到了大力推进的作用。实行通过这些形式,不断增强单位和居民的社会意识,提高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八、注重特色抓创新

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在于特色和创新。它既适合社区、小区和行业、单位的特点,是实践的呼唤;又反映了群众的要求。群众是创建的主体,创建文明社区的动力源泉是群众。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创建积极性。实践证明,创建中许多好办法、好经验都是群众创造的。街道注重培育和引导,总结群众创造的经验,并在社区范围推广示范,使其产生辐射和内化效应,推动文明社区创建上新台阶。如长虹坊小区的“三驾马车”(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工作机制、“这里的党员全天候”的在职党员志愿者形象最早在这里树立而后在全市各居民区推广类似做法;在康健社区培育发展的刘博士阳光工作室已在全区推广,其中2008年由街道资助的刘博士工作室先后组织

五、六十位志愿者队伍三度赴川抗震救灾,在社会引起较大反响;还有,街道通过设立“康乐之星”,评选表彰对社区作出突出贡献的志愿者和工作者,打造了一批又一批灿烂的康乐群星,其中就有为创文明小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长兴坊居民区党总书记徐建新,在全区被树为先进典范而宣扬,为康健人所尊重和缅怀等等。这些做法来自于群众,扎根于基层,富有创新精神,富有生命力。

2003年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查后,2004年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009年向省爱卫会提交申请报告,通过省爱卫会考核并向全国爱卫会进行推荐,2010年4月通过了全国爱卫会的技术评估,2011年11月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一)领导重视,创建氛围浓厚。成立了创卫领导小组,建立市四套班子领导创卫联系点制度。市委、市政府分别确定一名领导负责创卫协调和日常工作,其他市领导分别负责部门、区、街道。在主要路口设立大型公益宣传广告,各主要街道、建筑工地、集贸市场、机关企事业单位均设立宣传牌和横幅广告。各新闻媒体统一行动,以媒体联动方式,对创卫工作进行大力报道。

(二)创卫办力量强大,组织机构健全。单独设置创卫办,在市委市政府大院办公,抽调卫生局、城建委、城管局、工商局、宣传部等20余人组成创卫办,常年集中办公。分管副市长任创卫办主任,任命2名副县级干部为创卫办专职副主任、相关部门领导兼任创卫办副主任。同时,舟山市委组织部选派市管后备干部到市创卫办挂职锻炼,增强创卫办的组织协调能力。创卫办下设5个处室。市创卫办每年办公经费200万元,用于日常运作。

(三)重点、难点问题整治力度大,投入多。舟山市将市容环境卫生、城市秩序管理、城中村及城郊结合部管理、食品安全、“五小”行业管理、农贸市场整治作为创卫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组织专项整治。每年根据工作需要,推出几个专项整治活动,并落实整治经费。

(四)培育创建精品,亮点突出。实施了建筑垃圾分类处理。餐厨垃圾加工成有机饲料。开展星级卫生社区创建,夯实细胞工程,城区67个社区创成五星级12个、四星级20个。创建海鲜排挡一条街,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如沈家门海鲜夜排挡。这系列亮点为舟山市的创卫工作锦上添花。

(五)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考核督查。舟山市把考核督查作为推进创卫工作的重要保障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的考核督查工作。市政府将创卫工作纳入政府考核目标,分值为10分,实行定期评估、考核。新闻媒体开辟对多个专题栏目,开设创卫投诉热线,组建“市民创卫查访团”进行督查。

西港镇在开展创建生态文明集镇活动中,按照“做强工业、做优产业、做亮集镇、做实民生”的发展思路,通过全镇干群的共同努力,创建工作得以有序推进,呈现出“党风正、民风纯、作风实、环境美”的良好态势。

一、以集镇建设为抓手,夯实创建基础

紧紧围绕“做大规模、做美环境、做旺人气、做优功能”的发展思路,大手笔抓集镇规划、大动作抓集镇开发、大声势抓环境卫生整治,集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市级文明卫生镇验收。

1、科学规划设计,描绘发展蓝图。该镇严格按照规划来建设集镇。一是高标准规划。聘请了省规划院的专家到集镇进行实地踏勘测绘,投资15万元编制了集镇总规、控规。新规划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人口9000多。二是高质量实施。将附近东山、西港、楼前等几个村的部分区域纳入集镇规划范围,严禁私建房屋,实行统一管理。集镇规划范围内一律通过公开拍卖程序出让土地,做到“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确保集镇规划土地资源有序开发。三是严要求管理。集镇新建房屋,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对于没按照集镇统一规划的建筑,组织人员进行整治。

2、夯实基础设施,完善集镇功能。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投资300万元对集镇新规划的几条道路进行硬化。目前,进镇公路已全面开工。另一方面完善集镇功能。投资近百万元的综合服务大楼及占地6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已投入使用;占地12亩的中心幼儿园正在加紧建设之中。

3、精心管理,制度化规范集镇秩序。按照“政府牵头,部门配合,居委会主导,全民参与”的思路,加强集镇管理。一是健全组织,加强集镇建设领导。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常务副镇长、武装部长为副组长,镇相关站所负责人、居委会干部为成员的集镇建设领导小组,狠抓集镇建设。二是充实人员,确保集镇建设事事有人管。集镇管理,人员和制度是关键,为此居委会聘请了5名清洁工和2名车辆及市场管理员。三是落实经费,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在筹措卫生费、路灯费等一系列配套资金方面,该镇按照公益事业大家管、大家办的原则,采取政府补一点,单位出一点,经营户(居民户)收一点的办法,制定了《西港镇卫生费、路灯费筹措办法》管理长效机制。

二、以发展生态农业为推手,做美居住环境

该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按照“调结构、树品牌、抓龙头、建基地”的总体思路,立足本地特色,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不断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步伐,激活蚕桑、化红、杭母猪、油豆腐四大传统产业;开发油茶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公司引领、大户支撑、协会联动、全民创业”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目前,该镇已新扩化红3000亩、油茶4000亩、蚕桑2000亩,油豆腐专业加工突破50户,杭母猪达到了1500头,实现了“山上油茶地上桑,庭园四周化红香”的生态农业经济格局。同时,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着力为江西化昂实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提供基础支撑。当前,占坊、西港、东山、楼前等村建设了蚕桑基地;周家庄村建设了仔猪繁殖基地;佛坳村建设了牲猪饲养基地;湾台、西港、东山村建设了千亩化红基地;东山村建设了油豆腐加工基地;马祖湖、修口村建设了无公害化蔬菜基地;周家庄、佛坳、占坊建设油茶基地,在全镇形成了标 准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化格局。

九江县在创建文明生态集镇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全力推进文明生态集镇创建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及时成立了全县创建文明生态集镇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文明生态集镇活动实施意见》,明确了成员单位和工作职责,并根据本县实际,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提出了具体的工作部署。各乡镇街道根据要求,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专人负责。

二是大力宣传,营造氛围。通过悬挂横幅、出动宣传车、召开居民户主会、印发《加强集镇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的通告》和《致广大居民的一封信》等办法,多层次、多渠道进行宣传,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形成浓厚的文明生态集镇创建氛围。

三是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在创建过程中重点对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贴乱画等行为进行整治,逐步规范集镇环境卫生管理,配备了垃圾车、专职卫生员,对垃圾实行集中收集、集中处理。同时,适应集镇发展的需要,对集镇下水道、路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修复改造,着力提升集镇新形象。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健康教育工作做法与体会

【关键词】 龙口市 国家卫生城市 健康教育

2009年11月,龙口市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的考核鉴定,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检查中,专家对龙口市的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近年来,龙口市按照“政府统一规划,部门协调配合,社会人人参与”的原则,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确保了健康教育工作层层覆盖,稳步推进,全面发展,广大市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显著提高,身心健康得到有效保障,我市传染病发病率从2005年的95.8/10万下降到2008年的76.8/10万;2009年在全国居民健康素养项目调查中,我市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均达到80%以上。现总结我们的做法和体会如下。

1 健康教育工作的范围

健康教育工作涵盖社会的各个层面,我们结合龙口市的特点,重点开展了机关、社区、学校、公共场所、行业卫生、医疗机构、街道办事处以及农村的健康教育工作。

2 具体工作做法

2.1 建立健全组织网络 龙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市里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负责人任成员的全市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联席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健康教育工作,先后制定了《2001-2005年龙口市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和《2006-2010年龙口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成立了龙口市健康教育所,编制4人,为股级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设一名所长,一名副所长,2名专业人员,保证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各镇、区、街道办事处及市直各系统均成立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市区各社区、学校、医院、公共场所、厂矿企业及农村村委会都完善了健康教育领导组织,落实了具体工作人员。社区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每个社区均配备兼职人员;学校由校医和健康教育授课教师负责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公共场所和厂矿企业由参加卫生专业培训的人员或厂矿医生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农村由乡村医生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全市共有健康教育人员592人,其中专职人员4名,兼职人员588名,基本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纵横交叉的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2.2 加大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 近年来,我市对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使健康教育机构的工作用房和设备器材都得到了全面改善,满足了全市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健康教育所拥有办公用房200m2,设有图书资料室、阅览室和省二级档案室,资料分类存放,管理规范;配备了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电脑、投影仪、打印机、电视机、刻录机、VCD机等健康教育基本器材,健康教育器材、设备总价值达12万元。各单位也按要求设置了健康教育活动室,配备了健康教育器材,保证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强化健康教育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技能培训 一是邀请省健康教育所专家对全市200多个单位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600余人进行全面培训;二是每年组织对医疗单位、学校、厂矿企业、街道办事处、社区、城中村、重点公共场所单位、新闻媒体、机关单位健教人员进行业务培训。2005年以来累计培训20余次,培训人员达4000余人次,覆盖率达95%。培训重点围绕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性,全面学习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工作开展的技能和方法,使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具备了社会动员、倡导、传播与教育、计划设计、实施、监督与评价等基本技能。

2.4 全方位强化宣传教育 一是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我们紧紧围绕“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紧密配合,广泛发动全社会积极参与,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活动为载体,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通过设立宣传咨询台、展出宣传看板、发宣传单、咨询服务等多种宣传,广泛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活动。五年来,全市共举办大型宣传活动50余次,发放宣传单、小册子、折页等宣传材料20余万份。二是有针对性编印健康教育读物和卫生宣传资料。为有特色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创办了《卫生防疫简报》及龙口卫生信息网站,专门设立健康教育专栏,定期宣传健康知识,进行健康咨询服务。结合不同的宣传需求,我们编印了各种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单、《居民健康教育手册》、《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小册子、《艾滋病宣传年历画》、宣传手提袋、知识折页30余万(册、个)份。三是积极开展媒体健康教育工作,与《今日龙口》报社联合开办“卫生防疫-聚焦百姓健康”、“卫生防疫之窗”等专题栏目,在市电视台开辟了《走进生活》、《健康沙龙》、《妇幼保健》等栏目。

2.5 深入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

我市积极下沉健康教育工作重心,把农村和社区作为我们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我市社区和农村都成立了相应的健康教育领导组织,健康教育人员充实,有固定的宣传栏等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定期更换新内容。街道和社区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活动,围绕群众健康需求和卫生防病工作重点,经常开展多种形式、多内容、面向各种人群的健康教育活动,定期对老人、妇女、青少年等不同人群进行专题健康教育,通过发放明白纸、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张贴宣传画、观看健康教育科教光盘、开展卫生知识竞赛、卫生咨询等形式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知识宣传,有的社区还通过文艺演出等活动形式向群众传播健康知识。我们还积极拓宽健康教育渠道,与市电影公司开展了百场科普电影下乡活动,在放映的同时播放健康教育知识,受到社会和群众的好评,目前已累计播放800余场次,遍及全市600余个村庄。2009年,我们又组织了健康教育进社区活动,采取讲座与义诊、咨询、发放宣传材料、现场解答疑难问题相结合的方式,使群众容易接受和掌握,健康知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

2.6 强化医疗机构的健康教育阵地建设 各医疗机构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健康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开展院内健康教育,形成了院、科、病室三级健康教育网络。所有医疗单位都设有固定的宣传牌和宣传栏等健康教育阵地,有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资料齐全,管理规范。实行健康教育处方制度,针对相关疾病,由医务人员提供相应的防病知识和注意事项,使患者能够有效的做好防病工作。2005年以来累计印发健康教育处方72种80万份,使用率达98%以上。医疗机构还通过开展候诊健康教育、座谈会、健康知识讲座、口头健康教育处方、印制门诊健康教育小册子和电视播放等形式向病人及其家属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在病房向病人及其亲属传授相关卫生保健知识,病人相关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

2.7 积极开展重点部位的健康教育 一是认真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全面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都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做到有省统一编印的教材、有教案、有课时安排、有考试成绩及评价分析、有校医或兼职健康教育授课教师,校内有健康教育宣传专栏,教室有黑板报等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全市各学校采用手抄报、专题讲座、班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全市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到100%。经抽样调查,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都达到90%以上,学校查体率达到100%。二是在汽车站、影剧院、广场、商场等重点公共场所单位,设立固定宣传栏,利用电子屏幕宣传卫生保健、控烟及预防艾滋病等知识;加强宾馆、洗浴业等重点场所、重点人群艾滋病行为干预。2005年以来干预公共场所220家,干预重点人群1300人次;推进“100%安全套行动”,在大型宾馆、重点地段设立安全套自动售套机8台。三是针对企业特点,每年都组织相关企业对单位职工进行健康教育培训。有的企业采用电子屏幕滚动播出健康教育知识,有的利用单位的局域网设立健康教育专题,积极开展宣教工作。同时,各企业注意做好新职工岗前健康教育和劳动保护教育,培训率达100%。重点对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和女工进行针对性劳动保护和职业卫生教育。

2.8 积极开展控烟健康教育工作 我们首先完善了相应的制度建设和工作措施,出台了《龙口市爱国卫生工作管理办法》,对我市控烟工作进行了强调规范。各部门、企事业及单位均建立了控烟组织和控烟制度,各公共场所都设立了明显的禁止吸烟标志,全市无烟草广告。每年开展“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市电视台通过字幕宣传“世界无烟日”宣传主题和公益广告,同时播放控烟健康教育科教片。市健康教育所与市教体局联合在20余所中学开展了“拒吸第一支烟,做不吸烟的新一代”签名活动,积极宣传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

3 体会

经过近五年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我们有以下经验和体会:一是领导重视,机构和网络健全,是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健教设施和基础建设,是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物质保证。三是强化专业培训、提升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基本技能,是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工作的基础。四是加强督导考核,确保工作效果,是促进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创建文明卫生县城 构筑健康和谐广平

——广平县扎实推进文明卫生城创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广平县以巩固创建成果,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县城品位、美化县城环境、提升县城形象为目的,坚持“文明总揽、人文先导、生态创建”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快县城建设步伐,加大县城管理力度,县城环境面貌日新月异,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一、基本做法

广平县于1993年跨入省级卫生县城,十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创建文明卫生县城工作做为县委和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民心工程,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构筑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要求,全面开展城区综合整治。主要做法是:

(一)完善组织机构,构筑创建网络。我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的创建文明卫生县城领导小组,下设整治办公室。建立健全创建及爱卫组织机构,并明确专兼职工作人员。从而在全县形成了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社会监督、依法管理”的创建网络。

(二)狠抓宣传教育,营造创建氛围。为切实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我们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舆论宣传和健康教育。此外,每年世界卫生日和全县统一组织的卫生活动中,县、乡党政主要领导都率先垂范,带领广大干部职工一起走上街头,参加清运垃圾、打扫卫生的义务劳动。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不仅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而且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

(三)夯实基础工程,提高管理水平 。我们按照“净、绿、亮、美、畅”的要求,夯实四大工程体系。一是净化工程。改革环卫管理体制,新装垃圾箱200余个,使全县道路清扫保洁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主、次干道保持了干净卫生。二是绿化工程。采取规划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依法治绿、科学护绿等有效措施,以街道为依托、小区为结点,新植树木花草60万株,构建起绿色生态屏障。三是亮化工程。在城区全面实施路灯照明升级改造和夜景照明工程,同时,新安装灯箱1000余个,基本实现了县城道路路灯全覆盖。四是美化工程。按照“一改、三拆、四完善”的要求,以整治“破旧楼体、破旧墙体、破旧大门、破旧阳台、破旧街口、破旧门店、破旧路面”等“七旧”为内容,完成了人民路、东城路等主要道路(段)的整治,并投资200多万元新建了人民文化广场。

(四)突破创建难点,提升创建档次。多年来,我们以县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死角问题、三不管问题为重点,逐项逐条抓落实。一是户外广告整治。按照“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服务经济、美化环境”的要求,我们对县城内沿街门店的广告牌匾, 从词语内容规格样式波进行了逐一规范, 并在县城主要街道上制作大型公益广告10个, 使县城的各条街道在整齐规范中又各有特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二是积极开展烟尘控制。对不合格、污染环境的燃煤大锅炉分期分批安装脱硫设施和在线监控装置,对较严重的燃煤锅炉予以取缔、拆除或改用清洁燃料,累计拆除、取缔。三是大力开展疾病防治。加强了县卫生局、县医院等疾控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谋划开展好机关干部认栽“公益林”等社会公益活动,抓实志愿者义务服务、监督劝阻不文明行为等道德实践活动,全面提升了县城创建整体品位。

(五)搞好日常管理,健全长效机制。为了强化日常管理,我们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卫生检查评比机制。一是不定期卫生检查。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定时、定期抽调专人深入街道、院落和单位,对特殊行业、重点地段的创建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发现问题,现场解决。二是开展 “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结合全县实际,制定考核评比办法,坚持开展行业、单位创建检查评比活动,对先进单位予以隆重表彰,对落后单位予以通报批评、新闻曝光。三是扎实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在执法、社会服务、垄断性行业等部门开展文明执法杯、优质服务杯、便民利民“三杯竞赛”,全面推行规范化服务和管理,以语言文明为突破口,以为服务对象着想为前提,结合行业特点,推行文明用语,落实各项服务措施和各项承诺。

二、推进文明卫生城创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县的创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县城环境美化还是低层次、低水平,还没有真正做优作美。脏乱差问题依然严重,个别背街小巷的清扫保洁工作有待加强,城中村卫生管理水平不高,集贸市场卫生、软体广告出现反弹。二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秩序等诸多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交通混乱,行人乱穿马路、街道两旁乱停乱放、挤占道路摆滩设点、公共设施破坏严重等现象严重。三是文明素质不高,存在不良陋习。随地吐痰;随地抛撒、乱扔废弃物;乱泼污水、垃圾、粪便;随地大小便;在禁烟区抽烟;说脏话粗话;乱堆乱放杂物;求神拜佛,封建迷信。

三、深入推进文明卫生城创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政府组织,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为载体,以“清除垃圾,规范摊点,美化县城”为主要内容,按照“巩固、提高、延伸、辐射”和“以城带镇、以镇促城、城镇联动”的总体思路,层层推进。

1、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改善县城卫生面貌。县城卫生环境,是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治理脏乱差工作,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长期坚持。整治办、环保、卫生、城管部门,要分工合作,各负其责。以县城主干道、汽车站等公共场所为重点,大力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实行全天候、全方位保洁;要增加这些场所的公共厕所、垃圾箱等卫生设施,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仍果皮、纸屑、乱倒垃圾、污水等不明行为的劝阻、监督。要加强县城出入口、城中村的卫生保洁,实现无成堆垃圾、无白色污染;背街小巷要定时清扫,不留死角;要进一步亮化美化街道门店,增加中心区的灯光设施,让县城亮起来;要研究制定有效治理非法小广告的行政措施和相关法规,治理县城“牛皮癣”,让县城美起来。

2、创卫工作应该是全民投入而不是光靠环卫工人、挂点单位、和政府单独来完成。因为现在绝大部分群众的素质有待提高,很多时候看到环卫工人辛辛苦苦刚清理干净,随后就有不自觉群众乱扔乱倒,工人的劳动成果白白浪费,我们要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车广播、标语加大宣传力度,使创卫工作深入到每一位群众心中,只有群众心里有创卫意识,能自觉讲究卫生,那么我们的创卫才是真正的创到了家。

3、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全民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群众遵守《市民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仍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污水;爱护公物,不破坏公用照明灯、不损坏公用电话;保护环境,不损坏树木花草,不践踏绿地,不乱丢塑料袋、电池等废弃物。在公共交往中,讲究礼节礼仪,文明乘车。遵守交通规章,不违章驾驶、不乱穿马路、不乱停乱放车辆。加强对县城主干道、汽车站、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建议在这些公共场所建立由公安、工商、税务、建设、环保、物价、运管等部门参加的联合执法管理机构,联合执法。

4、建立市民学校,达到四个一: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有一个针对不同群体需要的教育培训大纲;有一套教材和具体的培训方案;有一条地方财政和社会资助相结合的投入渠道。

5、深入开展“诚信广平”活动。按照“社会管理公平公正、经济交往履约践诺、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要求,狠抓诚信教育、培育诚信道德、规范信用行为、发展信用服务。以舆论宣传为导向,营造诚信氛围;以各种形式的教育阵地为依托,进行诚信教育;以制定公约、健全制度、完善规范为载体,强化诚信意识;以承诺践诺为载体,规范诚信行为;以选树典型为手段,广大诚信形象;建立诚信档案,通过诚信监督警示、新闻曝光,纠正不诚信行为。

6、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建文明卫生县城运行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创建文明卫生城活动,把创建文明卫生城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县城发展总体规划,制定长期规划、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同时,完善评比、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健全创建文明卫生县城工作的激励表彰机制,明确工作标准和长效管理措施;把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绩效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此外,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健全群众监督队伍,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投诉渠道。新闻媒体要开设公示栏目和曝光不文明现象的栏目,长期坚持。

第四篇:党务公开主要做法及成效[1]

水务局党务公开经验材料

水务局党委按照《关于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的精神要求,扎实推进党务公开工作,拓宽了党员了解党内事务的渠道,落实了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实现途径,健全了党务公开制度,加强了党务工作的透明度,对党务公开内容、时限、和形式等进行了积极探索,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机制。

按照市委纪委、组织部的部署,水务局党委高度重视,把党务公开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专门会议,专题进行研究,周密安排部署,实行“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纪委协调监督、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及党委委员任副组长,各部门任成员的党委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细化量化工作任务,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和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发挥职能作用,局党政办公室承担党委全局和中心工作相关内容公开,并负责机关党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实施。纪委承担与党风廉政建设相关内容的公开任务,负责对党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党委负责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内容的公开,形成对各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的工作格局。

(二)大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党委会议,专题对党务公开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各支部召开党员群众大会,多角度,多层面宣传党务公开的重大意义、方法步骤、目标要求,使党员群众更好地参与党内事务,增强民主,调动了广大党员群众人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橱窗、标语等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

(三)制定工作方案,严密组织实施。

水务局党委根据《关于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的精神要求,结合本局的实际情况,注重公开内容、形式、程序,及时研究制度了开展党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方案,制定了下发了《*县水务局关于深入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工作的实 施 意 见》,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工作。局党委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切实负起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的责任,对党务公开内容按“事前公开、征求意见、决策公开、民主讨论、结果公开、接受监督”的基本程序,做到规范、有序、到位。添置了硬件设施,包括党务、政务公开栏,并对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步公开,临时性工作及时公开,基本形成了开展党务公开工作的长效机制。在党务公开工作实施过程中注重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度,一是坚持聘请党务、政务公开监督员制度,有效的发挥了监督员的监督作用。二是坚持收集处理反馈制度,对党员、群众围绕党务公开内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设立意见箱,指定专人处理后进行研究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意见。三是坚持党务公开责任制,明确党务公开工作各个环节的责任,各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对党务公开工作负总责。

(四)完善机制,规范党务公开

党委以“三固定、一注重”方式扎实推行党务公开,构建了开放透明的党建工作新机制,进一步推进了局场两级党组织的党务公开工作,有效扩大了党内民主,促进了党内和谐。目前,全局党组织党务公开率达到100%。一是固定党务公开内容。按照“群众有所呼、组织有所应”的要求,明确凡是群众关心的党内热点、焦点问题,只要不涉及党和国家秘密,都要进行公开。党委对党委任期目标,党建工作计划及年度工作完成情况;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办公电话;领导班子成员结对帮扶对象,信访接待日时间等方面进行公开。同时,要求将党员党费缴纳情况、党内辅助情况、发展党员情况、民主评议情况、党员干部定岗定责情况、党员为民办实事情况等方面进行公开,有效提高了公开内容的 “含金量”。二是固定党务公开时限。党委将需要公开的内容按“增强时效性”的原则划分为“三个层次”,长期公开、定期公开、及时公开。对年度目标、班子分工及各项党内规章制度等内容进行长期公开;对党费收缴情况、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情况、年度工作目标进展及完成情况等内容每季度公开一次;对发展党员情况、先优推荐(选)情况、干部考察预告、任前公示、党内扶助情况、党内奖惩等情况,及群众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在事前或事后7日内公开。三是固定党务公开形式。采取立体化公开模式,按照“四个一”的要求进行公开,设立一个党务公开宣传栏;每月设立一个公开日;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党员、职工群众代表议事会,公布半年工作情况;每年召开一次全体群众参加的质询会,面对面解答群众疑问。四是注重党务公开效果。加强对党务公开工作的 3

领导,将党务公开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对落实情况实行全程监督、公开排名、责任追究,全局各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率100%。通过党务公开拆掉了群众与党组织之间的“隔心墙”,达到了党员满意、社会满意的目的,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

第五篇:社区科普工作的主要情况及成效

随着我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和外来人口向城镇聚集,他们工作、生活在社区,社区成为新老居民工作之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最近,我们深入社区,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发放调研表格等形式,对社区科普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社区科普现状和作用

社区科普与社区建设密不可分,社区科普既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又对社区建设起着促进作用。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社区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城区先行、全面推进”的步骤,全面展开社区建设工作。目前全区有65个社区,其中19个分布在城区,其余分散在全区各镇。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科普已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随着我区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工作的推进,社区科普得到了长足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社区科普硬件设施基本到位。近三年来,全区社区建设基础设施总投入高达6000万元,用于加强社区硬件投入,科普设施相应得到了明显增加和完善。目前,全区65个社区都建立了图书室和可供50人学习的文化活动室,都建有5米以上的科普宣传画廊。建成社区服务中心16个,各类服务站21个,社区医疗站10个,社区文化站16个,社区文化广场46处,其中2000平方米的文化健身广场就达18个。焦溪镇的三河口社区、横林镇的下塘社区、横林社区、横山桥的新安社区等用于文化健身广场的投入达60余万元。这些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科普功能,为社区居民就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

2、社区科普活动常年开展。社区科普活动,以科普宣传周、科教进社区等大型科普活动为龙头,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如科普讲座、科普知识竞赛等。此外,各社区的科普活动,能与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与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相结合,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城区阳湖街道所属各社区成立了多支腰鼓队、舞蹈队、秧歌队,歌唱队等文体队伍,每年的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还举行文艺专场演出,其中就有很多科普节目,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寓教于乐,很受居民欢迎。潘家镇潘家社区充分利用镇文化站和社区教育资源,常年开展书画、美术、摄影、社会公德教育等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社区科普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3、社区科普内涵不断深化。为满足社区居民对科普知识的渴求,各社区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科普活动,科普内涵不断深化。目前,社区科普主要涉及医疗卫生、健身娱乐、文化体育、家政服务、法律普及等领域,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联系,体现了大科普的广泛性。如城区19个社区都因地制宜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开展家政培训、保健知识讲座、劳动技能培训等科普服务,社区居民在这里可以接受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知识培训,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就业能力。城区马杭街道菊花社区组建了社区治安志愿者队伍,向社区居民和外来人口宣传普及治安法律法规,组织社区群众参加维护社会治安活动,参与社区治安防范工作。该社区已被评为“江苏省民主法治模范社区”,这在全区尚属首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科普组织网络尚未健全。目前,全区镇一级已经全部建立了科协组织,负责本镇范围内的科普工作,但由于各街道和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因此,建立科协组织或科普组织仍是空白,社区科普工作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尚未建立起一种制度化的科普工作机制,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还不多,即使建立也缺乏专业培训,科普能力有限,活动区域有限,社区功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社区科普设施建设尚不平衡。目前,城区的社区科普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较高。如城区阳湖街道花东社区,投资1600余万元,建成了“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社区服务中心,成为常州市第一个多功能的现代化社区居民活动中心,科普设施一流;其又紧靠武进高级中学,依托学校的科普设施和资源,为开展社区科普活动带来了相当的便利。但城区的一些老小区和镇的社区,因财力有限,科普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只能简单地建一些宣传画廊,还要宣传配合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明显不够。如城区花园社区是一个老小区,社区本身的基础设施“欠帐”就多,科普设施就显得更少。

3、社区科普经费投入仍显不足。科普经费是建设科普设施,开展科普活动,培训科普人才的关键。目前,受客观经济条件的限制,各社区普遍存在科普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把科普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目前,就区科协而言,科普经费已经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但全区绝大部分镇财政预算还未能列入科普专项经费。

三、思考和建议

中央明确提出,科普工作要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千家万户。因此,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社区科普工作,是我区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对于提高广大居民整体素质,创建文明城区、学习型社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全区的社区科普工作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1、切实加强领导,构筑社区科普平台。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位,是城市文明的窗口。抓好社区科普工作是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广大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举措。鉴于此,近年来区科协将社区科普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区科协尚不是武进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这与社区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不相符合,给区科协统筹做好全区社区科普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建议区委、区政府把区科协纳入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使科协在更大程度上参与社区建设,更好地发挥科协在社区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使社区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同时,建议区委、区政府将科普工作纳入对各镇的考核指标,促进各镇进一步重视社区科普工作。各镇党委、政府也要把社区科普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明确科普工作责任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2、建立科普组织,形成社区科普网络。科普组织是开展社区科普工作的基础。区科协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要在各镇已经建科协的基础上,加大社区科普网络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建立社区科普协会。各社区也要依托社区自身和现有资源,把热心科普事业,有一技之长的人员组织起来,建立健全科普志愿者队伍,并帮助有条件的居民建立科普兴趣小组,形成区科协、镇科协、社区科普协会、科普志愿者、科普兴趣小组组成的社会化的科普网络。科普工作者是科普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科普工作的主体。社区科普工作者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区科普工作的优劣。对各级社区科普工作者,区科协、人事等部门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如,组织他们到社区科普工作的先进地区学习交流,参加江苏省科普职称考试,使他们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不断学习专业的科普工作技能和方法,提高科普工作能力,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熟悉社区科普工作特点和规律的新型科普专业人才,促进社区科普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3、开展创建活动,提升社区科普水平。各类社区创建活动要求明确,任务具体,是做好社区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我区出台的《关于开展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除了要把学习型社区作为社区建设的“龙头”抓好、抓实外,要根据自身特点,围绕服务型社区等10种社区模式,全面开展创建活动。这10种社区模式中就有文化科普型社区。区科协、区文明办等单位要指导有条件的社区开展文化科普型社区创建活动,形成社区科普工作的特色与亮点,形成社区科普工作品牌。

4、加大经费投入,夯实社区科普基础。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政府要在原有基础上,按照《科普法》的要求,确保科普专项经费足额到位,并由各级科协独立使用,为社区做好科普工作创造条件。科普经费、科普设施要与城市发展同步发展,同步增长,要把科普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之中。各部门也要切实履行科普职能,舍得科普经费和设施的投入。各级科协要广泛宣传科普工作重要性,争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助科普事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投入兴办科普事业的好局面,夯实社区科普工作基础。

上一篇:礼宾部会议接待流程下一篇: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