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城市规划

2022-06-29

第一篇:发展低碳城市规划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现状:未上马已脱缰 无一合格

在过去的一年里,“低碳城市”这4个字在中国远比全球变暖升温更快。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它独占10%的提案;将它敲入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会在0.004秒的时间里蹦出3600万个搜索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没有一个省份缺席。最新的成员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计划成为以应用太阳能为主的“太阳城”。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姜克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独家专访时表示:“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

在11月29日开幕的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他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有项明确的任务——积极参加以“低碳城市”为主题的边会,与各国代表“学习并交流经验”。但他坦言,将不会在边会上进行主题发言。

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也许还是政治风险,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就变成政治机遇了

低碳城市不仅在数量上遍布了中国的版图,发展路径的选择也颇为多样。在河北省保定市,浑身覆盖着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电谷大厦”成为这座历史名城的新地标;山东德州的“太阳城”名声俨然有赛过“德州扒鸡”之势,太阳能路灯立于大街小巷;深圳市政府选择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行共建,让这座城市有了“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底气;在浙江省建德市,一场消灭空调外挂机的全城总动员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

在姜克隽看来,这些热情值得鼓励,但要“名副其实”很难。

目前业界公认的低碳城市标准是,将建筑、交通、工业这三大碳排放源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中,并能使整个城市的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

这一概念发轫于伦敦市前市长利文斯顿2007年发表的减碳计划书——《今天行动,守候将来》。在计划书中,利文斯顿将伦敦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锁定在2025年降至1990年水平的60%。丹麦的哥本哈根市堪称“低碳城市”的典范。自1995年到2005年期间,这座拥有120万人口的城市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20%。

在我国,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过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还出现了诸多建设低碳城市的怪现状。有的是“旧瓶换新酒”,以低碳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还有的是“低端不低碳”,一些打着低碳旗号的新能源产业园区,还停留在设备制造的低端加工环节;还有的“挂羊头卖狗肉”,“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

“就算是形象工程,也比没有要强,起码说明重视这个形象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庄贵阳认为。在他看来,低碳城市的理念能被广泛接受,本身就很不容易。

几年前,他所在的研究机构曾就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合作事宜,与多个省市的相关部门接触,但大部分负责人都以“不知道国家在气候谈判上的态度”为由婉拒了合作邀请。去年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成为分水岭。这次会议的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此次在墨西哥度假胜地坎昆召开的气候大会,是缔约方第16次会议。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减少40%~45%。庄贵阳说,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有超过100个中国城市明确表示愿与低碳“联姻”。“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也许还是政治风险,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就变成政治机遇了。”他分析道。

早在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王克所在的课题组就与国家发改委、英国大使馆联合举办了一个气候变化战略能力建设项目,邀请各个省份的发改委官员来北京参加

研讨。

据王克回忆,参会的地方级官员们,不是直接走人,就是在研讨会上处理公务,或者干脆质疑说:“这课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怎么不找气象局的来?”

时隔8年,这一项目再次启动,明显换了种待遇。在半年的时间里,研讨会就已经在北京和苏州举办了两次,受邀的近40位地方发改委官员全部赴会,而且还带来了各种问题和思考,光是自由讨论会就持续了一个上午。

做好基础性工作,能比“神七”上天还难吗?

面对这股热潮,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气候司曾起草了一份《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指导意见》。相关负责人并不讳言这份意见的目的:“旨在为低碳热降温,现在众说纷纭,缺乏统一的指导性文件。”

时至今日,这份意见并未出台,取而代之的是8月10日公布的《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国家发改委对进入试点的五省八市明确提出了5项具体任务,其中一条是“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和具体措施”。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恰恰折射出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困境:地方发改委没有经验,寄希望于意见出台,以向中央取经;国家发改委同样没有经验,寄希望于通知落地,以观地方试点。

“低碳城市被炒得那么热,其实,真刀真枪的工作还没起步,还停留在摸索阶段。”王克分析道。

据悉,碳排放指标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确定。执行方式可能是建立在省份级别的领导签署“军令状”的基础之上,即作为一种约束性的硬指标,分解到各地区。

据王克回忆,在今年6月举行的研讨会上,地方官员向国家发改委的研究人员频频提问。他们的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基础碳排放量的统计与检测方法;第二,中央与地方如何分配财政投入;第三,是否存在可以学习的现实案例。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顾朝林教授看来,这些都是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就像“做生意之前要摸清家底、算好账”一样。

事实上,我国省市一级的碳排放清单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试点中的五省八市,还未提交任何具体规划。至于财政投入是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节能减排任务中2000亿元的中央财政投入看齐,目前尚无定论。

“做好基础性工作,能比‘神七’上天还难吗?”顾朝林反问道。

一些城市的规划小组还将“低碳”简单地理解为节能减排,甚至在方案上也部分照搬“十一五”中的节能规划。

但类似于通过大批淘汰落后产能而减排的方式潜力并不大。仅在“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各省累计淘汰的小火电机组已超过1000万千瓦,这一规模超过了英国全国的火电装机容量。“低碳建设应该进入统领性的整体城市规划,而不仅仅是工业减排的附属品。”王克说。建设低碳城,绝对不是政治任务,而是一种责任

“大家都想建设低碳城市绝对是好事情,但不要把它当做是政治任务,而要视为一种责任。”作为中国最早研究低碳城市的学者之一,姜克隽曾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宣扬低碳城市的意义,那就是创造宜居环境、保障能源安全、在新能源经济领域实现我国技术上的后发优势。

而事实是,不少地方官员将低碳城市的建设目的视为“为气候谈判服务”。在一些研讨会上,有些官员经常会借用我国代表在世界气候谈判大会上的发言词,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作为开场白。

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曾举行过一次研讨会,听取一些地方负责人预估的减排目

标。在讨论过程中,各省份代表均以其他省份代表的主流减排目标为参照,有的将目标从30%增加到了40%,也有的从50%减少到了45%。最终,几乎所有代表的意见都趋同于45%,这也是我国承诺减排目标的上限。

“每个城市资源禀赋都不一样,有些城市应该更激进,有些城市则太激进了,缺乏科学性!”一位专家评价道。

今年,王克所在的课题组帮助贵阳市制定了一份《贵阳市低碳发展行动规划》。而在东部某发达城市举行的一次规划研讨会上,王克发现,该市给出的规划方案,居然大部分抄袭自那份贵阳的行动规划。在提评定意见时,王克没好意思写明抄袭,只是委婉地表示根据该城市的发达程度,已经“不需要再延长产业链做深加工了”。

在姜克隽看来,城市建设主政者应该转变思维,“低碳不是包袱,是财富”。

去年,他到斯德哥尔摩开会。在清晨,他发现大批市民自发骑车上班,原本的两条机动车道一条变成了自行车道,剩余的也以公交车为主。姜克隽忍不住掏出相机拍下了这一幕。他告诉记者,这座古城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每个决策环节都必须考虑环境和气候变化因素。目前斯德哥尔摩已经实现了1990年基础上的25%二氧化碳减排,并计划在2050年成为零碳城市。

近日,一则来自北京近郊怀来县的新闻吸引了姜克隽的注意。新闻中提到,一条大街改造后全长4260米,车行道宽度24米,道路档次大大提高。今年年初,这座城市提出了要在经济开发区内建起新城,打造成中国第一个零碳城。

“太宽了!”姜克隽连连摇头,在他看来,一个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建这么宽的大街走的还是“建汽车城的老路”。

11月29日,记者回访了这座“零碳新城”。除了一座占地7000平方米的两层生态新城规划馆外,这片方圆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然荒草丛生。

而在展馆西侧那一排银白色的太阳能路灯下,那块印有“零碳城”字样的巨幅围墙式广告牌也已悄然撤下。

钱江晚报:低碳城市不是时髦“头衔”

庄贵阳

2010年12月03日11:11来源:《钱江晚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中国城市目前的低碳实践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国内发展低碳城市、进行低碳试点的热情很高,都希望城市名片前拥有“低碳”这个时髦“头衔”。各地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值得肯定,但要有科学的态度,目前必须走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道路。

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政策实验室。实践证明,通过有意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有助于减少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风险,促进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向低碳城市转型已经成为

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即便是在缺乏国家政策和承诺的情况下,世界上很多城市和大都市地区正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一座城市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发展前列,开放、宜居、宜业并具有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应对调整能力。

城市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存在巨大的责任,决定了应对气候变化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就必须把城市有效整合进来,就必须让资金、技术、政策以及社会意识等诸方面在城市层次上得到全面有效贯彻。

低碳城市虽然是一个比较前沿的理念,但离我们并不遥远。(庄贵阳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人民日报来论:“低碳”不仅是标签

2010年12月03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新闻背景:目前,全国有超过100个城市提出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有关专家表示:“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

“低碳”不仅是标签

“低碳”,的确是城市发展应该追求的目标。百余城市提出打造“低碳城市”,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城市管理者对节能、环保型发展之路的迫切要求和积极探索。然而,“低碳”不应仅是标签,而应是城市建设时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减少碳排放的行动。

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明确“低碳”的内涵。如果不知道城市碳排放的基本构成,不明白能源、生产、消费和生活在城市碳排放中的权重,一边发展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一边换几个太阳能路灯、修几栋低排放大楼,“低碳城市”难免成为形象工程。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权威机构研究制定“低碳城市”标准,需要具有公信力的机构进行测评和认证,使“低碳城市”真正可量化、能操作。否则,“低碳城市”将可能沦为空喊口号。

第二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建设低碳城市

[摘 要]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在全国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各地都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两型经济,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两型经济”四种概念进行深入辨析,阐述其基本实质内涵和偏重点,并阐述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关键词] 循环经济、低碳城市、发展策略

近几年,在全国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按“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理念,国内各地纷纷出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手段。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大会后,“低碳经济”这一新的名词又开始盛行于各级各方的施政报告之中,加之此前的“绿色经济”与“两型经济”等概念,一时概念飞舞,有让人目不暇接的感觉,本文试图对这几个热门概念内涵进行辨析,并阐述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一、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两型经济概念及内涵辨析

循环经济的定义,国内外文献有多种说法,国内最早由刘庆山于1994年开始使用,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目前,最权威、简洁的定义普遍认同2009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提法:“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1]。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是综合反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典型经济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

绿色经济是一种形象而生动的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描述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等五项准则,并且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2]。绿色经济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目标,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避免为了短期利益而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最终损害人类总体福利的非人本主义的经济速度的增长。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或称“碳足迹”)而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自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发表之后,低碳经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国家还发表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和行动指针。然而,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尚没有严格的定义。目前被广泛引用的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3,4]。低碳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设、冶

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利用、二氧化碳捕获买存、低碳建筑技术、有效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等[5]。

两型经济,是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情况下,实施综合配套改革中经济领域对应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支撑,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这两个国家级“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中提得较多、其核心即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标准,主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高科技和环保、节能型产业等途径予以体现。[6]

从以上四者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两型经济,基本实质内涵是相同的,其针对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只不过,四者在定义来源、侧重内容、应用背景等几个方面有所不同。循环经济起源于日本与德国的“垃圾经济模式”,强调的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低碳经济起源于欧美等国,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绿色经济起源于环保组织的呼吁,侧重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两型经济则发端于国内“两型社会”的建设,强调的是资源节约和环境的协调。因此,四者从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均是世界面临共同挑战、为了共同目标而需求的新的经济模式的不同称谓而已。鉴于从发展的历史看,循环经济这一称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各国已有广泛认同和发展经验;从制度层面看,我国已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及大量政策规章;从覆盖范围看,“循环经济”相对较广,特别是“低碳”经济重点关注碳减排,过于狭窄,“绿色经济”则过于抽象,“两型经济”则过于生疏,因此,为便于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避免陷于语义混杂、热衷时髦、难以理解、政出多门等不必要的词语困境,建议相关政府部门统一使用“循环经济”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执行部门和公众也易于接受。当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标来倡导。

二、把握重点,理清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1、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点环节:投资、生产、消费

循环经济是一种广域性、全民性、全程性的开放式(从参与和受益角度)、闭合型(从物质、能量流角度)经济模式,它强调应从投资、生产、消费三个环节统筹考虑。在投资环节,应强调“环评”、“能评”的准入审核把关,应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在宏观经济低迷时,特别是产业的国际化梯度转移中,以各种名目“死灰复燃”,防止“两高一低”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发达城市向中西部城市转移、从城市向偏远农村转移。当前,各中西部城市应下狠决心淘汰小水泥、小造纸、小冶金等落后产能,否则“不破,焉能立”。在新引进项目时,在“环评”、“能评”之外,还应综合评估土地利用强度、技术先进程度、市场饱和程度、资源依赖利用强度、产业耦合配套程度等,切忌盲目上马,仓促上马,急功近利。在生产环节,应强调产业项目的集中布点、集中截污、集约集群,防止“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应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

标准,建立重点企业的能耗与排放的实时监控平台,建立清洁生产审核的监管长效机制。在消费环节,应倡导绿色消费的“节约、健康、环保”消费理念[7],引导消费者对资源和物品的“重复使用,多次利用”,注重消费过程中废弃物的 “分类回收,循环再生”,倡导“绿色生活,环保购买”的新生活,这其中,作为最大的消费群体之一,政府及相关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应实施强制性的“绿色采购”制度,积极引导培育循环型产品市场。

2、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载体:企业、园区和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应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一般而言,即应先后实现企业的“小循环”、园区的“中循环”、社会的“大循环”,企业是经济的载体、市场的细胞。企业的“小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对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料、废热进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园区的“中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废物料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社会的“大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立法追求的“循环社会”,日本于2001年起先后颁布《家电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日本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全面约束和规范政府、社会、企业和园区的行为,使整个日本社会朝循环型社会发展。目前,我国可从国情出发,先从循环型工业园区、社区、循环型区县市试点做起[8]。

3、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在国外,循环经济又被称为“3R经济”,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3R”即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从源头节约资源,实现“零排放”。当前,减量化在各地方政府中重视较多的是“节能”,更具体点讲是“节电”,当然这是发展循环经济首要要抓的,但绝不是唯一的,还应高度注重节材、节地、节水、节时等。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建筑与制造、交通领域的节材显得尤为重要,耐久性、简约性、通用性应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季节性、流域性、水质型缺水应引起南方传统意义的所谓“丰水型城市”的高度警惕;节时也应引入工业制造与政府管理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对只争朝夕的发展中国家是最重要的节约观念;另外在目前国内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一些好的大型项目基于利益动机,为早日多圈地、圈好地,动辄向急于引资的地方政府要地几百几千亩,地方政府迫于“招商引资”压力,也往往以“要多少给多少、低于成本价甚至零地价”的政策来吸引和留住大企业大项目,既给耕地保护和征地拆迁带来巨大压力,更易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因此,土地的节约是当今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但也最严重的一个问题,亟待引起更大的重视,造成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招商、发改、工业、国土、规划等政府部门间的沟通脱节造成的“信息孤岛”现象,需引入目前英美澳等国倡行的整体性治理思路(holistic government)予以解决,防止发生任何公共政策议题“一热就抢,一抢就乱”的现象。再利用原则要求制造产业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呼吁抵制一次性用品,大力发展再制造业。当前,在消费领域应注重抵制一次性用品,如从2009年起,长沙市政府规定宾馆、酒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七小件”用品,就是很好的做法;在生产领域主要是鼓励发展再制造业,废旧零部件再制造不仅能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其产品性能也不逊于新产品,而成本只为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我国设备总资产已达几万亿元,若其中10%的报废设备能够利用再制造技术形成新产品,将产生十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发

改委和工信部等部门已开始在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等领域开展再制造企业和园区试点。资源化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在德国和日本,按循环经济的要求,生产和消费者应该分担解决废弃制品的处理责任。

4、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主体:政府、市场和公众

发展循环经济依赖于政府--国家行政及法律机制、企业--市场竞争及淘汰机制、公众--社会参与机制,对应的是应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现代政府应作为发展循环经济义不容辞的主要责任主体,因为循环经济的跨区域性、外部性、战略性,易被短期利益和地方利益目标所压制,只有政府站在全局、战略、民生的高度,充分发挥指导、引导、规范、服务和协调作用,循环经济才能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当前,各地要抓紧时间制定好“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好“绿色GDP”及财税补贴奖励等政策大力予以扶持。市场机制主要利用制度经济学原理,将“外部性内部化”,使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与节约、环境的保护与破坏均形成有边界、可核算的成本与效益,刺激企业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如模拟CDM(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开展地方区域性排污权交易、对排污企业的罚款、对非环保产品的市场限入等,通过不断扩大“不节能、不环保”型生产者的责任,刻意扩大“节能环保”型生产者的利益,从而逐步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内生机制。在许多城市,循环型的节能、环保高科技企业还可结合本地资源及市场优势作为战略性优势产业来予以培育,这是符合当前中央经济工作指导精神的。社会参与机制主要是,一方面应通过立法明确公民在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应通过宣传教育推动公民在循环经济中参与与监督作用。当前,应借鉴国外做法,重视在中小学教育与社区宣传中增加发展循环经济内容,重视引导和培育“环保NGO(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总之,要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机制与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08.

[2] 张 叶,张国云.绿色经济[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07

[3] 辛章平, 张银太.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 2008(15)4:98-102

[4] 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05

[5] 金乐琴,刘 瑞.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 经济问题探索, 2009(1):84-87

[6] 吴前进1. 以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J]. 资源与产业, 2008(6)10:1-4

[7]关凤峻,王永生. 循环经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4(1):4-6

[8]范连颖.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理论思考[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0

第三篇:低碳产业首个发展规划将发布

低碳产业首个发展规划将发布(受益股)

低碳概念股名单 天威保变(30.19,0.70,2.37%,股吧)、孚日股份(9.71,0.88,9.97%,股吧)、 岷江水电(6.67,0.14,2.14%,股吧)、生益科技(11.64,0.15,1.30%,股吧)、 维科精华(7.10,0.12,1.72%,股吧)、安泰科技(25.44,0.34,1.35%,股吧)、 长城电工(12.58,0.12,0.96%,股吧)、乐山电力(10.58,0.21,2.02%,股吧)、 华东科技(8.66,0.05,0.58%,股吧)、威远生化(10.63,-0.02,-0.19%,股吧)、 力诺太阳(0.00,0.00,0.00%,股吧)、西藏药业(16.70,0.02,0.12%,股吧)、 新华光(23.68,0.27,1.15%,股吧)、特变电工(22.32,0.09,0.40%,股吧)、 航天机电(11.75,0.31,2.71%,股吧)、杉杉股份(21.69,0.52,2.46%,股吧)、 王府井(36.41,0.10,0.28%,股吧)、风帆股份(11.53,0.21,1.86%,股吧)、 金山股份(8.88,0.07,0.79%,股吧)、湘电股份(24.15,0.12,0.50%,股吧)、

粤电力A、春兰股份、南玻A、交大南洋

[节能环保] 中原环保(13.03,-0.13,-0.99%,股吧)、菲达环保(19.02,-0.17,-0.89%,股吧)、 创业环保(8.71,-0.10,-1.14%,股吧)、龙净环保(35.71,0.04,0.11%,股吧)、 合加资源(17.95,0.30,1.70%,股吧)、泰达股份(8.80,-0.12,-1.35%,股吧)、

(6.76,0.12,1.81%,)、(18.50,0.14,0.76%,)、 华仪电气(15.91,0.11,0.70%,股吧)、中环股份(10.99,0.14,1.29%,股吧)、 东方电气(43.50,1.04,2.45%,股吧)、金风科技(0.00,0.00,0.00%,股吧)、 有研硅股(13.19,0.22,1.70%,股吧)、大港股份(9.13,0.14,1.56%,股吧)、 汇通集团(0.00,0.00,0.00%,股吧)、鑫茂科技(10.73,0.01,0.09%,股吧)、 京能热电(9.63,0.06,0.63%,股吧)、东源电器(14.00,0.15,1.08%,股吧)、 天奇股份(13.91,0.21,1.53%,股吧)、美菱电器(12.06,-0.02,-0.17%,股吧)、 通威股份(12.68,0.03,0.24%,股吧)、北海国发(9.15,-0.01,-0.11%,股吧)、 赣能股份(8.68,0.26,3.09%,股吧)、

粤电力A、长城电工、鲁能泰山、岷江水电、天威保变、乐山电力、特变电工、湘电股份、

[太阳能]

天威保变、孚日股份、岷江水电、生益科技、维科精华、安泰科技、长城电工、乐山电力、华东科技、

春兰股份、威远生化、力诺太阳、西藏药业、新华光、特变电工、航天机电、南玻A、交大南洋、 杉杉股份、王府井、风帆股份、金山股份、湘电股份、粤电力A

[核能] 中核科技(20.00,0.40,2.04%,股吧)、中成股份(13.55,-0.04,-0.29%,股吧)、 申能股份(10.82,0.03,0.28%,股吧)、京能热电

[乙醇汽油] 丰原生化(9.88,0.18,1.86%,股吧)、华资实业(8.65,0.04,0.46%,股吧)、 荣华实业(10.29,-0.04,-0.39%,股吧)、华冠科技、华润生化、广东甘化

[氢能] 同济科技(11.68,0.20,1.74%,股吧)、中炬高新(10.90,0.19,1.77%,股吧)、

春兰股份、力元新材

[锂电池] 澳柯玛(8.15,0.01,0.12%,股吧)、TCL集团(5.83,0.15,2.64%,股吧)、

稀土高科、杉杉股份、维科精华

[垃圾发电] 哈投股份(10.85,0.11,1.02%,股吧)、凯迪电力(22.17,0.46,2.12%,股吧)、

泰达股份、东湖高新

[节能LED照明]联创光电(11.70,0.31,2.72%,股吧)、华微电子(8.54,-0.07,-0.81%,股吧)、 长电科技(8.97,-0.01,-0.11%,股吧)、ST福日、方大A、上海科技

[绿色照明]浙江阳光(19.98,0.19,0.96%,股吧)、佛山照明(11.52,0.35,3.13%,股吧)、 双良股份(21.20,0.20,0.95%,股吧)、同方股份(21.80,0.06,0.28%,股吧)、方大A

低碳经济板块将体现在哪些产业路线上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四类。

一是环保产业,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固定废弃物的处理等。目前环境压力较大,为了支持绿色革命,环保产业必须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中固定废弃物的处理已成为一个迅速成长的产业,合加资源(17.88,0.23,1.30%,)将此产业作为奋斗方向。涉及的重点上市公司主要包括: 华光股份(19.14,0.23,1.22%,股吧)、海陆重工(50.95,2.94,6.19%,股吧);

二是节能产业,包括工业节能,比如说余热回收发电、工艺改进以及节能材料,也包括建筑节能,智能建筑、节能家电、节能材料与节能照明均可归结为这一产业路线。另外,汽车节能也可包括在节能产业中,比如说混合动力汽车。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混合动力汽车并不是节能产业,只是能源的替代产业。涉及的重点上市公司主要包括: 泰豪科技(17.67,0.73,4.31%,股吧)、烟台万华(24.85,0.47,1.93%,股吧)、 北新建材(18.50,0.40,2.21%,股吧)、智光电气(0.00,0.00,0.00%,股吧)、 荣信股份(42.40,0.19,0.45%,股吧)、置信电气(16.80,0.05,0.30%,股吧)、 中科三环(10.99,0.23,2.14%,股吧)、思源电气(30.56,-0.01,-0.03%,股吧);、南玻A

其四,照明节能。涉及的重点上市公司主要包括: 雪莱特(11.00,1.00,10.00%,股吧)、 三安光电(0.00,0.00,0.00%,股吧)。浙江阳光、佛山照明、

三是减排,这其实也包括余热余收、余热循环与余热发电,但为了表述的方便以及考虑到提升传统能源的效率和碳减排的重要性,故单列一个产业路线,其涉及到清洁燃煤、IGCC、CCS、农业减排增汇等。

四是清洁能源,包括新能源的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等,也包括清洁能源的水电、核电等。更包括能源的传输方式,比如高压、超高压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智能电网业务。相关个股包括: 平高电气(0.00,0.00,0.00%,股吧)、特变电工(22.33,0.10,0.45%,股吧)、 天威保变(30.10,0.61,2.07%,股吧)、孚日股份(9.71,0.88,9.97%,股吧)、 湘电股份(24.18,0.15,0.62%,股吧)、东方电气(43.60,1.14,2.68%,股吧)、 中信国安(14.97,0.28,1.91%,股吧)和丰原生化(9.89,0.19,1.86%,股吧)。

第四篇:构建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模版)

从新的视野审视宁波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示范成果

[摘

要] 低碳发展已从一个生态问题转变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而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载体,其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必将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的关注焦点。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宁波有责任也有必要尽快采取行动,实现向低碳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率先建成低碳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为其他城市提供示范和导向。

[关键词] 低碳城市

新视野

可持续发展

先行先试

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改革向纵深推进,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日趋复杂多变。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人类共同挑战面前,低碳发展成为普遍共识。日前召开的中共宁波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这是宁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宁波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攻坚期,也是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的奠基期和启幼期。因此,从构建低碳城市这一新的理念、新的视野审视宁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宁波当前乃至今后的长远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建设低碳城市是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 伴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迫在眉睫,低碳发展已从一个生态问题转变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而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载体,其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必将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的关注焦点。在此大背景下,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建设低碳城市的需求:

(一)建设低碳城市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

2008年底爆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中,各国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国际经贸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一方面,发达国家市场萎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中国的国内市场价值和引擎作用不断凸显。据预测,到2030年前后中国的总人口约达15亿,城镇化水平约达65%,由此可引发巨大的实物产品消费需求与服务业需求增长,将支撑中国从出口主导到内需拉动的经济转型过程。另一方面,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推动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二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当前的全球科技创新正孕育新突破,培育新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十分激烈。

(二)建设低碳城市是更新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市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到2009年底,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6%以上,城市人口已超6亿。如果按照1%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末,中国城市化率将超过50%,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并深刻影响着中国发展的进程。“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也将是城市问题的多发期,城乡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可能集中爆发,城市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对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以2005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标志和起点,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浪潮,特别是2009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准或颁布了一系列支持区域发展的规划或政策性文件,密度之大前所未有。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有几大特点:地方政府自下而上谋求发展的积极性高;由城市单兵突破向区域联动、城乡联动转型;从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向复杂的综合改革;寻求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地位。

为此,我国已明确提出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年的实践表明,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融合了近期我国经济发展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等多项理念,

设,既具有发展概念上和理论上的传承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整合力以保证实践的可操作性。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宁波有责任也有必要尽快采取行动,实现向低碳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率先建成低碳城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为其他城市提供示范和导向。

二、宁波构建低碳城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3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宁波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上一轮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效果。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宁波由交通末端变为交通枢纽城市,区位优势更加突出;随着甬金铁路、象山港大桥、绕城高速及连接线、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快速路和“十大区块、八大系统”等功能区的相继建成,宁波的城市又将发生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宁波在产业发展、城市交通、建筑能耗、生态环境等方面又面临诸多挑战,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城市发展速度和质量。

(一)产业发展:服务业发展滞后,重化工特征明显 宁波经济高度发达,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但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却明显滞后。与同为长三角二级中心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宁、杭二市相比,宁波的人均GDP最高,三产的比重却居于末位。虽然宁波的人均GDP远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三产比重反而略为偏低。多年的改革发展,使宁波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高,成为我国重要的外贸口岸和浙江省的对外开放窗口,但同时也形成了高度的外向型经济依赖。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2009年,我国各地普遍受到影响,而宁波经济所受的冲击尤为严重。根据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宁波市外贸依存度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经济增长放缓的幅度也明显大于全省和全国水平;与同为副省级城市的三个中西部城市武汉、西安、成都相比,三市外贸依存度远低于宁波,经济增速则远高于宁波,其中成都市2009年的增速甚至高于2008年。

同时,依托深水良港,宁波基本形成了六大临港工业体系,包括钢铁、船舶、造纸、能源、石化、汽车及零配件,总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左右,成为宁波经济的一大特色。然而,在可喜的经济数据背后,隐藏的是工业明显偏重的弊端,为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城市交通:机动化迅速发展,公共交通相对滞后 由于宁波民营经济发达的特点,使得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向民间倾斜,城乡居民收入也处于较高的水平,且持续增长。统计数据显示,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宁波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居第3位和第1位。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机动车数量持续增长,根据宁波市交警支队的统计,截至2009年11月底,宁波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137.3万辆,机动车驾驶人159.3万名,按户籍人口计算,平均每4.1个人拥有1辆机动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由此汽车尾气成为碳排放的一大来源。而从出行比例来看,目前宁波居民公交出行比例仅为15.9%,较2002年只提高了O.4个百分点。

城市规模膨胀、人口集聚和机动车的增长,再加上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交通管理效率不够高,公交线网不合理,静态交通设施供应不足等等,导致了上下班交通拥堵,海曙核心区是目前交通拥堵最为集中和严重的区域,极大地影响了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三)建筑能耗:建筑节能工作取得突破,但潜力空间巨大

宁波市的建筑节能工作连续4年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单位,成绩突出,但问题仍然存在,可挖掘的潜力巨大。建筑能耗占我国总能耗的28%,节能建筑做好了将释放出巨大的节能空间。目前宁波市既有建筑面积约4亿平方米,每年仍以3%左右的幅度在增长,但既有建筑大部分是不节能建筑。2007年以来,宁波开始实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还有许多技术性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单体能耗采集、信息输送、能耗监测综合评估、能源审计及能效公示等技术深化问题。同时,宁波市节能建

加大节能建筑技术开发应用工作力度,加快节能建筑相关人才的培养,为节能建筑创新、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009年,宁波成为首批21个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之一。如果今明两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的目标,仅此一项,就可以拉动投资约5亿元,累计每年替代常规能源量26850吨标准煤,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万余吨,这对宁波市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及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态环境:局部质量有所改善,总体形势仍然严峻

就整体而言,宁波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仍然严峻。根据环保局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8分别下降了6.44%和4.42%,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5.6%,局部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全市整体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持久性有机物污染渐显等问题比较突出。此外,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普遍达标,但平原河网水质仍不容乐观,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普遍较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但酸雨污染形势仍相当严峻,酸雨率居高不下。

由此可见,转变发展模式,走城市低碳新路,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也为我们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三、大力实施低碳城市建设,促进宁波城市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的建设为多数城市提供了赶超其他城市的机会。很多城市政府认识到,不进行低碳发展是没有前途的,最终将要受到限制和惩罚。宁波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兄弟城市相比,早期的先发优势已逐渐在丧失,而通过低碳城市的建设可为我们提供发展上的后发优势。为此我们应尽早面对减排压力,及时调整城市治理模式,让依赖传统工业的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城市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环保监控的执行和城市居民理念的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自身在全国各个城市、甚至是世界各个城市间的竞争力,凸现城市特点,提升经济盈余,增加城市吸引力。建设低碳城市,就是要以低碳的理念来引领发展建设,针对宁波的特点,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促进发展方式的低碳化,形成低碳城市规划体系 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关键是转变城市规划的理念,在空间规划中重视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为此必须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促进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新。当前,我们对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较少,而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又迫切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并逐渐系统化。现阶段对于新能源利用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等的研究和实践较多,这些多是基于技术领域的研究,而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是否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对碳排放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

为此,结合我国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可以有以下三种规划编制类型:一是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以外的低碳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类型的规划;二是作为现行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编制,以专项规划或独立篇章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三是将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用地布局、交通模式、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中。从今后的发展看,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是主要方向,是城市规划自身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并通过低碳的目标体系和控制指标体系,来具体指导城市用地的开发建设。

促进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培育战略储备的产业技术和实施服务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1990年代美国率先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引领了世界的发展。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奥巴马政府意欲以新能源经济再次弄潮世界经济。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和技术智力资源积累的匮乏,我国尚未在世界发展潮流中处于优势地位。未来的胜出来自于超前的谋划,在新一轮的发展潮流面前,我们应当早日行动,大力培育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战略储备产业和低碳技术为核心的战略储备技术。近年来,宁波先后引进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一批重量级的科研机构,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的工程技术中心,以宁波国家高新区为引领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和空间体系,是培育战略储备产业和技术的依托。

除了技术力量的储备,宁波必须结合自身特点,优先发展服务业。一般来说,港城互动的发展过程要经历四个阶段,中转商贸型——港口工业型——多元化——城市自增长。宁波目前的产业结构对临港工业和进出口贸易依赖较深,这种局面既面临着未来制造业和国际贸易转移的不确定风险,也成为节能减排工作的难题和低碳城市建设的瓶颈。与工业相比,服务业是具有低碳特征的,就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耗而言,第三产业仅为第二产业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的建设,实现城市自增长,才是顺应低碳潮流的发展之路。

(三)促进建设模式的低碳化,打造低碳商务特色的城市品牌

从最终使用的角度看,碳排放来源可分为产业、居民生活和交通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根据美国资料显示,由建筑物排放的CO约占39%,交通工具排放的CO约占33%,工业排放的CO约占28%。可见建筑物是CO排放的最大来源。宁波目前处于城市快速扩展时期,城市建设量巨大,特别是随着“中提升”战略的实施,中心城商务楼宇开发规模庞大。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3月,宁波中心城存量商务楼宇210幢,商务建筑面积465.4万平方米,比两年前净增130万平方米,而在建、拟建商务楼宇分别有85幢和41幢,商务建筑面积合计达到524.5万平方米。建筑物的使用周期一般较长,做好建筑节能,是从源头上控制碳排放的方法,新建商务楼宇等大型建筑应成为建筑节能的首选实施对象,以此打造低碳商务的城市品牌,增强城市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因此,对宁波而言,在未来居住小区和商务区等的规划建设中,应大力倡导“低碳化”居住空间,比如在东部新城、湾头区块等地区规划建设若干低碳社区或低碳商业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进行试点,并逐步加以推广,以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为全市建设低碳城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四)促进交通系统的低碳化,构建高效低碳的交通模式

交通拥堵不仅造成居民工作和生活的不便,本身也造成经济效率的损耗。据2009年年底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布的一项调查,以北京市为例,市民为交通拥堵付出的经济成本高达每月335.6元,北京居民每天上下班花费的时间,在道路畅通的情况下为40分钟,而在道路拥堵时则超过一小时。

构建高效低碳的交通模式,应坚定不移地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首先,加快推进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快速轨道以其快速、准时、高效、环保的优势,注定成为大城市今后公共交通发展的首选。要加快市区轨道交通

1、2号线建设,争取早日投入使用。其次,充分落实或扩大公交优先具体政策的落实范围。包括继续优化公交线网,完善线网衔接,打通卡口,扩大公交专用道等,从多方增加公交对市民的吸引力。再次,优化都市区范围内的快速交通结构。随着城市建设在面上铺开,要深入研究中心城与外围城镇之间以及中心城各区块之间的交通联系需求,结合都市区、中心城的空间发展趋势,进一步深入研究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线网布局,并率先启动中心区与周边重点发展区块之间的快速交通设施建设。

(五)促进政策体系的低碳化,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要完善并优化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助推低碳城市建

在企业和产品培育方面,要大力鼓励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并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保证其能源产品的竞争力;建立节能产品的检测认证机构,将其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内容之一,并形成对节能产品研发、制造的导向力和牵引力;实施节能产品生产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

在节能建筑发展方面,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规、规划的精神,认真落实《宁波市节约能源条例》,前瞻而务实地提出节能型建筑的内容、规划建设规模、重点发展方向、政策法规体系、保障措施、关键技术等;由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一次性投入较大,必须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产业经济和技术政策,对新建节能型建筑、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节能建筑材料、产品的生产,以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应当给予贷款、税收或专项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激励推进节能型建筑的发展。

第五篇: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实现从高碳城市模式向低碳城市模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而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资源和能源利用、生活消费等多方面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城市

以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以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将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与发展挑战。2006年,英国《卫报》刊登的升温危害显示:气温升高2摄氏度会使世界15%到40%的物种灭绝;升高4摄氏度会严重影响世界粮食产量;而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也会对海洋鱼类的基因库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正逐步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008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问题与处理全球金融危机共同成为年会上的首要问题。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逐渐认识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建立一种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东京议定书》的缔约国,具有保护全球气候的义务。我国又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之间寻求平衡点,也是我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基于此,在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探索从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现行城市发展模式——“高碳”模式向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模式——“低碳”模式转变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

低碳经济是一个在国际和国内都比较新的提法,低碳经济是实现循环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模式分析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 2003),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概念,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内涵看,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旨在建立新的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派生新的技术标准。具体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新经济模式,即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实施节能减排为发展主要手段,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分析

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我国不能再走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必须选择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目标。而发展低碳经济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

1.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未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粗放程度未得到根本性转变,甚至主要是依赖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拉动的。目前,我国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造成对国际资源、能源市场的严重依赖,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逐步减弱,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高碳模式造成的资源耗费和环境问题,使整个社会在生产、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都遭受了很大损失。并且,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位于产业链的低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占较大比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限制我国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因此,如果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出现资源和能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载、社会难以接受的困境。而发展低碳经济,从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则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有效路径。

2.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推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调整。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是一系列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以清洁发展机制(CDM)市场的发展为例,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CDM的碳交易市场达到300亿美元。截至2008年2月,中国的CDM项目涉及核证减排信用达到3 637万t,占全球的31.33%,如果CDM机制被充分利用,预计将有1 000亿美元的资金从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前已述及,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能源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调整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将意味着推进各类能源技术的研发和采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对于合理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国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核心思想是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最终推动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与发展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基于当前全球最为重要的能量来源化石燃料和未来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以及全球大气环境中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容量来考虑的。发展低碳经济旨在针对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内的资源要素,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体制下,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实现能耗降低、能效提高、低碳排放甚至碳捕获与封存,进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4.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得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低碳技术不断涌现并广泛采用。目前,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尤其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关键技术以及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的能源利用效率上。因此,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再创新技术和政策,有助于实现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于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低碳城市模式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既给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也给其资源、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由36%上升至43%,而同期的能源消费量则增长了70%,许多城市正面临着贫困、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以及由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与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现行城市发展模式,即“高碳”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居住消费行为是最大的能源密集型行为,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能源消费的45.1%;直接生活用能占26.43%;食品占11.6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占8.37%;四者共占91.56%。而这些行为也是较大的碳排放密集行为,分别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CO2排放的43.82%、24.47%、12.85%、9.74%,共占90.88%。因此,为了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推行低碳城市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城市模式的概念界定

基于已有对低碳经济的研究,结合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认为,所谓低碳城市模式,就是指在城市空间地域范围内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通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步形成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城市模式的基本内涵

低碳城市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以城市中各主体的行为为主导,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在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低碳城市模式包括以下内涵:

1.低碳化的城市能源供给方式。该方式是指从源头上改变城市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其实现路径是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提高新能源在城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同时,加强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大力开发适用于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部门的低碳能源。

2.低碳化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该方式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低碳生产。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要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尽可能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而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清洁生产是从资源开采、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从而间接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2)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控制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为第一产业的五倍多,为第三产业的四倍多。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全部消费量的50%以上。可见,城市产业结构影响城市能源消耗总量和城市经济能耗强度。为了降低城市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必须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的发展,逐步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高效、低碳发展。

3.低碳化的城市生活消费方式。该方式主要是指改变城市居民以往的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消费方式。其实现路径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严格限制小汽车使用的增长速度,推行紧凑型的城市布局,鼓励居民消费低碳产品,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来降低城市的能源需求和实现城市居民消费的低碳发展。

(三)低碳城市模式的主要特征

具体而言,低碳城市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经济特征。低碳城市模式的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最小化的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即经济的高效发展和集约发展。可见,从这个意义上讲,低碳不仅是发展压力,更是发展机遇。

2.区域特征。低碳城市模式的区域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发展目标之一应该是形成一种城市化区域,即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格局——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整个城市化区域的低碳化。

3.动态特征。低碳城市模式的动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低碳目标不是固定的,而是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而且,低碳目标的动态性使得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居民消费模式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以满足低碳目标的发展需要。

三、推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为了推进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我们必须努力解决提高能源和资源效率,提倡能源和资源节约,千方百计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来讲,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城市规划决定着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布局、功能、规模、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利用和交通等,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国外低碳城市的规划经验表明,通过编制和实施“零排放”城市或区域规划,可以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因此,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首先要了解影响城市低碳发展的无形因素,如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其次,要关注城市规划引出的有关社会贫富分布、公平等问题。因为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城市的能源、资源的使用和分配。再次,在编制城市规划的资源分配时,应设置明确的、可定量的目标,以便于评估城市低碳发展的效果。

(二)不断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普遍存在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经济增长仍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仍旧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尚发展不够。在工业结构方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比重过高。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推进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1)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化”;(2)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3)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4)建立产业分工引导机制,制定和实施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流动指南,组建城市产业发展基金、工业担保公司,引导投资方向;(5)建立产业转移的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6)综合运用财税、土地、信贷等政策,建立发展低碳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大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这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而且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废渣废尘对环境的污染,并且研究表明,我国资源、能源消耗程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根据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需求,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城市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扩大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类城市的气化水平和高质量燃料供应。注重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封存,可再生能源等的研究与开发。

(四)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

公交车、轨道交通、小汽车、出租车、自行车和步行,已经构成了目前中国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在所有的机动交通工具中,公共交通是最为节能的方式。以小汽车每百公里的平均能耗为1计算,公共汽车是8.4%,无轨电车为4.4%,有轨电车为3.4%,地铁为5%。可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对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措施有:(1)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立大运量的快速公交系统;(2)实施紧凑型城市空间规划,尽量减少交通需求量;(3)加大交通科技研发力度,降低单耗水平,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五)积极开发和建设绿色环保建筑

绿色建筑倡导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既是对建筑节能的有力带动,也是引领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具体措施有:(1)加快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步伐。研究表明,当建筑、空调、照明等方面采用先进技术,可以使新建大型公共建筑降低电耗60%以上,如果对空调系统、照明等采取全面的改进措施,则既有建筑的电耗也有可能降低30%;(2)实施城市民用供暖节能改造。通过更换供暖方式、改善管网系统的调节、提高热源效率等,可将既有建筑的供暖能耗在目前水平上减低30%;(3)降低除供暖外的城市住宅能耗(照明、炊事、生活热水、家电、空调等);(4)推行绿色新建公共建筑,打造住宅新模式。规模化推广和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建立绿色建筑新理念,实现城市低碳发展。

(六)尽快转变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费和CO2排放影响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CO2减排的有效方式是消费理念和行为的转变,即由奢侈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转变。因此,必须引导城市居民尽快转变消费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具体措施有:(1)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居民消费行为,在国内形成一种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减少C02排放的良好氛围;(2)对节能产品采取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鼓励消费者购买,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能耗;(3)制定人均住房面积标准,引导城市居民购买适度面积的房子,减少对取暖、采冷、照明等热能和电能的需求,进而减少CO2的排放量;(4)提倡选乘公交车、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5)鼓励城市居民对初级食品的消费,引导居民形成直接消费天然绿色食品的行为模式,同时提高居民膳食质量和营养构成,降低食品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2]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王凤武。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和谐城镇交通体系[J].城市交通,2007,(6)。

[6]汪晓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求索,2009,(7)。

(作者简介:王家庭(1974-),男,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土地与房地产经济等方面研究。)

上一篇:发展党员工作汇报下一篇:服装订货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