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论文

2022-07-03

摘要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关联交易牵扯到各种利益,在交易中存在着利益冲突、利益输送、内部交易以及其他不公平、不公正交易的情况,加之我国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够完善,同时还缺乏相应的法规条例防止不当关联交易的发生,所以,亟须有针对性地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关联交易监管制度加以完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论文 篇1: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现状及监管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呈现形式多样化和非规范化的特点。但在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背景下,金融控股公司的外部监管面临着许多困境,本文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加强与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外部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 外部监管 关联交易

为应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推动下,金融综合化经营的趋势愈来愈明显。自1999年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逐步实现了混业经营和混业监管的模式,大型金融机构大多选择了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形式。金融控股公司虽然能获得综合经营中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好处,但由于金融控股公司业务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领域,内部复杂的股权关系、组织结构、关联交易等使其存在的金融风险积聚、金融脆弱性的特点更加明显。在当前我国金融业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法律基本空白,监管重叠或监管缺失的现象不可避免。因此,全面分析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呈现出非规范化及复杂化的特点。从类型上看,目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可概括为五大类。

1、纯粹的金融控股公司。这类金融控股公司的母公司不经营具体业务,而是全资拥有或绝对控股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或工商企业。如中信控股公司、中国光大集团、平安保险(集团)公司、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

2、实业控股公司。随着我国企业投融资体制逐步市场化,只要企业符合对金融企业的投资入股要求,《公司法》不管制对金融企业的投资。随着我国金融机构增资扩股,产业资本控股金融机构形成实业控股公司的现象逐渐增多。如山东电力集团投资形成的鑫源控股公司、海尔集团控股青岛商业银行、东方集团投资包括金融保险在内的六大产业等。

3、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这类公司的母公司是经营某种金融业务的银行、信托、证券或保险公司,通过子公司直接参与另一种或多种金融业务,这类机构最典型的是银行控股公司。如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独资或合资投资银行,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变。

4、政策性金融控股公司。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以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长城、信达、华融和东方)为主体设立或控股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二是2003年国务院出资成立的中央汇金公司,代表国家行使对国有商业银行等重点金融企业的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国家注资的安全和获得合理投资回报,不从事日常商业性经营活动;三是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一般以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设立涵盖多种金融领域的金融控股公司。

二、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外部监管的困境

1、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法律缺失。目前我国的金融法律主要是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组成的法律群,其对金融控股公司既无明文规定,也无明文禁止。这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导致金融控股公司外部监管的法律缺失。

2、金融分业监管体制造成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缺失、重叠。在当前一行三会金融监管体制下,各监管机构分工明确,但监管文化、监管重点、监管方法各不相同,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尚属交叉地带,存在监管缺位问题。我国各监管机构除了监督行业的规范经营、防范金融风险外,还肩负着促进该行业国内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职责。监管机构一方面通过完善制度来规范业内经营行为,另一方面尽量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鼓励被监管对象积极创新业务,拓展业务范围。监管单位竞相出台有利于本行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监管竞争,容易导致相同业务监管规则各异,有悖于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存在着监管竞争,另一方面分业监管导致对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监督存在诸多空白,控股公司的信息披露又极不充分,极易导致关联交易、违规越权操作等。

3、现行金融分业监管体制难以有效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有利于各种协同效应的发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关联交易的诸多操作手法使金融控股公司各成员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存在疑问。由于金融控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架构与内部交易构造复杂,而集团与各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信息交流的程度及准确性缺乏统一的标准,相关业务的财务处理口径存在差异,合并报表很难完整、准确地反映集团财务状况。在分业监管下,国内对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监管空白,缺乏强制按时报送财务信息、资本状况的制度安排,各监管单位仅掌握集团内相应行业子公司的相关数据,缺乏对集团整体风险的把握。外部债权人、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很难准确评价集团的经营业绩,及时把握整体风险状况。

关联交易使相关风险在集团内部转移,不当的关联交易往往导致金融机构的风险总量进一步聚集,并通过风险传递效应损害集团的稳定。内部机构间的资金融通是关联交易中最常见的问题:控股公司成员或关联股东通常以低于市场利率水平的优惠条件从银行调度资金,相关贷款手续不齐备,无担保或风险评估不充分。通过不当关联交易所融资金在运用上常常存在问题,例如:用于集团成员(包括股东)房地产业务或其他长期投资,流动性风险增大;向集团证券子公司提供资金,为其客户在股票市场安排过桥贷款或高比例杠杆融资;基金公司动用资金,维系集团内证券公司所发行证券的二级市场价格;资金被集团内其他金融机构用于他途。如果一个部门出现影响偿付能力的财务危机,集团其他成员将被迫救助,从而产生更多的资金往来,风险传递将会给集团带来严重影响。

4、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金重复计算与监管缺位。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业监管单位对行业内的资本充足率有一定的要求,并有相应措施促使其达到资本标准。但由于金融控股公司成员间相互持股,股权结构复杂,资本金常被重复计算,根据单个资本衡量办法计算的集团整体资本常常被高估。主要表现在:同一笔资金作为资本金被母、子公司多次出资,导致集团账面合并资本大于实际偿付能力;控股公司股本存在少数股东权益,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若将报表全部合并而不是按照投资比例部分合并,资本重复计算将掩盖集团资本不足的实质;如果集团财务杠杆率高,相当部分的股本是集团以债务形式转移至子公司,相关风险进一步加入;如果集团内部未接受监管的机构持有金融子公司的股份,出资不实或资本金转移现象将导致资本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资本不足作为控股公司潜在的金融风险并不为各外部监管机构监控。

国内金融领域实行分业监管,各监管部门缺乏有效机制协调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核实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金的监管责任未落实,无法准确判断或监控金融控股公司整体资本充足状况,更无法对资本金不足的控股公司采取强制措施。尽管单个监管部门可以做到对监管单位的资本金进行有效监管,但对集团公司资本金的风险监控仍相当不足。2008年2月18日银监会发布《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对银行控股公司的资本重复计算问题做了十分有益的尝试。

5、产业资本控股金融机构的监管缺失。产业资本投资甚至控股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速度呈现加快态势,但当前我国对这类公司没有监管,也没有法律约束,极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德隆系、农凯系等经营风险的暴露就是危险的信号。

三、加强与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外部监管的建议

1、逐步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体系。只有具备框架清晰的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管法律体系,才能保证其在预定的法律框架下稳健运行。虽然有关机构在三年前就酝酿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但金融控股公司的单独立法涉及金融基本法和分业经营制度的重大调整,出台《金融控股公司法》的时机还不成熟。可借鉴日本的经验,先行修改所有与金融控股公司设立有冲突的经济、金融法条款,然后汇总成《金融控股公司整备法》,待时机成熟再推出《金融控股公司法》。

2、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在分业监管的情况下,为避免监管真空,应注重建立监管机构之间的高效率沟通协调机制,特别要注意对金融控股集团内部核心公司的监管。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可能出现的紧急性金融风险,不同的监管机构事前应做出预警性的恰当安排。如果监管机构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合作,那么金融控股公司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以负债资金投资子公司,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以被银行审查合格的公司为载体从银行融通大量资金,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以金融性公司和非金融性公司进行市场的投机,极易引发金融市场投机泡沫。应由国务院牵头使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信息沟通和联席会议制度具有制度性约束。

3、要关注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水平及其波动状况。资本是保护债权人免受金融机构经营失败和偿付能力风险的缓冲器,也是盈利能力的象征。在金融控股公司体制下,母公司与子公司间的资本容易出现重复计算的情况,特别是金融控股公司的母公司和下属公司之间复杂的互相持股,可能会在资本充足问题上隐藏风险。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可能会形成一系列复杂的投资、借款、担保等信用链条,只要有一子公司经营不慎,其风险就可能迅速传播到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因此,确立适合不同金融控股公司的度量方法,科学计量资本充足率,准确评价其总体健全程度很重要。目前可行的办法是参考银监会制定《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的做法,证券、保险监管部门出台类似的规定,对各自监管领域的金融控股公司母公司提出资本金要求。

4、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应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对组织结构和重大的内部交易进行披露,特别是那些将对集团财务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的内部交易,并监测这些内部交易的规模和水平。另外,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行业从事不同的业务,适用的会计准则、会计年度存在很大差别,不利于及时、准确地掌握集团的会计财务信息,因此,应在金融控股公司的会计并表准则和税法方面制定清晰的规则,增强内部交易的透明度。

5、加强对产业资本控股金融机构的监管。对同时控股两类不同金融机构的企业集团,应以设立控股公司的方式进行整合;对于控股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非金融企业,应由监管机构视同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对于非控股类的金融投资,应由监管机构视不同情况对投资主体提出相应的监管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金荣:浅析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主要问题及监管建议[J].上海金融,2007(1).

[2] 张纲:我国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研究[J].海南金融,2005(6).

[3] 尚文秀、陈广志: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研究问题[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6).

[4] 谢平: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5] 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朱 琳)

作者:马 腾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论文 篇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摘 要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关联交易牵扯到各种利益,在交易中存在着利益冲突、利益输送、内部交易以及其他不公平、不公正交易的情况,加之我国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够完善,同时还缺乏相应的法规条例防止不当关联交易的发生,所以,亟须有针对性地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关联交易监管制度加以完善。

关键词 揭开公司面纱原则 深石原则 信息披露制度

一、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中的关联交易主要表现在:金融控股公司内各成员交叉持股;集团内部一个公司代表另一个公司进行交易;集团内短期流动性的集中化管理;向集团内其他的子公司提供或者从其他子公司处获得担保、贷款;子公司之间资产的买卖等等。这一系列的内部交易在集团内部牵扯各种利益,在交易中难免存在利益冲突、利益输送、内部交易以及其他不公平、不公正交易的情况 。

然而,我国缺乏相应的法规条例防止不当关联交易的发生,集团内的“防火墙”,由于缺乏监管者的有效监管而哑火,各子公司在决策制定上缺乏独立自主性,使得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没有通过股权的方式实现,没有实现机构分离,影响了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效率与安全。此外,金融控股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够完善。种种问题突出表现了目前关联交易存在的问题,金融控股公司内存在的不当关联交易释放的危险,严重影响着我国金融业平稳较快的發展,因此,有必要针对性地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关联交易监管制度加以完善。

二、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监管制度完善建议

关联交易对于集团的整体效应和协同效应,促进规模经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市场竞争力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关联交易是利弊共存的。法律对待关联交易并非绝对禁止,而是规范关联交易,防止不公平、不公正的关联交易以及由此引起的金融不稳定问题,使关联交易在金融集团整体利益、其他相关者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之间需求一个平衡点。我国对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监管,防范不当关联交易风险,要坚持好国际上流行的两个原则:

一是揭开公司面纱原则。揭开公司面纱原则是指当控股公司存在不当关联交易的时候,法院可以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排除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原则的使用,而将其与控股股东视为一体,要求他们共同承担连带责任。揭开公司面纱原则是对公司独立人格制度与股东有限责任原则制度的一种有益补充,对于制止控股股东滥用公司的控制权,防范非法关联交易,保护控股子公司即小股东及债权人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应积极借鉴国际上的这一通用原则,我国在公司法上已经对这一制度其进行了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部门由于其所处的位置及掌握的信息,可以比较清晰地判断公司间的关联交易,这时,监管部门可以起诉到法院,从而可以减少公司间的不当关联交易,保护小股东及债权人的利益。

二是深石原则。当从属公司处在具备偿债能力的正常状态时,从属公司及各个利益相关者之多重利益都是有保障的,控股股东与其他正当债权人具有相同的受偿权。但是,当从属公司处于不能清偿的不正常的状态下时,则控股股东债权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债权难免发生冲突。按照该原则,如果母公司对子公司从事了某些不合法的行为,例如违背了诚信义务、滥用控制权进行非法或不公平关联交易等,导致了子公司破产或无力清偿债务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权次于子公司的其他债权人获得清偿。因此,我国要积极借鉴这一原则,防止控股公东滥用控制权进行非法交易、恶意增加公司债务来规避责任,有利于交易安全。

通过对上述两个原则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两个原则是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减少公司间的不正当关联交易,禁止控股公司集团内的滥用控制权非法交易等。

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可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防止不当关联交易的发生。监管部门还可以把一部分监控的责任交给母公司,要求母公司在子公司之间设立“防火墙”,明确规定金融集团下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之间的资金和业务等的比例,限制、限定各个部门之间的一体化程度。各子公司必须有自己独立的资本金、会计标准、财务核算制度、管理队伍,以防止风险在内部传播。尤其是银行子公司对金融集团成员机构的贷款和其他信用延期方面必须有严格的数量限制,同时银行从这些成员公司购买证券或者其他资产方面也必须有严格限制。防止银行因过度借贷或购买不良资产而直接承担其相关证券部门的风险,导致公众由于证券分支机构出现问题而可能造成对银行存款的挤兑。

此外,各子公司必须保证决策上的自主性,使得金融控股公司只能通过股权的方式来对各子公司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机构分离、交易数额限制和业务形式限制等诸多方面的保证。母公司对公开信息的准确性负全责,并定期披露公司治理结构和控股结构的变动;母公司必须定期向监管机构汇报关联交易的全部情况,并对以前的合法交易跟踪监测。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增加关联交易的透明度。要求各子公司建立起一套相对独立、完善的内部核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向外披露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控股结构变动。同时对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信息的传递应制定严格的规范准则,既能保证公司内部的信息畅通,使一个部门或经营单位的信息可以由其他单位分享;又要能够禁止各子公司间利用信息的非法转移损害客户的行为。用这种法律的强制性来保证信息披露的准确、公平、公正,真正做到使监管当局和投资者能够对金融控股公司及其成员的资本状况、利润水平以及真实风险作出准确判断。

作者:李璐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论文 篇3:

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及经济的全球化,面对国际金融集团涌入国内市场,加快整合我国金融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变得越来越迫切,金融控股公司成为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度的现实选择。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准金融控股公司”的现状,必须借鉴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经验,确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商业银行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冯祈善 黄海莉

上一篇:政府审计职能研究论文下一篇:金融法制改革简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