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ngo在中国的发展

2022-09-23

第一篇:论ngo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传统伦理体系对我国NGO发展的影响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王松55000

3【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NGO在我国所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也越来越关注NGO的发展,不少学者对NGO也做了相当多的研究。但是,NGO在我国目前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目标错位、政社不分、法制化程度低、公民基础薄弱、内部管理混乱等,发展相当缓慢。这其中包括了政治体制、经济水平等原因,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入手,剖析我国NGO发展不尽如人意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中国传统伦理体系NGO问题原因

【正文】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英文缩写NGO)是最近几年才在我国开始兴起的,在我国现阶段经济与社会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NGO的发展现阶段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目标错位、政社不分、法制化程度低、公民基础薄弱、内部管理混乱等[1]。关于NGO存在的问题现已有很多学者做过相关研究,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出发,试图找出我国NGO发展不尽如人意的深层次原因。

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NGO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除了政府部门以外提供公共或准公共物品的重要组织。在美国,NGO每年的支出大约占GDP的7%,支薪职员占非农就业人口的7.8%,占服务业就业的16.5%,占政府公共部门就业的46.7%。在英国,截至2002年底,有近20万家民间公益组织,其中在英国慈善委员会登记注册的慈善组织共18.6万家,它们的总资产额约达700亿英镑;专职人员的总就业规模达150万人,占全英就业人口总量的约

6.5%[2]。而在我国,根据国家民政部的资料,截至2005年3月,在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共28万余家,其中社会团体14.9万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3.2万家,基金会不足千家[3]。虽然从数字上我们并没有看到明显的区别,[1]何云峰,马凯.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

[2]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5甚至在绝对数量上我们仿佛还比其他国家要多,但是请大家注意,我国NGO的数量是建立在我国13亿人口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的人均数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我国大多数NGO都有名无实,处于一种半瘫痪状态,几乎不能承担相应的职能,与发达国家的NGO相比,我国NGO无论从规模实力、活跃程度、社会影响、独立程度都远逊于发达国家。当然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包括经济、政治、人文、社会结构等。如果我们研究中国传统伦理体系和西方伦理体系的差异,我们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对结社的热情和接受程度远低于西方人,这从一个方面解释了我国NGO现阶段的种种困境。

中国五千年的封建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在儒家文化里,“仁” 和“礼”是文化的核心。所谓“仁”,即一个人必须要有仁爱之心,有他应该遵行的义务和应该做的事情。所谓“礼”,原指古人祭祀的仪式,表现了对上天和祖宗的尊敬,也体现了人间的等级和尊卑。孔子将“礼”从宗教范畴推广到人间成为人文世界的行为规范。在儒家文化里,“仁”、“礼”是结合起来的,“礼”是道德规范,“仁”是必须遵守道德规范。那么遵守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呢?儒家提出了“义”、提出了“知命”。宋代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也就是说人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人是有等级的,一个人的命运天生就已经注定了,你是农民的儿子,那么你一辈子就是个农民;而你是皇帝的儿子,那么你生下来就是皇帝(当然皇帝不止一个儿子,所以中国历史上太子之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为什么独尊儒术,就是因为儒家文化维护了统治阶级的权威性,把中国人变成了逆来顺受的顺民。从“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思想里不断灌输的社会等级观念。在这样的等级观念里,皇帝作为“天子”,权力具有天然合法性,经由种种与天或者神的关联,“天子”获得天赋君权的最终合法性来源,这是所有社会规则建立的前提。君成为“国”和“天下”的象征,它和其他所有治理者的关系都是君臣关系,这是第一位重要的伦理等级,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官代表国家的治理者,它与社会构成了官民关系。官的合法性来自于君的授权,从而是天然合法性的延伸,官民之间作为国家与社会(或者民众)的关系,

便构成了第二位的伦理等级。这样,中国传统的“公共”治理,就在伦理格局上从属于“官”治,继而从属于“君”。在中国传统话语中,“公”、“官”、“国”、“君”等词汇在范畴上没有明确的边界。

在这样的伦理道德体系里,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思想被禁锢,从小接受的教育使得人们学会了逆来顺受,生活只要有一点点希望,老百姓是不愿意加以改变的。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大力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外,还严防禁止群众聚党结社。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我国的“社会”一词。中国“社会”一词的发生起源于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早在殷商,已经形成有计划的人为规度的居住聚集点,即“邑聚”,在采邑制的居住单位之上普遍立有“社”,商王在立邑的时候便有“祭社”之举,每年定期祭祀社神的日子,人们聚会、庆典,逐渐固定为“社会”。唐以后在社祭活动发展的同时,逐渐演化出其他多种内容的“会”、“社”,前者以联通共同兴趣为主,如秋千会、茶山会、斗鸡会;后者是一些旨趣相投的聚徒结会的团体,如文社、诗社,以及行业性团体等。

可见,中国传统的“社会”,是在理论是至高无上、没有权界的“王权”之下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体现了这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特点。这种“社会”空间的最大特点是权利主要不是通过正式制度得以界定和保障,而是在与国家的互动中获得的,有较大弹性。开明的封建统治者对群众结社还能容忍,而大部分统治者对群众结社都持打压态度,最大限度地限制群众的结社活动。

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什么对群众结社如此压制?在我看来,仍然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公民作为个体是没有力量与统治者进行对抗的,而作为群体就能够更好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促使统治阶级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在封建社会,老百姓作为个体,就算对社会现状产生不满,他的能量也是有限的,最多发发牢骚而已;而如果一个群体对社会产生不满,那么很可能就会采取统治者所不愿意看到的方式进行反抗,对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造成威胁。历史上的黄巾起义、红巾军起义均是由民间团体逐渐坐大后对统治阶级进行了反抗,而陈胜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是对封建儒家的等级观念提出了最有力的宣战。在“结社就会造反”的认识前提下,封建的统治阶级对群众结社视为洪水猛兽,想方设法地阻止群众性结社,就算要结社也必须在政府官员的监督管理下进行,时刻注意着群众团体的一举一动,稍有越界,立刻进

行打击,绝不手软。

在封建儒家伦理体系的思想束缚下,在统治阶级对群众结社的严防死守下,中国的老百姓接受了不得随意结社的社会禁令。在西方文明里最常见的三种群众结社方式中,政治性结社在中国是属于高层建筑,如太子党、文官党、阉党等,民间政治性结社是被严令禁止的,被视为造反的组织;文化学术性结社在中国较为普遍,但是基本是限制在文人之间对科举文化的交流,是有固定模式的,思想局限性很大;而第三种经济互助性结社,如商会行业协会等,这应该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遗憾的是,由于我国封建文化的影响,使得我国封建社会对商人是相当鄙视的,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商人之间的结社非常少,就算有,社会影响力也很小。

综上所诉,由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影响,我国民众对民间结社的热情是相当低的,人们普遍形成了一种“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道德体系,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理很严重。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一辆车坏在路上引发严重交通堵塞,所有司机都坐在车上不停按喇叭,但最终却一定要交警甚至拖车来到现场才能解决问题。而在美国,遇到这种情况,司机们一定自发地马上形成一个团体,或推或抬把坏掉的车辆移到路边,保证大家都能尽快通过。这不能说是国民素质问题,我认为是不同的道德观念造成的差异。在这样的道德体系下,以“志愿、无私、奉献”为宗旨的NGO组织在中国,至少在现阶段是缺乏群众基础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国NGO发展较为缓慢的根源所在。

【参考文献】

1、何云峰,马凯.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

2、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刘培峰.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几个问题[J].学海,2005(5)

第二篇:中国公益事业及其ngo发展战略的思考

徐永光:关于中国公益事业及其ngo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中国公益事业的战略危机

--中国的公益事业的背景和国情与西方的不同--中国公益事业的战略方向

有的事物,一出生,似乎就要“死掉”。因为它的发展战略(竞争战略)是错的。

西方的公益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现代西方有发达的社会慈善机制,比如很多慈善团体都有相对固定的筹款模式和捐赠群体,企业和公民在慈善捐赠方面形成共识和习惯。而中国的慈善则存在断层。中国自古也有慈善,从春秋战国到民国一直都有慈善。但是解放以后,消除了私有制,也自然没有慈善了。虽然没有了慈善组织,但是慈善的行为已经转变为国家行为,政府行为,各地政府尤其是民政部门,当然还有居委会,工会等都成了“慈善机关”。“慈善”(扶危济困)在中国并没有因为解放而消失,只不过从个体行为,团体行为演变为政府行为为主导的新模式。

中国消除了慈善组织,但是慈善事业并没有消失。人人都是慈善人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也是过去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引以为骄傲的。

但是自从改革开放,实行多种经济体制,中国社会开始转型,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的慈善能力严重下降,这种下降更确切地说是腐败的迅速蔓延的必然结果。于是慈善力量加大的削弱。而另一方方面,由于社会转型,贫富加剧,出现了很多需要救助的穷人(90年代跳楼的数量急剧增加),而富人的出现,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使得个体慈善,团体慈善有了可能。于是中国开始出现西方式的慈善。由于慈善事业是从空白起步,所以部门不得不照搬西方的模式及其经验,于是出现了csr,出现了基金会等西方模式。

中国从没有慈善到出现慈善的原因是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社会文化的变化。当中国没有慈善的时候,我们有雷锋,人人学雷锋,相当于人人都是慈善家。而今天,雷锋已经名存实亡了。西方社会的慈善机制是在没有社会主义,没有雷锋的国情下经过几百年逐步形成的。而我们经历了,保持了社会主义,出现了雷锋,我们有自己的如此良好的基础却不认真使用,完全照搬西方模式,是否是一种浪费?!!

中国出现了慈善,说明中国社会需要慈善,它是由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造成的,确切地说是良好的社会文化的缺失,更确切地说是90年代以来良好的社会文化不断丧失造成的。部分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民众心态的变化(雷锋精神消失了)。社会文化的变化,是中国出现慈善,需要慈善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做慈善而做慈善,我们不注重社会文化的培育,那么我们的战略方向就做错了。慈善,其实只是我们塑造良好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慈善不是我们的目标。

为什么说中国的慈善事业一出生似乎就要“死掉”,就是因为目前的公益慈善组织太注重具体项目的实施,忽略社会文化的培育。这样无论我们怎样去努力,我们还是难以达到我们的目标。

二,公益与社会变化(向恶)之间的博弈

中国社会在迅速变化,丑恶现象极具膨胀,雷锋精神极快的速度消失,这说明了中国社会文化向“向恶”方面的发展速度极快。公益组织的作用是将中国社会向“向善”的方向转变。这是一场博弈,这是一场战争。那么今天的公益组织能否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打赢这场战争?

1,一场实力悬殊,看起来要输的比赛,要输的战争。

制约公益组织发展的第一个瓶颈就是经费,可是至今也没有成功模式解决这一瓶颈。太多的ngo都盯着少数几个国际国内基金会,公益创投的钱袋子,呜呼,就他们那点钱都“拯救”中国社会文化的吗?福特基金会即使在金融危机前每年用在中国的经费也只有几千万人民币(8000万?),联想创投每年只有300万人民币,而且还要分给好几个项目。很多公益组织一年争取到的资金不过几万,几十万而已。

国际上很多公益组织都很壮大,公益基金会也很富有,因为它们的社会有上百年形成的公益机制。而在中国一切都刚刚开始,中国的公益组织和企业们还没有密切的匹配在一起,中国社会还没有形成出成熟的公益机制。所以至少几年,甚至10几年内。中国ngo筹款仍是他们发展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难题。中国的ngo很难做大,(即使他们不死掉的话)。

另一方面,中国向恶的势力却相当庞大,前任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不是个巨贪吗?在南京老人摔到都没有人敢去扶,这就是真实的社会文化!

当然,中国社会迟早要形成了类似西方那样的成熟的公益机制,但是你能等得起吗?

你是在赛跑,在与中国腐朽速度,中国腐败的速度,中国向恶的速度赛跑,中国向恶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而我们的那些公益组织对社会文化的改变又有多少?!!!

现在看起来,这是一场看起来要输的比赛,这是一场看起来要输的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太悬殊了。

2,中国的ngo先天不足

中国的ngo过于注重实体项目(其实在华的国际ngo也是如此)。做实事不是不对,而是通过你做实事,究竟能带动多少民众做实事。中国的ngo普遍规模很小,社会影响力很低,他们缺乏资金的来源,在这种情况下,你做的那点小事对于中国而言微不足道。有人会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是在社会文化没有改变,在腐败严重,腐朽严重,公民思想境界没有大幅提升的情况下,绝大部分ngo甚至没有自己的稳定的充足的资金来源(中国的现实如此)的情况下,它们永远是星星之火,难以燎原。

星星之火本可以燎原,不过是有条件的,平原必须是干燥的,遇火就着。但是今天中国的社会却一点也不“干燥”,“潮湿”得很,到处是腐败,腐朽,民众的思想境界还不高,在南京,老人摔到,大家都不敢去扶呀!这种情况,星星之火如何燎原?你不把平原“烘干”,你不改变社会文化,弄不好星星之火随时都有可能熄灭的。

可惜的是很多ngo还在洋洋自得得展示他们的年报,展示他们做了多少实事,展示他们那点星星之火。其实他们已经输了,而且输得很惨。

ngo必须找到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ngo必须学会用传播来改变社会文化。但是有谁做到了?有谁意识到了?

三,社会文化的塑造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1,社会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心态 ,创新,传播,机制--文化

我们还是用过去尽人皆知的案例作分析

有一个著名故事《为了61个阶级弟兄》。平陆的民工中毒了,需要特效药,于是医院,各个地区的医药企业,空军,船工,司机等为了61个阶级弟兄的生命和时间赛跑,最终挽救了61个生命。

这里首先是各色人等(县委书记,医生,司机等)的心态,大家都急于救人,甚至不顾自身安危,比如黄河渡口的艄公和寻找特效药的医药人员冒着危险深夜度过黄河。正是因为大家的心态,所以才能最终救人。

其次是创新,深夜渡黄河,空军夜投等,这些都没有预案,都是为了救人而创新的举措。有了创新,才有救人成功的可能。

第三,是传播,机制--文化。这件事只是个案。但是经过广泛的多渠道的传播,就会形成机制。首先报纸报道,而且是多家报纸不断转载,然后写进中学课本,教育后人,还拍摄了电影,正是这种多模式,多渠道的广泛传播,使得这一件创新的个案成为一个标准的模型,人们以后在处理类似的事情的时候,有了参考,这样社会各界再遇到类似的特殊事情的时候,就容易再次作出正确的抉择。这就形成了机制。也就是成为整个社会(民众,企业,机关等)的共识与准则。 机制,从某种角度可以理解为不成文的法律。

法律,规定永远是滞后的。

机制可以解决法律,规定的滞后性。机制也可以演变为新的法律,规定。 心态,创新,传播,机制,这些就是文化形成的关键因素。这些都有了,社会文化也就形成了。

我们在对比今天的案例。

几年前海南航空曾经拒载一个需要转院异地的急救病人,造成病人失去了最佳手术时间,最后截肢了。如果只是从法律层次,海航没有过错,民航法规对于运输有严格的规定,按照规定,海航可以拒载。但是海航失去了民心,社会舆论基本一边倒。

这里 首先海航的心态有问题,他只想着躲避困难,所以拿着民航条文局做挡箭牌。如果海航心态摆正的话,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来解决问题。

海航没有正确的心态,也没有创新,当然就没有正面地传播,这样在民航系统就不会形成特事特办的机制,良好的社会文化也就没有形成。

如果社会各界都有正确的心态的话,那么遇到特殊的事情就可以通过创新解决问题,在经过广泛的传播,就会形成机制,继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 3,对比今天的慈善公益--如何让整个社会“多背一公斤”

我认为今天中国慈善,公益机构更注重具体的项目的实施,而忽略了传播,忽略了社会文化的塑造。

很多国际,国内的ngo都在埋头苦干,这是值得赞扬的,但是你问问北京街头的路人,他们知道,听说过多少公益,慈善的事情。你看看北京西单,王府井这样的繁华地区的顾客们关注的是什么?

ngo们有心态(正确的),但是民众们是否有心态(正确的)?如果民众没有正确的心态,ngo们又能发挥多少作用。

也许ngo们在实施项目的时候有创新,但是在传播方面缺乏创新,这样他们做的事情,就很难大范围的传播,这样就无法形成社会机制,就无法成为民众,企业的行为准则。就形不成良好的社会文化。

各类基金会在资助条件中都要求项目具有广泛的复制性,但是那些受资助的项目是否被广泛的复制了?

很多项目表面看来是可以广泛复制的,比如多背一公斤等。但是实际上这些项目并没有在全国广泛复制?为什么?因为传播,因为社会的文化(机制没有形成),因为民众的心态。

多背一公斤,相当于一个创新的案例,但是由于缺乏广泛的有效的传播,民众的心态还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就形不成机制,就很难在全国广泛的复制。即使在首都北京(如此政治性强的地区)有多少游客多背了一公斤了?

严格的讲,中国社会最缺乏的不是“多背一公斤”这样的实体项目,而是民众的心态,是良好的社会文化。更确切的说是如何将多背一公斤的“一公斤”转变为全民族全社会背上的“一公斤”。

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传播,尤其是创新的传播模式,提升民众的心态,形成有效的机制,塑造良好的社会文化。

传播需要创新,所以笔者提出了通过服饰行业这个特殊的传播渠道做公益宣传(另有专文)。

在华的国际ngo也好,本土ngo也好,都忽略了通过创新来传播。都忽略了社会文化的塑造。

中国的环保问题也好,扶贫问题也好,还是其它的问题,其实都是良好的社会文化的缺失带来的问题。如果仅从环保的角度解决环保问题,仅从扶贫的角度解决扶贫问题,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

我们需要从心态,创新,传播,机制这些环节来塑造中国当代的优良社会文化,文化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一切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四,做公益,还是做文化

1,太多的ngo注定长不大。

我们用联想公益创投分析一下,首期16个项目中虽然有一些项目有传播,但是都是局部的。最大的问题是他们自己似乎都没有盈利能力,都需要外界的捐助他们都是嗷嗷待哺的婴儿,问题是联想公益创投一年的经费才300万,每个婴儿能获得多少“食物”?这些婴儿,一出生就注定长不大。(两行泪涌出,嚎啕中......)

不要忘记你是和谁在赛跑,和谁在作战!(向恶的社会文化)。

2,做公益不能只作公益,必须做文化,做整个社会的文化。

做公益不能只作公益,必须作文化,做整个社会的文化。如果这社会老人倒了没有人扶,那么环保肯定解决不好,扶贫也解决不好。整个社会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会说环保方面非常出色,而扶贫方面糟糕透顶的。

要做整个社会的文化,创新,传播是关键。

我们还是用多背一公斤做案例。

多背一公斤是一次创新,但是却没有很好的传播机制和途径。太多的ngo都是依赖媒体传播,但是媒体传播只是一时的公益新闻,时间短,民众记忆差。尤其是现在媒体多如牛毛,媒体上的信息更是海量,豆腐块大的一段文章很难对顾客有多深的印象。

所以我们必须开发更多的传播渠道和机制,才能让公益创新成为民众关注的对象,从而成为社会行为规范的模板,成为民众的共识,这样才能形成公益机制,才能彻底的改变社会文化。

多背一公斤通过服饰渠道传播了吗?写进课本了吗?拍摄了电视剧了吗? 3,只有文化革命才能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

--做文化,必须整体的塑造文化,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社会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我们不能只做环保,只作扶贫,那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太多的ngo只是盯着眼前的环保,扶贫等公益领域,你们关心文学了吗?关心影视了吗?

我们看到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那个时代的人民什么弱点都有,愚昧,偏见,自私等封建思想的残余远没有肃清,洋奴思想又兴起了。于是中国有了鲁迅,巴金,老舍,郭沫若,闻一多......还有了赵丹,聂耳,他们用文学,影视,音乐歌曲等手段战斗,唤起民众的良知和民族气概。我们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领域的革命,再加上共产主义的传播,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文化革命都会带来社会变革,而社会变革又会促进文化革命。

胡服骑射,表面上是一次服饰革命,实则是思想领域的革命。从看不起胡人,到向胡人学习,这是中原人民的一次文化革命,从而带来社会的变革--国富民强。 当社会变革了,又会促进文化革命的诞生。南宋偏安思想严重,天天歌舞升平,却很快国破家亡。于是有了岳飞,文天祥......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今天的环保问题实际上不是环保领域的问题,今天的扶贫问题实际上不是扶贫领域的问题,是社会变革了,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社会变革了,需要社会文化作变革,也就是文化革命。所以只作环保,只作扶贫,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能根本解决环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

要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需要整体解决,需要多种手段塑造社会文化。 请问今天的ngo们,你们有文学吗?有影视吗?有歌曲吗?(还有服饰等手段),如果没有,那么你靠什么塑造社会文化,进行文化革命呢?!!!!!! 4,做公益,做文化,我们需要借助商业力量,需要弘扬我们自己的优良民族文化

鼎鼎大名的联想集团的每年的公益创投只不过区区300万而已。依靠现有的资金来源,中国的ngo不可能长大,为此ngo们需要更多的和商业结合,尽量通过创新将商业活动转变为公益活动。这是当前公益事业发展的战略,更是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的最紧迫的问题。

我们中国有社会主义的基础,有几千年积累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巨大的财富),可是我们用了吗?我们的ngo们更多的是模仿,照搬西方的模式。忘掉了自己的优良文化。

那些获得资助的公益项目有多少紧密地和商业结合?有多少整合了公益新闻,服饰,文学,影视,音乐等传播渠道?有多少联系上我们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它们都快在民众的脑海深处烂掉了!)

5,做公益,我们更需要制造社会的流行

看看今天流行什么就知道今天民众的心态。南宋就是因为歌舞升平而灭亡的。歌舞升平什么对,但是

一个国家必须有忧患意识,必须有远见,否则就有危机。过去我们流行雷锋,那是一个人时代的标志。过去的学生经常那个学雷锋,而今天的学生们谁学过雷锋?

我们的ngo们,今天的公益项目们,谁制造了社会的流行?

多背一公斤?还是红丹丹?

看看今天都流行什么?

芙蓉姐姐,只不过是一个丑女的“东施学步”而已,只不过带给民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兔斯基,只不过是网络表情人物而已。

这些都不能代表民族精神,如果太多的这样的流行占据中国民众的大脑,那么我们的公益事业能进行的好吗?

今天有多少公益事物流行呢?

难道这不是ngo们的使命吗?哪个ngo研究了?

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甚矣,汝之麻木!

6,没有龙头,没有协调的的中国公益事业是一般散沙。

表面上看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喜人,但是实际上是一般输棋。首先是没有社会的公益机制,社会的筹款机制,谁能告诉我目前中国全国共有多少资金用来支持ngo?其实,统计出来也没用,杯水车薪而已。

其次目前虽然各个方面的ngo都有了,还有基金会,培训,信息提供等支持机构,但是都是各干各的,处以一盘散沙状态。问题是我们要解决的是中国社会文化,如此严峻的现状,必须全国步调一致,协同作战。比如多年来全国展开过多种领域的严打,每一次都是全国各个部门统一协调,公检法,工商,税务,纪检,海关等单位协调作战,才能收到成效。

鉴于目前每个ngo是如此的小,就更需要有龙头协调全国ngo及其他资源共同作战。但是今天的ngo机没有龙头,更没有谁有这方面的意识。

很多单位都在给别人培训,可是谁给你培训呢?

本来就是敌强我弱,在这样一盘散沙,有限的资源被无序的分散使用,阿弥多佛,反正大家都在花别人的钱,崽卖爷田心不疼!

比如你搞个全国大学生公益竞赛,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影响到全国的高校,对大学生是一次公益教育。但是大学生根本无法深刻了解社会,他们的方案基本都是在身边的小活动,

这对于改变社会文化无异于隔靴搔痒。你在把有限的资金分给各个高校的获奖项目。每个项目几千,几万的分下去,阿米多佛,这点钱能办多少事。他们的项目能持续下去吗?而且每个高校的团队都是自行其是,他们之间没有形成联系,无法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中国的公益事业越是“金融危机”,越是浪费严重。大学校园内的公益浪潮是热火朝天,而校外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些满怀热情的大学生一旦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它们是被社会所同化还是他们能同化社会?问问那些工作几年内的毕业生们,他们是否改变了社会? 中国公益事业缺乏协调的机制,缺乏龙头。大海航行靠舵手,而今天谁能担当此重任?

各位ngo往镜子里看看,镜子里有舵手吗?

反正中国人好满足,做点好事就欢喜得不得了。反正中国流行形式主义,每个ngo都能在门前挂几朵“小红花”,资助方满意,ngo也有面子。皆大欢喜! 如果中国的公益事业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话,他还是一场输掉的战争,输掉的比赛。

创新,都挂在ngo们的口头上,超越自我都写在ngo们的脑门上,然而在他们的心里......

第三篇:论村官在中国的发展(推荐)

论村官制度在中国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推进,“大学生村官制度”成为人们生活中频频出现的名词,“村官”也和大学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中央组织部下发的关于2010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的通知,明确指出2008到2010年中央财政补助的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由10万增加到20万,计划2010年选聘村官3.6万名,并就大学生村官的选优,流动提出了要求。可见,中央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发展抱有很大的发展愿景,对这一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而根据近几年的国内情势看,大学生,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国家的政策,即“新时期的知识分子下乡运动”,给与了积极地响应,每年都有大批的大学生参加国家的考试,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自愿到农村或者是中西部比较贫困落后的地方,支持当地的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且不说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从国家的层面看,大学生当村官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随着村官制度的日趋完善和发展,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种制度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有着怎样的发展前景?

一、 村官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我国设立的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制度,它是根据我国国情,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产生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城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广大的农村青年进入城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短缺以及知识型人才的断层,而大批的大学毕业生则响应党的号召,主动地进入农村,为农村的发展主入新的活力,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怎样的背景呢?

(一)、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自1999年国家对大学实行扩招,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虽然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高等教育,但也随之带来了弊端,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教育质量的下降。以前的大学包分配等对大学生的优惠政策都不复存在,现在的大学生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去找工作,而随之出台的“村官制度”刚好为他们就业提供了渠道。

(二)、从农村的形势看,农村的大量青壮年进城,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一些知识分子的进城,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了贡献,但对农村,则造成了人才的断层,而且农村的文化卫生教育水平都相对较低,干部的文化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老化,不能带领农民致富,这时就需要一些年轻的大学生知识分子走进农村,带领农民致富,所以说村官制度的产生也是农村发展的需要。

(三)、从国家的发展层面看,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整体的发展水平,现在我国的城市已经发展起来了,根据共同富裕的政策,应该由城市带动农村致富。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国的稳定发展,国家就出台了一些帮助农村发展的政策,包括向农村输送知识型人才,进行农业税改革,改进新农村医疗保险等。所以村官制度的产生就有了生存的土壤。

二、村官制度的现状分析。

从中央出台的政策就可以看出,中央对大学生当村官是相当重视的,而对于有着满腔热情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也是有很大激情的。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政府陆续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渠道来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例如,在大学生任职期间给与一定的生活补助,离职后如果报考研究生或考取公务员,则有一定的优惠政策等。况且,毕业生在工作期间,可以积累工作经验,接触工作实践,离职后可以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比别人有优势。目前,大多

数的村官也能够在农村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

深入实际情况,认真和农民交流,向农民学习,认真贯彻和实施三农政策,带领

农民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致富。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楷模有王丽娜,戈新化,刘继

伟等,他们都是时代的精英,自愿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立足农村,服务农村,

最终在农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值得每一位大学生学习。

然而,大学生毕竟刚走出校园,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并且,当代的大学生

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过困难时期,并不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更别说国家的

三农政策,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陕西省的一个村子里,由

于村民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几个大家族互相竞争拉票,导致了一年的四次选举

都未能成功,这时一名19岁的大二女生参加了选举,据说她给每户都发了1000

斤煤,也许是这些煤加上好的时机帮她赢得了大选,她成为了村长。她上任后采

取了多种措施想改变当地的状况,其中最让人费解的莫过于,她采用军训的方法

来改变农民的涣散,可想而知,她的措施肯定执行不了,因为她脱离了实际,根

本忽视了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其实,类似的事例还有好多,无不暴露了当前的村

官制度存在的缺陷。目前的村官过于年轻,知识结构尚不完备,思想也还不成熟,

作出的好多决定往往和实际脱轨,没有可操作性。另外,在地方政府方面也存在

着一些问题,一些地方领导不重视大学生村官,认为他们只是形式上的领导,所

以,不授权给他们,导致了一些村官有名无权,无法在工作中放开做。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的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必

须在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实践,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培养自己

处理政事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对于村民来说,

要想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必须树立长远意识,改变落后的传统观念,真正的

选出有能力的干部,积极地配合村干部的工作,共同为村子的发展做出贡献。对

于国家来说,必须不断地完善法制法规,用法律来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为村官

制度的健康运行提供法律保障。只有个人社会国家共同努力了,这项制度才能长

久有效地运行。

三、 村官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顺应我国的国情产生的,有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大学生当村官,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锻炼自身的能力,扩宽大学毕业

生的就业渠道,让他们把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了解我国的国情,有助于帮助大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报效祖国。其次,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学生下乡可以为新农村的建设储备大量的综合型知识人才,最终可以推进我

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新中国的伟大复兴提供后备军。最后,大学生是

一群有活力的特殊团体,他们思想新颖,想法独到,敢于尝试新事物和创新,

且他们和国际比较接轨,所以他们可以运用自身的知识和先进的理念,帮助农

民改变落后的思想,以及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开发当地的资源,带动人民致富。

大学生村官制度作为新生的事物,必须要接受现实的考验。村官制度本身

有它的优越性,有广大的发展前景,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

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阻力,但实践表明,这种阻力并不是不可克服的,我们可

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克服阻力。可以把村官制度的建设放在中国目前的大背景下,

中国正在努力地想向强国发展,要增强中国的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就

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全面的提高。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

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发展,是未来中国和别的国家在国际上竞争的主力军,在提

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必须带动其他人的发展和提高。农村以及广大的中

西部地区,占我国国土的大部分,可以说在未来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近几年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把目光转向了这些地区,立志在这些落后地区开拓一片新天地。所以说,大学生村官制度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前景,未来的农村必将迎来一番新的变化。

四、 总结。

从近几年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未来很光明,在新形势下出现的大学生村官制度也必定会在改进中健康地发展。

第四篇:论家庭学校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家庭学校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它在美国自产生以来发展迅速,有其特有的优势,并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影响。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本文简单地介绍了家庭学校教育的概念,着重分析它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及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家庭学校教育;中国;发展;可行性

家庭学校或在家上学起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最初旨在传播宗教信仰,之后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作为一场提倡自由的教育选择权的运动重新受到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并开始兴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在美国得到政府及社会的认可,取得合法地位。目前,家庭学校在美国正不断扩大,成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新亮点,同时也在欧亚各国崭露头角。

据了解,在我国的香港、澳门地区已经出现家庭学校,只是数量少,规模也小。台湾地区的家庭学校也有所发展,并已取得合法地位。而在我国大陆地区,家庭学校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那么家庭学校在我国(指大陆地区,下同)能不能实施及发展,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又有哪些?在本文中,笔者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家庭学校教育的概念理解

家庭学校教育(Homeschooling)的实质是学龄儿童不在公立或私立的学校上学,而是以家庭为基础和教育场所,通过家庭的管理接受教育。家庭学校中,父母或监护人在家庭或社区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并且开设和实施自己的课程标准。它既不属于家庭教育,也不属于学校教育,而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二、家庭学校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

对于“家庭学校在我国能不能实施及发展?”这个问题,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虽然,现在家庭学校对于我国的家长们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只有极少数研究者或有海外经历的家长有所了解,但近几年已有个别家庭开始着手实施家庭学校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尽管只是个别家庭的个别行为,却已足够证明家庭学校教育在中国的可实施性。此外,其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发展条件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学校教育与我国私塾教育具有相似性

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除秦朝短暂停废外,2000余年延绵不衰,它与官学相辅相成,为保存和发展中国文化,培养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每个私塾一般只有一个教师,规模一般不大,学生多则二十余人,少则数人,对于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要求和规定,最重要的一点是,私塾教育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由此看出,除了规模和教学方法外,私塾的性质与家庭学校很相似。因此,笔者认为私塾教育可看作是家庭学校教育一种雏形,为家庭学校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此外,随着近几年现代私塾教育的兴起,2006年《义务教育法》有了相关的修订:非义务教育以外例如私塾的各类学校,按照相关法例申报有关部门,经过有关部门程序批准也可以办。这是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首次允许个人开办私塾,依此如果自身条件完善,那么具有私塾特点的家庭学校在我国也可以依法实施,为其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

2. 家长的知识水平提高,对子女的教育意识增强,教育投入增多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文盲率大大降低,很多调查数据都显示现代家长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普遍高于他们的父辈。随着自身社会地位的提升,家长对子女的发展期望就有了相应的提高,而这种提高必然离不开教育。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知识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进程中,我国家庭规模逐渐变小,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随着家庭孩子数量的减少,家长对单个子女的关注增多,包括对其教育的投入。这些无疑都为家庭学校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3. 我国学校教育日益突显出弊端

近几年来,有关教育的话题一直经久不衰,而这些话题往往都是围绕学校教育的弊端展开的。学生、老师、家长都纷纷表示出对当今学校教育的不满,教育改革的呼声更是一阵高过一阵。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的弊端日益突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让学生产生强烈地学业竞争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

(2) 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抑制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3) 不注重学生社会经验的积累,教学脱离生活;

(4) 大批量培养人才,教学质量日趋下降;

(5) 不注重与家庭教育的合作,导致学生身心发展失调;

(6) 学生安全性问题得不到保障。

学校教育的这六大弊端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引起国人的争议,而学校家庭教育却能弥补这六大不足,因为以上弊端的反面恰恰是家庭学校教育的优势。也正是这些优势,家庭学校才能在美国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的学校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但现存的体制和文化环境难以让学校教育产生实质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尝试新的教育形式,拓展和完善学校教育,以实现教育的实质性改革。

4.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当今的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的传输渠道便利畅通。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也变得日益信息化。在家里,人们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介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得各种教育上的支持。目前网上已开通不少有关家庭学校的网站,促进了国人对家庭学校的认识及了解。强大的信息技术推动了家庭学校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三、阻碍家庭学校在我国发展的因素

家庭学校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现今的发展却是一片空白,阻碍其发展的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下面几点:

1. 我国大部分家长充当教育者的知识水平还远远不够

要成功实施家庭学校教育首先离不开受过良好教育或教育水平高的家长。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才刚刚进入大众化阶段,很多家长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及教育能力。家长自身教育水平不足,大大影响了家庭学校的发展。

2. 家长忙于工作,无暇实施家庭教育

在我国,城镇上的家庭基本是双职工家庭,在农村多数家庭也是夫妻都要参加生产活动。家长们忙于生计,很难抽出时间辅导子女的功课,更不用说在家进行家庭学校教育。而且近几年,我国双职工家庭引发诸多问题,如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等问题层出不穷,这更加阻碍了家庭学校的发展。

3.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面前大多数家长没有勇气反抗

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家长们不敢拿自己孩子的前途开玩笑。虽

然一边抱怨着学校教育的种种不足,另一边还是时刻关心着孩子的考试成绩。在我国升学选拔机制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家长决心让孩子在家上学需要极大的勇气。

4. 法律制约

在我国,虽然个人开办私塾得到法律允许,但开办条件却是相当苛刻。而且,《义务教育法》规定,家庭和学校应维护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当孩子到了入学年龄,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就应该送他们到学校去接受9年义务教育。在这种规定下,开办家庭学校的家长往往会被法院传唤。家庭学校教育没有获得合法地位,在法律的制约下不能得到快速发展。

5. 家庭与学校、社会的联合性不强

我国近年在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方面有了不错的成绩,可是总体而言,这些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非正式学习环境有待进一步建设。例如我国互联网的娱乐性较强,其教育功能并没有被充分使用。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坚实的基础。

四、小结

总而言之,家庭学校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发展条件,但要发展成为美国那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形式还有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路程要走。此外,家庭学校这种新教育形式的出现对改善我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点,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这些都有待于我们教育学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版。

2.赵忠心著:《家庭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杨佳:《美国家庭学校教育透视—兼谈对我国教育的启示》,2008年。

4.张丽霞:《关于家庭学校教育在中国的可行性初探》,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第30期。

5.孙宗芹:《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综述》,《保山师专学报》,2005,24(6)。

6.刘丽芳:《家庭学校在中国的可行性初探》,科学导刊,2010年第7期。

7.胡栩:《六龄女童“在家上学”引争议》,《中山日报》,2007年11月21日。

8.《私塾》,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2498.htm。

9.Home Schooling[R],http:///education/home-schooling/。

第五篇:试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发展及其作用,

摘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自我建设,取得不断创新和巨大发展。同时,它也带领着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取得各种伟大成果。如今中国的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与中共产党的努力分不开。 关键词:中国; 发展;中国共产党; 发挥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多种条件作用下的结果,其意义也非同一般。

1、成立条件

1)当时,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形势的推动下,中国有了一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其中包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蔡和森;以及原中国同盟会成员董必武等。他们推动了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新文化运动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运动。2)这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亦形成了,它大约于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成立以后,成员研究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到工人中去宣传和组织工作,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这些活动,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和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推动了中共的成立。

2、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参加大会的李达、张国焘、董必武、毛泽东等12名代表代表全国五十多名党员。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物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大会还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成立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做出了加强其自身建设以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境地巨大努力。这期间有成功也有受挫,但其始终坚持着,在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1、国共合作及国民大革命

刚刚成立的中共走联系群众的路线,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但遭到了北洋军阀政府地镇压而走入低潮。中共意识到自己力量的薄弱,在经过多方考虑之后决定和孙中山 领导国民党合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标志国共合作的形成。从此掀开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的序幕。国共一起合作开展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事业,在全国影响广泛。一直到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汪精卫发动“七一五”事变,标志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共从失败中理解到掌握歌革命领导力量的重要性

2、国共十年对峙

1927年到1937年,国共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对峙。这十年,中共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起义,并且开展了土地革民为老百姓分得了土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召开了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特别是遵义会议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革民,成为重要转折点。

3、抗日战争和三年对峙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件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艰苦的抗战。在这期间,中共作为抗日的中流砥柱,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人民的力量,终于于1945年取得抗日的伟大胜利。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首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而这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战争胜利后,关于执政党的问题,中共和国民党产生分歧,中中共坚持人民专政,与国民党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内战。最终受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指日可待。

三、成为执政党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在经过长期时间的奋斗过程中促进了自己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的成熟。而这过程也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经过时间洗礼后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进自己当家做足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