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检表护理质量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减少因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差引起的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方法:自发组成品管圈小组,采用品管圈的八大步骤对本科室20名护士进行手卫生依从性现状调查,分析导致手卫生依从性低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最后进行效果确定。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由58.6%逐步提高至87.4%。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查检表护理质量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查检表护理质量管理论文 篇1:

专科敏感指标在降低骨科手术物品准备缺失率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手术室专科质量敏感指标管理在降低骨科手术物品准备缺失率中的效果。方法:统计2019年10月~12月实施常规护理质量管理下骨科手术物品准备缺失例数及发生率,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导致骨科手术物品准备缺失的主要原因。将骨科手术物品准备缺失率定为2020年手术室专科质量敏感指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设定目标值。修订骨科手术物品准备管理制度,制定相应手术物品准备指导单、专科质量敏感指标检查项目及评分标准、降低骨科手术物品准备缺失发生率预防措施落实查检表、物品准备缺失记录表等。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手术器械,确保器械周转及时。每月行专项质控及总结,应用PDCA循环确保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结果:2020年1月~3月应用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进行手术物品准备管理,发生手术物品准备缺失30例,缺失率为3.08%,发生率明显低于2019年10月~12月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质量管理的7.18%(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管理,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可明显提升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手术室;专科护理;敏感指标

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在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已经建立起完善的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我国对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2016年版《護理敏感指标实用手册》虽有所涉及,但远未体现手术室护理管理特色[1]。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工作总结,将骨科手术物品准备缺失率列为手术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0月~12月骨科手术共1 003例作为对照组,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质量管理;选择2020年1月~3月骨科手术共974例作为观察组,实施专科护理敏感指标管理。两组手术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研究方法

统计对照组发生手术物品准备缺陷例数,组织专科组长、高年资护理骨干对导致骨科手术物品准备缺陷进行回顾性原因分析,得出导致骨科手术物品准备缺陷的主要原因是:(1)无骨科手术物品准备指导单;(2)骨科器械使用未能合理调配;(3)护士对特殊手术器械不熟悉。针对要因,经多次讨论投票选定将骨科手术物品准备缺失率定为2020年手术室专科敏感指标,包含3项子指标:(1)基础器械、布类、一次性物品准备失缺率;(2)外来器械准备缺失率;(3)仪器设备使用前维护及监测执行率。上报大科、护理部审阅通过。科室成立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专科小组,负责推动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建立与实施。

目标值参考依据:骨科手术物品种类需要多、准备不充分、器械周转不过来、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手术物品准备不齐全、不到位,直接影响手术。统计2019年10月~12月骨科手术共1 003例,发生手术物品准备缺失72例,手术物品准备失缺率为7.18%,结合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设定目标值≤5%。计算公式:骨科手术物品准备缺失率=单位时间内骨科手术物品准备缺失例数/单位时间内骨科手术总例数×100%

针对主要原因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无骨科手术术前物品准备指导单。根据我院开展的骨科手术列出手术方式,制定相应手术物品准备指导单,包括常规器械、外来器械、布类、一次性物品、手术体位垫、特殊物品、仪器设备、医生习惯等,手术方式有更新或新开展手术要及时培训、及时更新完善手术物品准备指导单。(2)骨科器械使用未能合理调配。手术器械合理使用,统筹安排,手术结束及时进行初洗,送供应室处理,确保器械周转及时;由供应商提供的特殊器械在术前一天及时与供应室及器械供应商沟通,确认特殊器械到位情况;手术当天需要重复使用的器械及时清洗后下送供应室消毒,同时申购部分器械补充使用。(3)护士对特殊手术器械不熟悉。加强手术配合常规培训并及时组织讨论学习,进行考核;特别是骨科小组成员要熟知本专科的手术护理配合,新入器械、重新调整的特殊手术器械及时培训并留图保存,以便随时查看复习;特殊手术、新开展手术要求器械供应商在台下进行器械使用方法指导。

标准化:根据骨科手术物品准备指导单,完善骨科手术物品准备管理制度;制定专科质量指标检查项目及评分标准、降低骨科手术物品准备缺失发生率预防措施落实查检表、物品准备缺失记录表;由巡回护士每天记录手术物品准备情况,专科组长每月质控2次,护士长不定期检查,实时跟踪检查标准落实情况;每月有专项质控月总结,定期向护理部汇报专科敏感指标工作推进情况,应用PDCA循环质量持续改进。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骨科手术术前物品准备缺失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骨科手术术前物品准备缺失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我国护理科研的日渐深入,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越来越多,但由于缺乏完善统一的标准,限制了其在临床实践领域中的广泛应用[2]。手术室护理敏感指标是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重大,是手术疗效和预后的关键。本研究中,2020年1月~3月应用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进行手术物品准备管理,发生手术物品准备缺失30例,缺失率为3.08%,发生率明显低于2019年10月~12月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质量管理的7.18%,说明采用专科质量敏感指标管理,能够有效找出手术室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制定相关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评价是实施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指标体系对护理质量管理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国内手术室护理受到管理模式和地域等因素的限制,护理内容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手术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构建手术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使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和精细化,将会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以及医院的可持续稳定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莉.基于循证理论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手术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2):3408-3410.

[2]刘清元,吴星,冯晓瑞.SMART原则在手术室敏感指标监测和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3):159-160.

作者:陈捷

查检表护理质量管理论文 篇2:

应用品管圈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实践效果

【摘要】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减少因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差引起的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方法:自发组成品管圈小组,采用品管圈的八大步骤对本科室20名护士进行手卫生依从性现状调查,分析导致手卫生依从性低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最后进行效果确定。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由58.6%逐步提高至87.4%。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不但加强了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减少医院性感染,还提升了护士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员工积极参与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 品管圈; 护士; 手卫生依从性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3.026

引起医院感染的诸多因素中,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媒介[1],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但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容乐观,浙江滕小云[2]调查显示护士手卫生依从率为49.4%。品管圈已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及护理质量管理[3]。6月份本院护理部组织学习品管圈,随后本科室组建了品管圈-守护圈,品管圈主题初步选定后随机查检1 d,发现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比病房内科医生低,临床护士执行着大量的治疗、护理操作,他们是通过手与患者接触最多的群体[4]。2014年7月-2015年1月开展了“提高护士的手卫生的依从性”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通过本次活动,提高了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减少医院性感染,增强了团队的管理能力。

1 一般资料

本圈活动所在病区实际开放床位55张,近两年的床位使用率为108%,日均住院患者50人次,护理操作包括静脉输液,日均180瓶,输血治疗日均5人次,另外PICC操作及维护等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均有。统计近1年的慢性肾病及白细胞低下的患者占出院总人数68.9%,护士20人,N0级6人,N1级8人,N2级6人。

2 品管圈活动实施方法

2.1 品管圈组建 由科室护士自愿报名的形式组成,于2014年7月成立,圈员8名,平均工龄8.5年,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与组织[5]。

2.2 主题选定和计划拟定 本圈为本病区开展品管活动第一圈,对于品管圈的知识还比较陌生。根据重视程度、迫切性、重要性、圈能力给予评分,最终从8个主题中选出。经过预查检后,最终确定活动主题为“提高护士手卫生的依从性”,对本护理团队20名护士执行手卫生的现场查检,分析原因找出对策进行干预。拟定计划6个月完成并制作甘特图。

2.3 现状把握 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收集时间为2014年7月8-17日,总查检天数10 d。收集方式:按照《医疗手卫生规范》的五大指征制作查检表,再由指定的3名护士分6个环节查检,将手卫生执行情况填写于查检表中,并绘制柏拉图(图1),其他是指的体液伤口暴露后及脱手套后。查检结果护士未洗手率为41.4%。根据“80/20”法则,本圈改善重点为如何提高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接触周围环境后这3个环节的护士手卫生依从性。

2.4 目标设定 改善前护士未洗手率为41.4%,依从性56.8%,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改善重点:取决于护士未洗手柏拉图=0.9,圈能力按照公式计算得出为0.55,总查检为8041人次。现况值=3329/8041×100%=41.4%,目标值=41.4%-(41.4%×0.55×0.9)=20.9%。手卫生依从性=100%-20.9%=79.1%。

2.5 问题原因解析 运用头脑风暴法、鱼骨图分析法从人员、管理、材料三大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制作了护士未洗手鱼骨图解析,并以经验圈要因,见图2。最后确定造成护士未洗手的主要因素有:(1)宣传力度不够,年轻护士培训少,意识淡薄。当前医院各个层面对手卫生宣传较少,年轻护士对手卫生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N1护士作为床位护士作为工作主力军,操作频繁所以反而比率高于N0的护士。但是相对N2护士,N0、N1年轻护士未洗手率明显较高,接近80%的比例,见图3。(2)缺乏合理工作流程,护理人员年资相对较浅,对清洁污染区域区分不明确,工作繁忙时程序乱,造成手污染次数多。(3)质量考核不严格,缺乏监管。医院监督次数少,护理人员缺乏慎独精神,不能自觉执行手卫生规范。(4)缺乏惩罚标准,没有监管也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及惩罚措施,思想放松。(5)工作量大,人手紧时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赶时间,执行力差,查检中发现9∶00-13∶30工作集中时段未洗手率明显高于白班其他时间段。

2.6 对策拟定与实施 全体圈员先通过头脑风暴法提出备选对策,之后依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经济性等指标进行对策选定;评价方式:5分(最好,优),3分(可接受,可),1分(不予采纳,差),共8人参加评分,计算总分;根据80/20法则选定实施对策,并按对策的共性归并为5项。

2.6.1 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年轻护士手卫生的意识 (1)每张床头张贴洗手的提示语“接触病人前后洗手”,出病房的门把旁张贴提示语“不洗手别碰我”,各治疗车上挂提示语“你洗手了吗”,另外走廊张贴宣传画5张,海报2张,开展手卫生宣传周,组织护士参加院内外手卫生知识学习,科内根据手卫生知识知晓率问卷调查情况,仍然按80/20原则选出薄弱点,找出具有针对性的知识点进行学习,情景演练。从而使手卫生知识知晓率从提高65.7%至95.3%。张红丽等[6]研究表明随着护理人员能级上升洗手的依从性逐渐提高,这与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及不断反复学习手卫生知识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将N0、N1护士列为重点培训对象,进行分层次培训。(2)实施时间2014年10月1日开始。(3)对策效果确认。该对策实施1周后按改善前的查检表进行查检7 d,统计出护士手卫生依从性提高至63.7%,为有效对策。

2.6.2 根据护理工作情况制定减少洗手次数的作业流程,并指导年轻护士执行 合理的工作流程节省了洗手时间,同样解决了工作量大,人手紧的问题,岳彩杰[7]的研究中也发现这问题。吴建萍[8]建议一对一纵向护理,统筹安排治疗和护理,遵循无菌-清洁-污染的操作顺序,减少洗手机会也是保证手卫生落实的可行措施。(1)以前功能制流水线操作,每项操作前后均要洗手,整改后实行明确责任制护理,分管患者逐个集中治疗,免去了部分护士洗手操作。具体流程:①交接班:查看病历、交班本、护理记录,了解病情。洗手→进病房,查看监护仪各项数据,注射泵,呼吸机等各类仪器使用情况→洗手→接触患者,从上到下,从清洁区到污染区。检查意识瞳孔。查看伤口敷料及各类导管,观察引流液尿液情况。查看全身皮肤出血水肿情况,翻身拍背→洗手。②治疗操作时:洗手→查看监护仪各项生命体征数据。→洗手无菌操作→清洁操作→污染操作→洗手。在治疗操作过程中,如果受到体液污染,或者进行清洁操作时需要进行无菌操作,进行污染操作时需进行无菌或者清洁操作,必须洗手后再进行。(2)实施时间2014年10月16日起。(3)对策效果确认:N0、N1能级护士学习了合理工作流程,并临床应用。与对策1共同实施1周后查检7 d,有效减少应洗手次数,手卫生依从性提升为68.1%,为有效对策。

2.6.3 参照2009年卫生部颁布《医护人员手卫生规范》和《WHO医疗机构手卫生指南》的标准进行考核督查,并且与绩效考核挂钩 针对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接触周围环境后3个重要环节,各部门人员加强督查。(1)院感科将手卫生作为专项考核内容,每月突击检查1次。科内院感质控护士每周督查,护士长每日上午在工作繁忙时段轮流督查责任组长1名,平均每周每人2次,责任组长每日督察跟班护士1名手卫生执行情况,科内督查均公开。(2)实施时间2014年11月5日起。对策效果确认:该对策与对策1、对策2共同实施1周后11月12日起查检7 d,护士手卫生依从性达到了76.2%,为有效对策。

2.6.4 结合督查记录扣分情况,实行奖惩制 月底发奖金时总结,按得分奖励与扣款。3个责任组实际每人每床位日洗手液使用消耗量计算排名,名列前茅给予加分。根据每个护士督查情况排名,进行扣分加分。前三名予加分,按照江苏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版)4-20-4-1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断提高,上月的依从性为基点,低于上月一律扣分,每降一个百分比扣1分。实施时间2014年11月22日起。对策效果确认:该对策与对策1、2、3共同实施后1周,11月29日-12月5日查检7 d护士手卫生依从性,达到了88.7%,为有效对策。

2.6.5 调整高峰期人员的配备冲突 高峰时段患者治疗护理集中,护士接触患者的频率高,如果不注意手卫生,更易造成护患之间、患患之间交叉传染,患者的安全风险极高。增加人员或调整岗位分工,利于护士手卫生的执行长久坚持。实施时间2014年12月7日起。对策效果确认:该对策与对策1、2、3、4共同实施后1周12月13日起查检护士手卫生依从性,达到了92.3%,为有效对策。

为了验证这5项对策的有效性,2014年12月19日结束查检1个月后重新查检,1月19-25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管圈活动的热情退却,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下降至87.4%,见表1。但较开展活动前的58.6%有好的改观,提高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这项工作,必须长效管理,坚持不懈。

2.7 效果确认

2.7.1 有形成果 从10月1日实施对策及查检效果,每项对策实施1周后,用相同查检表对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进行查检和记录7 d,统计未洗手总数,得出手卫生依从性,结果分别为58.6%、63.7%、68.1%、76.2%、88.7%、92.3%。

至2015年1月19日再次查检7 d,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变化为87.4%,见表1。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洗手次数的变化前后时段比较采用 字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本科室院感发生率发现品管圈活动查检时间2014年下半年,院感发生率2.45%,上半年院感发生率8.56%。目标达标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12.6-41.4)/(20.9-41.4)×100%=140%;进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41.4-12.6)/41.4×100%=70%。

2.7.2 无形成果 圈员对8个方面的能力进行活动前后评分,结果显示解决问题的能力平均得分从2.5分上升至4分,责任心得分从3分上升至

4.2分,沟通能力得分从2.6分上升至4分,自信心得分从2分上升至3.8分,团队要素得分从3分上升至4分,积极性得分从2.8分上升至4.4分,品管圈手法得分从1分上升至4分,和谐度得分从2.5分上升至4.2分。

2.8 标准化 本科制定了《护士减少手卫生次数的作业流程》,《护士手卫生培训流程》,《手卫生管理制度》。

3 讨论

本次品管圈活动根据主因找出的五大对策均能提高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查检的月份科室院感发生率明显降低,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影响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是多层次的,多模式管理才能有效达到手卫生状况的持续改进。世卫组织多模式手卫生改善策略实施指南中指出,成功及可持续的手卫生改善是通过实施多种行动来解决妨碍手卫生问题和行为障碍来实现的。(1)开展手卫生宣传周。反复对年轻护士的感染控制知识教育和培训,病房增加手卫生提示语,走廊张贴温馨的宣传画,让护士更直观的学习到手卫生知识,提高感染控制意识,从而改善手卫生的依从性。卢珍玲等[9]的研究“手卫生宣传月”活动使手卫生依从性由33.4%提高到67.6%。(2)加强对护士的手卫生检查督导工作,并且给予奖惩,能提高护士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品管圈活动期间每日督查,形成手卫生的氛围,改善明显,一旦活动终止手卫生依从性会有下降。奖惩刺激对行为的抑制作用具有时效性[10]。本研究通过标准化将手卫生的管理制度常态化,利于手卫生习惯的养成,保证手卫生依从性的持续改进。(3)调查中发现74.5%的护士认为紧急繁忙的工作使得自己或其他护士忽视甚至忘记洗手,因此要保证充足的人员编制。临床工作中,一名医护工作人员需要护理多名患者,对各个患者的治疗方法,护理措施不同,使得医护人员无法在每次操作前洗手[11]。(4)按各能级护士分层次培训,加强N0、N1年轻护士手卫生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的培训,并按照合理的作业流程进行护理工作可以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匡季秋等[12]研究表明应分层次对不同人群和科室进行培训,为多模式手卫生改善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表1显示改善后依从性较五大对策实施后明显下降,为了手卫生依从性的持续改进,另外还制作了晨晚间护理,更换液体,静脉加药配置等操作的手卫生简易流程图,并将品管圈的标准化制度流程落实下去,保证手卫生依从性持续改进。

品管圈活动明显提升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同时品管圈活动可以使护士更全面的了解目前手卫生存在的问题。6个月全体圈员共同参与,激烈讨论,自主自发地进行头脑风暴,开展自下而上的管理,提高了手卫生依从性的同时也收获了无形成果,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增强,质量管理得到持续改进,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增加了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圈员们通过活动学到了品管圈的十大手法,并学会制作柏拉图、直方图、雷达图、冰山图等质量管理工具。如果品管圈活动能在医疗领域应用,来解决其他的医疗护理问题同样也会有很好的成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韩黎,朱士俊,郭燕红,等.中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1(2):140-142.

[2]滕小云.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13(5):427-428.

[3]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

[4]周玉兰.临床护士手卫生现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5):87.

[5]张幸国,王临润,刘勇.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9-118.

[6]张红丽,席建宏,董正惠.呼吸重症监护室手卫生依从性现况调查[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6):22-24.

[7]岳彩杰.品管圈活动在传染科护士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3):104-105.

[8]吴建萍.对护士手卫生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4):1163-1164.

[9]卢珍玲,王文阳,陈宝勤,等.“手卫生宣传月”活动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15(11):1250-1251.

[10]谷莉,白学军,王芹.奖惩对行为抑制能力和自主生理活动影响的时效性[J].心理学报,2014,46(10):1476.

[11]刘曼丽.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6):116.

[12]匡季秋,王守军,李银雪,等.医务人员手卫生培训策略及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4):68-69.

(收稿日期:2015-09-19) (本文编辑:王宇)

作者:成菊兰 薛敏霞 黄波霞

查检表护理质量管理论文 篇3:

多部门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协同防范住院患者跌倒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多部门团队(multidepartment team, MDT)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协同防范住院患者跌倒事件的临床效果。方法护理部联合临床科室、宣传科及后勤科对本院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住院患者跌倒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查找住院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并进行验证,设定改善目标值,协同作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拟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再对对策实施后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住院患者跌倒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措施的有效性。结果环境因素致住院患者跌倒从34.5%减少至0%,护士对住院患者跌倒事件相关制度流程的知晓率从76.2%提高至92.3%(P<0.001);跌倒风险评估率从95%提高至100%(P<0.001);预防住院患者跌倒措施落实率从68.5%提高至94.6%(P<0.001);跌倒发生率从0.09‰降低至0.04‰ (P<0.05),跌倒伤害率从89.7%降至58.3%(P<0.05),跌倒伤害程度明显减轻。结论MDT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协同防范住院患者跌倒有显著效果,有利于患者顺利康复。

【关键词】多部门团队(MDT);护理不良事件;预防效果;质量管理工具;住院患者跌倒

跌倒是指突发的、不自主的、非故意的体位改变,倒在地面或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平面上[1],是住院患者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之一,轻者会造成心理伤害,重则导致患者意外身体伤害,甚至死亡,影响患者康复和身心健康,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甚至引发医疗投诉纠纷。据报道[2]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为0.23%-0.70%[2],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本院整体搬迁及精神科改建后共收治住院患者31714人,报告护理不良事件59例,其中跌倒29例(跌倒发生率0.09‰),占护理不良事件的49.2%,位居护理不良事件首位,因此,本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决定于2020年4月由护理部联合临床科室、宣传科及后勤科等组成MDT协同应用质量管理工具预防住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以下简称干预前)收治住院患者31714例(总床日数329732),发生跌倒29例(跌倒发生率0.09‰),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22岁至94岁,平均年龄(65.6士20)岁;发生年龄段:小于50岁3例,50-60岁7例,60-70岁4例,>70岁15例;发生时段:8-23时19例,23-8时10例;发生地点:病室内14例,厕所9例,病室外及餐厅各2例,开水房及电梯各1例;与自身健康原因相关19例,与环境相关10例(占34.5%)。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以下简称干预后)收治住院患者26139例(总床日数284226),发生跌倒12例(跌倒发生率0.04‰),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46岁至90岁,平均年龄(68.9士16.9)岁;发生年龄段:小于50岁2例,50-60岁2例,60-70岁1例,>70岁7例;发生时段:8-23时5例,23-8时7例;发生地点:病室内9例,病室外3例;与自身健康原因相关10例,与环境相关0例,2例与陪护相关。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成立防范住院患者跌倒多部门协作团队(MDT)

医院整体搬迁及精神科康复场所改扩建后防跌倒设施及警示标识标牌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导致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急剧上升,位居护理不良事件榜首,为了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保障住院患者安全,护理部联合各临床科室、宣传科及后勤科成立防范住院患者跌倒MDT协作团队,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对29例住院患者跌倒原因进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并验证,前五位原因分别是:环境因素、评估宣教不到位、患者本身及陪护人员因素、薄弱环节督导不到位和制度流程因素,根据“二八原则”将环境因素、评估宣教不到位和患者本身及陪护因素作为本次改善的重点,设定目标值,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分别应用PDCA针对本部门存在的问题再分析,拟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位,督查整改并形成常态化标准化作业流程。

1.2.2护理部及临床科室层面

1.2.2.1护理部与临床科室进一步分析与护理相关的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具体原因有:护士防范住院患者跌倒的风险意识差、风险评估不准确、对相关制度流程知晓率低、防范措施及个性化宣教不到位;患者本身及陪护原因:患者年老体弱、精神神志差、行动不便及肢体残疾、衣裤鞋不合身、药物影响、陪护不够重视、陪护人员自身因年老体弱和疾病不能胜任陪护工作、陪护人员更换時未作好交接、患者依从性差;制度流程评估表未及时更新完善。

1.2.2.2护理部针对上述问题修订完善《跌倒预防与管理制度》《住院患者跌倒报告表》《患者跌倒风险评估表》《患者跌倒风险防范措施》《预防跌倒管理流程(试行)》《住院患者跌倒查检表》等相关制度,组织全院护士进行培训考核,加强督查,提高认识,增强护理人员防范跌倒意识,重点关注高风险人群,根据各专科特点制定并签署个性化《跌倒风险告知书》,引起患者及陪护人员高度注意,落实医护患陪保洁共同防范住院患者跌倒各项措施。

1.2.2.3临床科室结合本科室具体情况,组织本科护士对护理部制定修订的跌倒相关制度流程进行再培训再考核,新入院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评分≥4分(新标准25分)启动预警,在病人一览表和床头卡粘贴跌倒高危警示标识,签署个性化《跌倒风险告知书》,对患者及陪护防范跌倒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式结合个性化进行宣教,动态准确评估,评分<4分(新标准25分)则解除预警。嘱患者穿合身衣裤和防滑鞋,高危患者24小时陪护不得离开患者,更换陪护时必须详细交接,对跌倒高危患者采取语言提醒或搀扶,对陪护人员能力体力不能胜任的建议更换陪护人员,必要时对跌倒高危患者采取双侧床档和/或约束措施,指导患者起床时做到 “3个半分钟”(醒后在床上躺30秒;两腿下垂在床沿坐30秒;在床边站立30秒后再行走),高危患者下床必须有人搀扶。

1.2.2.4健全三级护理质控体系,实施护理部—大科—病区三级质控,加大质控力度及频次,采用多种形式定期、不定期进行质控,对存在的问题(包括住院患者跌倒相关问题)及时分析并持续改进。

1.2.3宣传科层面

在公共区域显眼位置张贴“预防跌倒十知道(易跌倒因素和跌倒的危害)”及防跌倒温馨提示,通过医院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宣传防跌倒相关知识和健康教育。

1.2.4后勤科层面

根据协作组提出的住院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环境因素(占34.5%),约谈保洁公司负责人,进一步分析住院患者跌倒环境因素主要有:防跌倒设施、警示标识标牌和保洁管理制度不完善、地面湿滑、照明不足、厕所及公共卫生间无防滑扶手和防滑垫。后勤科协助保洁公司修订完善《物业保洁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并对保洁人员进行培训,增加保洁巡查职责,放置防滑倒警示牌,及時维修照明设施,保持病区干燥整洁明亮,在公共卫生间、厕所、开水房增加防滑垫、防滑扶手和警示标识,在走廊、楼梯、电梯、扶梯、食堂增加防跌倒警示牌,后勤科及保洁公司负责督查整改。

1.3效果评价

干预前后护士对住院患者跌倒相关制度流程知晓率、跌倒风险评估率、预防跌倒措施落实率、跌倒发生率及跌倒伤害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 ±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n% 或n‰),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MDT协同应用质量管理工具预防住院患者跌倒有明显效果。

2.结果

2.1有形成果

护理部制定了《跌倒风险告知书》《住院患者跌倒查检表》《住院患者跌倒评估标准化作业流程》《预防跌倒管理流程(试行)》《患者跌倒处理标准化作业流程》,修订完善了《跌倒预防与管理制度》《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表》《住院患者跌倒报告表》《患者跌倒风险防范措施》;宣传科印制了《预防跌倒十知道(易跌倒因素,跌倒的危害)》张贴在每个病区显眼位置,在病房及厕所张贴防跌倒标识;后勤科在公共区域放置了防跌倒警示牌,加装防滑垫和防滑扶手,在易跌倒或湿滑的地方放置防跌倒温馨提示牌,修订了《物业保洁管理制度及操作规范》。环境因素致住院患者跌倒从34.5%减少至0%,护士对住院患者跌倒相关制度流程知晓率从76.2%提高至92.3%(P<0.001);跌倒风险评估率从95%提高至100%(P<0.001);预防住院患者跌倒措施落实率从68.5%提高至94.6%(P<0.001);跌倒发生率从0.09‰降低至0.04‰(P<0.05)见表1;按照跌倒分级评分标准,跌倒伤害率从89.7%降至58.3%(P<0.05)见表2,且干预后伤害程度明显降低。

2.2无形成果

通过本研究,明确了防范住院患者跌倒各自职责,提高了多部门沟通协作能力,提高了各部门职责履行能力,密切了医护患陪保洁关系;提高了各部门运用质量管理工具的能力;增强了医护患陪保洁人员防范住院患者跌倒的责任意识,充分保障了住院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3.讨论

3.1多部门多学科多层面高度重视,多措并举才能有效防范住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住院患者跌倒是最常见的病人安全事件,也是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之一,据吴志君等[3]研究表明,2017年我国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为0.054‰,跌倒伤害率为73.68%,随着我国人口快速进入老龄化,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大多数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病变等疾病,服用相关药物,成为跌倒的高发人群,有研究表明[4],我国老年住院患者住院期间跌倒发生率高达30%,跌倒约占医院不良事件的40%,跌倒不仅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危害,造成医疗费用增加,同时也是医疗纠纷的隐患,甚至造成患者死亡,从2009年开始,原国家卫生部将“防范和减少患者跌倒”作为十大安全管理目标,将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纳入《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使用手册(2016版)》,成为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医护患陪保洁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住院患者跌倒,特别是老年、长期服用扩血管药、降糖药、镇静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肿瘤静脉化疗及精神神志智能异常的高危患者住院跌倒事件,动态准确评估,多措并举才能有效防范住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3.2预防患者跌倒最有效的方法是健康教育,只有正确认识和评估老年人跌倒的各种危险因素,加强风险管理,积极调动医护患陪后勤等多领域、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才能有效预防跌倒的发生,本研究采取MDT多层面多种形式多种方式结合个性化健康教育,动员医护患陪保洁人员共同参与防范住院患者跌倒,取得了明显效果。

3.3规范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计算方式,以便具有可比性

王琳等[5]报告应用循证护理跌倒发生率从10%降至1.25%,王林等[6]报告应用4R危机管理理论跌倒率从1.38%降至0.74%,本研究运用MDT协同应用质量管理工具预防住院患者跌倒,跌倒发生率从0.09‰降低至0.04‰,由于计算方式不同,不具可比性,因此,笔者建议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跌倒伤害率及跌倒伤害等级比率统一按照吴志军等[3]文中公式计算,统一使用千分比。

3.4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持续投入和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很多医院面临整体搬迁或改扩建,以及人口老龄化,病人跌倒事件时有发生,为了确保住院患者安全,必须完善防跌倒设施、警示标识标牌、制度、流程等患者安全措施。

4.结语

住院患者发生跌倒与环境因素、制度流程、人员、培训教育、年龄、药物、自身疾病、认知、患者依从性、衣裤鞋不合身等多种因素有关,涉及多部门、多学科和多个层面,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甚至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只有多部门、多学科、多层面、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提高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识别,高度重视,落实防范措施,完善防跌倒设施及防跌倒警示标识标牌和管理制度流程,彻底消除跌倒风险,多措并举才能有效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确保患者顺利康复,值得医院搬迁、医疗场所改扩建及医院日常管理借鉴。

参考文献

[1]胡燕.跌倒风险管理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3):447-488.

[2] 许家芝.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降低患者跌倒、坠床风险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2)5:78-80.

[3]吴志军,尚文涵,简伟研,等.我国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现状分析:基于490家三级甲等医院的调查[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9,26(3):16-17.

[4]崔妙玲,应燕萍,彭雪娟,等.96例住院患者跌倒的根本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2):43-45.

[5]王琳,吴丽丽,张树银,等.循证护理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跌倒防范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20,27(33下旬刊):124-126..

[6]王林,杨粉英,陈爱民,等.4R危机管理理论在精神科住院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9,26(12):29-32.

作者:罗宣 邓昌平 王春蓉 王正刚

上一篇:术后镇痛泵使用护理论文下一篇:国内护士满意度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