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自由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和谐社会有着更为清晰而又深刻的了解。建设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宏伟目标的重大举措。何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闻媒体自由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新闻媒体自由管理论文 篇1:

论新闻媒体监督在行政问责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新闻媒体监督是行政问贵的重要手段,由于受到新闻管理体制束缚、行政权力干预、自身定位不准和行业监管不力等因素的影响,新闻媒体监督存在着独立性欠缺、知情权受限、自律性缺乏等问题。文章从明确新闻媒体监督的必要性入手,针对发现的问题,寻求有效的途径以实现在行政问贵中新闻媒体监督功能的正常发挥。

[关键词]媒体监督;行政问贵;行业自律

[作者简介]钟银意,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法学专业07101班学生,湖南常德415000

行政问责,作为一种制度被纳入行政纠错追责体系后,对完善民主法治,明确官员责任,建立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培育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新闻媒体作为行政问责的重要主体正逐步成为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种权力,填补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急剧变化而带来的制度缺陷和真空。然而,新闻媒体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问责主体,其问责手段“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克服其消极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媒体在问责中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图对此作些探讨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一、新闻媒体监督在行政问责中的必要性

近年来,新闻媒体作为公众舆论的代表对行政主体的施政行为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一些贪污腐化的现象、卖官鬻爵的丑行、弄权渎职的行为、背后成交的黑幕,通过新闻媒体的曝光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新闻媒体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和维护公民的知情权,其积极参与政务监督推动行政问责制建设发展的独特优势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认可,媒体监督问责的必要性得到了体现。

1 新闻媒体监督问贵是完善民主法治的内在要求。从政治学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分析,政府行政来源于公民权利的让渡,然而长期以来的“官本位”意识造成当前官员责任意识、法治意识、服务意识淡薄,加上内部问责机制固有的缺陷,官员行政背离了其应体现的具体价值,消耗了极高的行政成本,“只有当受治者同治者的关系遵循国家服务于公民而不是公民服务于国家,政府为人民存在而不是相反这样的原则时,才有民主制度的存在。”政府权力是公民赋予的,其任何权力的行使必须接受公民的监督与控制,作为公民舆论的代表,新闻媒体监督介入问责机制,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行政的监督,有效增强官员的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冲击传统的官本位观念,进而完善民主政治。

2 新闻媒体监督问责是塑造责任政府的必要支撑。“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这是依法行政建设责任政府的基本要求。权利与责任是统一的,权利的行使必须接受监督,有多大的权力就应该承当多大的责任。相对于目前我国主要实行的监督方式——行政机关的上级领导问责而言,新闻媒体监督问责是一种强有力的外在制度。在其舆论压力的作用下客观上将促使官员作任何决定时都要深思熟虑,同时曝光监督官员失职渎职、违法乱纪的行为,可以增强官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办事效率。新闻媒体监督问责让问责机制更加科学,有利于强化官员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建设更加尊重民意、开放透明的责任政府。

3 新闻媒体监督问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媒体传播的开放度不足,会使政府和公众双方都处于信息的黑洞中,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与冲突。”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增强认同感,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形成科学有效的问责机制,实现公民监督与政府行政的良性互动关系。新闻媒体监督问责是公民监督延伸的一种方式,作为媒介,公民可以通过新闻媒体了解问责事件的处理过程和结果,消除其对行政的疑惑和猜忌,增强对政府的信任。新闻媒体监督问责通过积极开放、有效地信息传播,发挥着政府与公民信息桥梁作用,营造和谐多元的政治参与环境,反映和疏导公民的意见和情绪,推动政治的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新闻媒体监督在行政问责中存在的问题

1 新闻媒体的独立性欠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运作空间的大小和强弱,是现代政治文化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宪政的基本原则,新闻媒体作为一个整体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府分支、政治党派、利益集团所控制。”要实现新闻媒体监督,最重要的是保障新闻媒体的独立性。虽然改革开放以后,不少新闻媒体单位实现了自主化经营,不再依靠政府拨款维持经营,独立性有所增强,但目前总体上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独立性依然相对欠缺,主管部门对新闻媒体的不适当管制,不少受监督行政主体经常设置一些障碍,甚至动用行政权力干预新闻媒体“舆论问责”的正常进行,正当的采访权、报道权和批评权得不到保障。“受限于地方政府,新闻媒体报道的自由度过小,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欠缺,有时候甚至成为官员虚张政绩、隐报瞒报问题所利用的工具,造成报道失误严重,权威新闻源缺失,观众信赖度降低。”

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不同于西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舆论监督道路,其衍生的党委宣传部门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导致许多重大问责监督事项通常需得到主管机构的指示和认可,而宣传主管机构又受到党政领导的控制,因此媒体监督常常受到直接的行政权力的控制。加上当前许多新闻媒体本身就是地方党政部门的党报、机关刊物,新闻媒体一定程度上变成地方利益乃至少数领导人个人利益的工具,故报喜不报忧、歪曲事实、提供虚假信息、欺“上”瞒“下”的现象时有发生。

2 新闻媒体的知情权受限。新闻媒体的报道权受到不同程度限制,知情权得不到保障是目前阻碍新闻媒体问责的重大障碍。在我国,由于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而行政机关决策、执法、财务、人事等众多方面的信息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相对于广大的公民和新闻媒体,行政主体在信息资源的掌控上处于强势地位。政府机关控制信息源头,不公开信息,新闻媒体行政问责就根本无从谈起。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官员习惯于政绩思维,对于发生好的、值得宣传的正面信息就对媒体敞开大门,而对影响政绩的负面信息便名义上以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维护稳定团结为借口进行消息封锁,千方百计阻挠、干预记者的正常采访报道。诸如记者在正常采访报道时遭殴打和人身迫害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本应该成为新闻媒体知情权“保障伞”的党政机关,这时却成为了媒体正当权利行使的“拦路虎”。

当前在“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的建设步伐逐渐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已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法律体系,然而目前涉及新闻媒体行业的法律法规仍然相当不完善。值得欣慰的是,2008年5月1日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行政机关对符合条件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

开。然而包括(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长沙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制暂行办法)等法规并没有确定“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理念,更没有赋予新闻媒体对政府机关的行为主动行使监督权进行宣传报道的权利。对于可以纳入行政问责的相关负面信息一方面政府部门一般很难主动地公开,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又难以涉足披露,舆论监督问责就成为一句空话。新闻媒体领域立法层次低、部门规章多、人治意识强的法制现状特点,难以保障新闻媒体行使合法正当有效的知情权,新闻媒体舆论监督问责得不到必要的法律支持。

3 新闻媒体的自律性缺乏。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行政问责主体,相对于目前立法、行政、司法等常规的监督手段而言,新闻媒体监督是一种非常规的手段。“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前提是自律,自律都做不到岂能“律他”。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组成的全方位、立体式的新闻媒体网络的信息传播活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着广大群众对事实的认识和评价。尤其是近年来“高价版面费”、“巨额封口费”、“恶意导向性评论”、“山西记者村”等新闻媒体腐化、违纪、违规事件层出不穷,挑战新闻舆论监督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同时,也阻碍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问责的发展进程。

新闻媒体的定位不准和行业监管不力是造成自律性缺乏的根本原因,正如其词的本意是“介质、媒介”,新闻媒体是客观的,不该有任何主观表达来影响其所传递的内容、信息。开展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新闻媒体应该明白舆论监督并不是媒体或是一部分新闻工作者价值观的展现,“真正的舆论监督来自公众(这是由明确的宪法依据的),媒体只不过是告诉公众政府都干了一些什么,让公众明确监督对象”。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新闻媒体失去了长久以来的政府拨款,面临着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确保成本的最低化成为新闻媒体的首要立足点,“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界限模糊不清,新闻媒体管理者对此类现象管理不力,有的甚至从中渔利。”西方谚语云:任何权力都会导致腐败,不受制约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由于目前我国新闻媒体行业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监管不到位,各类新闻单位层次不一,水平参差不齐,新闻工作人员准入门槛低,尤其是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一些缺乏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滥用新闻自由的权利,利用媒体监督的强势地位进行不正当报道、谋取个人私利,造成混淆视听、新闻腐败和新闻造假等不良影响。

三、在行政问责中发挥新闻媒体监督功能的途径

1 提高认识,树立新闻媒体监督的科学理念。和谐善治理论认为,“政府并不完全垄断一切合法的权力,政府以外社会还有一些其他机构和单位负责维持秩序,参加经济和社会调节”。根据善治理论,国家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权利依赖与合作的多元主体可以加强对政府的监督,促进民主多元化。作为公民可以借助制约政府的多元主体之一,新闻媒体通过媒体曝光、追踪报道、实事评论等手段形成社会舆论压力,从而有效地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对于建构行政问责制度、推进责任政府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善于将舆论监督作为改进工作的手段,视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反映了坚定的党性,体现了政治智慧,显示了开明和自信,是新形势、新时期检验执政能力的一杆标尺”;不仅如此,新闻媒体积极进行舆论监督问责还可以培养公民的问责意识和问责精神,塑造中国多元主体行政问责的文化,对于行政问责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党政部门和政府各级领导应该着力提高认识,树立新闻媒体监督问责的理念,热情支持舆论监督,以更加重视、更加开明的态度对待新闻媒体,积极深化推进新闻媒体管理体制改革,保证新闻媒体的独立报道权免受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营造良好的信息公开环境,促进新闻媒体监督问责功能的有效发挥。

2 创新体制,保障新闻媒体监督的正当权利。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终极目标与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特殊的国情决定着我国必须坚持不同于西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管理体制。现行的新闻管理体制是“党管媒体”的产物,多年来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宣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有助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稳定大局,规避政治经济风险;(2)有助于维持和巩固执政党的统治地位。然而从行政问责的角度上看,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新闻媒体的脚步,创新体制成为一个发展的必然方向。坚持在“党管媒体”的基础上,积极摸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新闻管理体制,不断创新,通过法律化、制度化等途径找到平衡点,确保新闻媒体在党的领导下能够有效监督政府,建立能够促进我国新闻媒体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闻管理体制,保障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合理话语权,进而实现新闻媒体监督与行政问责制的协调统一。

3 完善立法,构建新闻媒体监督的法律机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时候,必须将有法可依列在第一位。”随着法治进程的推进,有法可依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因此当前要保护新闻媒体行使正当的监督权利,规制新闻媒体问责的不良行为,真正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问责的作用,首要的就是加快步伐制定新闻媒体法,形成法律为主导、规章为补充的法律机制,让法律代替政府来保障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正当权利,克服媒体监管中的消极因素,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推进新闻媒体监督积极参与行政问责。

从行政问责的角度上考虑,结合学者的一些观点,新闻媒体法首先要明确新闻媒体行政问责的法定主体地位;其次要保障新闻媒体的自由、独立,保证新闻机构正当的采访权、批评权和评论权,特别是对反面事件的披露权,确保媒体的客观性不受行政权等外部权力控制;再次要规制新闻媒体腐化、违纪等不正当行为,明确新闻媒体行业组织的监管职责;最后要明确责任追究规制,对侵犯新闻媒体合法权利的行为和新闻媒体及其行业组织自身不正当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4 加强监管,培育新闻媒体的道德责任意识。当前一些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自律意识相对较差、道德水平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可信赖度和良好形象,阻碍了新闻媒体问责的发展进程。

提升新闻媒体整体道德水平,培育新闻媒体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政府可以进行适当的管控,但主要的还需通过法律明确新闻媒体行业组织及行业协会的监管职责,形成“行业自律”的宏观体制进行自我约束。作为新闻行业组织,首先,要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行业组织本身的自律机制,加大监管力度,认真合法、有效地履行其服务、监督、管理和协调的职能;其次,要制定符合行业真实性、正确性、公正性的行为准则,严格审查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资质,严把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资格认定的审批关,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道德教育,职业操守教育,努力培养其自律意识;再次,要监督和指导各新闻媒体机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监督机制;最后,要落实责任追究机制,积极联合有关新闻主管部门对新闻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任何监管不力的新闻行业组织直接责任人员都要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2]王石泉,行政与媒体的关系解析及舆论监督[J],中国 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1)

[3]王学辉。宋玉波,行政权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 社,2002

[责任编辑:清泉]

作者:钟银意

新闻媒体自由管理论文 篇2: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中新闻传媒的责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和谐社会有着更为清晰而又深刻的了解。建设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宏伟目标的重大举措。何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协调与传播作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新闻媒体都被认为是百姓的喉舌,是社会黑暗的揭露者,引导着社会的舆论导向、传递着正确的价值观。这不仅是新闻媒体的特点更是新闻媒体的责任所在。但是近年来,新闻媒体中逐渐形成了一股不好的风气,在报道中,更多的话语权交到了少数人手中,镜头失真,报道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大前提下,新闻传媒工作者应该摆正自己的立场与责任,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与传播作用,惩善扬恶,在全社会传播良好风气,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本文将简要阐述现代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所在,并指出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新闻媒体如何履行职责。

关键词:和谐社会;构建;新闻媒体;责任;措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美好愿景所在。同时,它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不懈奋斗的一种社会理想。我国早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就将让社会变得更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这就需要积极发挥新闻传媒的功能与作用,这是因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本质来说与新闻媒体的使命是一致,向协调的。新闻媒体通过画面和语言真实的揭露社会中存在的丑恶事件,追踪事件的真相,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同时,向社会传播正能量,用向上的舆论引导人,让人们能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有利于人们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可以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这是现代新闻媒体的责任所在也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但是目前很多新闻媒体在利益的驱使下是没有将它的功能与作用完整的表达出来的,而是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掩盖事情真相,人文精神缺失。要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新闻媒体中不和谐的“旋律”剔除,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新闻媒体环境。

一、现代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

新闻媒体的功能与作用常常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新闻媒体都是附属于国家政治而存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闻媒体逐渐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但是监督、协调、传播价值仍然被认为是现代新闻媒体最为基本的功能所在。监督功能则是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舆论的作用使得恶势力有所畏惧和收敛甚至得以消除。而协调功能则是将社会存在的各种关系理顺,减少矛盾发生的可能。传播价值功能则是新闻基本功能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向社会源源不断的传播正确的、积极的价值思想观念,思想道德理论,引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这也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一)监督

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基本功能之一,这是由它的传播广度与影响力决定的。新闻媒体不管是广播、报纸、还是电视都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广大民众的爆料与揭露,新闻媒体将镜头关注到政府疏于管理或者听之任之的事件中来,将整个事件真相得以还原,让更多的百姓和政府关注到这件事情中来,利用舆论压力,将这件事情得以快速有效的解决。如在《焦点访谈》报道的“坑农害农的“忽悠团”骗局”中指出不法分子以专家教授的名义,宣讲推销他的假化肥,把农民请到所谓的工厂里或特定的空间里,进行讲座、洗脑,从而是一些农民购买了假化肥导致了大量果苗的死亡或减产。这件事情一经报道立即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相关部门不仅下地勘察寻找补救措施,政府更是发放了一批救助金帮助农民渡过难关。同时,这批不法分子也在随后被抓获归案。这是新闻媒体发挥其监督职能的真切案例,也是新闻媒体发挥监督职能的具体体现。

(二)协调

新闻媒体具有协调的基本功能,这是因为很大程度上来说,新闻媒体是一个纽带,将社会上的各个成员联系在一起,当其出现矛盾时,帮助它们解决矛盾。新闻媒体的报道与新闻当事人并没有产生相关的利害联系,这就使得它的评析较为公正,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往往能够找出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这样一来,问题便更容易得到解决。同时,新闻媒体旨在引导社会的公正与和谐,通过其较为强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能够集社会全体人的能力与智慧共同解决问题。如经过很多新闻媒体报道城管暴力执法后,城管部门不断完善执法理念,强调文明执法,暴力城管执法的事件正在逐步减少,人们对城管的认识也有所改观。

(三)传播价值

新闻媒体也被很多人称为“开放的学校”“公共的图书馆”,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新闻媒体传播的功能与作用。现代的新闻媒体对于很多人来说,它是“眼睛”,新闻媒体的镜头向我们展示着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的人和事,传播着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同时,它也是“嘴巴”,新闻评论向人们揭示着生活中的美丑善恶,通过现代新闻媒体的传播,大家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实时发生的事件。灾难也好,喜讯也罢,新闻媒体都在源源不断的向我们传播着,正是因为新闻媒体的传播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得到广泛的弘扬与发展。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媒体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和获取思想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对社会主流思想,对社会的价值观的选择,都起主导作用。人们世界观的形成,有家庭、学校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媒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和谐社会与新闻媒体使命相契合

新闻媒体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具备了唱响主旋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与价值观的历史使命。而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实现多个方面的和谐共生,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自我和谐。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十分艰难的探索。这就需要将和谐社会的建设与新闻媒体的使命相结合起来,发挥新闻媒体监督、协调、传播的基本职能,解决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难题与矛盾。同时,构建和谐社会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而在新闻媒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也是人,将和谐社会中的人文精神融入到新闻媒体中去,让新闻媒体更好的为所服务,揭示社会中存在的美丑善恶,这是和谐社会与新闻媒体使命相契合的最为鲜明的表现。

三、构建和谐社会中新闻传媒的责任实施措施

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加注重人的地位和作用,很大程度上看来,和谐社会建设是“以人为本”价值观念较为真切的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框架下,现代新闻媒体在发挥舆论监督与引导作用的同时,也要强调人的重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新闻媒体的传播与发展。这就需要广大新闻媒体构建起一个合理有效的新闻媒体表达机制,让现代新闻媒体真正成为百姓的喉舌。其次,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工作,确保新闻信息真实有效,新闻评论客观公正。同时,增强对新闻媒体的整合也尤为必要,这是因为,在全媒体时代,信息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要让新闻媒体能够有较大的影响力,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就必须加快新闻媒体的整合步伐。最后,新闻媒体工作者要时刻谨记自己的立场与使命,要忍受各种诱惑,积极自律,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一)构建新闻传媒表达机制

言论自由在很早就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在这种大背景下,传统新闻传媒单向传播的方式应该得到剔除,建立健全新闻媒体的表达机制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借助目前发展迅猛的网络技术等形式逐步构建一个网络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新闻评论中去,让更多的人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和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疑问或者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破除单项的新闻传播模式,将其变为双向的交流。通过网络,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肤色甚至不同价值观念的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言论,这不仅是对传统新闻传媒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传播方式的优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家的评论,新闻真正反映出了人们的呼声,成为了人们的喉舌。这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

(二)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

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在利益的趋势下,更多的新闻镜头失真,更多的新闻记者收授红包,更多不实新闻的流出都向人们宣示着加强对新闻媒体监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真实性是新闻媒体报道内容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果新闻媒体为了博人眼球,获得经济效益而开始报道虚假信息或者歪曲事实,那么这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坍塌。因此,要通过多个渠道对新闻媒体进行有效监管。一方面,要利用网络发挥公众自发监督的作用,网友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揭示一些不实的新闻报道,便于有关部门可以及时进行彻查,进而规范新闻媒体的传播。另一方面,要从法律层面上提出对新闻失真报道进行惩戒与约束,完善相关的新闻媒体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和打击力度,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三)增强对新闻媒体的整合

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新闻媒体遭遇到的一个很大问题,这集中表现为农村与城市、中央与地方、沿海与内地的新闻设备,新闻采写能力,新闻受关注程度的不同。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对新闻媒体进行优化布局,实现多媒体之间的多项联动,发挥各媒体的优势特点,最终形成互补,实现全面发展。具体说来,就是利用市场淘汰机制,对存在新闻媒体进行优胜劣汰,保留下收视率高,报道全面的媒体,将常年亏损的新闻媒体栏目淘汰下来,优化资源配置。其次,要对农村进行帮扶,利用资金、技术等政策帮助农村新闻媒体行业摆脱困境。最后,要将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新媒体与旧媒体结合起来,实现多项互动,将各类媒体的优势发挥出来,将不足的地方进行优化和完善,实现媒体间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四)增强对新闻媒体的自律

狭义的新闻自律,是指媒介从业人员依据内在信念和价值观或者说内化在自身中的一套行为规范,主动地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使之有利于传播活动正常和谐地运作;而广义的新闻自律则是指新闻界内部对自身的职业行为约束。新闻媒体中“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的出现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新闻媒体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加强新闻行业自律,不仅仅要堵,也要疏,不仅治理和惩戒,更要教育和引导。新闻媒体反映了社会的美丑善恶,它是百姓的口舌,在很多人看来,新闻媒体就是伸张正义,传播正能量的地方,如果新闻媒体工作者缺失信仰,忘记了自己的工作责任将会让新闻媒体在大众心中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因此,增强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强化对媒体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培养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广大的媒体工作者在纷扰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立场与位置,并坚定不移的往前走,以创造出真实,影响力强的新闻媒体信息为己任,增强自律。

四、结束语

新闻媒体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更需要新闻媒体发挥其自身的基本职能,摒除新闻媒体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提升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技能与水平的同时更加关注其职业道德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闻媒体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尤其在社会违法事件中媒体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舆论监督成为当今社会一些民众维护正义与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舆论监督报道要有求实精神,要有较高的思辨色彩,也要注意时时创新。新闻舆论监督功能的实现是社会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大跨度进步。媒体监督要坚持调查研究,确保社会新闻的客观真实。同时,要利用网络平台发挥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减少“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将各类媒体(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的优势发挥出来,将不足的地方进行优化和完善,实现媒体间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新闻媒体要不断挖掘事实真相,积极处理面临的矛盾,抨击恶势力,传播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才是构建和谐社会中新闻传媒应该负有的责任所在。(作者单位: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咏梅.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与和谐社会研究综述[J].东南传播,2007

[2] 杨秀.法治评论及其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2.

作者:刘天聪

新闻媒体自由管理论文 篇3:

论西方新闻自由主义发展中的伦理冲突和矛盾

摘要:从西方的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到后来的社会责任理论,西方新闻事业在追求新闻自由发展过程中存在难以调和的伦理冲突和矛盾。本文在分析报刊自由主义理论中,从其两个错误的理论前提进行剖析;在分析社会责任理论中,主要从自律和他律,以及与新闻媒体商业化的矛盾进行剖析。

关键词:西方新闻自由主义;社会责任理论;伦理冲突和矛盾

人生而具有自由的权利,是启蒙思想家们与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权斗争的口号和旗帜。在与封建专制的新闻和出版管制的斗争中,这种自由权利体现为报刊自由主义。新兴的资产阶级取得政權之后,新闻出版自由也被纳入法律体系保存下来。在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诞生了《人权宣言》,在世界上第一次宣布新闻出版自由是不可剥夺的人权;后来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也明确地宣布了新闻出版自由的规定。后来其他国家关于新闻自由的规定大都参照与法国和美国关于自由的法律规定。

新闻自由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压制报纸的斗争的一个工具,在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后,这一作用也尽了它的历史使命。由于新闻自由在监督政府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因此被称为国会、政府和最高法院之外的“第四集团”,新闻记者也被称为“无冕之王”。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新闻自由的权利和理想不断和社会现实发生冲突,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曾经的黄色新闻、暴力色情新闻,以及广告版面的不断扩大、新闻资源的日渐缩小等等,还有因为自由竞争导致的新闻媒体垄断造成的新闻自由不公的阶级性问题。

本文主要从对西方新闻自由主义理论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进行梳理,分析探讨西方新闻界在追求新闻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中的新闻伦理道德问题。

一、报刊自由主义理论

(一)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奠基和发展

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具有奠基和重要影响的人物有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约翰•厄斯金(John Erskine)、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en)、约翰•密尔(John Stuart Mill)。

弥尔顿于1644年发表的政论小册子《论出版自由》,全面批评了出版检查制度的弊端,强调人民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这样评价《论出版自由》,“在自由主义传统上写出了主张思想自由的光辉的论点。虽然这篇文章没有全面论述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原则,但是在当时提出了反对集权主义控制的强有力的论点。弥尔顿个人对清教派检查它的作品感到恼火,他谴责了检查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作为他的论点的基础的假定是,人们运用理性就可以辨别正确与错误,分辨好坏,而要运用这种才能,人们就必须不受限制地去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思想。弥尔顿相信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并且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具有战胜其他意见而存活下来的不可比拟的力量。从弥尔顿这种思想出发,形成了现代关于‘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修正过程’的概念,那就是让所有想说什么的人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真实的、正确的思想会保存下来,虚假的和错误的思想会被克服。政府不应该参加战斗,也不应该协助其中的一方。虽然虚假的可能取得一时的胜利,但真实的意见他能够吸引新的力量来维护自己,会通过自我修正过程最终战胜其他意见而保存下来。”[1]其中,“观念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这两个基本概念奠定了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因此,可以说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是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理论基石。

约翰•厄斯金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律师和法理学家。他在新闻自由方面的思想与弥尔顿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坚持出版自由包括议论政治和批评政府的自由;并且在他看来,这种批评自由是‘新闻自由的基础’,‘取消了这一点,新闻自由就会成为一句空话。’”[2]

托马斯•杰斐逊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他的新闻思想主要集中这三点:第一,新闻自由在民主监督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他认为,世界上每个政府都有人类的弱点和腐化堕落的胚芽,为了防止政府蜕化,必须由人民来监督。为了防止犯错误,就必须通过报纸让人们充分了解公共事务。第二,新闻自由对于探索真理的意义。他认为,新闻自由是迄今为止人们打开通向真理道路的最好办法。言论出版自由与政府的秩序是一致的,正派的政府不会被言论打倒,我们决不能限制出版自由,除非对公民的名誉造成损害。第三,主张为新闻自由立法。他认为,人权法案没有明确宣布言论自由,实在是令人不能容忍的疏漏,必须在今后的立法中予以纠正。在杰斐逊的努力下,1789年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宪法前10条修正案(即《人权法案》),其中第一条法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杰斐逊是“资产阶级统治者中第一个比较真诚地企图把‘民主国家’的学说和报刊自由主义理论付诸实施的政治家。”[2]他曾有一句名言:“若要我来决定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立即回答:我宁愿后者。”[1]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全面发展时期的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改革家。他的代表著作《论自由》一书,全面论述了封建专制的严重危害,以及言论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该书被认为是世界新闻史上为自由主义辩护并进行充分论证的经典作品。其主要观点有:第一,每个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都应享有良心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第二,对于思想、意见是否正确的判断,他认为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力图窒息的意见是谬误。即使我们确信,要窒息它也仍是一个罪恶;第三,对于不同意见,必须兼顾双方、无所偏重,仔细辨别冲突双方的理由,才能获知真理。密尔关于言论自由的思想理论,论证了保护少数的重要性,完善了全面自由的主张。

(二)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全面认识

在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反映这一理论的两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文件。一个是1789年在法国大革命中产生的《人权宣言》。该宣言第11条宣布:“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可贵的权利之一;因此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作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另外是189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宪法第一修正案》,该法案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自由: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这两个文件被西方政治学家和新闻学家引为西方国家保证新闻自由的权威证明。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在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冲破了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人们言论的藩篱,为新兴的资产阶级赢得了言论和出版自由,并在此自由的推动下宣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并最终帮助新兴的资产阶级建立了政权。这体现了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历史进步性。但是报刊自由主义理论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旗帜,也有着其阶级局限性。

对于什么是新闻自由,至今的报刊新闻自由主义理论者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在实践上绝对的新闻自由并不存在。在《传播道德论》一书中,戴元光教授指出了报刊自由主义赖以建立的两个理论前提是错误的、唯心的。“其一是相信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由此假定人人会依据理性进行思考判断和发表意见,并遵从理性的启示去接受真理而抛弃谬误;其二是相信理想国家是为全体公民服务的、中性的契约组织(封建国家只不过是国家本质的扭曲),一旦这种民主国家建立,它就能够用法律保障全体人民的思想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2]自由主义中的所谓的理性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宗教、哲学、道德、法律、艺术和文学等社会观念,因此报刊自由主义理论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观念的自由市场”中所谓的“观念”也是指资产阶级的观念和思想。因此,报刊自由主义理论所指的自由权利并不是普遍的,是有所指的。这在资产阶级取代封建贵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就开始显露出来了。关于国家是中性契约组织的假定,也只是资产阶级进行宣传的一个幌子而已。从古至今,国家都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产物,是进行统治的工具。这种本质是与普遍的新闻自由绝对不相容的,因此,新闻自由向来都是统治阶级的自由。关于这方面的推论,后来的社会和新闻事业发展给予了实践上的验证。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者家们认为,要实现“思想的自由市场”,让每个人都拥有言论出版自由,这就必须在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创办上是自由的。这也是与西方资产阶级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相呼应。因此,西方的新闻媒体大都是私营的。由于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的本质,西方新闻媒体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竞争激烈化的结果是破产和兼并以及垄断。报刊的兼并和垄断迹象,从20世纪初的英国报业就开始显现出来。新闻业的兼并和垄断,致使新闻出版自由主要集中在少数的报团手中,这明确地宣布了普遍新闻自由理想的破产。

伴随着新闻媒体竞争垄断的发展,被法律赋予了充分自由权利的媒体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暴力、色情、侵权、造假乃至有偿新闻,以及在新闻版面日渐缩小而报纸版面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些问题招来了社会对新闻媒体濫用新闻自由的激烈批评。人们开始对新闻媒体以及其工作者的责任问题产生了思索。于是,西方新闻学者在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即新自由主义理论。

二、社会责任论

(一)社会责任理论及其产生

社会责任理论的思想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1923年,美国报纸主编协会制订《报业法规》,提出报纸的责任问题。1924年,美国报纸主编协会主席约斯特著《新闻学原理》一书,指出报业要对社会“负责”,并认为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法律限制出版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R.M.哈钦斯主持的“新闻自由委员会”,经过调查,发表了《自由与负责的报刊》、《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等调查报告,运用了“社会责任论”这一概念。英国皇家报刊委员会也在1949年提出报告,强调报业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理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责任,并以社会责任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社会责任理论对自由主义理论作了重大修正。首先,修正了关于“自由”的观点。认为自由主义理论只有一种“消极的自由”,唯有对社会承担义务,负有“责任”的自由才是有实效的“积极的自由”。其次,修正了自由主义理论关于报刊的性质和职能的某些观点。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报刊是“自负盈亏”、不受政府干涉和控制的“私人企业”,强调“超然独立”、“监督政府”;社会责任理论则强调报刊要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对社会负责,实行“有控制的新闻自由”,政府可以“干预和控制”新闻活动。因此,社会责任理论又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理论”,它并不否定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基础,但怀疑自由主义理论崇尚人类理性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目标不是寻求真理,而是满足自身的直接需要和欲望。它还怀疑自由主义理论提出的“观念的自由市场”和“自我校正过程”等理论的有效性。因此社会责任论主张,政府有必要对新闻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和控制,实行一种有限制的新闻自由。

(二)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全面认识

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对于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它将新闻自由的理想驶进了责任和道德的轨道;其二,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新闻自由深刻而积极的社会意义,即新闻自由是大众媒介、政府和公众共同享有的社会权利。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他们分别是承担大众媒介责任的义务主体。”[3]西方社会对社会责任理论的践行主要体现在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

旧有的报刊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政府是新闻出版自由的主要敌人,因此美国政府在《宪法第一修正案》中明确宣布禁止政府取消新闻自由的规定。但是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新闻媒体滥用手中的自由权利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了政府管制媒体的把柄。这样,政府对新闻自由进行管制就顺利成章了。但问题是,政府管制新闻自由的度在什么位置?究竟应该给予新闻媒体几分的自由?《宪法第一修正案》虽然明确宣布禁止政府取消新闻自由的规定,但是美国最高法院对新闻自由的条款拥有绝对的解释权,以保证对新闻自由权利的解释上限制在保护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反共的史密斯法案和麦卡锡翻案,剥夺一些共产党人的言论自由权利,对可能会对资本主义制度造成威胁的言论进行控制。这种控制在社会责任理论中,显得理所当然,是正当合法的。因此,在社会责任理论中的新闻自由“被套上了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责任和义务’的枷锁,这就使得新闻自由更加是资产阶级的特权,而不是全体公民的普遍权利了。”[2]

社会责任理论特别注重媒体的责任和义务这一项。除了依靠法律硬性规定之外,目前的新闻伦理主要依靠新闻自律。新闻自律首先由西方新闻界提出,要求新闻工作提高职业修养,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除了新闻工作者自身要求之外,新闻媒体也有制定自律规则。新闻自律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成立自律机构。“在西方国家,瑞典是最早制定新闻法规的国家,在1766年议会就通过了《报业自由法规》。同时,瑞典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新闻道德自律的国家,1874年瑞典政治家俱乐部(也译为瑞典舆论家联谊会)成立并制定了职业守则,致力于维护新闻事业的尊严与职责,防止新闻从业人员的沉沦和社会对新闻界的攻击。1914年,瑞士新闻业总会通过决议,提出了新闻专业道德规范。1910年,挪威成立了‘报业仲裁委员会’,1916年,瑞典成立了‘报业荣誉法庭’,这两个组织成了新闻行业自律组织的起源。”[4]在美国由于自由主义理论影响根深蒂固,直到1967年才开始有了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华盛顿等6个地方性新闻评议会组织的成立,而全国性的新闻评议会即全国新闻理事会1973年才成立。但是新闻自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对媒体起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作用?这答案是不确定的,有时候还需要看媒体老板的喜好。《华尔街日报》的威廉•彼得•汉密尔顿当年主张:“报纸是私人企业,它不欠公众任何债务,公众也没有赋予它特权,它完全是业主的私产,他冒着风险推销自己的产品。”[5]这种观点在媒介管理者方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三)社会责任理论与市场竞争的冲突

当新闻自律组织所推崇的高尚目标和理想与媒体商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没人能够保证私营的媒体能够伟大地放弃自身的利益,而追求美好的事物。正如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在《媒体伦理学:案例和道德论据》一书中所说的“宪法保护媒介不受政府的压力,但避免不了法人团体控制的永久性威胁。”[5]

处于市场自由竞争中的新闻媒体,如何处理社会责任理论所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问题,还在探索当中。“报纸不会仅仅因为追求商业成功就‘商品化’,缺钱的报纸不会有什么影响力,因为它没有底气,对广告商就越依赖,对放贷人的依赖就越大。[6]”像这些对美好的新闻独立精神持有期待的观点,在当今的西方新闻业实践中是没有见到的。在激烈的西方新闻业竞争中,很少能够“名利”双收。“当不祥的趋势越来越显示媒介财产向集中化发展时,具有成本意识的出版商们威胁要摆脱新闻业的神圣使命。”[5]媒体市场的竞争进入兼并垄断之后,必然会产生在媒体领域范围内,对公众的意识、文化等方面的垄断和控制。在报刊自由主义理论阶段,要保护新闻自由免受于政府的压制;而在进入社会责任论时期,保护新闻自由免受于垄断资本的控制更为重要,防范后者甚于防范前者。到目前的美国新闻业,除了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几个大城市之外,其他中小城市的日报已经没有竞争;广播电视业主要被ABS、NBC、CBS等三大电视网所垄断;美联社和国际合众社两大通讯社决定着全国的新闻报道的内容。这种垄断导致的后果是,思想和意见来源的单一,西方新闻自由主义奠基理论之一的“思想的自由市场”已经濒临消亡的边缘。

三、结 语

西方的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在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和宗教神权斗争过程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资产阶级直接与封建王权斗争的利器。它作为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理论有着其自身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通过它的局限性,分析其在新闻伦理方面存在的矛盾和窘境。媒体的社会责任论,在理论上赋予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但是在践行中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就是说,它仅仅是一种学术探索。而且就是这个学术理论,在本质上也只不过是旧的传统的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一个‘接枝’。”[2]所以,社会责任理论也没有把西方新闻业从其伦理困境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 (美).韦尔伯•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2] 戴元光.传播道德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3] 徐艳琼.西方新闻自由与新闻道德的冲突[J].现代传播,1997(3).

[4] 潘青山.中西新闻伦理道德比较[J].声屏世界,2003(10).

[5] (美)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6] (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著.萧严译.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陈尚佳

上一篇:房地工程管理产类教学论文下一篇:协调工作现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