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心得体会范文

2022-09-30

当对生活有所感悟时,应当记录下来心得体会,这可以让我们在回首岁月时,了解自己的心灵成长之路。那怎么写出言辞合适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法学心得体会范文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法学心得体会范文4篇

提升品质-15个品质方法学习心得4

提升品质

---人人必学的15个品质方法

四、品质管理实战问答

1、提升品质有哪些好处

提升品质我们有了高价值,高品质就意味着高价值,高价值就意味着高价格。如果我们的品质得到认可了,那么价值提升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的价格,我们可以通过新产品的开发来创造更新的更高的升级产品,价值的提升也就是价格的提升,这是一。第二个提升品质可以提升我们的品牌,因为我们叫做客户满意,零缺陷,而且符合标准那么客户得到你的品质以后,认可你的品质,重复购买。我们在营销学里面有一个6:22的关系,当客户买到你的品质好的话,他向6个朋友介绍,当你的产品不好的话,他向22个人介绍。第三个提升品质,我们的效率会提高。我们的第一次作对,没有缺陷,没有差错,不浪费,这就是效率的提升。第四个提升品质会降低我们的成本,没有差错,没有退货,没有投诉,没有库存,没有退货后的库存。 提升品质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从价格,从品牌,从效率,从成本都是有价值的。

2、品质提升,成本增加,价格不能提高,怎样解决这种冲突呢? 我们为了要保证品质,所以我们要多做,快做,甚至要加大力度去做,所以品质才会有保障,然后成本就会上升,这个是错误的。我们不管什么品质,是有一个标准的,在这个标准第一次做好做对,这意味着什么,没有缺陷意味着我们杜绝浪费,意味着我们效率提升,意味着我们生产成本降低。因为我们第一次做好以后没有返工,没有重做,没有第二次的机会成本,同时我们第一次能保证品质的话,给客户带来了价值,客户就有了口碑。有了客户的口碑,就会重复购买和转介绍。所以说我们保证品质,不是增加成本,而是降低成本,他会降低口碑转介绍,意味着营销成本降低,开发新客户是了维护老客户费用的5倍。所以是成本在下降,不是成本在上升。生产成本在下降,营销成本在下降,管理成本在下降,在第一次做对以后,效率的提升。客户的重复购买会增加我们的产能。

高品质意味着高价值,高价值意味着高价格,因为这是经济学的核心原理,等价交换。你的价值真的高了,那么价格自然就对应过来了。

3、怎么样招到高品质员工

品质管理来自于人,来自于我们的系统,来自于制度,来自于流程,来自于管理,来自于我们的组织,所以它是全过程的,而且是整个企业的基因和文化等等。所以不是靠招聘来解决品质问题的。即使招到一个懂品质管理的人,但是他来到一个没有品质管理系统的组织,他也无法维持下去。所以我们说要建立品质,要打造员工的高品质,是来自于我们的系统,来自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这套教育系统。只有去培养,不是去招聘高品质的员工。

4、如何树立全员的品质意识呢 从4个方面。第一从人,领导人开始,扫楼梯从上到下,以及从人的思想开始,人的态度,人的作风,人的信念。接下来还有教育,这块我们叫做文化。

接下来是高标准,严要求。建立零缺陷的承诺。我们要有高标准,我们要有制度,有组织,有目标,这一块的实质是管理,品质的管理。 第三块我们将的是方法。第四块我们叫流程。所以我们觉得,如果要树立全员品质意识,首先要从十五项品质管理工作,列入到企业管理中。这十五项工作归纳起来就是文化,管理,制度,流程。 品质是永远的事,是每天的事,是每一个人的事,持之以恒的改进,持续改进,永远没有尽头,这才是全员意识。

5、品质由谁来负责效果最好?

答案是一把手工程。品质一直是一把手工程。

6、如何让每个人都意识到品质的重要和价值?

为什么他不能意识到品质的重要和价值,或者是差错,没有认知。反过来说,品质错了会怎么样,品质不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损失。对品质的缺陷没有深度的去分析。

首先第一个是放大痛苦,把每个人出现的差错和缺陷找出来,然后要算出来,这个差错给客户造成的损失,给公司带来的损失,让员工和团队深刻的认识到,他的错误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有多大,他才会重视这件事情的价值。

第二篇:法学概论 4

第四章 法与社会

一、法与政策

法与执政党政策在内容和实质方面存在联系,包括阶级本质、经济基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社会目标等根本方面具有共同性。但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形式上:

1.制定机关和程序不同:法由特定国家机关依据《立法法》规定的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或认可,体现国家意志,具普遍约束力,向全社会公开;政党政策是党的领导机关依党章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体现全党意志,其强制实施范围仅限於党的组织和成员,允许有不对社会公开的内容存在。

2.规范形式不同:法表现为规范性法律文件或国家认可的其他形式,以规则为主;政党政策则不具有法这种明确、具体的规范形式,表现为决议、宣言、决定、声明、通知等,更多具纲领性、原则性和方向性。

3.实施方式不同:法的实施与国家强制相关,政党政策以党的纪律保障实施。

4.调整范围不尽相同:法倾向于只调整可能且必须以法定权利义务来界定的,具有交涉性和可诉性的社会关系和行为领域。一般而言,政党政策调整的社会关系和领域比法律为广,对党的组织和党的成员的要求也比法的要求为高。

5.稳定性、程序化程度不同:政策可应形势变化作出较为迅速的反应和调整,其程序性约束也不及法那样严格和专门化。

二、法与道德

法与道德都是社会规范,法与道德都起着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相互关系是贯穿整个法理学、法哲学的问题。从法律的性质、特征、法的渊源、法律推理、法律实施,法律的效力等都涉及到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一)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它与法律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均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有效性。但它们又是各有其功能的规范,在人类历史上,它们各自在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

(二)法与道德的区别

法律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法律属于制度范畴,道德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法和道德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法律和道德起源的时间不同

道德在原始社会(或初民的社会)作为独立的或与宗教、习俗(习惯)相混合的形态而存在,道德是逐渐形成的。而国家的实在法(国法,法律)只是随着一定的条件的成就而成就,如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语言文字的发达等等,才在一定的社会阶段出现,由国家通过一定程序产生。

2.法律和道德调整的范围不尽相同 道德比法律调整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一般地说,凡法律调整的关系,大多也由道德调整。而且,道德调整的对象不仅是人们现实的行为,而且还包括人们的思想、品格和行为的动机。在此方面,尽管法律在惩罚违法犯罪时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它不能惩罚这种主观过错本身。另外,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调整的范围可以相互转化:原本只属于道德调整的某些问题,将来可能由法律来调整;反之亦然。

3.法律和道德具体内容规定不完全相同

一般地说,法律的内容比较具体、明确、肯定、严谨,既规定人们的义务,也规定人们的权利,而且通常以权利义务的一致性作为条件。道德的内容则不同,它侧重于人们的义务而不是权利,也不要求体现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因此,在法学上有一种看法,说法律具有“两面性”(既重权利又重义务);而道德仅具有“一面性” (只重视义务),侧重于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的义务。

4.法律和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

道德通常是约定俗成的,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之中,即使通过文字表述,其内容也是比较原则、抽象的,其制定、修改和废除程序也很不严格。法律是作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而存在的,其成文形态多为法典、法规等具体的规范性文件,它们的制定、修改和废除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定。

5.法律和道德实现的方式和手段不同

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维护。可见,道德的强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道德正是以此来调整人们的行为的。法律则不同,它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以国家机关为后盾,通过外在的强制(法律制裁)来强迫人们遵守。

6.法律和道德的历史命运不同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的消亡,法律也将不存在。而道德在无阶级社会中仍将存在。

(三)法与道德的联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非常有争论的话题,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法律必须建立在道德基础上,两者不可分离。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律可与道德分离,对法律的评价与对法律的描述并不必然一致。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不能笼统地看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统治阶级的道德,无论在本质方面还是在内容方面,都是相同的,只不过表现形式、调整手段不同而已。法律与统治阶级道德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首先,在立法上对一些重要的道德要求、原则(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予以确认,用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现。其次,在法律的实施上,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对合法行为的保护与奖励,既可以培养人们的守法意识,又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使社会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第一,法律规范必须要有道德作为价值基础。失去道德价值,就等于失去了判断法律善恶好坏的标准。第二,道德的状况制约着立法的发展,道德为立法指明方向。第三,道德对法律实施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在执法方面,较高的职业道德可以保证执法者做到秉公而断、执法严明;在守法方面,道德意识可以提高人们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和维护法律的权威、尊严,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第四,加强道德调整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不足。

在法律实践中,要正确认识法与道德的关系,既要看到它们的一致性和相互作用,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不能把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简单混淆,把本来属于道德调整的问题当作法律问题来处理,或者相反,将法律问题当作道德问题来对待,从而将违法行为与不道德行为、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混为一谈。另一方面,也不能把法律与道德区别绝对化,甚至否认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法与道德的冲突

1、法与道德的冲突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道德与法律既然有一致的地方,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地方。这种不一致或者说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道德上不许可,但法律上是许可的。例如,法律规定某些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这一年,如果超过了诉讼时效,民事权利即自动放弃。这一点,法律是许可的。但在道德上,这种民事权利是不能失效,从道义上讲,这种民事权利必须得以实现。

第二, 道德许可的,但法律上不许可。如关于安乐死的问题,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从安乐死本身来说,它是符合人道主义的。但因为安乐死操作性难等原因,法律对它仍持禁止态度。还有一个这样的案件:一个成年儿子老是打架抖殴、偷鸡摸狗,称霸乡野。公安机关曾多次对其教育甚至拘留,但仍屡教不改,一放出来又危害乡邻。乡亲们是深其害,却拿他没有办法。从某个角度可以说把他留要这个世界上除了危害乡邻外,再没别的作用。其父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采取了封建社会式的"大义灭亲"。案发之后,乡邻一起向法院为这位父亲求情,其场面不能不说令人感动。父亲虽然有所减轻,但仍不可避免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为这位父亲感到遗憾,为道德感到遗憾,同时也为法律感到遗憾。公安机关多次对那位儿子进行制裁,但仍未使他本性好转,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只好无奈地选择了他并不想选择的方式--"大义灭亲",从而引发了一场道德与法律的碰撞。任何事物包括道德包括法律都不是万能的,这使得道德不能完全解决好一切问题,法律也不能完全解决好一切问题。即使能解决,它们的解决方式及产生的后果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也就无法避免。

2、 道德和法律相冲突的原因

第一,道德和法律产生的背景不同。道德是在原始规范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法律是阶级矛盾不可缓和、道德已无力对现实的社会关系进行规范和调整的结果。因此,道德产生于社会观念中并存在于人们的信念里,是自发的,而法律却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道德与法律的时效性不同。道德比较稳定,具有很长的时效性。历史的惯性使得道德不可能一下子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而在社会形势变化的这种情况下,法律的改变却相当剧烈。这样就出现了道德与法律在社会形势变化时期的冲突。例如,传统道德中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宣传“多子多福”。这种道德观念不可以能一下子就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消去,从而出现了这种还没来得及退出历史舞台的道德与新生的计划生育法的冲突。

第三,道德和法律的其它方面的不同。如表现形式不同,内容不完全相同,实施方式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这些不同所产生的不一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道德与法的冲突。

3、冲突的结果

道德与法相冲突往往出现两种结果:第一种结果,没有坚强的社会基础的法律在道德面前修改或崩溃,适应道德的新法律产生;第二种结果,在法律的影响下,一些旧道德退出历史舞台,形成与法律相适应的新道德。

4、如何解决法与道德的冲突

事物都是在解决矛盾中发展的。我们应当怎样解决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呢?一句话,就是要使道德和法律相冲突产生的结果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这种不一致这种冲突只是在道德与法律相统一的这个大前提下的不一致和冲突。矛盾就是对立统一。道德与法律就是这样的统一体。道德与法律的统一性,使得我们能够解决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其次,我们要更为完备地进行立法,尽量避免出现法律的漏洞,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法律与道德进行不必要碰撞的机率。

再次,要在宣传法律的同时,对这进的旧道德进行批判,使道德与法律尽量吻合。

最后,要积极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例如安乐死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法律的完善,我们相信它一定能够得到一个圆满的解决。

对于道德和法律,我们相信它们能够在社会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法与文明

“法与人类文明”可以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法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第二部分是法律制度和观念的演变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法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

人类虽然是年轻的,但文明却是古老的。因为文明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它是人类生存、生活、发展的价值与标志。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文明作为价值标准是超时空的。也许迄今为止,我们还找不到文明的准确定义。但这个模糊定义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清晰的。比如当三个彪形大汉殴打一个弱女子时,谁都会觉得不应该;当海洋上的一条船正在下沉时,谁都觉得附近的船只都应该无条件救助;当人与人、国与国有纠纷时,谁都觉得战争并非是最好的解决手段。这一切都是潜在的文明的意识和规则。

人类文明又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相联系。如果人类得不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就谈不上文明。人类要战胜其它动物才能在地球上生存,这一点可真不容易啊。所幸人类做到了,我们人类的智力是超过其它动物的,所以我们生存了下来,所以我们才可以谈我们的文明。

人类以不文明的手段战胜动物,得以有条件来创造自己的文明。人类战胜动物之后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生存问题,比如战胜洪水、地震、飓风、SARS等。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管理问题,比如战争与和平等。本题所讲的文明与前者有关,但更是后者的产物,文明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级状态。

法作为一种正义的规则,具有神奇的力量。世界如此之大,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回顾历史,你们说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征服过全世界?几乎没有。我觉得能够称得上征服过全世界的,就是罗马人。罗马人征服全世界,第一次靠武力,第二次靠宗教,第三次是靠法律。武力是靠物质力量,宗教是钻研人们的心灵,法律就是靠管理。

法是文明的产物,是文明的标志,也是推进文明的工具,更是保护文明的武器,这就是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二)法律制度与观念的演变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通过六个方面来分析法律制度与观念在历史上的变化,来显现文明的进步和提升。

1、法是什么

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世纪的《汉漠拉比》法典,由于它被刻在黑色的玄武岩石柱上,所以被称为石柱法。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伴随人类4000多年,但像空气一样,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

人类对法的认识经历了从神定法到人定法的过程,它体现了人神思想从工具论到正义论的跨越,这显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法从神的社会回归人的社会后,世界上的国家从没停止过立法。法律最早是作为政治工具而产生并使用的,所以最早我们讲到法,什么是法,就是按照传统的理论:法就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就是镇压反革命的工具。后来我们认识到,法除了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个性质以外,更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平衡器,中国从最早的“法制”到现在的“法治”,就反映了这种归结,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2、法与正义

法是一种规则,但这种规则必须符合正义,不正义的法是恶法,正如德国的拉德勃赫所说“法必须是良法,恶法不是法”,就是说我们强调法制,但这个法不是看形式上有没有法律条文,更要看法的内容有没有体现正义的价值。如果说只要有法律规定就是法,那么希特勒杀犹太人也是有法律依据的,但那是恶法,不能承认这就是法制。

关于正义的定义现在少说也有数百个,还会让我们争论几百年,但直觉告诉我们法是从善,而不是从恶,法不会让违法者获利,否则就不是正义。

3、法与平等

法必须符合正义,而正义的核心是平等。平等是法的属性,所以任何法都离不开天平。平等是法的属性。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法院的标志都是一个天平。我在英美国家看到,法的标志中,拿天平的是一个很瘦很高的女士,用黑布蒙着眼睛,意思是不讲情面,然后一只手拿着一把剑,另一只手托着一个天平。世界各国,法律机构、法院都是跟天平有关系的,因为平等是法的属性,平等是法的核心,不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谈不上法治。

平等的观念差不多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法国有一个思想家叫卢梭,他在社会契约论里说“权利平等及其所产生的正义观念乃是出自每个人对自己的偏私,因而也就出自人的天性”。这句话你们理解吗?他就是说平等的观念来自于每个人对自己的偏私,每个人对自己的偏私都出于天性,每个人都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不让自己吃亏,这样每个人之间就产生了平等。

中国已经加入了WTO,WTO的规则有很多,但其中有两项最最基本的规则,一项是非歧视,另一项是透明。这个非歧视原则也是平等的要求。

2003年12月24日全国发生了一个案件。就是张先柱案,他在安徽芜湖的公务员考试中,被认为是乙肝患者,拒绝录用他为公务员。结果他拿起法律武器,向法院提起了诉讼,控告公务员录取标准的不公平性。虽然此案最后被驳回,但是整个中国的法制史上将会留下他的痕迹,他对中国推进平等概念起了积极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1月20日,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修改了以往的公务员录取的体检标准,取消了在身体、外貌方面的规定,并明确肝炎病毒携带者可以担任公务员,但各种慢性肝炎患者是不合格的,这就已经区别对待了。

上述标准的修改,似乎已经向平等迈进了一步,但如何理解平等,依然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农村劳动,男女之间的工分不同,平等吗?难道男女一样的工分才叫平等?农村女劳动力肯定比男的弱,也就是说评的工分一定不同,那是不是意味着不平等呢?我们找空姐,不管身高是平等吗?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很矮的空姐招进去,试问她怎么把行李放到很高的行李柜上去?我们的高考招生如果只认成绩,不认地区,平等吗?高考是不是要按照全国标准来一致排线,才叫平等?如果这就叫平等,那么中国西部就永远没有大学,还是旧房子,永远不会有大工程。

孟德斯鸠说:“平等的精神的含义,并不是每个人都应当指挥或不受指挥,而是我们服从或指挥同我们平等的人们,这种精神不是要求我们不要主人,而是要和我们平等的人去当主人。”他说平等的意思,不是说每个人都是指挥官或每个人都不受指挥。校长可能只有一个,总统可能只有一个,但是这个流程必须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机会的。这是一个很有哲理的思想,说白了,就是机会和程序的平等,而不是结果上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并不排斥差别对待。所以我们向西部政治倾斜,让他们也有大学生,这就是差别对待,差别对待也叫做平等。相反,合理的差别对待还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必经之路。所以,对富人的征税和对穷人的救济这不是不平等。

4、法与人权

这一个关系也会反映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人权是指,人因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享有的或应当享有的权利,它包括健康权、生存权、自由权等等。人权原则已经成为民主国家政治和法律的原则。我们以前对人权是谈权色变,一讲到人权就好像是资产阶级的人权,好像社会主义没有人权,所以西方有些国家就打着人权的幌子来攻击我们中国。我们也讲人权,只是我们的人权标准和西方的不同,我们的人权首先是生存权,然后才是发展权。中国1998年已经签定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民主权利国际公约。2004年3月14日,中国对八二宪法作了第四次修改,使人权入宪,并在第三十三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并保障人权”。走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因为人权要强调人本位,强调人权高于物权,但是我们中国长期处于物权高于人权的误区之中,所以我们要确立人权观念是要经过痛苦的历程的。

在中国的大事件中,1980年的“渤海二号”是个大事件。中国以前发生事故都只追究行为人的责任,都只追诉行为人的责任,中国就是从这起事件以后,开始追究领导人的责任,防止官僚主义的延伸。1980年国家在渤海投资好几个亿的钻井台,装卸过程中遇到台风,由于指挥人员的失误,导致人员伤亡,国家损失不可估量,后来,追究钻井台领导人责任,不少被判刑。

事隔二十多年,有个幸存者写了一本回忆录,说,当时如果领导人能合理指挥的话,根本不会发生这么严重的事故,当钻井台面临危险的时候,救护船已经到了,所有人员的撤离都来得及。但当时接到命令:“人在国家财产在,人亡国家财产亡。要用每个人的鲜血与国家财产共存亡,要用每个人的鲜血来誓死捍卫国家机器上的每一颗螺丝钉。”最后,死了很多人,国家财产保住了吗?螺丝钉保住了吗?请大家想想,是国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重要还是人重要?人的生命是无比宝贵的。而在当时的观念中,物权高于人权。

我国2003年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在全国电视上引起了一场大讨论,叫做“是不是可以撞了白撞?”这个观点最早在上海提出来,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反响,存在两种不同观点,肯定说认为,撞了白撞虽然有些残忍,但现在有些行人太不遵守交通规则了,所以必须付出痛苦的代价或经过一个痛苦的过程,实施三五年,谁都不会乱闯红灯了。反对说认为,现在有些司机素质不高。他们没有上升到人权和物权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我们人权有很多,教育权、健康权、自由权等,但最重要的权利是生命权,一个人的生命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剥夺?就是,第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才可以剥夺,那就是制定刑法,刑法里面规定的几个死罪,杀人、抢劫等等,现在包括经济方面有些犯罪也可以被判处死刑,包括贪污、受贿;第二,哪怕这个人真的犯了死罪,是不是一定要判死刑,马上要判枪毙?也不一定,要经过公检法三家,公安机关抓捕调查取证,检察院起诉,然后再由法院审判。法院有一审二审,还可以让律师辩护,当事人还可以自辩,最后哪怕是被判死刑立即执行,还要经最高法院进行核。你看,这要经过多少程序来把握每一个人的生命!现在你说撞了白撞,意味着一个人乱闯红灯,乱穿马路,不经过一审二审,不经过最高法院的核准,不经过当事人的自行辩护,就可以被判处死刑,并且立即执行,连诉权都没有。全国人大确实英明,最后在法律通过的时候否定“撞了白撞”。这是人权观念的胜利。

世界上最好的超市是英国的超市,它的管理是最好的。一个在英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逛超市的过程中不小心打破转弯处的一瓶红酒,服务员听到声音,马上冲过来。第一句话问“先生您有没有伤着,要不要送您去医院”,并告诉他,今天我们超市让您受惊了,所以您今天在我们这里所购的所有商品都免费。

现在超市遍布各地,我国现在的超市在硬件设施上已经不比欧洲的差,而且规模很大。但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中国,我敢说十有八九的服务员会急急忙忙冲过来,而且恶狠狠地问“谁打破的?”这两种不同的问法其实反映了不同的理念。一种是人本位,一种是物本位,一种是人权高于物权,一种是物权高于人权。

现在的宾馆,有的已经达到四星级左右,但软件方面还没跟上,服务指南第一张纸就是“赔偿价格表”,上面写着毛巾5元、酒100元等等。从管理理念上来说,这绝对是个误区,因为人家是来享受的,为什么要给大量没有赔偿可能的人赤裸裸地看这张表呢?相反,我们有时候到五星级宾馆去,若他们正在装修,我们会在前台看到总经理的一封信,写着“阁下,欢迎您下榻我们酒店,我们酒店现正在装修,如果为您带来不便,请您见谅。”

5、法与人性

这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考验,人权与人性是一对非常相近的概念,但又是有差异的,人权是指人的权利,而人性是指人的本质属性,包括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人性是人权的基础,所以法与人性又是有联系的。现代文明要求我们的法律内容、执法方式要与人性相吻合。

从古代的同态复仇到现代的法治制度,体现了文明的进步。我们的死刑手段也在文明化,从最早的十字架刑到火刑、水刑再到绞刑、刀刑(砍头),直到现在的枪决。废除死刑也是一个文明的趋向。

与人性相关联的法律正在制定与修改,说明法与人性是很有关系的。比如说堕胎的合法性和安乐死始终是世界上争论较大的问题。所以有些反对的国家在抗议时提出“堕胎者就是杀人犯”。但这也要根据国情,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条件、情况,计划生育在我国是一个无可质疑的国策,应当坚持。另外一个争议较大的就是安乐死,即当一个人患了病,生不如死的时候,可不可以让他死去。

保护弱者也是人性的反映。泰坦尼克号在大海中下沉的时候,船长下令“让妇女先走,哪个男人先走,我就开枪打死他”。相比之下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新疆克拉玛依的大火灾中,有人却喊“同学们,让领导先走”。结果很多学生被大火烧死,这是人性的差异。

我们要证明,人性不是资产阶级的专有品,我们共产党人既要讲原则又要讲人性。

6、法与私权

什么是公权?什么是私权?这是法律上的一对范畴,国家的权利,集体的利益都叫公权力或公权利,个人的权力就叫私权。这对范畴的处理也体现了文明的程度,法对私权态度的演变,同样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工作方法上,我们也经历了从公私不分到公权与私权分离的过程。2002年8月18号晚,中国发生了一个案件——延安一对夫妻看黄碟案。延安一个镇里,一对夫妻新婚之夜,在家看黄带,被举报到派出所。警察强行要求开门,进去后,把电视机录相机搬走作为证据,还要处罚。在全国引起了大讨论,法学界大多数人都指责这个警察,认为处罚没有依据,因为对黄色录象带的处罚按照法律规定,只限于制作,贩卖,传播,没有规定夫妻两个自己不能看。警察就抓另外一个理由,说他冲进去拿录相机时,与当事人打了起来,说夫妻俩防碍公务。所谓防碍公务,必须是防碍合法公务,违法的不构成防碍公务,警察破门而入要到他家检查,有没有搜查证?有没有执法证?都是没有的,人家住宅是个房子,不是公共场合,警察想进去就进去,是非法侵入住宅而不是合法公务。这个争论对中国人性的推动很大。一个人的房屋是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普通法上有条规则,说“你的家哪怕是摇摇欲坠的茅房,风可进雨可进,皇帝的千军铁蹄不可进”。你在社会上如何不安宁,担惊受怕,但是回到自己的家,就是安宁的。住宅权是受到法的特别保护的。我们在公法学上有条规定,叫做公权利是不授权便无权,私权利是不禁止就自由。国家的权利,比如说行政机关要处罚你,是公权利,公权利一定要有法律依据,没有法律依据就没有这个权利,这叫法不授权便无权;私权利,比如说公民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只要法不禁止就自由。我们的法律要尊重公权与私权的界限,要注重对私权的尊重与保护,这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练习题: 简答题?

1、法与政策的区别?

2、法与道德的区别

第三篇:教师工作心得体会投稿 4 4 篇- - 工作心得体会

教师工作心得体会由您精心推荐,希望以下 4 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 1 篇:教师工作心得体会猜你正在找教师工作心得体会的怎么写?那么就给你这篇范文参考。

经过一年的教学工作,让我获益匪浅,既增长了知识又让我认识了许多新的朋友教师。使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

回首这一年的工作实践,我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不已。作为一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一开始我心中不禁有些忐忑。幸运的是,学校各位领导和许多老师对我的工作给予很多的关心和帮助,而我也更加努力,本学期我的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的开展。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获取了很多宝贵的工作经验。

作为一名新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担任毕业班的英语教学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其中一个班的男生调皮的较多,所以在管理上比较困难。特别是因为我是一名新教师,初来乍到,总会有些同学表现出“不买账”的态度。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通过不断的找同学谈心,主动去了解他们的情况,慢慢的我和学生之间开始互相了解了。经过细心的观察和

实践,我发现了这样一种教学方式,那就是作为一名新教师,对等学生不应总是摆出教师的架子,把自己摆在高高的位置上,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不服,从而不愿听教师的课。而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到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除此之外,我们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这样他们才能接受你,从而去听你的教育的指导。

第 2 篇:教师工作心得体会希望你能喜欢这篇教师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当班主任已有一个学期,在班级管理上没有过多的经验与大家分享,现就把我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以及班级管理的心得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以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也对我班级工作的批评和指正。

“爱就是教育”,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达到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教师对学生的爱和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关怀,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总结多年做老师的体会,我认为:教师的爱应撒在学生集体中,教师的爱应插在学生的心坎上,包括对优等生的培育,对一般生的促进,对特殊生给予的特殊的关怀,对后进生给予的偏爱。

如:我班学生刘新刚分入我们班时,自由散漫,说话没有礼貌,上课说话捣乱。对于这样一个学生,我没有急于批评,更没有放弃他。而是进行多方面观察,与他交谈。在交谈中,我发现他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好像别人都欠他什么似的。而且他

还有种种恶习,有好几次我发现他欺负女同学,欺负了女同学又不承认,而且还做了很多我认为卑鄙恶劣的事情。

后来我了解到他是因为小学成绩较差,怕别人都瞧不起他;又加上升入初中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已经渐渐的进入青春期,所以才渐渐的开始欺负女同学,以博取女同学对他的注意。为了能使他行为转变,我经常找他谈心,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男女生之间的问题,鼓励他不要放弃自己的学习,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不求上进的人。记不清多少次和他促膝谈心,有多少次和他一路同行,我的关心教育终于融化了他冰冷的心,他开始渐渐的变了,变得有礼貌,懂事了。劳动积极,学习也比以前用功了。又如我班学生我班学生苗荣华、刘杨、陈静等同学起初他们的学习成绩并不优异,后来经过谈话后,他们意识到老师对他 们是真心的,这个真心没有一点点的虚伪,是老师真心向他好,真心对他好,这颗真心就是爱,也没有过多的过多的话语,他们的成绩便直线上升,从升入初中开始的成绩不及格到现在的优秀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质的蜕变。

后进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所以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不要简单地认为通过一次谈心他们就能彻底改好。遇到后进生不良行为出现反复,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客观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要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我班还有很多后进生,象王玉振、于跃、许巍、肖斌、于文静等同学,我利用节假日对他们进行文化课上的辅导,利用

课余时间找他们谈话,利用班级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虽然他们在成绩上没有进步,但是我知道一块顽石需要长时间用心才能将其感化,我始终没有放弃他们。真正的做到了爱生如子。在把爱奉献给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在收获着学生们的爱。一句句亲切的问候,让我感到欣慰,增强了自豪感。现在,我们班基本上建立了师生之间的和睦关系,形成了班级团结、和谐的气氛。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体,光班主任和几名代课老师是不行的。如果做到"事必躬亲",最后只能疲于奔命,可能收效甚微。如果班主任有一批得力的左臂右膀——班干部,班主任就不会为繁琐的班级工作忙得焦头烂额,班级工作也因为有了一批得力干将的群策群力而做得更圆满。这就需要班主任知晓班级管理的艺术,培养出能干的班级"小管家",让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做管理的主人。

班干部是班级的中流砥柱,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我在学期初,我并不了解每个学生,对于谁的能力强、谁的能力弱,自己心中也没有底,于是我采用在自己设计的拓展活动中观察同学们的方式选举班干部。活动中我认真观察每个同学的性格和特点,选择凝聚力和组织能力最强的发展为班干部。这样做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的意识,又可以让乐于为班级服务的学生接受锻炼,展示自己的风采。有同学们的信任感做后盾,无形中激发了班干的主人翁意识,班级的核心运转起来就更加富有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活力。

让班干管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班主任袖手旁观,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班主任的引导如果自始至终,那就是牵着学生鼻子走,班主任的引导显得尤其重要。.首先班主任要把握住引导的时机,开学之初,是关键时期,是新任班干部履行职责的开始。这时,我引导班干分析班级现状,研究管理策略,制定管理计划,例如上学期元旦文艺晚会、班级爱心小超市等活动,都是由班干部亲自策划组织的。有这样的管理队伍真的是让我一劳永逸。

在我的探索和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班主任只有选拔好班干部,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在老师同学信任的目光中他们才能真正地以主人自居,为老师排忧,为同学做实事,才能使班级管理获得成功,以达到"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教育目的.。

班级应该是学生的班级,班级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学生提供服务的重要场所。“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课堂。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说教,而是形成使人向上、向善的积极氛围。风气是无形的力量,它能引导人、陶冶人、教化人,塑造美好的人格。

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按照学校的计划,班组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在活动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大胆设想、安排,自己则以合作者的身份与他

们共同商讨,提出参考意见,不过分干预,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由学生自己总结活动的得失。在班级管理中,我特别注重班级拓展活动,先后设计了班操《玛卡莲娜》,《报数》、《抓小鱼》、《爱心天使》等拓展游戏,设计了《爱墙》,在元旦活动中我设计了《展示自我》活动小游戏,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每一位学生展示最精彩的自我,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团结合作意识和自信心都增强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同学们更加热爱他们的班级,这样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我认为爱的教育就是奉献,这个学期我将学校奖励五星级班级补贴全部贡献给了班级,先后为学生购买了书立、在班级的布置中我购买了鱼缸,就连心爱的鱼都是从家里捞出来放在学校里的,自己动手设计了班级文化。亲自录制并刻盘元旦文艺晚会,每生一盘;在期末考试之后贡献了 200 元作为奖励吃肯德基的经费,以奖励那些成绩突出,学习进步的同学;购买了 190 元的励志书籍建立了小小图书角丰富学生的视野,建立了爱心小超市,让学生自主管理;购买了笔记本分别奖励给了 30 名为班级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学;将自己的舞蹈场地贡献出来免费排练元旦节目,节假日对后进生的免费培训也是在我自己的舞蹈场地里举行的。通过爱的奉献让每位同学都能找到在班级中的位置,也都让他们体会到了“天生我辈必有才,天生我才必有用”信心。

我坚信只要用爱心赢得学生、用竞争带动管理、用活动增强斗志,

用奉献获知感恩,我的班级就一定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以上是我的班级管理心得,是这些想法引领我申请做了一名班主任。回顾我的教师生涯,再回顾我任班主任的这一个学期,虽没有轰轰烈烈,但也事事尽心尽力;每天都在繁忙中平凡地度过,但走过的每一段路,都留下我踏实的足迹,都折射出我生命的价值,我感谢西郊实验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班主任的经历让我成熟,在辛勤的耕耘中收获人生的精彩。

第 3 篇:教师工作心得体会教师工作心得体会怎么写?以下是我们给你的范文格式参考。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减负”已不再是新鲜话题,可不少地方学生负担过重却依然存在。过重的负担不仅使学生体力难支,更是给他们心理压上了学生的思想包袱,严重影响学生的心智正常发展和身体健康,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行。给学生“减负”必须落在实处,才能实现“提质”的目的,才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整体进行。

我认为:“减负提质”首先要有针对性的落实减负措施,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里负担,其次是要通过采取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程方案、科学安排作息时间、还学生一个健康身体等措施,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学习时间过长,导致一些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身体素质下降。一些学生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在学校和家庭压力下,一些少年儿童对学习、对学校、对教师、对家

长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酿成了一些悲剧。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使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方向,关系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人才,关系国运兴衰和民族复兴的大事,已成为社会共识。

“减负”是减轻学生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心理负担以及沉重的经济负担。“提质”是提高教育质量。“减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减负”和“提质”同等重要,必须统筹考虑。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都明白,评价一堂课好与坏,这堂课的知识容量是一个重要的标准,这堂课的知识层次是否体现出来是另一个重要的标准。其实这就是一节课的质量体现与否,效率体现与否。笔者以为,这样的一堂好课其实就是“减负提质”的一个表现方面。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个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最多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是不会让人感到疲惫的,相反,乐在其中。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实现了真正的“双赢”,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减负提质”。而这样的前提是,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在课中要展现充分的个人魅力,拥有充分的教学机智,在课后要有充分的反思的空间。的确,这显然是个艰苦的过程,减了学生的“负”,却似乎无形之中加了教师的“重”。实则不然。试想一下,如果老师们能够持之以恒地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每一堂课的准备只会随着自己的成熟,随

着自己经验的积累,随着自己知识的充盈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游刃有余。所以,只有先加上了这样的“重”,才有后来减掉了的“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一线积累的经验又告诉我,当美好的汉字变成了听写的符号,当优美的修辞变成了选择的项目,当动人的段落变成了支离破碎的分析,当内心的倾诉变成了填充一个个格子的换分器,多少孩子对语文的热爱被磨灭了,抹杀了,又有多少孩子变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得高分的巨人,课外知识的矮子!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减负提质”重在阅读,大量的丰富的课外阅读,是兴趣的源泉,是知识的沃野。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充实,这绝不是课内寥寥几篇文字可以达到的。而兴趣的培养,更不是几篇精心删减精雕细琢的豆腐块所能办到的。因为真正的兴趣是自由的,随心而发,随性而行,在兴趣的驱使下,语文学习自然不是负担。所以老师在语文教学的“减负提质”中真正要做的是,学生阅读世界里的指路人,阅读旅程中的同路人,阅读领悟中的点金者。

一个人只有处于全面健康的状态,才能免除各种精神压力对身体的影响,更好地生活,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素质是人生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基础,只有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有可能德才兼备。因此,作为父母,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把培养子女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教育的首要动机,然后才有可能来谈成才。

第 4 篇:教师工作心得体会教师工作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系列,如果你喜欢可以下载全文。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最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里,我们教师总是用尽心思地讲解,也要求学生认真地听讲,可每一次语文测试后,都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所以一张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目的简单与否,决定了测试结果质量的好坏。望着试卷上的红叉叉,无不令我们语文老师头疼,心急;无不使我们的学生烦恼,恐惧,从而造成了“阅读难,难阅读”的局面。

阅读理解能力是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摆脱“阅读难,难阅读”的困扰呢?通过近段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受到了一些启示,并总结如下:

一.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1.课前预习课文,初知文章大意。做好课前预习是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上课前,语文教师可适当地布置预习提示,让学生通过认真预习,知道课文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能画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对于不理解的,一定要求利用语文工具书来解决,或者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与同桌或小组讨论。还要求学生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多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2.启发学生读中感悟,关注学生的读书感受。《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语文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一篇文章多读,读熟,我们也就理解,明白了它的内容。阅读教学时,学生读书的方式有多种,但我们要多训练学生“眼到心到”的默读,因为默读只能用眼睛看,并要求做到边读边思考,而且还要有比较快的速度。所以学生读文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把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读通,读懂。读完课文后,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大意。在教学时应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读后感悟,不同的看法,大胆地说出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积累,情感体验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作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悟,多说,多交流自己的个人感悟。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通过读说练来与语文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3.课后分小组辅导,巩固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单靠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利用课后时间,布置一些同步阅读习题,把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分为一小组,让他们一起阅读短文,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说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每一位学生读完一篇短文后都说说读懂了什么,然后再由优秀的学

生来总结内容,因为学生的语言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更易于被学生听懂。这样,优秀的学生的解题,分析能力由此提高,其他学生的思维也由此被熏陶,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解答题。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学生的阅读量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背诵优秀诗文 60 篇(段)。可现实上,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读书是枯燥无味的,对读书提不起什么兴趣。所以我们语文老师除了平时有意识地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外,还可尝试以下的方法:第一,同步推荐书籍。在语文教学时,当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同类的或同作者的作品。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结合课文中的“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一句话和课后的资料袋,推荐学生读《城南旧事》。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读《城南旧事》的一小片段,让学生感受小英子和她的好朋友妞儿的不同的童年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利用《回顾·拓展》中的“课外书屋”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成本的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在读书中体会情感。第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小学生是很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的,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使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

他们的阅读热情。例如:开展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猜谜语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的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如在教学《晏子使楚》,可布置学生自己找伙伴,自导自演课本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还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的希望以上 4 篇教师工作心得体会范文能够帮到你,当然,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看更多教师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第四篇:观看永恒心得体会4篇

观看永恒心得体会一:观看《力量》《永恒》心得体会

前期,集中观看了反映革命时期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巨大贡献的教育片《力量》和《永恒》,观后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革命斗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我们幸福生活的缔造者,是我们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坚强基石。

在教育片中,我不止一次被沂蒙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淳朴情怀所打动,几乎是泪流满面地看完的,被一个个母亲用行动支持革命所感动,是啊,没有沂蒙老乡们送郎参军、献子入伍、救护伤员、传递情报、缝军衣、做军鞋、抚养革命后代,八路军将士,如何能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勇往直前,打败装备精良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百万独轮车支前大军,就像历史的车轮,以不可遏制的力量创就了奇迹般的历史。群众是伟大的,我默默地对自己说,作为一名党员一定要紧密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

翻开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可以清楚地看到,谁关心群众的呼声,依靠群众的力量,谁就能取得辉煌的胜利。当时,人民群众为何死心塌地为八路军运粮帮助八路军,就是因为他们心里有一个信仰,共产党能让穷人当家作主。这个信仰就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共产党也正是有了群众这块坚韧的基石才有了中国这美好的今天。如果不把人民群众看作衣食父母,违背人民的意愿,就一定会被历史淘汰。《力量》《永恒》,也让我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工作稍有感慨,古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欲成大事,必先赢得民心。中国革命的胜利来源于群众路线和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来源于群众路线和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同样来源于群众路线和群众基础,这是恒古不变的革命真理和中国共产党员孜孜不倦的实践基础与追求。也是我们观看教育片《力量》《永恒》,深刻学习和领会群众路线的原因和最终目的。

观看教育片《力量》《永恒》后,让人在感动与震撼的同时,理解了信念的价值与力量,我们要以史为鉴,珍惜革命先烈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沂蒙山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主义信念,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真正做人民公仆,同人民血肉相连,坚定理想信念,凝聚精神力量,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看永恒心得体会二:观看《永恒》心得体会(1114字)

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们学校全体党员集体观看了《永恒》纪录片,使我深深感受到在革命斗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我们幸福生活的缔造者,是我们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坚强基石。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怕吃苦认真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在工作过程中端正态度,多与家长沟通,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到及时准确真实的反应情况。

我们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她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成功之路。毛泽东同志强调,保持党和党员的先进性,根本途径是加强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把党员教育和锻炼成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可见,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失去了力量之源,偏离了共产主义的信念,我们党就失去了奋斗目标。

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因而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共产党员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所以能够威武不屈,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矢志不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许许多多共产党员所以能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都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激励。 在当今时代,理想信念与道德的缺失成为了一个社会话题,对于个人而言,建立正确的群众观、人生观、权力观,对于他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的执政党而言,要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的,就必须坚守共产主义信念,坚守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战胜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带领人民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继而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观看专题片《永恒》后,让人在感动与震撼的同时,理解了信念的价值与力量,我们要以史为鉴,珍惜革命先烈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井冈山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主义信念,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真正做人民公仆,同人民血肉相连,坚定理想信念,凝聚精神力量,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看永恒心得体会三:观看专题片《力量》《永恒》心得体会(734字) 4月25日下午,学校组织观看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片《力量》《永恒》,教育专题片《永恒》、《力量》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亲历者讲述,展现了沂蒙革命老区人民群众与党血浓于水的关系,折射出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浓厚的群众基础,诠释了老区人民革命精神的质朴与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部生动教材。

通过集中观看教育片,让我受到一次深刻的精神和信仰洗礼,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精神内涵,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改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党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一名共产党员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增强了学习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一定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以群众为鉴,认真“照镜子”,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足实际,以自觉行动推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群众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强化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通过观看教育片,我感受到了群众的基石力量,感受到革命时期党与群众血肉相连、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党的壮大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我们的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党。我认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改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党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意义重大。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去,自觉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以“实践”为最终落脚点,以群众为鉴,认真“照镜子”,了解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以实际行动建立与群众的紧密联系。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党员一定要做好教育工作,树德修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观看永恒心得体会四:观看《永恒》《基石》心得体会(1469字)

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们全体党员集体观看了《永恒》《基石》等纪录片,使我深深感受到在革命斗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我们幸福生活的缔造者,是我们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坚强基石.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怕吃苦认真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在工作过程中端正态度,多与群众沟通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到及时准确真实的反应情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西方反共浪潮甚嚣尘上,社会主义阵营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而我们党内、党员队伍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部分人“信仰危机”、“信念危机”、“信心危机”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不信马列信邪教,不信科学搞迷信,一部分人宗旨意识淡薄,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私心重,做事不是从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出发,而是千方百计地维护和谋取自己的“名利”,还有一部分人不能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组织纪律,不讲党性原则,自由主义、好人主义盛行,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有极少数党员思想政治变质,腐败堕落,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我们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她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成功之路。毛泽东同志强调,保持党和党员的先进性,根本途径是加强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把党员教育和锻炼成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可见,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失去了力量之源,偏离了共产主义的信念,我们党就失去了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因而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共产党员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所以能够威武不屈,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矢志不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许许多多共产党员所以能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都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激励。 在当今时代,理想信念与道德的缺失成为了一个社会话题,对于个人而言,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他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的执政党而言,要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的,就必须坚守共产主义信念,坚守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战胜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带领人民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继而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观看融艺术、教育一体的专题片《永恒的信念》后,让人在感动与震撼的同时,明白井冈山的光荣奇迹是在革命先辈在强烈信念的支撑下所创造的,理解了信念的价值与力量,我们要以史为鉴,珍惜革命先烈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井冈山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主义信念,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真正做人民公仆,同人民血肉相连,坚定理想信念,凝聚精神力量,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篇)

第一篇

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第二篇

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通过对这些经验的借鉴,使我更自信,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做题,看到他们全队,并且很有积极性,我看到后会很高兴。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我会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第三篇

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教师,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人文知识,如社会、心理、信息技术等,力求知识全面。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提高了,对教育教学工作才更加热心,态度才更加积极向上。

一、时刻警醒自我

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成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有效教师们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总是保持着真诚、热情、乐观和积极,他们十分乐意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钱梦龙老师说:教师只有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这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名师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和培养不宪政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开敞胸襟,乐于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埋诚相对,相互扶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长者、名师的指名和帮助,团结的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永远大于个体。

豁然大度,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同行相轻"也同样是一名有效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不断的自我反思,不断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三、立足本职,做好工作

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由于教师的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为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美满人生铸造坚实的基石。

用心育人,建立平等关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关心。教师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给予关怀。因此,教师要学会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难处与烦恼;要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沟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无怨无悔!对教学过程负责。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要坚持经常学习时事政治、专业理论等;要多听课,虚心请教,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教学艺术;每上一节课,都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未来负责。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就会影响其它环节,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因此,教师要立足当今,放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充当人梯,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千秋大业负责。对学困生负责。帮助学困生是教学工作的重任,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在教学上、情感上应给予特殊的关顾,如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四篇

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爱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职责。这不正是经常教导我的思想吗?要全身心的把爱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孩子?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吗?细细品位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不禁让我感触:“区分职业的爱和私人的爱”。教师也是普通人,整天把“爱”挂在嘴边,到底爱孩子的覆面有多大,爱到什么程度?教师行为是否与说的相一致?

那教师对学生的爱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又该如何来理解呢?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是呀!任何一个人爱的付出,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博爱”不仅会把人累死,更把教师的职责范围扩大。这些词语,让我感受到了清新与自然,诚恳与真实,科学的思维方式下“爱”的理解。

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作为教师不可避免的会有私人的情感选择倾向,但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平凡的工作中付出自己的爱,这就是教师必须做到的职业的爱。

在今天似乎教师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好在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有了它就为我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给我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100个例子,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四个方面入手,做了专业化的展示:

1、 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

2、 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

3、 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

4、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

5、 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

6、 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

7、这可能是特点而非缺点。

8、我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

王老师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无不体现了王老师的睿智和深邃。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读了王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也许能找到一些启示。

首先教育是一种服务,教师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服务。作为教师心怀服务思想,才可能走进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其次,还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再次,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

上一篇:高电压技术第1章习题下一篇:邓东红8月份月清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