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发展趋势范文

2022-05-23

第一篇:变化发展趋势范文

申论:互联网的发展及变化趋势

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背景及变化

我国1987年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这标志着我们迈入互联网时代。从1997年到2006年,不到10年间,我国网民人数从62万上升到1.11亿,增加近180倍。

自2005年开始,一个陌生的名词—“博客”频频进入大众的视野。许多网站推出博客频道,展开博客大赛。2006年2月13日某知名女影星在新浪网博客的点击量突破1000万。建博客、看博客的热潮,在网民中持续升温。“博客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互联网发生的新变化。

近年来,随着一些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互联网的面貌已是今非昔比。对此,有的学者作了这样的概括: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过去是互联网1.0时代,表现为网民主要通过网站来获取信息;现在是互联网2.0时代,表现为网民与网民之间平等交流,信息在网民之间自由发布、流通。打个比方说,过去的互联网,就像大家共读一本书,网民们只能围着少数的网站转,从它们那里得到信息;现在的互联网,就像每人都自己写书,然后互相换着看,每个网民都可以轻松拥有一个自己的“网站”,自主地发布信息。这样的概括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但它对互联网新变化的描述确有合理之处。

概括来讲,目前互联网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博客的大行其道。博客英文为BLOG,说白了就是你在网上的一个日记本或私人空间,一切由你作主。每天用几分钟,写下当天值得记录的人和事,发几张对你来说有趣或值得纪念的照片,等等。任何一个网民,只需要几分钟时间就可以在网上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博客,抒发自己的感受、看法。据统计,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中国博客数量有1600万,而预计2006年年底中国博客数量将达到6000万。

二是播客的出现。播客一般人可能不熟悉,但是你可以把它看做是博客的“升级版”。博客是自己写东西,播客则是自己录和拍东西。如果说博客是个人网络报纸,那么播客就是个人网络电台和电视台。由于提供的信息量大,播客很有代替博客的潜力。2006年我国播客数量预计将达到50万。

三是即时通讯的广泛应用。即时通讯是指网民之间通过相应的软件实现文字、声音、视频等信息的实时交流。它比传送电子邮件所需时间更短,又比拨电话更节约、方便,是目前最方便的网络通讯方式。大家熟悉的“QQ”、“MSN”等都是即时通讯软件。只要拥有一个QQ号,就可以同亲朋好友保持即时的联系,十分方便迅捷。2005年我国即时通讯用户达到8500万,并且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预计今后几年内,即时通讯将会超过电子邮件,成为网民最广泛使用的通讯手段。

四是对等联网的使用。“对等互联”听上去特专业,但理解起来并不难。很多人叫它“P2P”,意思是“伙伴对伙伴”,也就是说,不通过网站,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进行数据的互传共享,让高速下载、海量下载成为现实。近年来得到广泛使用的下载软件“电驴”、“电骡”和BT等,都属于对等联网技术的使用。

五是RSS的崭露头角。RSS是一种阅读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译名,但并不妨碍我们去使用它。形象地说,它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邮递员,不停地把我们订阅的报刊送上门来。有了RSS,我们就可以自己订阅感兴趣的信息,不用一个网页一个网页地去找了。而且一旦信息有了更新,它还会主动提醒,再也不用我们反复刷新网页了。

六是互联网本身的“硬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是“道更宽”了。几年前,大多数网民使用的还是速度慢、不稳定的电话拨号上网,而今各种宽带迅速普及。2005年我国宽带用户已超过5300万。一个是从“有线”到“无线”。无线网络和手机上网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摆脱线缆的纠缠,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在线,互联网成为随身携带的工具。而且,互联网本身也在更新换代之中。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CERNET2)已经正式开通,速度和容量都有巨大的提升:速度提高1000倍以上,传输一部电影不到一秒钟;地址容量从2的32次方增加到2的128次方。有人戏言:世界上每一粒沙子将都会有一个IP地址!新技术的应用,各种软硬件的整合,使得互联网的面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进一步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二、发展互联网的意义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正式开通运行。这是我国网络发展史上的一个大事。从此,普通公民可以与中央政府“零距离接触”,标志着政府上网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之深。

现在,很难设想离开了互联网,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虽然互联网的应用也就是十来年的时间,但它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乃至于思维方式都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了。很多人了解信息,他们直接去新闻网站、娱乐网站;学习查资料也不用总去图书馆了,“百度”一下收获就很大;嫌逛商场人多,可以去网上商城,价廉物美还送货上门;什么水电费、电话费、煤气费,以前缴费要排队,现在鼠标一点就轻松搞定;亲朋好友就算远在大洋彼岸,也不用担心高额电话费,QQ、MSN随时聊天,还可以视频;写写博客、上传自己录制的音频视频,没准哪天还真能一举成名呢……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更快捷方便,让我们的一些梦想更容易实现。

不单是个人,我们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深深地打下了网络时代的印记。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发展,网络也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新途径。2006年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通自己的博客,与群众进行即时的沟通和交流;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强调群众通过互联网给政府工作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从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对政府的期待和鞭策。

三、互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让我们看到的并不仅仅是笑脸,它更像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与舒适,同样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无奈甚至陷阱。

一是网络不文明行为令人生厌。只要是经常上网的人,几乎都会遭遇如垃圾邮件、强制弹出广告等网络不文明行为的侵扰。这些骚扰行为看似小打小闹,但实际上给我们带来的损失并不少。据统计,垃圾邮件给我国国民经济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60.69亿元人民币。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有的人在网络上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混淆视听;有的人在网络聊天室相互谩骂,使网络风气变得低俗;还有的人制作、传播网络病毒,盗用他人网络账号,传播他人隐私,让广大网民深恶痛绝。

二是黄色淫秽信息令人担忧。黄色网站大量传播淫秽色情内容,以极其不健康的手段污染着网络空间。目前互联网上色情网页已经超过3.8亿个。这些黄色

网站、网络色情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尤为严重,一些青少年因受网络色情内容的影响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是网络欺诈等犯罪行为令人气愤。在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交易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欺诈行为也日益增多。比如,近来网上频频出现一些假网站,它们假冒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的正规网站,通过骗取用户账号密码而牟利,这种诈骗网站被称为“钓鱼”网站。网络诈骗呈现出案发数量与涉案金额大幅增长的趋势。

四是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对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他们利用互联网,无中生有,以偏赅全,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集中攻击中国GCD的领导,攻击我国的新闻制度、司法制度,妄图搞乱我们的社会,破坏我国的稳定。

五是不法软件对网络安全破坏严重。

四、加强互联网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2006年4月,在北京市少年劳教所举办的“网络不健康内容毒害与后果”专题报告会上,5名正处于花季的失足少年,用亲身经历控诉了网络不健康内容对他们的毒害,深深震撼了在场的近300名网站高级主管、编辑及网吧业主。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肩负起社会责任,配合政府部门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创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一场强调自律的“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热潮席卷神州大地。

第一,加强监管及立法。互联网的复杂性,使得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会对其不加引导、放任不管,区别只是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号称“自由之国”的美国,虽然没有专门管理互联网的法律,但却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互联网实行严密的监控。法律授权政府或执法机构可以截取嫌疑人的互联网通信内容,网络公司有义务向政府提供网络用户的有关信息和背景。法国的网络管理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在电子商务的诚信及数字签名、互联网通信的安全管理等方面均有立法,并实行实名上网,个人在网络公司登记的资料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在新加坡,对网络监管比较严格,设立了专门机构监控网络有害信息,要求内容提供商履行对色情、政治、宗教、种族方面的有害信息进行过滤的义务,对黑客、垃圾邮件、非法下载等行为的惩处非常严厉。当然,如何真正做到对互联网高效有力的管理,现在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有1亿多,居世界第二,并且还在快速增长。对如此广阔的虚拟空间进行管理,确实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应该说,从互联网产生初期开始,我国政府就十分重视互联网管理问题,在信息安全、域名管理、网络新闻发布等方面都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互联网本身开放、高速、海量的特点,网络技术处于不断的迅速发展中,使许多问题还难以很快得到解决。在互联网管理方面,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是体制。近年来,中央适时提出了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目标,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职责。现在的关键,是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要求,切实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可喜的是,有些地方已在管理体制方面做了有益尝试,成立了专门的网络综合管理机构,加大了网络监管的力度。

我国加强对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公约主要有:《文明上网自律公约》(2006年4月);中国互联网版权自律公约》(2005年9月);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2005年7月);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2005年5月);互联

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2005年3月);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2005年3月);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2004年6月);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2003年7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年12月)。

第二,在互联网从业者和广大网民中间,积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切实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新风。进一步推进行业自律,引导人们从自身做起,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加快互联网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既做到有法可依,又加大执法力度。

第三,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技术研发。“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没有技术的保障,管理往往也会落空。需要加强对网络防病毒技术、防火墙技术、防攻击入侵检测技术、不良信息监控过滤技术、加密与认证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等的研究和开发,培养这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以应对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需要,构筑起有效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总之,只要我们高度重视互联网的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建立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运用适应互联网特点的管理方法,就一定能够既大力促进互联网的应用,又保证其健康发展,从而使互联网真正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得力助手和良师益友。

第二篇: 从铁路车流的变化分析编组站的发展趋势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 要:分析了铁路货物运输车流的流量和流向的变化,并将影响铁路枢纽中编组站的设置及其作业特点、车流组织方法和编组站的布局、站型选择、能力协调和优化列车运行组织进行了探讨,同时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车流;编组站;站型;布局;能力;组织;铁

中图分类号:U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XX)06—0338—0

2我国煤炭、石油、粮食、木材等资源的分布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流量及流向比较明显而稳定的铁路货流,其主要流向是由北向南,由西向东,比较稳定而且主要集中在主要大干线上,货流的特点决定了大宗车流主要集中在大干线上,对始发直达列车和技术直达列车的组织极为有利。目前全路直达的比例接近50%,随着近几年铁路运输货物主要品类和流量、流向的变化,车流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这必将影响编组站的数量和规模。

大宗物资的比重有所下降,由于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 铁路的煤炭运输量不可能再出现大幅度的增长,据预测,XX年的铁路煤炭运输量将占总运量的

43、2%,较1997年的

43、5%下降了0、3个百分点,其次我国的钢铁工业已有追求量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高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量的增长十分有限,冶炼物资的铁路运输不会有较大变化,其他诸如石油、粮食、矿建的运输量的增幅十分有限。总之,在今后的几年中,铁路大宗货物的增长速度将明显趋缓,其铁路运输量占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初步预测,到XX年,将从目前的90%左右下降至85%

高附加值快运货物运输量和集装箱增长加快,预计至XX年将分别占铁路运输量的5%左右,受货流变化的影响,车流结构亦发生较大变化,预计至XX年全路日均装车数91 300辆,集装箱和高附加值快运货物车流分别增加到8 200辆和5 000辆,煤炭的装车量达35 000辆左右,按现有的空重车比28%~28.5%计算,至XX年日产空车为25 000~26 000量,日产总车流为

11、65万辆。从国家“十一五”路网规划知,我国东部地区的重点是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的建设,对货流和车流的影响不大,中西部重点为区际通道的建设将影响到有关编组站,但从总体上说,车流去向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编组站的影响主要为作业量的影响。

根据货流的特点,加大大宗货物重载直达化,加大适箱 货物集装直达化和高附加值货物快速化运输组织力度,挖掘技术直达组织潜力,最大限度减少车辆有调中转次数,加速机车车辆周转,缩短货物送达时间,提高铁路货物运输质量和整体效益。预计至XX年,随着车流量的增加,组织措施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集装箱应有60%以上能够组织以班列形式为主的始发直达,快运货流也应有50%能够组织始发直达快运。但大宗物资始发直达和空车直达占日产总车流的比重较目前略有所下降,再加上市场要求最大可能地随到随装,给编组站大宗物资始发直达列车的组织增加了难度。

3.1

编组站技术直达列车的组织是车流组织的核心,编组站作业量的大小是其设备和确定规模的基本依据。我国目前已形成了49个编组站的总体格局,按其在路网的地位和作用,全路有路网性编组站15处,区域性编组站和地方性编组站各有17处,且全路路网性编组站15处均分布于中东部地区,西部12处编组站中没有路网性编组站。从站型和规模上,采用双向编组站22处,占44.9%,单向27处,占55.1%,双向编组站中主要车场呈纵列式的三级六场和三级五场有8处,在单向中编组站中,主要车场呈纵列式的三级三场和三级四场有11处,主要车场呈二级三场和二级四场有16处, 以上共有35处,为我国的主要编组站站型。在现有的49个编组站中,共设车场210个,到发场平均每个车场6.54条线路,调车场平均22.22条股道。站型选择的不同,其解体和编组列车的作业流程及走行距离差异很大,继而影响到每列车的改编效率和车站的能力。借鉴国外编组站的发展经验,单向双溜编组站图形较双向编组站具有交换作业车方便,用一套现代化设备即能实现全站作业现代化的特点,应以单

3.2

按目前的编组站的布局,同一方向编组站的距离,相邻路网性编组站平均距离为498km,相邻区域性编组站的平均距离为424km,相邻地方性编组站的平均距离为413km,西北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5%,但无一处是路网性编组站,而且分布距离普遍较近。随着铁路运输设备的不断改进,机车车辆、线路和信联闭设备的完善,列车的速度不断提高,运行时间的缩短,列车向高速、重载、长距离的运输方向发展,由于编组站的距离近,列车解编次数势必增加,延长了列车的中转和车辆的周转,影响了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编组

3.3

提高编组站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驼峰作业能力,编组站的核心设备即调车设备,主要包括调车场、驼峰和牵出线, 编组站的站场规模一经确定,依靠增加股道方式括能几乎不可能,只有依靠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解编能力,才能满足运营要求,驼峰自动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编组站的作业水平,解体效率的高低决定于溜放部分的调速设备,实践表明,对于驼峰溜放车辆的速度控制,峰下咽喉间隔制动区使用减速器,调车场车辆连挂区采用减速顶最为有利,即根据我国铁路驼峰的要求推峰速度较高和连挂速度较低的特点及技术装备的情况,采用减速器加减速顶的点连式调速制式有利。

编尾是限制驼峰作业能力的关键部位,为使编组站的最终能力和驼峰解体能力相匹配,在调车场尾部采用道岔号码小的对称道岔及线束布置,道岔控制区采用微机集中,设计多条平行作业进路数和足够长的牵出线,在担当多组列车编组任务较多的编组站设置辅助车场和箭翎线。也可将调车场的部分线路设为编发线,使部分列车从调车场直接发车,减

编组站作为列车的加工工厂其主要任务是编组直达、直通和其他列车,保证路网的畅通,为提高运输效率,应以开行长距离的直达列车为主,目前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大宗货物组织始发直达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加,部分无调中转车不再经由编组站,且新线分流后去向相对分散,技术直达 列车的组织难度也将增加,因此编制出 符合长距离直达列车的编组计划,合理优化车流路径显得尤为重要。长距离直达列车具有解编次数少,货物送达速度快,货物安全性高,运输成本低的特点,它既是货主的需求,也是提高运输效率的重要的组织形式,这也是今后编组站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工作。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几年中,在路网结构的变化和铁路运量增幅不大的情况下,我国的编组站在数量上不宜再增;从站型上,除少数特大型路网性编组站宜发展双向三级外,远期改编作业量在10 000辆以上的可以发展成双向站型,远期改编作业量在10 000辆以下的应以采用单向型为主;从技术水平上,大力提高始发直达和技术直达的比例,从编组站的能力上,提高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水平,充分发挥编组

[1]

中国铁道出版社,XX,.

[2] 社,197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铁路车站及枢纽术语[M]XX: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

[4]

M

M

XX:人民铁道出版

XX:

路“十五”规划战略研究[M

XX:中国铁道出版社,XX.

第三篇:从当代居住模式的变化谈住宅设计的发展趋势

[摘要] 住宅是所有建筑中最基本的建筑类型。住宅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消费热点并开始向支柱产业发展,住宅的发展趋势必将对社会经济的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与西方建筑师所进行系统深入的住宅设计研究相比,我国建筑师对人们居住模式研究不足,住宅设计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上问题严重的制约了我国住宅的快速、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形式下居住模式所产生的变化,引出住宅设计理念和体系所应发生的相应改变,进而探讨未来住宅可能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居住模式 住宅设计 设计体系 发展趋势

[正文] 住宅的居住模式是为了适应人的生活起居行为而相应产生的住宅空间、结构形式以及相关建筑模型。它是一种标准化的建筑理论图式,是决定住宅设计的一种思维体系和方式。它包括住宅的布局模式、空间模式、使用模式等诸多方面。

住宅的居住模式作为一种思维体系和方式,它有自己的理论依据,是住宅设计应该遵循的普遍原理。因此我们研究住宅居住模式对住宅的影响就必须考虑住宅居住模式的理论性,因为不同地区的住宅形式各异,只有掌握了住宅居住模式的共性,我们才能在住宅设计中举一反三,创造出适应各地区各阶层人使用的住宅。

在不同时代,社会对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产生不同效用,科技和经济水平要求居住模式能够与其相匹配,我们研究未来住宅的发展趋势实际上也就是分析住宅居住模式的时代特性对住宅发展的影响作用。

我们在住宅设计中应该掌握居住模式的以下五个属性,并从中总结出未来住宅可能的发展趋势:

1.居住模式的经济性对住宅发展趋势的影响

1 不论任何时期,在居住模式的基本属性中,经济性始终是第一位的,这也是住宅作为一种消费性产品所存在的本质属性。而居住模式的经济性不仅作用于住宅使用者个体,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居住模式的经济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针对住宅使用者,居住模式的经济性必须保证住宅使用者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能尽量减少支出,以较少的代价获得较大的功能性。第二是针对整个社会,通过合理的居住模式,为社会节约土地和能源。以下,将就这两个方面讨论一下居住模式的经济性及其对住宅发展趋势的影响。

1.对于住宅使用者而言,购买和使用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住宅面积、结构、性价比是否合理,使用系数是否过高以及使用过程中是否会因为不当设计而带来物业费用的增加等住宅使用者关心的问题上。特别是我国于2007年实行了新建居住小区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总面积需占小区住宅总套型建筑面积的70%以上的规定,大量小户型的出现使住宅设计更应考虑居住模式的经济性,在有限的面积内提高住宅的功能和品质。

现代住宅建筑结构使用比较多的是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如果是多层,选择砌体结构则经济性较强,也就是承重与分隔功能兼顾。框架则比较灵活,可以较好地进行再分隔。

在以往某段时期内,住宅设计过多强调“大客厅”,导致客厅面积过大,而且因为与餐厅、过道的衔接不当,造成大量交通面积的浪费,给使用者带来损失。另外,由于前几年“欧陆风”肆行,建筑师花费了大量精力和金钱在外墙的装饰上,而忽视了住宅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合理性,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购房者的不必要支出,还直接导致使用过程中后期投入的增加。

2.住宅模式的经济性对于社会来说主要反映在节约自然资源上,包括节约土地和节约能源。我国是人口多、资源少、土地紧张的国家,要着重强调资源节约型经济和资源节约型消费,并努力使资源利用形成良性再生循环系统,在住宅建设中主要应提倡大力节约土地和节约能源。

2.1 节约土地。节约土地是我国国策。在住宅小区规划的节地措施是合理提高建筑密度,具体节约用地办法是:适当增加层数、加大建筑长度,合理降低层高、缩小面宽、北向退台、巧妙利用边角地以及布置东西向住宅等。同时,降低层高对节约土地很有好处,特别对高纬度地区效果更为明显,此举还能节约建材与能源,从而降低建筑造价。据分析,层高每降低10cm,可减少投资约1%,增加建筑面积1~3m²。

2 2.2节约能源。节能也是国策,节能主要指节约供暖的能源。对于住宅而言采用高效的围护结构是墙体保温的关键。

节能的另一方面是节水与节电。要大力推广已开发的水、电新产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与沼气能等。

虽然节地、节能措施都会给开发商和业主增加一些费用,但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因为居住模式的经济性不仅体现在保证个体的最大利益上,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的综合效益,在个体与社会之间达到平衡。因此,我们住宅模式经济性对未来住宅发展趋势的影响就体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全寿命费用分析与评估上,决不能将资源、特别是非再生资源在一代人身上用竭而使后人处于资源贫乏的境地,给子孙后代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应该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期望。

2. 居住模式的舒适性对住宅发展趋势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舒适程度的要求提高,因此本文所提及的居住模式的舒适性指的是其广义范围的概念,应该包括生理和心理的舒适程度,从这一点上看,提高住宅舒适性应是未来城市住宅发展应该解决的问题。

住宅内居住生活要获得舒适的效果,必须使不同的功能空间既有较好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一点在当前的住宅设计中基本都能够得到较好解决。而功能空间的尺度也是生活舒适程度的影响要素,在这一点上,建筑师们往往因为“大”与“小”,“多”与“少”的矛盾而把握不住分寸,影响了住宅的舒适性。此外,为了增加建筑容积率,建筑师不惜改变房间合适的比例关系,有的房间长宽比超过2,不但得不到充分日照而且狭长而不好布置家具。特别是厨房,过分狭长,会引起因单向往返重复而感觉疲劳。目前市场上80—120m²三房两厅户型很畅销,就是因为它为用户提供了适宜的空间数量和面积。一般来说,不同功能空间的房间根据使用者的经济状况和使用频率应该有相应的尺寸,这样能使家具布置得当,人的活动方便。

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私密性以及在住宅楼内设置交往空间,增进邻里的关系融洽也是获得舒适度的必要条件,是对住户心理需求的满足。现代住宅对住户的心理需求还不是特别重视,往往因为强调住宅的功能、形式而忽略了对住宅私密性的尊重,而且因为设置交往空间会因为大量的附加设施而导致成本的增加,因此这一部分往往被开发商省略,这也是对住户心理需求的一种不尊重行为。

虽然当前我国住宅模式其舒适性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居住者的要求,但是可以 3 相信,只要建筑师、开发商充分重视,随着住宅的发展,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 3. 居住模式的适应性对住宅发展趋势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住宅的观念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首先是在市场竞争下,人们对于住宅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利和范围,这一点与计划经济下的被动接受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要求未来的住宅要能紧密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人们的需求。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购买力的增强,人们的生活习惯在不断变化,家庭结构日趋简单,而且再次置业周期明显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居住模式必须具备良好的适应性,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居住模式的适应性要求包括以下两点:一要能适应市场的要求,二要适应家庭结构的变化。

3.1 当前住宅供需己从福利分配转变为市场行为,消费者对住宅有了更大的选择权,而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接受,而住宅设计还不能适应这种转变,从而导致居住模式不能适应不同类型、不同经济收入家庭的需要,无法向社会提供不同面积标准、不同平面布置,不同类型的住宅,如老年人、残疾人、多代人以及单身住宅等,结果导致居住模式的适应性问题。过去建筑师在对住宅类型的考虑上,过于重视大而全,一种户型针对所有群体,缺少个性化服务。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住宅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希望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空间得到不同的居家享受,因此这就对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住宅设计中,除了对以上所提各种特殊住宅充分考虑外,对于一般住宅,也要根据项目初期对住宅使用者的初步定位,得出住宅使用者的类型,进行生活习惯的粗略描绘,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创建不同的居住模式,以满足不同类型人群个性化的需求。

3.2 居住模式的适应性包括可适应性和可变性,既能满足居民对平面布局的不同要求,又能随着家庭生命周期变化或家庭生活行为的改变进行相应的调整。目前情况来看,可适应性比较容易满足,而可变性则存在较大问题。居住模式的可变性是针对目前社会上住宅使用周期变短,家庭结构变化加快的趋势而出现一套房子要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家庭结构的住户需求的新特性。要满足住宅居住模式的可变性首先要选择灵活可变的大空间结构体系。目前在经济技术发达地区常用的大柱网的框架结构体系、大开间少内纵墙的板墙体系、大空间的板柱体系,而较不发达地区也有采用纵墙承重或成简形的小开间砌体结构体系。可变性的另一个关键技术是方便拆装、轻而经济的分隔墙体,这些轻质墙体可在楼 4 板任意位置上布置,形成多种分隔的空间布局。可变性的另一个难点是设备管线、电器插座与开关、灯具、散热器等的再调整。日本百年住宅体系是采用架空地板,将所有设备管线敷设在地面架空层内;荷兰马托拉体系则设计了专用加强聚苯地面填块和工字钢隔断基座,填块上下设有凹槽,上槽敷设冷热水管,下槽安排下水和煤气管,而基座两侧布置电气管线和插座,较好地解决了管线的更换与调整;德国则生产管束墙,将所有设备管道集装在专用墙体上,但仍有水平管道连接问题。总之可变性比适应性难度更大,更容易造成住宅与使用者需求之间的矛盾,满足可变性要求需要工业化的部件来满足。

当前我国住宅设计体系僵化,在住宅适应性方面难以做出及时回应,因此改进住宅设计体系,提高住宅适应性将是未来城市住宅的发展趋势之一。 4. 居住模式的安全性对住宅发展趋势的影响

自古以来,住宅就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的避护场所,而今天,我们对住宅安全的理解远不止于拒敌防贼,而是将居住模式的安全性分为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的两大方面。

物质的安全性应该包括日常安全和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日常安全主要指幼儿和老人的起居安全,表现在防火、防盗、防滑、防坠等方面。特别是当前建筑形式千变万化,建筑规范对于许多的新的建筑形式缺乏相应要求,如凸窗等,因此,住宅设计应该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保证居住者安全。除此之外,住宅的结构安全也很重要,主要体现在结构的稳定性和抗地震力破坏的可靠性。

精神的安全性主要是防止视线干扰与噪声干扰。视线干扰产生于入户没有过渡空间,使走在楼梯间的外人的视线能长驱而入;点式住宅或高层塔楼的前后套由于距离过近而开窗位置未错开,就会出现目光对视;外廊住宅靠近外廊房间常可透过窗被人窥视;还有楼层退台后,下层住户在平台的活动有时会被上层居民的目光监视等情况都应设法避免。住宅内环廊、外廊发出的噪声,以及楼板、分户墙隔声效果不佳都会对住户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与不舒适感。

居住的安全性是住宅最基本的属性,但同时它又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产生新的内容的,因此研究住宅发展趋势不能忽视不同阶段安全性的不同要求。 5. 居住模式的科学性对住宅发展趋势的影响

居住模式的科学性应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有效改善住宅性能,提高居住舒适度而提出的住宅新特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并不断配套完善;二是进行科学研究,

5 使成果能转化为生产力,并提高智能化水平。

5.1 推广应用“四新”。

“四新”应用绝不是为新而新,而是为了提高住宅的功能质量。在结构方面应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大跨度预应力叠合楼板等;在墙体方面应用混凝土小型砌块等;在轻质隔墙方面采用菱苦土水泥纤维轻质隔墙、膨胀珍珠岩空心条板隔墙、纸质蜂窝夹心木隔断等。在厨卫设施方面选用成套厨具和配套的排油烟机、变压式排油烟道、成套洁具和配套的淋浴盆和洗衣机盘等;在门窗方面采用多功能入户门、折叠门、阳台落地窗等;在给排水方面选用铝塑管、塑料排水管系列、立式排水接头、多功能地漏等;在防水方面应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氨脂防水涂料及配套材料等。通过采用这些新材料新技术来达到以上所述关于住宅舒适性、安全性、适应性的要求。

5.2 应用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是保证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等的重要支撑。在安全防范方面采用住宅入口对讲系统的电控总门和楼宇对讲可视系统、自动防火、防煤气泄漏、防盗报警系统、紧急求救系统;在节能供热方面应用设备管线集中化、组装化灵活的供热系统;在电子技术方面应用自动控制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家庭烹调自动控制系统、节电节能的自控系统、三表运转计量系统、家庭信息网络系统以及电脑软件管理系统等。

居住模式的科学性是一个长期探索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居住模式的所有属性中,科学性的变化最快,更替周期最短,因此它对发展趋势带来的影响变数也最大。掌握住宅的科学性需要建筑师对科学研究最新前沿的成果有一定的了解,并争取应用到住宅实践当中。

6. 综上所述,未来城市住宅设计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6.1 住宅设计要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向社会提供多种类型(青年公寓、老年公寓、多代居住宅、残疾人住宅、独身住宅、综合住宅等)、多种标准(面积、设备、性能等)和多种套型模式(大厅小室、小厅大室、南厅、北厅、跃层等)的住宅,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职业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家庭的需求。

6.2 住宅设计要以人为核心,以居住实态调查为依据,掌握居民对住宅使用状况的意见和潜在意愿,提出符合现代居住生活行为的平面布置,合理组织各个功能空间,做到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尺度适宜,空间利用充分。

6.3 住宅厨房、卫生间要按家庭炊事活动、卫生活动和人体工效学进行设计:依操作顺序配套布置设备、设施;综合、隐蔽敷设各类管道;有效排除油烟

6 废气。

6.4 为实现住宅具有灵活性、可适应性,提倡采用大开间和大空间的新型结构,并开发轻质可拆装分隔构件、装饰装修材料和组合家具.为居民参与设计、自行改造以及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6.5 积极发展适应地方条件,符合模数协调原则的工业化建筑体系。推广应用新型、热工性能良好的墙体材料,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6.6 采取措施使住宅室内的声、光、热、空气等物理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完善住宅庭院绿化、建筑小品、游乐设施与休闲场地,保护与利用基地的生态环境,创造舒适、卫生、方便、安全的室内外居住环境。

6.7 住宅以建高层为主,同时结合所在地区的城市性质、技术经济条件和建筑密度指标等因素选择合理建筑层数,以获得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6.8 贯彻不断提高住宅建筑科技含量的原则,鼓励和推广应用己有成效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开发新型的可供再分隔的结构体系、系列化成套厨房设备与卫生洁具、节能的供热系统、节电节水的自控系统、家庭信息与保安防灾系统等,使住宅建筑具有一定的智能化水平。

6.9 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地方建材、建筑特性等,创造具有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住宅建筑风格。

由于论文篇幅所限,文章仅仅提出了当前住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法,展望未来趋势,希望可以为今后的住宅设计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框架与思路。 [结束语] “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这是《黄帝宅经》的开篇语,简简单单几句话道出了人与住宅密切的关系。住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从住宅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就随人类生活需求的提升而演进,随居住模式的改进而变迁。任何一个朝代的住宅,它都是时代的反映,是当时人类居住模式的体现。居住模式的变化影响着住宅的发展,但它并不会直接作用于住宅,而是对建筑师,对住宅设计理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建筑设计本身就带有较强的预见性,建筑师理解的深入、设计理念的成熟、设计体系的完善都会对住宅产品的更新进步起到至观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房地产发展方兴未艾的时代,我们希望通过此文能粗略的探讨当代城市住宅的发展趋势,提出关于城市住宅设计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能够为中国住宅设计水平的提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7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等.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 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3] 潘宜,洪亮平.居住建筑.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4] 王小广,高国力,樊彩耀.住房体制改革.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5] 余琪.住宅设计应面向市场经济.住宅科技,1998,(9):10-12 [6] 杨国纬.师从民居,服务居民.福建建筑,1998, 61(4): 24-25 [7] 孙克放,更新理念,拓展思路,设计新一代小康住宅,建筑学报,2000,(4):8-11 [8] 关瑞明.住宅的类设计模式.建筑学报,2000,(11):40-41 [9] 田彦旭.浅谈住宅设计中的住户参与.新建筑,2001,(2):13-15 [10] 苗洪晋.浅谈住宅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山西建筑,2001,(4):5

作者:花旭东

褚雪峰

时俊岭

作者单位:河北九易庄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第四篇:澳洲留学申请趋势最新变化

文都国际教育官方网站:http:///

澳洲留学申请趋势最新变化

想留学澳洲的小伙伴们清楚现在澳洲留学申请趋势吗?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楚的了解现在申请院校的情况,文都国际教育留学顾问为大家总结了如下澳洲留学申请趋势。

澳洲留学申请时间提早

以往澳洲留学申请学校的时间相对比较灵活,没有严格的截止时间。但如今,一切都要趁早,越早越好!澳洲留学申请至少提早一年开始准备,也就是说需要在更早的时候就要规划未来留学的学校和专业了。相信关注澳洲留学的家长们肯定听说过16年年底蒙纳士大学对中国学生发出的致命一击:2017年7月开学的本科/研究生的商科课程全部满位!所有学生手中拿着的还未接受、有条件的offer全部失效!2018年2月的商科入学也快满位!所以,澳洲留学申请时间一定要提早。

澳洲留学申请材料更复杂

成绩单、在读证明、毕业证、学位证,多数澳洲留学生比较熟悉、能第一时间准备好的澳洲留学申请材料也就是这些。近年来,随着中国学生申请澳洲学校越来越多,澳洲院校对于申请材料的要求也是越来越严谨。

相比以往,成绩单中的一项评分标准的说明也引起了学校的重视。除了百分制的评分方式,成绩单中如有“优秀”“良好”等五级制的评分标准和“合格”“不合格”两级制的等级评分标准,请务必请学校确认是否有此类说明并附在成绩单后面作为补充。

关于一些特殊专业需要的课程描述,请学生一定要按照学校的要求来准备中英文版本。除了墨尔本大学对于学生personal statement的执念,澳洲越来越多的学校针对各个专业也提出了需要PS的材料,有一些甚至还需要推荐信作为辅助。如悉尼大学的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和蒙纳士大学的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最新规定需要学生提供个人陈述作为申请的必须材料。

如今的学校更多的是希望看到学生自己的想法:为什么澳洲留学申请这个专业?未来这个专业能带给他们什么?这就需要学生非常清晰的了解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以及未来发展。对于一些需要提供作品的专业申请,学生也请一定要根据学校的要求来准备作品集。清晰的作品标准和充裕的准备时间才能让你的作品在众多的申请中体现出你的优秀,拿下offer。

澳洲留学申请要求会更高

说完了澳洲留学申请材料,接下来就说到申请环节的最关键最核心的一项要求—分数。澳洲相比于其它国家,会更加注重中国学生的成绩,对中国学生的成绩认可也会更高。有着多年经验招收中国学生的澳洲大学更是知道中国“211”“985”大学的名单,对于这些国内学校的录取条件会比非“

211、985”来得宽松一些。

除此之外还针对国内组成的中国顶尖大学间的高校联盟—九校联盟(C9)做出了一些分数上的调整。如墨尔本大学商学院对于C9的平均分要求为80%,对于98

5、211的要求则为85%,而对于那些非98

5、211文都国际教育官方网站:http:///

文都国际教育官方网站:http:///

的学生的要求则高达90%!悉尼大学的商学院从16年6月份开始,对于非211大学的学生GPA由原来的83%升至85%,部分课程的雅思成绩也有0.5分要求的提高。各个学校的录取要求反馈出的趋势就是,分数要求只会越来越高。与之对应的英语语言成绩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澳洲留学申请趋势如上,各位同学如果想留学澳洲,文都国际教育留学顾问提醒大家尽早准备澳洲留学申请材料,早规划,早申请,早拿下院校的offer,以免由于各种情况,而与心仪的院校擦肩而过。

文章来源于文都国际教育:http:///liuxue/20171026/14679.shtml 文都国际教育官方网站:http:///

第五篇:“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中宏摘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课题组日前发表了研究报告。该报告在分析了我国过去二十年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对我国“十五”期间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工业结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一、“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

“十五”将是我国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重要时期。但无论如何,产业结构的任何变化都是在当前格局的基础上展开,并将一定程度地秉承现有的结构特征和变动趋势。据此作者利用历史数据对今后几年中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进行了粗略估测,结果表明:

1.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将明显降低。这种变动趋势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从供给角度看,我国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

二、三产业,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大量滞留农村的劳动力难于在短时间内实现非农化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的可能性较小,这将成为第一产业收入比重下降,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其他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力。从需求角度考察,绝大多数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在最终消费需求中的比重将随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所降低,工业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比重也将随工业产品加工程度的提高而不断降低。这些需求因素会不同程度地限制第一产业的快速增长。

2.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和收入比重将较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巨大需求逐步显现并释放出来,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使其在过去几年形成比较稳定的高增长趋势。这种增长趋势中,既有补课的成分,也有结构升级本身的必然性。目前,第三产业弥补欠缺的工作尚未完成,结构升级要求的快速增长刚刚启动,高增长的动力仍然存在,加上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推动作用,可以肯定“十五”期间我国第三产业将呈现旺盛的增长势头。

3.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和收入比重稳中有降。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二产业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倒“U”型变化过程。从人均收入水平看,我国目前基本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即工业快速增长时期),第二产业比重仍存在继续提高的可能。但从另一方面看,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绝对比重已经远远超出其他国家,如果其比重进一步提高,必然会加大我国产业结构与“一般模式”相比较的扭曲程度。所以,以“矫正扭曲”和优化内部结构为核心的稳中有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工业以至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最可能的情形。近年来,这种变化趋势已经有所表现并在不断加强。需要指出的是,简单地从我国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明显增长的趋势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的结构变动特征十分相似,就判断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是不切合实际的,这种情况只有在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以后才可能出现,我国目前的收入水平与此还相距甚远。

总的来看,“十五”期间我国第一产业地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是结构变化比较突出的方面,这一特点基本延续了过去较长时期以来形成的变动趋势。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

二、三产业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其中,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趋势将使其贡献水平逐渐提高,并有可能在“十五”期间超过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第一位的拉动力量。

二、我国工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分析与产业分类

“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影响和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力量将来自三个方面:

1.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内容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在居民消费需求迅速扩张的推动下,我国消费品工业经历了一个“补课型”的快速扩张时期,并较快地完成了工业化的第一阶段(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的轻工业发展阶段)和第二阶段(以重化工原材料为主的发展阶段)。但我国消费品工业是依靠进口设备、零部件和关键技术发展起来的,缺少国内基础工业、特别是装备工业的广泛支持,缺少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90年代中期以后,在买方市场特征日益突出的新形势下,工业结构的这一内在缺陷凸现出来,并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瓶颈,工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矛盾也开始由资源供给,转到工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方面。就具体产业或产业群的发展趋势看,工业结构内在矛盾的变化首先表现在传统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约束,一部分资源开始从消费品最终生产环节向中上游环节转移以寻求发展,并带动“引进型”产业的国产化过程不断加快;其次,传统消费品工业的改造升级将使设备投资大量增加,形成对装备工业的巨大需求,进而对材料工业、基础零部件工业和工业基础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最后,高加工度的新一代工业消费品产业和设备制造业将成为主要的增长热点。

2.城市化步伐加快对我国工业结构变化趋势的影响

参考国际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已基本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

二、三十年里,城市化速度将比目前加快一倍,并成为推动我国下阶段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城市化速度加快将首先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消除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瓶颈;其次,城市化程度提高将加大对住宅、交通、水、煤气、邮电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直接或间接地拉动汽车、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后,城市化程度提高有助于改善人们的收入结构和消费习惯,推动整体消费结构的升级,并拉动食品加工制造业、饮料业、家用电器等消费品工业的发展。

3.消费结构升级对工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

我国经济至今仍未摆脱二元经济特征,农村居民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0%左右,消费结构不在同一档次。现阶段多数城镇居民家庭已经基本解决了衣食和部分用的问题,正在向提高住、行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阶段过渡,住宅、轿车、轨道交通等社会基础设施、通讯及其他新型电子产品、文化娱乐、旅游、社区服务等将成为重要增长点,并相应带动建筑、建材、机械、石化、电子等工业部门的较快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而带来的收入提高,将会增加对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并拉动这些产业进入一个新的较快增长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课题组 负责人:陈清泰鲁志强 课题总协调人:刘世锦 本报告执笔:杨建龙)

上一篇:北京园博园园范文下一篇:办理物业公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