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企业图书库存管理论文

2022-04-24

出版社的图书种类繁多,图书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这就对库存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准确率将图书拣选出来并发运给销售门店,是出版社追求的目标。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必然是实行信息化管理。离开信息化管理手段,物流管理与运作的有效性难以保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出版企业图书库存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出版企业图书库存管理论文 篇1:

图书成本管理及控制的实践举措研究论述

摘要: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日益加快的前提下,当前的图书出版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环境。因此,图书出版行业想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就要时刻坚持以服务为重点和以服务为导向的发展方向,尽快实现出版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改革工作,充分发挥出传统出版行业在文化传播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上的优势作用。图书成本管理工作对图书出版企业的管理、发展与市场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立足于当前图书出版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与管理问题,对如何加强图书成本管控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图书 成本管控 实践举措

2017年,我国各行各业在国家稳定的经济环境中持续发展。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我国的图书出版量达到了79.25亿册,同前期相比增长2.85%;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23.51亿元,增长率为11.32%。从上述数据来看,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在国家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总体市场环境下,图书出版事业在满足社会精神文化发展需求上内容载体和市场在逐步扩大,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图书出版行业想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就要时刻坚持以服务为重点和以服务为导向的发展方向,尽快实现出版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改革工作,充分发挥出传统出版行业在文化传播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上的优势作用。为了增强出版行业在当下市场环境中的综合竞争实力,图书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工作成为了图书出版企业增加盈利、谋求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图书出版成本及管理现状概述

图书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一直都是图书出版行业在谋求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管理问题。图书出版行业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对图书纸张费、制版费、印装费和作者稿酬等方面的控制上。这些方面的成本通常可以占据图书出版过程中直接生产成本的60%到70%。为了降低这方面成本,在执行图书出版之前,出版社一般会采用计划成本法的管理办法,对上述图书成本进行核算,设定一个较为合适的计划成本率和产品成本差异率。但是计划成本法的核算方法,实际上只是单纯对出版企业图书成本的事后核算,同时由于核算项目的局限性,成本核算的结果很难反映出出版圖书的实际成本。因此,这种传统的成本核算办法相对浅显和粗放,难以对出版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随着市场作用力在图书出版行业的不断凸显,图书出版企业开始逐渐认识到图书出版预测工作对图书成本控制的作用。对于出版企业来讲,社内畅销书的占比相对较小,因此大部分图书出版在实际出版中面临着成本控制与出版发行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图书一版印刷总量超出市场预期值过多,造成了图书在出版企业由于销路不畅产生的库存积压严重,图书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非畅销书类在印刷过程中一版印刷费用、制版费用、市场营销等费用居高,图书单册成本过高,导致了图书利润下降,给出版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图书市场的现状给图书行业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逐渐成为了当前图书出版企业潜在的亏损因素以及制约其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图书出版行业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降低图书成本是当前出版行业生存与发展的最终途径。

二、当前出版行业图书成本管理难点

(一)图书库存成本增加

图书出版企业为了实现成本控制和管理的目的,往往会倾向于采用压低单册图书直接出版成本的管理方法。也就是说,在一本图书稿酬一定的基础上,在出版过程中可以从纸张购置、增大印刷数量、选择价位较低的印刷厂等方面降低图书的印制费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增大图书印刷量成为了降低单册图书成本的不二选择。在图书出版过程中,单册图书的印刷数量同单册图书的成本成反比。也就是说,图书印刷数量越多,则单册图书的成本越低。但是,从图书出版行业的现状来讲,实际上真正能够为图书出版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扩大利润空间的图书只占到了图书出版总量的20%左右。因此,通过盲目的扩大印刷数量来降低单册图书的印刷成本不但难以起到有效的成本管控的目的,反而会因为大量印数的书册存货大量积压增加图书策划成本、库存管理成本和市场营销成本等间接成本,导致了图书出版企业实际经营总成本的居高不下。

(二)成本管理目标松散

图书的印制和发行包括了从内容策划、撰稿加工、编辑校对、设计装帧、印刷、包装营销等多个环节。因此,随着我国图书出版行业企业改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图书出版管理逐步向着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图书的各个制作环节中,各部门相对独立,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能力较差,导致了图书在出版过程中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目标是分散到各个部门中的,没能够形成统一的成本控制目标体系。这种松散的成本目标管理办法,使得财务部门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只能根据各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成本的跟踪和核算工作,大幅度地增加了出版企业财务核算的难度和工作量。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种类、市场面向和生命周期的图书,财务部门在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需要将成本核算目标分别下放到不同的图书生产部门中去,这种成本管理办法由于目标过于分散,导致了成本核算专业性不强,在实际的数据归集整理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信息失真和疏漏,导致了图书出版的原始目标难以实现。

(三)单书成本核算办法老旧,成本计算失真

单书成本核算作为当前图书出版企业成本管控中的重要手段,对核算并控制企业总体经营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图书出版企业在单书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令人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单书成本核算工作主要依靠的是企业财会部门的独立核算。通常情况下是建立在企业总体成本核算结果基础上,根据单册图书的销售与利润情况及出版成本等数据,进行分析和再加工工作,在财务立项中大多是按照出版印刷数量和该类图书出版总成本之比用以表示单册图书成本,并进行相关经济效益的核算。例如,某出版企业策划出版一册图书,书号及编审费用3500元、稿酬费用8000元、设计及印制费用26000元、仓储及营销费用4000元,则该册图书成本总数约为41500元,以一版印刷5000册计,单书成本约为8.3元/册。但是,这种核算方法由于企业出版突出产品批次与种类较多、印版之间由于纸张、装帧、营销等变量影响产生的差异较大等原因,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单书成本核算工作表现出难度较大、数据不准确等问题。

(四)成本账务处理管理混乱

目前,图书出版企业的财会管理能力发展的不足也对图书出版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首先,虽然近年来图书出版行业财务管理部门在逐步引入和建立财务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但当前财务部门信息化财务硬件和软件都还有待完善,财务部门之前的相关账目也无法实现完全的信息化档案建设。这种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导致了财务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记账混乱、信息分散、核算口径难以统一等问题。尤其是出版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难以实现对企业各部门的整体控制,致使财务人员在清点库存书册、统计发行量、计算营销及策划费用过程中难以及时获得有效的统计数据,造成了成本核算结果信息同实际出版成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次,由于财务部门成本核算账目管理粗放的原因,财务人员在进行成本项目核算过程中为了平衡成本支出项目,在成本核算工作中进行人为的调节,把不应计入该成本项目的费用一并计入该项目中,导致了单项或总体成本虚亏实盈等现象出现,造成了财务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混乱。

三、图书成本控制的主要方面

为了实现图书出版企业成本管控工作的有效性,要格外注重每个环节的成本控制问题。当前出版企业的图书成本控制工作主要集中在图书策划、编辑印刷、图书发行、管理、资金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对实现当前图书出版企业的全面成本控制均有着至关紧要的作用。

(一)图书策划成本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出版单位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因素对图书出版工作的影响逐步加深。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对图书出版企业在图书出版之前的市场调研工作上要求也在逐步增强。因此,当前的图书出版成本中,图书的设计策划成本费用在不断增长。为了保证图书成册后的销售,图书在出版前的选题和策划上就应加强对市场需求的判定。图书选题策划成本主要包括图书市场调研费用、项目立项费用、相关人员的差旅费用等。为了实现图书策划成本对图书市场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图书出版企业可以通过提升选题质量、加大对图书销售市场目标预测、提升图书增值服务等提高图书的市场占有率和单书册经济效益,通过降低图书策划成本在图书总成本中的占比实现对图书设计及策划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编辑印刷成本

图书的编辑印刷成本是图书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编校费用、装帧费用、纸张费用、印装费用等方面对成书后的图书质量和图书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在图书的装帧设计工作上,图书书册封面、环衬、扉页、插图、纸张材料、版面样式和印装方法都对图书在市场中的销售情况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实现图书编制印刷成本的控制,可以通过降低纸张用量和纸张费用、更新制版印刷技术,来实现图书出版成本的控制。例如2013年美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通过采用数字印刷技术,实现了企业次年度成本下降3%的管理目标。

(三)图书发行成本

图书的发行成本主要包括图书营销方案策划、营销渠道整合、宣传征订、仓储运输等方面。上述环节中,每一个环节控制的失效都有可能造成图书出版成本的增加。随着当前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渠道成为了当前图书发行成本控制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图书宣传策划工作中,出版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书店、微博、专业论坛等对发行的书籍进行宣传工作,减少在实体书店举行图书宣传活动,从而节省图书的营销费用。同时,出版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直营书店的形式,开展线上业务,通过在线购买和支付等直接面对图书消费群体的方式,减少图书营销的中间环节、加速图书营销周转速率,从而实现降低图书的销售、仓储和物流成本的目的,有效地对图书发行成本进行控制。

(四)管理成本

图书出版企业的管理成本相对复杂。这部分成本主要包括图书出版企业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职工薪酬、办公费用、水电费用、场地费用、招待费用及缴纳税金等方面的内容。图书出版企业的管理费用在统计和核算工作中由于涉及的项目较为复杂、资金名目过多导致了出版企业的管理费用作为单项成本核算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实现图书出版企业管理成本的控制,财务部门要严格出版企业日常经费的使用审核和复核工作、建立有效的资金监管财务制度规定体系来降低不必要资金的支出,以不该花的不花、能少花的少花为原则,实现出版企业日常管理费用的有效控制。

(五)资金成本

随着出版企业经营项目的市场业务不断扩大,企业也在不断通过融资、贷款等方式扩大自身的发展规模,从而实现市场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因此,企业在资金筹集和运作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定的资金成本,给出版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意义上的压力。因此,为了实现更加科学有效的成本与控制管理,将出版企业的资金成本纳入企业成本核算和管控工作成为了一种必然。一方面,企业应将资金成本严格纳入企业年度预算编制过程中,保障资金成本在图书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避免资金成本过高给图书出版工作造成过大的市场压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压缩图书库存、盘活企业流动资金与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避免资金过度占用等手段,实现对资金成本的控制,从而保障后期图书发行与销售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降低图书出版成本的措施

(一)落实成本管控,实现直接出版成本降低

为了实现图书出版成本的降低,要坚持落实图书企业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首先,在出版企业中要落实成本控制思想,将成本管理同企业的战略发展决策结合起来。不但要引起领导层次对图书出版工作中成本管理的重视,更加要让成本控制工作落实到书籍出版与发行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岗位中去。同时,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直观有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制度,将图书出版中的直接出版成本,如稿酬、编辑校对费用、纸张及印刷费用、设备及场地费用、版权费用等看得见的图书出版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成本的节约,从而在直观层面上实现企业图书出版成本费用的有效降低。

(二)把握市場态势,提高图书经济收益

在出版过程中,增加图书的市场经济效益、提高图书利润率,是图书出版企业降低成本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图书出版过程中,要加强对企业的市场化管理观念,增强图书在制作、营销和管理中的市场意识。在图书选题之初,就要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拓展相应的读者群体来实现图书销量的提升。以《于丹<论语>心得》、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为例,通过模糊了学术出版物同大众读物之间的概念,创造了符合当前环境下大众需求的学术性读物,不但实现了图书销量的提升,同时也提升了出版物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降低图书营销的后期成本,加大对市场及读者群需求的调研是当前出版行业有效提高销量、降低库存、实现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手段。

(三)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实现图书出版全过程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科学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以企业预算为手段,实现对企业经营资金、财务、人力、经营、管理及相关信息的综合性管理。对图书出版企业来讲,通过整合图书出版过程中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和相关数据,可以通过预算将图书出版流程编制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管理的有机融合。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实现图书出版过程中选题、编辑、印刷、出版、发行、营销等环节的信息对接和统一管理。这种将图书预算成本各环节和各阶段统一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避免成本控制目标过于分散、成本执行困难的难题。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可以为企业财务部门的成本控制工作提供更加有价值的信息数据,方便财务部门根据图书出版发行预算,制定有效的成本支出控制办法,优化当前图书的成本结构,从而实现图书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工作。

(四)引入出版企业ERP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成本优化控制

近年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各行业企业的财务部门都逐步走上了信息化的发展道路。为了改善过去图书出版企业的信息滞后、财务账目混乱的问题,加强当前出版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成为了实现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重要保障。例如,在当前出版企业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引入ERP财务管理系统,建立企业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图书单书成本核算、综合预算、营销管理、仓储物流、资金结算等多方位管理上的统一、连贯和准确。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实现图书出版企业成本控制水平与效果的双重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思.小谈图书的成本控制[J].商,2016,(30):214.

[2]王体.图书印制成本的全流程控制[J].科技与出版,2013,(8):39-41.

[3]周晶.图书出版环节成本控制及质量管理[J].印刷杂志,2012,(11):20-22.

(作者单位:中国中醫药出版社)

作者:刘涛平

出版企业图书库存管理论文 篇2:

出版业库存管理呼唤信息化

出版社的图书种类繁多,图书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这就对库存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准确率将图书拣选出来并发运给销售门店,是出版社追求的目标。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必然是实行信息化管理。离开信息化管理手段,物流管理与运作的有效性难以保证。

目前我国出版业库存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状况如何呢?据北京世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应用开发经理石洁女士介绍,大多数出版社的库存管理还处于较为原始的手工作业状态,其信息化水平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是极不相符的,出版业应在库存管理信息化方面投入更大的关注。

记者:许多行业、企业的库存管理都采用了信息化手段,其中条码技术是使用较为普遍的数据自动采集方式。在我围的图书行业。条码技术应用的现状如何?

石洁:图书物流系统分为出版社物流和新华书店物流两部分,目前世腾科技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出版社物流领域。

根据多年来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出版行业的了解,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国的出版行业,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培育市场的阶段。条码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与图书业的发展规模相比相去甚远。

从客观上说,出版业拥有使用条码的天然优势:首先,图书上都印刷有条码,并且印刷质量很好,不存在条码的打印及耗材的消费;其次,出版社的库存管理环节比较简单,对图书的管理只是从出版社的仓库到书店,使用条码管理并不复杂。

但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的出版社仓库还没有使用条码进行库房管理。如退书时,除了人工进行数量统计外,将退回的图书放回原库位也是一件复杂的工作,每一种图书放回仓库中哪个位置完全依靠人的记忆,拣选也完全是按照出库单人工拣选,因此对于人的依赖性极强,过多的人工作业又使拣选、发货的准确率得不到保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出版社的销售方式基本是铺货,即没有目的的大量发货,这与制造业有计划的按订单生产、配送有很大不同。铺货的结果是退货量居高不下,使正反双向物流的数据量迅速膨胀,加大了数据采集量。

从书店的角度看,图书的销售是赊销方式,书店没有过多的经济责任,如果出版社发错货可以再换货,而且购买图书的迫切程度远远不及日用消费品,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书店对于发货错误不会过多地追究责任。虽然出版社也制定了发货差错率的允许范围,但没有受到来自书店的压力,在实际运营中并没有严格执行。

我认为这与出版业的发展历史有关。我国的出版业尚没有完全开放,没有国外先进理念的引入,整个行业对于先进技术及管理理念的认知还比较落后。另外,我国每年出版的新书种类繁多、旧书又不会淘汰、一号多书等现实问题也给数据采集系统的应用增加了难度。

记者:据有关专家介绍出版社的书量约占发货量的30%,因此对于出版社来说,退书是库存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采用何种方式可以提高退书环节的效率?

石洁:出版社仓库管理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入库管理、退货管理、出库管理、盘点、移库。

在这5个环节中,目前出版社最重视的是退书环节,不仅是由于退书量大,退书的数量还是出版社与书店之间进行财务结算的依据。退书环节的工作量很大,并且退回的书十分散乱,数量不等,情况也比较复杂,有残书、破书,有些需要修复,有的则直接报损。

目前出版社在退书环节的操作方式除了全手工作业之外,还有PC机+扫描器的方式。即作业人员对退回的书进行清点后,使用与PC机直接连接的扫描枪扫描书上的条码,获取该书的货位号,用纸条做记录,由另外的人员按照纸条上的记录将书放回库中。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扫描与入库不能同时进行,效率较低。

我们为出版社提供的方案是使用手持终端进行退书管理,即先把库存信息、客户信息传递到手持终端,操作人员用手持终端清点数量,只要扫描书的条码,该书的货位号就显示在屏幕上,操作人员可以直接将书放回储存区域。采用这种方式,退书由一名操作人员即可完成,大大提高了效率。

记者:使用手持终端的数据采集与自动识别方案分为几种类型?各有哪些优势与劣势?

石洁:数据采集和自动识别方案分为批处理和无线局域网两种,目前在我国图书行业使用较多的是批处理终端,无线局域网在图书出版业尚没有使用。

批处理终端的优势在于价位低,不用布设无线接入点(AP),节省投资。缺点在于不能与后端数据库实时联网,因此需要提前把相关数据如图书信息、出库单信息等从后台数据库中导出,并下载到终端上,由于书的品种很多,并且出版社一般使用串口,每次下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每当有新书出版时,还需要重新将库存信息下载到终端。当下载的信息量很大,或者扫描的书比较多时,内存较低的终端的工作速度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一次作业完成后,还要将扫描的数据信息导入后台系统。由于不是实时传送作业信息,因此后台数据库也不能实时反映库存信息。

而无线手持终端是通过无线局域网与后台数据库实时联网,可以实时反映库存信息,也省去了数据上传、下载的环节。进行拣选操作时,不仅速度快,一旦发生拣选错误,无线手持终端就会立刻显示出来,把错误杜绝在源头,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与准确率。遇到大订单,还可以多人同时拣选,而不需事先进行任务分配。现在的无线终端都采用了Windows CE操作系统,USB接口,工作速度非常快,但其价位偏高,还不易被出版行业所接受。

针对批处理终端的弊端,我们为出版社设计方案时做了许多改进,例如将数据压缩再传送,以节省下载所需时间;还设计了局部架设无线局域网的方案,即在仓库的出口处设置一个AP点,因为退书入库和打包出库都集中在这个区域,在此处设置无线接入点可以解决出入库信息的采集问题,省去了数据上传、下载的环节,出版社的投资也不会太大。但与无线局域网的优势还是无法比拟的。

记者:使用自动识别技术建设高效的图书出版物流系统,其难点在何处?

石洁:目前出版社使用条码识别设备及数据采集系统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系统接口问题。许多出版社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几年前购买或自主开发的,当时条码应用尚不普及,因此系统中大多没有相应的数据采集及识别系统接口,有些即使设有接口,系统对于识别设备的支持也是非常有限的,更不要说无线识别设备了。

目前,国外的ERP系统都设有各种标准的接口,而我国由于出版行业还没有完全对外开发,国外针对图书行业的软件也没有引入国内,国内软件的设计还存在局限性,因此自动识别设备的使用还存在很多障碍。

记者:出版社的图书出入库量很大,绝大部分工作又是通过人工操作完成,对于单据的打印需求可想而知是很高的比版社应如何提高打印效率?

石洁:打印对于出版社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打印出库单。

许多出版社的仓库都设在郊区,以前的流程是出版社接收订单并打印出库单,再由专人将出库单送到仓库,效率较低。现在出版社与仓库之间大多建立了数据传输,出版社将出库信息发送给仓库,出库单在仓库就可以打印,简化了环节。

在打印机的选择方面,目前大部分出版社都使用针式打印机,这种打印机的打印速度较慢,而由于要打印的单据量很大,往往需要使用一二十台打印机,还要开设专门的场地,并配专人进行维护。现在我们推出了普印力高速行式打印机,出版社只需使用一两台即可完成打印任务,既节省了空间,又节省了人力、降低了噪音,大大提高了打印效率。

记者:当出版社需要使用自动识别系统来提离图书管理效率时,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选择适合图书业的自动识别设备?

石洁:首先,出版社选择的管理信息系统要支持条码,并且支持度越高越好,即使支持程度有限,也必须能够提供标准的接口,便干二次开发。

在识别设备方面,由于图书行业的工作环境比较好,对于设备的要求并不是十分苛刻。但是由于图书种类多,数据量巨大,如果选择批处理终端,最好选择内存稍大的,避免输入大量数据后速度降低。

随着我国图书行业的不断发展,出版行业适用的信息系统也会不断完善,对于识别设备的支持会越来越高。

出版企业图书库存管理论文 篇3:

出版企业的数据挖掘与印数管理

摘要:随着图书品种的增长和图书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图书印数的确定成为出版企业的一个管理难题。本文基于出版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数据挖掘,提出了图书印数科学管理的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出版;数据挖掘.印数管理

对于出版企业而言,图书印数与库存管理问题一直与出版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出版企业的图书印数与库存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出版企业的选题质量与管理水平,是出版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一、图书印数科学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随着出版企业转企改制的不断深入,图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图书市场整体品种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单品种图书的印数与销售数量却在不断下降,图书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高速过渡到买方市场,对图书市场需求量的预测变得更加不确定。通常,征订数从原先的书店征订的经验数据(一般情况下,这个数据是虚大的,有人称为“牛鞭效应”)变得更加无法确定。

目前,出版企业虽然都制订了选题论证的相关管理规定,但是对于图书印数的管理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学及时的市场调研机制。当然,图书市场的调研工作开展起来存在着诸多困难与问题,比如编辑缺乏应有的市场调研培训与数据分析基础、从读者那里调查得到的数据的可信度与调查问卷设计的系统偏性、单个选题进行市场调研的可行性与调研成本等也需要考虑。通常,出版企业的编辑在选题论证阶段给出的印数是一个经验数据。这个经验数据是编辑根据同品种图书的市场发行情况和自己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经验,以及所在出版企业的发行渠道的实际情况而得到的一个预估数。对于大部分编辑来说,这个数据通常是偏大的。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印数造成了编辑部门(人员)与营销部门(人员)之间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这就是所谓出版行话“编发矛盾”。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普及与完善,出版企业有了自己完备的编印发出版管理系统,自己所经营的图书的相关数据信息都是相对齐备的,这样,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可能。目前在大数据背景下,大部分出版企业对内部出版管理系统的信息资源还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挖掘,更没有意识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挖掘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挖掘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出版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同时,数字印刷技术的进步也为出版企业图书印数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

二、图书印数科学管理的思考与措施

在出版实践中,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一线策划编辑,要真正地从心里接受这个出版现状与事实,并且落实到出版工作中,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并且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措施。

1.转变出版理念,变为“我要做”

在出版管理实践中,一项政策的出台很容易,但是要真正的落地就需要一些策略与行之有效的办法。要解决一线策划编辑和中层管理者的出版理念问题,只有从理念上认同了图书印数的科学管理,才能在实践中落实相关政策,才能做到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科学管理图书印数实际上是以读者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导向的真正体现,也能有效地节约出版资源与财务资源,也是环保理念在出版环节中的落实。策划编辑要树立资源占用是要纳入成本核算的意识,必须学会在选题策划阶段就要精打细算,真正将出版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目前,策划编辑的市场调研缺乏必备的条件与工具,那么图书印数,特别是新书首印数的估计,应当如何确定呢?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科学问题。一般情况下,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不外乎三点,一是根据以往同类书的实际销售情况,二是根据市场上同类书的实际销售情况,三是自己的主观经验。在这些解决途径中,一般情况下,策划编辑的主观经验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前两种途径没有一个科学办法进行收集与印证。

那作为管理者,如何控制这种经营风险呢?

2.挖掘数据资源,用数据说话

用数据说话,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是,究竟使用哪些数据、数据如何获取、从哪些维度来展现这些数据等。数据的特征是滞后的,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所使用的数据都是现实已经发生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利用好已经发生的数据资源,如何从这些数据资源中挖掘可利用的价值,为我们决策服务。

对图书印数的合理性的评价应当主要研究图书印数与一定时间段内的销售数据和库存数据的关系,同时还要研究库存图书的资金占用量以及资金使用效率等要素。

在出版实践中,图书的动销率是反映图书销售的重要指标,使用以下计算公式:

图书动销率=图书的累计销售数量÷图书入库数量。

也可以使用另外一个评价指标,就是图书销售与库存比,使用以下计算公式:

图书销售与库存比=图书的累计销售数量÷图书库存数量。

根据不同图书的销售特点,确定一个评价周期。一般情况下,中小学助学读物类以一年作为一个评价周期较为合理,最多不要超过两年,因为两年以上的助学读物能够销售的可能性较小;大众读物可以两年作为一个评价周期,当然最好为一年;大中专教材以三年作为一个评价周期较为合理;学术著作可以三年作为一个评价周期,最长不要超过五年。不同类图书的评价周期要根据出版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编辑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我们可以将图书在评价周期内的动销率分为ABC三个档次,一是90%以上的(A档,合理),二是90%以下75%以上的(B档,基本合理),三是75%以下的(C档,不合理)。根据数据,我们可以将一个出版企业所有图书的动销率进行排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来源中要包括(但不限于)图书名、策划编辑、策划编辑建议印数、实际印数、版次、印次、入库时间、入库数、销售数等。

单一的图书动销率指标只能反映该图书的销售情况,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策划编辑的策划水平与图书印数的合理性。管理者要着重关注整体趋势,也就是说,图书印数的合理性判断要从整体上加以评价。根据各个出版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图书动销率在合理和基本合理的占比。比如,有的出版企业确定A档和B档图书占总体图书品种的60%及以上就认为是良性的,有些要求高的出版企业则确定这个比例必须达到80%及以上。

对于大部分出版企业来说,图书印数的控制是由策划编辑提出,营销部门核定,相关领导核定,最后由分管领导确定的。由于营销部门只能根据订单情况加以核定,绝大部分情况下低于策划编辑提出的印数,并且一般情况下策划编辑会事先征求营销部门人员的意见;对于首版次的新书来说,在大部分情况下,营销部门是没有相关订单数据的。这样,策划编辑提出的数据是主要依据和基础,在选题策划阶段,出版企业都要求策划编辑进行市场调研,从而对图书印数合理性评价的主要对象就是策划编辑,反映了策划编辑对图书选题内容和市场的判断能力。

从对评价策划编辑的市场判断能力和印数控制能力来看,我们可以对策划编辑的建议印数、实际印数以及动销率等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对一个策划编辑的评价,也是要评估这个策划编辑在一定评价周期内策划的所有图书的总体印数控制情况。

在出版实践中,我们可将策划编辑分为三类,分别为印数保守型、印数合理型、印数大胆型。其中,印数保守型就是指在一定评价周期内策划编辑所策划的大部分图书的建议预印数大大低于实际销售数,也就是库存量很小;印数大胆型就是指在一定评价周期内策划编辑所策划的大部分图书的建议预印数远远高于实际销售数,也就是说造成了大量的图书库存积压。具体的指标可以根据出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出版企业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图书印数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比如,对于印数保守型的策划编辑的建议预印数,在实际印刷时可以适当加大印数,具体可以根据保守程度来确定;对于印数大胆型策划编辑的建议预印数在实际印刷时要严格控制,适当降低预印数。

对于一个评价周期内出现了多次重印的情况也要关注,这也是评价策划编辑印数控制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这种情况同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对于畅销类图书另当别论。

出版企业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图书印数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不同类型图书的合理印数以及控制方法。比如说,某类学术著作在一个评价周期内图书的平均印刷数是3000册左右,而动销率大部分都是在60%以下,那么对这类图书的合理印数就可以确定为2000册左右。

3.做好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和相关政策的制定

信息管理系统是所有数据的重要来源渠道,因此,要做到科学控制图书印数,必须要做好配套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信息管理系统要做到图书的数据信息全面、规范、准确、及时,各个管理系统之间要做到无缝衔接。同时,有能力的出版企业可以在现有编印发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研发一些数据分析系统,让每位策划编辑和管理者都能及时、随时地查看相关数据信息以及分析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管理来说,只有数据分析是不够的,要做到数据分析与管理政策相结合,要做到政策引导与考核评价相结合。数据分析的结果除了主动查询以外,还应当做到定期以工作报告的形式推送到每位策划编辑和相关管理者。比如,策划编辑的印数控制情况可以纳入年度考核或职称评定指标,库存成本纳入到对策划编辑的绩效考核中。

比如,我们要引导策划编辑在没有销售订单或订单量很少的情况下倡导预印推广用书,预印图书采用数字印刷的方式。推广用书投放市场以后,市场营销人员和策划编辑要密切关注市场销售情况与反馈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确定印刷时间、印刷方式、印刷数量等。目前,数字印刷技术在不断改进,印刷成本也在不断下降。这种政策的引导实际上会在现有的状况下推广一种最有效的市场调研手段——试销,同时也将会有效地控制图书的印数和成本,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关于倡导性政策,为了使政策更具有效性,可以不将预印数字印刷费用纳入成本核算,而作为图书宣传推广费用,这样实际上是拓展了图书宣传推广的渠道与方式。

(吕建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总经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编审)

作者:吕建生

上一篇:高校体育场馆公共管理论文下一篇:国有商行货币政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