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的氧化物范文

2022-06-18

第一篇:碳和碳的氧化物范文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反思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本单元内容较复杂,是上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标,突出育人为本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课后对这一节课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一堂课准备充足,上完课后觉得收获不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整节课的容量稍过大,使得复习的每一个知识点时间过紧。有些问题提得不够深入,学生未经过思考就可以答出等。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教学中改进,努力摸索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把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提高一个层次。

第二篇:2011年中考总复习化学单元复习教学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走近新课标

三维点击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C60的分子结构和应用;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初步解释选择所用试剂的原理;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掌握两种气体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知道自然界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2.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及用途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提高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认识开展科学探究是学好化学的重要途径,探究中培养集体协作精神和互动学习能力;通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对比,领悟量变可引起质变的思维方法。

3.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碳的单质;认识一氧化碳的毒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危害,形成热爱地球、保护家园的观念。

命题指津

1.对单质碳物理性质的考核侧重于它们的用途,尤其是活性炭的吸作用,更是中考中的热点。另外金刚石的硬度,石墨的各个物理性质及用途也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而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考核侧重于碳的还原性,常以实验题的形式出现,分值较大。另外碳的稳定性在历年的中考中都出现,基本上是选择题,比较容易。

2.二氧化碳制取是历年中考的热点,2010年中考也不例外,与二氧化碳的制取密切联系的碳酸根离子的检验,也在历年中考中频频出现,2010年也不例外,基本上都是选择题,分值随省份不同,一般在1—3分。

3.预测一氧化碳的重要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还将是中考命题的热点。还原性主要是以实验题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可以是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反应现象以及尾气的处理等多方面。分值较大,中等难度。关于一氧化碳的毒性,历年中考中常出现,今后仍是中考的热点。

教材精梳理

知识清单 1.碳的单质

(1)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如:金刚石和石墨

(2)金刚石、石墨、C60的性质比较及用途

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相似的化学性质

(3)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用在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 (4)碳和炭的区别

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用“炭”字 2.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的稳定性

(2)随着温度的升高具有: 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3.二氧化碳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 (2)装置的设计与选择

(3)收集的方法及验满

(4)操作顺序

4.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1)CO2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可以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可以作制冷剂。 (2)CO2的化学性质

不供给呼吸,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发生反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CO2的用途

灭火、工业原料、干冰可作制冷剂、温室里的气体肥料。 5.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1) CO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与空气非常接近,难溶于水。 (2)CO的化学性质 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3) CO的用途

作燃料、冶炼金属 基础示例

1.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石墨导电

B.金刚石切割金属 C.用铅笔写字

D.用焦炭冶炼金属

2.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碳的单质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其中__________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_________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它们的性质差异是因为_________,由此可知_________决定物质的性质。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不到的仪器是(

) A.长颈漏斗

B.广口瓶

C.酒精灯

D.集气瓶 4.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和碳酸钙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取O2和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CO2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都需要加热

B.前者反应物是固体,后者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 C.都是分解反应

D.前者可用向下排气法收集,后者可用向上排气法收集 6.用向上排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如何验满?

7.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虽然都是由_________元素和_________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_________,这种不同的分子构成,使得它们性质_________。

8.一氧化碳主要化学性质是_________ 性、_________性和性。它的主要用途是做_________和在冶金工业中作_________剂。

9.用纯净的CO还原CuO时,试管中CuO由_________色逐渐变为_________色;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

10.现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20 g,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先使该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_。

示例提示

1.D 2.金刚石

石墨

C60

金刚石

石墨

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结构

3.C 4.如果用稀硫酸跟碳酸钙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在反应开始时生成不易溶解的硫酸钙,会包住碳酸钙,使它不能接触到稀硫酸,因而反应很难继续进行。

5.B 6.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7.碳

氧原子

有很大的不同

8.可燃

还原

燃料

还原

9.黑

变浑浊

10.60 g

知识点点通 重难透析

重点1 金刚石的石墨 (1)金刚石

①晶体结构: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其空间结构如典题1右图所示。 ②物理性质:无色透明,不导电,硬度很大,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③主要用途:a.雕琢作装饰品;b.玻璃刀;c.钻头。 (2)石墨

①晶体结构:细鳞片状,碳原子是层状排列。如典题1左图所示。

②物理性质: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质软,有滑腻感,导电。

③用途:铅笔芯,电极,润滑剂等。

(3)组成: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由于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所以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注:从组成上认识金刚石和石墨,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的单质。

从结构上认识金刚石和石墨:金刚石是空间网状结构,石墨是层状结构,结构不同,决定了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不同,又决定了其用途不同。

重点2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化学活性将大大增强。表现为可燃性和还原性。 (1)碳的可燃性 碳与充足的氧气反应 C+O2(充足)点燃 CO2

碳不充分燃烧时 2C+O2(不足)点燃 2CO

碳和氧气在不同的质量比时,产物不同,也就是氧气的量是否充分的问题。在解题中应具体考虑二者的质量比。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碳的还原性)

能够夺取某些金属氧化物或非金属氧化物中的氧元素,表现出还原性,特别是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以及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碳与氧化铜反应的装置如下图:

注:①首先要明确装置的特点和操作注意事项: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水蒸气冷凝倒流到试管底部,炸裂试管。用酒精灯(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时应先均

匀加热,然后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实验结束后,先把导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拿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到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②注意反应前后的实验现象,反应前碳和氧化铜都是黑色粉末,加热后,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反应已经开始,黑色粉末变为红色光亮的金属。

智慧火花

碳元素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但在化学反应中,主要作还原剂,显还原性。碳元素能形成多种单质,常见为石墨、金刚石和无定形炭。这三种不同单质,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似。碳元素是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因碳是有机物的骨架,而有机物种类繁多,现已发现2千多万种。不过,我们把碳的单质、氧化物、碳酸及其碳酸的盐一般都称无机物。 重点3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

①明确石灰石(或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是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速率适中,原料价廉易得,便于气体收集。②实验室一般不选用粉末状的碳酸钠、碳酸钾代替石灰石做反应物,是因为反应剧烈,产生的二氧化碳不利于收集。③实验室也不选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因为生成物CaSO4微溶,会附着在石灰石表面,使反应很快停止。④选择稀盐酸,不应选用浓盐酸做反应物,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导致制取的CO2气体不纯。

(2)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

有CO2生成的化学反应都适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首先要考虑可操作性,其次要考虑操作是否简便,原料是否易得,是否利于收集气体等。

重点4 总结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并应用于气体的制取

具体思路和方法:(1)了解在实验室条件下,运用什么反应原理制取这种气体,在此原理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品:反应速率适中、便于控制、原料易得、不污染等;(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3)根据生成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选择气体的收集装置;(4)需要检验产生的气体就是要制取气体。

具体操作: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1)固体加热制气体,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的装置。

特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以免水倒流炸裂试管;②铁夹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③导管在试管内不宜太长,否则不利于气体导出。

(2)固液不需加热制气体,例如: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装置。

特点: ①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必须插在液面以下,用液体密封;②反应器可以选择锥形瓶,大试管或广口瓶等。

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确定。

(1)排水集气法:适用于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

(2)向上排空气集气法: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一成分发生反应的气体。导器管要接近集气瓶底部,便于排出空气。

(3)向下排空气集气法: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任一成分发生反应的气体,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注:比较密度的大小,可用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来比较。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相对分子质量接近29的气体,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如:CO、N2等,因为密度相差很小,很难将空气全部排除。

重点5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CO2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O2+H2O====H2CO3

H2CO3又是一种不稳定的酸,易分解重新释放出CO2 H2CO3====CO2↑+H2O (2)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此反应常用于检验CO2的存在:

CO2+Ca(OH)2====CaCO3↓+H2O (3)CO2中碳为+4价,可被某些强还原剂还原,如与赤热的碳作用还原成CO,CO2与活泼金属作用被还原成碳: CO2+C高温 2CO (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CO2和H2O合成碳水化合物: 6CO2+6H2O(CH2O)6+6O2

重点6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一氧化碳能够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因此常用作气体燃料,煤气的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

①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特别注意与氢气和碳可燃性的区别;②鉴别H2和CO常利用燃烧产物的不同进行鉴别;③工业上利用煤和水蒸气高温生成水煤气(主要成分是H2和CO)。 (2)还原性

与氢气和碳的不同之处是一定要进行尾气的处理。常设计在实验题中。 典题诠释

(经典好题)下图是金刚石、石墨、C60很大差异。其原因是(

)

典题1

的结构示意图,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

A.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B.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C.金刚石、石墨、C60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金刚石、石墨、C60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碳单质的结构决定它们性质的差异。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组成物质的粒子在空间排列方式的不同造成结构上的不同。同一种碳原子,其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一定相同,中子数可能不同,属于原子内部结构,不会引起其宏观物质物理性质的差异。 答案:D

典题2 (经典好题)我国的黑白山水画用的墨汁主要成分为炭黑的微粒,用这种墨汁画的国画千百年都不易褪色,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 A.具有氧化性

B.具有还原性

C.具有吸附性

D.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炭黑的化学性质。历经千百年的国画和阳光、空气充分接触而不褪色,这说明它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答案:D

典题3 (创新题型)在密闭容器中盛有6 g碳和12 g氧气,加热时它们充分反应后,容器内的气体是(

) A.CO

2B.CO

C.CO

2、CO

D.CO

2、O2 解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碳的可燃性以及氧气的量与生成气体的关系。解题时要考虑周全,一般是先把碳的量固定,只考虑氧气量的变化与所得气体成分的关系。一定质量的碳和一定质量的氧气,在参加化学反应时,可能会发生的反应有: C+O2(充足) 2C+O2(不足)点燃 CO2 2CO 点燃 所以容器中气体可能有四种情况:

(1)O2过量,反应完全后,容器内剩余的气体是CO2和O2的混合气体,这时碳和氧气的质量比应该小于 3:8。

(2)氧气刚好与碳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容器中剩余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这时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3:8。

(3)O2的量不足,只能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容器中剩余的气体是一氧化碳,这时碳和氧气的质量比应该大于或等于3:4。

(4)当碳和氧气的质量比在3:8和3:4之间时,碳和氧气反应就会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本题中碳和氧气的质量比1:2在3:8和3:4之间,所以最后容器中剩余的气体应该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答案:C

典题4 (2010江苏徐州,25) 为了研究CO2的性质,需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气体。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

(1)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气体,可采用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填字母)。 (2)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上述实验中气体无法收集满,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CO2的实验室制法。CO2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要收集干燥的气体需经浓硫酸干燥,即气体从A装置出来要经过D装置。无法收集满可能是药品量不足或装置漏气。

答案:(1)A、D、B (2)略

(3)药品量不足或气密性不好等

典题5 (2010河南课改区,20)下图A、B、C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装置A中①为分液漏斗,通过分液漏斗活塞的“开”“关”,可以向锥形瓶中滴加液体。

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请写出在装置B中放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

(2)已知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如果在实验室中用A作气体发生装置,用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来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所选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填写管口字母) _________。若只改变A装置中的药品,仍采用已连接的整套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的气体是_________。

(3)通过上述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所选用发生装置的对比,可总结出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4)装置A和C都可以作为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A和C相比,A具有哪些优点?(答出一条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如何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及具体的操作。过氧化钠是固体,水是液体,固液反应不需加热,所以选择A或C装置制取,A与C比较A能控制反应速率。 答案:(1)2KClO3 MnO2 △ 2KCl+3O2↑

(2)a接d、e接hCO2

(3)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等。(4)可随时加液体反应物(或通过滴加液体的快慢,控制反应的速率等)。

典题6 (经典好题)某同学用如下图装置,利用碳酸饮料(如雪碧)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下列实验。请完成问题:

(1)写出图中a仪器的名称_________。

(2)如果a中盛有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3)如果a中盛有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若要使CO2迅速冒出,应怎样操作? 解析:本题考查CO2的性质和检验方法,验证的是CO2的化学性质,(1)(2)精解见左栏;CO2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所以升温或振荡会迅速放出二氧化碳。

答案:(1)试管

(2)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4)振荡饮料瓶或将饮料瓶放入热水中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铅笔的故事素材教案

有关铅笔的故事

据说古时候的人真的是用铅做笔芯,后来有个牧羊人在一个被大风连根拔起的大树留下的坑里发现了石墨,刚开始用石墨做铅笔芯的时候很容易破碎和折断,于是人们就把石墨碾成粉,掺入粘土,然后烧制而成,这样就不容易折断了 还可以通过配比控制铅笔的硬度,铅笔的型号就是这样来的 。

直到18世纪末,世界上还只有英、德两国有铅笔供应,拿破仑发动了对邻国的战争后,英、德两国切断了对法国的铅笔供应,因此,拿破仑命令法国的化学家孔德在自己的国土上找到石墨矿,然后造出铅笔。但法国的石墨矿质量差,而且储量少,孔德便在石墨中掺入粘土,放入窑里烧烤,制成了当时世界上好使耐用的铅笔芯。在石墨中掺入的粘土比例不同,生产出的铅笔芯的硬度也就不同,颜色深浅也不同。“H"即英文“Hard"(硬)的开头字母,代表粘土,用以表示铅笔芯的硬度。“H"前面的数字越大(如6H),铅笔芯就越硬,也即笔芯中与石墨混合的粘土比例越大,写出的字越不明显,常用来复写。“B"是英文“Black"(黑)的开头字母,代表石墨,用以表示铅笔芯质软的情况和写字的明显程度。以“6B”为最软,字迹最黑,常用以绘画。普通铅笔标号则一般为“HB”,考试时用来涂答题卡的铅笔标号一般为“2B”。

根据铅笔的硬度,偏硬为H,偏软为B,b-black(黑的深度),h-hard(硬度) 目前我见过的最高型号为12B和12H,而不画画的人大多是没有见过6H以上和6B以上铅笔的。决定铅笔硬度的因素为制作铅笔芯的石墨中掺入粘土的多少(粘土为最常见的增硬剂,也许还有别的),掺入粘土越多,铅笔越硬,反之越软

HB铅笔MS为粘土和石墨对半的铅芯H数越高,铅芯越硬,字迹就越淡,B数越高,铅芯越软,字迹越浓,当然也就越容易断,削时要小心。一般写字用HB到2H的铅笔,画素描起稿一般用6B-9B,上浅色调子则是HB到3H左右 速写一般用8B以上。

第四篇:碳和碳的化合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化合物专题复习 泸县一中王云贵

【授课时间】2013年3月29日 【授课地点】叙永二中 【课题分析】碳和碳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从物质类别上讲涉及到了有机物、无机物中的单质、氧化物、酸、盐。而从教材单元板块来看,并没有这一单元,也没有把整块知识集中在一起,而是根据内容安排分散于初中化学上、下册教材中,这就需要在教学中特别是复习时对整块知识进行整合。其中二氧化钠是核心物质,也是初中化学重要的物质,故在教学中以二氧化碳为核心构建物质之间的转化图,并以二氧化钠和碳酸钠作为重点复习内容。 【复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二氧化碳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2、构建以二氧化碳为核心的物质转化图。

3、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复习知识、整合知识、应用知识。 情感目标:渗透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构建观、整合观。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化学性质和应用;知识网络的构建。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化学性质的综合应用。 【复习方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学案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直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的化学物质,其中有一类物质的种类相当多,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密切联系,它就是碳和碳的化合物。今天,教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

聆听。

直接引出课题。

【展示复习目标】

【复习知识形成网络】

1、对物质进行分类

播放生活中木炭、石灰石、干冰、纯碱、碳酸饮料、天然气燃烧、一氧化碳燃烧图片。 问:这些图片中含有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涉及哪些类别呢?

观看 回答

联系生活,从生活走进化学,激发学生兴趣。 从物质类别上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

2、碳单质

简介:常见的碳单质有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等,而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等。

聆听

认识碳的单质。

过度:碳单质如何转化为碳的两种氧化物呢?一氧化碳又如何转化为二氧化碳呢?

思考,回答

归纳:C、CO、CO2 之间的转化。

设疑,激发思考。

3、CO

简介: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用途。 强调:化学方程式书写细节。

完成练习1;

复习CO化学性质。

4、CO2

过度: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极少为0.033%,它与我们的生存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过度:二氧化碳又具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呢? 引导:H2CO3 、CaCO3 又怎么转化为CO2呢?说明H2CO3 、CaCO3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完成练习

2、3; 完成练习4 (学生黑板展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同学纠错;分析二氧化碳C端收集的原因。)

3、学生从练习题中归纳并补充CO2的化学性质,同时构建CO2转化为CO、H2CO3 CaCO

3、

Na2CO3 的转化图。

4、学生构建H2CO3 、CaCO3 转化为CO2的转化图,归纳H2CO3 、CaCO3的化学性质。

通过练习、知识归纳突破重点物质的复习;提升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5、N a2CO3

过度:CO2能转化为

N a2CO3 ,而错误!链接无效。 俗称什么呢?

设疑:错误!链接无效。又怎么转化为错误!链接无效。? 强调分析:错误!链接无效。化学性质。

完成练习5

1、完成练习6; (先小组讨论,再练习;同时学生黑板展示答案、同学纠错、补充不同答案、分析解题思路。)

2、归纳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构建Na2CO3 与错误!链接无效。

复习物质的俗称。

错误!链接无效。化学性质是重点,通过练习、归纳、分析强化。

7、有机物

简介:甲烷

构建: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转化图。

认识甲烷。

8、物质转化图

点拨:碳及其化合物种类很多,老师在这里只是带领大家以二氧化碳为核心构建了与部分物质之间的转化图,还有其他物质如:小苏打、葡萄糖与二氧化碳之间的转化请同学们下去继续完善;今天,老师要交给你们的学习方法是: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我们要善于抓住知识之间的某种联系,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

明确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要进行归纳、整合。

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综合应用】

导入:知识网络图中我们要重点掌握二氧化碳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并能解决一些综合问题。 总结:解题方法。

完成综合例题。

(学生通读一遍题干;小组讨论;完成练习,同时学生黑板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路。)

通过综合应用题强化重点知识; 引导学生审题,分析,

逐步养成正确审题的习惯;提升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结束语

1、对应复习目标。

2、学生交流:这节课你学到的复习方法?你在知识方面的收获、疑惑?

3、小组表现?

知识、方法的回顾、小结。

【板书设计】知识网络图。 【教学反思】 【基础练习】

用CO气体来还原氧化铁实验装置如下,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玻璃管中的现象反应方程式为_

_____。 (2)C装置是对尾气进行处理,因为尾气中含有有毒气体。

2、世博“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零碳”中的“碳”主要指() A CO

B CO2

C

CH4

D

C

3、空气成分中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气体是,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作用

4、下图是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装置A中发生的方程式为,装置B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可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反应方程式

(2)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

(3)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填“c端”或“d端”)通入。

5、下列俗称与化学式不相符的是()

A 干冰H2O

B 烧碱 NaOH

C 纯碱Na2CO3

D小苏打 NaHCO3

6、把下列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①加入一种酸

Na2CO3+

= CO2↑ +

+

②加入一种碱溶液

Na2CO3+

= CaCO3↓ +

③加入一种盐溶液

Na2CO3+

= CaCO3↓ +

【综合应用】

7、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

(1)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A.温度差

B.重力差

C.压强差

D.浮力差

(2)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

第五篇:低碳和减排有意义吗

首先,先弄清楚什么是减排。减排不是减少二氧化碳,也不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是在大量排放的基础上减少它增加的趋势而已。因此,即使减排,二氧化碳还是会猛烈的增加。并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数量和比例已经上升了很多。(如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为两百万年以来最高峰,百度).也就是说,纵使不再排放温室气体。“温室效应”仍然会持续增加。更何况,即使减排成功,二氧化碳排放量依旧会在一个很大的基础上急剧增加。所以,减排不能根本上缓解愈演愈烈的温室效应。

其次,我们应该明白,谁来减排?当然首先应该是国家和政F.。但事实上,谁都不是在真心减排。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美国一心搞乱大会,温总,,理一怒之下离开会场。。(一个二个没有达成啥有用的协议,反而在飞来飞去的交通上排放几百吨二氧化碳)。。。。蒸F只是拿这玩意当武器使。正F没有减排的决心和兴趣,国家天天说这减排只是完成国际上的承诺,维护自己荣誉,并完成自身的产业升级。可以说,有必要减排的国家都敷衍着我们,因为减排是有代价的。是以自身发展为代价的。

然后,我们应该看到,谁天天嚷着减排。是发达国家。他们完成工业化,搞高科技和第三产业去了。他们不会为自己的已经的碳排放负责任,却想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想搞工业化,能不消耗能源吗?消耗能源不需要排放吗?另一方面,看似低排放的高科技和服务业,其实也是排放大户,他们把碳排放隐形的算在我们头上。比方说苹果手机,它里面用的各种金属和塑胶制品,都在发展中国家制成,精加工才在本土进行,而前者正是大量排放的时候。一个音乐播放器可能只有几百克重,但它包含了几十公斤的金属原材料和几公斤的石油,还有更多的碳排放。服务业也是如此。更可恶的是某些国家(老美)直接以钱套钱,搞金融业,却千方百计限制其他国家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者说限制二氧化碳排放是发达国家的阴谋。这种说法是有依据的。

还有,从根本上来说,现代化的生活需要先进的、方便的各种制成品来作为物质基础,这些都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这么多的产品,从原料到成品,是需要加工的,加工的过程是什么?就是能量的转换。消耗能量,在目前来说,就是消耗碳能源。(各种先进的绿色能源远未形成气候)。想要现代化,想要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就一定建立在能源的消耗之上,这一点无可置疑。而各种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更多人要求过上这种生活,只会加剧碳排放。

那么,低碳生活呢?照样糊弄人。低碳生活,我们能低多少呢?天气凉快,就不开空调了,很好,少用了几度电,很好,几度电就是几公斤二氧化碳呢。来,没开空调喝瓶饮料。糟糕,这几斤二氧化碳又没省下。因为饮料的生产,运输,销售。。。已经在持续的排放碳了。现代化大生产下的各种产品,都不是“干净”的。事实上,不要把自己看得很NB,那几度电和那瓶饮料,不回因为你的不消费而减少。它们已经被生产出来了,二氧化碳已经被排放了。你不消费只是没有把这部分碳排放算在你头上。但不意味着多少二氧化碳没有被排放。你要生活,就要消费,消费就是排放的最后表现形式。而且,是生产决定消费,你改变不了它。

有人会说,那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过低碳生活的人多了,生产就会向低碳生产靠近。这话只是一厢情愿。有几个人会跟着你或者有钱或者有闲心或者有能力搞低碳呢?美国人的生活是一种享受,为什么呢?大排量汽车,大房子,电子化,高消费,。。。你让他省着点过,简单点过,可能吗?就算大家都诚心诚意过低碳了,有几个能过上

呢?全球还有十几亿人还饿着肚子,几十亿人生活勉强在温饱线上,他们从哪里再省点碳

呢?他们一直都很低碳。低碳生活建立在高排放高消费之上,高消费的人能有多少呢?存在

广大发展中国家吗?回到开头,但是制定个减排目标几个大国就互相扯皮推诿,真正

低碳生活能统一十几亿人的思想吗?再幻想下,或许几百年后,这些人

奇迹般都喜欢低碳了。好,到时地球也差不多热晕了。这时间太长了,而现实等不了我们。

也许,这十几亿人的却减排了一部分。但无助于工啊。墨西哥湾漏点油,或者新

开发个油田。我们的努力就废了。节约的赶不上浪费的。更何况这只是幻想啊。另外,一场小的军事冲突,就会消耗大量的燃料。造成大量碳排放。比方说,咱们的歼十战

机,飞一小时就要近一吨航空汽油(源自百度)。而现实是,每年都有数万架战斗机飞行了

几十万小时,每年都有好几场站正在上演。。。。。。十几亿人减下的二氧化碳,赶不上一场未

知的战争。从另一方面讲,工业的变化会带来什么其他后果,无法预料。比方说失业和

生产萎缩,这是必然的后果。

还有更多的现实是:石油消费有增无减;工业制成品迅速增加;战争强度和规

模加大;低碳生活并未流行;减排目标仍未有建设性进展;汽车数量依旧增加;宣传减排,

这个过程也在排放。。。。。。

从现实和理论来说,减排和低碳并无助于缓解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它的提出,

让更多人意识到地球环境的恶化,关注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但它的提出,不说是一种阴谋,

也可以说提出来的动机也不是那么纯正的。

既然大家都在喊这个口号,说明减排和低碳的意义也有一些。我认为在于:

1、

促进人们关注地球的发展。

2、促进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这是正F的意愿)。

3、产生

一些消费热点。4工业上进行的节能减排,更多意义在于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它也是

历史的必然和技术进步的产物。(从工业革命以来,钢铁的单位耗能持续下降,但炼钢产生

的温室气体却急剧增加。这一点,也很能说明问题)

地球气候变化需要可行性和实质性的解决措施。这一点,我了解的不多。有几种

大胆设想其实挺好的。比方说:封存二氧化碳,捕捉二氧化碳,喂养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

等。这些措施其实是治理根本的。减排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地球工程(百度)”的方法值

得我们思考。

这些看法都是个人之谈,不过都建立在事实之上。看似 有些荒诞或怪异,其

实是因为减排和低碳都是一种光鲜的时髦事物,打着拯救人类和保护地球的幌子,让人不容

质疑。质疑的人都被认为自私或没良心。但真正自私和没良心的人是那些政客,如果他们这

正关注气候和地球,采取切实行动,什么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而不是把它当做实现自身利益

的武器。(杨坤)

上一篇:统计表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土耳其文化习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