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合规文化是银行之魂

2023-03-06

第一篇:谈合规文化是银行之魂

银行合规文化演讲稿:谈合规经营,促建行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在这枫树火红、金菊傲霜的季节,我们济济一堂,共商建行发展大计,身为建行人我有幸参加这次演讲,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银行合规文化演讲稿:谈合规经营,促建行发展。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济宁建行,向精心组织本次大赛的各位领导及同仁,表示真挚的感谢,也向在座的各位同志致以亲切的问候。

亲爱的同事们,如果你们问我:“你最爱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们:“我最爱建行,行兴我荣,行盛我强,我始终为自己是一个建行人感到骄傲。”

建行,是我温暖的家。我爱建行,我是建行人,建行的发展关系着我的命运,建行的效益体现着我的价值,建行的辉煌成就了我的梦想,相信在座的各位也与我一样,身在建行,心系建行,期望建行飞速发展,盼望建行效益最佳,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而建行要快速发展、要出效益,合规经营、规避风险又是它唯一的保障,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所有的建行人必须同心协力,做到人人合规,处处合规,事事合规,树立“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建行事业的发展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一千多年前,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明确提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朴实的道理,成为历代仁人贤士的一面镜子。一种好的思想文化,对于行动,意义深刻;我们每一名员工,都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心境上的淡泊、宁静,就没有行动上的明志、致远。如果没有以合规文化为先导,稳健经营就没有立足点。也更没有内控管理可言。所以,建立合规文化,是我们规范操作行为之必然,是提升管理水平之必然,演讲稿《银行合规文化演讲稿:谈合规经营,促建行发展》。

提到“合规”,在座的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它时时刻刻都体现在我们的工作中,合规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合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我曾经看到过一则比喻:假设一个停车场有一百个停车位。如果美国人来停车,只能停八十辆,因为美国人的车大;要是德国人来停车呢,可以停一百辆,因为德国人守秩序;如果日本人来停车,则可以停一百二十辆,因为日本人的车小;但是如果某些中国人来停车,也许只能停两辆,入口一辆、出口一辆。我想这个比喻不是有意要贬低我们的国民素质,而是想通过这个故事来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合规意识在我们国人心中还有些淡薄,提高大家的合规意识迫在眉睫,对规则进行认真贯彻落实很有必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合规很重要。你想,如果大家都不讲合规,都不遵守制度,那一切将会是一盘散沙,局面将无法收拾。所以,合规无处不在,合规处处重要,合规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合规保证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合规也促进了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众所周知,银行作为现代企业,要发展就要讲合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金融机构要强大,要发展,就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就要大家去遵守,去执行,大家的行为就要合规,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的得以发展。如果我们不求合规,只求发展,即使发展得很快,也无非是“拔苗助长,后患无穷。”

所以,建行的事业要发展,就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遵守系统规章制度,确保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要主动合规,自觉合规,要做到有人监督与没人监督一样,领导在与不在一样,有上级行检查与没有检查一样,只有各方面合规了,才能保证我们建行的资金安全,才能保证我们建行的各项业务健康的发展,才能保证我们建行在众多的商业银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演讲稿范文网。

第二篇:文化是企业发展之魂

———专访一汽无锡柴油机厂党委书记蔡真法

■本报记者王立佳

《中国汽车报》:请您谈谈对企业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并说明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蔡真法: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文化对企业保持长期的健康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根,其本质上所反映的是企业生产力的成果和进步程度,切合企业实际、得到员工认同、与企业战略同步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企业文化是凝聚员工的精神纽带。取得文化成功的企业能够在内部形成一种特有的氛围与工作激情,确立一种能够引导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并且这种原则会逐渐变成企业的理智与规范,每个员工自发地作出企业所期望的行为。与企业形成心理契约,大家都在统一的原则下协同起来,追求共同目标,在无形当中就注定了企业的长盛不衰。

企业文化是产品品牌的灵魂。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与其说是购买一种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如说是购买一种心理价值,因为消费者不可能亲自鉴定产品的性能,只能依靠品牌对产品作出判断。可以说,企业文化是品牌的灵魂,灵魂有多深,企业品牌就能走多远。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制度强制使人达到最低标准,文化引导使人达到最高境界,给员工以希望,给工作以意义,使组织有前途。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当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制度建设、流程建设、员工行为规范中时,就会使员工由他律转向自律,由被动变为主动,与企业达成心理契约,从而大大减少企业的制度成本。另外,当企业的目标追求与员工的目标追求达成一致时,就会在企业形成一种氛围,不认同组织价值的人会被逐渐同化,于是就可以内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牵引与约束机制,更有利于达成企业的奋斗目标。

自2009年以来,锡柴已经连续保持两年多的高产态势,为确保满足市场需求,全厂员工以企业发展为己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推迟婚期、放弃休假、带病坚守岗位等事迹屡见不鲜,展示了锡柴人“团结、拼搏、奉献”的铁军风采。例如装配车间2010年全年只安排休息日36天,CA6DL机加工车间,生产纲领为7.5万台,全年实际完成接近10万台,2010年锡柴全年实现柴油机产销突破43.6万台,同比增长20%,向一汽集团、向用户、向社会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中国汽车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锡柴形成了哪些独特的企业文化,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蔡真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锡柴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形成了以“自主、创新、和谐”为要素的企业文化体系。

自主是最大的事业,我们靠自主赢得过去,更要靠自主掌握未来。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企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品牌影响力的终极武器。和谐是发展的保障,和谐使企业生存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一心一意搞事业,专心致志谋发展。

二是形成了强调执行,不推客观的工作作风。

“一个口号喊到底,一条路子走到底,一项工作干到底”是锡柴的工作作风,这既是对锡柴光荣历史传统的传承,更是对锡柴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的凸显。在锡柴,只要厂部党委确定了明确目标,各个部门、所有员工就都能够做到任务分解迅速,工作执行有力。锡柴创业史上无数个鲜明的案例一次次证明:在锡柴,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文本文化,而是凝聚企业员工心智与力量的软实力,已转化为员工强大的执行力,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

场竞争中决战决胜的最有力保障。

三是建立了企业文化考评标准,推进企业文化落地。

锡柴经过长时间的调研,于2010年5月21日下发了《企业文化建设评价办法》,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实现定性到定量的转化,实现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验证、整改的循环提升。

四是企业文化深深影响锡柴的合作伙伴。

经过多年的渗透,锡柴的企业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扎根,而且在其供应商、整车厂、经销商甚至用户群体中都有着很高的认可度。

各供应商不惜巨资购置设备,与锡柴新品进行同步开发、同步生产。为配合锡柴设备搬迁需要,供应商提前做好零部件储备,确保锡柴生产不受影响。高产期间,由于受产能所限,供应商想尽一切办法,优先供应、满足锡柴需求,双方形成了坚实的战略同盟。各经销商则以宣传、推广锡柴产品为己任,积极进行市场开拓。有的经销商还在自己的销售大厅开辟了专用场地,作为锡柴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产品系列和功能特点的展示阵地,让用户深层次地了解锡柴产品、认同锡柴文化。

《中国汽车报》:企业文化是事关企业长远发展与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是一种人文的软性建设,包括制度建设、激励机制、人才培养、用人机制等,如何确保倡导的企业文化能够得到上下一致认同的同时,并得以不断积累与发展?

蔡真法:锡柴通过主题引导、理念宣贯、载体搭建、制度规范等形式,狠抓企业文化的深植,确保倡导的企业文化能够得到上下一致认同的同时,并得以不断积累与发展。

1993年至今的18年中,锡柴先后开展了“潜力在哪里”、“我是一汽锡柴人”、“危机大讨论”、“锡柴人如何跨入二十一世纪”、“创新创牌全员学习”、“用户在我心中”、“满意在行动”、“做强做响一汽锡柴”、“新创业、新里程”等13次大讨论活动,在大讨论中形成的先进思想和智慧精华,锡柴不仅将其融入到理念文化及其理念文化推演当中,还借助铸魂厂训这一载体进行宣贯,以每天早晨齐声诵读的形式,巩固记忆,强化认知。

近年来,锡柴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渠道和载体,如局域网和厂外网企业文化专栏、企业文化电子课件、企业文化电教片、企业文化专业著作等,不仅系统地梳理了企业文化体系,而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9年,锡柴试点开展了企业文化示范班组争创活动,从班组精神、班组形象、班组目标等方面加大了班组文化建设的力度,有力推进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基层的发展,充分激发了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国汽车报》:企业文化建设,既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又要符合企业长远发展需要;既要符合社会现实情况,又要符合社会发展潮流。锡柴如何做到现实与长远的结合,社会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结合?

蔡真法:“自主锡柴,实力锡柴,和谐锡柴”是锡柴的企业愿景,也是锡柴将企业现实和企业长远相结合的完美体现。自主是最大的事业,自主胜则锡柴强,我们靠自主赢得过去,更要靠自主掌握未来。实力是发展的基础,是职工利益不断提高的保障,是企业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的依托。和谐是发展的保障,和谐使企业生存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一心一意搞事业,专心致志谋发展。

锡柴实现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员工成果共享、履行社会责任、反哺民族工业三方面。成果共享即与锡柴广大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使职工更加潇洒”在锡柴绝不是空话一句。2008年至2010年的三年中,职工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超过14%,收入的增长处于无锡市和行业的领先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即锡柴在大力发展企业,提升员工收益,促进社会和谐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全力节能减排,聚焦低碳经济,生产绿色产品。反哺民族工业,着力打造“民族品牌,高端动力”,使“锡柴品牌”在世界叫响,成为中国

民族汽车工业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体现了作为国有企业锡柴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中国汽车报》:如何评价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如:企业为了现实生存需要放弃文化建设,或者是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需要而偏废了文化建设),有何建议?

蔡真法:我们认为,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终极竞争力,对于营造企业内部、外部良好的环境及拓展企业生存空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绝对不能荒废甚至放弃。企业文化的成功建树,对内能创造良好的内部生态环境,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团队的协作力、企业的竞争力;对外能营造良好的外部生存环境,赢得用户的满意、供应商的认同、社会的尊敬。同时通过持续创新企业文化,拓展广阔的企业生存空间,提高企业形象、队伍形象和品牌形象。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落地

■王立佳

面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化市场,持续稳定发展,是每个企业都渴求的发展态势,而企业竞争的最高层次就是企业文化。在企业出现波动的时候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在企业发展的时候起到推动器的作用,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关键作用所在。

随着竞争的加剧与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压力,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但是,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又如何呢?正像有人说的那样,没有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绝大多数企业的文化建设基本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最大的作用就是在领导在向上级述职或汇报的时候、在企业对外宣传的时候,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工具手段和宣传口号而已。

笔者在锡柴几天的采访时间里,感受最深的就是锡柴的文化落地。上至厂长、党委书记,下至生产一线的工人,所言所思所言所做,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味道,厂区、车间、班组,文化的落地之处随处可见。

从钱恒荣厂长和蔡真法书记嘴里听到的不仅仅是高深理论认识和响亮口号,都是实实在在的可遵循可执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典型事件和案例。锡柴不仅仅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是摸索并制定符合锡柴实际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从战略导向层面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从制度保障层面确保企业文化工作的有效落实,从行为示范层面彰显企业文化深植的强大效应,从风俗习惯层面企业突出企业文化载体的整体效应。让文化植根于锡柴的每一位员工的内心深处,甚者影响到企业的上级公司、周边的供应商、经销商、服务商,直至赢得用户的广泛认同。

文化建设难就难在落地、进心。只有落地了,才能看得见、摸得着,才具有可操作性与执行力;只有进心了,才能起到思想改变思维、思维指导行为的目的;只有落地、进心了,才能对内产生发酵效应、对外产生化学反应,从而积聚无穷持续的力量,最终实现人企的和谐共进,确保企业始终在“经济油耗”状态下稳定持续发展。

尽管锡柴的文化还不那么完善,不那么完美,但锡柴却解决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大难点。由此我们相信,锡柴在企业文化的推动下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三篇: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魏丕植

作者简介:魏丕植(1963-),男,四川省盐亭县人,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常务副馆长。

摘要:在阐释国学内涵及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学是培育民族主体意识,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根基和纽带,是建设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因子,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继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等观点。并进一步论述了在弘扬国学中,要运用辩证的方法,处理好古今对接的问题,要坚持开放的原则,解决好中外交流的问题,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协调好与市场的关系等。

一、何为国学

“国学”一词,就语词溯源而言,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1]这里的“国学”,乃指国家的最高学府。从汉代的“太学”到科举时代的“国子监”,都可以看作是这一概念的延续和演变。这与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作为文化、学术和思想意义上的“国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国学”,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有大师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

1 古代学说;也有专家认为它就是“国故”、“国粹”。尽管对其概念的界定、内涵的概括、外延的取舍,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今天的国学是经历了由近代的提出与首创,到现代的再造与“昌盛”,再到“文革”的被摧残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认识的历史过程后,近十多年来才逐渐趋于明朗化和开放化,对国学的定位才逐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但至今尚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化的定义。

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种文化学术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保国保种、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是中西文化强烈对比和激烈碰撞的结果。当时,面对“亡国灭学”的严酷现实和“亡国灭种”的严重局势,为抵制“欧化主义”之风盛行,一些有识之士提倡“国学”,倡言“国粹”, “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2]。像邓实等创建的“国学保存会”,出版的《国粹学报》;章太炎等创办的“国学讲习会”,出版的《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等,都是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在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核心价值,以保国保种,振奋民族精神。有鉴于此,我们姑且认为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是基于救亡图存和保国保种之民族大义,而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和阐释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这时的国学还不能称之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问。

2 此后,经历了辛亥革命后的蜕变,从“五四”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段时间,虽然对国学的批判之音不绝于耳,但国学研究成果实为可嘉,堪称是国学发展中的“昌盛”期。北大的国学门、清华的国学研究所等,皆旨在“融会中外、博通古今”,在充分吸收外来学术文化的同时,欲“寻出中国之魂”,尤试图重铸学术与教育之魂。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都是享有国际盛誉的国学大师。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就是其最漂亮的注解。新中国前30年,国学基本上处于边缘、失语的状态。在“文革”浩劫中,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一个重灾区,秉承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3]的理念,国学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国学研究出现了断裂,甚至使几代人失去了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直至20世纪80年代,面对精神贫困、道德滑坡、价值失范的局面,清醒过来、冷静下来、走出藩篱的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希冀重铸国家的价值支撑与民族的精神灵魂,希望重塑中华文化的崭新形象。于是有了“寻根热”、“文化热”,传统文化的许多问题被尖锐地提了出来,国学研究也随之被提上日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国学可以说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多棱镜,反照出了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多种思潮频领风骚,多重价值彼此制衡的复杂时代。因此,我们认为,当今的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在

3 充分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优秀的学术文化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进行研究、阐释、重估和创新的一门学问。

二、国学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思想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传统文化为研究和阐释对象的国学,代表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积淀的核心价值和人文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道德理念,传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它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一)国学是培育民族主体意识,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根基和纽带。

民族主体意识是一个民族对于本民族历史的肯定、文化的自信、信仰的坚定、价值观的认可。在今天这样一个多极制衡、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民族主体意识是一个民族保持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根本。近代以来,面对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内忧外患的交困窘境,一些人把国运的厄难归咎于传统文化思想,怨恨线装书不能抵抗洋枪洋炮;视中国传统文化为落后、保守、封闭的象征,而把西方文明当作精神偶像,视为解救中国危亡的最佳选择,死心塌地地学习西方,主张“全盘西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却视为“糟粕”和“垃圾”,一股脑儿地推向边缘,抛向深渊,于是“打倒孔

4 家店”、“破四旧”、“批林批孔”甚嚣尘上,几乎“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这一切使民族主体意识几乎丧失殆尽,民族文化自信严重缺失,国家的尊严感、民族归属感、文化的认同感渐行渐远。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近代以来,伴随着国运的兴衰沉浮,一些人把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遭遇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原因,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于是抛弃了既有的传统,丢掉了固有的根本,对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概抹杀,全盘否定,使其遭受了颠覆性的摧残和破坏,造成几代人对自己的传统相当疏离,对自己的文化颇感陌生,不知道孔子、屈原、李白为何许人也。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找不到精神的家园,也就寻不着灵魂的皈依,只能浮游无根,摇摆不定。

经过历史洗礼和时间考验而世代传承下来的国学经典,其实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今天,我们弘扬国学、研究国学,就是要用国学中那深厚的民族主体意识,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民族自信,保持中华民族主体性,增强中华民族自觉性;就是要发挥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搭建起连接华人世界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血脉之桥,增强海峡两岸同胞以及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祖国早日实现统一,民族早日走向复兴。

(二)国学是建设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因子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4]这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指明了方向。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精神内涵和思想基础的文化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基本前提。“儒、道、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其核心都是“和”文化、

“和”艺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倡导人与人相处时坚守“仁”与“和”的准则;佛家文化是解释生死轮回,主张化解,反对矛盾冲突,其实质还是一个 “和”字;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合乎规律”等,这更是以“和”为价值追求的体现。由此可见,三大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均是以“和”为中心。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追求“和谐”为其价值取向,以人际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群体和谐,最终实现天人和谐。《周易》中的“保合太和”[5],《尚书》中的“协和万邦”[6],《中庸》提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育焉”[7],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8],孟子提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9],等等。虽然这些有

6 关“和”的思想是几千年前农耕文明的产物,但它的核心理念和普世价值仍然是今天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石,表达了国学先哲“尚中贵和”的思想。如果我们的“和谐文化”脱离了传统、背叛了经典, 就成了空中楼阁。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和精神的归宿,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本所在。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和特有的民族性格,并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记忆,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共有家园。而在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必须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保持民族性,充分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从而返本拓新,不断推陈出新。如果否定传统、割断历史,民族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民族精神家园也无从安置。

(三)国学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0]

7 而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再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4]。这既是党中央对文化软实力作用高瞻远瞩的认识,也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说明党和国家已从战略高度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纳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当前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现在,如何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硬实力能赢得战争,软实力能赢得和平。经济中国、科技中国、生态中国、和谐中国的建设都离不开文化中国的强势。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就必须着眼于“文化”。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强盛的精神源泉,也是当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所在。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崇尚暴力和战争的民族,故其文化思想和政治主张中虽然没有“软实力”的概念,但却蕴涵着丰富的“软实力”的思想资源。像儒家所倡导的 “以理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的仁政思想,道家 “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考,等等,莫不如此。而只有将这些优秀思想价值融入人类的本能,成为共同的文化价值,中国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才能真正成为

8 强国,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伟大复兴。如果离开了我们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国学,离开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国学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继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有着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志的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而一个民族的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没落和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一个国家文化的失落,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历史的中断、民族精神和传统的丧失,“欲灭其国,先灭其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以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振奋为先导。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11]历史不能割断,文化无法终结。就文化的继承性而言,传统文化是走向新时代的起点,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摇篮,是建设新型先进文化的

重要资源。中华文化复兴必须建立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基础上,切不可将有着几千年文明积淀的文化精髓抛弃或冷落。当代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能割裂传统,现代化决不能建立在全盘西化的空中楼阁之上,21世纪的中国人决不能成为无根之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物

9 质基础,更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等精神力量,离不开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文明风貌。当今世界,虽然文化多样性的要求已成为全球的一致呼声,多元文化并存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割据主义依然存在。在与强势文化竞争中,如果放弃了自己固有的传统,言必称“希腊”,行必求“国际接轨”,就意味着丢掉了自己的优势,挖空了自己的心脏,辱没自己的国格。不但不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文化的制高点,掌握主动权,赢得话语权,反而会患上 “失语症”、“盲从症”,不知道自己姓“中”还是姓 “西”。果真如此,何谈国家振兴、民族复兴!因此,研究经典,重振国学,不仅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应对日趋激烈且多样的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不仅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撑,

也为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软实力,继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撑。

(五)国学智慧———人类文明进步的宣言书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享受着工业文明所结出的“累累硕果”之时,却也给后人留下了“堆堆毒果”。当前,人类正面临着生态、社会、精神等多重危机,说明这些毒果已开始释放“毒气”了。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粮食短缺,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日

10 益严重,物质和精神的严重失衡,精神危机与精神疾病日益严重,战争与冲突此起彼伏,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肆意横行,人性丧尽,兽性大发,精神失调,道德失范,心理失衡,行为失态,权利失控…这一切,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未来,人类文明将向何处发展?拯救的希望在哪里?

我们正在走过的21世纪,是人类文明生死存亡最危险也是最关键的世纪,是人类文明史上既存在深重危机又充满希望的世纪。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共同思考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问题。出席大会的智者们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2]而在20世纪早期,西方一些远见卓识之士就在尽力研究中华文化,并提出西方的病,用东方的药来医。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20世纪20年代末,在实地考察了中国后,在《中国之旅》一书中高度评价了中国文明。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西方现代化带来的种种弊病,进入晚年的汤因比通过反复比较后指出:世界必须走向统一,希望就在中国,就在儒家和道家思想中[13]。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1922年出版了《中国文化》一书,代表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水平。他认为中国文明的特点则在于“宽容友好”,在于对人生终极目标和意义的洞察上。“道家”哲学使罗索心醉神往,如梦如痴[14]。还有美国未来学家约翰· 奈斯比特

11 [14],日本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14],澳大利亚原资深外交官李瑞智[14]等,都认为21世纪将回到龙的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儒家文化的世纪。解决工业社会矛盾问题,最先进的钥匙就是中国的儒家智慧;医治高科技时代社会疾病的正确药方之一就是中国的道家学说。

诚如多位外国学者所言,在人类文明史上,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第一次揭示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仁”,人与禽兽的区别是有仁爱之心。做人最根本的道理是“仁”和“义”,义是仁的外在表现。只有仁者才能称其为合格的人。仁的最低要求是“已所不欲,勿施与人”;高一层要求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最高境界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者的胸怀是“民胞物与”。这与西方“毫无节制的生活最快乐”、“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人对人是狼,他人就是地狱”等把人类推向毁灭性深渊的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于是西方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惊呼:西方文明的路子不能再走下去了。他们在比较了各种文明之后,达成共识:唯有孔子创立的以人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才能拯救人类。

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孔子创立的以人学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早熟者”[15]。在2500年前,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都不具备实践这种文化理想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而在今天,儒家文化充当着人类文明进步的

12 宣言书。

三、国学何去何存

百余年来,国学地位遭贬低、国学价值遭否定、国学意义遭质疑、国学前途遭抹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国学中所蕴含的深邃思想、永恒价值、人文精神、处事之理、做人之道等,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共性,在今天依然有着不可估量的现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今天,对于国学的争论仍然不少,分歧依然存在,重振还需努力,复兴尚待时日。

回顾百余年来关于国学问题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两大主题: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判断;二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价值定位。而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今天,要研究国学,重振国学,除了解决好这两个惯有的问题外,还要协调好与市场的关系。这是关系国学存在价值和发展方向的问题。

(一) 运用辩证的方法,处理好古今对接的问题 处理好古今对接,就是要沟通历史与现实的畛域,把握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任何事物包括传统文化都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国学传承到今天,它是历经不同社会形态和发展阶段的历史的产物,自然离不了精华与糟粕并存,先进与落后同在。我们切不可因其精华而包容糟粕,也不可因其糟粕而丢掉精华,而要用辩证的思维和分析的态度正确对待,从两个方面去整体把握。

目前,已被冷落多年的国学刚刚初露端倪,有人热衷,

13 有人反对,有人困惑,有人质疑,有人“数典忘祖”恶意抹杀,有人“杞人忧天”善意疑虑,有人“抱残守缺”自我设限。这都不是对待国学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任何一种文化思想体系,其生命力的来源在于与时俱进,在肯定中自我否定,在保留中自我更新,在传承中自我创造。

我们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国学进行科学的分析、解构和重建,对于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什么是民族荟萃,什么是残渣余孽,要慎重分析。不要把国学当作是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王权主义的代名词,看作是阻碍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绊脚石,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棍子打死;也不要把国学视为人类的救世主,大讲“儒学救国论”,宣扬“国学万能论”,不加取舍,不加批判地供上圣坛。

今天,我们重振国学、研究国学、复兴国学,不是回到过去或守旧复古,而要以充满活力的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当代精神指导国学的研究与发展。要摆脱为整理国故而研究国学的思路,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潮流,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寻求启迪,不断地进行更新创造,避免陷入单纯复古主义的泥淖。只要我们对国学进行科学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提炼其有益的思想价值,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反本开新,就一定会打开国学研究的一片新天地,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14 (二)坚持开放的原则,解决好中外交流的问题解决好中外交流的问题

解决好中外交流的问题,就是要协调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国学与西学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中、西、马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不同文明的相互激荡、相互补充,实现文化的跨越与对话已成为一大趋势。而任何的闭关自守和盲目排外不但无济于事,而且只会把局面搞得更糟。

罗素曾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的里程碑。”[16]中国文化要想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开辟一片天地,求得一席地位,就不能独居于本国一隅,自绝于世界潮流,而必须突破国界,冲出尘封,走向世界,吸收异质,才能适时发展,不断更新,实现超越。而文化更新的一个主要动力,就是异质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一方面,必须克服文化虚无主义极力夸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从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必须克服一些人所主张的无条件地尊孔读经,倡行复古主义,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先进文化思想的倾向。我们只有以博大的襟怀、坦荡的气魄,把国学置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局之中,使今天的国学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充分汲取和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成分,才能为国学注入新的生机、升华新的境界、开拓新的视野,才能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15 但我们绝不能照搬照抄,全盘复制西方文化,而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为我所用。只有把西方科学的基因融入中华文化的血液之中,实现“中国化”、“本土化”,才能使之适合中国国情,适应现代化需要,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高峰。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中国的西学中,马克思主义是主导思想、主流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给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使传统国学有了“凤凰涅槃”般的新契机。在新形势下,只有以中国文化为根基,以西方文化为补充,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变抽象为具体,实现西方文化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发展着

的马克思主义扎根于国学的深厚土壤,汲取国学的丰富养分,熔传统与现代于一炉,集中西于一体,才能保持国学的不竭源动力和恒久生命力。

(三)保持理性的态度,协调好与市场的关系。 与一个世纪以前国学初兴时相比,时下的国学似乎有点“热”了。而这种“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国学虽然不是在市场中诞生的,但却是在市场中成长发展着的。而市场对于国学的发展既有作用力,也有反作用力。

一方面,市场为国学的复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物力援助。

16 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巨大腾飞和空前繁荣,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精神需求却极度空虚和匮乏。这就需要用精神层面上的文化来充实与提升,于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的国学就有了市场需求和“销量”。

第二 经济的腾飞与繁荣却也诱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弊病,这也是市场作用力中反作用力的结果。人们的伦理观模糊、价值观错位,亲人之间相互猜忌、朋友之间相互算计、同事之间关系冷漠,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最基本的和善、信任、道义,只好以法律为准绳,以合同为依据作为最基本的约束,人类所有复杂的情感,全部被压缩在了一张薄纸上面,彼此在上面签字、盖章、生效。这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和深厚文化底蕴,追求“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勇、孝、悌、廉”的国家与民族来说是大相径庭的。于是人们需要回到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在我们的国学经典中寻回文化家园,确立人生价值,重建精神信仰。

第三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与影响力日益扩大,各国对创造经济奇迹的中国文化土壤投入了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认为中国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17]。这就唤起了国人对

17 自己悠久历史文化的自信和自豪,并在国际对话中寻求与实力相媲美的文化辐射力和竞争力,增加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于是文明古国的深厚情结再次被激发,捍卫与提升传统文化的价值近乎成为本能诉求。

另一方面,市场使国学走向了商业化、快餐化、娱乐化、庸俗化。

众所周知,市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讲求经济效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学术一旦与经济相挂钩,与利润相关联,就失去了它的本真性、系统性和严肃性。 “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担忧,那就是传统文化一热,迅即被商品化、市场化,这种只问价格不问价值的做法万不可取。”[18]钱文忠教授的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时下,国学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国学,学习国学,这固然是好事。但有人利用人们的这种关注和重视,把国学当成赚取钱财的手段、攫取利润的工具。开设“国学班”,给企业家讲授“国学课”。而这里面到底有多少东西是真货色?有多少东西是兑的口水?一些连国学的门还没找到的营销先生,摇身一变成了“国学大师”,还标榜为某些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把“佛”说成是一个“人”字加上一个上下对调美元符号,因此佛是最能赚钱的;一些标榜“易学大师”者把《周易》说成是算卦的工具,装神弄鬼地给房地产老总上“风水课”;有一些人把道教经典说成是祈福和

18 养生秘笈,把佛教当作超越生死和轮回转世的指路明灯,唆使人们求神问卜、烧香许愿、祈福求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我们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粗暴地装进钱袋,国学、经典则成为文化玩偶。

国学是无价的,但传播国学却是有偿的。不可否认,大众传媒的兴起,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学的生存载体和传播的方式与途径,在国学的推广和普及过程中功不可没。但是为片面地追求收视率和点击率,传媒一哄而起,崇尚享乐、追逐时尚、玩味感官,要么把国学吹得神乎其神,以国学的名义兜售假、冒、伪、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糟粕;要么就是耍嘴皮子,对国学进行恶搞、曲解,把国学低俗化、庸俗化、娱乐化。如张岂之教授所言:“如果对传播的内容不加规范,国学也可能会沦为一种文化快餐,文化快餐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深度的理性思维,仅仅停留在了表层的视听享受上。长期吃这样的快餐,观众就会营养不良。”[19]

国学知识,要通俗但不能庸俗;国学传播,要市场但不能市场化;国学发展,要大众化但不能快餐化。如果我们一味地追逐利润,讲求利益,就会失去理性,丢掉理智,这对国学的传承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只有坚守根基,才能固守灵魂。今天我们探讨国学,研究国学、复兴国学、重振国学,意在梳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

19 脉,发掘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探寻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找到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母体性、本源性、民族性的文化标志和精神魂魄。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奋斗,共谋发展,共建和谐,共创伟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杨燕.《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M].北京:东方

出版社,2010.

[2]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

局,1977:269.

[3]李德顺.实事求是漫谈[J].世纪论评,1997(Z1):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8(1). [5]余敦康.《周易·乾卦》解读[J].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6辑,2005(6):24-30. [6]杨发喜.从“协和万邦”到建设“和谐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方朝晖.儒家修身九讲: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0 [8]周远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孔子的和谐管理思想[M]∥论和谐境界与人才发展:大成管理学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92-103.

[9]刘鄂培.孟子选讲[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101.

[10]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11]马周周.《庄子》蕴含的教育技术思想探秘[M]∥王世舜.庄子注译.济南:齐鲁书社,2004:338. [12]王平川.儒家道德学说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1):110-115. [13]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5.

[14]左言东.21世纪中国发展道路的思考[EB/OL].

[15]梁漱溟.梁漱溟先生讲孔孟[M].李渊庭,整理.上 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6]汤一介.超越旧我开拓新我———写在《文明》杂志创刊五周年[J].文明,2006(12):20-21.

[17]庹祖海.中国和平崛起中的文化使命[J].北京

21 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8. [18]赵天,王鹏.国学国运昌盛之基[EB/OL]. [19]路琰,张岂之.别把国学当快餐[J].环球人物,2008(6):70.

22

第四篇:银行员工谈合规

近年来,金融系统发生的经济案件,不仅干扰破坏了经济金融次序,而且严重损害了银行的社会荣誉。

近期,我行开展了“合规文化建设”的教育学习活动,以下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总结出几点体会。

如今,经济在飞速而迅猛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风险。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不遵守商业游戏规则的行为,屡屡发生。一些地方仍存在重业务拓展,轻合规管理的做法,为完成短期的任务和经营目标,注重市场营销和拓展,忽视业务的合规管理,有的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目标和任务,忽视合规经营风险。

业务发展和合规文化,就像鱼水之情,鱼儿离不开水,没有鱼儿,水便也失去了应有的灵性和活力。因此业务发展离不开合规文化。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努力发展业务,才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只有努力去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合规文化,才能更好的防范和规避风险。

为此,立足学习教育平台,提升合规文化意识,认识是行动的先决条件,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有正确的行动。二要重视合规文化的培训,要将合规文化建设,同职业化精神、行业特点、企业文化塑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搞好规划,潜心研究,并付出实践。要加强学习,从服务礼仪、服务技巧等最基本的东西学起、做起,把创优服务与合规经营的关系理顺,形成规定动作、示范动作,把优质服务贯穿于建行的整个业务活动和领域,把合规文化建设贯彻于建行每个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把合规文化理念扎根于整个中行的管理与决策之中。 三要搞好风险关口前移,逐日排查,逐月分析,随时排除和堵塞各种隐患和漏洞,以防患于未然,练就驾驭各种风险的本领。四要抓保障。要加大辅导和督查力度,加大问责力度,严禁我们的工作人员违规经营,加大处罚力度,增大违规成本,使合规者得益,违规者受损,以达到令行禁止,确保合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合规文化是是我们中行企业文化的延伸,是需要我们全体中行员工认同和遵守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该企业行业化、个性化的具体体现。就我们中行系统来说,概括地讲就是十二个字,即“敬业、守纪、规范、务实、和谐、创新”。作为我们经营者和管理者,就是围绕这十二个字把它细化、量化、具体化、形象化,进而形成一种信念、一种理念、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因为合规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至关重要。一个没有经营思路的企业缺乏灵气,一个没有经营活力的企业缺乏人气,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企业缺乏底气。 我作为一名中行人,一个经常与客户和社会打交道的中行基层网点负责者,更应该理解基层银行网点合规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把握其实质和内涵,不抱怨,不放弃,不气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虚心学习是我唯一的选择,努力工作是我唯一的目标,踏踏实实做人,本本份份做事,不贪慕虚荣,不贪图享受,不断提高自身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高尚的人品和操守,用实实在在的人生,来为中行基层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贡献。我相信,平凡的一滴水也会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平常的一块砖也会垒起万丈高楼。

中国银行合规文化建设是以中行员工为载体而存在的,是中行企业精神的综合反映,是中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体现,关系到我们中行的兴衰成败。我们中行人一定要爱岗敬业,以行为家,作为各级领导,也要关心信合员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消除后顾之忧,使我们中行员工都能认同合规文化,对合规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自觉地把中行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树立主人翁责任感。 相信在经济全球化、办公自动化、业务信息化、各行各业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中行员工,不论你在那个岗位,那个地方,只要不断学习,努力充实提高自己,不断适应企业合规文化的形势,肩负起自己的责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一定能有更辉煌的明天!

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平凡中奉献 ,爱岗敬业是各行各业中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 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从小的方面讲,比如我们农行,每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岗位都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也是农行存在和发展的必需。农行要发展,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金融业中不断强大,立于不败之地,没有我们每一位同志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不行的。作为农行人, 为了农行的前途,为了农行的荣誉,做一名爱岗敬业的人,是职业道德对我们最引为用以规范行为品质,评价善恶的行为规则。

作为一个金融单位的职工更应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上讲求道与德,如果路走得不对就会犯错误,就会迷失方向;如果没有德,就难于为人民服务,就谈不上自己的事业,也就没有单位事业的兴旺,就没有个人事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人身存在的社会价值。我现在正在从事农行工作,这是我的职业,也是我唯一的职业,自我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这项职业,也一直热爱这个职业,对农行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所以我一直是爱岗敬业的。只有爱岗敬业才是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具体体现。

讲求职业道德还必须诚实守信,所谓诚实就是忠心耿耿,忠诚老实。所谓守信就是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所以通过对这次的学习,使我更深地了解到作为一个农行职工的根本、为人、言行和责任,就是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地加强学习,时刻按照职业规范去要求自己,努力工作,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升合规操作意识。“没有规矩何成方圆”,身为网点一线员工,切实提高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能力,全面加强柜面营销和柜台服务,是我们临柜人员最为实际的工作任务。作为临柜人员,我深知临柜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它是顾客直接了解我行窗口,起着沟通顾客与银行的桥梁作用。因此,在临柜工作中,我始终坚持要做一个“有心人”。虚心学习业务,用心锻炼技能,耐心办理业务,热心对待客户。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都很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更耐心、周到、快捷的优质服务才能为我行争取更多的客户,赢得更好的社会形象。我们每天面对形形色色不同层次的客户和形形色色事物,更加要求我们一线员工有高度的思想觉悟。

加强合规操作意识,并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有时,总是觉得有的规章制度在束缚着我们业务的办理,在制约着我们的业务发展,细细想来,其实不然,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产物,而是在经历过许许多多实际工作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只有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我们才有保护自已的权益和维护广大客户的权益能力。我们的各项规章制度正如一架庞大的机器,每一项制度都是一个机器零件,如果我们不按程序去操作维护它,哪怕是少了一颗锣丝钉,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各项制度的维护和贯彻是要*我们广大的员工严格执行,正如《违规违纪警示案例》之案例三中所提及的违规行为,如果没有柜员黄齐秦的大意未临时签退系统、没有出纳颜朝霞的随意放纵、大悟支行本身存在未按章办事让坐班主任代班,明有光一切的违规行为也就不能得逞。而事后大悟支行的纵容庇护也导致了明有光的违规行为事件的延伸。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规章制度的执行,不是*某一人来执行的,而是要*一个集体相互制约、监督来实施的。

三、增强规章制度的执行与监督防范案件意识。银行号称“三铁 :“铁制度、铁算盘、铁帐本”。正因为有了银行的“三铁”,银行在百姓心中才是可以信赖的。规章制度的执行与否,取决于广大员工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清醒认识与熟练掌握程度,有规不遵,有章不遁是各行业之大忌,车行千里始有道,对于规章制度的执行,就一线柜员而言,从内部讲要做到从我做起,正确办理每一笔业务,认真审核每张票据,监督授权业务的合法合规,严格执行业务操作系统安全防范,抵制各种违规作业等等,做好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能碍于同事情面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背离规章制度而不顾。坚持至始至终地按规章办事。如此以来,我们的制度才得于实施,我们的资金安全防范才有保障。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得到好的执行,那也将走向它的反面。

近年来,金融系统发生的经济案件,不仅干扰破坏了经济金融秩序,而且严重地损害了银行的社会信誉。采取相应措施,从源头上加强预防,是新时期防范金融犯罪的一道重要防线。这几年银行职业犯罪之所以呈上升趋势,其中重要一条是忽视了思想方面的教育,平时只强调业务工作的重要性,忽视了干部职工的思想建设,没有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限于既要进行正面教育,又要坚持经常性的案例警示教育,使干部职工加固思想防线,经常警示自己“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从而为消除金融犯罪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自觉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内部管理,是预防经济案件的保证。为此要认真抓好制度建设,一方面要根据我们一线柜员工作的特点,组织学习,通过学习,使各岗位人员真正做到明职责、细制度、严操作。有效的事前防范与监督是预防经济案件的重要环节,本岗位的自我检查与自我免疫是第一位的;其次可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自检自查、上级检查、交*互查等方法,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对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内控与制约。

通过此次合规教育活动,找到了自我正确的价值取向与是非标准,找准了工作立足点,增强了合规办理和合规经营意识,通过对相关制度的深入学习,对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为识别和控制业务上的各种风险增强能力,积极规范操作行为和消除风险隐患,树立对农行改革的信心,增强维护农行利益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及建立良好的合规文化都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通过此次合规教育活动,找到了自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是非标准,找准了工作立足点。增强了合规办理和经营意识,通过对相关制度的深入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识别和控制业务上的各种风险增强能力,积极规范操作行为和消除隐患,增强维护建行利益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及建立良好的合规文化都起到了极大帮助、

第五篇:银行员工合规大家谈

在日常工作中,人们往往把诚信服务理解为刻板的服务需要,即态度好就等于服务好,其实不然,服务有其更深刻的内涵,并且与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淮南子有训: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合规管理是金融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作为上百年历史的银行业来说,客户是其发展的天然基石,质量是其分展的永恒主题,形象是其发展的外在魅力,而制度是其发展的根本保障。

合规作为一门独特的银行风险管理要素,如今已得到银行业的普遍认同。合规风险也与银行的其他风险一同,纳入银行的风险管理之中。如何真正体现商业银行应有的诚信与正直的价值观念,如何大力倡导建立银行自身的合规文化,已成为商业银行探究的主题。

近年来,我行始终将完善制度、从严治行作为固本之策,以把握政策、诚信待客、建章立制、规范操作作为着力点,不断加强合规建设和风险管理,通过学习教育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风险扼杀在摇篮中,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我行利益,最终使每一位员工受益,因为盘锦分行的发展与繁荣关乎我们每一位员工的利益。

合规是我行内部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合规操作是企业合规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合规”包含着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有一个“合格”的“规”;二是大家都去“符合”这个“合格的规”。在我行的内部控制检查中,曾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授权流于形式,疏于审核相关信息;重空管理存在漏洞;查库管理不够规范等等,从中揭示出我们日常工作中的有章不循,制度执行不严的现象,这些检查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于此同时,制度和规定有时和客户需求会产生矛盾,客户需求往往受到制度和规定的制约,作为员工的我们要把握政策,规范操作,控制风险,绝对不能以习惯代替制度,以人情代替纪律,以信任代替管理,不搞违规操作,坚持以诚相待,以高效率和高质量取得客户的信任。

恪守诚信,合规为本,让我们严守行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无华的言行;没有光辉的事迹,只有平凡普通的工作;没有英雄的形象,只有忙碌的身影。我希望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做出更好的成绩,为建行的明天增光添彩。

上一篇: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下一篇: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