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耕地保护问题

2023-03-11

第一篇:我国当前耕地保护问题

发达国家农地保护及其对我国耕地保护的借鉴

张新华蒲春玲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乌鲁木齐8300

52摘要: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达,虽然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但长期以来的农地保护也功不可没。虽然各国农地保护的原因、目的和制度环境与我国差异较大,但是合理利用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尤其在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保护农地的手段以及经验教训对我国耕地保护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发达国家农地保护的主要政策

1. 美国农地保护政策:

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自然灾害曾经使美国的农地面积大量减少,给美国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美国采取多样化的手段保护农地,并调动全社会力量来参与保护农地,在保护农地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农地所有者、农民成为农地保护的主要得益者,并注重保护农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的统一。其主要政策措施:(1)通过行政立法加强土地管理,全面保护耕地。(2)制定一系列农地保护政策。(3)创建高效持续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土地质量。(4)全面评价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

2.英国的耕地保护政策

英国是在用途管制方面立法最早的国家,又是世界上最早通过规划立法限制土地开发的国家。英国在耕地面积大量、农业衰退、市场和原材料等制约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严峻形势下采取一系列对策加强耕地的保护,并取得明显的效果。其主要政策有:(1)以立法为根本手段,加强土地管理,促进耕地保护。(2)开展土地调查,科学规划土地。(3)开展环保型农业,提高土地质量。

3. 日本耕地保护对策

日本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最严格的国家,历来重视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其农地保护对策有:(1)土地管理完全纳入法制轨道。(2) 重视城乡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计划。(3)规划控制城乡土地的利用。(4)依靠国家力量兴建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农地生态系统功能。 其他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法国、韩国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农地保护。

第二部分: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制度设计存在缺陷。2.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存在缺陷。3.我国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存在缺陷。

第三部分:国外农地保护对我国耕地保护的启示

借鉴国外农地保护成功经验,针对我国耕地保护的特点及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我国耕地保护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完善:1.耕地保护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2.建立耕地保护的利益补偿机制。3.建立耕地保护的市场机制。4.借鉴国外分区制,划定永久性耕地保护区。5.耕地保护要全社会参与。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地保护耕地保护借鉴

作者简介张新华,女,汉,30岁,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电话:13139696833。

第二篇:17.耕地保护问题

“耕地保护问题”背景:

我国是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基本趋势难以改变。加强土地管理,坚守耕地红线,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事关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国家制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高压线,尽管如此,我们也发现一些市、县政府默许、纵容乃至在背后操纵违法违规用地,未批先用、“以租代征”,擅自设立和扩大开发区,擅自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规侵占基本农田,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坚守耕地红线的任务十分艰巨。

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人口增长导致耕地紧缺。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每年粮食消费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但由于耕地资源不增反降,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上千万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

二、滥占耕地资源现象严重。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靠的是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取得的。全国上下的开发区热,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全国乱设开发区,多则占地上百公顷以上,甚至几十平方千米,少则也有几公顷左右,大部分分布在沿江、沿海、沿湖、城郊和农村水陆交通便捷的地区。由于城镇化加快、生态退耕以及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导致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涉及的违法用地面积出现反弹。城市无限制地外延扩展,盲目开发建设,占有了大量耕地。部分单位和企业宽打宽用,征而不用,浪费土地。耕地侵占具有行政行为特征。作为耕地直接管理者的地方政府,更是没能承担起保护耕地的责任,相反,违法占用耕地带有浓厚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当地政府的行政行为是耕地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不少地方政府为求发展,大搞规划,随意圈地,建立各种名目的开发园区,在有些城镇,动辄圈地几十平方公里,但经济实力又远远没有达到,形成“开而不发”成片晒太阳的开发区。

三、地方政府耕地保护意识不强。目前有不少政府领导干部存在着城市越大越好的观念,把扩大面积作为城镇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有些领导干部则把出让土地当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错误理解和片面强调“以地生财”;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片面追求所谓的个人“政绩”,不惜以浪费和破坏土地资源来换取在任期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他们对于耕地保护在实现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口头上讲得多,行动上落实少,甚至非法干预对土地的执法工作,给耕地保护执法制造了障碍。

“耕地保护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综合考虑提高粮食单产和耕地复种指数及粮经比等因素,要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必须保有18亿亩耕地,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是一个不能再少的数字。

二、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土地不仅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还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们必须严格土地监管,维护农民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长远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是要保持当代人的需要和子孙后代生活前景之间的平衡。耕地资源是历代人开发保留下来的,也应该世代传承下去,不能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18亿亩耕地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耕地保护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保护耕地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耕地保护问题上,要立足于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立足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耕地保护的目标绝不能动摇。

二、要落实坚守红线、严格监管的责任。发展是硬道理,保护耕地也是硬道理。要落实中央关于土地调控的宏观政策,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严肃性,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土地的行为。要科学编制一个既保护耕地又保障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防止借规划修编减少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的倾向。

三、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我国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潜力很大,保障发展的国土空间潜力也很大。建设用地当中闲置土地、空闲土地、批而未供土地大约有400万亩,我们国家还有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2亿亩,未利用地39亿亩。各项建设尽量不要去占耕地,必须占的就要少占,能用“劣地”的不要去用“好地”,占用的土地要高效利用好。

四、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一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布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二是要科学安排城镇建设和相关行业规划的用地规模及标准。应按照节约集约的原则,优化用地结构,压缩占地规模,控制城市盲目扩张,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

五、拓展城乡建设用地新空间。鼓励通过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优先开发利用城市建设用地中空闲、闲置和批而未供的土地。在尊重农民意愿和民风民俗的前提下,按规划逐步实施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三是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布局,城镇发展尽可能使用未利用地和山坡地,尽量少占耕地。

第三篇:农用地用途管制—耕地保护相关问题调研报告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土地咨询部

摘要:调研的对象选择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和江苏;西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四川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宁夏。这四个调研对象在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方面的矛盾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指标被突破;耕地保护机制不完善,保护力度亟待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观念淡薄,土地粗放利用现象较普遍;耕地后备资源不平衡。据此,调研组提出了如下建议: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研究建立耕地保护的补偿机制;注重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在土地整理资金的投放上不搞一刀切。

根据中心的调研计划安排,2007年4月下旬到6月下旬,土地咨询部分两个组分别对江苏、广东、四川和宁夏就“农用地用途管制——耕地保护”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与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当地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相关部门和有关乡(镇)村干部群众就土地用途管制和耕地保护问题进行了座谈。并察看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双挂钩暨拆院并村试点县和矿区复垦现场等。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们选择的调研对象是:东南沿海的江苏省和广东省,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这四个省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耕地保护方面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江苏是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但其省内发展不平衡,南部经济发达,北部经济相对落后。江苏省人多地少,2006年底全省耕地保有量7593万亩,其中,基本农田6606万亩,保护率87%。广东省是经济发达的省份,但其省内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尤其是与湘、赣交界地区经济较落后。总体上看,广东省人多地少,农地利用程度较高,耕地后备资源匮乏。据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省耕地面积为4323.75万亩,基本农田4270万亩,保护率达98.76%,人均耕地仅0.46亩,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

四川是西部经济大省,经济发展对耕地保护的压力日趋严峻。截止2006年底四川省耕地保有量是8920.6万亩(594.71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7722.45万亩(514.83万公顷),保护率达87%。

宁夏回族自治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耕地较多,平均2.75亩, 2006年底,耕地1650.24万亩,基本农田1326万亩,保护率81%多。其中,质量高、灌溉条件好的耕地集中在宁夏北部黄河冲积平原,有耕地603.15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6.5%,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此外,常年干旱,没有灌溉设施旱耕地,分布在宁夏南部山区八县,有耕地1047.09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3.5%。

二、四省(区)在耕地保护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统一思想,全面贯彻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下发后,各省(区)政府行动迅速,专门研究了贯彻实施意见。省(区)党委和政府认识到: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关系到民族生存和人民长远利益。在土地问题上,要有战略眼光,要保持清醒头脑。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人口的增长,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是不可避免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必须认真执行土地利用计划,严格控制占地规模,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各市(县)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将日常的法制教育与集中宣传相结合,建立县、乡、村三级普法宣传教育网络;实施“送法下乡”,组织人员巡回各乡镇、村进行法律知识讲课,送去法律法规书籍;以“6.25”全国土地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开展集中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依法管地、依法用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自觉性。

2、按规划用地,实施土地用途管制

四省(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土地管理。采取有效措施,

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重点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一方面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用地报批时严把规划审查关,设置引入项目的门槛,对不符合规划确定的管制原则和农用地转用条件,或节约集约土地达不到要求的,不予通过审查,如江苏省提出“六个不批”,广东省提出“六个一律不批”;另一方面,建立“年初下达、年中调整、年末考核、全年监管”的计划管理制度和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对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动态跟踪和及时预警。对于报国务院审批的单独选址项目,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坚持听证、认证制度,认真把好审核关。广东省为确保规划的法律权威性,省国土资源厅起草的《广东省土地规划条例》已列入广东省2007年立法计划,近期将报省政府审议。

3、明确责任,层层落实

四省(区)都出台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等文件,实施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明确耕地保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细化、量化考核办法,将农用地用途管制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农用地转用管理、项目用地审查报批和耕地占补平衡等内容列入考核指标。从省级到市、县、乡、村,层层实行土地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有的地区还将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落实到农户,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考核体系,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开发和非农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及其负责人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引入奖罚机制,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4、开发整理土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建设占用耕地逐步增加。面对这种趋势,四省(区)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第33号令),认真开展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工作。一是建立补充耕地储备指标制度。广东省规定各地在用地报批时实行先补后占或边补边占,凡没有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一律不予审批。二是地注重生态保护前提下,根据土地后备资源情况,多渠道开垦新耕地。各级政府加大自筹资金补充耕地工作力度,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开垦耕地。三是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工作。明确考核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对占补平衡中检查出的问题,专门发文要求整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指标被突破,农用地用途管制执行得不好

调研中,各地普遍反映: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是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已不符合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一方面急切希望新一轮规划的修编,期待通过修编获得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规划修编之前,用地计划指标普遍被不同程度地突破。比如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到2010年的建设用地规划总规模是158.26万公顷,而2005年建设用地总规模已达到158.67万公顷,超出规划期末(2010年)控制指标0.41万公顷,提前5年超额使用完规划指标。这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全国建设用地规模规划目标执行情况来看,1997~2010年全国规划建设用地总量3706.67万公顷,阶段性(2005年)控制目标2382.86万公顷;实际执行情况是:到2004年,用地总量为3192.24万公顷,占到了规划目标的86.12%,阶段性控制目标实现程度133.97%,超过规划用地3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起到土地资源利用的控制作用,农用地的用途管制制度未能起到真正的管制作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也遭到破坏。

2、耕地保护机制不完善,保护力度亟待加强

种田的比较效益低,成为耕地保护的一大阻力。当前,地方政府和农村集体、农户对基本农田保护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法律规定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条件十分严格,基本农田用途单一,除法律规定的特殊需要外,严禁占用。从形成的原因上看,除保护意识不强,保护经费严重不足外,种地收益低、缺少政府扶持是造成基本农田难保的主要原因。据广东省江门市调查,一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基本农田,年产值为1500元左右,而工业用地,每亩出让金不少于30万元,二者相差悬殊。基本农田产值低、收益少,挫伤了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有的地方反映,以前政策规定要交公粮,不少农民将责任田连公购任务交给别人代为耕种,现在取消农业税,不再承担“任务”取消了经济责任,少数农民宁愿将田丢荒。有的将农田出租。

多年来,耕地保护主要是以行政、法律手段为主,重视运用经济手段不够。国家规定,可从新

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但乡(镇)政府及村组没有留成,且有关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操作办法,也影响了耕地保护责任的落实。

3、节约集约用地观念淡薄,土地粗放利用现象较普遍

“九五”期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5%;1997~2005年期间,全国建设用地总量年均增长了9.4%。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东南沿海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要高于西部地区。比如,宁夏人均建设用地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和全国的平均水平。有的城镇人均建设用地250~270平方米。原来宁夏的发展思路是“小而美”、“小而精”,是有科学道理的。现任领导将发展的思路调整为“跨越式发展”,搞了宽马路、大广场等形象工程。这反映出宁夏迫切发展经济的愿望和招商引资的热情,同时也造成了土地的粗放利用和资源浪费。由于宁夏可利用的荒地较多,其工业用地70%以上用的是未利用地。这种优越的资源条件为其用地粗放提供了保障。

4、耕地后备资源不平衡

发达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比如广东省,继续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开始难以为继,人们在考虑建设用地时,往往认为,山地作为生态保护用途,林业部门管得严不能占;滩涂海洋部门管得严不能占;河滩水利部门管得严不能占。那么建设用地就只好瞄准了我们的“生命线”——耕地了。经济和建设的快速增长,年复一年的占和补,已使得发达地区难有再补之地了。他们搞异地补偿的愿望比较强烈。

宁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可开垦的荒地较充裕,自1987年以来,扣除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性因素影响,全区连续20年实现了耕地总量持续净增,累计净增耕地695万亩。目前,宁夏耕地后备资源还很充足。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编制任何规划或计划,都要考虑规划(计划)期内的各相关因素及其未来发展趋势。1997~2010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不例外,都有其相应的科学性。以现行的规划已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为借口,任意突破规划,是对法律的轻视。如果在土地用途管制中任意突破法律的约束,却受不到任何处罚,那么土地用途管制就形同虚设。实行土地的用途管制,加强耕地保护,规划是重要的实现手段,必须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规划的严肃性。

(1)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为突出规划的调控作用和法律权威,国家应抓紧制定《土地规划法》或《土地规划条例》,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突出违反规划的罚则,加大违规成本,增强规划的严肃性,维护法律的尊严。

(2)加快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进程。出台规划编制具体政策和操作指南,加快规划编制进度,科学、合理规划安排各业、各类用地,以有效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促进耕地保护和保障发展必需用地。

(3)改进规划编制理念和方法。改变上轮规划中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下达指令性规划指标,并在规划实施中,采用高度集权的行政审批办法落实指标的编制和管理办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使用主体多元化、分散化的特点,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根据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统筹安排耕地保护指标,不再实行平均分配。

(4)研究制定相应标准。尽快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的规划标准,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的审批监督管理。

2、研究建立耕地保护的补偿机制

土地用于农业与用于工业在效益方面存在巨大的比较差异,保护耕地在直接经济利益方面,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使用土地的农民都会感到相对于搞项目开发会产生较大的机会损失。国家实行土地的用途管制,从法律上、行政上,限制农用地的转用。但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地方政府和农民对于保护耕地缺乏内在的动力。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发达地区如广东,由于取消农业税,再次出现耕地撂荒;发展相对滞后的市(县)农民看到了相邻地区经济发展中土地带来的巨大收益,内心产生巨大反差,认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落后。他们有发展的强烈愿望,换句话说是土地被占

用搞开发的愿望,而对于让别人发展赚钱,让他们保护耕地感觉不公平。地处内陆的宁夏,当地农民对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不甚了解,他们几千年在黄河流域耕作繁衍,丰衣足食,也自觉其乐融融,尤其近年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种粮补贴,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强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建立耕地保护的长效机制,不仅要对耕地保护有外在的约束,而且还要有内在动力。研究耕地保护相关的利益关系,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固化合理的利益关系,建立耕地保护的利益补偿机制,使地方政府和农民自觉保护耕地。

(1)搞好区域间的统筹。在落实耕地保护工作中,引入区域统筹和经济补偿机制。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重的地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除用于扶持农业生产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外,由地方政府统筹安排,直接用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使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增强自觉保护耕地的意识和积极性。

(2)增加对耕地农民的直接补偿。对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的农民,要采取不同的形式,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补偿。让使用土地的农民认识到土地与他们生计的关系,认识到土地的重要,使保护耕地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3)调整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标准。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应当调整,不搞一刀切。不分具体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一律按照GDP来衡量地方政府的政绩是片面的。我国实行土地的用途管制,应当在划分功能区的基础上,重点从功能的发挥上,从区域经济发展上设置考核指标,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比如对粮食主产区的考核应当以当年粮食的产量为衡量标准,如果达到了相应的标准,地方领导的政绩就应得到认可;国家就应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对种粮的农民就应当给予补贴或奖励,让种粮的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3、注重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是土地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我们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经济发达地区,经历了土地粗放利用的过程,经济发展后,由于资源匮乏、地价提高等因素促使其开始注重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而内陆欠发达地区,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宁夏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原因发展相对较慢,起步较晚。宁夏提出跨越式发展,这几年工业发展了,产值翻了一番,在经济发展中开始注重耕地保护和资源节约。该区15个工业园区(国家级的1个,自治区级的14个),大都在山川结合部,占用的多为未利用地。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起步和快速发展阶段应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

4、在土地整理资金的投放上不搞一刀切

发达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匮乏,开发整理的空间非常有限,而其新增建设用地补偿费的数额相对要大得多,如果以各省上缴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为基数,计算和安排土地整理的资金,就会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土地开发整理效果的问题。

宁夏土地开发和整理的潜力较大,有近400公里的黄河从宁夏境内穿过,河套地区土质较好,灌溉便利。据宁夏国土资源厅介绍,宁夏3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宜耕后备资源约有近400万亩,引黄灌区中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的潜力很大。我们调研中年到的宁夏10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其效果非常喜人。他们认真落实谁开发,谁使用,谁受益的政策,吸引大批农民出钱出力搞土地整理,开发出10万亩耕地,使昔日的荒滩变成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麦田。

在土地整理项目的安排上,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倾斜政策。在返还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时予以倾斜,在技术上给予支持,扶持、鼓励耕地后备资源充足的地区开发整理耕地。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全国粮食安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调研组成员:潘文灿 李尚杰 彭德福贾中骥 李伟 王鑫执 笔 人:李伟

第四篇: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浅谈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世界经济和社会取得的飞快的发展,中国也不例外。在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中国即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在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应对的对策有很多。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对策

一、 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一) 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凸显。物价上升的性质比较复杂,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相交织,短周期和长周期相交织,国内国外因素相交织,总量膨胀和结构转型相交织。

(二) 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

虽然我国消费比去年同期增长13.5%,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5.7%,而投资则达到49.9%。一边是相对“冷清”的消费,一边是持续“火热”的投资,消费这驾拉动内需的马车,多少呈现出“不振”之势。

(三) 人民币连续升值

人民币连续升值将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使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下降,导致出口减少加剧某些国内领域的竞争。一些出口产品的生产厂家会加入国内市场竞争的行列,使本已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惨烈。在优胜劣汰的原则下,某些企业就可能倒闭。人民币升值还可能造成某些领域的生产相对过剩。如果食品、服装、文化用品、日用百货等出口商品有40%-60%转移到国内市场,必然造成某些商品一定时期内的供过于求;将加剧就业压力,特别是会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

(四) 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流动性过剩使经济从过快向过热转化。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需求,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过剩的流动性冲击的不仅仅是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等同样也会受到冲击,结构性通胀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转化为全面膨胀,商业银行信贷、财务风险逐步集聚,隐含较大金融风险。流动性过剩引起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十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楼价的上涨,严重损害了国民的福利;股市产生的财富再分配,加剧财富占有的不公;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会对居民就业和收入产生消极影响。

二、 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问题

(一) 资源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资料和人们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日益扩大,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沉重代价。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实际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污染。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1、 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巨大

2、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不高

3、 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

(二) 贫富分化加剧问题

我国在推行市场经济的改革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适当地拉开了收入差距,这对提高经济效率和激发经济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

(三)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

1、 农业问题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桌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2、 农村问题

主要是四个落后: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落后、乡村面貌落后。乡村环境的脏乱差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

3、 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2) 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3) 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四) 就业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数量多而素质不高,尽管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但仍难以满足充分就业的要求。如下几方面:

(1) 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新成长的劳动力和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将继续增长。

(2) 大学生就业困难。

(3) 未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相应的对策:

(一)、通货膨胀问题

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把握通货膨胀治理力度,并在时间上兼顾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要求,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善,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这些对策主要有:

1. 货币政策。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

需求。

2. 收入政策。

3. 对外经济政策。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4. 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5. .降低劳动工资水平。

(二)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问题

1.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着力提高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2.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3.进一步完善消费环境

(三)人民币连续升值问题的对策,

1.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的管制室降低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重要途径

2.为了减少人民币升值对我们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我们应该调整贸易结构,实施产业结构合理的优化升级,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化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降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结构的冲击。

3.政府应积极引导对外贸易企业发展之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同时辅以相对应的宏观调控政策。

4.要充分理解国家关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基本稳定的政策精神

5.企业应提高自身对外竞争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

(四)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对策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着力点在于对流动性过剩的总量调节上。而对我国结构性流动性过剩的治理重点不仅要全面控制,还应该在结构性疏导上采取一些政策。

1. 继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2. 增加财政收入,完善公共服务。

3. 对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的调整。

4. 对汇率政策的调整。

另外,政府还可以采取“疏导”对策。

1.抓住有利时机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2.加大优质金融工具的供给,拓展融资渠道。

3.引导资金流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4.设立投资公司,为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战略服务

5.开辟多种渠道扩大消费,降低储蓄。

(五) 资源环境问题

1. 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

2. 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3. 大力开发新型能源和进行能源的勘探和储存

4. 大力宣传节能意识和动员全民进行资源的节约利用

5.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加强法律意识,加强法制管理

(六) 贫富分化加剧问题的对策

1.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中西部地区的更快发展

2. 改革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促进公有经济不断发展

3.

4.

5.

6.

7.(七) 三农问题的对策

1. 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好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宝贵的耕地

2.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

3. 国家应加强农产品价格的宏观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平稳,既要防止“谷贱伤农”,又

要防止通货膨胀

4. 国家应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长期控制管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5. 各级政府要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带领广

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6. 积极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

7. 规范农村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选拔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8. 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务条件,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八) 就业问题的对策

1. 国家应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2. 大力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

3. 就业人员应坚持学习,不断的丰富自己,重塑自我

4.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

5.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就业困难者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及其控制对策与措施【J】战略与决策研究 ,vol.22,No,4,2007:276-283霍金良

2、

5、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根源及治理对策评价朱一鸿

6.刘志英 社会保障与贫富差距研究---典型国家的实践与中国的政策主张【D】。

武汉大学,2004

7 李敏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05

8 滕星均 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吉林大学,2009

9 蒋姣蓉 论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破解【J】商业文化(学术类)

2010(7):213-214

壮大。 增加农业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全面提高农民的收入。 采取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 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管理监督,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健全税收机制,调节过高收入,让个人所得税称为贫富调节器 要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低收入阶层的社会扶持。

第五篇:当前我国民生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当前我国民生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中国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二是城乡教育差距。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三是城乡医疗差距。

近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四是城乡消费差距。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生活资料的质量低,假冒伪劣横行。五是就业差距。

六是政府公共投入差距。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

2、贫富差距加大

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贫富分化差距越发巨大,行业间收入差距或已达10倍,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96。

3、医疗问题

卫生资源总体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药品价格过高,超出群众的承受能力。诊疗行为不规范,滥检查、大处方、开贵药、收红包、开单提成的现象屡禁不止。医疗服务收费不合理。

4、住房问题

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以来,覆盖面不断扩大,但覆盖率仍然较低。

5、就业问题

我国的就业工作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

。二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是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四是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五是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问题比较普遍,需要对其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

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及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六是严重侵害劳动者就业合法权益的行为普遍存在。

上一篇:五反思大讨论活动方案下一篇:外管证企业所得税缴纳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