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2022-05-1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针对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所面临的问题,文章通过对转变问题取向的教学观念、增强教师积极力量、注重正向教学情境创设、以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心理弹性等探索,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培育模式的创新、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

创业的基础条件就是要有创业素质,目前,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教育热点,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眼光放到了自主创业上。文章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入手,分析了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所采取的有效对策。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

创业意识。个体从事任何行动都要受到兴趣、需求、理想等个性特征的支配和推动。而个体的创业行为也毫不例外,创业行为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个体真正有了创业的兴趣和需要。创业意识实质就是指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自我意识倾向,激励个体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并对创业行为进行调整,保证创业目标能够实现的积极心理因素。创业意识能激发出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潜能,推动大学生创业者事业的成功。

创业能力。所谓的创业能力就是指创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对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能力,也就是与创业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这是创业的一个基础,也是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二是经营管理能力,是指创业之后能推动企业得以继续发展的管理经营类知识;三是综合性能力,要想创业成功,就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综合能力。总之,创业能力是以创业者的知识、经验、技能为基础的,也涉及到了团队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市场驾驭能力、耐挫折能力等。大学生创业者还必须要掌握和了解一定的税务、投资、法律知识,能对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通过大学的心理教育逐步养成自立、自强、进取和创新的人格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的开拓创新、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创业成效,同时也决定着创业活动是否能做大、做强。

创业行为。大学生创业者如果只有强烈的创业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创业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支持,但却没有创业行为,那么整个创业活动就是纸上谈兵。换而言之,整个创业活动过程中,创业行为才是最根本、最关键的环节。创业行为是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外界资源整合的创业过程。

二、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导致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大学生们离开学校后,就不再有“天之骄子”的优势。从当前社会上现有的就业岗位来看,要安置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已经有很大的难度了。所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在这种形势下,创业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创业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培养他们的创业素质,拓宽创业之路,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机制已经逐步完善,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多发展机遇。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生们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将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看做是毕业后的理想去处,将自主创业当成是做小生意,因错误认识和虚荣心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创业。所以,选择自主创业是具有很强挑战性的,也需要很强的自信心。因此,创业意识就成了创业心理辅导的首要内容,高校教育中加强创业心理辅导就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正确选择。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创业活动是通过独立自主的经营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过程,因此,对人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创业心理素质对于他们是否创业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都比较差,他们既不能估测风险,也不能承受打击,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尽管很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社会就业的严峻形势,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就主动寻求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其个人能力能得到提高。但是,受到现实因素及自身经验水平的限制,很多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仍感动有些茫然,认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大,不知从何做起来实现自主创业的愿望。个人创业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缺少创新思维,不善与人沟通,团队意识差,责任感不强,诚信度不够,耐挫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大学生走入社会,顺利进入职业生活都是不利的。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辅导,对其人格教育应不断完善,从而克服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使大学生心理更加健全,创业能力得到根本上的提高,进而加入到主动创业的队伍中去。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已经是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所采取的对策

加强课程管理,丰富创业知识。建设创业课程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们能对创业的有关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一方面,高校按照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调整原有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也应该从现有的课程中深入挖掘出新的创业内容。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将其重点放在丰富创业知识上,使原有的内容面更宽,对于有意象创业的同学来说是比较有利的。

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大学生创业园的建立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教育基地,也吸纳了大批学生建立实体化的创业公司或创业团队入驻。园区作为学生与企业、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帮助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大学生在创业园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通过更多更为真实的社会创业实践来健全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一是,高校应努力培养“双师”(即专业理论名师与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经济师等)素质教师入驻到创业园。他们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有成功创业的经历,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对学生起到有效的示范作用。二是,创业园可以聘请创业经验比较丰富的企业家作为园导师,凭借自己的成功经验给大学生创业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在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只有经历了这些打击后,他们才能真正的强大、成熟起来。创业园开展的创业实践活动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每一个想要创业学生去尝试的。

增强大学生耐挫力的培养。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也是成败并存的,创业历程刚好就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检验。大学生创业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所以,大学生创业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斗志,有较强的耐挫能力,不被困难打倒。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平和的心态及耐受力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大学生通过教育中的心理素质培养,不断积累经验便可以迎来成功。

综上所述,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择业的一个新趋势,因此,高校要加强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促使学生能成为真正的创业型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作者:李春杰

第二篇: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所面临的问题,文章通过对转变问题取向的教学观念、增强教师积极力量、注重正向教学情境创设、以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心理弹性等探索,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培育模式的创新、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心理素质 以人为本 积极心理学

远古时代,人类一直面临生存的挑战,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难得到满足。可是,人们不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现如今,物质已经比较丰富,医疗技术和服务大幅度提高,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也增强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以物质为基础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能较好地得到满足,最让人类困扰的是如何使大家精神充实、心灵愉悦。顺应时代要求,以增强人类的幸福感为核心目标的积极心理学正在蓬勃发展。如果说幸福是人类共同的、至高的人生目标,那么顺应人类发展需求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帮助人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向资源、优势和美德等正向特质,而非指向疾病和缺陷,它引领人们追求的幸福是符合潮流的、实在的、全方位的,是内在需求与外在条件的和谐统一,是意义、价值与快乐的完美结合,是可持续发展与个人享受的双重兼顾。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的潜能与美德、直指“正向”的科学产生了。它聚焦于人类正向品质、美德和幸福的研究,着力于正向情感、正向品质和积极社会组织的发现与培育,致力于创造个体和人类的幸福,处处充满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传统病理取向模式的心理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人们也发现,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似乎没有减少,患各类心理疾病的人口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塞利格曼(Seligman)把这一现象称为20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惑。探究发现传统的关注疾病模式的心理学使人类付出了以下三个代价:一是使人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或者有问题的人,二是忘记改善正常人的生活及发展个人的潜能,三是采用治疗的模式来替代个人发展的模式。导致人们在生活中常问的问题是“他有什么问题”“他为什么又抑郁了”等指向消极的问题,而不是“他有什么优势”“他为什么成功了”等指向积极的问题,这反映了思维的消极性,也加强甚至固化了消极思维。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里格曼说:“正向的力量和美德让幸福可以永恒。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进心理学从只专注于修复生命中的问题和缺陷到同时着力于发现和培养个体生命中的正向品质。”积极心理学有“反疾病模式”“专注于研究人心理的积极面”和“用积极的方式解释心理问题并获得积极意义”这三重核心内涵。同时,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缺陷、不足和软弱面的同时,更专注于发现、欣赏和培养个体的优势与长处;努力修护个体创伤的同时也用心发现和培养个体正向特质,并使其发扬光大;努力帮助有心理疾患的个体走出困境的同时也关心如何使普通人更积极乐观地活出多彩人生。

2.积极心理学的主张。积极心理学认为,“治疗精神或心理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发现并培育有天赋的人”是心理学的三大使命。此外,积极心理学还主张:心理学不应该仅仅研究心理缺陷、异常和心理创伤,还应加大对正向品质、积极力量和美德等心理状态的研究力度;心理咨询与治疗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创伤的修复和对缺陷的弥补层面,还应该深入地、前瞻性地去发掘、关注、欣赏和放大个体的美德、潜能和长处;心理学不只是关于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的科学,也是关于学习、工作、社交,关于真、善、美和幸福感的科学。

3.积极心理学的功能。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有特别独特的功能,它注重积极增进、积极预防和积极治疗。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不仅仅看个体是否有心理疾患,还看个体是否达到精神和心理的生机勃勃、强健而富有弹性、乐观满足的幸福状态。心理学不仅要帮助正常人过上满足感、幸福感更强的生活,而且也要帮助存在心理障碍者过上平静、快乐的生活。

另外,就像预防医学一样,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心理疾病的预防。它认为,如果在人们心理状况良好的时候就采取行动,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积极品质,就会远离负面情绪和疾病。积极心理学相信,人们身上都不同程度地蕴藏着诸如信心、勇气、友爱、坚韧、智慧和乐观等正向品质,这些品质能帮助个体避免陷入心理疾患或缓解已产生的心理疾病。发现、标识和放大人们身上的这些正向品质,能有效地帮助他们预防和控制心理疾病,甚至遏制住已经萌芽的心理问题。

近些年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只有在原有病理取向的心理干预的基础上大幅度地增加“培养积极情绪和增强正向人格品质”等积极干预,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积极心理学的三大功能,摆脱传统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困境。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素质培育教学中的探索

杨芷英等对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北京高校心理素质培育存在专业能力不强、学校间发展不平衡、差异性较大,实践中工作不到位、有效性受限,师资不足、教师学位存在偏差、专业性难保等问题。下面笔者就自己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高校心理素质培育课程探索中的一些发现、体验和感悟进行总结概述。

1.教学观念由问题取向变为资源取向。在问题取向观念下,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常被教师拿来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素材,围绕一个个问题描述症状、分析原因,探寻解决方法,这样做很容易引发学生的紧张,甚至恐惧情绪,也可能给部分学生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甚至课后会有同学拿着“放大镜”来检查自己是否有问题,一有蛛丝马迹便马上对号入座,忧虑重重,有问题的学生则变得更加焦虑和恐慌。学生的思维和视角不知不觉地被引向了悲观和消极,消极情绪一重,理性思维必然会受到抑制,进而导致自身的正向品质不能被理性发掘的后果。

2.增强教师个体身上的积极力量,塑造其积极的职业精神。教师自身的积极人格品质和积极情绪等积极力量是其职业精神的来源和基础,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建立公平公正的学校管理制度、增进积极的校园人际关系等方式来为教师积极力量的形成和生长提供土壤。

教师自身应学会自我激励,不断提升自身的积极力量。多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积极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把它们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形成积极的事业观和育人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看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美德,并及时给予强化及表扬,保护、培养学生的各种潜能,享受教学过程中的种种体验和乐趣,累积并适时重温教学活动中的高峰体验。在教学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学会乐观面对,把挫折和失败看成暂时的、特定的情境事件,看成是对自己的一次警醒、磨炼,会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心态化悲观为乐观。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乐观的解释风格常驻心中时,会给整个教学活动以及教师自身的主观幸福感带来益处,也会给学生“润物细无声”般的正面影响。

3.注重正向教学情境创设,引入“积极心理案例”。积极心理学教学实践让笔者领悟到,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能单靠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也不能只靠激情四射的演讲式教学,只有巧设课堂体验情境,让学生参与、体悟并鼓励学生坚持在生活中践行体悟到的道理,学生的各项积极品质才能真正形成,各种积极情绪才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融入其血液、内化于言行,让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积极心理学的受益者。

第一,采用积极案例教学。传统的心理案例都是病理性案例,如广泛性焦虑、抑郁、强迫和精神分裂等,这样的案例能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心理状况、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但同时也容易带来负面的心理暗示。采用积极的心理案例,如俞敏洪怎样从一个自卑的农村孩子成长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马云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积极品质,使得他能成功地带领一群人创造了阿里巴巴的神话;华人赵小兰自身的哪些积极品质使得她能克服身在异国他乡的种种困难,登上美国劳工部部长的席位。这样的积极案例能带给学生信心、带给学生激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指向正面,进而积极乐观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二,巧用积极心理情景剧。传统的心理情景剧是一种以团体形式呈现并解决心理困扰的方法,一般是把来访者的情绪困扰或心理问题编排成情景剧并由来访者本人演出来,咨询师或心理老师在必要之处做指导性的点评,来访者有所悟之后继续表演情景剧,就这样表演和点评交替进行,直到来访者明白如何走出心理困扰或心理困扰被解决。表演过程有助于来访者释放负性情绪,也有助于帮助其把问题外化,是一种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因此,积极心理学可以在传统心理情景剧的基础上,让一部分积极乐观的同学把自己的幸福快乐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给同学以强烈的心理反差冲击,让同学们去感受、去领悟“生活中除了有困惑、痛苦,也有积极、乐观和幸福”的道理。

4.巧设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是由挫折和逆境激发出来的潜能和富有建设性能量,心理弹性强的个体能在压力出现时有效调控情绪与行为,淡定从容地应对,压力过去之后其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能力得到提升,进而练就出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正向品质。当个体面临逆境等危险性因素时,来自个人特质、家庭环境、社会支持三方面的保护性因素,会交互影响构成心理弹性的动力系统,促使个体的心理弹性得以发展,以保护个体免受逆境的不利影响,促进个体的健康幸福与身心和谐。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就是充分利用自身的正向品质和支持系统资源,弱化或克服不良应激反应,使个体有能力面对挫折和克服逆境。

彼德森(Peterson)和塞利格曼等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人类的六大美德,即智慧(wisdom)、勇气(courage)、仁慈(humanity)、正义(justice)、节制(temperance)和超越(transcendence),以及分别归属于这六大美德下的各项性格优势,如坚持、热情、善良、合作、宽恕、感恩、希望和幽默等24项。积极心理学教学可以巧设教学活动,围绕积极心理学的六大美德、24项性格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内在积极品质,增强心理弹性。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近六年的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一些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办法,得出了一些经验和感悟,同时也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鼓励并督促学生把在积极心理学课堂上学到和悟出的道理践行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直到积极思维根植于其言行,渗透进其血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其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忽视学生的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强调发现和培养大学生的美德和优势,必要时也会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最后,预防优于治疗,帮助个体发现其优势优于帮助其修正缺陷,发现并增强个体自身拥有的各项美德和优势才能真正起到预防的效果。

高校心理素质培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心理素质培育模式符合大学生的身心需求,也顺应了当前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在实际的心理素质培育工作中应巧妙地汲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尽量采用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浩彬,苗元江.幸福与幸福的教育——基于积极心理学幸福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2]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

[3]陈晓英,杨舜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J].教育与职业,2009(15).

[4]侯永炎,雷兰兰.利用活动构建农村高中学生的心理安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6).

[5]刘孝群.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舵手[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6]林雅芳,刘翔平.论积极心理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J].求索,2013(5).

[7]马元广,李寿欣.论教师的职业精神——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13(11).

[8]裴利华.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23).

[9]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杨芷英,赵凯.对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6).

[12]郑敏.心理弹性:积极心理学的新视角[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13]Peterson C,Seligman M E P.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4]Sheldon.K.M,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

作者:刘孝群 徐莹 苟亚春

第三篇:合理利用心理学原理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多年来,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在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中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何利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更好地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是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本文从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出发,对心理学原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心理学心理素质学生管理 一、运用“需要理论”明确学生学习目标

诱因是指引起人们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对其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即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因此,需要是产生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就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需要特点,满足其合理需要,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

在内容型激励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高校学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需要有着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物质需要的基础性。由于我国物质水平极大提高,人们对物质需求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但是,由于经济背景不同,家庭条件各异,使得部分学生基本的生活需要都得不到保证的,往往容易形成自卑感。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调整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动机。

发展需要的稳定性。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各种机会、条件,营造必要的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成就需要的强烈性。作为青年学子,往往都有较强的成就动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培养不同学生不同的成就动机,并加以积极引导和培养。

二、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以及公平理论促进班级管理

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该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如遵守作息制度,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为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班级管理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这种模仿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积极意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增加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三、应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高校教育的办学模式及特点导致学生出现学习怠慢的情绪,因此,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采取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行为规范和适时的行为修正是实现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用丰富的情感感染他们。切实做到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地位,才能够了解和洞悉学生思想、品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帮助、激励。

目标是一种刺激,适当的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具有激励作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而制定科学的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使之具体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所以,从激励理论出发,高校管理工作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核心,从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三方面入手。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仅仅着重于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高校还应真正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他们较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强烈的高成就动机、调整与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健康素质标准。即:一是要热爱生活,接纳自我;二是情绪稳定,心情愉快;三是有安全感,能承受挫折和不幸;四是自我意识正确,自我评价客观;五是有强烈的高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六是有坚强的意志力,自信心强;七是适应能力强,能正视现实;八是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九是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两个转变。即由一次性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调查(静态)到经常性的心理关注(动态)的转变;由被动地等待大学生来咨询和治疗的单一性到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多样性转变。

2.由只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到既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又关心他们的生活质量,强调对他们进行生活教育。因此,对于大学而言,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使他们学会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应当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3.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学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挖掘创新潜质。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新心理素质和方法。减轻大学生由于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他们掌握一些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作为知识经济中改革的前沿阵地——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心理学的成果。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传播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成果,是时代赋予我国心理学家的艰巨任务。不仅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创新能力,而且创新能力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也将推动其他学科的创新和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

[2]范咀华.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3]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J].科技创业月刊,2004,7.

[4]莫雷.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8.

[5]卡肖,阿格尼斯.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

[6]车文博.人本心理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

[7]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0.

作者:季秀华

上一篇:审计与会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实习论文与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