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融合理论

2022-07-11

第一篇:农业产业融合理论

×××农业内部产业融合示范县实施方案

×××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

实施方

**年**月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农业内部融合特征及有利条件 .................................... 2

一、×××农业内部融合特征 ............................ 2

二、农业产业融合有利条件 .............................. 2 第二章 类型选择 .................................................................................... 4 第三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主要目标 ............................................ 5

一、指导思想 ...................................................................................... 5

二、发展原则 ...................................................................................... 5

三、主要目标 ...................................................................................... 6 第四章 重点任务 ...................................................................................... 8

一、大力推进农业基础夯实 .............................................................. 8

二、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 9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融合 ............................................................ 11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品安全 ............................................................ 13

五、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 15

六、大力推进农业精准扶贫 ............................................................ 16

七、大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 产业布局 .................................................................................. 17

一、区域布局 .................................................................................... 17

二、产业布局 .................................................................................... 17 第七章 推进计划 .................................................................................. 23

一、起步阶段(**年) ................................. 23

二、加快推进阶段(**年-**年) ........................ 23 第八章 保障措施 .................................................................................. 25

一、强化组织领导 ............................................................................ 25

二、强化资金投入 ............................................................................ 25

三、强化科技投入 ............................................................................ 26

四、强化项目管理 ............................................................................ 26

五、强化发展改革 ............................................................................ 26

六、强化示范带动 ............................................................................ 27

七、强化依法兴农 ............................................................................ 27

前言

近年来,×××以其丰富的农业资源,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实现地域范围内的复合式循环;加快农牧业发展向产业绿色低碳增长、产加销融合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种养结合,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以集群化打造全产业链,以品牌化打造全价值链,以组织化打造全主体链,以信息化打造全创新链,以共赢化打造全利益链,实现了×××农业内部的融合,从而提升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关于印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方案的通知》精神,依据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和《×××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编制了《×××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实施方案(农业内部融合型)》,本方案明确到2020年全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主要任务、产业布局、重点工程、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实施期限:2016年-2020年

第一章 ×××农业内部融合特征及有利条件

一、×××农业内部融合特征

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坚持把粮食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把农业放在“四化同步”的基础位置,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攻坚克难完成了“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任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丰富的农业资源,良好的产业链条,农村产业融合特征显著。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2、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农业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4、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5、农业科技能力显著提高

6、美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

7、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二、农业产业融合有利条件

在大力推动农牧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循环经济等农业内部融合发展过程,在新形势下,×××农村内部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更多有利条件。

1、政策环境更加优越

2、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3、产业基础更加稳固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目前,我县90%以上的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产销合同关系,龙头企业在抓基地建设的问时,龙头企业还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签订订单, 稳定和扩大基地建设,幵辟销售渠道,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4、科技支撑更加有力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健全,农业良种工程得以全面实施,农作物病虫害机防综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设施栽培技术、全程化学调控技术、轻简栽培技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秸杆综合利用技术、健康养殖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0%。积极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大学生村官培训工程等培训计划,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能手和致富带头人。还与农业大学、农科院等大专院校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和安农大联合共建的新型农业推广服务平台和即将建设的杨桥皖西北实验站建设基地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章 类型选择

×××农业资源丰富,以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实现地域范围内的复合式循环;推进种养结合,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以集群化打造全产业链,以品牌化打造全价值链,以组织化打造全主体链,以信息化打造全创新链,以共赢化打造全利益链,实现了×××农业内部的融合。

第三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绿色、 协调、创新、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实施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十大工程”和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为总引擎和主抓手,大力实施农业“2769”行动计划,即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脱贫二大目标”,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七大任务”,突出发展“绿色粮油、低碳畜牧、等六大产业”,重点建设“中原牧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等九大工程”,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种养加一体、粮经饲统筹、农村产业内部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出一条农业大县融合转型发展之路。

二、发展原则

1、坚持依靠科技,转型发展。用现代农业技术武装农业、用科技知识武装农民,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鼓励农业实用技术自主创新,加强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把农业发展尽快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着力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2、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粮食安全与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农村民生问题。

3、坚持稳粮增收,特色发展。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对资源禀赋的认识,优先扶持资源条件好、特色突出、区位优势明显和竞争潜力较大的产品和产区做优做强。

4、坚持示范引导,品牌发展。着眼于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着眼于国内消费需求升级,提速建立稳固的目标市场。突出打造绿色、有机品牌,抢占高端市场,带动产业发展。

5、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建设,推进农业节能减排,积极引导农民应用节约型农业技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的绿色发展。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实现农业结构和布局更加优化,打造“***”养殖、加工基地;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农业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效转变;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实现×××农业、牧业、林业及加工业等的有机结合。

2、具体目标

——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增强,粮食总产稳定在120万吨

以上,优质粮食比重达到85%以上;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6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1.3万吨,蔬菜产量达到200万吨、水果产量达到40万吨;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5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2家,年销售超亿元企业20家,出口创汇企业30家,培育“甲级队”4家;发展培育农业产业联合体达到10个。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覆盖率达到100%。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100%,“三品”数量达到57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50个、有机食品2个;“三品”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面积1万亩,绿色农产品面积48万亩,有机农产品面积1万亩;推动优质农产品资本集聚和品牌整合,形成全省知名品牌2个。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控制,新增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治理工程30处,规模养殖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重点领域农业面源污染区域综合治理率达到90%。

第四章 重点任务

×××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让动力更加“多元”,让活力更加“持续”,让竞争力更加“强劲”。通过全力推进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和农产品品牌培优,使得农业由粗放经营转为集约经营发展。全面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深化农村改革和强化精准扶贫,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的有机结合。

一、大力推进农业基础夯实

1、加快推进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

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基础和重要保障。×××将按照《×××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要求,围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农业清洁、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拦截、生物多样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田间管护制度共11个方面建设生态高标准农田,积极探索采用PPP*模式建设生态高标准农田,全面加快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

2、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0年,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5。积极推进******等水系综合整治。继续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推进

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扩大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支持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范围。

3、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按照“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产业兴园”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全、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一步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加快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按照国家、省、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园区认定管理工作。

4、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

依托省、市级农业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实施生物育种、农机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重大专项,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支持农机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实施农机化提升工程。研究制定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的意见。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出台“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

二、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1、加快优化布局,推进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

按照“规模、结构、转化、合作”的发展要求,优化农业结构,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据全县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因地制宜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积极发展芥菜、生姜、大葱等特色农产品生产。

2、加快优化品种品质结构,推进品牌建设

坚持品牌引领、品质保证、品种优先原则,把品种结构调优调高调安全,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发展现代种业,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种研发推广,促进品种升级换代。加大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大力发展乡土畜禽,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采取生态维护、品种选择、配套技术和质量控制等综合措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争创省著名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好农产品老字号和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加大对“****”等具有×××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发与整合力度,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提升和塑造×××本地品牌形象。

3、加快优化种养结构,推进农牧结合

以调优种植业结构为基础,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促进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稳定发展粮食产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保住小麦口粮生产基础上,适度扩大杂粮、薯类、生产。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加快发展西瓜、芥菜、生姜、大葱等特色农产品。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融合

1、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落实农业部、省政府共同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合作备忘录,开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示范区和示范主体创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品牌引领、循环利用和三产融合,探索构建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区域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以品牌化运营打造产品生态圈,实施“绿色皖农”品牌培育计划,加大×××自有品牌培育、创建和推介,促进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有机融合,加大“×××五宝”开发和宣传力度。以联合体组织打造企业生态圈,积极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要素、产业、利益紧密联结,集生产、加工、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

2、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建设

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出台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扶持政策。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省内外知名品牌。强化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优胜劣汰,研究出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意见。

3、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

健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在搞活流通中促进农民增收。到2020年,力争建设1个以上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每个乡镇有1个配送中心。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网络,实施粮食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工程、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推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支持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行动。

4、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振兴传统手工艺计划,着力开发×××红色文化和“杂技之乡”的资源优势,到2020年,力争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2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3亿元。开展休闲农业绿色体验模式攻关,深入开展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政策性担保、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着力改善休闲旅游重点村基础服务设施。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

5、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择优扶持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重点支持联合体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鼓励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做优做强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甲级队”,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和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深入推

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支持农民合作社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支持供销合作社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开展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试点,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贴息、设立基金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贯彻落实国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要与建立农民分享产业链利益机制相联系。巩固和完善“合同帮农”机制,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合同示范文本、纠纷调处等服务。

6、加快推进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采取财政奖补等措施,扶持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在坚持农地农用、坚决防止“非农化”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积极开展“小田变大田,户均一块田”试点工作,尽量减少田埂,扩大耕地面积,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总结推广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到2020年×××形成一大批种植面积在100—500亩乃至5000亩的种植大户;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品安全

1、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平台建设

建设国家级区域性食品检测中心,强化农产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和硬件支撑,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推进乡镇农贸大市场和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完善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32个乡镇(街道)定性检测室,建立农产品应急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和畜禽综合服务体系。

2、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强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引进和培育,构建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引进力度,深化14个小麦、18个玉米绿色增产示范片、6个省级绿色增产示范点创建和蔬菜3级园区建设。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畜禽诊疗化验中心、处理场和区域收集点,加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建设。

3、加快推进检测队伍强化

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培训,落实企业农产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知识培训,提高执法人员执法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辨识安全食品能力,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营造良好的共建共治氛围

4、加快推进产地证明和追溯管理制度

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证明制度和进一步落实畜产品产地检疫制度,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规范,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鼓励各乡镇级重点园区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追溯试点,率先将肉羊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逐步实现

农产品生产和进入市场、加工企业前的收购、贮藏、运输等环节可追溯。依法加强农产品包装管理,发挥包装在品牌营销、防止污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包装销售的产品进行明确标注,推广先进标识技术,提高产品标识率。

五、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1、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选择“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逐步淘汰高毒农药。

2、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按照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采用种养结合的循环发展方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重点开展养殖废弃物处理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有关建设,促进有机肥的开发和使用,促进区域农业生产废弃物生态消纳和循环利用、种植业与养殖业相互融合。积极探索采用PPP(公私合作)模式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引导发展“五个一”工程(一条生态农业循环链、一个标准化养殖场、一套粪污利用设施、一片消纳基地、一批特色农产品)推进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种养模式,以牛粪便为纽带发展食用菌、和水产养殖模式。到2020年,在粮食、畜牧、园艺产业优势乡镇重点建设以种养循环模式为基础的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0个,建设以养殖企业为基础的农牧结合示范基地50个,建设规模25万亩,,形成以企业为载体的生态小循环、以示范基地为载体的

生态中循环、以县域为范围的生态大循环,整体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3、加快推进高效节水农业建设

按照品种节水、农艺节水、设施节水、机制节水的要求,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灌等先进适用节水灌溉,因地制宜推广抗旱品种、覆盖保墒、保护性耕作、间歇灌溉等节水技术,推进节水农业发展,推广水肥一体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优先在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片、示范村和示范家庭农场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探索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运行模式,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到2020年,×××重点在粮食和园艺优势区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基地20个,建设规模8万亩。

六、大力推进农业精准扶贫

按照“分类保障、逐年脱贫”的原则,重点实施三大扶贫工程,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以贫困村为单位,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通过订单生产、吸引入股等方式,实施一批种植、养殖和加工业项目,并给予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和贷款贴息,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贫困户收入。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一个贫困村至少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或扶贫资金互助社,打造一个主导产业或品牌产业。

第五章 产业布局

一、区域布局

规划立足于×××独特的农业资源和区域自然、经济条件,突出生态农业、安全农业与和谐农业的发展理念,以产业为发展形态、以空间为地域载体,以科技为转变动力,以生态为发展前提,通过 “3210工程”(即构建三带、布局两轴、建设十区)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产业组织格局、点线面结合的网络状空间分布格局、多元化主体的科技创新格局。

**

二、产业布局

方案实施期间,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支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发展6个优势产业,即重点培育低碳畜牧、绿色粮油、精品园艺、休闲农游和农产品加工产业,使得农业由主要追求数量增长真正转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发展上来。

1、低碳畜牧 (1)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政策扶持引导,以创建全国特色畜牧强县为目标,围绕 “羊业领跑、牛业跟进、禽业飞扬、猪业稳健”,实施“特色大突出、优势大发展、产品大开发”三大战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四化进程,实现“提升质量、扩张总量、创新品牌、开拓市场、增加效益”五项新突破,全力打造中原

牧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建设成为全国主要畜禽养殖、加工基地,实现“富民强县、安居乐业”的×××梦。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县畜牧业技术装备水平更加先进,养殖结构与产品质量更加优化,产业链条更加完善,生产与生态更加和谐,畜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畜禽饲养量持续增长。到2020年肉牛、山羊、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40万头、260万只、380万头、4000万只。

——畜牧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到2020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6万吨,畜牧业产值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

(3)优势布局

①生猪养殖优势区:以×××西部乡镇为主建设生猪养殖优势区,按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要求,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到2020年,优势区生猪饲养量达到114万头,占全县生猪饲养总量的30%。

②家禽养殖优势区:以×××东南部乡镇为主建设家禽养殖优势区,充分利用林果地资源,发展林下养殖模式。到2020年,优势区家禽年饲养量达到2100万只,占全县家禽饲养总量的53%。

③草畜养殖优势区:以×××中部乡镇为主建设草畜养殖优势区,充分利用养殖场改造升级及荒废土地、旧村庄宅基地进行养殖场建设。到2020年,优势区草畜饲养量达到肉牛20万头,肉羊180万只。占全县草畜饲养总量的67%。

2、绿色粮油

(1)发展思路

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以确保全县粮油稳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以优质化、区域规模化为主攻方向,结合特色农业发展,深化调整粮油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优质、特色、绿色粮油基地建设,稳定粮油生产整体水平,提升粮油产品品质,增加粮油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稳粮增收,提高粮油自给率。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30万亩,亩均单产500公斤,总产65万吨;全县玉米种植面积110万亩,亩均单产450公斤,总产49.5万吨;全县芝麻种植面积20万亩,单产100公斤,总产2万吨。

(3)优势布局

①小麦种植优势区:以***等14个乡镇为主建设小麦种植优势区,积极开展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优先选用抗寒性好、耐赤霉病、抗穗发芽能力较强的高产稳产半冬性品种,全力推进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

②玉米种植优势区:以***等18个乡镇为主建设玉米种植优势片区,依托×××畜牧大县优势,抓住粮改饲试点政策机遇,积极发展青贮玉米生产,推广青贮玉米联合收获机械。

③芝麻种植优势区:以****等9个乡镇为主建设芝麻种植优势区。

3、精品园艺 (1)发展思路

大力发展绿色栽培,积极推进“一村一品”,扩大设施种植比重,

推进蔬菜标准园、标准果园、精品花木建设,积极推广高效生态栽培模式,建立面向中原经济区和***城市群的优质绿色精品园艺生产供应基地。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县绿色蔬菜种植面积70万亩,设施化比重达到30%,蔬菜年产量达到200万吨;瓜果种植面积15万亩,瓜果年产量达到40万吨,建成以软籽石榴、葡萄、黄梨为主要品种的优质水果基地2.5万亩,全县葡萄年产量突破2万吨,石榴0.75万吨,桃梨等1.5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

(3)优势布局

①蔬菜种植优势区:以****乡镇为主建设蔬菜种植优势区,突出发展辣椒、大葱、西红柿、苦瓜以及食用菌等,加快发展设施蔬菜、特色蔬菜,重点推广蔬菜节水灌溉和设施栽培技术等。

②瓜果种植优势区:以***沿线乡镇和***沿线乡镇为主建设瓜果种植优势区,突出发展以温室西瓜、草莓为主的瓜果种植。

③水果种植优势区:以单桥镇、杨桥镇、谭棚镇、黄岭镇老集镇和滑集镇等乡镇为主建设水果种植优势区,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葡萄、鲜桃、软籽石榴和晚秋黄梨种植品种。

4、休闲农游

以建设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为抓手,按照打造复合型旅游目的地为总要求,紧紧把握×××独特资源、发展基础和地域区位等优势,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居民休闲消费为目标,以农业资源和乡村旅游结合为载体,以旅游节庆展示为手段,充

分展示农耕文化、民族习俗、特色农业、农家生活等特点,使休闲农业与旅游业融为一体,努力把×××建成为以文化体验和农业生态休闲为核心,以姜尚文化、×××杂技和水乡民俗村为特色,融乡村旅游、温泉度假、红色旅游、生态度假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5、农产品加工 (1)发展思路

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充分发挥我县劳动力多,粮油、蔬菜、畜禽等农产品数量大的优势,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响品牌、做壮产业”的总体思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实现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做强做大龙头为重点,以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基地建设和开放合作为抓手,强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由“大粮仓”向“大厨房”加速转变。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142.15亿元,年均递增22%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率达到1.2:1.0。建设年产值超50亿元的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1个。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0家,其中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家,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

(3)产业集群

①粮食油脂加工产业群。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优质大豆、优质油料作物生产加工基地;以****些骨干粮油加工企业为龙头,逐步构建

21

起优质粮油种植基地—原粮加工—粮油食品—粮油生化制品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粮油物流—销售服务的粮油产业化加工体系。

②脱水蔬菜加工产业群。将脱水蔬菜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以园区现有企业×****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积极开展脱水蔬菜加工出口经营,扩大出口创汇。

③肉食品加工产业群。依托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山羊有限公司实施绿色食品山羊肉熟食系列制品开发项目,同时引导本县的重点肉食品生产企业×××永洁肉类有限公司进行深加工。

④白酒饮料加工产业群。以×××***股份有限公司等一些骨干企业为龙头,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依托天然活化水,采用泥池老窖,长周期发酵,结合运用现代微生物发酵、代谢调控、现代分离技术等,加大传统清香型白酒、混合香型白酒、优质低度保健酒的开发力度。大力支持传统白酒产品的优质化换代升级;积极支持混合香型白酒产品生产;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保健酒。采用国际先进的现代膜分离和灌装技术,引进一流的生产装备,重点发展系列矿泉水、纯净水,创建品牌;形成产业规模。

22

第七章 推进计划

为有效、有序推动×××农村农业内部融合发展,×××人民政府制定合理推动计划,主要分为起步阶段、加快推进阶段及全面覆盖阶段。

一、起步阶段(2016年)

1、×××各部门根据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及本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出台×××农村内部产业融合指导意见,并强化组织领导。

2、结合×××农村内部产业融合的发展需要,修改完善相关专项规划。

3、梳理×××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项目,重点推进“中原牧场”项目与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并确定项目推进方案,率先启动一批重点项目。

4、建立试点示范乡镇、村建设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

5、总结起步阶段经验,树立典型,加强推广。

二、加快推进阶段(2017年-2019年)

根据实施方案主要目标及重点工程,全力打造“中原牧场”养殖、加工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重点落实基础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扶贫、绿色品牌建设等内容,总结出一条农村产业内部融合型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基础设施项目、中原牧场项目与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等基本落实,累计完成投资占总投资的80%。

23

2、按时序进度完成目标任务,到2019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15万吨以上,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5万吨,蔬菜产量达到190万吨;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40家,打造“中原牧场”养殖、加工基地,全县秸秆利用率达90%以上,年出栏肉羊达到190万只;能繁母羊饲养量在58万只以上;“三品”数量达到5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48个、有机食品2个;新增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治理工程28处。

3、实现农村产业内部融合高度提升,农牧有机结合,农业资源利用率全面提高。

4、实施中期评估,深入总结推进阶段的成果,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加强宣传,示范带动周边农村产业融合。

5、制定下一阶段全区农村产业融合提升实施方案。

24

第八章 保障措施

×××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实施方案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强化组织机构、政策、体制、资金、激励等方面的措施,建立推动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委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把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措施。建立目标责任制,进行绩效评估,依法履行职能,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与服务,认真总结典型经验,抓好示范引导,促进×××三大产业更好的融合。

二、强化资金投入

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用好各类财政支农项目资金,重点支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支农项目资金安排向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示范主导产业和示范主体倾斜。探索推广PPP、第三方运营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构建现代农业多元投入机制。综合利用税收、金融、价格等措施,鼓励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相关领域。此外,把农业保险作为政府扶持农业的重要手段。通过政府对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建立农业保险大灾赔付风险基金和推动成立股份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等途径,进一步明确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服务范围和职责分工,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25

三、强化科技投入

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紧密合作。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实施跨越式大发展的要求。针对×××目前还没有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实际,应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广泛联系,并与之建立紧密型的科技合作关系,围绕农业良种良法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治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工艺设备等现代农业技术,特别要在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的基础上,明确×××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建设的主要技术依托单位,建立以知名专家为核心的专家顾问组织,积极研究和探讨依托科技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区的有效机制与发展模式,并通过制定特殊政策和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吸纳专家和科研人员到×××进行技术创新。

四、强化项目管理

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的要求,谋划一批“打基础、利当前、管长远”的重大农业项目。创新农业投入机制,建立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金融资本投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引智、引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农业项目建设资金。对现有的中央、省级和市级各类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统筹整合资源,集中使用,精准发力。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项目资金投向实行名录制,项目资金安排实行备案制(审批制),项目实施绩效实行评价制,项目资金使用实行审计制。

五、强化发展改革

26

认真落实中央对农业发展提出一系列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带动农业农村实现新发展。一是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二是推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提高产业化、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三是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之外的集体土地,作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纳入市场公开交易。

六、强化示范带动

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具有×××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时总结推广产业融合示范建设的生动实践、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七、强化依法兴农

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促进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继续抓好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实现由提高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推进农业系统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使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27

第二篇: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 1中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产业研究院..................- 2

·陕西西安市...................................- 2·四川广元......................................- 8·四川绵阳科技城 ...............................- 16·湖北襄阳樊城区 ...............................- 23·湖南株洲......................................- 29 ·安徽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3(装备制造)·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 ...............- 46·河北邯郸经济开发区............................- 52·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61·湖南平江工业园区..............................- 67·湖南株洲......................................- 77

(航空)·陕西汉中航空产业园.....................- 81·辽宁铁岭经济开发区............................- 91·重庆市璧山工业园..............................- 100

·第一批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陕西西安市

一、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军民融合(航天)•陕西西安市,成立于2006年11月,由省政府、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合作共同建设。2010年2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认定为国内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2010年2月22日,基地规划区域从23.04平方公里扩展至86.65平方公里,规划区域的扩展为基地建设国际化航天新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地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吸纳国内外资源,加速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军民融合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军民融合机制、理念和发展模式创新,推动军民融合产业跨越式发展,正在成为陕西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基地成立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截至2012年底,基地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12亿元,工业增加值30亿元。

二、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基地紧紧围绕“航天产业立区、战略产业兴区、数字航天繁区”的

产业定位,大力发展航天运载动力、空间有效载荷和航天微电子为主

- 4

联建模式。地方政府与中央企业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战略合作领导小组以及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基地建设方向和领域,协调各项重大问题。二是实施“双百工程”。2010年,省政府下发了“实施‘双百工程’推进军民结合产业突破发展的意见”,促进一批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向基地转移。三是积极开展军工“央企进陕”活动。在省政府与有关军工集团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围绕重点产业发展,以项目投资、资产重组为主要形式,进一步加强与央企的合作。四是支持军民结合项目建设。陕西省加大对军民融合产业财税支持力度,设立省级军转民专项扶持资金。“十二五”期间,以每年投入不低于1亿元的规模对军民结合项目予以贷款补贴或资金补助。省市发改、工信、科技等部门合力支持基地军民结合项目。“十二五”期间,陕西省政府对航天基地建设,每年给予2000万;西安市政府对航天基地建设,每年给予4000万。五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中央在陕军工单位实施的军民结合重点项目,视同招商引资项目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新设立新迁入的军工总部企业建设或者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给予财政补助,并在享受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实行为期5年的税收增量返退等。

四、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面临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基地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的突出航天特色,坚定不移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定不移地推进军民融合,以新城建设为主导,以项目攻坚为主线,以产业培育为核心,提高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推

- 6

第二批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四川广元

2010年1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四川广元被批准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四川广元)。广元基地不断加快建设,规模持续扩大、主导产业日益突出、军民特色更加显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广元工业经济增速保持全省市州领先,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坚持“两化”互动发展,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基地重点发展电子机械、有色金属和食品饮料三大主导产业,创新发展以军工技术为支撑的电机、电器和车辆三大民用产业,规划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军民融合特色示范基地和“两化”互动发展示范区;着力打造产业园区,加快推进示范基地内081工业园、塔山湾军民结合产业园和长虹工业园三大核心载体建设,推动081集团公司所属企业整合入园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加快塔山湾军民结合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进度;积极搭建融资平台,通过银行贷款、招商比选引进外来资金等形式,破解示范基地融资难题;建设了一批信息、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2012年,基地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1.49亿元,新开

- 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

份有限公司、航天长征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中兵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航空航天产业;以航天万源煤化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嘉捷恒新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金骄生物质化工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北京德尔福万源发动机管理系统有限公司、北京航天石化技术装备工程公司、北京长征天民高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中国火箭股份有限公司总部等一批军民结合类项目正在向基地聚集,产业集约、集聚、循环发展的示范效益显著。

自主创新能力较强。2012年,基地企业研发投入总额超过16.2亿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4%,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基地内全部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的比重超过50%。基地万人专利申请数超过10件。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15%。拥有国家特种泵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北京航天万源煤化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5家市级技术和研发中心。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基地建设了集中供暖、集中供水、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2012年,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生产总值能耗0.33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9.4立方米/万元,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污水集中处理、工业“三废”集中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企业达标率100%。

土地利用集约高效。按照集约、集聚、循环发展的原则,基地不断提高基地土地使用强度,建成区工业建筑容积率达到1.5,投资强度达到80亿元/平方公里、单位土地产出160亿元/平方公里,土地

- 38

民融合、创新驱动、市场导向、开放合作的原则,积极构建军民双向互动、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以军工技术为支撑、军民两用产品为方向,促进国防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在扩大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军事科技、民用科技的双向转移,重点推进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应急救援装备等五大军民两用产业发展。

到2015年,基地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产值达到500亿元,培育5个百亿级军民结合企业集团,10个十亿级军民结合企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高技术制造业在全市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军民融合产业集聚效应充分体现,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明显,成为北京军工经济和首都经济的重要载体。

(装备制造)·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军民结合(装备制造)·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哈尔滨市南部哈南工业新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为30.82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面积为7.59平方公里,正在建设面积为9.93平方公里。新规划面积为13.3平方公里,按项目类别分两个区域集中建设,分三期组织实施,一期工程5.4平方公里,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二期工程重点做好物流服务区和省工业设计研发中心及融资服务和配套服务区。三期工程为军民两用成果双向移区,重点满足军工及民口配套单位持续发展需求。开发区的建设工作由黑龙江省工信委和哈尔滨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共同成立的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具体负责指导开发区规划建设、政策资金扶持决策、重大项目引进等工作。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黑龙江省工信委,成员由省工信委、哈经开区管委会有关人员组成,负责落实建设规划、制定推进计划、组织引进项目、管理建设资金、协调相关问题等。

2012年,示范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410亿元,工业增加值8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52亿元。

二、主导产业情况

(一)哈飞空客复合材料、Y12F飞机研制项目、Z15直升机研制项目

中航工业哈飞集团哈飞空客复合材料、Z15直升机研制项目总投

- 41

品,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系列型谱的燃气轮机产品体系。

(五)VVT小排量汽车发动机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VVT小排量汽车发动机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为技术改造项目,项目的建设目标为年产自主研发VVT小排量汽车发动机10万台。项目分两期建设,项目达产为2013年,达产年份预计实现销售收入93240万元,利润总额9063万元,销售税金3969万元。

(六)LNG汽化器项目

航天科工哈尔滨风华有限公司液化天然气汽化器研发制造项目,预计每年可向中海油公司提供4台套,可实现销售收入14000万元。石油天然气液化装备,可实现销售收入16000万元。

(七)建设航天产业园项目

结合黑龙江省的区域优势和航天三院的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国家及地方发展政策,整合航天三院的地方资源,依托航天三院哈尔滨风华有限公司和哈尔滨风华股份公司在开发区内打造一个具有航天特色的百亿园区。

(八)核技术应用产业基地项目

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合作建设核技术应用产业基地项目,包括两室(应用研究实验室、离辐射实验室)两中心(技术培训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一个基地(中试和产业化基地),核技术应用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为2.64亿元人民币,其中一期投资为1.44亿元。

到“十二五”期末,开发区可实现销售总收入1000亿元,占黑龙

- 43

2.土地政策方面。①对入驻的军工及民口配套企业,按现行土地价格招拍挂后,对土地出让金按优惠土地价格以投资补助的形式给予返还,价格随国家土地优惠政策进行调整。②新建的国防工业与民品结合产业高精尖项目,按现行土地价格招拍挂后,对项目土地出让金以投资补助的形式给予全额返还。③新建的国家重大专项工程项目。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在土地出让金零地价基础上,对项目建设给予资金支持。④项目建成投产后三年内,民品产值当年达到50亿元以上的项目,对企业实际缴纳的土地出让金给予返还。⑤依据项目建设投资强度,建设项目每投资10亿元,按投资额度返还实际缴纳土地出让金的10%。

3.税收政策方面。新建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国防高精尖技术项目以及国家重大专项工程项目,在项目投产后,对企业给予“两免两减半”政策扶持,税收较大的企业给予“三免三减半” 政策扶持。

4.开发区建设方面。①对于新进入的企业和项目,开发区以10%比例提取区级财政在土地收益上的收入,在每年区级财政税收收入中,以20%比例资金,作为专项资金,用于开发区项目贷款贴息、研发和投资补助。②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以股权投资形式建立投资公司,运营产业发展。③在规划建设区,省工信委和哈经开区管委会共同支持建设综合服务区,对综合服务区用地地价可按相关优惠政策执行。

四、未来发展规划

未来开发区建设将紧紧抓住军工企事单位“退城进郊”搬迁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发展战略,以开发区现有产业为基础,充分利用航空工业产业园优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手段,以产品研发、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为牵引,引导企业技术、装备、人才、科研资源整合,搭建信息、服务、融资、物流服务平台,建设高效、优化、先进的军民融合共同发展的新体系,实现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一、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高新区”),1991年正式成立,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2年2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着力整合优势资源,创新体制机制,集聚产业人才,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上抢占先机、领先一步,已初步形成军民结合产业链条和特色的军民结合产业集群,目前军民结合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已经初具规模。2012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20亿元,工业增加值239亿元。

二、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合肥高新区在军民结合产业的基础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发展、营造环境、孵化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主导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和出口持续增加

随着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合肥高新区发展亦呈蓬勃态势。2011年高新区中的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70亿元。

(二)重点企业快速发展,产业优势逐步突显

近年来,合肥军民结合产业基地高速发展,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快速发展,优势明显。其中2011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实现产值大幅增长;合肥美亚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内色选

机市场份额突破60%以上;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股份科技有限公司在中文语音合成市场突破70%以上份额。

(三)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合肥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一直坚持“以技术创新促进自主品牌发展”的战略。目前科大讯飞在中文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等多项技术上拥有国际领先的成果;科大立安公司研发的LA100型火灾安全监控系统,被公安部消防局专家鉴定为“整体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三、支持基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安徽省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发展,主要措施包括:

(一)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一是提升孵化能力,加快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区现有国家级孵化器5家,省级孵化器5家。二是充分利用大企业技术力量,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区内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工艺设计提供技术服务。三是实施创新人才发展战略,引进高端人才,为有发展前景的海内外创业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解决企业创业初期的困难。

(二)扩大对外开放

投资总额过亿元或经济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新建军民结合产业项目,以及跨国、跨省、跨市军民结合产业企业将总部、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入驻基地内的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支持。境外投资者投资新建一定规模的军民结合产业项目,所得税除享受国家减免优惠政策外,在减半征税期间,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给企业。

(三)创新投融资方式

一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资金引导为主、多渠道筹资、市场化运作的军民结合产业投融资体制,成立安徽省军民结合产业基金,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为企业融资开辟更多的“绿色金融通道”。二是大力推进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加快完善信用担保、风险投资体系,探索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试点。三是完善产权和股权交易平台,促进军民结合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积极争取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四是推动信用中介机构、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的“信、保、贷”联动业务,建立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机制。

(四)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改善投资环境,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方面为社会资本进入军民结合产业领域创造便利条件,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建立完善军民结合信息发展信息网络系统,为社会提供全面、及时、透明的信息服务。三是加快组建军民结合产业行业协会,积极承办军民结合专业展会,扩大军民结合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五)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集中力量攻克长期困扰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提升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加强产学研结合,为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四、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一)面向国家军民结合重大需求,瞄准世界军民结合科技发展前沿,集聚多方优势资源,规划和建设军民结合产业园,逐步建成业务领域齐全、技术产品先进、装备供给充足、服务体系完善的军民结

第三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的三大要点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的三大要点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互动融合,首先是要承认二者产业的独立产业地位,在完善二者融合的顶层制度设计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引导功能,确立企业在融合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唯有如此,才能更大力度地促进二者的融合、更宽领域地促进二者融合,也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的作用。

□邵琦

近来,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成为一个‚热点‛词语,频频出现于各种场合。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得出的基本判断就是:一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能融合,而且在一些地区和领域融合得还比较好;二是文化与旅游产业具有广阔的融合空间,而大部分的地区和领域在融合方面还做得很不够;三是对于二者的融合,还有不少疑问甚至担心,需要解决。本文仅想就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以求方家指正。

产业融合的前提是必须首先承认二者的独立产业地位

当前,文化产业是国家着力推动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旅游业是着力培育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由此可见,二者的发展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产业融合,是处于对等独立地位的产业之融合。但目前的现状是,对于‚文化产业‛,其定义已经基本得到厘清,内涵和外延也比较明晰,在理论和实践界都已基本形成共识;而对于‚旅游产业‛的定义还众说纷纭,模糊不清,内涵和外延也是莫衷一是,在理论、实践界还存在许多‚纠结‛。最明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2003年国家统计局印发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国统字[2003]14号)中,在第三产业R门类中有‚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并且还有‚88:新闻出版业;89: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90:文化艺术业;91:体育;92:娱乐业‛等大类,而号称世界第一大产业的‚旅游产业‛并未列入其中。 不可忽视的是,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它们是确确实实存在着的,并对一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今天,随着

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旅游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消费时尚、生活方式,并已成为人们一种常态化的休闲方式,旅游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产业。首先是,对于旅游产业的广泛影响和强大作用,在社会各个层面也早已形成共识。我国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一九七九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中就第一次出现了‚旅游外汇收入‛的字眼,并且从2001年起,此后一年一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都有人们常说的旅游统计‚五大指标‛(即入境人次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次数、国内旅游收入、出境人次数)。其次是,从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可以看出,凝全民之智,举全民之力发展旅游产业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尽管理论界对于‚旅游能否成为产业‛拟或‚是一个什么样的产业‛还存在诸多疑问,但从国家层面这种‚搁置争议‛的处理办法来看,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国家的旅游产业发展。可以看到的现实情况是,在我国从来就是实践超前于理论的‚旅游产业‛,不仅发展得很快,而且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日益渗透到广大国民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人们割舍不了的生活情怀。

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是:这种模糊认识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大家在‚融合共识‛的号召下,涉及融合的具体层面却打起了说不清的‚嘴仗‛:有人说‚文化产业是凌驾于旅游产业基础之上的‘高层产业’‛,有人说‚旅游产业本来就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如此种种,给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人为地设置了障碍。其实,文化产业就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就是旅游产业,二者融合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媒介,寻找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交集区域,形成新的文化旅游发展业态。因此,要实现二者的充分融合,实非易事,它需要从产业界定、产业设置和产业划分等诸多方面给予权威性的厘清,找准二者融合发展的‚理论统摄点‛。也因此,首先承认二者的对等独立地位实在是太重要,也唯有确立二者对等独立的产业地位,才能真正放在同一个层面进行融合。相反,如果不承认二者的对等独立地位,那二者融合必然是顾虑重重,难以推动。近日,有学者针对‚产业融合‛撰文指出:‚融合发展是平等交互的关系。融合发展是两个产业的平等借势与优势互补,不是以自我为正统、以其他为旁系,或以自我为主干、对其他‘笼

而统之’,否则,便失去了产业融合的基本前提‛,我非常赞成这个观点。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承认两者的对等独立地位是二者融合的前提。

产业融合的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促进融合的顶层制度设计

建立和完善产业融合的顶层制度设计是产业互动融合的根本保障。众所周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拓展的有效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同样,没有旅游的文化也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但长期以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是在其包括管制规则、法律和政策等制度框架内独立发展,存在着大量的行政垄断和部门分割现象,产业管制的高度集中产生高度集中的产业壁垒,不仅给产业融合渗透造成了极大的难度,而且同时也加大了产业融合的‚边际成本‛。而要放宽产业管制,破除产业壁垒,恰恰正是实现产业融合依赖于顶层制度设计的客观需要。

目前,尽管文化与旅游部门在‚应该融合‛方面达成了共识,在实践中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个别地区、个别领域甚至取得了二者互动融合发展的良好效果,但总体上来说,文化旅游两大产业融合的体制机制还很不完善,制度化的设计还停留在‚浅尝试‛阶段,还存在着融合领域不宽广、融合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政府加强对文化和旅游结合工作的领导,迫切需要在管理组织层次为二者的充分融合创造出共融共兴、融合发展的有效平台,迫切需要构建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协作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

具体来说,一是要建立产业融合机制。旅游、文化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融合意识,改革因传统产业分立而形成的多重管制体制,通过放宽行业限制、破除行业壁垒,走向管制框架的融合,采取单一管制,为产业融合和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宏观环境。要加强沟通协作,对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投资项目、扶持政策、宣传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要建立起相互支持、互动发展的工作机制,逐步开拓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工作路数、实际举措和市场空间。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在积极调控市场的同时,重在引导旅游、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鼓励支持文化、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共同开发高端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帮助解决旅游文化结合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上多下功夫。继续深化文化、旅游企业体制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三是

要加强区域产业规划整合,坚持‚互通有无、互为利用、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原则,研究制定旅游文化一体化发展规划,共同做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定位,共同谋划一批带动性强、综合效益明显的旅游文化重点项目,共同打造兼具旅游、文化品位的复合型产品。因此,做好产业融合的顶层的制度设计十分关键。

实现产业融合必须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市场经济活动中如果缺乏企业的参与,市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文化、旅游产业要实现产业的充分融合,如果没有众多的文化、旅游企业主动参与,产业融合也如同空中楼阁,缺乏坚实的产业融合基础。产业融合需要政府的激励,政策的引导,但最为重要的还是要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因此,笔者的基本认识是:承认、确立和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与发挥政府、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同等重要。

承认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就是要摒弃旧观念,树立新理念,切实从思想上认识到企业在促进产业融合中的市场主体地位;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就是要将企业置于产业融合的第一线,围绕企业需求,为企业自主发展提供健康的、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持续的、稳定的政策保障措施;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就是要规范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为,做到在产业融合中既不失位,也不错位,更不要越位,履职尽责,切实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尊重企业的自主发展权,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产品,提高文化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笔者以为,从市场化的角度看待旅游、文化两大产业的融合,有三大要素必须考虑:一是要有融合的空间,二是要有融合的主体(理应包括文化企业、旅游企业),三是要有融合的主动性,当然还需要政府的强力引导,甚至主导,但这不是市场的范畴,只是属于保障的内容。依笔者看,确立融合过程中的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对经营性文化旅游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放手让市场和社会去办经营性的文化旅游产业,同时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引入竞争机制,确立文化旅游企业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唯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企业在发展全局中的能级,催生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唯有这样,才能使越来越多的文化旅游企业走向市场,改

变区域文化旅游产业格局,才会使‚被动喂养型‛文化旅游单位减少、‚主动觅食型‛文化旅游企业增加,才会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才会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力度和广度。现在来看,融合空间不成问题,参与融合的企业主体地位和融合的主动性还有待发挥。现在的融合更多的是在以政府为主导、以政府推动代替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这是越俎代庖,是政府行为越位;如果离开市场的主体地位来谈融合,采取行政化的手段,依靠‚硬拉郎配‛式的‚被动融合‛,其效果必定不佳。因此,把握产业融合的内在规律,提高企业在二者融合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是产业融合的必经之路。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科院旅游经济研究中心)

第四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汇报

XX特色小城镇建设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情况汇报

XX,又名大XX,是雪峰山余脉,地处宁乡县西部山区,与安化、桃江交界,素有长沙“小西藏”之称。全乡共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18242人,乡域总面积81.8平方公里,距宁乡县城75公里,距长沙市区110公里。近年来,XX乡坚定“禅都小镇、生态XX”发展定位,以“打造知名养心地、建设特色小城镇、构建幸福新XX”为目标,干群齐心、砥砺前行、埋头苦干、努力作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XX旅游资源丰富

1956年,毛泽东接见时任宁乡县委书记张鹤亭时说:“XX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应该好好保护起来。”深入探讨“XX是个好地方”的命题,挖掘XX旅游资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较为突出:

一是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大XX方圆70余公里,平均海拔700多米,最高处雪峰顶达1100米,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大沩凌云,雄奇险峻、山岭如涛、极目远望、阡陌纵横、屋舍俨然。“日有千人朝贡,夜有万盏明灯”。黄材水库,万亩水面、青山倒映、碧波荡漾,可泛舟击浪,可观鱼垂钓,乐山乐水,尽在其中。仙人桥、镜子石、仙女朝贡、芦花瀑布等三十六景,有秀丽的风光可供观赏,有景点背后

的故事传奇可供玩味。

XX属高山小盆地气候,平均降水1600mm,年均气温12℃,低于宁乡(16.8℃)和长沙(17.2℃),夏天平均气温仅28℃,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无任何工业污染,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每立方厘米可到达87000个单位,为宁乡雨量最多,气温最低,空气最好的地区。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密印景区创评为国家4A级景区。“密印晨钟”获评市民最喜爱的“长沙十大乡村美景”。

二是千年古刹,名播四方。“敕建什方密印寺”是佛教禅宗“一花五叶”之“沩仰宗”祖庭。灵祐祖师开宗立派,相国裴休上奏敕建,唐宣宗皇帝御赐“密印禅寺”匾额。1200余年间,几经兵火,而屡屡劫后重生,灯传不绝;灵祐之后,慧寂、大安、香严、齐己、慧山,一代代高僧大德云集于斯。中华佛教总会会长寄禅、太虚均住持过该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传印均系沩仰宗传人。

早在晚唐五代间沩仰宗法脉即流布于日本、朝鲜、东南亚,清雍正皇帝还组织编辑了《XX语录》并亲为其序;灵祐所著《警策文》被禅宗学人誉为“佛祖三经”之一。回心桥、御香亭、齐己庵、香严岩、白牛精舍,许多历史遗迹虽几近湮没,却仍向人述说着远古的传奇。密印寺现存建筑有山门,万佛殿,后殿,配殿,禅堂,祖堂等,占地共25000多平方米,其中27米高的万佛殿,三尊金色大佛端坐中央,12988尊金佛镶满四壁,传有纯金佛一尊隐秘其中。2005年

9月20日,首届中国宁乡国际佛文化节在密印寺举办,海内外嘉宾云集,盛况空前,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常务副会长圣辉均亲临“密印佛像开光大典”,再开佛海,梵宇重光。

三是名贤结缘,人文璀璨。自灵祐开宗立派之后,引来了大批帝王将相、名贤俊彦,缘结XX。唐相国裴休奏建密印寺,并和其夫人一道皈依佛教,归葬XX。相传还送其子裴文德代太子出家XX,被授法号法海,后创立杭州金山寺。晚唐尚有连帅李景让奏建同庆寺,相国崔慎由皈依XX,户部员外郎卢求简为灵祐撰写碑文,大诗人李商隐为祖师塔题写墓额,尚书左仆射郑愚为灵祐墓撰写碑铭。还有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一批晚唐诗人登临XX,留下题詠。

宋代抗金名相张浚及其子、大理学家张栻双双长眠于龙塘,以至此处被后人称为“官山”。又有南宋状元易祓,宋淳熙十二年(1182)取进士第一,官至礼部尚书,晚年退归林下,多有诗联题咏。朱熹、陆游XX省墓,作文祭奠名儒。郭都贤、陶汝鼐等均曾隐居XX,留下大批诗词文赋。曾国藩多次为寺院题联;王闿运、杨度、李叔同均留连于此,留下佳话。1917年暑假,毛泽东偕同萧子升游学宁乡、安化诸地,在密印寺与方丈畅谈两天三晚,悟出“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的道理,以至40年后,在长沙列车上接见长沙地区省、市、县负责人时仍念念不忘,感慨“XX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要好好保护

起来”。此外,何叔衡、谢觉哉等“宁乡四髯”以及开国上将甘泗淇也都多次上XX。

四是大唐贡茶,香飘四海。“千山万山朝XX,人在XX不见山”,XX属高山盆地,气候温和,相对湿度大,早晚温差大,环境非常适宜种茶,山民历来有种茶的习惯。自密印禅寺建成以后,僧众讲究“禅茶一味”,初创XX品茗历史,茶业得以发扬。自唐以后,XX茶就被作为贡品进贡皇室,据旧典记载,XX茶被列为全国十大黄茶之一。清同治六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建国之初,毛主席品饮XX毛尖后,托工作人员写信向XX乡致谢。刘少奇主席家中常以XX茶款待中外嘉宾。华国锋曾称“XX毛尖,具有独特风格”。王光美曾题词:“XX毛尖,色美味浓”。1986年XX毛尖获名优产品证书,1988年获评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奖;1997年获中国国际茶会金奖。目前,全乡共有茶园基地16000亩左右,除了毛尖外,还开发生产了乌龙茶、红茶、黄茶多种茶品,产品饮誉三湘,畅销全国各地。

二、XX特色小城镇建设情况

2007年开始,随着宁乡创建全国旅游强县号角的吹响,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XX发展步入了大建设时期。2012年9月,XX被确定为长沙市特色小城镇创建单位,在市委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程水泉部长的亲切指导和市财政局、交通局等市直联点单位的鼎力支持下,XX乡按照“把握特色、突出重点、提升规划、乘势而上”的

工作思路,着重抓好旅游资源挖掘、产业培育、管理优化、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有效推进了全乡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1.以规划为龙头,引领发展。我们以筹备创5A级景区为目标,确立“养心胜地、幸福XX”的发展定位,以“打造知名养心地、建设特色小城镇、构筑幸福新XX”为方向,强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理念,并聘请资深专家对XX发展调研论证,坚持以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在规划中融入生态保护、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注入旅游品位、旅游理念、旅游特色。修编了2012年-2030年乡域总体规划和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用地总面积554.03公顷,其中集镇建设用地172.11公顷,人口达到1.15万人;编制了万佛灵山、肖家、太阳庙集居区和沩水景观带等修建性详细规划,根据“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建设”的标准,以建设好万佛灵山公园、仿古集镇和居民集居区为核心,力求打造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佛教文化旅游名镇。

2.以文化为动力,激发活力。XX积淀千年的历史文化是XX旅游发展的根本所在。XX突出禅茶文化研究主线,支持密印寺深化考察研究XX传统禅茶文化,试创密印禅茶十八式,推动禅与茶的结合;研究黄茶生产技术,延续千年黄茶历史,推进黄茶生产试点,试生产黄茶500斤,打响XX黄茶品牌;对接省宗教局,邀请省茶叶协会专家指导,筹备创立禅茶研究院;组织政府、企业、寺庙召开研讨会,

全力筹备了“结缘福米、平安福果、长寿福茶”等XX品牌慈善文化节活动;做反季节文章,广种梅花点缀景区,打造雪中梅花景观,联合宁乡县摄影协会开展以“踏雪寻梅”为主题的摄影竞赛活动,XX摄影基地挂牌成立。

3.以产业为主体,促富经济。一是强化茶叶产业支撑。每年定期开展春季茶叶生产走访调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臵年度茶叶生产收购和营销计划,开展春茶产前检查;协助茶叶企业提质增效,。二是完善XX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开通了黄材至XX乡村公交和宁乡至XX旅游专线,提高XX旅游可达性、便利性;对接交通部门,勘查研究二广高速连接线仙沩公路XX段立项开工,打通XX高速出口。自来水厂提质工程完成立项;污水处理厂管网正在进行铺设,已完成。三是推动新景点打造。积极进行招商引资,重点引入休闲旅游和符合XX发展理念的精品项目。筹备打造樱花坡、观景亭、裴休墓旅游线,桃花岛、南天门、沩江源旅游线等旅游新线路,解决景区游览时间过短难题。

4.以生态为带动,优化环境。一是打造靓丽生态景观。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深入推进“五年绿色家园”行动,按照“镇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总体目标,大力植树造林,投入600万元打造“樱花坡”、“梅花谷”、“桃花岭”3个生态景观基地;大力推进黄祖沩公路沿线裸露地块整治和生态修复,种植梅花、红叶石楠、杜娟、松树

等苗木10万株,花草草籽100公斤,完成19千米公路沿线裸露坡地整治、公路沿线绿化等工作,打造XX绿色心灵生态之旅。二是着力环保文章。鼓励各村推广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节约”为主题的村级环境卫生“6S”管理模式;引导禽畜养殖场规范化管理、无害化生产;建立沩水源头生态保护区,推进沩水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推广家庭庭院绿化和垃圾分类减量制度;在省内首创“拒塑”品牌,提出“拒绝塑料袋、重提菜篮子、重拎布袋子”宣传口号,全面禁止塑料杯和塑料袋的使用,鼓励村民使用环保袋和竹篮购物。2013年底,XX以湖南唯

一、全国前三的身份,荣获环保领域最高奖项——“中华宝钢环境奖”。XX先后荣获了“国家级生态乡镇”、“湖南省环境优美乡村”、“湖南省两型示范镇”、“长沙市城乡环境十佳乡镇”、“长沙市城乡一体化先进单位”、“长沙市园林绿化先进单位”等国家、省、市荣誉。

5.以作风为抓手,强化管理。强化秩序管理,全力做好环境卫生整治、生态秩序维护、集镇秩序管理、国土秩序整治、旅游市场规范化文章,打造文明景区。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群众工作、党员服务网格化、网络化,通过定岗定责方式,把党员组长队伍建设成为网格管理员、民情信息员、环境保护员、治安联络员、文明传播员。以“五个坚持”、“五个不准”为要求,切实抓好队伍效能建设、作风建设,以市委十

二届六次会议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四比四抓争先锋、两带两为促发展”活动,大力开展“忠诚履职”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增强队伍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提升执行力、战斗力,为发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现实证明,大开发,让XX这颗千年璀璨之星得以重新熠熠生辉,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摆脱了积贫积弱面貌,百姓逐渐富裕起来。但是,地方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并未直接在税收和经济层面受益,相反债务缠身。纵观XX发展,旅游六要素中,“吃、住、购”三要素发展较好,“行、游、娱”三要素有待加强。特别是“游”存在缺陷,是导致人气不旺的主要原因:

一是特色不显。一方面文化和自然,是XX旅游发展的根本载体。当前,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佛教文化、禅茶文化、民俗文化的理解不深,产品开发缺乏个性。如《XX警策》、白牛精舍等独特文化资源未深入挖掘;如XX作为唐代第四大高产诗人、第一诗僧齐己的故乡,找不到任何齐己存在过的历史;灵佑、法海、裴休等历史名人都莫不如此。另一方面旅游方式单一,在禅文化、茶文化体验上,游客参与度不够。除了观光、爬山、礼佛抽签之外,无其他活动,停留时间短,游客参与度不高,难以留宿。例如XX美食研发不够,没有像湘菜一样建立标准,未形成规模、特色和品牌,难称得上高档、精致。

二是市场不活。一方面XX乡域内资金流通,以茶叶和餐饮为税收主体,资金流量小,税源有限;操纵资金流的主体,以本土茶企、门店老板居多,本土化明显;本土资本包揽了XX旅游行业吃住行游购娱等几乎所有方面。活跃在XX旅游市场,且属于县域外的资金基本没有。另一方面XX发展的平台小,位臵偏远,景区各相关单位招商引资方面出发点不

一、政策不

一、未形成共识,使招商引资政策没有优势,这直接导致XX旅游市场较为封闭、无竞争优势,同台竞争力弱,招商引资难。

三是宣传太散。近两年,XX的宣传力度逐步增强。XX乡、旅游局、沩管会等单位都立足自身逐步加大宣传力度,以湘茗、XX茶业等为代表的茶叶公司也捆绑旅游茶叶一并营销,使得XX旅游品牌逐步走出宁乡,渐为人知。但是,XX旅游宣传营销呈现各自为战、分散化、多点发力的特点,力度不强、步调不

一、范围很窄、品牌不响。

四是观念滞后。过去几年的开发建设,使XX人睁开眼看世界,意识观念有所改变。但人心教化非一朝一夕之功。目前,XX人思维陈旧、固步自封、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甚至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缺少一种包容之心、一份理解之情,对开发建设形成的合力还不强。如滥砍滥伐、乱采乱挖、乱搭乱建等破坏生态、自毁前程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发生在村干部队伍中;部分党员干部,缺乏一种大局意识、是非观念,对事不关己、毫无利益的事漠不关心,对那

些能够有益于自己的事就抢着去做,甚至讨价还价,人心不齐,合力不足。

四、对策和建议

XX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前提。思路决定出路。XX旅游发展至今,XX老百姓虽切实受益,但受益面小、受益水平低;XX何去何从,如何打破当前困局,是困扰XX人的难题。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扭转观念是前提。做大做强XX旅游业,要抛弃几个不正确的观念,才能坚定不移地向前发展。首先,转变大佛开光观念误区。要转变开光后未必就马上游客暴增的思想误区,开光只是打破行政上的紧箍咒,让我们的选择更多、支持更多,并不是打开了市场之门。大佛未开光,信仰菩萨的游客仍会信;开光了,不信仰的游客也未必会信。但开不开光,都不影响它已成为XX最具吸引力景点的事实,现在和未来的游客都将是奔它而来。第二,转变后山种大树观念误区。密印寺后山如今生长的是银杏树、桂花树、樟树,是生长期很慢的非本地树种,即使再补种同类大树,再过十年都难以成林。种植大树,仅仅是弥补过去发展中过急过快产生的些许遗憾,皆只能为XX旅游业锦上添花,能有益于创建5A级景区,但并非雪中送炭,解决不了当前人气不旺的困境。当务之急,要补栽一批符合XX本土特征的速生树木,力争五年之内长成茂密树林。第三,转变开发建设观念误区。

很多人认为,XX投入了这么多,发展得这么好,已经是国家级风景区,应该要保护,不需要再开发建设。其实不然。XX是后起之秀,景点单

一、偏居一隅,不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难以挖掘自身潜力,无法与其它景区竞争。密印景区争创5A级景区,也必然要求进一步进行开发建设,越早开发越早受益。由政府对旅游产品进行简单包装,逐一对符合开发条件的景点以低投入方式进行初步保护性开发,将各景点开发的概念做起来,再吸引外来资本进行开发;但大规模开发主体不能为政府,应交给市场。第四,转变密印寺发展观念误区。如今我们介绍密印寺,注重其历史之辉煌及大殿之壮观,忽视了培育经济基础。沩仰宗发源,农禅道场是基础,实现了经济独立才有历史上的辉煌。纵观当今中国佛教,唯有台湾佛教生机勃勃,其发展充分融合了传统佛教与现代生活;而发展寺院经济和主动入世恰是台湾佛教发展的原因所在。因此,密印寺要在发展寺院经济、入世与现代化上多下功夫,要发展大文化、多做大慈善,把文化与慈善打造成为新时代的品牌;要有自己的茶园,恢复农禅道场,做实禅茶文化;要以密印寺慈善文化节为平台,把密印寺推向慈善文化的前台,鼓励密印寺与大企业合作,打造知名的慈善基金会,做响慈善品牌,把文化和慈善推出湖南、推向全国。

(二)战略规划是关键。当前,XX处在人气不旺、文化不活、产业不强的困境之中,直接原因之一是景点单

一、后发竞争优势不强。XX旅游资源丰富,需要我们理清思路,

抓住重点。未来五至十年,从县级层面来看,要拉通XX对接二广高速的快速连接线,突破交通发展瓶颈,助推以XX为龙头打造西部旅游经济区;从XX来看,应以观光、休闲体验旅游为追求,以打造四季XX为内容,实现“春季踏青赏花品茶、夏季漂流避暑养生、秋季摘果登高观叶、冬季滑雪寻梅赏景”的景区建设规划。具体规划:①以打造国家级森林公园为目标,推动生态深度保护。大力植树造林养林造景,建设春游秋游赏林基地,使XX春天花海秋季金色更诱人。②以密印景区创5A级景区为目标,推动密印寺景区扩建,紧靠梅花谷建设禅修院,在普同塔方向建设禅文化体验馆,整体开发打造XX禅茶古镇,建成镇区以禅茶为主题的景观系统。③建设王家湾-XX漂流4A级体验景区。④建设沩水源-九折仑户外体验基地。⑤建设芦花泉4A级观光景区。⑥建设八角溪茶文化体验公园。⑦以祖塔-青洋湖片,打造夜明岛,建设亲水休闲养生区。⑧配套建设回心桥、仙人朝贡、高氏宗祠等小型景点。⑨时机成熟,再恢复同庆寺,建设诗僧齐己纪念园、裴休与法海纪念园等。

(三)招商开发是动力。开放化、市场化是XX必经阶段,也是XX旅游走出湖南与全国市场接轨的必然途径。招大引强、商业开发是XX目前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出路。XX已经拥有很好的发展平台,关键在打开招商引资局面。招商引资思路:把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营销剥离出来抛上全国旅游市场引资,引进大型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把旅

游配套产业留给XX本地人,带动就业,致富百姓。密印景区创5A级景区,建设芦花泉4A级观光景区、王家湾4A级体验景区等景点,由知名的专业旅游公司做,本地人资金实力小、认识水平有限,无法承担开发重任,但能做好投资小、效益快的吃住娱购等配套设施。

(四)文化体验是内核。体验旅游将是未来旅游业发展方向,谁先抢占体验旅游市场就能抢得先机。要把XX深厚的历史文化,用浅俗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游客都能够体验。体验XX,就是体验禅文化、茶文化、养生休闲文化。禅文化体验要以密印寺景区创5A为契机,推动密印寺提质扩建,实现功能分区,开辟专门的禅文化体验区,让游客能在里面吃、住、玩一条龙式的体验禅文化。茶文化体验,可结合禅文化,做精做细,包装大型茶文化实景演出项目,建设高品质茶文化体验园,使游客走进茶文化公园,能体验采茶、制茶、品茶、赏茶、购茶等所有茶文化。此外,结合打造XX禅茶古镇,建设禅茶景观系统。养生休闲体验,以漂流、避暑、生态观光为主,尽早重开XX漂流,打造沩水源-九折仑户外体验基地和王家湾休闲避暑村庄,提质梅花谷、樱花坡、桃花岭等赏花基地,逐步打造水果采摘基地等。

(五)宣传推广是手段。宣传就是生产力,可以提升品牌价值,优化发展区位,倒逼旅游产品形成。旅游宣传也是旅游开发,宣传旅游就是开发旅游品牌。当前,打响XX旅游品牌,做旺人气,最需要做的事就是宣传营销。XX宣传

思路:上下联动,东征西进,远交近攻。上下联动,争取政策支持;即要整合县域内行政、企业资源,抱团宣传、捆绑营销,要齐心协力把XX推上省旅游局,得到省级政策与智力支持,使XX纳入省级旅游发展战略,成为省级旅游推介的重点,力争打造以韶山-岳麓山·橘子洲-XX-安化-岳阳为线路的毛泽东成长主题旅游线路。东征西进,挤进成熟线路;往东与韶山、花明楼、灰汤等捆绑宣传;往西,借道二广高速,与安化梅山、常德、张家界等地捆绑宣传,挤进东西方向的各条省级旅游线路。远交近攻,从时间上和距离上做好重点市场宣传。近攻,时间上指今年起的近两三年每年投入100-200万左右的宣传资金。距离上指重点做好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主体的周末游营销,一年的假期以周末为主,做好周末游是重中之重,也是打破当前人气不足的关键举措。要持续推动长沙人和宁乡人了解宁乡、长沙人和宁乡人宣传宁乡,在把XX打造成长沙对外的“会客厅”之前,必须让长沙人自己先承认这个“会客厅” 的地位。远交,逐步打开武汉和南昌等近省营销,要依托二广高速直达广州的优势,紧抓广东人信佛的特点,打开珠三角市场。

第五篇:两化融合,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近年,受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的影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大量依赖进口等问题急需解决,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部署实施,从两化融合到五化协同,有效地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达到了“三去一降一补”的效果。针对当前形势,结合我区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信息流通平台,将企业经营状况、资金动向、信贷需求等和各银行的信贷产品、信贷条件、相关政策等信息收集整理,依托工业园区建立对接平台,实现信息流通共享;二是设立三方主导机构,构建信用担保体系,把担保机构、银行、企业三者紧密联合,加强三者的沟通联系,既化解了银企借贷矛盾,又达到了分散风险的效果;三是正确引导企业成长,助力企业健康发展,通过工商联等平台,围绕企业的服务需求,比如“人员管理、财务会计、企业文化”等方面,采取“集中培训、专题指导、学习研讨”等形式,优化企业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健全“双创”平台,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帮助中小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促进其尽快成长为科技小巨人企业,同时加快非科技型企业转型升级;

五是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以我区主导的三大产业为中心,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一方面重点培育本土企业,另一方面对外来优质企业实行定向招商;

六是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好我区现有学校、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一方面大力培养本地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外来人才引进力度,完善引才模式,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在东宝落地生根,从而有效解决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