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真理的关系

2022-07-08

第一篇:科学和真理的关系

价值和真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论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

科学精神是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求真、求实的自觉意识,人文精神是以尊重人,爱护人,关注和促进人民、人类利益和社会进步为核心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是辨证统一的。二者是融通互动、互动共生的。科学和人文的关系是真与善的关系,也是当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心的核心问题。

首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人类实践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也是适应未来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品格。其次,我们倡导的学习和普及科学文化,既是科学化的人才,也是人文化的科学。再次,从某种意义上看,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因为,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为追求知识和真理而奋斗、为人类的福祉和自由面努力,所体现的正是最根本的文化精神。实践必须坚持真理原则,必须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这一实践的根本要求促使人们形成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本质上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坚持真理原则的客观要求这种意识的精神升华。科学精神是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求真、求实的自觉意识。成功的实践还必须坚持价值原则,在实践中必须做到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为目标,实践的手段必须服务于促使这一目标在实践结果中得以全面的实现。实践的这一要求升华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尊重人、爱护人、关注和促进人民、人类利益和社会进步为核心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科学文化的生命,是推动科学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二者有机统一结合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源泉!

在现实生活中,坚持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发扬科学精神、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可以促进人文精神的进步。其次,发扬人文精神,具有制约科学发展方向、促使科学技术在应用中不会被用于危害人类的重要作用。第三,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总之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是时代进步对人类实践提出的日益迫切的要求。

第二篇:经验、真理和实践的关系

真理就是对经验的高度抽象的结论。真理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是不受时空限制的真理。绝对真理只能通过论证来得出结论,可经实践来验证,实践并不能证明其完全正确性,却可以证明在实践的时空是正确的。

验证绝真理过程,真理在没验证之前,只能称之为理论。

1. 理论的前提条件,在实践的时空内是否能被满足。能满足则可判定,该理论可能是绝

对真理。不能满足,如在其它时空能满足,那可能是相对真理。

2. 理论的结论是否能在实践过程中被实现。在实践过程中,依据理论提供的前提条件做

好准备,并依据理论的推导过程进行验证。如果实践的结果和理论的推导相吻合,并且该推导过程在任何时空都可实现,则该理论可称之为绝对真理。如果实践的结果并不和理论的推导相吻合,并且在其它任何时空都不可能和实践的结果相吻合,则该理论就是谬论。

3. 有些理论的前提条件是在实践的时空内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即该理论是永远不可能

被实践的。该理论只能通过论证来验证其正确性。即便是正确的,也不能用来指导实践。如果该理论被论证是正确的,那也是相对真理,是特定条件下的真理。其特定条件一不满足,该理论将成谬论。

经验就是实践的结论,前提条件是很难被复制的,因此经验并不总是可靠的。真理是对经验的高度总结,一旦经实践验证正确。真理是可靠的,是完全可以用来指导实践的。

不能总是凭经验来指导实践,一定要靠真理来指导实践。如何停止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就是要看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对人类的生存是否有利或有害。有利则可继续执行,无利则必需紧急停止。

第三篇:马哲论文: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姓名:汪明玥

学号:41063050

世界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适应发展的需要,人类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和生产出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真理的问题,而且存在着关于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首先,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也就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还有,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真理,必然能够经得起实践不断的考验。同时,必须清楚的是,真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我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与联系。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

二、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因为,任何真理必然包含着与客观现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真理的相对性即真理的条件性和真理的有限性,人们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就拿数学计算规则来说,刚开始时,人们只是认识到,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就等于两个苹果,所以人们就得出结论,1+1=2,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一堆沙子加一对沙子还是等于一堆沙子,所以说,1+1=1。从这点就可以充分看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其次,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一、价值具有客观性。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次,用来满足人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

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特点表现着主体性的内容,因为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为主体的需要不同而不同。举个例子,对于穷人来说,他们也许最需要的是一顿饱饭,一件可以避寒的衣服,所以,食物,衣服对于他们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事物;而对于富人来说,衣食住行不用担心,所以他们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这时候,他们就会认为一场演奏会,一次异域旅行是更有价值的事情。

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如:石油,核能,太阳能,潮汐能,煤炭等能源形态,对于人类的价值也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

四、价值具有多维性。每一种主体的价值关系都是多维的或是全面的。比如我们看一件事物,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它的美学价值,经济学价值,科学价值等等,而且在实践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而去实现它的一种或多种价值,同时舍弃其他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中学会舍弃。

以上,我分述了真理与价值的定义及特点,那么,真理与价值的区别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班级:数学1002

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

首先,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所谓人能够全面地认识和运用物的客观尺度,不但是指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的内在结构、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即不仅以每一种特殊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活动的特殊尺度,而且同时指人能够通过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的认识,把握作为系统整体的物质世界,从而以整个客观世界作为自己活动的一般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人才是真正懂得物的客观尺度。

其次,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人要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全面地把握各种事物和整个世界的客观尺度,仅凭动物那样的遗传本能显然是不行的。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引发出了越来越清晰的思维,并能通过自己的意识自觉地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由此才能遵循由统一的物质世界所规定的一般尺度,从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把握和运用方式,决定了人认识真理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人为了自觉地、全面地把握物的客观尺度,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念去追求客观真理。但是,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不能归结为“理性的热情”,而是出于改造自然界实现人类美好愿望的需要,就是说,人类的活动还必须遵循价值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真理与价值各自有着不同的规定性。真理所体现的是主体认识与客体的实在状态之间的符合关系,价值所体现的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或效用关系,二者实际上体现了人类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活动所必须遵从的两大基本尺度,即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因此,无论是就其本质内容来说,还是就其在人类活动中所起作用的基础和根据来看,真理和价值都是有根本区别的。

真理与价值作为两种不同尺度的体现,二者是有区别的,但在人类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又是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的。

在社会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外部世界的客观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所以,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必然是有价值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那我们如何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呢?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在实践和活动中,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作为一切认识和活动的出发点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人的非理性因素来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

认识到并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对于我们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大学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我们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全面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做一个坚持事实,坚持科学,坚持人文的对国家和全社会都有用的人。

引用文献资料:

200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自然科学手册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出版)

第四篇:浅析依法治税和科学治税的关系

组织收入是税务部门的天职,近年来我局能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局党组提出的“凝心聚力,平安和谐,求真务实,科学发展”十六字工作思路和“两个关口前移”的工作要求,认真抓好了我市的税费收入工作,实现了年均近20%的增长速度,去年税费收入更是达到了近28亿元的新台阶。云浮作为山区市,仍属后发地区,要实现在高起点高平台上取得新发展,组织收入的压力将明显增大,特别是新的征管模式实施以来,如何推进依法治税、科学治税,成为各级地税部门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为破解这个难题,更好地促进我市地税科学发展,市局王毅局长多次要求大家深入理解科学治税和依法治税的关系,积极探索我局组织收入工作实现全面协调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下面是笔者的一些肤浅认识,供学习讨论。

一、把握科学治税的内在要求,切实做到统筹兼顾 科学治税,其中要义就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地推进税收文化、依法治税、信息管税、税源管理、税务稽查等多方面的税收工作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税务机关要实现科学治税就必须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找准

着力点,科学安排税收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建设幸福云浮作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治税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要做到统筹兼顾,应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组织收入与涵养税源的关系。既增强坚持依法征税,为地方政府行政提供财力支撑的财政意识,研究强化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的措施,为我市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又要树立充分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发展意识,探索放水养鱼,养鸡下蛋,涵养税源,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规模税收,使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科学方法。二是正确处理依法治税与软环境建设的关系。依法治税打击偷税漏税和大力清缴欠税,创造公平公正的税收法制环境和经济环境是软环境建设的目标。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处理好依法治税同软环境建设的关系,要把强化依法治税的法治意识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结合起来,要把依法治税的举措同加强税收软环境建设的制度措施结合起来,使企业在公平公正的税收法制环境下有序竞争,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正确处理严格税收管理与文明服务的关系。既要改变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又要克服讲服务、轻管理的现象。树立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执法理念,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

此外,税务机关要做到科学治税,把握税收软环境建设

的正确方向,还要在税收实践中注意克服“四种倾向”。一是克服因强调服务,就放松管理的倾向,做到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不能因严格税收管理,容易引发矛盾,就放弃管理;不能因为强调服务,就淡化管理、甚至是放纵管理。既要保护纳税人的合法利益,营造和谐的税收软环境,又要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二是克服因强调办事效率,而忽视质量的倾向。不能因为强调办事效率,就忽视办事质量。不仅要在态度上热情,效率上快捷,还要在效果上让纳税人满意。三是克服因强调创新,而不注重实效的倾向。不搞急功近利,昙花一现,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做到务实创新,扎实有效。紧紧围绕有利于税收征管,更好地服务纳税人这个根本目标搞创新。四是克服因强调当前效绩,而不顾长远发展的倾向,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需要。胡锦涛同志针对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时指出,要着眼未来发展建设长效机制,追求长期效果,坚决防止急功近利,寅吃卯粮的短期行为。税收指标是税务机关的效绩指标,不能为了完成或增加效绩指标,超出法定税负,不顾企业的纳税能力强行征收,伤了企业长期发展的后劲。

二、把握依法治税的内涵,为科学治税提供源动力 依法治税,是指通过税收法制建设,使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从而达到税收法治的状态。依法治税作为依法治国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概念包含着以下丰富

的内涵:一是明确了依法治税与依法治国之间的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依法治税只有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并作为依法治国整体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工程,在与其他包括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等诸方面在内的法治子系统工程相互有机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中才能切实开展并深入进行。二是突出了依法治税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即税收法制建设。税收法制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包括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以及法律监督等在内的统一体,其内容亦极其广泛和丰富。但需要指出的是,正如“法制”非“法治”一样,“税收法制”也不同于“税收法治”。三是指出了依法治税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和根本目标——“税收法治”。根本目标包含基本目标,但不限于此,还包括良好的税收法制建设等。四是将“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置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之前,突破了二者的传统排序,表明了依法治税的重点在于前者。其实早在1989年,就有学者提出“税收工作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家向人民(包括企业)征税,一方面是人民向国家纳税。要把法治原则贯彻到这两方面,就是国家要依法征税,人民要依法纳税。只强调一方面是不全面的。所以,我们过去片面强调“人民依法纳税”是有偏误的,从依法治国的实质即依法治权和依法治吏来看,依法治税首先也应当是指“征税主体必须依法征税”。五是表明了依法

治税和税收法治二者间的关系: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状态。当然不管是手段和目的,或是过程和状态,本身都是在不断的变化运动中的,都是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都表明了法治理念在部门法中的深入贯彻和体现。 可见,依法治税工作更侧重于手段,属依法治国整体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工程,同时也属税收领域中科学治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工程,做好依法治税工作将为科学治税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动力:一是加强宏观税收政策调研,推动新型税收立法体制的建立,规范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当前落实到我局就是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深入调研,积极献言,在规范性文件制订时积极引入听证会等多种民主参政议政方式,推动税收规范性文件出台走向科学规范化。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首先,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定期法制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其次按照注重综合素质、提升执法能力、创新培训方式、实施全员培训、促进终身学习的要求,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培训工作格局,培养大批法律、经济、税收和计算机复合人才;再次,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制工作机构,充实专门法律人才,充分发挥各级地税法制机构在依法治税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三是强化税法宣传,优化税收工作环境。不断创新宣传的形式,

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活动,切实增强宣传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健全普法工作制度,推进法治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不断增强全民依法纳税意识,优化税收工作环境。四是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充分发挥执法监督机制内在的自我纠错、自我完善的作用,建立完善对税收执法行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日常监督机制。

第五篇:科学追求的并不是真理

一、科学不可能得到“真理”

很多人都认为,科学的目标是追求真理。但科学是否能追求到真理却是个古老的疑问。在科学的黎明期,弗朗西斯·培根认为科学的基本方法是归纳法,即从大量实验中归纳出理论。但是大卫·休谟却对归纳法本身提出了质疑,即归纳法是不合乎逻辑的,有限的个例不能证明一个全称判断。例如我们看到一百只天鹅都是白的,也不能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的”。数学中的“数学归纳法”是合乎逻辑的,即(1)证明了定理在N=1时成立,再证明(2)如果定理在N=n时成立则在N=n+1时也成立,那么对于任何自然数N,定理都成立。但是在科学中任何实验都只能证明理论在N=1,2,3……(有限个)时成立,却证明不了上述数学归纳法的(2)的部分。现代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证伪主义”,即虽然无论看到多少白天鹅也不能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但只要看见一只黑天鹅就可以“证伪”这个说法。所以科学的方法应该是通过“证伪”把确定为“假”的理论除掉,剩下的就是“可能为真”的理论。这是个非常令人沮丧的结论:即使我们手中握着“真理”,我们也不可能知道它就是“真理”。这就让我们怀疑科学是不是应该追求“真理”。

爱因斯坦与波普尔都认为科学的理论是人类的“发明”而不是“发现”。或者说,在自然界背后并没有隐藏着“真理”等待我们“发现”,科学理论是人类的创造物。但是,对于“发明”没有“真”、“伪”可言,人们发明了汽车,只考虑它能不能跑,不会考虑它是“真汽车”还是“假汽车”。事实上越“真”的理论可能反倒越没有价值,例如“将来会下雨”和“明天北京下雨”这两句话,前者肯定是“真”的,后者很可能是“假”的,但前者是废话而后者有用。从历史上看,“真理”是一个宗教概念而不是科学概念。如果我们相信世界是上帝有意创造的,那么在创造时想必是依据了某种理念,因而上帝心中的这个创世的“蓝图”就是货真价实的“客观真理”。但如果神创论不成立,人创造的理论就没有真伪的参照物。所以在宗教不流行的中国,古文中并没有与“真理”相对应的概念,“真理”是一个外来语。

二、科学追求什么样的理论

如果科学不可能追求真理,那么科学追求什么样的理论呢?科学追求“好”的理论。“真理”往往给人一种“靠得住”的感觉,而且真理是唯一的,与真理不同的理论都可以宣布为谬误。但是“好”却往往因人而异,你说好的我可能说不好。科学能够追求“好”的理论,关键在于在科学内部有一致的评价准则,使得好的理论大家都说好。波普尔的学生沃特金斯总结了评价科学理论的三条准则:深刻、统

一、预测。就是说科学追求更深刻、更统

一、更有预测能力的理论。

只有有预测能力的理论才是有用的理论,人类要想成功地进行有目的的行动,必须事先知道行动的结果。任何现象都可以有无数种解释,但只有可以用于预测的解释才是有用的理论。例如对于月蚀可以用“天狗吃月亮”来解释,但这个理论不能预测下次天狗什么时候再来吃月亮,而用牛顿定律却可以计算出下次在何时何地发生月蚀,所以“天狗”不是科学而牛顿定律是科学。关于UFO有很多解释,但是没有一种解释可以告诉我们下次在何时何地可以看到UFO,所以关于UFO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科学。

科学的统一性又称为内部一致性,它的重要性在于保证不同的推理路径所得到的结论应该一样。否则,同样运用科学理论,不同的人可以得出不同的预测结果,那么就得不到确定的预测。历史上的“燃素学说”认为木炭里含有“燃素”,燃烧时燃素从木炭里跑出来,但是铁在燃烧后重量反而增加,导致测定出燃素的质量是个负值,这与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相矛盾,所以燃素学说很快就被氧化学说代替了。现代科学对于一个新理论的起码要求就是与现存的基本科学理论不矛盾。

深刻性与统一性密切相关,开普勒定律是天上行星运行的规律,伽利略定律是地上落体运动的规律,牛顿定律把二者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更深刻的理论,从牛顿定律可以推导出开普勒定律和伽利略定律,因此是更深刻的理论。深刻的理论对统一性是很好的保证,又更为简单(符合思维经济原则),而且还能进行更大范围的预测,所以深刻性也是重要的评价准则。

如果科学追求真理但又不可能得到真理,难免导致不可知论或怀疑论的悲观论调,况且我们一旦得到真理,也就等于宣布科学的终结;但如果科学追求好的理论,我们对科学的看法就非常乐观:现在我们手中有迄今为止最好的理论,但将来还可能有更好的理论来代替它。

三、科学为什么可靠

众所周知,科学为我们提供最可靠的知识,这是靠科学建立的准则和机制加以保证的。科学精神最基本的两条是逻辑与实证,所谓逻辑,就是说话要合乎逻辑,要讲道理;所谓实证,就是要用事实作为证据,要摆事实。用日常的话说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不许胡说。这两条不仅保证了科学的可靠性,也有效的防止了伪科学的混入。

科学的可靠在于反复验证,一个科学家发表的实验结果如果其他科学家都不能重复,就不能得到科学界的承认;一些不易验证的基本理论则更是受到反复怀疑,例如进化论从提出到完全被科学界接受,成为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经过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所以现在再有人提出挑战进化论,基本上都是无知妄说了。科学的可靠恰恰建立在欢迎怀疑上,如果能够推翻科学中公认的基础理论,将使得科学发生革命性的进步,挑战者也将获得极高的声誉;因此科学理论就不那么容易被推翻,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这就像一个卖胶的,用自己的胶把一枚昂贵的金币粘在墙上,声称谁把金币扣下来金币就归谁,如果很长时间没人能扣下金币(可以认为大家都很贪财,很多人都去扣过),我们基本可以相信胶的粘接性能很好。

科学的可靠性还源于科学界具有公认的评价准则,所以能对理论取得一致意见,因此在比较成熟的科学领域,一个问题无论问哪一个科学家,都可以得到大致相同的答案。哲学、伦理学等学科没有公认的评价准则,同一个问题问不同的哲学家或伦理学家可能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令人无所适从。

当然,科学是会有错误的,特别是个别科学家的意见在尚未经过反复验证之前,可靠性并不高。如果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科学家说吃油条会导致痴呆”或“医生说喝火锅汤对身体有害”之类的说法,却又没指出是哪位科学家、医生说的,根据是什么,那么应该感到非常可疑才对,因为科学的可靠性恰恰是建立在不轻信的基础之上的。

上一篇:空中交通管制服务下一篇:开心上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