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统计制度试行

2022-07-11

制度是工作的抓手,也是长效机制形成的保障。那么你真的知道如何制定制度吗?以下是小编的收集整理的《能源统计制度试行》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能源统计制度试行

能源化工集团干部任用和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建立能源化工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公司)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把党管干部原则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者结合起来,依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等规定,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集团公司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党管干部原则;

(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三)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

(四)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五)民主集中制原则;

(六)依法办事原则;

第三条 党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干部管理和选拔任用职责。组织人事部门具体负责实施。

第二章

管理权限

1 第四条 集团公司的干部管理和任用,坚持党管干部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相结合的原则,由集团公司党委按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和有关党内条规对能源化工集团以下干部实施管理权。

下列干部由集团公司党委研究决定:

(一)成员企业、直属单位、直管单位(以下简称“所属各单位”)班子成员;

(二)所属各单位中层正职;

(三)所属各单位破格提拔的中层副职;

(四)集团公司副处级以上干部; 所属各单位中层副职实行任(免)前备案。

党群干部由党委研究任命,其他人员的任用由党委研究决定,按照法定程序履行有关手续。

第五条 按照集团公司干部管理权限,对领导干部实行集中管控和全过程管理。凡涉及到领导干部职数、调配、考核、任免、待遇、奖惩、轮岗、交流、招聘、挂职、培训、审查、监督、辞职、退休及驻外人员的选派等,均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提出,按干部管理权限研究决定。

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物资供应等重要岗位的管理人员实行定期轮岗交流制度。财务人员实行委派制度。

第六条 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配备干部职数。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超越权限,擅自增加干部职数,也不得随意增设

2 新的领导职务名称。

第七条 领导干部按照“能上能下”的原则,享受所任职务的待遇。因工作不称职而被降职、免职的,按新岗位重新确定待遇。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超越权限,自行决定提高职级待遇。

第三章

选拔任用条件、资格

第八条 本办法所指领导干部应具备以下任职条件及资格:

(一)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认同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忠诚企业,带头践行企业核心价值观,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及集团公司的各项决策同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有胜任领导岗位所需的组织协调、驾驭全局等能力和专业知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开拓创新,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工作业绩突出;密切联系群众,团结同志,依法办事,清正廉洁。

(三)提任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应当是与集团公司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合同制员工,一般应当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

3 上职位任职的经历。提任正处级领导干部职务的,一般应在副处级岗位工作两年以上。

(四)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专业性较强的领导岗位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五)提任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职务的,原则上年龄在45周岁以下。

(六)身体健康,符合任职需要。

(七)提任党的领导干部职务的,应符合《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龄要求。

(八)提任工会领导干部职务的,应符合《工会法》的规定要求。

第九条 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应坚持逐级提拔的原则,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破格或者越级提拔。对破格提拔为副处级及以上职务的干部,由集团公司党委研究审批。对破格提拔为正科级干部的,由所属各单位党委研究审批。

第十条 要注重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妇女干部和后备干部中选拔使用干部。

第十一条 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

(一)副处级以上干部实行到龄改任调研员制度。各级机关部室副处级以上干部男满55周岁、女满53周岁,其他单位副

4 处级以上干部男满56周岁、女满53周岁的,改任调研员。

(二)科级干部实行到龄改任协理员制度。集团公司机关、直属单位科级干部男满54周岁、女满50周岁的,改任协理员。所属各单位(直属单位除外)到龄协理年限由各单位制定,报集团公司备案后实施。

接近到龄调研(协理)年龄,由于身体原因或考核结果较差的,经与本人沟通同意后,可提前改任调研员(协理员)。

确因工作需要留任的到龄干部,报上一级党委研究审批。 第十二条 严格执行退休制度。凡到退休年龄的,由组织人事部门提前通知本人,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办理退休手续,原任职务自然免除。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领导职务:

(一)受到撤销党内职务、撤职处分后2年内;

(二)受到留党察看、留用察看以上处分,恢复党员权利和恢复公职后未逾2年的;

(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四)法律法规、党政纪及集团公司党委、集团公司另有规定的。

第四章

民主推荐

第十四条 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原则上需经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民主推荐按照领导干部职位设置定向推荐,个别提拔任职的,按照拟任职位推荐。民主推荐由集团公司组织人事

5 部门主持,主要以会议投票和谈话的方式进行。民主推荐出的人选,由集团公司组织人事部门审核,然后与民主推荐出的人选所在单位沟通,并向集团公司党政主要领导、分管组织人事工作的领导汇报后确定为考察对象。考察对象人数一般应当多于拟任职务人数。

第十五条 集团公司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个人向集团公司党委、集团公司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负责任地写出推荐材料并署名。

第十六条 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领导干部人选,需由单位推荐提名的,单位应出具推荐报告,报集团公司党委。

第十七条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集团公司依法向所属各单位推荐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人选,所属各单位按照程序履行相关手续。

第五章

酝 酿

第十八条 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在考察、讨论决定或决定呈报前,应充分酝酿。

第十九条 酝酿根据领导职位和拟任人选的不同情况,分别在党政主要领导、分管组织工作的领导、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中进行,必要时征求拟任人选所在单位党委、董事会和部门领导等意见。

第六章

考 察

第二十条 对集团公司党委、集团公司确定的考察对象,

6 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有关规定严格进行考察。考察须依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和拟任岗位的职责要求,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廉。

第二十一条 考察程序:

(一)组织考察组,制定考察工作方案;

(二)同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党委主要领导就考察工作方案沟通情况,征求意见;

(三)采取民主测评、发放征求意见表、个别谈话、查阅资料、同考察对象谈话等方法,广泛深入地了解情况;

(四)考察组根据考察情况形成书面考察材料;

(五)考察组向集团公司党委汇报并提出任用建议方案。 第二十二条 考察时,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一般为: (一)考察对象所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

(二)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相关中层干部、职工代表; (三)与考察对象相关的其他人员。

第二十三条 对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考察对象,应当委托审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计。

第二十四条

考察结束后必须写出书面考察材料,建立考察文书档案。考察材料必须写实、全面、准确、清楚地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已提拔任职的,考察材料归入本人档案。考察材料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工作实绩;

7 (二)主要特长、存在问题和不足;

(三)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情况。

第二十五条 考察组由两名以上成员组成。考察组负责人原则上由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经验丰富且熟悉干部工作的人员担任。

第二十六条 实行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考察组必须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深入细致,如实反映考察情况和意见,并对考察材料负责。

第二十七条 考察中了解到的考察对象的表现情况,一般由考察组向党委主要领导成员和本人反馈。

第七章

讨论决定

第二十八条 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应先由党委酝酿讨论。党群干部由党委作出任免决定,行政干部提交董事会按《公司法》规定的程序产生。

第二十九条 党委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并保证与会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充分发表意见。与会成员对任免事项,应当发表同意、不同意或者缓议等明确意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取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或者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对意见分歧较大或者有重大问题不清楚的应当暂缓表决。对影响作出决定的问题,会后应当及时查清,避免久拖不决。

第三十条 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

8 行:

(一)组织人事工作分管领导或部门负责人逐个介绍领导职务拟任人选的提名、推荐、考察和任免理由等情况;

(二)参加会议人员进行讨论;

(三)党群干部的任用,由党委书记召开党委常委会(党委会)研究决定;

(四)其他干部的任用,由党委常委会(党委会)酝酿后,提交董事会按照有关程序研究决定。

(五)需要报上级党委备案审批的干部,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上级党委备案审批。

第八章

任 职

第三十一条 实行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决定拟任干部,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期间,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由纪委、组织人事部门受理、核实。公示结果不影响任职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办理任职手续。

第三十二条 对决定任用的干部,由党委主要领导或由其委托组织人事工作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同本人谈话。

第三十三条 实行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提拔任职的,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后,经考核胜任现职的,正式任职;不胜任的,免去试任职务。

第三十四条 实行党政领导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模式。党委成员可通过法定程序分别进入董事会、监事

9 会和经理层,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中的党员可按照有关规定进入党委会。

第三十五条 新任职和调整的干部必须及时到岗。无正当理由,3天内不到岗者,就地免职。

第九章

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第三十六条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公开选拔在集团公司范围内进行,竞争上岗在本单位或本系统内进行。

第三十七条 报名参加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人员的基本条件和资格,应符合本规定第八条、第十一条和第十三条的规定。

第三十八条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在党委领导下进行,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实施,须经过下列程序:

(一)公布职位、报考人员的资格条件、基本程序和方法等;

(二)报名与资格审查;

(三)笔试和面试,确定考察对象(竞争上岗须进行民主测评);

(四)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人选方案;

(五)党委讨论决定;

(六)按规定办理任职手续。

第三十九条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领导干部,试用期按本规定第三十三条的规定执行。

10

第十章

交流、回避

第四十条 实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

(一)交流的对象主要是:因工作需要交流的;需要通过交流锻炼提高领导能力的;在一个单位或者部门工作时间较长的;按照规定需要回避的;因其他原因需要交流的。

(二)有计划地对领导干部进行易岗交流和轮岗锻炼;有针对性地安排后备干部到条件艰苦的地区锻炼;推进机关与基层、党务与管理、单位与单位、本部与驻外之间的干部交流。

同一单位的党政正职一般不同时易单位交流。

(三)组织决定交流任职的干部接到任职通知后,应当在组织人事部门限定的时间内到任。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决定的,予以免职。

第四十一条 实行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

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的亲属关系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有上列亲属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单位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审计、供应销售和办公室工作。

第四十二条 实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回避制度。

(一)讨论干部任免,涉及与会人员本人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

11

(二)干部考察组成员在干部考察工作中涉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

第十一章

免职、辞职、降职

第四十三条 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应当免去现职:

(一)达到改任调研员、协理员年龄界限或者退休年龄界限的;

(二)在考核、干部考察中,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20%的或工作实绩差、群众意见大的,由组织人事部门对其诫免谈话,经组织考核认定确属不称职的;

(三)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原因的。

第四十四条 实行领导干部辞职制度。辞职包括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辞职手续依照法律或者有关规定程序办理。

(一)自愿辞职,指领导干部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自行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自愿辞职,必须写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单位同意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组织人事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应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组织人事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在规定时间内予以答复。未经批准,不得擅离职守;擅自离职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组织处理和党政纪处分。

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提出辞职:

1.在涉及企业重要机密等特殊职位任职且不满解密期限

12 的;

2.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3.有其他特殊原因的。

(二)引咎辞职,指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三)责令辞职,指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根据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拒不辞职的,应当免去现职。

第四十五条 实行领导干部降职制度。因工作能力较弱或者其他原因,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应当降职使用。降职使用的干部,其待遇按照新任职务的标准执行。

第四十六条 在考核、干部考察中免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及其他原因免(撤)职的干部,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以重新提拔担任领导职务。

第十二章

纪律和监督

第四十七条 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执行本办法有关规定。

第四十八条 实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13 第四十九条 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监督要坚持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形成立体监督网络,充分发挥各类监督机构的作用。

第五十条 集团公司党委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执行本意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有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举报、申诉,制止、纠正违反本意见的行为。

第五十一条 建立干部廉政鉴定制度。除免职、调研、不再兼任外,晋升、交流等其他形式的任职,必须由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纪检监察部门出具廉政鉴定。

第五十二条 实行企务公开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坚持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发挥职工代表、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在企业民主管理和监督中的作用。

第五十三条 对主要领导干部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分届中审计、任期届满审计和离任审计。主要领导干部在离任前,应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第五十四条 实行领导干部回复诫勉制度。对有关反映领导干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廉政勤政、选人用人等方面的问题,采取当面进行诫勉谈话或函询的形式,由领导干部本人如实向党委作出回复。

第十三章

考 核

第五十五条 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包括考核、半考

14 核、跟踪考核和任期考核等。考核在每年第一季度进行,任期考核在任期届满前进行。

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应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

第五十六条 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和绩效评价按集团公司有关规定进行。

第五十七条 对领导干部的考核由党委负责组织,组织人事部门具体实施。

第十四章

后备干部管理

第五十八条 根据集团公司发展的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后备干部队伍。后备干部队伍要符合“素质优良、数量充足、专业配套、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工作目标要求。

第五十九条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后备干部队伍实行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及矿(厂)三级管理体系。分类别、分专业管理,并按照年龄段和成熟度做好规划。后备干部名单由党委掌握。

第六十条 后备干部一般按领导班子职数正职1:2,副职1:1的数量配备。

第六十一条 后备干部的推荐工作由党委统一组织进行,组织人事部门具体实施。一般经过下列程序:

(一)召开民主推荐会推荐后备干部;

(二)确定考察对象;

15

(三)组织考察;

(四)党委研究确定后备干部名单;

(五)公示;

(六)填写后备干部职业生涯规划表,列入后备干部库。 第六十二条 对后备干部进行动态管理,定期培训考核,优进绌退。

第十五章

培 训

第六十三条 对领导干部实行培训制度。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等。培训由组织人事部门管理。

第六十四条 领导干部的培训,要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学用一致、讲求实效,全面提升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强化对集团公司文化的执行力。

第六十五条 培训方式以在职、短期培训为主。 第六十六条 在职领导干部一般应当经过党校或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的脱产培训。

第六十七条 实行培训登记制度,建立培训档案,连续记载参加培训的基本情况,作为任职、定级和晋职的重要依据。

第十六章

附 则

第六十八条 所属各单位可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六十九条 本办法由能源化工集团党委负责解释。 第七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16

第二篇:关于发布《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扶持办法(试行)》的通知

关于发布《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扶持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推进本市合同能源管理的开展,充分调动节能服务机构和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积极性,发展壮大节能服务产业,依据《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决定的意见》(京政发〔2007〕3号)、《关于印发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投资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京发改〔2004〕2423号)和《关于印发北京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京财经一〔2008〕2772号),我们制定了《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扶持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日

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扶持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充分调动用能单位和节能服务机构实施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本市安排部分政府资金,采取投资补助和节能量奖励方式支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的项目(以下简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依据《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决定的意见》(京政发〔2007〕3号)、《关于印发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投资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京发改〔2004〕2423号)和《关于印发北京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京财经一〔2008〕2772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是指项目单位和节能服务机构以合同的形式约定节能诊断、设计和改造等节能目标和商业运作模式,通过节省能源费用收回项目投资、取得收益的节能改造项目。

第三条 政府资金支持的对象主要包括针对本市公共机构、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其他年耗能2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实施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第四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由项目单位投资为主(投资比例超过50%)实施的属于

固定资产投资范畴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安排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予以投资补助。原则上,投资补助总额不超过项目建设投资的30%。其中,对实施节能改造后节能率在15%-25%的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建设投资20%的补助,对实施节能改造后节能率在25%以上的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建设投资30%的补助。对单个项目的补助资金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

第五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由节能服务公司投资为主(投资比例超过50%)实施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安排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予以节能量奖励。具体实施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制定。

第六条 申请资金支持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以改造后年节能量占本单位改造前年耗能的比重计算项目节能率,节能率应达到15%以上;

(二)项目应优先采用《北京市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推广计划》中推广的技术;

(三)项目应安装用能计量装置,实现在线监测,公共机构和重点用能单位(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应与市发展改革委监测平台联网;

(四)项目单位应是被改造建筑或者能源系统的所有者,或长期使用者(使用期限应覆盖与节能服务机构签定的合同期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第七条 项目单位应采取招标等竞争性方式选择节能服务机构。节能服务机构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北京市注册和运营的法人机构,具备提供优质高效节能服务的质量保证体系;

(二)注册资金在500万元(含)以上,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能够提供持续稳定的节能服务;

(三)主营业务是节能服务,在节能专业领域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强的专职技术队伍。

第八条 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完成节能改造且运行正常后,项目单位可向有关部门报送资金申请报告。由项目单位投资为主的项目,向市发展改革委报送资金申请报告。

第九条 向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报送的书面资金申请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政府投资管理的暂行规定》(京发改[2004]

2423号)第三十一条的内容;

(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拟采用的节能技术措施;

(三)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测算和监测方法;

(四)受委托的节能服务机构基本情况;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十条 向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报送资金申请报告时,应同时附送以下文件:

(一)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双方签订的合同原件;

(二)由有资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出具的节能量审核报告等材料。

第十一条 市发展改革委和市财政局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申报项目合同的真实性、技术先进性、投资构成、资金到位情况、履约保证措施、节能效果等进行评估审核。

第十二条 市发展改革委和市财政局根据项目节能率和节能量等内容,并参考中介机构评估审核意见审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经审查批准的项目,在政府投资计划或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

政府支持资金应建立专门账户,专款专用。

第十三条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政府投资补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当符合本办法和《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政府投资管理的暂行规定》(京发改[2004]2423号)的有关规定。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发展改革委和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北京市新能源小客车公用充电设施投资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政策 第一电动网 综合报道 2015-12-28 11:44:17

0 [摘要] 到 2017年,在社会公共停车场以及具备建设条件的公共区域,基本建成平均服务半径 5 公里的公用充电设施网络服务体系。

北京市新能源小客车公用充电设施投资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国家《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5 号)、《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3 号),落实《北京市 2013-2017 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京政发〔2013〕27 号)、《北京市电动汽车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14-2017 年)》(京政办发〔2014〕39 号),进一步促进公用充电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新能源小客车充电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本市新能源小客车示范应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公用充电设施(以下简称“充电设施”)是指在社会公共停车场或可用于充电服务的场站内建设,向社会开放的,为新能源小客车提供充电服务的经营性充换电设施。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范围内公用充电设施的布局规划、投资建设、服务收费及监督管理。 第二章 充电设施建设布局规划

第四条 按照“自用慢充为主,公用补电为辅”的总体思路,结合本市新能源小客车推广节奏、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和配电网规划,以“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合理布局、快慢结合”为原则,在本市范围内推进公用充电设施建设。到 2017年,在社会公共停车场以及具备建设条件的公共区域,基本建成平均服务半径 5 公里的公用充电设施网络服务体系。

第五条 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停车场(建设用地)建设充电设施的,可采用协议方式办理相关用地手续。政府供应独立新建的充电站用地,其用途按城市规划确定的用途管理,应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或租赁方式供应土地。对于符合城市规划,并满足建设条件的市政基础设施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方式供地,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的方式进行充电设施建设与管理。供应其他建设用地需配建充电设施的,可将配建要求纳入土地供应条件,依法妥善处理充电设施使用土地的产权关系。

第六条 本市新建及改扩建各类建筑物应按以下标准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办公类建筑按照配建停车位的 25%规划建设;商业类建筑及社会停车场库(含 P+R 停车场)按照配建停车位的 20%规划建设;居住类建筑按照配建停车位的 100%规划建设;其他类公共建筑(如医院、学校、文体设施等)按照配建停车位的 15%规划建设。

第七条 本市鼓励在现有公共停车场配建一定比例的充电设施,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加油站及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建公共快充设施。

第三章 充电设施投资建设

第八条 充电设施施工建设应由具备相应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的单位实施,相关配网建设应由具备相应电力安装资质的单位实施。

第九条 充电设施及其设计、建设、使用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统一标准,其中充电设施应具备由第三方检测机构(获得计量认证 CMA 资质)出具的标准符合性合格报告。

第十条 充电设施投资建设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项目核准或备案手续。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核准新建独立占地的集中式充电设施建设项目,其它充电桩群及可移动小型充换电设施等建设项目由建设地点所在区(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备案。

第十一条 充电设施投资建设单位应按照相关规定向供电公司进行充电设施用电报装,并明确接电计量点和充电设施输出计量点。供电公司在充电设施用电申请受理、设计审查、装表接电服务中,不得收取任何服务费用,并投资建设因充电设施接入引起的公共电网改造。 第十二条 充电设施正式投入运营前,投资建设单位应完成充电设施电气安全、计量系统、电能质量等指标的验收,以及与整车充电接口、通信协议的一致性检测和调试(由法定计量机构出具的计量系统检定证书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项目其它项验收合格报告),并接入本市统一的充电设施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由平台管理单位出具接入确认材料),确保本市充电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充电设施信息集中动态管理。整车生产企业应积极配合充电设施一致性检测与调试工作,最大限度保障车桩匹配使用。

第十三条 为鼓励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在满足充电设施用电量单独计量的条件下,本市重点用能单位充电设施相应的能耗不纳入考核范围,重点排放单位充电设施的碳排放不纳入核查和履约范围。

第十四条 充电设施经营场所须按国家统一标准,配建完备的充电设施标识标志。相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周边道路标识标志设置,为新能源小客车用户提供明确的引导。

第十五条 鼓励充电设施建设运营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提升充电设施经营企业服务水平。积极培育“互联网+充电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鼓励无线充电、路灯充电桩等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

第四章 充电服务价格及收费

第十六条 充电设施经营企业可向新能源小客车用户收取电费和充电服务费。其中,电费按照国家规定的电价政策执行;充电服务费按《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本市电动汽车充电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发改〔2015〕848号)执行。

第十七条 充电设施经营企业严格按照核定的价格收费,充电收费必须支持银联卡支付方式,鼓励采用市政公交一卡通、电力卡、ETC 卡、移动支付等多种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并提供服务发票。 第十八条 充电设施经营企业严格按照《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规范本市电动汽车充电服务明码标价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发改〔2015〕1081 号)要求,在充电设施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明码标价。

第十九条 充电设施经营企业应负责充电设施运营、维护与管理,保证新能源小客车用户正常充电、安全充电。

第五章 充电设施建设补助

第二十条 鼓励社会资本采用 PPP 等多种方式参与充电设施建设。符合国家及本市相关要求的充电设施(符合第九条、第十二条要求),投资建设单位可按照《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政府投资管理的暂行规定》(京发改〔2004〕2423 号),申请不高于项目总投资 30%的市政府固定资产补助资金支持。

第二十一条 鼓励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居民小区等单位在自有停车场内建设的充电设施向社会开放,可参照以上条款收取充电服务费并申请市政府固定资产补助资金。

第六章 充电设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统筹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及本市充电服务费、用电价格方面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市科委负责本市充电设施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市规划委负责本市新建及改扩建各类建筑物的新能源小客车停车位配建指标的监督审查。

第二十五条 市市政市容委负责充电设施经营场所及周边道路标识标志设置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市质监局负责充电设施接入端、输出端贸易结算电能计量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各区政府负责协调推进本行政辖区内公用充电设施建设。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科委、市规划委、市质监局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 2017年 12 月 31 日。

第四篇: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水电工程概算调整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能新能[2011]92号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水电工程概算调整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能新能[2011]9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为加强水电工程建设管理,规范概算调整工作,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与工程效益有效发挥,促进水电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基本建设管理和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有关规定,我局制定了《水电工程概算调整管理办法》(试行),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水电工程概算调整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

水电工程概算调整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水电工程建设管理,规范概算调整工作,根据国家基本建设管理和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主要河流上建设的水电工程项目、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及以上水电工程项目、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其他水电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 对于经核准并开工建设的水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市场价格变化以及工程设计变更等原因,导致原批准设计概算不能满足工程实际需要,且投资完成额超过原批准设计概算80%及以上的,可向国家能源局申请调整概算。

第四条 申请调整概算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项目核准文件;

(二)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概算文件及技术审查文件;

(三)工程调整概算报告(或称工程复核概算报告),应包括调整后的概算文件及与原批准设计概算对比分析,分类定量说明投资变化原因、依据和计算方法;

(四)设计变更汇总专题报告及重大设计变更审查、核准意见;

(五)与调整概算有关的合同文件及结算资料;

(六)调整概算所需的其他材料。

第五条 工程调整概算报告由项目法人委托原设计概算编制单位编制。项目法人委托编制完成调整概算报告,并经工程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和所属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或中央管理企业)同意后,方可向国家能源局申请调整概算。 第六条 国家能源局收到概算调整申请报告后,委托原设计概算审查单位,按照工程概算管理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进行技术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

第七条 工程调整概算报告应按照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原则,以原设计概算为基础,根据设计变更汇总专题报告、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规划调整专项报告(含补偿投资概算调整)等复核调整设计概算相应项目及工程量,按原设计概算价格水平编制工程静态投资,并在分静态投资基础上,依据工程建设期国家政策调整、市场价格变化以及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编制工程建设期价差和贷款利息。 第八条 工程调整概算报告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和行业的有关规定,广泛、深入地了解工程实际,认真分析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实事求是,合理反映工程实际情况和造价水平。

第九条 工程调整概算报告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

(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有关规定;

(二)经审定、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设计概算;

(三)重大设计变更专题报告及审查、核准意见;

(四)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环境保护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等专项调整报告及审查意见;

(五)一般工程设计变更报告;

(六)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关价格指数以及工程建设期间市场价格资料;

(七)机电及金属结构设备的采购合同文件、分材料采购合同文件、施工合同及其它重要合同文件、结算资料等;

(八)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条 工程设计变更复核是编制工程调整概算报告的重要基础。工程设计变更包括重大设计变更和一般设计变更等内容。水电工程重大设计变更的界定及审查、核准程序按照国家及行业相关规定执行。在提交工程调整概算报告的同时,应提交工程设计变更汇总专题报告。

第十一条 工程设计变更汇总专题报告应按照设计概算项目划分,对工程项目和工程量变化情况进行说明,特别是对新增项目和工程投资变化较大的工程项目和工程量,应说明设计方案变更情况,分析变更原因,按照《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有关要求编制变更工程量计算书,并附有关图纸。

第十二条 对申请调整概算的工程,审查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行业的有关政策、法律、规定,结合市场价格变化及工程建设实际,区别不可抗力因素和人为因素,组织有关专家对工程调整概算报告及相关资料进行认真审查,提出审查意见。 第十三条 对由于地质条件变化或其他合理原因造成设计变更的工程项目和工程量,经审查认可后在调整概算中予以调整。属于重大设计变更的,须按规定已经履行设计变更审查、核准程序,并取得原设计审查单位的审查意见;未履行相关程序的,不予调整。

第十四条 对由于政策调整、市场价格上涨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建安工程费用、设备价格、独立费用以及建设期利息增加的,经审查认可后予以调整。 第十五条 涉及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安全设施等方面的设计变更,应以有关主管部门的变更审批文件作为依据。

第十六条 需对批准的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规划及补偿投资进行调整的水电工程,应当依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规划调整报告,同时对补偿投资进行调整,经专项审查后,按重新审定的补偿投资计入工程调整概算报告。

第十七条 对由于勘察、设计、施工、设备材料供应、监理单位过失造成工程投资超过原设计概算的,根据违约责任扣减有关责任单位的费用,超出的投资不作为计取独立费用的基数。对过失情节严重的责任单位,由相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十八条 对由于项目法人单位管理不善、失职渎职,擅自扩大规模、提高标准、增加建设内容,以及因上述原因造成工程投资超过原设计概算的,其超出的投资不予调整,并将视情给予批评、通报或追究项目法人单位的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经国家能源局审查认可的工程调整概算,作为原项目核准机关对项目核准文件规定内容调整出具书面确认意见或重新核准的依据。同时,也是工程项目融资、投资控制管理、项目经济评价和对项目进行稽查、审计的依据。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能源局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福建省城市公交成品油价格补助和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试行)

福建省城市公交成品油价格补助和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城市公交行业成品油价格补助管理工作,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公交行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推动城市公交行业平稳转型、健康持续发展,根据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关于完善城市公交车成品油价格补助政策 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财建〔2015〕159号)、《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考核办法(试行)》(交运发〔2015〕164号)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城市公交企业成品油价格补助资金(以下简称油价补助)和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运营补助)的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补助对象是指年度运营里程高于3万公里(含3万公里)的传统与清洁能源公交车和符合国家运营补助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

传统能源公交车是指燃料类型为汽油、柴油的公交车;清洁能源公交车是指燃料类型为LNG、CNG天然气的公交车。以上合称传统与清洁能源公交车。

新能源公交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公交车;非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是指没有外接充电功能的混合动力公交车。以上合称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

第四条 传统与清洁能源公交车每标台补助标准为全省成品油价格补助资金÷符合补助条件的传统及清洁能源公交车标台数。

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助标准按财政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完善城市公交车成品油价格补助政策 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财建[2015]159号)和交通运输部 财政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考核办法(试行)》(交运发〔2015〕164号)规定执行(详见附件1)。

第二章 申报审核

第五条 城市公交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具体要求,建立健全本企业成品油价格补助与运营补助管理制度和档案,完整、准确地记录企业新增及更换公交车信息、所属公交车数量及行驶里程等基础数据。

第六条 城市公交企业应推广应用城市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并实现智能调度系统数据与交通运输部门城市公交智能管理与服务平台动态对接,以系统自动记录的里程或趟次为依据申报运营时间、运营里程,电子系统数据或原始台帐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3年。

第七条 每年1月10日前,城市公交企业应通过全国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贴申报系统填报上一年度新增及更换的公交车信息,上传机动车登记证书和车辆购置发票等证明材料扫描件,并向属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报送以下材料:

(一)补助资金申报表(详见附件2);

(二)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情况汇总表(详见附件3);

(三)新增及更新车辆公交车明细表(详见附件4);

(四)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运营明细表(详见附件5);

(五)新增及更新车辆购置发票、机动车登记证书复印件;

(六)传统与清洁能源公交车运营明细表(详见附件6);

(七)申报材料真实性声明函(详见附件7)。

城市公交企业应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对申报数据和证明材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及准确性负责。

第八条

每年2月10日前,属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对企业上报的材料及凭证进行初审,属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经信部门应就所属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初审的数据审核无误、公示5个工作日后填写本辖区《补助资金申报表》、《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情况汇总表》并附第三方审计报告,报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核(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于1月底前上报设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同时抄送同级财政、经信、审计部门,并由属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通过系统上报相关数据。 属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对申报车辆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在核对购置发票、运营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申报信息进行全面审核,并会同同级经信部门完成对本辖区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情况统计工作。

第九条 每年2月底前,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收到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申请材料后,应组织审核和重点抽查,确定符合补助条件的传统与清洁能源公交车辆标台数,并抄送省财政厅;会同省经信委对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组织审核和重点抽查,填写本省(区、市)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情况汇总表,报送至财政部驻福建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提出审查意见。每年2月底前,省交通运输厅审查审核情况及本省(区、市)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情况汇总表上报至交通运输部,同时抄送同级财政、经信、审计部门。

第十条 2016年起,交通运输部门应通过城市公交智能管理与服务平台对设区市中心城区公交企业运营时间、里程数据进行监测、审核;2017年起,交通运输部门应通过城市公交智能管理与服务平台对全省公交企业运营时间、里程数据进行监测、审核。实际运营时间、里程数据与智能管理与服务平台采集数据误差较大的,应提供原始路单凭证,否则不予采信。

第三章 资金管理

第十一条 油价补助与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完成情况挂钩,以 2013年实际执行数作为基数逐步递减,其中2015年减少15 %、2016年减少30%、2017年减少40%、2018年减少50%、2019年减少60%。

各设区市2015-2019年新增及更换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应分别达到 25%、35%、45%、55%和65%。达到上述推广比例要求的,涨价补助按照政策调整后的标准全额拨付。未能达到上述推广比例要求的,扣减当年应拨涨价补助数额的20%。

第十二条 中央补助资金下达后,省级财政部门发文将年度补助资金数额和资金分配要求通知省交通运输厅、省经信委,省交通运输厅组织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制定资金分配方案,资金分配方案经省交通运输厅复核后报省财政厅,省财政厅根据分配方案,按照资金管理程序下达补助资金。

基层财政、交通运输、经信部门应当完善补助资金的发放管理制度,并将补助程序、补助对象、补助标准和金额等内容及时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

第十三条 公示期结束后,对没有异议的,将补助资金拨付至补助对象。补助资金的拨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财政部门应将补助资金拨付的文件及时抄送同级交通运输部门、经信部门。

第十四条 补助资金应专款专用,全额用于补助对象,不得挪作他用。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属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上报资金申请时应随文提交第三方审计报告,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范围。

第十六条 省、设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加强对下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财政部门将会同交通运输、审计部门,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将及时组织检查,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会有关中介机构进行抽查。

第十八条 省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会同省经信委对各设区市新能源公交车推广情况进行考核,完成新能源公交车推广目标的,给予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助;对未完成目标的,按照一定比例扣减成品油价格补助中的涨价补助。同时,建立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制度,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下一年度补助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十九条 对弄虚作假、套取补助资金的城市公交企业,一经查实,追回上年度补助资金,并取消下年度补助资格;对虚报瞒报新能源公交车推广数量和推广比例、扩大范围发放补助资金、截留挪用补助资金的部门和管理人员,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福建省交通运输厅、财政厅、经信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计划单列市只申报新能源车辆运营补助相关材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备注:管理办法正在会签,文件主要内容以省交通运输厅、财政厅、经信委正式发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