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观和教育观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儿童观和教育观范文

“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管理和优待措施

武 平 县 下 坝 中 心 学 校

“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管理和优待措施

2011年9月

随着我乡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留守儿童出现率呈上升趋势,为让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根据学校具体实际,特建立“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管理和优待措施,并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一、建立组织领导制度。

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负责人及各班班主任为成员。领导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充分发挥领导小组成员职能作用,加强对全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管理。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部分贫困留守儿童给予生活补助,确保他们不辍学。同时不断改善学校的条件,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二、建立留守儿童基础信息制度。

各班每学期初要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全面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动态信息。根据新学期学生变化情况,各年级、各班级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分人头,通过上门调查、走访群众等形式,逐一做好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统计,汇总后上报到学校。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档案,重点记录“留守儿童”的现居住地、现监护人(或托管人)的姓名、关系及联系方式、父母工作单位及通讯方式等情况。

三、建立“大手拉小手”爱心帮扶结对制度。

各个年级、班级要全面落实“代理家长”制,全体任课教师要积极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建立“一对几”管护对子,全面关心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等状况,要求做到:“三知”,即知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知监护人(或托管人)情况、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做到知情;“三多”:即在生活上多细心照顾、学习上多悉心指导、心理上多耐心引导;“三优先”:学习上辅导优先,生活上照顾优先,活动上安排优先;建立责任制和跟踪服务制,确保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有一个代理家长,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负责。各代理家长每月至少要与“留守儿童”托管人或监护人联系一次,保持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孩子经常性沟通,力争做到半月能电话交流一次,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为家庭、为学校、为班集体争光添彩,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

四、建立谈心交心制度。

学校教师、代理家长每周至少与留守学生谈一次心,与他们进行零距离交心,了解他们一周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五、建立留守儿童家访制度。

重视留守儿童家访工作,班主任要坚持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每学期都走进每一个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每学期都要走进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在家生活情况,代理监护人的教育管理情况,加强与代理监护人联系与沟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成长。

六、建立亲情联系制度

充分发挥“映山红行动”亲情联系电话的作用,让留守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同时学校安排的管理人员要及时做好亲情联系情况记载。

七、建立留守儿童寄宿制管理制度。

优先安排留守儿童在校寄宿。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爱好成立一批兴趣小组;建好留守儿童工作站、图书阅览室、微机室,并全面向留守儿童开放,为留守儿童建设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大家庭。

八、建立心理咨询制度。

学校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交流,扎实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疏导及教育工作。

九、建立留守儿童“快乐伙伴假日营”活动制度。

各班级充分利用节假日,有计划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快乐伙伴假日营活动,重点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兴趣小组、社会实践、文化体育、手拉手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留守儿童假日生活,引导他们参与健康有益的假日活动,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吃苦精神,提高他们独立自主,自理及综合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热情。

十、建立定期开展活动制度

根据学校实际,每周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开展以下活动:每天三餐后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看看电视,了解国内外大事,增长知识和见闻;此外,周一开放图书阅览室,周二开放留守儿童工作站,周三开放电脑室,周四开展文体等活动,周五开展交流活动。时间均安排在每天的课外活动,由各项目负责人组织开展。

十一、建立开展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讲座制度。

学校每月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讲座,教育留守儿童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让他们身心都健康。

十二、建立家校互动制度。

发挥家校教育功能,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十三、建立为留守儿童免费体检制度

为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每年安排他们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及时了解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健康状况,做到有病早发现,及时治疗。

十四、建立典型引路制度。

定期开展活动,座谈了解留守儿童思想、生活、学习情况,引导他们学习自主自强典型,交流成长体会。各班级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中的感人事迹,先进典型要及时报道宣传,扩大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影响,要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形成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的浓烈氛围。

十五、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讨制度。

针对我镇农村留守儿童面广量大,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在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开展教育科研和专题研究,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讨会,主要研究探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开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十六、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激励制度。

设立“留守儿童关爱奖”,专项奖励责任心强、教育管理成效突出的校外辅导员、代理家长、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对表现好、进步快的“留守儿童”优先进行表彰奖励,创造关爱留守儿童良好氛围。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孩子往往感到“情感缺失”、“情感饥饿”,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思想道德教育上出现缺失。为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决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1、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要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2、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学校(年级)每学期召开(联系)一次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建议。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了解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开通“帮扶热线”,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3、建立留守儿童情况报告制度,对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及时报告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4、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师生之间一对

一、学生之间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5、建立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法治安全教育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

6、建立留守儿童寄宿优先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优先解决有寄宿需求的留守儿童寄宿。切实保证在校的留守儿童中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毕业率达100%,。

7、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教育责任制度。学校、班级积极与乡政府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心、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机制。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和研究成果

宋海波 蔡小虎

针对学校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呵护,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现严重断层或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习惯表现差的客观现实开展研究,我们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四个方面入手,通过两年的研究和教育实践,对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了加强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策略和研究成果。

一、本研究主要解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习惯教育的现实问题

1、在新的形势下,探索出教育学生的新方法、新途径。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抛弃传统的育人方法,变单一的说教式、挖苦式、孤立式、侮辱式、放弃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用启发式、情感式、鼓励式,平等交流等方式去教育学生,让学生人人成材。

2、构建新的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挥,彻底屏弃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以成绩论英雄,以考分定胜败,考分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

3、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师生同学之间关系融洽,彼此信任,情同一家。(2)创设愉快的生活环境,优化生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之健康成长。(3)创设友爱的人际关系环境,进行爱的教育,提倡爱的奉献。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因此,抓好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的方法与途径

1、在我们的呼吁和建议下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的指

1 导、培训、检查、考核、评价、激励。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完善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

学校对每一个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了解后,对相关信息进行认真登记。这样,就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提供真实、原始的第一手信息资料。

3、成立“留守儿童之家”,促进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通过几年来的教育,许多留守儿童在这里得到了精心的教育,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三年级一班的留守儿童李芳和五年级二班的留守儿童杨敏等人,她们原来性格孤僻,自卑,成天忧郁寡欢。通过在留守儿童之家得到同伴的关爱和老师的细心开导帮助后,现在已经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并养成了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4、开展“手拉手”、“一帮一”教育活动

为了更好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验组成员认真分析了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后,进行因材施教,并积极开展“手拉手”、“一帮一”教育活动。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人间真情的温暖,并在老师和优秀同学的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督促教师大胆实践,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研究组在组织教师学习了大量的教育工作理论知识后,积极督促教师加强教育实践。课题组的教师们在校内积极协调好领导、教师、学生、少先队等各方面的关系,使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形成合力。在校外又积极争取留守儿童的家长、监护人和社会团体对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工作的理解、关心、支持、配合和帮助。

8、鼓励教师反思、总结,写好经验文章,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课题组积极鼓励教师们在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中不仅要勤于实践,而且还要善于总结。特别是要把这种在新形势下出现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如实地记录下来,为丰富对留守儿童 2 的教育工作积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此,每位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期不仅认真撰写出了对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工作总结或心得体会,而且还努力把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力争形成经验文章或论文。

诚然,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研究还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课题,我们为此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点成功的经验,但是需要我们继续去思考、去研究、去关注的内容还很多。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都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这群特殊孩子的人生之路就会因为我们的重视、关心和悉心的教育而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教育学原理》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小学教育心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究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土城学区四间房小学 赵炳春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因此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点出了留守儿童遭受伤害的直接原因,反映出许多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亲情、教育、安全,缺失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环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引人忧思。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因此留守生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教育上的缺陷。在我校的9个班中,根据班主任所提供资料以及最近几次大型考试成绩表上看,“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班级前20%)。据老师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

而且,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

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轻者经常逃学、打架,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人口外流的一个潜在挑战。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做法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流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但是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本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家长要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再加上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要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对他们倾吐更多的关爱,让他们从老师身上感受到父母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孤单。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三)地方政府要竭尽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第四篇:光明小学对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相对来说容易走向发展的极端,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根据我校留守儿童多的实际特点,我校在对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方面主要做以下工作: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情况,留守儿童档案要求填写清楚留守儿童家庭住址,实际监户人姓名及联系电话,父母姓名、外出务工地点及联系电话等。

二、加强管理,施以爱心,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教师经常与留守儿童交心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平时要多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身心健康,使留守儿童能深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

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针对一些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里障碍问题,教师要定期开展情感教育,给学生

以温暖。

四、以人为本,做到“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体差异,分组及个别进行辅导。

2、生活上做到优先关心和照顾,教师要做到对留守儿童实行多瞧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让爱的阳光温暖他们孤独的心灵。

3、活动上优先参与和指导,优先进行家访。

光明小学 2015.6.29

第五篇:智障儿童学校 在对智障孩子进行教育和康复训练时

智障儿童学校 在对智障孩子进行教育和康复训练时,有许多方面需要注意,不管是教育方法还是教育态度,都是一门“学问”。

1、在给智障儿童进行教学和训练时,要千方百计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培养兴趣,调动其多种感官参与训练。

2、训练中应安排个体训练、小组训练或集体训练。训练形式的设计和训练内容的确定都要从被训练者的个体需要出发来考虑。

3、训练程序分解步骤要细和慢,便于智障孩子接受。训练者要注意每个步骤都应坚持小步子走,多循环的原则,以使智障孩子在反复练习中掌握技能。

训练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工作分析法。即把某一目标任务分析出几个步骤,按顺序训练完成目标。一般用顺序法或倒序法两种形式完成。

顺序法也叫正向连锁法,依工作的步骤,从第一步开始训练,完成第一步后再训练第二步,直至最后一步。

倒序法也叫反向连锁法,依工作步骤从最后一步开始,完成这一步后再倒退教前一步,直至第一步。

4、如果遇到严重障碍的智障孩子,训练花费时间多,效果不佳,不过训练者不要着急,而应积极想办法帮助他采用辅助工具或改善训练环境实现相同的功效。

三、对弱智儿宣观察力的培养应注意四个问题

(1)明确培养目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意于能力的培养。在观察力的培养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指导他们观察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提高学生自觉观察的能力,让学生逐步把老师培养的方法变为自己的观察能力。

(2)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要选择适合于弱智儿童的教学方法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如谈话法、游戏法、直观演示法、多重感官法等。在多种方法的教学中,激发弱智儿童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发挥各器官的功能,认真参与到观察力的培养中,使弱智儿童在引导中前进。 (3)发展多种能力。在观察力的培养中、要融合多种能力共同发展.如在观察时,培养学生动手做做,动口说说,动脑想想,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以提高观察力带动其它能力的发展,使弱智儿童的各种能力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4)抓住实践机会。对弱智儿童的观察力的培养不只是通过一次、两次的指导,便能形成,需要反复训练,反复实践。所以,要寻找一切可以训练的内容,抓住一切可训练的机会,融入弱智儿童周围的一切去培养、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方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遵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小步子,多循环的原则。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有提高,才能达到我们培养的目标。总之,对弱智儿童观察力的培养是提高弱智儿童学习效果的前提.是弱智儿童各方面能力发展的突破口。我们弱智教育工作者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他们的观紧力,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有效地补偿弱智儿童智力与适应行为的缺陷,使他们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经验,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对智力残疾儿童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学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方法。教育界流传这样一句话:“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一定的规律,前人也总结出一些方法,但要灵活运用它,发挥教师自己的创造性。选择教学方法一要依据教学目的内容,二要考虑学生特点。对智力残儿童的教学方法也要有利于他们补偿缺陷、全面发展,有利于他们理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教学方法要适应智残儿童学习速度较慢、不善于抽象概括等等学习特点。对智力残疾儿童的教学方法有其特殊性,但和普通学生的教学方法也并非截然不同,许多对普通学生的教学方法对智力残疾儿童也适用,如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等等,只是要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恰当使用而已。不管选用什么教学方法都要贯彻启发性教学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缺陷补偿原则、照顾差异原则等等。教学方法很多,也很难给它们分类,下面针对智力残疾儿童教学的特点,围绕直观教学、小步子教学和活动教学三个方面,介绍一些智残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真观教学

针对智力残疾儿童思维具体、不善于抽象概括等特点要重视直观教学。但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直观教学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直观和语言结合,在直观教学中配合语言,提出启发性问题,发展学生思维。二是直观手段很多,如运用实物、模型、图片、幻灯等等,它们的直观程度不同,如实物就比图片更直观,要根据教学需要恰当选用,既考虑智力残疾儿童的可接受性,但又不一味迁就。三是随着智力残疾儿童年龄增长,经验积累,缺陷补偿,思维发展,直观手段要逐步减少,以利逐步培养他们抽象思维能力。直观教学中常用以下方法:

1、 演示法。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运用教具进行演示。因为智力残疾儿童感知速度比较慢,所以教师演示时,要多面向智力残疾儿童,演示动作也要慢一些,必要时动作适当停留,给智残儿童感受的时间多一些。

2、 图片法。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可以自制一些图片,这些图片最好色彩鲜艳,有对比,如能做成活动的更好。这样对智残儿童刺激强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学时在黑板上或绒布上一会儿贴个猫一会儿贴个狗,学生学习很有兴趣,注意力也集中了。但在不需用这些图片时,要取下这些图片,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运用一些现成的图画,而画面又比较复杂,由于智残儿童知觉范围窄,感知觉分化差,往往他们只能注意到画面上最醒目的一部分,而不及其余,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

3、 标记法。由于智残儿童记忆慢、再现不准确,教师可用标记法帮助记忆。如在桌上贴上“桌”这个汉字、在相应图片上注上汉字等,为了帮助他们认识图形,可以在墙上、地面上用色彩画上相应图形,让他们经常能看到,随时给其提醒。由于智残儿童不善于组织学习材料,也可用标记法帮忙。如在要他注意的数字下面画上线条等标记(如1 3 5 7),使视觉性材料更为醒目。

4、 多感官感受法。由于智残儿童感知慢、感知范围窄,我们就让他用多种感官一起感知,增加信息量,从而提高感知效果。如教“苹果”两字,不仅教师在黑板上写,还拿苹果给他们看、摸、闻、吃,加深他们对苹果的认识和理解。

5、 运用电教手段。充分利用投影仪、录音机、教学电影等创造良好声像环境,有助于智残儿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助于他们语言、情感的发展。譬如教课文“春天来了”让他们看随风轻轻摇摆的柳枝和桃花盛开的投影片,听唧唧喳喳鸟叫的录音,学生就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其对课文和理解,学习热情也就更高了。

(二)小步子教学 智残儿童学习速度慢,记忆有缺陷,知识迁移也有困难,所以对他们教学步子要小,要多反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 任务分析法。就是把一个任务分解成若干小部分,一步一步地教学。例如有些智残学生学习两位数乘法有困难,而两位数乘法可以分解成若干道一位数乘法、加法的题,分解后逐一教学,最后使学生学会两位数乘法。

2. 题组教学法。有的习题,正常学生不会感到困难,但智残儿童解答起来则有困难,这时可以给他出一组铺垫题,就像给他一组台阶,从最容易的题做起,做对了教师及时鼓励,让他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接着做程度略高的题,直到会解较难的题。这样有助于克服智残学生失败预期感,有助于培养他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比教师反复灌输讲解效果更好一些。

3. 程序教学法。根据智残儿童的特点和教材特点将一门课程教材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顺序分成一系列小步和问题,学生对每个问题回答后,教师即指出答案正误,并指出继续向前或退后一两步再学习。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智残儿童学习的困难,有利于他们学习的迁移。

4. 分类教学法。智力残疾儿童组织学习材料有更多困难,这也影响他们回忆已学的教材。所以教学时呈现给儿童的信息或材料,最好适当的组织成有意义的形式,如把词语按名词、形容词分类分别教学,以免他们混淆,待分类掌握后,再比较异同,不要急于求成。教学中也要提醒智残儿童根据事物的物理性质、功能等等进行分类,以组织学习材料。

(三)活动教学

对智残儿童的教学有的可在活动中进行,这样可以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培养他们的能力。一般可能采用以下方法:

1.游戏教学法,把教学寓于游戏中,智残儿童都喜欢做游戏,可以充分参与,游戏中教学也比较直观,便于他们的理解。游戏中要给智残儿童安排其力所能及的角色,要考虑到有的智残儿童语言的困难、动作不灵活等情况。例如教师发一组算式卡片和一组相对的得数,学生一边唱歌一边找朋友,找到算式和得数相应的朋友,就把手拉起来,卡片举起来。

2.情境教学法。按照教学要求,设计一个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学习知识。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印象深刻,效果显著。例如为了帮助智残儿童理解相遇应用题的题意和数量关系,可以根据题意创设一个两车相遇情境,这样不仅有助他们理解题意,还将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

3.表演法。通过学生表演帮助智残儿童理解有关知识。譬如在教学课文《秘密学习》时,智残学生对“扒”、“掀”、“放”、“盖”、“铺“五个动作理解不好,让他们亲自动手,表演一下,他们就能体会到它们的不同。

4.现场体验法。通过亲自体验帮助智残儿童理解所学的知识。譬如学生对“白茫茫的一片大雾笼罩着大地。周围的房屋、树木像隔了一层薄纱模模糊糊看不清“这段话不理解,教师可能指导学生实际体会一下雾中看物体和隔着白纱巾观察物体,通过观看,体会隔着一层纱与像隔着一层纱的区别,学生就能理解了。

上一篇:电子商务面试题范文下一篇:儿童顺口溜大全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