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教育新变革

2023-03-21

第一篇:新常态下的教育新变革

教育新常态下的中职德育课教学的

浅析教育新常态下的中职德育课教学的“硬伤”

郇鹏天

(甘肃省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734500) 【关键词】教育 新常态 中职 德育课 教学

【摘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中职教育随之也进入新常态阶段。中职对口升学高考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德育课教学改革方兴未艾。但中职德育课教学仍然存在许多“硬伤”,制约着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发展。作为一线德育课教师,,抛开体制方面的原因,需要静思并明确在当下制约中职德育课教学发展的硬伤"有哪些?唯有如此,才能让德育教学尽快适应新常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中职教育不可避也进入新常态阶段。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为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作为一名一线的中职德育课教师,深感中职德育课教学面临学生厌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低下的现状。我们的中职德育课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德育课?只有找准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明确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方向,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 教材编写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德育教育的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职德育课教材进行过三次重大改革。每一次的教材改革,都能够反应和体现社会生活和职业教育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第三轮课改后,现已形成比较完整和科学的教材体系。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普高教材的色彩还是显得很浓厚,尚未形成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二是现有教材修订不够及时,与社会生活衔接不够紧密;三是各地校本教材的开发不到位。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没有一套严谨、完整和科学的德育教材,就无法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 德育课教学“高”“大”“上”,没有真正地与中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没有做到与专业课的有效结合。

中职生是按专业进行编班和实施教学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课教学必须和学生的专业实际紧密结合,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比如,烹饪专业就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就要强化师德教育等。只有让学生认识到德育课所具有的实际作用和重要意义,才会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德育课的态度。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各专业的学生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然后结合德育课的内容进行具体教学。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平时多和专业技能课教师进行交流,掌

握不同专业的不同信息。

比如,通过和烹饪教师交流,能够了解到烹饪专业学生学习技能课的情况:他们能吃苦,基本功较扎实,但缺少创新思维和独到

的见解;

通过参加学前教育的舞蹈课,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行为习惯良好,但缺乏吃苦精神和坚持的毅力,遇到困难容易放弃;通过观摩机械、电子电工专业的实训课,感觉到这些专业在操作过程中,安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技能的精确性,等等。教师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学情分析,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德育课也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和增强学生学

习德育课的自觉性。

三、 教学理念陈旧,教学设计和方法创新不足。

1、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一节成功的德育课,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要做到独具匠心。我们要不断追问自己,我们的教学为什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一个“新”字。比如,案例教学法是德育课教学的常规教学方法,我常常思考:你是按照什么标准选取案例的,你选取的案例为什么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实际上,教学资源或案例的选取标准就四个字:“小、近、亲、实”。“小”指的是从小处着眼;“近”就是和学生接“地气”;“亲”则是让学生感到这事就好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实”是选取的案例要符合学生实际。我按照“小、近、亲、实”的标准,精选课堂案例,创设教学情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教师要善于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技术手

段及方式实施课题教学 对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进入课堂教学,我们现在讨论和关注的焦点已不再是使用不使用的问题了,而是如何使用及高效实用的问题。我们很难想象在教育新常态下德育课教师远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授课的情景。现在“微课”刚刚走进课堂,“慕课”又紧跟着向我们走来了。德育课教学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尝试利用手机,让微信走进课堂,为教学服务。

四、 没有和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中职学生文化课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及成绩差,是基本的现状,再加上个别学生品质上的瑕疵,让老师普遍感到头疼。“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使学生喜欢你的课,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德育课教师要有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俯下身子,聆听学生心声的勇气和决心,要学会和学生交朋友。我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把准其“脉搏”,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 古人云“若言琴上有琴声,琴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是说弹琴,既要有琴,还要有弹琴的手指,两者只有巧妙地结合起来,才有美妙动听的音乐,教学过程同样如此,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将会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总之,在教育新常态下,中职德育课教学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我们只有积极主动的不断学习,不断改变和超越自己,才能适应教育新常态下的德育课教学。

【参考文献】

【1】温其祥《提高中专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中国科技信息》第16期 【2】张伟《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培训讲座)

作者联系电话:13689329572

第二篇:以新动能引领书馨教育新常态_46732最后定稿

以新动能引领“书馨教育”新常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我汇报的题目是:以新动能引领“书馨教育”新常态。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是将新标准转化为新动能,明确常规管理的新内涵

我们认真学习了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内容、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建设标准、青黄教体发〔2017〕22号文件,对照新标准照找差距,找问题,找办法,探索形式下的发展动力。我校将新标准分解到每一个部门、个人,从育人环境、规章制度、办学行为和日常管理四个方面入手,深入落实“四创建、三健全、四严格、三落实”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做到校园环境、办学行为、规章制度、管理服务四优化,推进“书馨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我们的做法是,将新标准日常精细化落实管理责任,将平日工作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到位、尽职,做到 “三管”:人人管,处处管,事事管。实行值日校长“一日四巡”、学校干部集体调研制,教学常规“八字诀”,后勤管理“九个一”。充分利用红领巾文明岗、安全值日岗、家委会驻校办公等载体,使项工作年度有计划,月月有目标,周周有安排,化整为零,事半功倍。经典日日诵、早读午练、作业检测、业务论坛、课堂展示……一日常规、一周常规的管理,把师生优良的日常规范行为沉淀为学校文化。通过办公会、教研会、班主任例会、通报公示等对每项工作从目标计划、实施过程、目标达成度等进行全方位掌控,实现日常工作有布置、有措施、有检查、有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常规管理的薄弱环节,达到目标精准、过程精细、结果精品的管理效果。

二是用思想和情感引领行动,形成奋发有为的新气象

常规就蕴含在师生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常规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根本上就是思想和情感的引领。我们以“写好人生每一笔”为核心理念,以书馨教育.书艺人生”为抓手,将现

1 代元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深入推进青岛市十大德育品牌——“学雅养正”的内涵发展,充分发挥干部和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和示范引领作用,全面落实“四创建”。

1.创建“美丽校园”,通过“书道八景”,精心打造一个美妙优雅、墨香飘溢、充满书香气息的校园;围绕学雅养正德育品牌,结合学生特点,实施自主管理四化:即队伍组建多元化,范围扩大化,建设网格化,培训常规化;通过“校园文明巡查员”,雅行监督员”等岗位,做到有检查、有监督、有评议;通过每周有重点,每月有主题,每期有目标,每年有变化的系列“坐立行小标兵”“文明校园小标兵”“文明校园礼仪星”等评选活动,培养学生行为有礼、有序、有规,逐步养成“文明用语脱口出,文明行为随处见”的好习惯,进而培养出谈吐文雅、举止优雅,兴趣高雅的三小学子;通过开展“两个对话,两个评选”系列活动,打造儒雅幸福教师团队。“两个对话”即“与心灵对话—幸福人生工作的密码讲座和拓展辅导活动”“与身体对话—健康养生生活的宝典知识分享和健体活动”,“两个评选”即评选“校园十佳师德标兵”和评选“学校正能量代言人”,弘扬学校正能量,构建积极向上的学校工作氛围。

2.创建“魅力教室”,从班风建设出发,做好班级文化、走廊文化、围墙文化等文化建设,通过督查评比,彰显教室文化魅力、师生形象魅力和班级特色魅力。

3.创建“雅致办公室”,以学校制定的雅致办公室“五个一”为标准,即一摞书本、一台显示器、一个笔筒、一个水杯、一个小摆件,做到一周一检查,一月一总结,每学期评选“文明办公室”。做到制度精致、文化精致、作风精致,通过叙述经典办公故事,引领雅致办公新风尚。

4.创建“实效功能室”,突出特色和特长,根据教师的特长装备特色功能室,特色功能室就是特长教师的工作室,特长教师也就成为此项特色的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自主管理,自主制定计划、目标等,从而使功能室成为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和培养特长学生的阵地,目前我校的书法教室(马先勇工作室)、陶艺教室(徐念霞工作室)、 2 3D打印室(赵庆娜工作室)、古琴室(程霞工作室)、舞蹈教室(吴桂凤工作室)等功能室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校园小明星。 三是把制度转化成师生的自觉行动,形成自主管理的新局面。 1.推行民主管理。定期召开教代会、党员会、家委会,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着力点,修订第三实验小学办学章程,完善量化考核细则;全面梳理和修订安全、党群、教育教学、信息化、校园文化建设、家委会、后勤服务等各项日常管理制度,按流程做事,保障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让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增强了人人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推行“一日常规管理调研日”制度。执行校长负责牵头,协调教导处、总务处、办公室、学生处等科室进行日常督查指导,校长每周要查处2处常规管理问题、副校长3处、中层干部4处,从管理流程的启动、分配、监控、评价等细节形成连续的“流水线”,把各岗位紧密衔接起来,层层签订责任书,实现无隙化管理。

通过制度建设,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按照规则自觉运行,主动发展,增强了制度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形成了自主管理的新局面。

四是以研究引领课程教学,形成专业成长的新动力。

将教育科研融入教学常态之中,在单位和个人长远规划中引领教师做到“六个一”,即(1) 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2)每学期写一份精彩的课堂纪实或者教育叙事;(3)每人确立一个教学小专题研究;(4)每人写一份课题阶段总结报告并提报小课题研究成果;(5)每人上交一份优秀课件,建立学校优秀课件资源库;(6)每人写一篇学习体会。通过这些形式,教师在积累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推行项目责任制,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做好七彩课程超市的开发和实施工作,让教生绽放生命精彩。“三级建模”高效课堂的改革,让合作学习真正落地开花,让课堂彰显生命活力。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位置。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凝神聚力,研究学生、研究课程、研究教学,共同研究,不断成长。

总之,在区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

3 常规管理围绕“教学中心、质量核心”,突出了教师、学生的双主体地位,以新标准为新动能,凝聚了人心,汇聚了力量,引领了“书馨教育”发展的新常态,确保了“安全稳定为重,质量特色是追求”的目标落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高度的敬业精神,举全校之力,集全员之智,以前瞻的眼光,求异的思维,抓教育改革,改管理陋习,精细常规落实,努力把学校建成品位高、特色明、现代化的新型学校。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

江铃学校 万德华

[内容摘要]:新课程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索的能力,使其能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触类旁通解决新问题;真正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成为学生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

关键字:任务驱动式教学 师生互动 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深入展开,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那么,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今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这个问题。在十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我有很多的收获,有思索,也有对新课程的困惑。我觉得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索的能力,使其能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触类旁通解决新问题;真正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成为学生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这样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必竟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其它学科,它有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如操作性强,形象、直观,是学生们很喜欢学习的一门学科,所以要求我们教师要牢牢抓住这股吸引力,使之成为持久的学习动力。

1.创设情境,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

“问题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程序。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的“问题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融入情景学习中,带着学习任务进行学习,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以往避免教材中单纯的技术传授的现象。我在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时,内容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涉及到天文、地理、科技和社会热点现象等各科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力。在信息技术学习时,通过师生的层层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挑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并且锻炼能力。

还有一点我认为学习的任务不一定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完全可以是师生学习过程互动产生的,教师在学习时要注意创设与知识有关或类似的情境,以利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发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主人翁感。同时老师要积极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

我觉得作为一个课程改革的教师,不能一味迷信书本,要花苦功钻研教材,一定要有凌驾教材之上的能力,设计出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如画美丽的地球家园,美丽的星空,保护青蛙的广告牌等,一个个任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兴趣爱好,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这样所担任的学科才会为学生所喜欢。当然我们还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作品。

2.“主题化课题探究、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就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界线,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以主题化课题探究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新课程大力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通过学生与电脑开展人机探险式对话,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地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信息技术学科的优点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教例] 学习版面设计时,布置任务,让学生制作奥运专刊(刚好奥运会在不久前召开),学生对此比较有兴趣,以6人为一组,考虑小组协作学习的特点和组间平衡,每组既有优秀生,也有成绩较差的学生,由成绩好的一名任组长,组长及各成员一起讨论具体内容及设计方案,组长负责版面设计,其它组员从网上资料收集,老师在一旁也可作一些指导。制作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好的作品,让学生互相比较、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当板报合作完成后,笔者和学生共同参与,通过比较、讨论,评出优胜小组。最后让优胜小组长讲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及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操作技巧,并且给予操作演示的机会,使学生间能互相学习。

[分析]课堂中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学生之间能主动展开对话,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潜能,对人的认识、情感、技能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互相比较,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认识过程的重建,提高学习者思维的自由性、灵活性;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习者积极的情感,增强学习者的团队协作意识,对团体产生参与感,认同感,归属感;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协作技巧,人际交往能力。

3.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课程设计时应该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作用,不应仅局限于教学的媒体和工具,它应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撑,更是一种新的文化,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延伸。众所周知,由于学生的个性爱好与家庭环境不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总有一小部分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好。因此,在笔者的信息技术课中,喜欢让一些出色的学生当小老师,与大家一起对话、交流、探讨,而自己和学生们坐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4.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机。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的产生既有来自于学生内部的需要,又有来自于外部的要求,而且只有当外部要求与内部需要有机整合时,才可能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推动学生的学习不断进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当师生在对话中形成了和谐的关系后,教师对学生信任的期望,给学生以真诚的鼓励和帮助,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因此爆发出强劲的学习动力,在一次次学有所获的成功体验中,学生兴趣倍增,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教例]我在讲Excel的函数与排序时,事先设计好各班的成绩表,并填好各人的成绩(当然是随便填的)。上课时,我首先展示该班的成绩表,然后要求学生在看清老师的示范操作后,完成表格,看看自己在班级中处于第几名。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学生兴趣很浓。老师示范一结束,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做起来了。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再提出:同学们帮其他班也排一下名次好不好?看哪位同学做得最快最好,同学们纷纷喊到:“好,哪个班?成绩表在哪个目录下?”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分析] 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与常识、语文等学科的整合,也迫切要求我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知晓各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新课程的深入开展。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我们必须面对着这种变化,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模式,为培养优秀的计算机人才而努力。

第四篇:新常态下的楼市

最高决策层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那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房地产经济当然不能例外。什么是楼市的新常态?我觉得通俗点说就是,因为成本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是个房子就能大卖的暴利时代过去了。

楼市:

国际形势: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大量资金外逃,很大一部分资金流入中国;而国内禁止对土地所有权买卖,唯一能承载如此数量级别的国内财富与国外资金的只有楼市和股市。

国内形势:房地产事业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原因很简单,地方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政府来引导和投资,政府的钱一方面是通过税收,但是税收又难以满足地方政府的胃口,于是地方政府逐步制定出一套有利可行又短期内不会出问题的方案,地方政府将拥有土地卖给房地产商,房地产商向银行贷款来支付土地购置费并建好楼房,并将此作为银行贷款的抵押,然后将楼房高价卖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没钱,只能向银行贷款,这样,地方政府征收了高额的契税以及购置税,房地产将贷款转嫁给老百姓并赚得高额利润,银行“绑架”了诸多还贷的房奴,获得大量的还款利息,大家皆大欢喜。可是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手持重金的财团便在这种模式下低买高卖,赚取差价。种种原因,资金流入的多了,势必产生泡沫,泡沫大了,就有可能要爆炸,泡沫爆炸首先损失的是银行,因为银行的贷款并非以现金流的形式摆在银行的金库里,而是那些空房子,这些房子的价值到时候将远远小于泡沫时的价值,银行将面临倒闭。第二损失的是政府,政府失去原有的房地产模式的赚钱机器,已经开始牵头投资的项目得不到资金注入,必将烂尾,同时还要背上巨额的财政赤字(注意这里已经埋下隐患)。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国家出面将所谓盲目乱窜的资金引入A股市场,来抑制房市泡沫继续膨胀。 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地方政府的财政负债累计超过250万亿美元,已经相当于目前全国GDP的两倍之多,而这些债务只会越来越多,银行破产还会有新的银行,但是政府破产...那怎么办,中央出台新的政策,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当然这些债券是以税收作为抵押,英明伟大的我党制定了如下政策,这些债券其实真正的买主并非老百姓,而是中央银行,银行可以接受地方政府的债券作为抵押将现金贷给地方政府,各大银行将这些债券转入中央银行,相应的各大银行换得资金,这就是为何央行一再降准,然后中央银行通过大肆印钞来冲平这些债券,大量的资金流入市场,势必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为抑制大宗商品大幅涨价,进而引发社会恐慌,首付20%的政策逐步扩散,这样使房价五倍溢价,政府主导下的金融——房市——杠杆机制逐步形成,党媒姓党的媒体不断报道房市的火热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百姓购房的紧迫感,让大量资金继续流入房市。这样可以减缓物价上涨,但是自然规律不是人为可以完全改变的,物价终会上涨,于是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的十三五收入翻番,这完全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所以近期房价肯定不会大幅回落,现在依旧不是买房子的最佳时机,待到物价上涨,通货相对膨胀,工资翻番的时候再买不迟,

说完了楼市,最后综述一下,新常态 宏观层面:

1、要调整经济结构,国家就越会摆脱GDP对于房地产的依赖,土地财政成为制约地方经济结构的瓶颈。

2、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行政干预手段将不会像往年一样频繁,目前看是限贷将成为长期金融政策。

3、为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国家GDP增长的两项指标即出口下滑、投资放缓,刺激消费成为当前经济的着力点。

中观层面

1、类似成都的二级城市房地产市场将趋于缓慢增长的新形势。

2、地方政府暂时还无法摆脱土地财政的依赖,然后由于投资性买房得到有效抑制,导致各地方政府不得不加大公积金、购房补贴的政策支持,以获取开发商对房地产投资的热情。

3、开发商为应对淡市,以价换量成为当下标准营销动作,市场泡沫得到一定程度的挤出。

4、日光盘将不复存在(普遍现象),开盘认购率低于60%将成为常态。

微观层面

1、广告宣传对购房者的吸引力成逐年减弱,大品牌+好产品+优物业成为销售的绝对优势。

2、购房者越来越理性,认为市场不好,开发商必会降价,特价房什么时候什么楼盘都买的到。

3、受限贷影响刚需客户向改善客户过渡,但又希望以刚需的价格购买改善的产品。

4、国家出台的房产税政策和当下房地产市场形势,投资者认为买房并不能增值。

第五篇: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改革

作者: 邓聿文 | 发表时间:2015.03.16 刊发于总2101期《中国经营报》[评论]版

2015年是一个具有标签意义的年份。它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还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结构调整的紧要之年。这诸多“之年”碰到一块,说明了2015年的不同寻常,其实正是新常态的表现。那么,在新常态下,当几千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聚集北京,召开两会,共商国是,部署一年发展,人们能够从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中读出什么新变化?

经济仍是重中之重

经济是中国两会的主题。对于2015年的中国经济,政府工作报告是这样表述的: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今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去年经济增长7.4%,首次低于年初预定目标。今年这一目标定为7%,足以说明政府对经济的困难有充分预估,两会前央行的再次降息也显示了这点。

经济新常态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告别高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对于中国经济能否保证中高速增长的问题,学界其实并不乐观,很多人忧虑经济的问题不是强身而是保命,有可能较长时间锁定在中低速增长的路径中。一些学者最近发文表示,中国去年较为平稳乐观的经济数据存在两个“看不懂”:平减指数与CPI、PPI的关系出现了显著背离,发电、运力和货币这三个与经济增长相关性最强的指标与实际经济增速背离。如果按照消费与工业物价走势,以及电力、运输和货币所表现出的经济运行态势,去年的实际经济增长水平可能已经“破5”,现价增长率更可能在去年四季度已经进入负值。假如这种看法是真实的,7%的经济增长目标其实不低,不经过努力很难达到。

当然,既是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方式也要跟着改变。即使是保增长,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是大上项目,尤其是上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必须在保增长的同时,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为此,需要进行程度更深、领域更广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多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行力度更大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遏制国企大扩张;围绕实体经济进行深层次的金融体制改革,消除引爆地方债务危机的燃点;扎实进行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资效率;下决心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遏制收入分配不合理现象蔓延;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克服经济下行压力。这也就是政府工作报告所说的,要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015年,中国经济必须保增长和促改革同步推进,才能真正体现新常态之特质。

改革须向纵深挺进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在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不深化改革,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啃了不少硬骨头,今年仍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兼顾,真抓实干,在牵动全局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增强发展新动能。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虽然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但也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有些矛盾和问题并未因国力增强而有所改善乃被克服,相反,进一步恶化,如贫富分化加剧;资源环境被严重破坏;经济结构失衡,转型升级缓慢;社会结构的固化与碎片化;主流意识形态缺乏解释力;腐败的弥漫性蔓延,政府信用恶化;权力失控,法制松弛,滥用专政工具等等。上述矛盾和问题在经济高增长时期,可以因蛋糕做大,收入增长而被暂时遮蔽或不显突出,但在金融危机后的近二三年,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剧烈,债务问题凸显,影响财政、就业和公共服务,留给政府解决问题的时间不多,若它们迟迟得不到缓解,中国将极可能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鉴于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加上人口庞大,如果走不出这个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堪忧,用执政党的话说,很可能“亡党亡国”。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依靠进一步深化改革。

去年实施的重点改革,包括简政放权,财税、预算、税收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试点,能源、交通、环保、通信等领域的价格改革,以及科技资金管理、考试招生、户籍改革、公务员车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等,应该说,取得的成效还是不错的。像公务员车改,十几年来屡次试点,但总是在原地踏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是多年来无法突破,这两项改革均被认为涉及既得利益,但去年在中央力推下,都有了进展。

2015年的改革,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安排,将继续把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作为重头戏,在投融资体制、价格、财税、金融、国企、户籍、土地等改革方面取得实效,让人民从改革中受益。

中国改革的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新常态下的改革,必须围绕治理现代化来进行,只有这样,才是中国需要的“新”改革。为此,在实施上述改革的同时,还需要推进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因为从中国的情况看,越往后,经济改革受政治的羁绊越大。事实上,一些经济改革举措从形式而言属于经济改革,但就其所起作用及内容而言,却是政治改革之一种,如预算改革。故而,经济改革最终要成功,必然触及政治和社会改革。

经济改革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治改革的重点是要建立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分权和制衡机制;社会改革的目标则是建立社会自治,推进社会民主,解决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问题,三者合力,形成一种广泛的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法治开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今后十年部署的任务,而2015年则是开局之年,这个“局”开得好不好,代表委员的履职情况如何,两会是一个检验。

两高报告不用说,政府工作报告也多处涉及到依法治国。即使是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看起来和依法治国关系不大,但其实大有关系。国家的规划和预算安排能不能按照法定程序,依法进行,直接关乎依法治国的质量。

在中国的政治设计中,人大是立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是司法机关。立法的质量如何,能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司法公正,是衡量真假依法治国的试金石。今年的人代会有一项重要议程,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作为“管法的法”,《立法法》在颁行的15年里,影响了国家的立法宗旨、程序乃至效果。单单根据《立法法》中“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这一条,就废除了严重损害公民权利的收容遣送制度、劳动教养制度。

这次《立法法》修改的内容超过三分之一,二审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立法权限,将原来只对40多个城市的立法权扩大到全部280多个地级市,并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权事项作了进一步细化。根据税收法定原则,《立法法》修正草案也将明确税种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此外,引人关注的还有,无法律依据,地方规章不得减损公民权利之规定。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在城市治理上,动辄用限号、限行、限购等方式,来限制公民合法权益,引起社会很大意见,如果这条通过,将对地方政府的权力是一大限制。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两会前,最高法院出台了司法改革65条,提出要设立巡回法庭、跨行政区划法院、知识产权法院;禁止让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诉人穿着识别服、马甲、囚服等具有监管机构标识的服装出庭受审,强化人权保障;推动省级以下法院人员统一管理改革;建立院、庭长在监督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文书入卷存档制度等措施,这些改革有的正在落实,它们着眼于提高法院特别是审判的独立性,有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

中国的依法治国是一个长过程,在2月召开的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班上,中央提出了抓“关键少数”的提法。“关键少数”一般指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因为他们掌控着巨大的权力和资源,其法治意识如何,能否做到依法行政,带头遵守法律,成为治国理政的法治“模范”,对依法治国,带动全社会落实法治,形成运用法治监督领导干部用权的新常态,非常关键。然而,这“关键少数”能不能包括非官员代表委员,大体说来,这上千名的非官员代表委员是社会精英,他们拥有的权力和资源比起社会中的多数群体来,多得多,如果他们能够利用其影响力,真正行使法律赋予代表委员的职责,中国的法治状况将也比现在要好得多。

反腐任重道远

腐败不停,打虎不已,反腐是新一届班子施政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执政党最得民心的举措。3月2日,军方一次性打包公布了十多名副军级以上高级将领的腐败情况。紧接着,3月4日,河北省委秘书长景春华落马,这显示中纪委并不因为两会举行而推迟打虎进度。

对反腐,政府工作报告是这样指出的: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腐败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对腐败分子零容忍、严查处。对腐败行为,无论出现在领导机关,还是发生在群众身边,都必须严加惩治。

十八大后的中国反腐,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为第五代领导人赢得了巨大声誉,但从目前来看,腐败状况还非常严峻,反腐要深入面临着阻力。一是尚有很多领域的腐败黑幕没有揭开或者刚刚揭开一点,例如,前不久中央巡视组对第一批央企巡视意见的反馈让外界看到,央企的腐败不亚于官场。包括央企在内,中国的国企有上万家,加上金融机构,这一大块的腐败还只是撕开一个小角。除此外,学校、科研机构、文化领域的腐败尚未触及。可见,反腐任务还非常繁重。二是反腐从治标到治本的过渡,能否建立一套与法治相衔接的预防腐败体系。针对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起来的巨大腐败存量,开展疾风暴雨式的反腐是必要的,至少在未来几年里,这种反腐方式还不能退出,但客观而言,它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需要在大规模反腐后,适时推进制度反腐。这当然不是说,目前的反腐没有进行制度建设,最大的制度改变,就是加强了中纪委对反腐的主导和统领。

反腐的制度建设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制度建设是针对一切公权力和政府行为的,包括公民参与、信息公开、预算民主、简政放权等,就此而言,它已经超越了反腐范畴,但对遏制腐败有预防作用;狭义的制度建设是针对腐败行为和反腐机构的,它包括重组反腐机构,加强中纪委对反腐的主导地位和相对党委的独立性,强化办案过程的公开和透明,建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及利益回避机制等。

当前在这两方面都有一定进展。去年新修了预算法,规定政府所有收入都要纳入全口径预算,加大了对政府的预算约束。刑法修订也加大了对贪污贿赂的惩处力度,还建立了国际追逃网络,加强反腐的国际合作。另外,进一步规范了对裸官的管理,官员财产申报也强化了抽检环节。中央深改组会议最近还通过了上海试点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以遏制涉及官员亲属的裙带腐败行为。

执政党的强力反腐是从严治党的关键一着。从一开始,这轮反腐就有着明确思路,即先治标后治本,通过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以惩戒、教育、预防的“三位一体”,使官员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尽管如此,同腐败官员的较量还任重道远,要使反腐不出现反复,在加强执政党内部反腐力度和制度革新的同时,需要开放外部对权力和腐败的监督,调动公民反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外部多元主义去遏制政府权力腐败。

环境问题格外被关注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在近年的两会上,环境问题愈来愈受到代表委员的重视。

对于环境问题,要说政府不重视那是假的,五大建设中就有一个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治国方略的组成部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用了四段集中进行阐述,表示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铁腕治理环境污染,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生态环保贵在行动、成在坚持,一定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

然而,环境污染和破坏并未因为政府的重视而有很大改善,相反,一些方面程度还在加重,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该阶段客观上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所谓先污染后治理,这可能是人类工业化的一个发展规律,至少在当下人类尚没有找出一条没有污染的发展之路,不承认这点不行。二是保护环境的法规没有得到认真执行和落实。中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在环保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尽管环保部门由以前的副部级升格为部级,成为内阁的一个机构,可在各政府部门中,一向是个弱势部门。当然,环保立法自身漏洞也很多,例如,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严重滞后于今天的现实。所以如此,乃在于长期以来以GDP为政绩的考核体系,以及地区之间的竞争,追求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是地方政府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地区之间的竞争又加剧了这一倾向。

不论富贵与贫困,环境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经历过多次大面积的雾霾后,全民的环境意识和权益被激活,环境开始成为一个公共话题与政治问题,这些年因环境破坏引起的群体事件已越来越多,政府也真正意识到不解决环境不行。所以在去年,重新出台了被称为最严厉的环保法,强化了政府责任,明确环境保护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好不好,是对政府及其有关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完善了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重在源头管理和过程管理;集中解决环保中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环保部门可以对污染企业实行日罚。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环保法还规定了环境信息的公开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参与制度和诉讼制度,允许环保组织对企业进行公益诉讼,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它将开启公民环境参与之门。

政府工作报告除表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外,还提出要采取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措施。

从其他国家的环境治理经验来看,要改善环境,一方面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决策模式和管理方式,做到决策透明化和阳光化;另一方面是严格环境立法,启动公民环境参与,形成环境参与的强大公民行动。如此才能还公众一个美丽家园。

让权力不再任性

中国的事情能否办好,关键在执政党和政府。事实上,对一个垄断社会关键权力和资源的政府来说,无论是经济发展,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反腐败以及社会治理,都和它有关。而某些政府部门的问题,则是有权太任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用了一定篇幅,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即要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创新管理,强化服务,着力提高政府效能;坚持依法用权,倡俭治奢,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切实做到勤政为民,把中国政府建设成一个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句话,成为一个现代政府。这就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政府要“大道至简,有权勿任性”;换言之,政府不应将简单的事情弄得太复杂,太复杂了,权力就会任性,但这需要为权力划定清晰边界,精简政府职能。

尽管技术的发展为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提供了高效手段,但是,中国政府本质上还不是一个现代政府。因为现代政府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权由法定,依法行政、依法用权,没有对权力的高度自觉,权大于法,权力在使用过程中就会任性,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有利怎么来,从而,公民的各项权利势必会遭到权力及其使用者的侵犯。

要使政府成为一个廉洁高效具有公信力的良善政府,就须按照治理现代化要求对政府予以改造,首先对政府应限权,把政府打造成一个有限政府。政府并非管得越多越好,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政府的效率是建立在只管该管的事情基础上,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大事小事全揽在手,事情管得多,就需要相应的权力去支撑,否则,有责无权,事情不可能做好。而赋予政府过多过大权力,又必然会带来腐败后果。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腐败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

目前,对政府限权,除了用法律明确规制政府的权力外,另一方面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该放的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去年中国政府共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47项,其中,关系投资创业创新和就业的有160多项,涉及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有70多项,有力地激发了市场和企业的活力,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今年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将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针对公民和法人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简化注册资本登记,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中国正处在一个发展并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过程中,所谓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主要是指要减少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尚未改变的、对市场或社会过多介入的事项,让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少受政府不必要的管制,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务和命运。当权力在制度约束下不再任性了,政府自身才能建设好,中国也就不会犯大的颠覆性错误。 一切重在落实

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提到要狠抓落实。任何雄心勃勃的计划、规划和设计,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去执行,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空中楼阁而已。从这个角度说,强调制度的执行力,是如何都不为过的。

中国的很多事情,不在于没有设想,而在于执行不力,宏图早已画好,但因为各种原因,最后都虎头蛇尾。不只计划是这样,立法、制度、政策、规章甚至领导人的命令也难逃这个宿命。所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后,中央一再强调,一分规划,九分落实,担心的就是这么好的东西落实不了。特别是在当前反腐态势下,一些官员抱着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积极去落实中央已有部署,对此,两会前召开的中央深改组会议再次提出了“最后一公里”问题,不能让事情阻断在这“最后一公里”上,这说的仍是执行和落实问题。

两会一定程度上是贯彻落实的会议。大的规划都已制定好,方向已经明确,真正要两会出台的政策措施不会很多,两会只要把发展蓝图或者施政纲领,在代表委员讨论和审议其可行性后,再分解部署,一件件把它们落实下去。尤其是今年的两会,两个主要的决定在去年都已出台,今年的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对此,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狠抓贯彻落实,创造性开展工作。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总之,要坚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这是基于过去历次的教训。

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规划作出后,如何落实就成为攸关成败的大问题。改革和法治是鸟之两翼和车之两轮,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前者是动力,后者是保障,如果不能将两个决定的规划和部署一条条贯彻落实,就不可能完成改革任务,建设法治国家,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中国梦了。事实上,党和政府的战斗力就体现在执行党和国家的法律制度、保证国家的战略部署能够得到落实上。

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已有部署和决策,就不能大而化之,而应制定一个实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内中有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有对应的部门,有监督者,越细致越好,从这点来说,两会前出台的公安改革100条和司法改革65条,值得赞赏,因为它把要改革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都一项项列出来,并承诺完成时间,建立问责机制,这样才能倒逼政府主动作为,不得偷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