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论文

2022-07-03

摘要:近年来,大数据产业的兴起,为贵州省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简述了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并简要分析大数据产业对产业结构转型的推动作用,发现大数据产业不仅能推动三次产业的转型发展,而且能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发展。因此,我省应从政策、金融机制,完善产业链,加强与其他产业合作等方面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论文 篇1:

基于武汉城市圈的研究浅谈外贸重心转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是在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中实现的,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地区发展极的城市圈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因此,推动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对于城市圈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中部规模最大的经济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武汉作为九省通衢,全国交通枢纽,经济增长的外贸依存度较一般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要高,而由其带动的武汉城市圈的外贸状况对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近期国家外贸重心的转移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巨大。武汉城市圈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近年来出现了趋同倾向,这种趋同在某方面进一步带动了武汉城市圈的经济繁荣,在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不少负面效应,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等,这些负面效应会导致经济发展不协调,对武汉城市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产生许多障碍,成为发展的“瓶颈”。国家贸易重心的转移正好给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机会,贸易转型主要在引进外资、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贸易模式转变能加快引进引资结构,改变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贸易模式转变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正成为继珠三角城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圈之后的第四极,其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研究外贸转向情形下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贸易转型;产业结构;武汉城市圈

【作者简介】汪长球: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宁波大红鹰学院经济管理分院教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

方齐云: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分会理事,湖北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内部审计师协会副会长,武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

1.引言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以进口替代和出口促进为主要措施的战略性保护贸易政策一直是我国基本的贸易政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保护国内产业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消费扭曲。现在这种状况将有所改变,在2010年12月召开的商务部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扩大进口将作为中国2011年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中国外贸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中国要进一步完善一些鼓励进口的政策,改善进口产品的结构。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中国进出口状况也有所改变,201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将达2万9000亿美元(3万8000亿新元),同比增30%。而年内贸易顺差则有望降至1900亿美元左右,贸易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中国发出了扭转“厚出薄进”的外贸转型信号。扩大进口对一国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对一国的经济福利是扩大还是减少?这是一个改变民生的问题。笔者认为扩大进口不仅对于减少外部压力有利,也可促进消费。随着贸易方向的转型,中国的产业结构也要随之改变,资源浪费型的产业面临淘汰和转型的状况,对地区经济、地区产业结构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武汉城市圈的考察,分析外贸转型时期,武汉城市圈经济和产业结构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A.国外学者对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研究

日本学者筱原三代平提出“动态比较费用论”。他认为不能只看到有些产品目前的竞争力情况,应该以发展和动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要从长远和动态的趋势来看产品的竞争力,政府要对那些趋势竞争力强的企业和产品给予政策支持,使其转化为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其提出了动态的比较优势观点,即所谓扶持有潜力的弱势产业的观点。另一个日本学者赤松则提出了“雁行形态论”或称“产业的雁行形态发展论”。赤松解释了后起国优势产业的产生、发展和衰退的生命周期。其用模型来解释国家间的产业转移对本国产业结构的变动所产生的影响。KallR,MendezF和ReyesJ(2007)则研究了贸易结构的特点,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贸易结构能够不依赖于贸易自身的水平而对经济增长率产生深远影响。Benedictis和Lueia(2007)研究了2004年前的欧盟十五个成员国中东欧四国之间的贸易模式相似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贸易在解释转型国家出口结构变化方面至关重要,认为经济整合强度越大并不一定引致较大的出口相似性,其主要结论是出口结构具有相似性。

B.中国学者对于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

袁欣(2010)认为对外贸易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因为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经济效应利于积累技术进步,从而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其研究发现中国的对外贸易没有能够有效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存在对外贸易结构的“镜像”并不反映产业结构的“原像”的问题。王非(2009)通过对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探究了实现二者互动优化升级和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具体途径,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和对外贸易结构均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从历史发展轨迹和基本趋势来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耦合性。王晓燕(2006)通过对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进过程,采用结构效应指标研究了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本期出口贸易结构对滞后一期的产业结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本期产业结构影响不明显,而当期进口贸易结构对当期产业结构促进作用明显。

C.区域及城市圈产业结构与贸易相关性及趋同性相关的研究

程丽雅(2006)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圈各主要城市从1990年到2004年共15年相关数据计算分析及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状况的定性分析。认为外贸趋同性导致了城市圈产业结构的趋同。于莹莹(2007)对中部六省的研究,认为从贸易、技术方面,需求、供给、历史因素方面,综合效益评价等三方面看,中部地区在这三个方面都是趋同的,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具有极大的趋同性,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六个省份大致相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复建设尤为严重。徐健(2007)通过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区域研究,也得出该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2.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状况

A.产业结构的概念

人类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可谓历史久远。理论上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社会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演化的过程也就是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并由此推动各种产业协调与繁荣,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历来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热点。

B.武汉城市圈的内涵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概念早期是以“武汉经济圈”概念提出来的,2002年6月,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武汉经济圈”的概念,提出了依托全省发展武汉,发展武汉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思路,从经济上看,它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现在,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群,指以武汉100km为半径的城市,包括武汉、黄石、黄岗、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9城市,圈内总人口约3141万,国土面积达6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3%,提供了湖北省63%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湖北省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

C.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状况

近几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迅猛发展,2009年武汉城市圈的GDP总量占到整个湖北省GDP总量的60%以上。2010年武汉城市圈的9市共实现生产总值9586亿元,占全省比重63.5%,占比在不断的提高。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近年来出现了趋同倾向。这种趋同在某一方面进一步带动了武汉城市圈的经济繁荣,但在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不少的负面效应,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些负面效应导致了整个城市圈经济发展不协调,对武汉城市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产生许多障碍,成为发展的“瓶颈”。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

一是圈内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高,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或者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差异程度的指标,计算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后发现圈内三大产业结构趋向现象很严重。许多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在0.9以上,甚至出现黄冈与天门的相似程度基本一致的情况。如此高的相似度,严重影响了其整体优势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发挥。

二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武汉城市圈内9城市(除武汉外)明显存在着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偏低的问题,主要因为工业对农业支持和带动力度不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其中心城市武汉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东部发达城市来说比重偏小,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法律服务、旅游服务等所占比重低,这种状况影响了中心城市对整个城市圈经济的组织、协调、辐射作用,阻碍了整个城市圈的经济持续发展。从2009年武汉城市圈数据看,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比重过高,特别是武汉、黄石、鄂州、潜江四城市。城市圈总体的轻重工业比例约为0.385,略优于全省0.332的平均水平,但与全国的0.492,还显得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结构偏重,对投资的依赖性较强,影响了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见图表)

表1 武汉市圈主导产业对比表

Tab.1 The Contrast of Dominant Industries in Wuhan City Circle

3.贸易转型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影响

A.贸易转型对武汉城市圈引进外资的影响

贸易模式转变能加快引资速度,优化产业升级。贸易重心转移,改变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资投资状况,对外资以合理的引导和规划,同时可避免重复建设,保护城市圈的产业生态系统。贸易转型对调整武汉外资思路如下:

一是产业优化引资。

立足于武汉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行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步伐,走农业产业化、科技化的路子,充分利用外商的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二是技术创新引资。

通过大力引进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业,创造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链。使目前一般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整个武汉城市圈主导地位的局面改变,让新进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强劲的新经济增长点。

三是改变投资领域的趋同。

武汉城市圈外商直接投资行业比较单一,投资领域趋同,外贸重心的转移,可改变武汉城市圈目前外商直接投资领域过窄的现状,拓宽外直接投资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外贸、通讯等高附加值产业提高利用外资比重,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生产性行业和关联效应较高的行业。

四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

贸易模式的改变,必然引来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大公司、大财团来武汉城市圈投资大型项目,尤其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因此要合理调节产业的布局和产业合作,优化资本配置的作用。

B.贸易转型对武汉城市圈技术创新的影响

贸易模式转变能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贸易模式转变使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进口的高技术产品加快了模仿能力。既可以填补国内某些领域技术上的空白,又节约了创新企业宝贵的时间和大量科研经费,同时也为我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武汉城市圈通过引进新技术,提高整个城市圈的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其一通过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高了技术外溢效应。

贸易重心的转移,使本地企业有更多机会选择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对本地企业各个层面的技术进步产生影响。本地企业通过进口高技术产品,通过模仿学习就能获得更多技术,而由此创造的新价值就会增加,从而提高投入产出率和内资经济增长绩效。

其二通过改善自身条件,增强技术吸收能力。

受武汉城市圈企业企业技术能力、人力资本存量、内部治理结构、组织管理模式等条件的影响,武汉城市圈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企业技术溢出的效果也不相同,贸易重心的转向淘汰一部分“吸收能力”差的企业,便于整体产业的升级。

其三将引进与自主研究、开发相结合。

通过引进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发展突破式的经验。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取得产品的核心技术,确立比较优势,推动资本密集型技术的发展。

C.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广义的对外贸易结构概念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主体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这四要素具有层次多样性、技术差异性、体制主导性、区域集聚性和动态演进性等特性,且其影响因素诸多。产业结构受到决定性因素和辅助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其发展具有从低附加值至高附加值的一般规律。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着平衡发展和非平衡发展两种发展状态关系,以及交互作用的传导机制。进几年来,武汉城市圈的对外贸易规模和对外贸易结构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贸易商品结构层次不高、贸易方式结构低附加值、贸易主体结构外源化、贸易区域结构过度集中化等方面。城市圈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得以优化,尤其是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迅速:相对劳动生产率日益集中、结构能源效益转向、循环经济的发展等,从历史发展轨迹和基本趋势来看,武汉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藕合性。

4.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趋势和走向

A.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走向合理

武汉城市圈9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上差异明显,第一层次为武汉市,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GDP和人均GDP都远远高于城市圈内其他城市,从产业结构来看,武汉市三业比例为5∶46∶49,产业结构为三二一结构,表现为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升级换代趋势。第二层次为黄石、鄂州、潜江3市,3市人均GDP均超过2.5万元,但与武汉市仍有较大差距,但较其他城市有较大的领先优势,从产业结构均为二三一结构,已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三层次为孝感、咸宁等各中小城市,人均GDP也达到1万元,已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其第一产业比重偏大(>20%)。从总体上看,城市圈三大产业结构趋向合理。表现在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步增长,第三产业趋势加快。这一变化基本上符合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演进规律,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也较相适应。

B.产业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

首先,从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看,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基础薄弱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虽然农业技术在不断发展,农业产量在不断的增加,但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农民从事种植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仍然很普遍,客观上制约了一产业的发展。

其次,从第二产业看,较前几年得到飞速发展,但其内部开始显现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发展低级状态与膨胀状态同时存在,导致其发展潜力逐渐丧失;生产方式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为主,使得自然环境为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同时在产品的深加工和延伸增值方面做得不够,导致增值空间小,利益流失多,发展困难。

再从第三产业看,城市圈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东南部还比较滞后,第三产业近几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幅始终保持在大于10%的幅度上,但第三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依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在金融、外贸等高附加值的产业上较东南部城市群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时,从整个城市圈来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只是在38%左右,从而严重制约了城市圈区域经济的发展。

5.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A.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比较优势产业

首先要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来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产业基础比较完备,大学拥有量和在校大学生数量均名列全国前茅,有丰富科技和人力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武汉是中部的交通枢纽,号称九省通衢,有物流交通等比较优势,可“承东启西,纵南贯北”。区位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应抓住机遇,把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今后武汉城市圈要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尽量在减少政府行政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布局。对产业结构的布局和调整,仍然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但这种引导只能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顺势而导,而决不能凭意愿逆势而为。

B.发展低碳经济,杜绝资源浪费

武汉城市圈内城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存在着浪费资源的现象,产业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因此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互补发展的良好格局。产业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地提出调整规划和方案。武汉城市圈内各个城市产业结构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有的已经步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有的还在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面临的具体情况出发。

C.制定措施,扶持优势产业

武汉城市圈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扶持本地区的支柱产业。根据武汉城市圈内各个城市的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突出区域优势,重视把支柱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使其得到巩固、加强,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并将其做大做强,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协调发展。对一产业要进一步巩固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第二产业是本地区的主导产业,要做大、做强,在加快优势工业发展的同时,应重点考虑向周边地区进行辐射,带动与此相关的工业发展,避免重复建设所带来的浪费等现象的发生。第三产业发展是中部地区三大产业发展的重中之中。应当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联合规划加以整合优化,从而带动本地区乃至全国物流业、旅游业、科技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是要将对外开放的程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积极参加地区间、国家间的合作与竞争。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努力构建与开放型经济体系运行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拓展经济的成长空间。因此,调整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要先促进外贸结构的优化,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三是大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当前必须逐步扫除那些阻碍城市化过程中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用体制创新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重复建设的弊病。

四是要抓住有利机遇,积极主动承接东南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根据我国以往发展经验表明:发达地区与后起地区形成一种梯级的产业转移动态过程,将有力促成地区间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不仅要立足于自身发展能力的培育,还要充分利用其在全国乃至世界分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顺应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规律,立足中部区崛起的新机遇,面向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全面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区域合作,积极主动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五是要支持工业园区的发展,积极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增强本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工业园这种形式得到了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地区交通便利和资源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外地企业落户,不断拓展招商思路,创新、优化招商引资方式。

六是促进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是产业布局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当代经济世界的一个突出现象,在我国产业集群现象也很普遍,其中以浙江、广东一带最为突出。武汉城市圈要建立产业集群,使集群内的企业获得外部规模效应,并催生知识、技术和制度的创新,提高了集群内产业的竞争力。目前武汉城市圈正面临经济起飞的关键期,调整好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关系,武汉城市圈经济将会有实质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 飞,翁华强.城市圈战略中的政府功能——以武汉城市圈战略实践为例[J]特区经济.2005.03

[2]樊友才.打造钢铁经济共同体——武汉城市经济圈发展战略之一[J]经济参考研究.2004.02

[3]李 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董国良.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经纪人学报.2006.02

[5]董晓莉.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发展.2011.07

作者:汪长球 方齐云

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论文 篇2:

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

摘要:近年来,大数据产业的兴起,为贵州省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简述了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并简要分析大数据产业对产业结构转型的推动作用,发现大数据产业不仅能推动三次产业的转型发展,而且能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发展。因此,我省应从政策、金融机制,完善产业链,加强与其他产业合作等方面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大数据产业;产业结构;转型发展

一、 贵州大数据产业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 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2014年,贵州通过开展“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并进行大规模的大数据招商引资活动,共签约项目160多个,签约投资总额已超过1700亿元。电子信息企业共1721家,较2013年底增加400余家,新增大数据及关联产业注册企业263家。年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460亿元,市场主体也有了较快发展,同比增长62%。与此同时,相应的就业机会增多,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现有从业人员数约7万人,2015年贵州省从业人员可实现同比翻番。

(二) 贵州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实施,贵州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调整,即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2013年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5.3%、46.8%和47.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逐渐由第一、二产业到第二、三产业转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但贵州的产业结构仍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低,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与全国的平均产业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1、 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在第一产业结构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比重为60﹕4﹕29﹕2﹕5,贵州第一产业仍以农业为主,林业、畜牧业、渔业和种植业的经济产量逐年增加,但其发展优势不明显,所占比重仍小于农业。而在贵州大部分地区,其农业发展主要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经济较为闭塞。

2、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在第二产业中主要以工业为主,工业不仅是第二产业,也是整个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13年,重工业和轻工业占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3﹕47。由于贵州矿产资源丰富,以采矿业、原材料加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较大。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轻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与重工业间的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但贵州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与全国的工业化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

3、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旅游业、教育科技和文化产业等。近年来,随着贵州旅游业、交通业的迅速发展,加之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崛起,其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自2010年开始,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有所下降,教育、科技和文化产业发展仍较为落后,第三产业整体与中、东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 大数据产业对产业结构转型的推动作用

(一)大数据产业对农业转型发展的作用

长期以来,贵州农业经济一致采用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生产效率低下,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大数据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

大数据产业通过对农业数据的收集、运用和分析,帮助农民随时掌握农作物的生产状况、天气的变动以及对农作物的影响,农民据此来决定农作物的种植,实现精准化作业,减少农民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根据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以往农产品的价格走势等数据分析,开发不同类型的农产品,提高的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并进行精准化销售,进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實现农业的转型发展。

(二)大数据产业对工业转型发展的作用

目前,贵州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主导产业仍以矿产、化工、烟草行业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其生产效率低下,科技含量低,长期依赖自然资源,经济效益低,难以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大数据产业通过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并从这些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传统工业设计、生产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数据支持。并通过回馈客户的产品体验,改变传统的产品营销模式等方式提高工业生产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促使工业生产的主导产业向科技、创新型转变,进而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大数据产业对第三产业转型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贵州第三产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教育业、金融业、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较为滞后。大数据产业可以利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帮助企业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益。在教育方面,基于在线课程、电子教科书的数据、信息反馈,教育者可因材施教,并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提供学习效率;在金融业方面,大数据通过分析客户交易数据、行为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分析金融企业的历史交易数据,为其发现企业的创新机会,同时提高企业运营的透明度。在医疗卫生业方面,大数据通过对居民以往的健康数据以及疾病治疗的数据分析,可以为其提供个性化医疗,提升医疗价值,创新医疗模式。通过发展大数据产业,创新第三产业发展模式,优化内部结构,进而实现转型发展。

三、 发展大数据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完善投融资体制

贵州省政府要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要基于云计算创新服务模式,为大数据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健全相关投融资体制,加大对大数据产业的投资,逐渐把大数据产业打造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不仅增加的就业机会,而且促使其他产业由资源、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二)完善大数据产业链,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发展大数据产业,构建多层次的生态产业体系,不仅要延长大数据产业链,而且要完善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在此过程中,大力引进关联企业,也要鼓励本地企业的创新发展。在大数据产业生态基础层和分析层中要加强技术攻关、抢占技术前沿:在大数据产业生态应用方面,通过数据挖掘的应用,提高产业附加值、加强配套产品生产。推进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引领和推动全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 加强大数据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合作

在产业结构转型中,其中最基本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转型。大数据产业拥有海量的数据存储,先进的数据挖掘、分析技术,较为安全的数据应用等特性,企业发展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进行转型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企业发展的历史数据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数据也为大数据产业提供了最基本的要素—数据,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注明文章属于“贵州财经大学2014年度在校学生科研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赵国栋,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产业变革与数据科学[M],清华大学出社,2013.

[2]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蔡书凯.大数据与农业:现实挑战与对策[J],观察,2014(01),4-5.

[4]李社.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J].理论与当代,2014,8(10).

[5]钱圣奇.大数据与经济转型[J].浙江经济,2014,10(10).

[6]王宁.大数据产业:转型发展强有力引擎[N].贵州日报,2014,2(1).

作者:王婷

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论文 篇3:

我国房地产的产业关联与房地产泡沫危机下产业结构转型的必要性

【摘 要】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众多产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而促进或抑制房地产业的政策给其他相关产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则取决于关联程度,即房地产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本文将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对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对房地产与其他产业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研究,并通过借鉴日本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出现的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并由于房地产业对其他的产业的影响,以至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使得我们提出了在当前我国面临房地产泡沫危机的形势下产业结构转型的必要性。

【关键词】房地产;产业结构;产业关联

一、我国房地产的相关产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根据产业关联普遍定义也同样适用于房地产产业和相关产业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后向关联,也就是说房地产产业与向本产业供给生产要素的产业的关联,房地产产业对相关产业主要是以需求拉动作用为主;第二种是前向关联,是指房地产产业和需求本产业产品或者服务的关联,主要是供给推动的作用。

1.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将投入产出分析作为基本研究方法,分别计算完全消耗系数和直接消耗系数,通过对房地产产业的后向关联,也将就是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的观察,来研究房地产产业的前向关联。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123部门),例如房地产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分类指数、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CPI中交通类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等;还有部分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2.实证分析与结论。(1)对房地产消耗系数比较大的产业影响较大,这些产业因房地产业的拉动作用发展迅速,而在房地产市场处于萎靡时期,这些产业的发展将会由于需求的减少遭受一定程度的抑制。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其中,中国房地产直接消耗系数比较大的产业是:金融保险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业和餐饮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其直接消耗系数分别是0.0670,0.0359,0.0320,0.0124,0.0099,0.0096,0.0076,0.0071,0.0065,0.0060。完全消耗系数比较大的产业是:金融保险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住宿业和餐饮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完全系数分别为0.0828,0.0436,0.0401,0.0396,0.0342,0.0256,

0.0229,0.0219,0.0201,0.01920。从房地产的直接消耗系数来看,金融保险业对房地产业产值的增加所起的直接带动作用最大,其次是建筑业,再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每百元产值中,需要直接消耗金融保险业6.7元,这说明房地产业极大的依赖于金融业,金融业的当前状况发展形势将直接影响房地产房地产的当前状况和未来走势。

(2)房地产分配系数可以定量考察国民经济各个产业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同时分析研究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各产业供给推动能力。通过计算直接分配系数,得出中国房地产直接分配系数比较大的产业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其他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业和餐饮业、化学工业,其直接分配系数分别为0.1002,0.0450,0.0418,0.0167,0.0096,0.0072,0.0071,0.0070,0.0069,0.0048。通过计算完全分配系数,得出中国房地产完全分配系数比较大的产业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业、化学工业、通信设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他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农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其完全分配系数分别为0.1103,90.0646,0.0493,0.0359,0.03090,0.0228,0.0226,0.0195,0.0184,0.0174。从直接分配系数来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在房地产每百元产值要占用10元,是非常高的,说明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结构不合理,从得出的房地产完全分配系数来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业以及化学工业等与我国房地产业前向关联程度较强。

二、我国房地产与相关产业影响

从以上数据可知房地产产业对以下产业起到拉动需求的效果,即金融保险业、化学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房地产业对如下产业主要产生供给推动作用,即社会组织和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公共管理、建筑业以及化学工业、金融保险业等。通知,总的研究显示,与房地产产业相关的产业有60个之多,正因为房地产所关联的产业众多,房地产业的波动通常会对众多相关产业产生较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在当前我国房地产长期过热后在房价调控政策下出现的房价增长速度放慢甚至房价下降以及长期的结构性问题,我国的房地产泡沫有破灭的危机。而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将会对其之前分析过的相关产业产生严重的甚至致命性的打击,并由此严重打击我国整个宏观经济。我们的邻国日本就曾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出现过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并最终破裂,严重打击了日本经济。现在,以日本为例,浅析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危害性及严重性。

三、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及破灭过程并对我国的重要借鉴

20世纪末期,日本发生房地产泡沫。二战后,由于受到美国“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的经济援助,日本在战后至70年代末一直处于高速经济发展。但伴随着其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房地产泡沫也愈来愈大,已成为一颗日本经济的定时炸弹。根据日本国土厅公布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东京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为120.1(以1980年为基期100),到了1988年,迅速涨到了334.2,短短三年就暴涨了2倍多。其中较严重的东京中央区的地段价格更是涨了3倍。1990年,日本东京的土地总价格也可以和全美国总土地价格相持平,1992年房地产泡沫破裂,日本房价、地价接连下降13年,2007年日本房价大约和1979年的水平相当;2009年商业用地价格更是达到自1974年开始汇集数据以来的最低标准。可以看出,从20世纪 90年代初,泡沫终于开始崩溃,由于股价和房价大幅下跌的影响对实体经济带来了沉重性打击,对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和破坏,从这以后日本进入了20多年的萧条期,到现在也没有从萧条中走出来。其中导致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泡沫形成在于日本的产业结构失衡,经济结构扭曲。

1988年在日元升值之后,日本曾经的主要经济增长方式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被迫需要改变,日元的相对价值逐渐升高,直接影响了日本的出口量和国际竞争力,同时企业获利将减少,投资量也下降。为了有效地解决货币升值带来的压力,日本政府采取刺激内需的方式进行改革。1986 年和1987年的“前川报告”正式确立了扩大内需的基本方针政策:扩大政府的公共投资,扩建公共工程;调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结构,增加企业的设备投资,加快对外的直接投资;改变居民消费结构和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储蓄金额。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部分的日本企业放弃投资机器设备,转向大规模的购买土地等这类不动产,使得土地价格飙升。投资者认为日本人多地少,因此土地的需求不会减少,地价就不会下降,只要买进土地就会获利,从而形成了房产价格会持续上涨的强烈预期。受这种预期驱使,企业大规模投资房地产,恰好政府看到了房地产这一新增长点,放宽土地政策鼓励企业开放房地产,同时日本金融机构纷纷给房地产公司和建筑公司发放贷款,各金融机构由于对利益的追逐,无限制地为房地产行业提供信贷,无形中助长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可见这是对我国极其具有借鉴意义的,因为这一点与我国目前存在的产业结构非常类似: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过程,城市化水平的增长率达到每年1%~2%,在城市化进程中较大数目的土地会被应用于城市化的建设,这势必对地价和房价造成巨大影响。同时公众出于对土地价格的刚性的预期:由于土地的非可再生性质导致的地价会跟随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公众不断增加的需求而变得越来越高,并且会维持高价难以下降。另外,由于房地产商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往来关系,政府与房地产商及银行都有合作,大量资产投入房地产市场,暗箱操作和政治寻租发生的可能性较高。从而无法实现土地的优化配置抑制经济发展甚至带来经济的畸形发展。此外,由于土地转让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相当多的财政收入,并且由于我国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与当地财政收密切相关,因此地方政府也在不同程度上推动房地产的发展。

当前我国在房地产热的形势下,带动了各种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另一些其他产业为房地产的发展服务而发展。各种相关联的产业例如金融业、建筑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通过以上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分析,发现我国目前这一产业结构形态是极其危险的。

四、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发现房地产通过产业关联的关联效应,把房地产热带给了各相关产业,然而通过以日本为鉴,在当前我国房地产泡沫日益膨胀并有破灭的危险下,这些相关产业也面临危机,一旦破裂,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将会受到沉重打击,因此我国当前有必要加紧产业结构转型,这一必要性也日益显现。

参 考 文 献

[1]刘起运,陈璋,苏汝劼.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刘水杏.房地产业关联特性研究及带动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6

[3]王国军,刘水杏.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4(8):38~47

[4]张鹏.日本房地产泡沫对我国宏观调控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0(5):13~14

[5]郭荣欣,李金凤.日本房地产泡沫与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139~140

作者:么赛

上一篇:国外中小学数学教育论文下一篇:统计报表与企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