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复习题

2022-08-21

第一篇:农业经济管理复习题

第五专题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

一、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改革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

(3)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重视水利

(4)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玄宗,大力发展生产

(5)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

二、农业发展表现

1.工具进步

(1)原始社会

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有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到来。

(4)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5)汉:铁农具样式增多,使用广泛,西域和珠江流域用上了铁农具;耕犁安上了犁壁,比欧洲早1000多年;赵过发明耧车

(6)魏晋:(北方)曹魏时马均发明翻车;

(7)隋唐:筒车,曲辕犁;

2.农作物推广

(1)原始社会:河姆渡种水稻;半坡种粟,蔬菜和麻

(2)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推广到江淮地区,

(3)明清: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代引进,清代推广

3经济作物

(1)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茶园规模大,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2)北宋:棉花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3)元: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4)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推广到江北;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农业技术

(1)战国:牛耕得到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汉:牛耕广泛推广; 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东汉,一牛挽犁牛耕法出现。

(3)隋唐:曲辕犁

5水利

(1)春秋战国:中原地区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 ,郑国修郑国渠。

(2)汉: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如:西北修建坎儿井;汉武帝、东汉明帝时,大规模治黄;

(3)魏晋:(江南)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北方)马均发明翻车;北魏孝文帝要求,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4)隋唐:隋朝开通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不少水利工程;

(5)五代十国:南方各国普遍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

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士兵复员,释奴为民,减轻田租等,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并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像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筒车等。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四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1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在商朝时已经存在,西周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进一步推广。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种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井田制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

2 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他们。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一个重要原因。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汪洋大海。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己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制经济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

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大致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均田制主要在北魏、隋唐时期实行,其主要特点有: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无主荒地和劳动力,这是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不触动贵族地主的利益;受田农民必须纳租调服役,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六土地兼并问题

A 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土地兼并是其基本特点,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在封建社会不可能根除土地兼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B 原因:

1、允许土地买卖是其根源。

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3、人们观念的影响。

4、国家政策的局限性。

C 影响:政治上,

1、削弱中央集权。

2、使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经济上,

1、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2、加剧农民的贫困,影响购买力,制约市场的扩大。

3、影响人们的观念,将财富用于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成为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严重障碍。

七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土地制度

(1)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土地政策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民主”的含义就是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

C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如1931年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中国土地大纲》,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但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个例外。由于终日民族矛盾尖锐,当时采取“农民交

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2)建国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

A 土地改革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 社会主义改造背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C 人民公社化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惩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八古代农业的成就和局限

中国以农立国第一,传统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了大量农田,形成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传统农业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第二,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第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造成中国古代人口的阶段性高速增长。

九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1、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①由北方草原向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五胡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②北方人民南迁,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如东汉末年、唐朝中期、两宋之交。③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④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⑤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2、人口迁移的原因:①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②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③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④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边防。④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⑤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4、清代前期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耕地面积扩大,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种植,粮食产量增加,封建经济恢复发展。③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制度,刺激人口增长。④疆域版图的扩大和巩固。

5、建国后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①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建设。(上山下乡)②农村大量人口自发移向上海、北京、广东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工潮”)

第二篇: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第5专题: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

第五专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

一、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改革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复故爵田宅;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抑制商人;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鼓励农耕。 (4)东汉:多次下达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减轻赋税,田租恢复到三十税一;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裁并地方官衙,削减官吏,复员军队,大批劳力返乡从事农业生产。 (5)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积极发展西南经济。 (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重视水利

(7)北周:武帝释放奴婢;严惩隐瞒田地户口的官僚大族;强制僧尼还俗从事农业生产 (8)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玄宗,大力发展生产 (9)五代十国(南方):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抵御钱塘潮

(10)五代(后周):世宗,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裁汰僧尼,使政府控制的土地和劳力大为增加

(11)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

(12)辽:大力发展农业,采取赐贫农耕牛,垦荒免赋等措施 (13)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完备的灌溉系统 (14)金:迁汉人到东北垦荒,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15)元:元世祖重视农业,中央设立大司农司负责农业和水利,颁发《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16)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鼓励垦荒;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二、农业发展表现 1.工具进步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原始社会

元谋人、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旧石器;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钻孔技术;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生产工具更加进步,骨、石器种类很多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有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到来。

(4)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5)汉:铁农具样式增多,使用广泛,西域和珠江流域用上了铁农具; 耕犁安上了犁壁,比欧洲早1000多年;赵过发明耧车 (6)魏晋:(北方)曹魏时马均发明翻车; (7)隋唐:筒车,曲辕犁;

(8)北宋:圆头尖头的犁铧出现;使用人力操作的踏犁; 2.农作物推广

(1)原始社会:河姆渡种水稻;半坡种粟,蔬菜和麻 (2)奴隶社会:商周种五谷

(3)汉:稻麦种植推广,东汉出现双季稻 (4)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推广到江淮地区, (5)元:农作物品种增多,

(6)明清: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代引进,清代推广 3 经济作物

(1)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茶园规模大,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2)五代十国(南方):普遍种植桑茶等经济作物 (3)北宋:棉花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4)元: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5)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推广到江北;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 农业技术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商周时: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2)战国:牛耕得到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汉:牛耕广泛推广; 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一牛挽犁牛耕法出现。耕作技术进步:在干旱地区推广代田法,及时收割,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移植技术 5 水利

(1)春秋战国:中原地区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孙叔傲修芍陂;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 ,郑国修郑国渠。

(2)汉: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如:漕渠,六辅渠,白渠;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为主;西北修建坎儿井;汉武帝汉明帝时,大规模治黄; (3)魏晋:(江南)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北方)马均发明翻车;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要求,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4)隋唐:隋朝开通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不少水利工程; (5)五代十国:南方各国普遍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 (6)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较完备的灌溉系统 (7)元:中央设大司农司负责农业和水利 6 江南农业的发展 (1)魏晋

表现:开发范围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

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充实江南劳力,带来先进技术,南方民族融合,统治者重视农业,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业生产 (2)隋唐:

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普遍,放火烧山现象很多;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安史之乱之后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

表现:南方各国普遍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圩田发展;粮食产量提高;普遍种植桑茶等经济作物

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南迁,增加南方劳力,南方统治者采取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措施

(4)南宋: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 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士兵复员,释奴为民,减轻田租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提倡节俭,废除肉刑等。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并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像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

3 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筒车等。

4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四

赋税制度

(一)过程

1 夏商周:贡赋制度

分封的诸侯必须定期朝见天子,交纳贡赋

是赋税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

2 春秋: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3 秦汉: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4 隋唐:(1)租庸调制

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纳绢或布代役)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2)两税法

分为夏秋两季征税。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杂税、杂役,统一税制,扩大征税面,保证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放松人身控制,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为主,是赋税制度的变革和进步。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激化了阶级矛盾

5 北宋: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向应该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募役法减轻农民负担,保证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增加政府收入,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

6 明后期:一条鞭法

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和人丁的多少收税,纳银代役的规定,简化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反映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7 清前期:摊丁入亩

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刺激人口的增长

(二)特点

1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直至取消人头税(两税法) 2 征税形式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一条鞭法) 3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两税法)

4 征税对象由征收实物为主到征收货币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5 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代役(以“庸”为标志) 6 商品税逐渐加重 五

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1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在商朝时已经存在,西周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进一步推广。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种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井田制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

2 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他们。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严重阻碍了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一个重要原因。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汪洋大海。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己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制经济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 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大致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均田制主要在北魏、隋唐时期实行,其主要特点有: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无主荒地和劳动力,这是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不触动贵族地主的利益;受田农民必须纳租调服役,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六

土地兼并问题

A 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土地兼并是其基本特点,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在封建社会不可能根除土地兼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B 原因:

1、允许土地买卖是其根源。

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3、人们观念的影响。

4、国家政策的局限性。

C 影响:政治上,

1、削弱中央集权。

2、使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经济上,

1、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2、加剧农民的贫困,影响购买力,制约市场的扩大。

3、影响人们的观念,将财富用于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成为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严重障碍。 七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土地制度 (1)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土地政策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民主”的含义就是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

C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如1931年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中国土地大纲》,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但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个例外。由于终日民族矛盾尖锐,当时采取“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2)建国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A 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 社会主义改造

背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C 人民公社化

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惩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八

古代农业的成就和局限

中国以农立国

第一,传统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了大量农田,形成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传统农业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第二,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第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造成中国古代人口的阶段性高速增长。 九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1、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①由北方草原向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五胡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②北方人民南迁,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如东汉末年、唐朝中期、两宋之交。③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④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⑤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2、人口迁移的原因:①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②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③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④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边防。④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⑤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4、清代前期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耕地面积扩大,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种植,粮食产量增加,封建经济恢复发展。③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制度,刺激人口增长。④疆域版图的扩大和巩固。

5、建国后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①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建设。(上山下乡)②农村大量人口自发移向上海、北京、广东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工潮”)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第三篇:农业推广复习题(答案版)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推广:组织与教育或沟通农民,改变农民行为的过程。 2.推广服务系统:指推广人员、组织机构及其所处的生存空间与环境。

3.需要: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个体对生活实践中所需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指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4.动机:是由内在需要及外来刺激引发的,是一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或想法。

5.效价:又目标价值,指某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效用价值的评价。 6.行为操纵:在农民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态度。

7. 沟通: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利用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及身体语言等,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交流和传递各自的观点、思想、知识、爱好、情感、愿望等各种信息的过程,是社会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理解与互动的过程。

8.正式沟通: 指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结构系统和信息流动的路径、方向以及特定媒体等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9农业推广沟通: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推广对象了解需要,提供信息、传授知识、交流感情,最终提高推广对象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10.创新:是一种被某个特定的采用个体或群体主观上视为新的东西,它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

11.创新的采用:指某一个体从最初知道某项创新开始,对它进行考虑,做出反应,到最后决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

11.创新的扩散:指某项创新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被传播的过程。

13.大众传播法:指农业推广人员将有关农业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农业推广对象的方法。

14.集体指导法:又群体指导或团体指导,指推广人员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对具有相同或类似需要与问题的多个目标群体成员进行指导和传播信息的方法。

15.个别指导法:是推广人员和个别推广对象接触与沟通,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并向其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

16.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指根据社会需求、现实条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实际情况,从技术、资源、人、财物等因素考虑,在农业推广项目立项之前,对项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讨论起项目是否可行所形成的报告性文字材料。

17.项目申请报告:是申请科研课题立项,策划科研开展的一种文件,它的表达形式是科研项目申请书。 18.科技实验报告:是把这种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方法、过程、结果及其分析写成的文字总结材料。

19.成果示范:指运用以点带面的辐射原理,在一些特定的农业生产经营场所,如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示范户农民及其他农业生产者承包经营的土地、种植场、养殖场、加工厂等,把实验以取得成功的新技术,严格按照其技术规程要求实施,使其优越性充分展现出来,作为示范样板,供其周围相关的生产经营者观摩学习,以引起接受和采纳兴趣、激情和信心,促使其效仿,加速农业创新扩散的一种推广形式和过程。 20.方法示范:推广人员对那些仅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信息资料难以准确表达或者采用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操作性技能或技巧,如公猪去势、产蛋鸡鉴别、果树修剪、西瓜整枝等技术,通过演示讲解、实际操作体验、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传授给农民,并现场指导他们亲自演练直至掌握其技能要领及基本技术原理的推广教学方法。 21.多因素试验:在同一实验中同时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 22.单因素试验:在同一实验中只研究某一个因素的若干处理的实验。

23.农业推广培训:指对包括各类农业推广对象以及农业推广工作者在内的人员所进行的有关推广工作的培训与教育活动。

24.农业推广咨询:是针对推广对象的需要与问题,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推广对象,并帮助其有效地应用这些信息,改善其生产与生活状况的服务过程。

25.农业应用性研究成果:以基础性研究成果的原理和知识为依据,科技人员在将基础性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为应用技术和物质产品过程中取得的具有应用价值且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新工艺等。

26.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人员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创造出来并且得到有关部门或社会认可的有用的知识产品的总称。

27.物化类有形科技成果:借助或直接采用相关学科的技术工艺或途径,把基础性成果的科学知识赋予在一些有直接应用价值的载体中,形成新的物质形态的有形成果,如农业动植物新品种、新的疫苗,新材料、新型肥料、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新的农业器械和设备等。 28.农业推广信息:为各类推广对象提供生产与生活咨询服务和有关决策参考、涉及农村发展各个领域的信息内容,是直接或间接与农业推广活动相关的信息资源。

29.农业推广信息系统:为了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以农业知识、农业自然资源数据、科技成果、市场需求信息为内核,利用数据库、模拟模型、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对农业推广信息进行系统的综合处理,辅助各级管理决策的计算机硬件、软件、通讯设备及有关人员的统一体。

30.农业推广指导员:就是基层的农业推广人员,是直接开展各项农业推广活动并指导农村居民参与农业推广工作的专业推广人员。

二、填空题 1.农业推广的框架模型中包含 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队系统两个子系统。 2.美国的合作农业推广法《史密斯—利弗法》最早是于(1914)年通过的。 3. 创新采用者通常可分为 创新者 、早期采用者 、 早期多数 、

晚期多数 、和 落后者 5种类型。

4.创新采用过程通常可以分为(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实验阶段)和 (采用阶段)5个阶段。

5.创新决策的类型主要有(个人选择型)、(集体决定型)和(权威决定型)3种。 6.根据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可将农业推广方法分为 大众传播法 、 集体指导法 和 个别指导法 三大类。

7.农业推广工作的基本程序可分为(项目选择与确定)、(小面积实验)、(成果与方法示范)、(培训与咨询服务)、 (普及推广)和(结果评价)6个步骤。

8.农业推广论文的选题需要遵循(需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基本原则。 9.按试验因素的多少,农业推广试验可以分为 单因素实验、

多因素实验和 综合性实验3种主要类型。

10.试验误差的来源主要是(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 11.农业推广培训需求的分析方法包括 培训需求调查、能力研究、 任务分析 、 工作表现分析 4种。

12.农业科技成果按其研究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 农业基础性研究成果、 农业应用性研究成果 、和 农业开发性研究成果 三大类。

13.咨询具有 服务性 、 经营性 、 专业性 、 客观性的特点。 14.农业推广人员管理的方法主要有 经济方法 、 行政方法 、 思想教育法 、 精神激励法 和 法律方法5种。

三、简答题

1.现代农业推广模式有哪几类?

答:1.传递服务模式2.合同约束模式3.意识启蒙模式4.参与服务模式5.综合咨询模式 2.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1.推广工作的内容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扩展到推广对象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2.推广的目标由单纯的增产增收发展到促进推广对象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3.推广的指导理论更强调以沟通为基础的行为改变和问题解决原理4.推广的策略方式更重视由下而上的项目参与方式5.推广方法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6.推广组织形式多元化7.推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8.推广研究方法更加重视定量方法和实证方法。 3.农业推广的社会直接功能有哪些? 答:1.增进推广对象的基本知识与信息 2.提高务农人员的生产技术水平 3.提高推广对象的生活技能

4.改变推广对象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 5.增强推广对象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4.人的行为主要有哪些特征? 答:1.目的性2.调控性3.差异性4.可塑性5.创造性 5.群体意识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答:1.共同的目标利益2.合理的奖惩制度 3.自然义务领导人物 4.亲近和友爱

6.简述需要层次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答: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7.简述农业推广沟通技巧?

答:1.在沟通中以农民为中心,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2.熟悉当地风俗习惯,了解农民心里

3.采用适当的语言与措辞4.信息处理应简单明了并层次清楚 5.适当重复和比较信息的关键内容与特点

6.利用肢体语言,讲究沟通艺术7.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 8.强化信息反馈 8.简述沟通网络的分类?

答:1.链式沟通网络2.轮式沟通网络3.Y式沟通网络 4.扩散型沟通网络5.全通道型沟通网络 9.农业推广沟通由哪些要素组成? 答:1.推广内容信息 2.推广方法沟通 10.创新的特性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

答:1.相对优越性2.一致性3.复杂性4.可实验性5.可观察性 11.创新扩散过程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1.突破阶段2.关键阶段3.自我推动阶段4.浪峰减退阶段 12.创新采用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1.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特性的认识2.创新决策的类型 3.沟通渠道的选择4.社会系统的性质5.变革者的努力程度 13.简述大众传播推广法的特点?

答:1.信息传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2.信息传播具有很好的时效性 3.信息沟通一般是单向的 14.简述参与式农业推广的基本步骤?

答:1.准备阶段2.问题确认阶段3.方案优选阶段4.行动阶段 5.信息反馈与成果扩散阶段 15.简述农户访问的基本要领?

答:进行农户访问的推广人员在与农民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创造轻松的交谈气氛,必须尊重农民,态度要和蔼;在交谈中,尽可能维持双向沟通,并虚心诚恳、耐心听取农民的意见和要求;避免触及个人隐私;做好访问记录。 16.如何理解推广语言“朴实通俗”的原则?

答:1.要求语言要亲切,态度要和蔼、诚恳,体现与对方之间的平等与尊重;2.要求讲专业技术问题时要尽量使用农民自己的语言; 3.要求语言要通俗易懂,以便农民接受。 17.简述农业推广语言运用原则?

答:1.朴实通俗的原则2.深入浅出的原则3.科学规范的原则 4.事实教育的原则

18.农业推广演讲材料的选择要注意那些问题?

答:1.基于真实性2.突出典型性3.强调吸引性4.满足主题需要性 19.简述农业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

答:1.实验的针对性要强,目的要明确2.实验条件要有代表性 3.实验数据要翔实,结果要准确可靠4.实验结果要能够重复

20.推广人员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方法示范时,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答:1.根据示范对象需求,确定示范教学内容2.根据技术内容的特点,制定示范教学计划

3.根据现场示范的要求,准备教具材料4.根据学员的素质特征,合理安排方法示范环节 21.怎样扩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示范的影响? 答:1.充分体现农业创新成果的优越性,激发农民接受和采纳新技术的欲望2.提供新技术实施的实际过程,增强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信心

3.培养技术普及人才,完善技术规程,为大规模推广提供技术保障 22.农业推广培训教师的能力要求有哪些? 答:1.具有与有关各方合作共事的能力2.农村社会经济调研的能力

3.制订和实施农业教育与培训项目计划的能力4.应用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5.培训教学的组织的能力6.培训档案建立和培训报告编制能力 23.简述农业推广培训的基本方式?

答:1.专题培训2.现场会3.经验交流会4.巡回指导5.科技下乡 6.农业科技展览7.农业科技示范园8.科技蹲点 24.简述农业推广咨询的基本方法?

答:1.办公室咨询或定点咨询2.信函咨询3.电话咨询4.网络咨询 25.农业推广咨询的新型模式有哪些? 答:1.农业科技家教2.农业专家大院 26.农业科技成果的构成条件有哪些? 答:1.四个步骤:(1.选题、论证和总体方案设计2.观察、思维和实验验证3.示范、推广和生产应用

4、调查总结和完善提高)

2.三种创新(1.新发现2.新发明3.改进与提高) 3.两点意义(1.理论上的学术价值2.生产上的实用价值) 4.一个前提(得到社会的认可)

27.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成果的质量2.成果转化系统的完善性

3.用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和认可 4.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政策与投入保证 28.简述农业推广人员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1.人力资源规划2.招聘与解聘3.人员甄选4.定向5.员工培训 6.业绩考核7.职业发展及晋升与福利8.员工关系与工作条件 29.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1.项目推广2.综合服务3.技术承包4.技术转让5.技术入股 6.技术开发7.公司加农户8.农民合作组织加农户 30.简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和形态?

答:形态:1.数据信息2.文本信息3.声音信息 4.图像信息5.多媒体信息

基本特征:1.普遍性和无限性2.客观性和主观性3.价值性和共享性 4.动态性和时效性5.可传递性和交换性6.依靠性和主导性 31.农业推广信息的种类和来源分别有哪些? 答:种类:1.农村政策信息2.农村市场信息3.农业资源信息

4.农业生产信息5.农业经济管理信息6.农业科技信息7.农业教育与培训信息8.农业人才信息9.农业推广管理信息10.农业自然灾害信息

来源:1.政府涉农机构2.农业科研机构3.与农民相关的高校和学术团体4.基层实验、示范与推广单位5.图书馆6.涉农出版社7.涉农杂志社和报社8.农业生产资料说明书9.专利文献10.互联网信息

第四篇:水土保持农业技术复习题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教学训练

一、水土保持农业技术发展趋势

1、注重土壤侵蚀机理研究。

2、注重研究手段革新。

3、理念不断深化,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明显。

4、注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生态修复的研究。

5、注重流域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河流健康相结合。

6、注重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二、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的种类

(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包括等高耕作(或称横坡耕作),沟垄种植,垄种区田,坑田等;

(2)以增加地面覆盖度为主,包括合理轮作、间作、套种混播,覆盖耕作(留茬或残茬覆盖、秸秆覆盖、砂田、地膜覆盖)等;

(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包括少耕(少耕深松、少耕覆盖)、免耕等。

三、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的任务

(一)蓄水保土,控制农田土肥水流失。 (二)增产显著,经济效益高。 (三)用养结合,不断培肥地力。 (四)经济有效,治理速度快。

(五)简变易行,适应范圈广,便于推广。

(六)有助于退耕坡地,农、林、牧全面发展,使产业结构得到尽快调整。

四、退耕还林幼苗期林农间作技术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在退耕还林的造林地上,利用行间、株间空隙土地,间作低秆农作物,药材、蔬菜等,以耕代抚,促进树木生长,并能收到以短养长之利。林农间作,必须以林为主。

①林农间作的坡地,必须采取工程整地措施,间作的作物必须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防止造成水土流失。 ②农作物要距幼树30 cm以上。

③耕作、收割农作物不能伤害幼树。

④间作作物宜选择豆科或其它低秆作物,禁止与根茎类作物间作。 ⑤不能借口林农间作搞变相的开荒扩种。

⑥当林木郁闭度达到0.5以上时,应停止间作。

五、雨养农业关键技术

一、高产抗旱品种

二、抢墒播种及等雨播种技术

三、免耕覆盖及蓄水保墒技术

四、以肥调水技术

五、抗旱种衣剂和保水剂

六、合理的施肥应考虑许多因素: 1土壤类型;2倒茬情况;3耕作史;4产量史;5气候(降雨量);6前茬化肥施用量;7石灰撒施情况;8土壤探测结果;9正在采用的耕作方法和将要采用的耕作方法。

3、农业循环经济遵循“4R”原则

①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减物质化,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开采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

②再利用(Reuse)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

③再循环(Recycle)原则,就是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把废弃物返回工厂,在那里经适当加工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中。

④再思考(Rethink)原则,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

七、东北黑土区侵蚀形式

面积大,区内丘陵漫岗平地交错分布。因此,黑土区存有多种水土流失形式,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

水力侵蚀又可分为坡面侵蚀(溅蚀、细沟侵蚀)和沟壑侵蚀(浅沟、切沟、冲沟)。

冻融侵蚀包括融雪径流侵蚀和沟壑冻融侵蚀。 重力侵蚀通常与冻融侵蚀交互影响、共同作用。

八、在引种中紫花苜蓿如何正确选用秋眠性?

苜蓿的秋眠性是苜蓿的一种生长特性,指秋季在北纬地区由于光照减少和气温下降,导致苜蓿形态类型和生产能力发生变化的现象。

秋眠性和苜蓿的再生力、耐寒性、生产力密切相关,秋眠级低的品种,因其春季返青晚,刈割后的再生速度慢,生产能力也低;秋眠级高的品种,因春季返青早,刈割后的再生速度快,生产能力明显高于秋眠级低的品种。在生产中既要考虑安全越冬,又要兼顾生产能力。

辨析

1、农业面源污染是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指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由排放口集中汇入江河湖泊。 错

答: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

2等高耕作法就是指沿等高线进行耕作和种植。 不完全

答:就是指沿等高线,垂直于坡面倾向,进行耕作和种植。它是坡耕地实施其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基础。

等高耕作有效地拦蓄了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率,减少水土流失,具有保水、保土、保肥等综合作用,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从而达到高产目的。

3旱作农业也称旱地农业

错:旱作农业:一般是指在降水量少,又无灌溉条件,只要依靠天然降水从事的农作物种植业。

它包括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抗旱或耐旱品种的选育及旱作栽培耕作技术等。旱地农业是指在降水量偏少,无灌溉条件或灌溉条件极为有限的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或是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基本无灌溉条件的土地上进行的综合性农林牧生产活动。

比旱地农业内容要窄,是旱地农业的主要内容。 4早作农业就是雨养农业

错:雨养农业是与灌溉农业相对而言,是指非灌溉农业,完全依靠降雨,在任何时候都不进行灌溉。

雨养农业和早作农业的概念不同,更不是早作农业的同义语。

单纯从年降雨量来说,雨养农业区域的降水量有的很少,有的却很多。干早地区的雨养农业因降水不足,分布不均,主要重视的是保蓄水份。相反,在湿润地区的雨养农业因降水充沛,因而主要是关心排水间题。因此,不能把早作农业与雨养农业混为一谈。

5、抗旱丰产沟就是在坡耕地上自上而下沿等高线划成4~6m坡带。挖沟时,将开沟处和沟下沿堆土部位坡面0~20cm的熟土层翻到沟的上沿坡面上。然后在开沟处下挖40~60cm,挖出的生土做沟的埂。深度达到后再纵深下翻一锹,将粪肥均匀撒入,然后回填开沟时移出的熟土,同时将相应坡面上0~5cm的熟土层回田填进沟。 (错) 答:又叫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技术,是一种适于干旱地区和丘陵坡地的耕作新技术。一般在秋后未耕地时进行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沿等高线将宽65cm、深165cm条带上的土壤,重新组成“种植沟”和“生土垄”(二者统称抗旱丰产沟)。 6矿业废弃地是指为采矿活动所破坏的无法使用的土地。 错

答:是指为采矿活动所破坏的非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

一是剥离表土开采的废止废石及低品位矿石堆积形成的废止废石堆废弃地; 二是随矿物开采形成的大量采空区域及塌陷区,即开采坑废弃地; 三是利用各种分选方法分选出精矿后的剩余物排放形成的尾矿废弃地。 四是辗轧植被或尾矿掩埋植被。

7、保护性耕作是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错

保护性耕作是改革传统耕作方法改善生态环境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干旱地区,当农业生产面临旱灾严重、土地退化、沙尘暴、产量降低等问题时,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并不矛盾,没有必要全面退耕,应该寻求保护性耕作能够实现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但不是唯一的出路。

8、少耕(少耕深松、少耕覆盖)属于改变微地形的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 错:少耕的特点是将残茬(残株)覆盖地表或混入浅层土壤中,实际上是一种地面覆盖。

9、砂田耕作属于改变微地形的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 错:砂田耕作属于增加植物被覆为主的耕作措施,

10、垄种区田属于增加地面覆盖度的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 错:属于改变微地形的耕作措施。

单选题

1、坑田主要用于 以下的地形破碎,土质差的缓坡耕地。(C) A、5° B、10° C、20° D、30°

2、垄沟种植法适宜于在 的地上应用。(A) A、坡度较小 B、坡度较大 C、平地 D、低地 3抗旱丰产沟适合于坡度小于 度的地型。(C) A、5 B、10 C、15 D、20 4干旱区气候的年降水量指标:(A) A250mm以下 B250~600 C600~800 D 800以上 5紫花苜蓿刈割留茬高度一般为 cm。(C) A、3~4 B、4~5 C、5~6 D、6~7 6局地集水,指集蓄荒山径流到附近 修建水利工程。(A) A、平地 B、洼地 C、岗地 D、山地 7多花黑麦草属于 黑麦草。(A)

A、一年生 B、越年生 C、短期多年生 D、多年生 8苇状羊茅是多年生 禾草。(B)

A、根茎型 B、疏丛型 C、密丛型 D、匍匐型 9下列各项哪项不是饲用玉米品种选择的条件。(D) A、分蘖力强 B、株高,叶大 C、果穗大又多 D、籽粒产量高

10、象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一般为 m。(D) A、1~2 B、1~3 C、2~3 D、2~4

11、等高耕作适合于坡度小于 度的地型。(D) A、5 B、10 C、15 D、25 12紫花苜蓿越冬前最后一次刈割时刈割留茬高度一般为 cm。A、3~4 B、5~6 C、7~8 D、9~10 13雨养农业复盖的地域不包括年平均降雨量 毫米的广大地区。A、200 B、400 C、800 D、1000 14微型集水,指在 营造微型集水面,叠加积流面雨水。(A) A、田间 B、田边 C、山地 D、林地 15多年生黑麦草为 植物。(C) A、短生 B、越年生 C、中生 D、长寿命 16草地羊茅为疏丛型短根茎的 禾本科牧草。(D)

A、一年生 B、越年生 C、短期多年生 D、多年生

(A)(C)

17、鸭茅属 草本植物。(D) A、一年生 B、越年生 C、短期多年生 D、多年生

18、象草分蘖能力强,通常为 个。(C) A1~25 B25~50 C50~100 D100~200 19扁穗牛鞭草喜温暖湿润气候, 。(D) A、耐热不耐低温 B、不耐热不耐低温 C、不耐热耐低温 D、既耐热又耐低温

20苏丹草属于 禾本科牧草。 (A) A、一年生 B、越年生 C、短期多年生 D、多年生

论述

一、一年一熟区春玉米的保护性耕作操作程序及其细节。

春玉米的保护性耕作体系由碎秆覆盖、免耕倒秆覆盖和深松碎秆覆盖等技术组成。

其工艺流程一般为: 秋天收获摘玉米穗-秸秆粉碎或整秆覆盖-免耕或深松休闲-表土作业-免耕施肥播种-杂草控制-田间管理 (l)收获

春玉米的收获一般在秋季矢10月进行。玉米收获时,不论是机收还是人工收获,最好选用摘穗收获工艺不要将玉米苞皮留在地里因为玉米苞皮韧性大,不易腐烂,留在地里会影响播种作业。 (2)秸秆处理

收穗后的玉米秸秆要作为覆盖物留在田间,根据作业工艺的不同,覆盖形式有以下两种: 整秆覆盖 粉碎覆盖

一种是立秆,一种是倒秆。

立秆覆盖是指摘穗收获后仍直立于田间的玉米秆。此种形式可保证地表的秸秆不易被风刮走。

倒秆覆盖是指玉米收获后用机械或人工将秸秆压倒铺放在行间。压倒时注意应顺风向压倒。倒秆覆盖有良好的覆盖效果,而且由于秸秆与根茬连接,不易被风刮走,同时顺行压倒后也可抑制杂草的滋生。

整秆覆盖的两种形式比较适合冬季风大的地区。但整秆覆盖时,由于秸秆很长,会对次年的播种产生影响,所以此种覆盖方式不适合玉米产量高、秸秆量大的地方。

是指玉米收获后,用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后均匀地覆盖在地表。这种方式覆盖效果好,保水能力强,但粉碎后的秸秆易被风刮走或在田间集堆。所以对粉碎后的秸秆覆盖地可采用缺口圆盘耙(重耙)耙地,耙地可将部分秸秆混入土中,减少秸秆被大风刮走或集堆的可能性,也有利于冬季降水的入渗。 (3)深松(选择性作业) 对于土壤较粘重或刚开始实行保护性耕作且土壤中有犁底层存在的地块,应进行深松作业,以利降水入渗。 深松时,由于地表有覆盖的长秸秆会影响深松机的通过性,故应在秸秆粉碎后至入冬前的休闲期进行。深松后出现的沟垄能增加地表的粗糙度,有利于保土(地表越粗糙,越不易发生水蚀),故在休闲期可不进行诸如平地等作业。 (4)播前表土作业(选择性作 业) 春季播种前,应考察地表状况,决定是否进行表土作业。假如地表不平度较大,秸秆较多或成堆,则应进行如浅松、弹齿耙耙地或必要时选用旋耕机浅旋。 表土作业可改善地表状况,尤其是在地温较低的地方,还可提高表土地温,有利于播种和出苗。假如地表状况较好(平整、秸秆量适中),则可不进行表土作业,直接播种即可。

春季播种玉米时,应用免耕施肥播种机一次完成玉米的播种和施肥作业。 玉米播种应选用良种,因玉米播种机一般为精量或半精量播种,故要求玉米种籽的发芽率应达到95%以上,且应大小均匀。为了防治病虫害,必须选用包衣种籽。施肥与播种同时完成,要选用颗粒肥,长效与速效肥兼顾,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加入肥箱。为保证下肥顺畅,化肥中不应有结块存在。 播种和施肥深度应根据土壤墒情而定,一般情况下,玉米种籽的覆土为3cm左右,化肥则应施在种籽的正下方、侧下方或侧面(取决于播种机的类型),种肥间距应保证在5cm以上。假如播种时地表有干土层,则应实行深开沟、浅覆土,保证种籽种在湿土上。

在春季地温较低或无霜期短的地方播种时还应注意的是尽量将种行上的秸秆分到两边,这是为了种行能多吸收阳光,以利提高地温,有利玉米生长。 (6)田间管理

喷除草剂为了防止杂草滋生,玉米播完后一个星期左右应喷洒除草剂一次。可选用如2,4-D丁脂等除草剂,全面封闭地表,抑制杂草。若地表有秸秆覆盖,应加大喷药剂量。

间苗、补苗和除草。玉米出全苗后,应根据出苗情况进行间苗、补苗等。

若缺苗不多,可以用间出的苗进行补苗,若缺苗较多,则应补种,补种时应先将种子在水中浸泡24小时,使种子吸足水分。

二、春小麦、筱麦及其它小杂粮的保护性耕作操作程序及细节。

(l)春小麦、筱麦、谷子、豆子、黍子等作物的保护性耕作操作程序与冬小麦基本类似。

(2)深松(选择性作业) 春小麦及小杂粮种植区一般为沙壤土,且因冬冻春融,土壤结构会自然恢复,故一般不需要进行深松。对于土壤较粘重(壤质土壤容重在1.3以上,粘质土壤容重在1.4以上的地区)或刚开始实行保护性耕作且土壤中有犁底层存在的地块,应进行深松作业,以利雨水入渗。

此类作物深松时,由于地表秸秆覆盖较少,故对深松机没有特殊要求。 (3)播种

此类作物种植区秸秆覆盖量少,对播种机的通过性影响较小,免耕施肥播种机作业较容易。

播种时需注意的是:若冬季雨雪较少,播种时地表干土层较厚,可实行深开沟、浅覆土;另外,种子较小、播种量小的作物(如谷子、黍子等),对播种机的排种机构要求较高,播种机的播量调整也应格外仔细、认真。对种子及化肥的其它要求与小麦和玉米播种时相同。。 (4)田间管理

保护性耕作的田间管理主要是指除草和病虫害防治。一般可采用人上除草或喷施除草剂,喷施除草剂时,可在杂草刚萌芽时用2,4-D丁脂类除草剂即可。 (5)收获

上述作物的种植区域一般位于风沙较大的地区,作物秸秆大多是作为烧柴和牲口饲草等用的,全部还田有一定的困难。在收获时,应留高茬,以便实现防风固土和保水。

三、大豆平播密植的优越性

(1)增效。与三垄栽培相比有明显的增产,3年平均增产15%~17%。

(2)节约成本。采用麦耙茬或麦茬直播大豆每公顷减少翻、耙、平地、中耕等作业费近300元。 (3)减少水土流失

①不搞秋起垄,避免雪水和收后秋雨冲刷损失; ②无垄栽培减少汇水量,增加了地面渗透时间; ③不中耕,播后土质不松动,不易流失; ④地面植被分布均匀,在6~8月大雨冲刷时,可大量减少流失; ⑤收获后不需整地,第二年直播小麦,既降低了成本,又起到了增温、保水、保土、增产的作用; ⑥减少机车耕作次数,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增加土壤渗透量,恢复土质,为农作物增产创造条件。

四、淤地坝的淤地利用技术

淤地坝淤成的坝地,往往土肥水足,但比较阴湿,容易板结,透气性差,吸热慢、地温低、微生物活动较差,而且受洪水影响较大,因此,必须根据坝地特点,注意耕作技术,达到稳产高产。

①坝地秋季要深翻2 3厘米以上。 ②坝地要比坡陵地早种10~15 d。 ③坝地宜施骡马粪等热性肥料,肥料不足的宜用集中施肥办法。化肥要多施硫铵,少施碳铵,最好施些磷矿粉。

④坝地要勤锄、深锄,消除土壤板结现象。

⑤新修坝地多钟大麦、豌豆等早熟作物,汛前即可收割,汛期大量拦泥;老坝地多种玉米、高梁等高秆作物。 ⑥注意排水,谨防坝地盐碱化。

五、雨养农业技术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 农田改造、就地拦蓄: 主要形式有水平梯田、隔坡梯田、水平沟、鱼鳞坑等。可以消除或缓解坡向径流,实施雨水就地拦蓄利用。

2. 强化保护耕作制、提高土壤蓄保水能力: 深翻耕耙、秋施肥、少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等,旨在减缓土壤水分无效耗散,增加土壤蓄水能力、蓄存时间和蓄存数量。 3. 优化种植结构、协调水分供需节律: 通过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特征和需水节律的互补性,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水分利用率。如春季干旱频繁,以种植深根类作物为主,夏秋季增种高耗水的马铃薯、玉米等高产作物。 4. 增施肥料、促进水分利用: 依据水肥藕联原理,增施有机肥和化肥,增强作物体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5. 拦蓄径流、实施农田近地雨水叠加富集: 目前的径流集水农业(以下简称集水农业)技术主要指农田近地修造小型窑窖,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渗灌等进行农田微量补充灌溉,实现雨水的近地叠加富集,解决旱农田水分供给失调问题,是雨水的多地分散蓄集,多地分散利用。从形式和功能上讲,径流集水是水利工程的微型化、分散化,但更强调工程措施与农艺技术的紧密结合。

设计

以流程图形式写明一年一熟小麦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模式。

收割→留高茬覆盖→深松→休闲、越冬(期间化学除草)→秸秆粉碎还田→免耕播种→药剂除草、人工松土→田间管理(查苗、补苗、病虫害防治)→化学除草→机械或人工收获

以流程图形式写明免耕倒秆覆盖体系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模式。  人工摘穗收割→压倒秸秆(人工或机械)→冬休闲→免耕施肥播种→杂草控制→田间管理→收割

第五篇:农业推广硕士复习题纲1(精简)

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课程复习大纲(2009年)

1. 结合实际,试论如何实现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中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而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应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一、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近几年中央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在加大,而各级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仍偏少,应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的原则,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应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切实增加对“三农”的投入,特别是对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五新”技术推广和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

二、稳定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发展现代农业要靠科技,只有稳定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才能把最好的技术和服务送给农民。要认真贯彻文件精神,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并不断增加业务经费,提高人员工资待遇;完善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网络和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切实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环境;加大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科技水平,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健康运转。

三、培养农村乡土人才

发展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是关键。农村具有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方面的实用人才,应充分发挥这些乡土人才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开发利用好农村乡土人才,通过积极引导,把他们培养成农业科技示范户,带头发展现代农业。

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要实现农业科技进步,最终要靠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建议各级政府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吸纳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力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人员的作用,努力解决农民生产中的科技问题。

五、加强对台农业合作与交流

台湾农业科技发展迅速,设施农业、精致农业、观光农业具有很大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在农业实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加大涉台农业合作项目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大力宣传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所取得的成果和典型事例,开展农业科技交流。

2. 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问题有哪些?

一、科技创新意识薄弱

多年来由于受粗放型农业经营的影响,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还没有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也不够重视,在科技开发上的投入很少,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还不到2 %.

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目前龙头企业普遍没有设立独立的研发部门,我们就用龙头企业的创新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 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为2 % ,企业方可维持生存,而占到5 %的企业在市场才有竞争力[3 ] . 而我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中此比重2003 年为1. 54% ,2002 年为1. 60 %;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的比重2003 年为1. 20 % ,2002 年为1. 05 %.说明我省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技术型人才缺乏,限制了技术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科技创新更为重要,掌握高新技术和拥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 企业内部员工的科技素质对于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我省龙头企业规模不大,科研经费缺乏,研究力量不足,科技人才与熟练工人严重缺乏,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低.

四、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加强龙头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加快科技创新有强力地推动作用,但我省龙头企业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不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小于3 % ,建有企业自己的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的只占10. 6 % ,产品中具有知名品牌或著名商标的也只占60 % ,能够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就更少了. 而且专利意识淡薄,很少企业和机构去申请专利.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不完善,不能有效地保护创新成果所能获得经济效益. 这些都不利于调动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1 3. 什么是农业高新技术?农业高新技术包括那些具体的内容?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产生的新发明、新发现和创新。农业高技术是指其基本原理及概念主要建立在农业最新科学成就和当时农业科技发展最高水平基础上的,处于发展前沿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新技术是相对原有的传统技术和旧的技术而言,是在现代科学发展过程中对原技术进行创新、发展、替代而产生的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高新技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分为三大类。即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工程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高新技术。

一、农业生物技术。它是定向地,有目的地进行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创制的一门高新技术。应用这一技术可以不断为农业生产提供新品种、新方法、新资源。

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研制与开发、虚拟农业研究、农业信息网络化技术、全国共享的农业经济、资源、科技信息网络等。

三、核农业技术,或农业辐射技术。它是农业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不仅为农作物品种改良和资源创制了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也为农副产品的延贮、保鲜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四、设施农业技术。主要指工厂化种植和养殖、计算机农业控制等现代技术设施所装备的专业化生产技术。

五、多色农业技术。包括绿、蓝和白色农业技术。绿色农业技术主要是指生态农业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蓝色农业主要指水产品和水体农业。白色农业主要是指食用微生物产业、食用菌的生产和加工。

六、移植、常规技术组装配套。工业和国防等其他行业高新技术向农业的移植,以及各种常规农业技术融合、交叉、渗透,或者组装与高效地配置,组成一个有机复合技术群,从而达到整体大于个别之和的效果。

4. 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包括哪些内容?

农业科技成果是指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为正确制定、有效管理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应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成果的科学分类。

一、按研究的性质分类:①基础性研究成果,是指在农业科学领域中以认识自然现象和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而取得的成果;②应用性研究成果,是指在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中为了实现某种实用目的,运用基础性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物质技术或方法技术的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行之有效的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新品种等方面的成果;③开发性研究成果,又称发展性研究成果或推广研究成果,是指为在生产上尽快推广应用性研究成果而进行的开发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

二、根据专业管理范围分类:我国大农业管理一般将农业分为五业,即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及副业。据此可把农业科技成果分为:①种植业成果②林业成果③畜牧业成果④水产业成果⑤副业成果。

三、根据科技成果的职能作用分类:①具有经济职能作用的成果,凡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能够产生直接经济效益;②具有社会职能作用的成果,指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虽不能产生直接的、近期的、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但能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③具有认识职能作用的成果,对于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四、根据表现形式和商品化难易程度分类:①物质形态成果,又叫物化性成果,即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成果;②技艺形态成果,又称方法技术类或非物化形态成果,此类成果无物质形态,二是以技艺的形式通过各种载体存在和传播;③知识形态成果,以论文、报告等知识形态而存在,不能进入技术市场交易。

5. 地方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尚未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体现在科技人员中则是重研究、重论文、重评奖,体现在领导层则是没有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保护制度不健全,保护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奖励措施,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机构尚不健全,大部分研究所没有或只有兼职人员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三、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资金,制约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目前,国家各级科技投入是我国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的主渠道,农业科研经费相对较少,普遍存在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

四、人才流动导致知识产权流失。人才的流失,还造成知识产权的流失,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有些单位的某些研究领域出现人才断层,给科研工作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五、科研管理工作中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视不够,滞后于形势的发展。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对知识产权保护缺少可操作性的办法,对科研单位转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估计不足,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使得在科研、开发等环节上出现不少漏洞和问题,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的流失。

2 6. 对于做好今后的农业农村工作,发展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单个农民是无法进入市场的,通过合作组织的形式是使分散较小的农民进入市场的最好途径,也是各国的普遍做法。对我国小规模的农户来说,组织起来进入市场,保护自身利益更为必要。因此在现阶段大力发展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意义更重大。

一、通过合作组织向农民提供各种服务

分散农户只有组织联合起来进入市场,才能降低费用,让消费者、生产者都从中获益,并提高农业竞争力。在日益社会化专业化分工生产中,农民生产经营中所需要的技术、资金、信息、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服务,同样需要通过合作组织提供,以使得成本降低,信息可靠而不受欺骗。特别是资金要素,通过合作组织汇集资金和获得贷款的数量和可能性都比单个农户大大增加,而且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也会大大提高。

二、合作组织是农民与政府对话的最好渠道

新型合作组织是由农民自愿建立起来的,由农民自己管理,代表着农民利益。在与政府接触中,对话更直接,通过合作组织可以把农民的要求地反映给政府,政府的政策也可以通过合作组织传递到广大农民中。合作组织在政府与农民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

三、合作组织在经济往来中能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

在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大变革,体制处于大转换中,在城市化非农化和社会利益结构大调整中,农民利益常常被侵占,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克服个人力量弱小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在对外关系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按照国际通行原则,对外谈判要由农民自己的组织出面,政府是无法代替的。这些都需要有农民自己的组织。合作组织在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四、合作组织的发展可以替代农村基层行政组织的某些功能

专业合作组织在政府的帮助下向农民提供服务,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形成直接高效的服务机制,又可以精简乡镇机构、人员。

五、合作组织是帮助农民进入工商业的最好形式

我国农村人口多,农民要转移到工商业中,而不仅仅是分享工商业的利润。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外,更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领域。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最好的途径。因此,今后的发展,不只是要求工商业向农业延伸,而且要通过合作组织农民向工商业进军。

六、合作组织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民不仅要增收,农村的卫生、文化事业还要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民自己的大事,也要由农民担任主角,自己作主,合作组织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在政府的帮助下通过合作组织推进农村社会建设,也是许多国家采取的方式,我国应加以借鉴。

7. 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哪些障碍?

一、专业合作组织的覆盖面小, 其作用未得到应有的发挥。从全国规模看, 专业合作组织的覆盖面很小。中国科协是最早推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的单位。按照中国科协统计, 2002 年底, 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的人数为659 万, 仅占全国农户的3.1%。据供销社统计, 2002年底, 参加供销社系统所组建的专业合作社的人数为530 万, 仅占农户的2.5%。

二、资金投入不足。农民专合组织资金缺口大, 有的地方虽制定了优惠政策, 给予信贷扶持, 但贷款额度极其有限, 使得这些组织虽然在运行, 但运行不畅, 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

三、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专合组织中的农民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 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合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四、地位不明确, 管理不善

1、农民及政府对组织认识不够, 重视不足。一些涉农部门干部对组织目前的状况不了解, 甚至认为组织是空架子,无多大作用。

2、行政色彩浓。大部分农民专合组织依靠政府职能部门兴办, 行政事业官员牵头, 导致组织业务由业务主管部门主管运作, 经费由政府筹集, 组织成为政府权利的延伸, 形成官办农村专业的局面。很难真正体现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民间经济组织特征。

3、组织内部本身管理不善。部分农民专合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管理体制不善, 定位不准, 服务功能弱; 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管理制度, 组织松散, 活动流于形式或开展不利, 名存实亡。

五、技术服务不到位

1、符合农户需求的基本技术传播不到位。组织由于经费, 技术等原因, 难以满足会员们的基本技术需求。

2、农户往往是农业推广行为的被动接受者, 缺乏对组织推广行为的影响力。组织推广什么技术、采取什么方式推广,乃至推广效果的好坏, 会员普遍缺乏发言权。

3、推广效率需进一步提高。农民专合组织的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 没有先进的手段传递信息。

3

8. 纵观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变迁,谈谈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未来发展的启示。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扶持及对其法律地位的确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变迁可以带给我们以下重要启示:

(一)遵循“自愿、民主”原则,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自愿入社”和“民主管理”是国际合作社联盟的两条重要基本原则。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由农民自己创办的少,由农民以外力量“领办”的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依托单位往往就是合作社的“领办”主体。由于领办主体往往也是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投资者和资源、信息的拥有者,它在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居于强势地位,这种强势地位若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约束,就极有可能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二)改善政府行为,加强政府的适度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的自发经济组织,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等相对缺乏,这就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和帮助。政府是其中最主要的外部力量之一。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政府应该在承认和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市场经济地位的基础上, 加强政策引导和适当的制度和资金支持。

(三)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实践。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外必须以提高经济绩效, 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否则,组织就无法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坚持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联合,积极借助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竞争优势,调整和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在联合中发展壮大自己,从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9. 论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业技术推广之间的关系。

10. 试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从国内外的发展实践看,在建设新农村方面,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提高建设新农村的水平和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对农业经济体制的创新,它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和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的购买和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农业产业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对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和农业组织化程度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一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统一生产、统一销售,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这个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据统计,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比一般农户的收入通常要高出20%。

二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都是依托本地特色产品或产业兴办起来的,通过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及技术服务,加快了科技进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是提高了农民和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将农民组织起来,提升了农户的市场谈判地位,解决了日益突出的高度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促进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四是提高了农民素质,培养了新型农民。农户成员通过共同制定和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了农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养成了农民的集体观念,同时学到了技术,提高了农民素质。对农民在养殖业、种植业方面提高生产技能和水平,外出务工等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是完善了乡村治理结构,推动了基层民主管理。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成员相互之间的合作和协作的意识明显增强,锻炼和提高了农户成员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能力,推动了基层民主管理。

六是改变了乡风习俗,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和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增强了农民的合作及民主意识,还提高了农民素质,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乡风习俗,有力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应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织载体,强化扶持,正确引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法、快速、健康发展。

上一篇:年医疗保险工作总结下一篇:难忘的校园生活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