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工商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都有特殊之处,通过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知识体系构建以及学科知识体系掌握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缺陷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都有所欠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需求型的人才,也因此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所有教育,学习的所有东西,最终都要被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产教融合下工商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产教融合下工商管理论文 篇1: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文章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探讨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所做的尝试。在具体实践中,产教融合项目仍然存在着企业产教融合驱动力不足,高校产教融合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以及产教融合支持系统建设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加强高校顶层设计,建设双师双能队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应用型学科集群机制;完善财税政策保障,建立产教融合支持系统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支持系统

一、概述

2019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促进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和多方位的产教融合。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指培养有本科水平,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产教融合的概念可以概括为高校和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通过企业和学校间的互动,实现教育与生产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过程[1]。其中两个最重要的主体是高校与企业,最核心的两个要素是人才和技术。产教深度融合需要发挥各主体的作用,将教育教学、科技研发、企业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对各方产生更大的效能。

在新形势下各地方应用型高校正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推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和多方位的产教融合,加强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研究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及问题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现状

产教融合发展的模式可以分为几个不同层次,从融合紧密度由表及里可以分为:企业配合学校模式,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以及校企深度融合、实体合作模式。无锡太湖学院是江苏省一所全日制、多学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该学校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方面都走在江苏省前列。无锡太湖学院与阿里巴巴、中兴通讯、五洲国际、海信集团等上市公司,地方龙头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基地两百多个,提供学生高质量的实习实践和创新创业技能训练。目前无锡太湖学院产教融合的主要模式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阶段,学校从职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思路出发,与多家上市公司、行业知名企业联合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下面以无锡太湖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代表,探讨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所做的尝试。

(一)校企合作办班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是指学校与社会、企业共同办学,学校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无锡太湖学院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与五洲国际集团合作办班。无锡太湖学院“五洲班”致力于培养有国际水准的商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企业走进学校,学校走进企业,这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更优质、更有效率的一条路径。表1是“五洲班”的教学安排,也是企业配合学校,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探索模式。该校企合作教育班通过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及职场适应能力,学生通过商业地产活动方案制定,实战操练,项目调研等活动,切实提升了自身职场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产教融合,订单式培养市场急需人才

目前,各高校没有猎头专业,但是市场尤其是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急需猎头专门人才,无锡太湖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地方行业龙头企业卡思优派人力资源集团合作开办“猎头精英班”。该项目以“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为理念,培养市场急需的应用型高级猎头人才。该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为诸多人力资源服务集团订单式培养猎头专门人才,得到了企业和师生的一致好评。

无锡太湖学院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主开展与海信集团合作办班,“海信班”从大三下半学期介入组建,由企业讲师走进学校,为海信班学生讲解家电业、职场礼仪、面试技巧、职业规划、办公软件等职场知识,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缩短学生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时间。通过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在校大学生通过企业实践平台实际参加企业实践、掌握商业技能。在产教融合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满足用人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种产教合作育人模式,有利于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达成三方共赢的局面。

(三)知识迭代和能力迁移导向的“会计工厂”创新模式

无锡太湖学院会计专业学生人数较多,学生存在着实践难,实习难的问题。学校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开办“会计工厂”,引入诸多企业合作,解决了会计类人才实习难的问题。基于产教融合理念,以知识迭代和能力迁移导向进行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学校与上市公司进行嵌入式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实用性和竞争性。“会计工厂”以项目为驱动,建立了开放耦合的能力迁移新路径。通过问题、任务及其项目迭代,常态化地建立科学研究项目群,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构建面向区域产业无缝对接的毕业设计实践模式。该模式在学校本科合格评估期间,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与评价,对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述分析,目前诸多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接轨,重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重视与企业共享优质资源,尝试多样化路径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各产教融合项目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企业产教融合驱动力不足

当前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企业积极性不高,驱动力不足的现象[2]。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是企业认为人才培养不是自己的责任,更习惯于从市场上获取成熟的人才。在没有政府税收优惠的情况下,不愿意花更多的代价参与人才培养。二是企业对地方应用型高校信任度不够,当有重要项目研发及团队组建时,更愿意从重点高校招募力量,这使得地方应用型高校缺乏高质量产教融合参与的机会。三是中小微企业对产教融合理念重视不够,对与高校合作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积极性不够。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产教融合的优惠政策不够,引导和指导不足,企业缺少動力去主动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参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二)高校产教融合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高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应当扮演主导者的角色,但是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因为办学历史较短,与企业合作经验较少,很难发挥主体和主导作用[3]。一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普遍资金投入不足。很多地方应用型高校是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资金来源主要以学费为主,学校发展过程中基建和教师引进等花费大量开支,在产教融合方面投入较少,导致资金缺乏,很多项目无法有效开展。二是双师双能型师资缺乏。高校方教师教学理念普遍较为传统,缺少实战经验,双师型教师普遍是“双证型”教师;企业方导师又不符合认证行业导师的论文、文凭、成果等要求,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会出现双方理念较难融合的情况。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支持系统建设不足

我国产教融合发展历史较短,相关法律不够完善,支持系统建设不足。一是缺乏具体政策的保障,对产教融合过程中各方利益的责任和义务未有明确界定,无法可依[4]。二是产教融合财政经费投入不足。政府缺少专项拨款,税收优惠力度不够,针对企业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优惠政策针对性不强,内容不够细化。三是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欠缺。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的成本效益等缺少针对性的评价机制,传统教师、学生的评价方法不能体现产教融合的导向性和创新性[5]。

四、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高校顶层设计,建设双师双能队伍

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与特色,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内部治理,确保资金投入[6]。实现教学资源和企业平台的有机融合,建立合作的扎实基础,实现企业、学校、协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平台,需要结合各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学科专业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入优质企业资源,扩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将企业经营、研发、管理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紧密联系起来,将企业实操、经营全过程融入到学生实践体系中,培养学生实战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原有科研成果重论文、获奖、纵向课题的评价方法,制定具有激励作用的全面的科技工作评价方法。鼓励教师服务社会、针对地方经济开展研究,对横向课题和成果给予认定,对在社会服务中和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肯定和相应的科技奖励,建设真正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应用型学科集群机制

建立应用型学科集群建设机制有助于高校提高服务地方发展的贡献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反哺企业,实现共赢。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可以显著提升招生就业的质量和社会的满意度,也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建立高校与地方企业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才互动的机制。高校应主动贴近市场,了解市场,走入企业,知晓行业动态、把脉发展趋势,对接前沿需求。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与企业共同研发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组织学生到企业一线实训实习,贯穿产教融合的多条渠道。学校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推动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主动对接,形成多维联动,将地方产业资源转化为教学优势资源,培养高水平特色人才[7]。

(三)完善财税政策保障,建立产教融合支持系统

建立产教融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实施细则,有利于政府、企业和学校在合作过程中利益的保障[8]。明确政府、企业与高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经费使用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支持系统,加强监督,有助于形成良好融洽的产教融合氛围,提高企业方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建立产教融合财政和税收优惠的支持系统,确保经费充足。各级政府需要明确税收减免细则,建立产教融合项目的融资、投资机制。鼓励企业和高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设立专项基金,专款专用。订立鼓励政策,對项目研发的参与教师、学生和企业员工给予资金和其他支持。从政府、企业到学校,一个全方位的财税政策和支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产教融合项目的推进和发展。

五、结束语

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产教融合,是国家创新、地方经济发展、高校特色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政府、企业和学校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大多数仍停留在较为浅层次的合作上,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不够突出。通过对地方高校目前在产教融合探索的分析,问题的挖掘,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要加强高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顶层制度设计,建设双师双能队伍,建立应用型学科集群机制,完善政府财税政策保障,建立产教融合支持系统。只有依靠多方合力,结合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产教融合的共赢,实现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保宇.新建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彭梦娇.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6.

[3]于竞.产教融合推进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8(12):48-50.

[4]刘媛媛.高校转型背景下阐教融合支持系统建立研究[D].温州大学,2016.

[5]黄琳,隋国辉,王榕.应用型转型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困境的破解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2):89-93.

[6]孙晓慧.地方工科院校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路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

[7]李校堃,李鹏.地方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策略与思考——基于温州大学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4):53-57.

[8]向永胜,袁金祥.应用型高校与地方协同育人运行机制研究——以浙江省四所独立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6):43-48.

作者:陈倩 徐立青

产教融合下工商管理论文 篇2: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摘要: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都有特殊之处,通过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知识体系构建以及学科知识体系掌握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缺陷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都有所欠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需求型的人才,也因此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所有教育,学习的所有东西,最终都要被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产教融合”是近年来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其本身就有职业性、区域性特点,能够满足现今社会对人才供需融合的要求,着力培养专业性人才,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教育教学融合为一体,在专业、课程、资源、实践等方面完善融合建设,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高职产教融合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是当前我国多个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产教融合需要汇聚产与教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资源,缺一不可,该模式施行目的在于共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质量,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共同发展。产教融合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产生的,学校和企业则是推动产教融合的两大中坚力量,但两者的配合需要政府的统筹和主导,否则将难以进行,并且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尊重市场的發展和自然规律,明确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等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权利和责任,从而推动产教融合正式实施。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已经开展,并且某些地区、企业与教育机制先试先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当前产教融合机制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若要进一步发展和实施,必须全面展开分析,寻找有效推进产教融合有效实施的措施。

1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性人才的主要基地,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开展对学校的教育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培养生产、建设、操作、管理、服务、研发等诸多类型的实用性人才,还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条件。和企业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可以相互融合两方的资源,优化师资力量,让企业的技术性专业型人才为学生培训,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终身获益。

2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已经进入深入实施阶段,随着教育深化改革以及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产教融合也已经在多个地域实施,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目前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者步调还不够协调,产教融合深入开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企业冷,学校热”、“企业热,学校冷”的矛盾,具体是由于管理和责任等内容的不明确性造成,由此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想要进一步开展,必须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

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育模式开展的要素

3.1政府统筹主导是产教融合的基础保障

市场需求是产教融合的根本动力,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的。产教融合从字面上理解非常简单,但具体计划和实施,不是企业或者学校这种独立个体单独决定的,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从而获取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也能够营造更优异的人才培养环境,促进和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深化合作,调节两者之间的合作矛盾。由此政府层面应该统筹安排,系统规划,做好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尽快拟定当地的产教融合计划,加快形成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将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等各部分力量充分发挥,促进产教融合尽快实施。

3.2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必要条件,要规避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才能发挥出产教融合的最大教育特色。校企文化相互渗透与融合是产教融合的核心内容,但传统职业教育模式过分注重理论性教学,学生多数是在课堂中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教育,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或者受场地、时间、设备等的限制,让学生在实习或实训过程中只能学习到有限的东西。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是开展战略性合作的第一步,与企业合作,深入融合,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甚至可以合作开展科研型产品,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正式的新产品、新工艺以及经营决策,学校、学生以及企业都可以共同获利。由此要求学校要坚持走产、学、研发展之路,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建立一支专业的产教融合教育队伍,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在培养人才的基础上,让企业和学校在不断的合作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3.3以学生为主体

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开展是教育深化改革的产物,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也就是说学生是产教融合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要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育开展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让学生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职场规则,在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舞台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提前了解现今的社会结构和人才供需要求。

4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

4.1明确双方责任,实现共赢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的开展,必须要根据现有、条件资源以及管理状况,积极与管理和技术都较为先进的企业沟通,说服其加盟产教融合体系,实现校企合作。上文中讲述,当前企业和学校进行产教融合的现状之一是企业冷、学校热,企业不愿意承担相关的责任和风险,因此要加强和促进校企合作,必须明确双方责任,实现责任共担,从而实现校企双赢的最终目标。在产教融合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以学校现有的专业实习工厂以及相关的机械设备为媒介,争取更多的企业加盟,以学校的厂房和设备,以及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两者相互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教学,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生产,从而学习理论之外的实践知识。此外,企业可以安排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学人员,根据产教结合教学计划,实施生产中的教学工作,学校则安排有关教师跟班参加生产兼指导、辅导学生学习生产技术。需要注意的是,校企合作正式开展之前,校企双方都应该相互考察、审核、选择,最适宜的企业和学校联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4.2解决当前产教融合的突出性问题

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计划和实施,必须要建立在解决当前产教融合的突出性问题的基础上。首先,要解决企业的生产与学生实训之间的矛盾,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更倾向于自主生产的时间占多数,但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则更倾向于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占多数,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学校与企业相互协调,协商既能满足企业生产,又能满足学生实践的时间安排。其次是要解决企业生产与学生学习之间的矛盾,企业生产注重效率和合格率,而学生都是新手,上机操作,易出次品,针对此问题,学校和企业应该安排技术过硬,上手熟练的技术人员提前进行指导和培训,增加学生的熟练度。最后则是解决学生人数与设备数量之间的矛盾,要求学校利用已有的资源,加强生产设备方面的投资,满足产教融合的需求。解决了当前产教融合的突出性问题,是确保企业加工好产品,学生实践时间充足的关键,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不受傳统教育以及生产思想的束缚,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前进。

4.3统一、规范性管理

首先,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含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技能强化课、思想素质提升课等等,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在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对于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安排,要循序渐渐,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在技术人员以及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过渡到独立操作,且设置专业的考核评价机制,每个阶段、每个层次的学习完成之后,都应该进行严格的考核,只有评价合格者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不合格者继续实践学习,直至学会为止,确保每个人、每个环节都必须过关,从而提升学习质量。另外,对学生应该进行统一、规范性的管理,加强学生的规范意识,注重操作流程和操作工艺,一切按照要求进行,树立严格的安全生产意识。另外,在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制定实习规范及奖惩考核细则,让学生以规范性行为进行实践和学习,从而减少操作风险,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生产。

5结束语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的开展,需要借助国家政府的统筹和支持才能开展,现今虽然还处于实践阶段,但未来该教育模式发展成熟之后,能够有效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高职教育不能再局限于啃书本、学究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必然不能与社会实践脱离的,需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走进工厂,都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劳动创造财富,知识也能创造财富,劳动与知识的融合不仅可以创造更大的财富,还能够创造幸福。本文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对策,相信未来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发展,在专业、课程、资源、实践等方面完善融合建设,两者能够进一步相互促进,最终以产教融合的全新教育模式展开高职教育,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曹丹. 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 天中学刊,2015,(01):133138.

[2]孔宝根. 企业科技指导员制度: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2015,(03):5964.

[3]祁小波. 基于工作过程的产教融合机制的构建——以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为例[J]. 贺州学院学报,2015,(02):9296.

[4]黎永键,关伟. 产教融合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2017,(01):1317.

[5]涂华锦,邱远. 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职业教育研究,2016,(11):2832.

[6]许慧珍. 产教深度融合视阀下高职商贸类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01):2529+104.

作者:周利红 周利群

产教融合下工商管理论文 篇3:

师范教育产教融合路径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师范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可以丰富师范毕业生就业创业结构类型,拓展其就业创业途径,可以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与产业技能有效深度融合。但一些高校的师范教育出现了产教融合协作虚化、研习指导不积极、教育研习环境的师德伦理教育缺位等现象。对此,提出了师范教育产教融合路径优化策略:一是打造教师教育学科高地,提升产教融合领导力和向心力;二是改革师范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实施学术学科体系和职业行动体系产教融合;三是改革传统教育研习运作模式,推进产教研习命运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师范教育;产教融合;路径

一、师范教育中产教深度融合的现实意义

(一) 有利于丰富师范毕业生就业创业结构类型和拓展其就业创业途径

在我国,师范教育早已不是师范院校的专利,有相当一部分综合类院校也开设了师范类专业。这使得师范生数量已经供大于求的情况更加严峻,导致师范生就业压力更大。为此,师范院校被迫调整专业,开设一些经济社会需求旺盛的非师范类专业。虽然师范生数量出现了绝对过剩,但社会的培训助学机构、托幼机构、技能培训机构以及健康养生社区服务机构等优秀师资严重短缺。这些机构招聘非师范类背景的人士做教育培训,还存在用金钱拉拢中小学优秀教师暗地里开展教育培训的问题。可见,产业教育亟需既懂产业又懂教育的产业教师。这也意味着师范教育与产业教育有着广泛的合作融合空间。拓展师范教育与产业教育的合作空间,不仅能满足社会需求,还能创造新的就业创业岗位。

(二) 有利于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与产业技能有效融合

产教融合的重点是要拉近师范教育与教育产业之间距离,切实提高师范教育发展与教育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加强师范生培养与教育产业的融合度,培养能产业联系教育并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直接为大众服务的产业教育工作者。产教融合可以让师范生较早参与社会实践,并在高校和教育产业机构指导下,在教育产业实践中,通过顶岗实习等形式,尽快掌握产业专业理论和教育产业技能,不断积累教学实战经验,为日后踏上教育产业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二、师范教育中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一) 产教融合协作表面化

高校师范教育的工作重心还是在师范生的职前培养上。几乎所有院校都重视与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基础教育学校协作,也都大力实施产教融合,建构发展共同体,但这之间紧密型实质型协作不够充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忙于日常宏观教育管理,基础教育学校疲于日常教学。高校与他们的产教融合更多体现在后者提供见习和实习的场所,后者中仅那些基础教育师资力量雄厚且有着教学改革需求的学校才有意愿同师范类院校在学科共建共享、课程共建共享等方面开展研究合作。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教学之间存在融通障碍,这造成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两张皮”现象的出现。

(二) 教育产业机构中的研习深度不够

陕西师范大学王伊晋的问卷调查显示,约73.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研习开展前并未接受过系统、有效的教育产业机构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即便认为接受过指导的学生也主要是通过师范高校课堂中教育方法论方面的课程对调查研究的选题、方法等有理论层面的了解。还有约80.5%的学生认为在教育产业机构中研习时间太短,实习期间教学实践及班主任管理已占据绝大多数时间,鲜有总结反思及调查研究的精力,难以产出高质量的研习成果。

(三) 教育研习环境的师德伦理教育缺位

教師专业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师德为先”。师范教育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师德。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范生的师德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尽管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课程知识向师德的转化无法自发实现。且不可否认的是,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发展,有助于加深师范生的专业认同,但要充分认识到“德”的养成需要多种元素的参与[1]。实际上,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教育界指导教师关注的是师范生教育技能的技术性培养与训练,产业界指导教师关注的是教学培训工作的分担。至于对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伦理的培养,无论是教育界指导教师还是产业界指导教师都因繁杂的教学培训无暇顾及。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界或产业界的教师,如果在教育实习的关键时期还不能建构起源自内心的师范专业伦理信念与规范,不能对生命和教育意义进行领悟和践履,没有形成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情感和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专业信念,就意味着对师范生而言,教师仅是他们未来谋生的一种手段和职业。

(四) 师范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欠缺

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学科专业化与师范教育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既要维持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封闭性,又要注重培养体系的开放性,保持与其他专业体系的沟通与联系。但总体而言,相对于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容易忽视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教育。原因很简单,师范教育的方向性明显,培养的就是未来教师。师范生入职渠道也十分明确,入职单位都集中在基础教育学校及其产业教育培训机构,似乎他们未来从事的职业与创新创业毫不相干。事实上,创业教育可以使师范生明白自己未来的工作不局限于教学培训,他们还能扮演产业教育的发起者、策划者等不同角色,步入教育职业生涯发展的多彩路途。政府强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让师范生自己获得全面发展,而且能让师范生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培训工作中,从而促进全民族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三、师范教育中产教融合路径优化与调整

(一) 打造教师教育学科高地,提升产教融合领导力和向心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深化师范教育中的产教融合,必须以教师教育学科发展为龙头,大力开展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师范类专业除了要引进和培养教育学科领军人物,还要抢抓政府推进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创建机遇期,积极创造条件实施教师教育硕博培养,领导教育产业改革,助力教育产业师资学历提升,促进教育产业机构与高校紧密合作。

(二) 改革师范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切实加强产教融合生态体系建设

本科阶段的师范教育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教育,培养的应是具有基础教育和产业教育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产教深度融合是培养应用型师范专业人才的重要路径之一。为此,可以借鉴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对师范专业课程进行改造,按照基础教育和教育产业的具体教学实践来组织和编排师范生的教育研习内容。这样既发挥了传统本科教学学科知识点结构逻辑严谨的优势,又能提高师范生基础教育和教育产业实战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应当坚持“应用导向、实践过程、能力本位、学生中心”的课程开发宗旨,使“课程结构与岗位(群) 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能力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重点建设应用型课程单元。课程要基于“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产教融合建设原则,要符合“真实职业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课程建设导向。变学科本位为能力本位,构建基于知识应用和未来发展的前瞻性课程体系,培养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师范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

(三) 改革传统教育研习运作模式,推进产教研习命运共同体建设

教育研习活动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与实现是产教融合优化的关键问题。在教育研习活动中,主体是师范生和产教双方派出的指导教师。只要他们各自利益诉求充分得到满足,教育研习活动就能持续健康开展,研习就会取得预期效果。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坚持互惠互利原则,产教双方教师团队互帮互助。高校教育专家学者通过本校教师发展中心为教育产业一线教师开展职后继续教育及诊断产业教育教学,对有学历提升需求的产业教育一线教师实施教育硕士和博士学历教育;产业教育一线教师为高校师范生研习创造条件并提供实训指导。二是坚持双向互动原则,建设运营产教研习平台。产教双方教師利用教师发展中心开展研习合作,师范生在产业教育机构开展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其中,教师研习重在教育教学模式等宏观层次战略研究,师范生研习重在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等微观层次战术研究,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支持。三是他山之石可攻玉,可利用双创训练体系推进产教教育研习。大学二年级结束的时候,师范生基本完成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知识理论学习。在这个时间节点附近,高校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让师范生和学业导师自由结对,使师范生较早得到学业导师在教育研习实践方面的精准指导。为了调动各方积极性,高校会依据研习质量为师范生认定一定学分,依据研习指导贡献为指导教师认定一定教学工作量,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采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运作模式,让师范生提前一年介入教育研习,不仅能改善师范生教育研习时间不够充裕的情况,还能让每个师范生得到指导老师的专业帮助,进而可以产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研习成果。此外,基于双创训练开展教育研习,团队成员禀赋优势还能充分彰显,使师范生彼此之间取长补短、增进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指导教师无法一对一指导的困境。

结语

师范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既拓展了师范生就业创业途径,又促进了师范生教学技能与产业技能的深度融合。为了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师范教育中的产教融合,师范高校需要打造教师教育学科高地,提升产教融合领导力和向心力;需要改革师范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实施学术学科体系和职业行动体系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需要改革传统教育研习运作模式,推进产教研习命运共同体建设。产教融合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目前,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正在研究和探索产教融合发展之路,产教融合理念已在师生内心播种发芽,继续教育等一批产业学院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并在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蔡俊“. 一核四维”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1):86-88.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师范生研习双创训练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JSJYYB-098;2020年度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师范生研习双创训练实践探索”,项目编号:MSJG-2020C-047。

作者简介:丁智学(1973-),男,吉林通化人,硕士,经济师,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工商管理;沙玟良(1975-),女,河南开封人,技师,研究方向:文秘、行政管理。

(责任编辑 张萌喆)

作者:丁智学 沙玟良